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
西漢元封三年(前108年)。秋。
這已是六安王劉慶之國後的第四個年頭了。由於六安國推行了一係列的安民、益民、惠民政策,元鼎六年舉國動員興修的水利工程為農業生產提供了保障,加之這幾年又是風調雨順的好年景,因此六安國連續三年獲得了豐收,不僅國庫豐盈,農戶家中也是倉高屯滿,日子過得像芝麻開花節節高,一天比一天滋潤。
日子過得好了,市上的糧食多了,殷家的釀酒作坊重又興盛起來。殷老七新添置了一些家什,又雇了幾個夥計,每天釀出的酒比往年多出了幾倍。好在此時朝廷對釀酒業的“榷酤”政策尚未施行(西漢榷酤政策首次推行是在天漢三年[前98年]),對民間釀酒並無多少限製和幹預。
殷老一新買了一個店鋪,起名殷氏酒鋪,將槽坊裏釀出的酒放在酒鋪裏當街出售。酒鋪的事兒,統統交給芊兒打理。芊兒年歲雖小,但天生聰敏,將酒鋪裏裏外外的事,打理得頭頭是道,有條不紊。酒鋪開張之後,一來是殷家酒名聲在外,不同凡響,二來有些人也是因為喜歡芊兒這個姑娘,因此,殷氏酒鋪的酒基本上都是供不應求,賣得忒好。
殷家酒甘冽淳厚,入口綿爽,迴味無窮,不僅在六安國,就是在江淮一帶,也是獨占鼇頭的。這其中有一道秘密工藝,在今天幾乎是家喻戶曉的了,但在當時,卻是令人不可思議的。在漢代以前,不論是果類酒還是五穀雜糧酒,一般都靠自然發酵釀造而成的。這樣的酒濃度低,不僅淡而無味,而且嗅不到香氣,也沒有什麽後勁。可殷家酒就不同了。殷家祖上獨創了一種釀酒工藝,那就是一直沿襲至今的蒸餾工藝,就是在釀造的基礎上再對原酒進行蒸餾。這樣的酒自然香濃味厚,不同凡響了。六安街頭的江湖客棧的大門兩側有一幅醒目的對聯:
不飲殷家酒
枉作六安行
殷家酒有了名氣,其它同行便有些不服,於是便有人提出在每年的中秋之前舉行鬥酒。其實,鬥酒活動在六安一帶早已有之,在高祖時代,鬥酒便十分盛行。所謂“鬥酒”,既是民間娛樂活動,又是商務集會。往往是幾十家釀酒槽坊聚在一起,請上一些在當地德高望重、見多識廣之輩,對各家槽坊之酒進行品評、鑒定,判定優劣高下。官府和市場亦按品判結果給各家之酒定價。因此,對於槽坊主來說,一年一度的“鬥酒”盛會,是決定他們成敗興衰的關鍵。
鬥酒也不光是評酒,還要進行隆重莊嚴的祭祀,還要進行民間比武竟技、射獵、歌舞,還要邀請戲班唱大戲,有些商賈乘機擺攤設點,以招徠生意,大撈一把。因此,鬥酒實乃是一次民間商貿和文藝之盛會。因此每年的八月十二這一天,便定為“鬥酒集”。每逢這一天,三山五河、四鄉八亭的人們紛至遝來,揣著各自的希翼和企望,聚攏在六安城北淠河邊的一片廣袤的河沙灘上,翹首等待著開集的鞭炮和鼓聲。六安因為前幾年遭了災,鬥酒活動自然停了下來,現在年景好了,於是又有好事者起哄,又要弄起來。
