公元396年,晉孝武帝長子司馬德宗繼位,史稱晉安帝,是東晉王朝第四代第十位皇帝。晉安帝後來被劉裕謀殺,享年三十七歲,在帝位二十二年,諡號安皇帝,葬於休平陵。晉安帝司馬德宗死後,弟弟司馬德文繼位,史稱晉恭帝,是東晉王朝第四代第十一位皇帝。晉恭帝兩年後禪位給劉裕,東晉王朝結束了。晉恭帝不久就被劉裕派人用被子悶死,享年三十六歲,在帝位二年,諡號恭皇帝,葬於衝平陵。東晉王朝共存世一百零四年,傳了四代,共計有十一位皇帝。
東晉王朝的最後兩個皇帝,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而兩人的命運又是出奇的相似。都是傀儡皇帝:晉安帝昏庸懦弱,繼位後先後由司馬道子、司馬德文攬權;晉恭帝由劉裕所立,朝中大事自然由劉裕說了算。兩人都是被廢皇帝:晉安帝被大將桓玄廢為平固王;晉恭帝被劉裕降封為零陵王。兩人又都是死在劉裕的手中:晉安帝是由劉裕密令黨羽,買通晉安帝左右侍從,指使侍從用散衣結成帶子,被活活勒死;晉恭帝是由劉裕派兵士強挾到床上,用被子蒙住臉麵,活活的悶死。
話說這位雙手粘滿兩世皇帝鮮血的篡位弑君的劉裕,字德輿,小名寄奴。江蘇徐州人。少年時家中貧困,以樵漁及販履為生。後從軍參加了鎮壓孫恩起義,累建戰功,被封為建武將軍,下邳太守。桓玄逼晉安帝退位篡晉後,劉裕自京口起兵,擊潰桓玄,輔晉安帝複位,自封車騎將軍,獨攬朝權。接下來劉裕親自為帥,收巴蜀、克洛陽、滅南燕、除後秦,功高蓋世被加封為相國宋公。劉裕被封為宋公後,開始做起了帝王夢,他先派人殺死了晉安帝,扶晉恭帝繼位,接下來又逼晉恭帝禪位,改東晉為南宋,自己當起了宋高祖武皇帝。
話說東晉的後期,外侵內亂不斷。內亂我們已表述了一番。這外侵,主要來自黃河流域的胡族和長江上遊益州的政治勢力。但是,華夏北方也是戰亂不斷,群雄四起,在不到十二年的功夫,又出現了六個自立的朝廷。
公元397年,原後涼將軍,鮮卑族禿發烏孤建朝稱帝,國號為涼,史稱南涼。建都青海樂都。盛時控有甘肅西部和寧夏一部,被西秦所滅。南涼朝存世十八年,共有三個皇帝。
公元398年,前燕主慕容皝少子慕容德,又名慕容備德,字玄明,鮮卑族,遼寧義縣人。在山東建朝稱帝,國號為燕,史稱南燕。建都山東益都。盛時有山東及河南的一部分,被東晉劉裕所滅。南燕朝存世十三年,共有二位皇帝。
公元400年,原後涼敦煌太守李暠,字玄盛,小字長生,甘肅通渭人,在甘肅建朝稱帝,國號為涼,史稱西涼,建都酒泉。盛時有甘肅西部酒泉、敦煌一帶,被北涼所滅。西涼朝共存世二十二年,有三位皇帝。
公元401年,原屬後涼的匈奴族沮渠蒙遜建朝稱帝,國號為涼,史稱北涼。建都張掖,盛時有甘肅西部及青海、寧夏、新疆各一部,被北魏所滅。北涼存世三十九年,有三位皇帝。
公元407年,原為後秦安北將軍的匈奴族赫連勃勃建朝稱帝,國號為夏。建都內蒙古烏審旗南白城子。盛時有陝西北部、內蒙古南部和甘肅一部,被北魏所滅。夏朝存世二十五年,共有三位皇帝。
公元409年,原為後燕署中衛將軍的漢族人馮跋,字文起,小字乞直伐,河北冀縣人,他是鮮卑化的漢人。在遼寧建朝稱帝,國號為燕,史稱北燕。建都遼寧朝陽。盛時有今遼寧西南部和河北東北部,被北魏所滅。北燕存世三十年,有三位皇帝。到此,北方共有五胡十六國,熱熱鬧鬧的折騰了一百三十五年。經過弱肉強食,前趙被後趙滅、後趙被前燕滅、前燕和前涼被前秦滅、前秦和後涼被後秦滅,這十六國一眨眼就剩下了十國。再經過西秦滅南涼、夏滅西秦,北燕滅後燕,北涼滅西涼。這十國又減到六國。最後是東晉滅了成漢、南燕、後秦,北魏滅了北燕、夏、北涼,這十六國全部壽終正寢了。劉裕篡國取代了東晉占據著南方建立了劉宋朝,成為了南朝的開朝之國。拓跋珪日益強勝開始獨霸北方,建起北部統一的封建王朝北魏,成為了北朝開朝之國。
