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自赤壁大戰之後,孫權加快了江東一帶的擴張。公元220年,曹丕在洛陽受禪建魏稱帝,封孫權為吳王,孫權是受封稱臣: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建蜀漢稱帝,孫權還是不溫不火。這時的孫權,隻有一門心思,那就是爭取時間,鞏固自己東吳這片獨立王國。他是取嶺南,占建業,收荊州,居武昌,將福建、廣東、廣西、湖南的廣大地區統歸在了孫氏旗下。到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史稱吳大皇帝。國號為吳,建都南京。南京在三國時稱建業,後來東晉,南朝宋、齊、梁、陳都建都於此,為六朝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原名金陵。秦代稱秣陵。吳朝孫權在此築石頭城,吳國改稱建業。西晉統一後,仍稱秣陵。後避湣帝司馬鄴諱更名建康。直到東晉和南朝四國都稱為建康。
吳國建朝初期,孫權是大權獨攬,政治還是趨於平穩。到了孫權晚年,吳國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開始激化。孫權有七個兒子,二兒子早夭,在孫權六十歲時大兒子太子孫登也死了。孫權又立三兒子孫和為太子。四子孫霸與太子孫和雖為一母同胞,卻是相互攻訐,朝臣也因二子而分為兩派,搞的朝野上下危機四伏。孫權見狀當機立斷,廢太子孫和,殺了魯王孫霸,用嚴刑峻法處置了一批朝臣,另立七兒子孫亮為太子,矛盾才得以緩和。公元252年,孫權病死,享年七十一歲。孫權自十九歲代其兄繼任吳主共計五十二年,其中在帝位二十三年,尊諡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蔣陵。
公元252年,年僅九歲的太子孫亮繼位吳大皇帝。孫亮,字子明。史稱會稽王。孫亮是吳朝第二代第二個皇帝。在位八年。孫亮年幼繼位,大權卻掌握在大將軍孫綝之手。待孫亮成年後,看到孫綝專權,圖謀殺之,但最終失敗。孫綝發動政變,罷黜孫亮為會稽王,迎立孫休為帝,孫休登基,
吳景帝孫休,字子烈,孫權第六子。孫休是吳朝第二代第三位皇帝。史稱吳景帝,在位六年,三十歲英年早逝。由侄子孫皓繼位。孫休死後尊諡號為景帝,沒有廟號。葬於定陵。
孫皓,字元宗,吳大帝孫權的孫子,被廢太子孫和的長子。孫皓是吳朝第三代第四位皇帝,也是最後一位皇帝。孫休去世時兒子十分年幼,還未來的及立為太子,可是孫休想讓兒子繼承皇位,臨終時下了遺詔,任丞相濮陽興和左將軍張布為顧命大臣,輔佐幼主。誰知孫休屍骨未寒,群臣鑒於蜀漢亡國的教訓,認為主少國危。想立一個較年長的君主,當時孫氏嫡親中隻有孫皓二十三歲,其它人年齡都較小,便被擁立繼位。孫皓即位初期政局還算穩定,到後來吳國內部宗室爭位,大修宮殿,沉湎淫樂。孫皓又是嗜酒如命,殘暴好殺,致使政局急轉直下。外部有西晉強大的軍事攻勢,吳軍毫無抵抗之力。結果建業陷落,孫皓本人也成了晉武帝的俘虜。孫皓降晉後被降為歸命侯。公元281年死於洛陽。享年四十二歲,在帝位十六年。孫皓吳朝自孫權稱帝始,共存世五十二年,傳了三代有四位皇帝,到了孫皓算是正式結束了。
話說吳朝末代皇帝孫皓是個有名的暴君,淫刑所濫,肆行殘暴,殺人無數,忠諫者誅,讒諛者進,虐用其民,窮淫極侈,搞的朝野上下,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終日。這還不算。孫皓還有一個嗜好,是酗酒無度。說他酗酒誤國,決不誇張。孫皓每次大宴群臣,座客至少得飲酒七升,雖然不完全喝進嘴裏,也都要斟上並亮盞說幹。但也的例外,當時朝中有一大臣,名叫韋曜,此人滿腹經綸,孫和做太子時當過太子太傅,孫亮當朝時為太史令,孫休皇帝時為中書郎,孫皓即位,封為高陵亭侯。孫皓對韋曜非常敬重,也非常欣賞。偏偏這位侯爺不善飲酒。而每當孫皓請酒,又非拉著韋曜。孫皓知他酒量不超過二升,擔心他不勝酒力出洋相,便暗中命人在韋曜的幾案上提前擺上茶水,讓韋曜以茶代酒。這樣,韋曜既參加了酒會,還不致於醉酒,也不會違背了孫皓的飲酒令,並且還能順利的過了酒關。以茶代酒這一典故,就是由此而來的。
韋曜此人,耿直磊落,剛正不阿。他可以在酒宴上暗地裏玩些“偷梁換柱”、“暗渡陳倉”的把戲,但一旦事關原則大事,那可真是鐵麵無私,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決不含糊。於是當他在奉命記錄關於孫皓之父南陽王孫和的事跡時,不隱惡,不揚善,秉筆直書。這一下觸怒了這位皇帝,孫皓立時原形畢露,二話不說,直接把韋曜送上了斷頭台。韋曜是死了,但是以茶代酒一事直到今天仍被人們廣為應用,並稱得上是一件大方之舉、文雅之事,這無論是孫皓還是韋曜,都是始料未及的。