前些年的鬥酒,都是殷家酒占了上風。現在歇了幾年,又有不少新的槽坊開業,就不好說了。今年的鬥酒,不光是六安國中的大小槽坊參加,還有周邊的廬江郡、九江郡的幾個大槽坊。因此,這一次的鬥酒集,可以說是盛況空前。六安鬥酒的規矩,是先要公推幾位“酒判”。這幾位酒判,一是要德高望重,二是要善飲善評,三要得到八成以上的參加鬥酒的槽坊主的認可。鬥酒分四步進行:一為“觀色看花”,即憑眼力觀察某酒色澤是否清澈透明,酒花大小及駐留時間,這一局將淘汰三分之一的樣酒;二為“聞香嗅氣”,即憑嗅覺辨別樣酒的香氣是否純正、濃鬱和持久,這一局又將淘汰三分之一;三為“品咀辨味”,即入口品嚐,辨別酒味優劣,這一局結束時隻保留色香味三者俱佳的四種樣酒;四為“投簽定格”。“格”乃某種酒之綜合特色和風味,“定格”即是為每種酒最後下品判結論,比出甲乙丙丁的座次。這一局最為關鍵,也最難,為示公正,采取列缸投簽的方式裁定,即在台口立四個大缸,分別代表進入第四局的四種樣酒。司儀給每位酒判分發六支簽,請他們憑各自的品判給第一名投三簽,第二名投兩簽,第三名投一簽。投過之後,累計各缸中簽數,即可分出高下名次。酒判當眾投簽,光天化日,眾目睽睽,勝負立判,大家自然口服心服。縱有個別酒判藏有私心有失公允,但憑一己之力也難左右全局。因此這種原始的仲裁方式曆經百年,竟無更改。
話說八月十二就要到了,來自各地的槽坊老板帶著自家精心釀造的樣酒來到六安城,多數人都住進了街頭的江湖客棧。
三十八
江湖客棧是六安城中的老字號,早在高祖時就有此店。客棧的老板已數易其主,現在的老板,是個三十上下的年輕寡婦,姓薑名春。不過,城中多數人都不知道她的真名,隻叫她“五斤半”。老板娘這個綽號是大有來曆的。有一次,幾個浪蕩子弟在江湖客棧飲酒。有人見老板娘胸大,便要賭一賭她一個奶子有多重。結果有人說三斤,有人說四斤,還有人說是五斤。爭執不下,幾乎要打起來。後來有人提出請殺豬賣肉的屠夫“一刀清”來定奪。一刀清當了三十多年的屠夫,賣肉時從來不用秤,你隻需說要多少肉。他一刀切下來看也不看就扔給你了。你迴家一稱,不多不少,正是你要的斤兩。一刀清來後,朝老板娘胸前看了又看,最後將蒲扇般的大手一揮,斬釘截鐵地道:“右邊的五斤三兩,左邊的五斤半!”有人問怎麽會兩邊不一樣。一刀清笑笑道:“這還不清楚,左邊的摸著順手,就摸大了些唄!”
“五斤半”的佳話傳出去以後,江湖客棧更是火了。許多人慕名而來,不為吃酒,不為住店,就為瞅一眼這“五斤半”究竟有多大。老板娘倒也是個隨和之人,誰要真想瞅瞅,也就讓他瞅了。但要是真想動手動腳揩點油吃點豆腐,那就要看她那天心情好不好了。要是心情好,任你想咋的怎麽都好說;要是趕上那天她氣不順了,她會老臉一拉,輕的劈頭劈腦地給你一頓臭罵,重的甚至會大耳括子扇將過來,讓你在眾目睽睽之下下不了台。
有時遇到對上眼的房客,五斤半也會讓他進到自己那間布置講究的香閨裏來。到了夜間,滿客棧的人都會聽到五斤半那哧哧嘻嘻的浪笑和那緊一陣慢一陣的呻吟聲。於是,樓上樓下的客人全都沒了睡意。第二天一早,眾人到大廳吃早飯時,全都紅著眼,腫著眼泡,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盡管如此,天南海北前來投宿住店的還是絡繹不絕。江湖客棧的生意仍是一如既往的紅火。
江湖客棧不光是為南來北往的過客提供食宿的地方,也是城中三教九流之人聚會閑聊的地方。因此,它是六安城最具人氣的地方。在這裏,你可以聽到城裏城外、國內國外的大大小小、千奇百怪的軼聞趣事。正因為如此,城中一些頗有頭臉的人物也時不常進來坐坐,一來可以與五斤半打打情罵罵俏,逗逗樂子,二來也想看看是不是可以聽到一些自己關心的話題。