話說這北方霸主,北魏朝的魏道武帝,名拓跋珪,鮮卑族人。西晉時鮮卑拓跋部首領拓跋猗盧受封稱代王,拓跋部勢力日趨強大,拓跋珪繼任代王位,改國號為魏。北麵擊敗高車與柔然,東北麵擊敗庫莫奚,南麵平定河套以南諸部,奪取山西,進軍河北,最後平定了十六國的最後一個北燕,建成了北方統一的北魏王朝。開始了華夏一百六十多年的南北朝時代。
話說在這個動蕩不安的歲月裏,有一個著名的詩人叫陶淵明,又名陶潛,字元亮,江西九江人。出身於沒落的仕宦家庭。陶淵明滿腹經綸,但是家中窮的經常揭不開鍋。親戚朋友都勸他謀個一官半職的好養家糊口,他沒別的辦法,隻好硬著頭皮去官府謀職了。地方官一聽陶淵明是陶侃的曾孫,又寫得一手好文章,就推薦他到劉裕手下做了一名參軍,後來到江西彭澤做了個縣令。一個縣令官俸不高,陶淵明即不願意搜刮百姓,又不會做貪贓枉法之事,日子過的並不富裕,但比起原來的窮日子,當然是好了許多。但是,陶淵明因時局動蕩,仕途險惡,以及官場政治腐敗,門閥製度森嚴而對現實極端不滿,常常有辭官歸隱之心,為此他曾寫了《歸去來兮辭》,以絕大篇幅寫了他想象的歸隱田園後的無限樂趣,表現了陶淵明對隱居生活的向往和熱愛。
話說這一日,郡府派下一官員到彭澤視察。縣裏的小吏忙通報,陶淵明在內室撚著胡須吟詩正在興頭上,一聽又是上麵來人了,心中十分掃興,隻好放下手中的詩卷就往外走。小吏不解的問道:“老爺,就這樣去拜見視察大員呀?你總不能不穿官服,穿便裝去見上司吧!”陶淵明向來看不慣這些依官仗勢,作威作福的視察大員們,一聽小吏希望他穿起官服去行拜見禮,立刻怒火大發,吼道:“我決不為這五鬥米的官俸,去向這號小人們去打躬作揖!”說著話,他索性把幾案上的官印往小吏手中一塞說道:“他來的正好,你去把大印還給他,告訴他說,我辭職不幹了。”說完話,陶淵明果斷的收拾了一下自己書囊,辭官迴家了。
話說這陶淵明是倔強的出了名,還有一位大詩人與陶淵明一樣,同為名門之後,卻一樣厭仕而辭官。他就是山水詩的鼻祖謝靈運。謝靈運本名謝公義,字靈運,河南太康人。出生於浙江上虞。因從小寄養在錢塘杜家,故乳名為客兒,世稱謝客。謝靈運祖父就是東晉赫赫有名的無敵大將軍謝玄。謝靈運八歲時襲承康樂公,世稱謝康樂。謝靈運才華橫溢,但又高傲非常,他評價自已的才學時曾非常不客氣的說道:“天下有一石,建安詩人曹植獨得八鬥,我得一鬥,餘下一鬥由自古以來及現在的聞名之人共分。”他恃才傲物,自以為在政壇上應受到格外的器重,殊不料反遭朝廷排擠,一怒之下稱疾辭官。四年後,皇帝為鞏固其統治,對世家大族采取籠絡政策,謝靈運又被召迴,任秘書監,並被指定撰修晉史。不久,謝靈運再次辭官,與朋友往來吟詠,或率領數百隨從出入於深山幽穀,縱情山水,探奇覓勝。高達數十丈的岩峰他也敢上,可以說是古代第一位攀岩運動的先行者。他登山時常穿一雙木製的釘鞋,上山取掉前掌的齒釘,下山取掉後掌的齒釘,於是,上山下山分外省力穩當,後人把這種登山用的釘鞋,取名叫做“謝公屐”。又過了五年,謝靈運四十六歲時又被任命為臨川內史,再次為官。他仍無心仕途,上任後根本不理政事,終日遊山吟詩,被地方官員糾彈,要治他的罪。謝靈運不服,反把有關吏員扣押起來。他還賦詩一首:“韓亡子房奮,秦帝魯連恥。本自江海人,忠義感君子。”將當朝比作暴秦政權,並以張良、魯仲連自比,暗示要像他們那樣為被滅亡的故國複仇雪恥。這種行為和言論,加重了他的罪名,被判免死流放廣州。可是剛到廣州,朝廷的公文又到了,誣他又犯下了新的叛逆罪,被處於當街斬首,死時僅四十九歲。一代文豪猶如一顆流星,在曆史的天空劃過一道短暫而耀眼的光芒,倏然而逝。
