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密信
荊州被長湖軍攻陷不久,閻海就已得到了消息。他心中怒罵丁效無能,但事已至此也無力迴天了,為了保存實力隻得率眾乘船南下,被迫離開了荊襄。
次日一早,白雙雙等人辭別了吳海城與紀文齊,兵迴襄州。荊州大捷的消息早已傳迴了襄州,風振、李崖、秦楓等人迎出三十餘裏,興高采烈的將眾將士接進了城內。
“楊公荊州勝得精彩,我們都已聽說了。我等舉杯遙祝,已不知喝了都少碗酒,今日楊公與咱們將軍迴來,一定要好好慶賀一番。”風振意氣揚揚的說道。
白雙雙笑道:“風老難得如此興致,楊公以為如何啊?”
楊允也朗聲笑道:“風老既已說了,楊允又怎敢不從呢。”
席宴上,眾人把酒言歡,開懷暢飲,隻是大家都領教了陸飛的酒量,倒也都不再勸他喝酒了。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楊允這才問道:“秦兄弟,我們前往荊州這幾日,京中可有什麽動靜沒有?”
秦楓道:“京中倒還平靜。隻是洛州糧草被燒一事又有了進展,知州薑勤永本該被革職查辦,但不知為何卻又不了了之,想必是花了不少的銀兩得以保住了自己的官位。但也有此可見,趙鵬似乎並不想奪洛州。朝廷拒不發糧,趙銳隻得從鄭州、許州等地方上調集糧草解燃眉之急。薑勤永又派兵在洛州四處搜刮百姓的糧草,為此卻引起多處饑民暴動,但都被鎮壓了下去。”
楊允點了點頭,道:“逆賊如此行徑,必遭天譴。那日你所說的飛鴿傳書一事,可有新的進展嗎?”
秦楓問道:“楊公說的是,截獲蒲州、梁州的那兩封密信吧?”
楊允道:“正是。”
秦楓搖了搖頭:“至今還未有下文。”
陸飛問道:“楊公從這兩封信上可是想到了什麽?”
楊允沉吟道:“這事我始終放心不下。幾日來我一直在想,梁州、蒲州都是趙鵬的勢力,這書信應該是趙銳給當中細作的。我們假設說收信的人所知道的暗語都是一樣的,所以趙銳才會送出內容相同的書信。也就是說收信的人可能是沒有暗語書冊,這套暗語是固定的,而且一定要簡單易懂,才會容易記住。什麽樣的人不方便擁有暗語書冊呢?這種人所處的環境必然很危險,很敏感,容易暴露,所以不敢在身邊留有這種書冊,而且他們接收的書信必然很重要。所以,即使出了意外,一旦人書並獲,隻要他誓死不說,又無書冊,誰也無法得知信中的確切內容。按這種推想來說,這些人必是趙銳伏在各州的一批死士,在執行相當危險的任務。我們所知的這封信中隻有‘李楊’這兩個字,所要表示的含義應不會複雜。但多封書信發往不同州縣,一定是在傳達一個及其重要的信息。”
白雙雙疑道:“那這‘李楊’二字究竟代表什麽呢?”
楊允搖頭歎道:“我也是苦思不得其解啊。唉!這事先暫且一放吧,秦兄弟還有什麽別的消息嗎?”
秦楓道:“魏泰的十萬軍馬已經離京多日,算來應該已到丹鳳附近。他顯然吸取了馬臻兵敗的教訓,正從四處調集戰船,以作渡江之用。新野官軍也在到處收繳漁船,拉迴渡口改造。”
楊允問道:“那現在官軍共有多少船隻了?”
秦楓答道:“算上改造的漁船,總共有五百餘艘,全部停泊在新野南邊的湖陽渡口,而且數量還在增加。”
白雙雙皺眉道:“看來這魏泰是來勢洶洶啊。楊公可有什麽對敵的良策嗎?”
楊允捋了把胡須,沉吟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魏泰深明其理,他想要借助兵力上的優勢強行渡江,是以準備了大量的船隻。如此……咱們給他來個‘釜底抽薪’,在大軍未到之時就先燒了他的戰船。”
白雙雙道:“不知楊公欲如何行事?”