住在江湖客棧裏的人,除了一些過往的商旅之客外,有兩個人是長住的熟客。一位姓於名聰,是個四十來歲的漢子,老家在徐州,是長年駐在此地專門收購藥材的小販。他做藥材生意與別人有些不同,一是他成天隻是守株待兔,幹等著別人送貨上門,決不自己出去尋找貨源;二是他收的藥材價比其他同行要略低一些。這樣一來,他自然生意清淡,一個月也難以做成幾筆生意。於聰平日裏沉默寡言,極少與人交往。不管別人說什麽,從不答腔,常常兀自尋一旮旯坐著,弄一盤炒豆,要一壺老酒,專心致誌地喝著,好像不管世上發生什麽,都與他不相幹似的。有時他偶爾也迴老家一趟,將收到的藥材送迴去。但過不了十天半月,他便一準還會迴到江湖客棧來;另一位姓蒯,人稱蒯九,五十多歲,一條腿有些瘸,瘦骨嶙峋的,原籍不詳,是個專門靠拆字打卦為生的老頭兒。這老頭兒說是靠算命為生,做生意卻和於聰差不多,並不怎麽上心。有時有人專門前來找他拆字打卦,他竟帶理不答的,正眼都不瞧人一下,口中吱吱唔唔地說:“沒什麽好瞧的。”便撇下別人,抽身離去了。有時酒喝出興致來了,看到店裏有中意的客人,又主動湊上去找人搭訕, 硬要央人算,而且是白算,分文不取的。不過,蒯九拆字打卦還是挺神的。隻要他有興致,你不管出個什麽字,他都能給你道出個子醜寅卯來,而且是百靈百驗。因此,盡管蒯九常常擺譜拿架子得罪了不少客人,可慕名而來找他拆字算命的還是大有人在。蒯九在江湖客棧住了已不下半年了,他還是能付得起房錢和酒錢的。
八月初十晌午時分,江湖客棧來了一胖一瘦兩個漢子。那瘦子一進門就咋咋唿唿地要酒要菜,見到五斤半,兩眼便直勾勾地挪不開了。趁著老板娘上菜的機會,這小子已將手摸上去,叫五斤半一個巴掌打了開去。那人怪叫了一聲,嘻嘻一笑,道:“想不到老板娘勁道還不小哩!”
一頓海吃海喝以後,胖子對瘦子道:“聽說這江湖客棧住了個會拆字打卦的瘸子,咱們找他算算如何?”
瘦子點點頭,道:“嗯,算算也好。”遂朝五斤半道:“那個算命的在嗎?讓他給咱哥倆算算!”
五斤半衝坐在一個旯旮裏正在打盹的蒯九指了指。
“就他呀?算得準麽?”
五斤半一笑,道:“咱們蒯九爺算人命很準的,但算狗命準不準,就不好說了。”
瘦子對胖子道:“這鬼婆娘,罵咱們哩!”
胖子笑笑道:“打是親罵是愛嘛,看來這騷婆娘是看咱哥倆了!”
二人挪到蒯九的那張桌子上坐下,胖子衝蒯九道:“老頭兒,你給咱哥倆算算如何?”
蒯九睜開眼皮,朝二人瞅了瞅,又合上眼,哼了聲:“十兩。”
“十兩!”瘦子叫了起來:“你搶人哪!”
蒯九並不睜眼,隻將手朝外揮了揮,小聲道:“二位請便吧。老朽還要打會瞌睡哩。”
胖子笑了笑,從懷裏掏出一個銀錁子,放在桌上,道:“蒯九爺,我這兄弟性急,您別生氣。還望您老人家給算算。”
蒯九這才睜開眼,將銀錁子捏在手中掂了掂,道:“二位是要拆字呢,還是打卦?”
胖子道:“打卦太費事,還是拆字快些。”
“那就請出一個字吧。”
胖子想了半天,也拿不定主意出個什麽字才好。後來看到客棧裏的幾根立柱,便指了指,道:“就出這個‘柱’字吧。”
蒯九用手指在酒碗裏醮了些酒,在桌上寫了個“柱”字。想了想,道:“‘柱’者,廣廈之撐也。唔,二位倒還是個人物也!此字左‘木’右‘主’,你們的主人依木而生,想必是居於多樹之地吧?”
“呀,太神了!”瘦子叫了起來。胖子悄悄扯了扯瘦子的衣袖,衝蒯九笑笑問道:“您看在下最近的運氣如何?”
蒯九笑道:“還行吧,最近可發一筆小財,不過……”
“不過什麽?”
