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阿貴所言,厲天途的心中卻頓生困惑。
千年歲月,卻也當得短暫永生,強如阿貴者活了千年氣機凝而不散,不輸血氣方剛者,又能如何?曆經滄海桑田,看盡悲歡離合,心終有厭了倦了之時,總歸要重歸於這方天地,難道這就是武道之人追求的不死不滅,然而又有何意義。
情之所至,厲天途無限低落,茫然道:“貴叔,這人生的意義何在?”
阿貴的眼神越發黯淡,低聲道:“老奴一生孤獨,未經曆人世情愛。但殿主與夫人的深厚感情老奴卻看在眼中,老奴的一生不算完整,沒資格評判什麽,隻想送殿主四個字,活好當下。”
“活好當下,活好當下...”,厲天途輕喃低語,接連重複了三遍。
“殿主,老奴還有數日時間,要即刻趕往昆侖。臨行前隻求殿主一事。”阿貴的聲音沙啞無力,再也不複往日的聲如洪鍾。
“貴叔,我答應。”厲天途不問何事,不假思索應了下來。
阿貴欣慰道:“老奴鬥膽,請殿主以後廢了神殿昆侖奴之位,莫再讓後來者繼續老奴所受之苦。”
厲天途一怔,卻沒想到阿貴臨死之前還在為他人著想,隨即重重點頭,朝阿貴深深鞠了一躬,沉聲道:“貴叔,謝謝你為昆侖神殿的所作的犧牲。”
阿貴沒有出手阻攔厲天途,他卻也當的此舉。
生生受了厲天途一禮之後,阿貴飄然而去,厲天途追至大門之外。
“貴叔,你去往昆侖何處?”厲天途心中不舍,高聲道。
“茫茫昆侖,自有老奴埋身之處。請殿主帶老奴轉告玲兒,讓她努力練功,來日好好掌控人合堂。”
阿貴早已消失在街頭巷尾,見聲不見人,餘音久久不散。
厲天途眼望空曠的街頭巷尾,低喝道:“自此以後,昆侖神殿再無昆侖奴。”
他似要把心中苦澀之意隨著話語全部釋放。
天朝二十萬征東軍深陷戰爭泥潭,高麗全民皆兵,以都城星羅為中心,輻射周圍五大城邦,把二十萬天朝軍陷入攻城戰之中。如無意外,堅守一年半載應無問題。
隨著高廉迴歸,帶來了吐蕃二十萬鐵騎即將出擊天朝西域的消息,高麗守城殘軍更是軍心堅定,士氣大漲,大有要與天朝軍打一場持久戰之勢。一旦天朝西域失利,被二十萬吐蕃鐵騎直插後方,高麗這邊再趁勢反攻,不但解了亡國滅族之威,更有開疆擴土之機。
高麗王高輝心情大定,當下在都城皇宮大宴群臣,並大力褒獎了剛剛自吐蕃歸來的王弟高廉。
自浮屠舍利進獻吐蕃王廷之後,高廉手中握有與吐蕃王室協商的一月之內出兵天朝的約戰書,此事該是十拿九穩才是。
但不知為何,載譽而歸的高廉卻心緒不寧,要說吐蕃王廷可能背信棄義,他認為不太可能,不說其他,單隻吐蕃國師阿伽利明王不可能不愛惜名聲,此等絕世高手對名聲的鍾愛遠勝於國家,所以高廉絲毫不擔心吐蕃反悔。
到底問題在哪,高廉絞盡腦汁也想不出,也許事關國體,自己想多了吧。坐在宮廷之內的高廉摸著想多了心事脹的有些發疼的腦袋,沉默不語。與周圍熱鬧的情景形成了鮮明對比。
此時的比羅宮大殿內,群臣集聚,一掃連日來的愁容滿麵。
大殿正中,更有打扮光鮮靚麗的歌舞姬助興,高輝紅光滿麵,正在向坐下群臣頻頻舉酒慶賀。
冷眼旁觀的高廉皺眉看著高麗王和群臣樂觀的有些過頭的舉動,有個問題卻一直在他腦中反複思量。
即使吐蕃出兵西域,但因吐蕃終是有所保留,僅派出了二十萬鐵騎,明顯騷擾居多,至於真打之心有幾分天才知道。如果天朝真有滅了高麗之心,以天朝京師附近八萬羽林軍再加上與西域相連的幾萬都府兵,是完全有可能擋住吐蕃二十萬鐵騎的。如此形勢之下,天朝不但不會撤掉高麗遠征軍,如果再加派北庭都護府六萬,不,隻要有三萬以上北庭騎兵由北冥老都護帶領進擊高麗,到那時高麗必將危矣。