這正是:剛正不阿皆厭世,善終慘死殊途歸。
欲知後事,請聽下迴分解。
東晉王朝的最後兩個皇帝,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而兩人的命運又是出奇的相似。都是傀儡皇帝:晉安帝昏庸懦弱,繼位後先後由司馬道子、司馬德文攬權;晉恭帝由劉裕所立,朝中大事自然由劉裕說了算。兩人都是被廢皇帝:晉安帝被大將桓玄廢為平固王;晉恭帝被劉裕降封為零陵王。兩人又都是死在劉裕的手中:晉安帝是由劉裕密令黨羽,買通晉安帝左右侍從,指使侍從用散衣結成帶子,被活活勒死;晉恭帝是由劉裕派兵士強挾到床上,用被子蒙住臉麵,活活的悶死。
話說這位雙手粘滿兩世皇帝鮮血的篡位弑君的劉裕,字德輿,小名寄奴。江蘇徐州人。少年時家中貧困,以樵漁及販履為生。後從軍參加了鎮壓孫恩起義,累建戰功,被封為建武將軍,下邳太守。桓玄逼晉安帝退位篡晉後,劉裕自京口起兵,擊潰桓玄,輔晉安帝複位,自封車騎將軍,獨攬朝權。接下來劉裕親自為帥,收巴蜀、克洛陽、滅南燕、除後秦,功高蓋世被加封為相國宋公。劉裕被封為宋公後,開始做起了帝王夢,他先派人殺死了晉安帝,扶晉恭帝繼位,接下來又逼晉恭帝禪位,改東晉為南宋,自己當起了宋高祖武皇帝。
話說東晉的後期,外侵內亂不斷。內亂我們已表述了一番。這外侵,主要來自黃河流域的胡族和長江上遊益州的政治勢力。但是,華夏北方也是戰亂不斷,群雄四起,在不到十二年的功夫,又出現了六個自立的朝廷。
公元397年,原後涼將軍,鮮卑族禿發烏孤建朝稱帝,國號為涼,史稱南涼。建都青海樂都。盛時控有甘肅西部和寧夏一部,被西秦所滅。南涼朝存世十八年,共有三個皇帝。
公元398年,前燕主慕容皝少子慕容德,又名慕容備德,字玄明,鮮卑族,遼寧義縣人。在山東建朝稱帝,國號為燕,史稱南燕。建都山東益都。盛時有山東及河南的一部分,被東晉劉裕所滅。南燕朝存世十三年,共有二位皇帝。
公元400年,原後涼敦煌太守李暠,字玄盛,小字長生,甘肅通渭人,在甘肅建朝稱帝,國號為涼,史稱西涼,建都酒泉。盛時有甘肅西部酒泉、敦煌一帶,被北涼所滅。西涼朝共存世二十二年,有三位皇帝。
公元401年,原屬後涼的匈奴族沮渠蒙遜建朝稱帝,國號為涼,史稱北涼。建都張掖,盛時有甘肅西部及青海、寧夏、新疆各一部,被北魏所滅。北涼存世三十九年,有三位皇帝。
公元407年,原為後秦安北將軍的匈奴族赫連勃勃建朝稱帝,國號為夏。建都內蒙古烏審旗南白城子。盛時有陝西北部、內蒙古南部和甘肅一部,被北魏所滅。夏朝存世二十五年,共有三位皇帝。
公元409年,原為後燕署中衛將軍的漢族人馮跋,字文起,小字乞直伐,河北冀縣人,他是鮮卑化的漢人。在遼寧建朝稱帝,國號為燕,史稱北燕。建都遼寧朝陽。盛時有今遼寧西南部和河北東北部,被北魏所滅。北燕存世三十年,有三位皇帝。到此,北方共有五胡十六國,熱熱鬧鬧的折騰了一百三十五年。經過弱肉強食,前趙被後趙滅、後趙被前燕滅、前燕和前涼被前秦滅、前秦和後涼被後秦滅,這十六國一眨眼就剩下了十國。再經過西秦滅南涼、夏滅西秦,北燕滅後燕,北涼滅西涼。這十國又減到六國。最後是東晉滅了成漢、南燕、後秦,北魏滅了北燕、夏、北涼,這十六國全部壽終正寢了。劉裕篡國取代了東晉占據著南方建立了劉宋朝,成為了南朝的開朝之國。拓跋珪日益強勝開始獨霸北方,建起北部統一的封建王朝北魏,成為了北朝開朝之國。