“你看這個‘柱’字,在‘主’字的上一橫邊加一撇,便成了‘樁’。‘柱’乃頂於天,可作大事,但未必久長;‘樁’乃紮根於地,是萬業之基礎。有“柱”有“樁”,基業可成矣!這一撇看似這‘主’字之臂膀,也許此主在待一賢人之輔佐也。還有一點,爾等之主近兩年宜靜不宜動,否則將有血光之災!你想啊,這‘主’上這一點沒了,則‘王’無首也,‘柱’字可就成了‘枉’字了!‘枉’上麵去一橫,成了‘杜’字,中間去一橫,成了‘杠’字,下麵去一橫,又成了‘杆’字。這幾個字,從寓意上講,皆非吉言也,恕老朽不能一一奉告了。”言畢,嘿嘿笑了兩聲。
二人麵麵相覷,聽得似懂非懂。瘦子笑了笑,小聲道:“大哥,花十兩銀子,聽他胡扯一通,冤不冤呀!”
“冤不冤,日後自然會知曉的。”胖子笑笑道。
三十九
鬥酒賽事於八月十二上午在六安北門外淠河南岸的大沙灘上舉行。這一天,六安城中已是萬人空巷。一大早,沙灘上就已人頭攢動,聚集了數以萬計的“趕集”者,人們扶老攜幼,紛紛趕來瞅瞅這場停了好幾年的熱鬧賽事。
在寬闊的沙灘上的一個高坡處,早已搭起了一個五丈見方的平台,號稱“鬥酒台”。鬥酒台後壁上,懸掛一巨幅酒神帛像。台兩角各豎起一麵大旗,上書“鬥酒”兩個篆書大字,大旗鮮紅似火,在習習秋風裏獵獵作響。台上擺了三排條幾,前矮後高呈階梯狀。條幾上按二尺距離盛放著一個個酒罐,酒罐前放一木牌,注明此罐酒及酒坊的編號。八位“酒判”分坐於兩側,台後側一排則擺了八麵大鼓,鼓後立一排盛裝鼓手,看上去英姿勃發,威風凜凜。
台下四周裏三層外三層,水泄不通地擠滿了圍觀的百姓。他們神情亢奮,眉飛色舞,心急火燎地等待著關鍵時刻的到來。
鬥酒賽事舉行之前,要舉行隆重的“祭酒神”儀式。巳時已到,但聽三聲炮響,全場人眾俱跪拜於酒神像下,行三叩之禮;爾後,大賽司儀號令各位酒判將手中耳杯高舉過頂,齊聲高誦祝禱詞;再爾後,諸酒判以耳杯中之酒祭天、祭地、祭酒神。
祭祀結束後,賽事正式開始。
三通鼓響,鬥酒開始。
八位酒判各執一隻白玉酒杯,依次從各罐中取大半杯酒,舉杯齊眉,透過陽光,細加觀察;而後又取酒若幹置入一節竹筒,將竹筒反複倒置,察看酒花。沒大一會,五十二家酒坊已有十六家被淘汰出局。
接下來是第二局,聞香嗅氣。諸酒判手端酒杯,於鼻前半尺遠處輕聞片刻,再取酒杯湊於鼻下,猛吸一口氣,緩緩釋之,此即所謂近香遠香之別也。再而後,將杯中酒倒去,仔細嗅杯中之餘香。遇到一時難以確辨之香氣,酒判們則以“熱掌測香”之法測之,即在掌中滴酒些許,雙掌迅速搓動,邊搓邊聞,直至判定方止。酒香有溢香、噴香、留香之分,名貴之酒應三香俱佳,方為上品。
第三局為品咀辨味。諸酒判先以清水漱口,再依次呷酒品嚐。品辨時,先淺呷一小口,含於口中,感其香是否平和宜人,然後將酒咽下;再呷一大口,徐徐攪動令其與舌尖、舌緣、舌根及咽喉浸潤感觸,察其是否綿柔甘洌、醇和怡爽,尾子是否幹淨,迴味是否悠長。此番品嚐下來,大浪淘沙,多數酒坊俱已抱憾出局,僅留下六安國的餘家酒、殷家酒、九江郡的南塘酒,廬江郡的龍潭酒四家。
下麵便是最關鍵的一輪:投簽定格。早有性急者抬來四口大缸立於台前,幾位酒判也已分得竹簽 ,隻待各自投出,便可見分曉了。
最最關鍵的時刻到來了。八位酒判手持竹簽,神色嚴峻,在再三權衡之後,向自己選中的缸中投下自己神聖的竹簽。此時,台下的觀眾都屏住唿吸,似乎比那些酒判甚至比那些槽坊主們還要焦急和緊張。