高廉強壓下翻滾如浪的不利情緒,努力不讓其浮之於表。
周圍絲竹樂器繞梁而行,歡聲笑語不斷,他不忍打破眾人心中最後那絲希望,畢竟這是高麗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了。而目前隻能寄希望於吐蕃兵鋒強盛,天朝平東決心不大了。
安安穩穩過了半月有餘,與吐蕃約定的出兵之日也已將近,但戰場形勢千變萬化,實際發生的情況比高廉之前的意想還要糟糕。
這半月一直坐臥不安的高廉在第一時間收到了被他安插在吐蕃和天朝的眼線傳遞而來的消息。
就在他離開吐蕃返迴高麗途中,羽林大將軍丁一方獨身前往吐蕃,擊敗並重傷主導此次出擊天朝聲援高麗的吐蕃國師阿伽利明王,迫的吐蕃王廷暫熄了出兵計劃。而後又與天魔教三大魔尊交手,生死不知。
僅僅隻是隔了數日,天朝皇帝天玄都便當機立斷宣下詔書,急令北庭都護府抽掉北庭騎兵三萬,由北冥老爺子親自掛帥,直接從幽州出發直插高麗而來。現在應該已經與西麵離天朝邊境最近的漢王城交上了手。
北庭兵和安西兵是天朝最強大的邊防軍。
前者數十年來打的天朝北方迴訖一直俯首稱臣,龜縮不出,盡剩老弱病殘之兵。
後者以六萬之數在西域與吐蕃鎮北軍十萬精騎對抗近三十年,各有勝負。
而由北庭大都護兼幽州都督的北冥無上調教出的北庭鐵騎較之安西兵還要更勝一籌。
所以,這三萬北庭鐵騎足擋高麗十萬雄兵,此話並非虛言。
高廉癱軟在坐椅之上,心中暗歎,“高麗要完了,神仙難救!”:
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到盡頭的高廉突然有了解脫的感覺。高麗王朝內部分裂在前,天朝師出有名進擊在後,二哥高輝即位之後又不得民心,天亡高麗啊。
(本章完)
千年歲月,卻也當得短暫永生,強如阿貴者活了千年氣機凝而不散,不輸血氣方剛者,又能如何?曆經滄海桑田,看盡悲歡離合,心終有厭了倦了之時,總歸要重歸於這方天地,難道這就是武道之人追求的不死不滅,然而又有何意義。
情之所至,厲天途無限低落,茫然道:“貴叔,這人生的意義何在?”
阿貴的眼神越發黯淡,低聲道:“老奴一生孤獨,未經曆人世情愛。但殿主與夫人的深厚感情老奴卻看在眼中,老奴的一生不算完整,沒資格評判什麽,隻想送殿主四個字,活好當下。”
“活好當下,活好當下...”,厲天途輕喃低語,接連重複了三遍。
“殿主,老奴還有數日時間,要即刻趕往昆侖。臨行前隻求殿主一事。”阿貴的聲音沙啞無力,再也不複往日的聲如洪鍾。
“貴叔,我答應。”厲天途不問何事,不假思索應了下來。
阿貴欣慰道:“老奴鬥膽,請殿主以後廢了神殿昆侖奴之位,莫再讓後來者繼續老奴所受之苦。”
厲天途一怔,卻沒想到阿貴臨死之前還在為他人著想,隨即重重點頭,朝阿貴深深鞠了一躬,沉聲道:“貴叔,謝謝你為昆侖神殿的所作的犧牲。”
阿貴沒有出手阻攔厲天途,他卻也當的此舉。
生生受了厲天途一禮之後,阿貴飄然而去,厲天途追至大門之外。
“貴叔,你去往昆侖何處?”厲天途心中不舍,高聲道。
“茫茫昆侖,自有老奴埋身之處。請殿主帶老奴轉告玲兒,讓她努力練功,來日好好掌控人合堂。”
阿貴早已消失在街頭巷尾,見聲不見人,餘音久久不散。
厲天途眼望空曠的街頭巷尾,低喝道:“自此以後,昆侖神殿再無昆侖奴。”
他似要把心中苦澀之意隨著話語全部釋放。
天朝二十萬征東軍深陷戰爭泥潭,高麗全民皆兵,以都城星羅為中心,輻射周圍五大城邦,把二十萬天朝軍陷入攻城戰之中。如無意外,堅守一年半載應無問題。