話說這北方霸主,北魏朝的魏道武帝,名拓跋珪,鮮卑族人。西晉時鮮卑拓跋部首領拓跋猗盧受封稱代王,拓跋部勢力日趨強大,拓跋珪繼任代王位,改國號為魏。北麵擊敗高車與柔然,東北麵擊敗庫莫奚,南麵平定河套以南諸部,奪取山西,進軍河北,最後平定了十六國的最後一個北燕,建成了北方統一的北魏王朝。開始了華夏一百六十多年的南北朝時代。
話說在這個動蕩不安的歲月裏,有一個著名的詩人叫陶淵明,又名陶潛,字元亮,江西九江人。出身於沒落的仕宦家庭。陶淵明滿腹經綸,但是家中窮的經常揭不開鍋。親戚朋友都勸他謀個一官半職的好養家糊口,他沒別的辦法,隻好硬著頭皮去官府謀職了。地方官一聽陶淵明是陶侃的曾孫,又寫得一手好文章,就推薦他到劉裕手下做了一名參軍,後來到江西彭澤做了個縣令。一個縣令官俸不高,陶淵明即不願意搜刮百姓,又不會做貪贓枉法之事,日子過的並不富裕,但比起原來的窮日子,當然是好了許多。但是,陶淵明因時局動蕩,仕途險惡,以及官場政治腐敗,門閥製度森嚴而對現實極端不滿,常常有辭官歸隱之心,為此他曾寫了《歸去來兮辭》,以絕大篇幅寫了他想象的歸隱田園後的無限樂趣,表現了陶淵明對隱居生活的向往和熱愛。
話說這一日,郡府派下一官員到彭澤視察。縣裏的小吏忙通報,陶淵明在內室撚著胡須吟詩正在興頭上,一聽又是上麵來人了,心中十分掃興,隻好放下手中的詩卷就往外走。小吏不解的問道:“老爺,就這樣去拜見視察大員呀?你總不能不穿官服,穿便裝去見上司吧!”陶淵明向來看不慣這些依官仗勢,作威作福的視察大員們,一聽小吏希望他穿起官服去行拜見禮,立刻怒火大發,吼道:“我決不為這五鬥米的官俸,去向這號小人們去打躬作揖!”說著話,他索性把幾案上的官印往小吏手中一塞說道:“他來的正好,你去把大印還給他,告訴他說,我辭職不幹了。”說完話,陶淵明果斷的收拾了一下自己書囊,辭官迴家了。
話說這陶淵明是倔強的出了名,還有一位大詩人與陶淵明一樣,同為名門之後,卻一樣厭仕而辭官。他就是山水詩的鼻祖謝靈運。謝靈運本名謝公義,字靈運,河南太康人。出生於浙江上虞。因從小寄養在錢塘杜家,故乳名為客兒,世稱謝客。謝靈運祖父就是東晉赫赫有名的無敵大將軍謝玄。謝靈運八歲時襲承康樂公,世稱謝康樂。謝靈運才華橫溢,但又高傲非常,他評價自已的才學時曾非常不客氣的說道:“天下有一石,建安詩人曹植獨得八鬥,我得一鬥,餘下一鬥由自古以來及現在的聞名之人共分。”他恃才傲物,自以為在政壇上應受到格外的器重,殊不料反遭朝廷排擠,一怒之下稱疾辭官。四年後,皇帝為鞏固其統治,對世家大族采取籠絡政策,謝靈運又被召迴,任秘書監,並被指定撰修晉史。不久,謝靈運再次辭官,與朋友往來吟詠,或率領數百隨從出入於深山幽穀,縱情山水,探奇覓勝。高達數十丈的岩峰他也敢上,可以說是古代第一位攀岩運動的先行者。他登山時常穿一雙木製的釘鞋,上山取掉前掌的齒釘,下山取掉後掌的齒釘,於是,上山下山分外省力穩當,後人把這種登山用的釘鞋,取名叫做“謝公屐”。又過了五年,謝靈運四十六歲時又被任命為臨川內史,再次為官。他仍無心仕途,上任後根本不理政事,終日遊山吟詩,被地方官員糾彈,要治他的罪。謝靈運不服,反把有關吏員扣押起來。他還賦詩一首:“韓亡子房奮,秦帝魯連恥。本自江海人,忠義感君子。”將當朝比作暴秦政權,並以張良、魯仲連自比,暗示要像他們那樣為被滅亡的故國複仇雪恥。這種行為和言論,加重了他的罪名,被判免死流放廣州。可是剛到廣州,朝廷的公文又到了,誣他又犯下了新的叛逆罪,被處於當街斬首,死時僅四十九歲。一代文豪猶如一顆流星,在曆史的天空劃過一道短暫而耀眼的光芒,倏然而逝。
這正是:剛正不阿皆厭世,善終慘死殊途歸。
欲知後事,請聽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