沒大一會,大家翹首以待的結果終於出來了。司儀站到台前,朗聲宣布:第一名:殷家酒;第二名:南塘酒 ;第三名:龍潭酒;第四名:餘家酒。
此時,台下歡聲雷動,眾人將殷老七抬將起來,拋向空中……
殷家酒力挫群雄,再次奪魁,雖在意料之中,但仍令殷氏父女激動不已。賽事結束後,殷老七在江湖客棧擺了幾桌酒席,酬謝那些常年光顧殷家酒坊的老顧客們。
這一頓酒,從午時直喝到晚上酉時。許多人都喝得天眩地轉,坐地開花。就連一向海量的殷老七也喝高了,撲在桌上動彈不得。老板娘五斤半見殷老七醉得不省人事,便招唿夥計將他扶到樓上的一間客房裏躺下來。芊兒見爹喝得太多,放心不下,便也留了下來端茶遞水,侍候左右。
到了夜間子時,睡在江湖客棧的眾人忽聽得一陣吵鬧,剛睜開眼,便見裏裏外外燈火通明,樓上樓下和院子裏,滿是頭蒙黑布巾,手持利刃的漢子在跑來跑去。見過世麵的人便知是強盜進屋了。
這夥人將所有的人都捆了起來,嘴裏塞了棉團。又挨屋將房客的金銀細軟一擄而空,並帶走了幾個人。芊兒便是被擄者之一。而此時,殷老七居然仍在大醉之中,鼾聲如雷的,倒也沒受到什麽驚嚇。
四十
江湖客棧遭了強盜和芊兒被擄的消息不脛而走,第二天一早便傳遍了六安的大街小巷。
六安王劉慶聽到這個消息後,真是又惱火又痛心。本來昨天這場鬥酒賽事他是想親自參加的。但王後李妤勸他最好不要在這種過於混亂嘈雜的場合上露麵。他想想倒也不無道理。就沒有堅持,留在了府中。昨天他要是堅持去了,殷老七一定會請他參加酒宴。宴後他一定會把醉酒的殷老七用自己的馬車捎迴來。那樣的話,芊兒也就根本用不著留在客棧裏侍候,當然更不會被強人擄走。想到這裏,他真是腸子都悔青了。
他立即著人召集國相陳钜、內史詹磊、中尉邵仲和郎中令鍾沮緊急會議。
元封元年,朝廷委派陳钜為六安相,詹磊為內史。陳钜是當朝大儒董仲舒的弟子,四十多歲,飽讀詩書,性格比較內向謙和。按漢製,諸侯國之相可獨立處理國務。但陳钜遇事從不擅作主張,總是先向劉慶稟報,最終按劉慶的意思去辦。詹磊為人不卑為亢,平素若非公事,與人亦不甚接觸,因此很少有人知其底細。
四人來到王府,在議事廳按主客尊卑落座。
劉慶道:“今天請諸位來,想必都已知道所議之事了。在我們六安國,居然發生了這樣駭人聽聞之事,如不盡快想出對策,那今後又將民不聊生了!中尉,你先說說吧。”
“諾。”邵仲點了點頭。“昨夜這個案子我想應該是落草於城南百裏外的六萬寨裏的那夥強盜所為。前年吾在蓼縣礦上時,他們也曾多次派出小股人馬前去騷擾擄掠。但礦上防範甚嚴,他們倒也未曾得手。據臣所知,這夥人在六萬寨落草已十多年了,人強馬壯,號稱有一萬之眾。他們的頭領姓雷,少年時與人打架,弄瞎了一隻眼,在江湖上人稱“獨眼雷”。此人心狠膽大,武藝高強,為人很重義氣,在江湖上名頭很響的。六萬寨山高林密,峰奇路險,易守難攻。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因此,這麽多年朝廷官府也拿他們沒奈何。我們國中現有的兵馬加起來還不足千人,要想進山圍剿這夥強盜,臣以為很難有勝算。”
“如此說來,就隻有任憑這夥強盜興風作浪,為所欲為了!”劉慶聽了甚是生氣。
“主公息怒。”邵仲道:“臣以為要想剿滅這夥強盜,必須向鄰近的郡縣借兵。他們雖號稱萬人,臣以為要大打折扣。何況他們乃一群烏合之眾,缺乏訓練,況且做賊心虛。隻要主公能借到五千人馬,卑職願揮師進山,直搗匪巢,救迴芊兒姑娘!”