隨著高廉迴歸,帶來了吐蕃二十萬鐵騎即將出擊天朝西域的消息,高麗守城殘軍更是軍心堅定,士氣大漲,大有要與天朝軍打一場持久戰之勢。一旦天朝西域失利,被二十萬吐蕃鐵騎直插後方,高麗這邊再趁勢反攻,不但解了亡國滅族之威,更有開疆擴土之機。
高麗王高輝心情大定,當下在都城皇宮大宴群臣,並大力褒獎了剛剛自吐蕃歸來的王弟高廉。
自浮屠舍利進獻吐蕃王廷之後,高廉手中握有與吐蕃王室協商的一月之內出兵天朝的約戰書,此事該是十拿九穩才是。
但不知為何,載譽而歸的高廉卻心緒不寧,要說吐蕃王廷可能背信棄義,他認為不太可能,不說其他,單隻吐蕃國師阿伽利明王不可能不愛惜名聲,此等絕世高手對名聲的鍾愛遠勝於國家,所以高廉絲毫不擔心吐蕃反悔。
到底問題在哪,高廉絞盡腦汁也想不出,也許事關國體,自己想多了吧。坐在宮廷之內的高廉摸著想多了心事脹的有些發疼的腦袋,沉默不語。與周圍熱鬧的情景形成了鮮明對比。
此時的比羅宮大殿內,群臣集聚,一掃連日來的愁容滿麵。
大殿正中,更有打扮光鮮靚麗的歌舞姬助興,高輝紅光滿麵,正在向坐下群臣頻頻舉酒慶賀。
冷眼旁觀的高廉皺眉看著高麗王和群臣樂觀的有些過頭的舉動,有個問題卻一直在他腦中反複思量。
即使吐蕃出兵西域,但因吐蕃終是有所保留,僅派出了二十萬鐵騎,明顯騷擾居多,至於真打之心有幾分天才知道。如果天朝真有滅了高麗之心,以天朝京師附近八萬羽林軍再加上與西域相連的幾萬都府兵,是完全有可能擋住吐蕃二十萬鐵騎的。如此形勢之下,天朝不但不會撤掉高麗遠征軍,如果再加派北庭都護府六萬,不,隻要有三萬以上北庭騎兵由北冥老都護帶領進擊高麗,到那時高麗必將危矣。
高廉強壓下翻滾如浪的不利情緒,努力不讓其浮之於表。
周圍絲竹樂器繞梁而行,歡聲笑語不斷,他不忍打破眾人心中最後那絲希望,畢竟這是高麗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了。而目前隻能寄希望於吐蕃兵鋒強盛,天朝平東決心不大了。
安安穩穩過了半月有餘,與吐蕃約定的出兵之日也已將近,但戰場形勢千變萬化,實際發生的情況比高廉之前的意想還要糟糕。
這半月一直坐臥不安的高廉在第一時間收到了被他安插在吐蕃和天朝的眼線傳遞而來的消息。
就在他離開吐蕃返迴高麗途中,羽林大將軍丁一方獨身前往吐蕃,擊敗並重傷主導此次出擊天朝聲援高麗的吐蕃國師阿伽利明王,迫的吐蕃王廷暫熄了出兵計劃。而後又與天魔教三大魔尊交手,生死不知。
僅僅隻是隔了數日,天朝皇帝天玄都便當機立斷宣下詔書,急令北庭都護府抽掉北庭騎兵三萬,由北冥老爺子親自掛帥,直接從幽州出發直插高麗而來。現在應該已經與西麵離天朝邊境最近的漢王城交上了手。
北庭兵和安西兵是天朝最強大的邊防軍。
前者數十年來打的天朝北方迴訖一直俯首稱臣,龜縮不出,盡剩老弱病殘之兵。
後者以六萬之數在西域與吐蕃鎮北軍十萬精騎對抗近三十年,各有勝負。
而由北庭大都護兼幽州都督的北冥無上調教出的北庭鐵騎較之安西兵還要更勝一籌。
所以,這三萬北庭鐵騎足擋高麗十萬雄兵,此話並非虛言。
高廉癱軟在坐椅之上,心中暗歎,“高麗要完了,神仙難救!”:
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到盡頭的高廉突然有了解脫的感覺。高麗王朝內部分裂在前,天朝師出有名進擊在後,二哥高輝即位之後又不得民心,天亡高麗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