話說孫權死後,吳國日趨衰弱,而魏國則日趨強大。由於司馬氏以先滅蜀後取吳作為國策,而在滅蜀代魏後又忙於新朝定製,吳國政權暫時得於延續。沒有幾年,司馬炎就做好了攻打東吳,實現統一華夏的準備。這一日,他召集文武大臣們商量滅吳大計。多數人認為,吳國還有一定實力,一舉消滅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夠的準備再說。大將杜預站出來提出了自己不同的意見。他對司馬炎說道:“目前進攻吳朝,是一舉全殲的絕佳時機,首先應看到我們晉國士氣正旺:二一點是吳大帝荒淫無道,正是民心向背之時:第三點就是吳朝內部宗室不和,國內大亂,我們必須趁目前吳國的現狀,一舉消滅之。不然等它內部穩定下來,有了實力就很難打敗它了。”司馬炎忙問一旁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張華征求意見。張華十分肯定杜預的分析,也勸司馬炎快快攻打吳國,以免留下後患。於是司馬炎就下了決心,任命杜預作征南大將軍。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調動了二十多萬兵馬,分成六路水陸並進,攻打吳國。晉軍一路戰鼓齊鳴,旌旗飄揚,士兵們個個威武雄壯,以一當十。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晉軍乘勝追擊。人馬還未到沅江、湘江,江南岸的吳軍聽到風聲就己嚇破了膽,紛紛打開城門準備投降了。司馬炎下令讓杜預從小路向吳國國都建業進發。此時,有人擔心長江水勢暴漲,不如暫收兵等到冬天進攻更有利。杜預一聽,連連搖頭,他清楚的知道,隻有乘勝前進,不給吳軍以喘息的機會,否則就會前功盡棄。他馬上對晉武帝進言說道:“戰國時代燕國大將樂毅,在洛西一戰,一口氣攻下了七十多座城池,這裏,除了樂毅指揮有方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士氣旺盛。現在我軍連勝幾仗,士氣高漲,鬥誌正旺。以這種的軍隊去進攻連吃敗仗,士氣低落的吳國軍隊,其形勢就如同用利刃破竹子一樣,前幾節破了之後,後幾節隻要是刀刃一進,竹子自然就順勢破開了。”晉武帝聽杜預的話說的十分有理,果斷下達了命令:由杜預率領大軍,繼續向吳朝進攻。於是杜預率軍直衝向吳都建業,不久就攻占了建業。滅了吳國。晉武帝統一了全國。
這正是:荒淫無道終誤國,盡納忠言捷報多。
欲知後事,請聽下迴分解。
吳國建朝初期,孫權是大權獨攬,政治還是趨於平穩。到了孫權晚年,吳國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開始激化。孫權有七個兒子,二兒子早夭,在孫權六十歲時大兒子太子孫登也死了。孫權又立三兒子孫和為太子。四子孫霸與太子孫和雖為一母同胞,卻是相互攻訐,朝臣也因二子而分為兩派,搞的朝野上下危機四伏。孫權見狀當機立斷,廢太子孫和,殺了魯王孫霸,用嚴刑峻法處置了一批朝臣,另立七兒子孫亮為太子,矛盾才得以緩和。公元252年,孫權病死,享年七十一歲。孫權自十九歲代其兄繼任吳主共計五十二年,其中在帝位二十三年,尊諡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蔣陵。
公元252年,年僅九歲的太子孫亮繼位吳大皇帝。孫亮,字子明。史稱會稽王。孫亮是吳朝第二代第二個皇帝。在位八年。孫亮年幼繼位,大權卻掌握在大將軍孫綝之手。待孫亮成年後,看到孫綝專權,圖謀殺之,但最終失敗。孫綝發動政變,罷黜孫亮為會稽王,迎立孫休為帝,孫休登基,
吳景帝孫休,字子烈,孫權第六子。孫休是吳朝第二代第三位皇帝。史稱吳景帝,在位六年,三十歲英年早逝。由侄子孫皓繼位。孫休死後尊諡號為景帝,沒有廟號。葬於定陵。
孫皓,字元宗,吳大帝孫權的孫子,被廢太子孫和的長子。孫皓是吳朝第三代第四位皇帝,也是最後一位皇帝。孫休去世時兒子十分年幼,還未來的及立為太子,可是孫休想讓兒子繼承皇位,臨終時下了遺詔,任丞相濮陽興和左將軍張布為顧命大臣,輔佐幼主。誰知孫休屍骨未寒,群臣鑒於蜀漢亡國的教訓,認為主少國危。想立一個較年長的君主,當時孫氏嫡親中隻有孫皓二十三歲,其它人年齡都較小,便被擁立繼位。孫皓即位初期政局還算穩定,到後來吳國內部宗室爭位,大修宮殿,沉湎淫樂。孫皓又是嗜酒如命,殘暴好殺,致使政局急轉直下。外部有西晉強大的軍事攻勢,吳軍毫無抵抗之力。結果建業陷落,孫皓本人也成了晉武帝的俘虜。孫皓降晉後被降為歸命侯。公元281年死於洛陽。享年四十二歲,在帝位十六年。孫皓吳朝自孫權稱帝始,共存世五十二年,傳了三代有四位皇帝,到了孫皓算是正式結束了。