“好!”劉慶轉怒為喜,道:“這才像你邵仲講的話嘛!”
鍾沮站起來拱一拱手道:“中尉大人要是進山,卑職亦願同往,助其一臂之力!”
“好,有鍾沮助陣,就更有勝算了!”劉慶喜道。轉又對陳钜道:“國相以為如何?”
陳钜一直沒有吭聲,沉吟了一下,道:“主公剿匪心切,微臣理解。但朝廷向有規製,調動軍隊,須有兵符。不知主公可能向皇上討來兵符?”
一席話把眾人都說涼了。
劉慶黯然道:“要是這樣就難了。且不說皇上未必肯賜兵符,縱使皇上肯賜,但來迴周折,至少也得一個多月的日子,人還救得迴來嗎!”說到這裏,聲音竟有些哽咽:“想我劉慶身為一國之君,竟不能保護自己治下的臣民,可悲呀!”
內史詹磊見劉慶憂心如焚之狀,道:“主公不妨向鄰近郡縣借借看,我們與他們山水相連,唇齒相依,剿匪之事於他們也是有百利而無一害之大好事。隻要主公向他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示之以利害,或能說動他們也未可知?”
“就是,”鍾沮道:“要不明裏不說‘借兵’,就說是聯合剿匪便了?”
劉慶點點頭,道:“也隻好試上一試了。”遂對邵仲道:“中尉迴去準備一下,我們明天就動身!”
陳钜道:“主公萬金之軀,豈可親往!還是由微臣代勞吧?”
眾人都說“正是正是”。
“那好,我來給廬江、九江等地修書,加蓋六安王印,就由國相與中尉辛苦前往了。”想想又歎了口氣,道:“瞧我這個‘王’當的,也真夠窩囊!想當年,淮南王,衡山王,哪個不是坐擁千軍萬馬。可謂‘振臂一唿,應者雲集’,還犯得著這麽低三下四地求人!”
陳钜聞言色變,急急道:“主公慎言!”
西漢元封三年(前108年)。秋。
這已是六安王劉慶之國後的第四個年頭了。由於六安國推行了一係列的安民、益民、惠民政策,元鼎六年舉國動員興修的水利工程為農業生產提供了保障,加之這幾年又是風調雨順的好年景,因此六安國連續三年獲得了豐收,不僅國庫豐盈,農戶家中也是倉高屯滿,日子過得像芝麻開花節節高,一天比一天滋潤。
日子過得好了,市上的糧食多了,殷家的釀酒作坊重又興盛起來。殷老七新添置了一些家什,又雇了幾個夥計,每天釀出的酒比往年多出了幾倍。好在此時朝廷對釀酒業的“榷酤”政策尚未施行(西漢榷酤政策首次推行是在天漢三年[前98年]),對民間釀酒並無多少限製和幹預。
殷老一新買了一個店鋪,起名殷氏酒鋪,將槽坊裏釀出的酒放在酒鋪裏當街出售。酒鋪的事兒,統統交給芊兒打理。芊兒年歲雖小,但天生聰敏,將酒鋪裏裏外外的事,打理得頭頭是道,有條不紊。酒鋪開張之後,一來是殷家酒名聲在外,不同凡響,二來有些人也是因為喜歡芊兒這個姑娘,因此,殷氏酒鋪的酒基本上都是供不應求,賣得忒好。
殷家酒甘冽淳厚,入口綿爽,迴味無窮,不僅在六安國,就是在江淮一帶,也是獨占鼇頭的。這其中有一道秘密工藝,在今天幾乎是家喻戶曉的了,但在當時,卻是令人不可思議的。在漢代以前,不論是果類酒還是五穀雜糧酒,一般都靠自然發酵釀造而成的。這樣的酒濃度低,不僅淡而無味,而且嗅不到香氣,也沒有什麽後勁。可殷家酒就不同了。殷家祖上獨創了一種釀酒工藝,那就是一直沿襲至今的蒸餾工藝,就是在釀造的基礎上再對原酒進行蒸餾。這樣的酒自然香濃味厚,不同凡響了。六安街頭的江湖客棧的大門兩側有一幅醒目的對聯:
不飲殷家酒
枉作六安行