楊允徐徐說道:“將軍可命令軍士趕造木筏,豎大帆,木筏是越多越好。漢水水域天色放晴之時,偶會逆吹南風,咱們就來一個火燒湖陽渡。”
荊州被長湖軍攻陷不久,閻海就已得到了消息。他心中怒罵丁效無能,但事已至此也無力迴天了,為了保存實力隻得率眾乘船南下,被迫離開了荊襄。
次日一早,白雙雙等人辭別了吳海城與紀文齊,兵迴襄州。荊州大捷的消息早已傳迴了襄州,風振、李崖、秦楓等人迎出三十餘裏,興高采烈的將眾將士接進了城內。
“楊公荊州勝得精彩,我們都已聽說了。我等舉杯遙祝,已不知喝了都少碗酒,今日楊公與咱們將軍迴來,一定要好好慶賀一番。”風振意氣揚揚的說道。
白雙雙笑道:“風老難得如此興致,楊公以為如何啊?”
楊允也朗聲笑道:“風老既已說了,楊允又怎敢不從呢。”
席宴上,眾人把酒言歡,開懷暢飲,隻是大家都領教了陸飛的酒量,倒也都不再勸他喝酒了。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楊允這才問道:“秦兄弟,我們前往荊州這幾日,京中可有什麽動靜沒有?”
秦楓道:“京中倒還平靜。隻是洛州糧草被燒一事又有了進展,知州薑勤永本該被革職查辦,但不知為何卻又不了了之,想必是花了不少的銀兩得以保住了自己的官位。但也有此可見,趙鵬似乎並不想奪洛州。朝廷拒不發糧,趙銳隻得從鄭州、許州等地方上調集糧草解燃眉之急。薑勤永又派兵在洛州四處搜刮百姓的糧草,為此卻引起多處饑民暴動,但都被鎮壓了下去。”
楊允點了點頭,道:“逆賊如此行徑,必遭天譴。那日你所說的飛鴿傳書一事,可有新的進展嗎?”
秦楓問道:“楊公說的是,截獲蒲州、梁州的那兩封密信吧?”
楊允道:“正是。”
秦楓搖了搖頭:“至今還未有下文。”
陸飛問道:“楊公從這兩封信上可是想到了什麽?”
楊允沉吟道:“這事我始終放心不下。幾日來我一直在想,梁州、蒲州都是趙鵬的勢力,這書信應該是趙銳給當中細作的。我們假設說收信的人所知道的暗語都是一樣的,所以趙銳才會送出內容相同的書信。也就是說收信的人可能是沒有暗語書冊,這套暗語是固定的,而且一定要簡單易懂,才會容易記住。什麽樣的人不方便擁有暗語書冊呢?這種人所處的環境必然很危險,很敏感,容易暴露,所以不敢在身邊留有這種書冊,而且他們接收的書信必然很重要。所以,即使出了意外,一旦人書並獲,隻要他誓死不說,又無書冊,誰也無法得知信中的確切內容。按這種推想來說,這些人必是趙銳伏在各州的一批死士,在執行相當危險的任務。我們所知的這封信中隻有‘李楊’這兩個字,所要表示的含義應不會複雜。但多封書信發往不同州縣,一定是在傳達一個及其重要的信息。”
白雙雙疑道:“那這‘李楊’二字究竟代表什麽呢?”
楊允搖頭歎道:“我也是苦思不得其解啊。唉!這事先暫且一放吧,秦兄弟還有什麽別的消息嗎?”
秦楓道:“魏泰的十萬軍馬已經離京多日,算來應該已到丹鳳附近。他顯然吸取了馬臻兵敗的教訓,正從四處調集戰船,以作渡江之用。新野官軍也在到處收繳漁船,拉迴渡口改造。”
楊允問道:“那現在官軍共有多少船隻了?”
秦楓答道:“算上改造的漁船,總共有五百餘艘,全部停泊在新野南邊的湖陽渡口,而且數量還在增加。”
白雙雙皺眉道:“看來這魏泰是來勢洶洶啊。楊公可有什麽對敵的良策嗎?”
楊允捋了把胡須,沉吟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魏泰深明其理,他想要借助兵力上的優勢強行渡江,是以準備了大量的船隻。如此……咱們給他來個‘釜底抽薪’,在大軍未到之時就先燒了他的戰船。”
白雙雙道:“不知楊公欲如何行事?”
楊允徐徐說道:“將軍可命令軍士趕造木筏,豎大帆,木筏是越多越好。漢水水域天色放晴之時,偶會逆吹南風,咱們就來一個火燒湖陽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