話說吳朝末代皇帝孫皓是個有名的暴君,淫刑所濫,肆行殘暴,殺人無數,忠諫者誅,讒諛者進,虐用其民,窮淫極侈,搞的朝野上下,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終日。這還不算。孫皓還有一個嗜好,是酗酒無度。說他酗酒誤國,決不誇張。孫皓每次大宴群臣,座客至少得飲酒七升,雖然不完全喝進嘴裏,也都要斟上並亮盞說幹。但也的例外,當時朝中有一大臣,名叫韋曜,此人滿腹經綸,孫和做太子時當過太子太傅,孫亮當朝時為太史令,孫休皇帝時為中書郎,孫皓即位,封為高陵亭侯。孫皓對韋曜非常敬重,也非常欣賞。偏偏這位侯爺不善飲酒。而每當孫皓請酒,又非拉著韋曜。孫皓知他酒量不超過二升,擔心他不勝酒力出洋相,便暗中命人在韋曜的幾案上提前擺上茶水,讓韋曜以茶代酒。這樣,韋曜既參加了酒會,還不致於醉酒,也不會違背了孫皓的飲酒令,並且還能順利的過了酒關。以茶代酒這一典故,就是由此而來的。
韋曜此人,耿直磊落,剛正不阿。他可以在酒宴上暗地裏玩些“偷梁換柱”、“暗渡陳倉”的把戲,但一旦事關原則大事,那可真是鐵麵無私,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決不含糊。於是當他在奉命記錄關於孫皓之父南陽王孫和的事跡時,不隱惡,不揚善,秉筆直書。這一下觸怒了這位皇帝,孫皓立時原形畢露,二話不說,直接把韋曜送上了斷頭台。韋曜是死了,但是以茶代酒一事直到今天仍被人們廣為應用,並稱得上是一件大方之舉、文雅之事,這無論是孫皓還是韋曜,都是始料未及的。
話說孫權死後,吳國日趨衰弱,而魏國則日趨強大。由於司馬氏以先滅蜀後取吳作為國策,而在滅蜀代魏後又忙於新朝定製,吳國政權暫時得於延續。沒有幾年,司馬炎就做好了攻打東吳,實現統一華夏的準備。這一日,他召集文武大臣們商量滅吳大計。多數人認為,吳國還有一定實力,一舉消滅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夠的準備再說。大將杜預站出來提出了自己不同的意見。他對司馬炎說道:“目前進攻吳朝,是一舉全殲的絕佳時機,首先應看到我們晉國士氣正旺:二一點是吳大帝荒淫無道,正是民心向背之時:第三點就是吳朝內部宗室不和,國內大亂,我們必須趁目前吳國的現狀,一舉消滅之。不然等它內部穩定下來,有了實力就很難打敗它了。”司馬炎忙問一旁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張華征求意見。張華十分肯定杜預的分析,也勸司馬炎快快攻打吳國,以免留下後患。於是司馬炎就下了決心,任命杜預作征南大將軍。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調動了二十多萬兵馬,分成六路水陸並進,攻打吳國。晉軍一路戰鼓齊鳴,旌旗飄揚,士兵們個個威武雄壯,以一當十。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晉軍乘勝追擊。人馬還未到沅江、湘江,江南岸的吳軍聽到風聲就己嚇破了膽,紛紛打開城門準備投降了。司馬炎下令讓杜預從小路向吳國國都建業進發。此時,有人擔心長江水勢暴漲,不如暫收兵等到冬天進攻更有利。杜預一聽,連連搖頭,他清楚的知道,隻有乘勝前進,不給吳軍以喘息的機會,否則就會前功盡棄。他馬上對晉武帝進言說道:“戰國時代燕國大將樂毅,在洛西一戰,一口氣攻下了七十多座城池,這裏,除了樂毅指揮有方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士氣旺盛。現在我軍連勝幾仗,士氣高漲,鬥誌正旺。以這種的軍隊去進攻連吃敗仗,士氣低落的吳國軍隊,其形勢就如同用利刃破竹子一樣,前幾節破了之後,後幾節隻要是刀刃一進,竹子自然就順勢破開了。”晉武帝聽杜預的話說的十分有理,果斷下達了命令:由杜預率領大軍,繼續向吳朝進攻。於是杜預率軍直衝向吳都建業,不久就攻占了建業。滅了吳國。晉武帝統一了全國。
這正是:荒淫無道終誤國,盡納忠言捷報多。
欲知後事,請聽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