殷家酒有了名氣,其它同行便有些不服,於是便有人提出在每年的中秋之前舉行鬥酒。其實,鬥酒活動在六安一帶早已有之,在高祖時代,鬥酒便十分盛行。所謂“鬥酒”,既是民間娛樂活動,又是商務集會。往往是幾十家釀酒槽坊聚在一起,請上一些在當地德高望重、見多識廣之輩,對各家槽坊之酒進行品評、鑒定,判定優劣高下。官府和市場亦按品判結果給各家之酒定價。因此,對於槽坊主來說,一年一度的“鬥酒”盛會,是決定他們成敗興衰的關鍵。
鬥酒也不光是評酒,還要進行隆重莊嚴的祭祀,還要進行民間比武竟技、射獵、歌舞,還要邀請戲班唱大戲,有些商賈乘機擺攤設點,以招徠生意,大撈一把。因此,鬥酒實乃是一次民間商貿和文藝之盛會。因此每年的八月十二這一天,便定為“鬥酒集”。每逢這一天,三山五河、四鄉八亭的人們紛至遝來,揣著各自的希翼和企望,聚攏在六安城北淠河邊的一片廣袤的河沙灘上,翹首等待著開集的鞭炮和鼓聲。六安因為前幾年遭了災,鬥酒活動自然停了下來,現在年景好了,於是又有好事者起哄,又要弄起來。
前些年的鬥酒,都是殷家酒占了上風。現在歇了幾年,又有不少新的槽坊開業,就不好說了。今年的鬥酒,不光是六安國中的大小槽坊參加,還有周邊的廬江郡、九江郡的幾個大槽坊。因此,這一次的鬥酒集,可以說是盛況空前。六安鬥酒的規矩,是先要公推幾位“酒判”。這幾位酒判,一是要德高望重,二是要善飲善評,三要得到八成以上的參加鬥酒的槽坊主的認可。鬥酒分四步進行:一為“觀色看花”,即憑眼力觀察某酒色澤是否清澈透明,酒花大小及駐留時間,這一局將淘汰三分之一的樣酒;二為“聞香嗅氣”,即憑嗅覺辨別樣酒的香氣是否純正、濃鬱和持久,這一局又將淘汰三分之一;三為“品咀辨味”,即入口品嚐,辨別酒味優劣,這一局結束時隻保留色香味三者俱佳的四種樣酒;四為“投簽定格”。“格”乃某種酒之綜合特色和風味,“定格”即是為每種酒最後下品判結論,比出甲乙丙丁的座次。這一局最為關鍵,也最難,為示公正,采取列缸投簽的方式裁定,即在台口立四個大缸,分別代表進入第四局的四種樣酒。司儀給每位酒判分發六支簽,請他們憑各自的品判給第一名投三簽,第二名投兩簽,第三名投一簽。投過之後,累計各缸中簽數,即可分出高下名次。酒判當眾投簽,光天化日,眾目睽睽,勝負立判,大家自然口服心服。縱有個別酒判藏有私心有失公允,但憑一己之力也難左右全局。因此這種原始的仲裁方式曆經百年,竟無更改。
話說八月十二就要到了,來自各地的槽坊老板帶著自家精心釀造的樣酒來到六安城,多數人都住進了街頭的江湖客棧。
三十八
江湖客棧是六安城中的老字號,早在高祖時就有此店。客棧的老板已數易其主,現在的老板,是個三十上下的年輕寡婦,姓薑名春。不過,城中多數人都不知道她的真名,隻叫她“五斤半”。老板娘這個綽號是大有來曆的。有一次,幾個浪蕩子弟在江湖客棧飲酒。有人見老板娘胸大,便要賭一賭她一個奶子有多重。結果有人說三斤,有人說四斤,還有人說是五斤。爭執不下,幾乎要打起來。後來有人提出請殺豬賣肉的屠夫“一刀清”來定奪。一刀清當了三十多年的屠夫,賣肉時從來不用秤,你隻需說要多少肉。他一刀切下來看也不看就扔給你了。你迴家一稱,不多不少,正是你要的斤兩。一刀清來後,朝老板娘胸前看了又看,最後將蒲扇般的大手一揮,斬釘截鐵地道:“右邊的五斤三兩,左邊的五斤半!”有人問怎麽會兩邊不一樣。一刀清笑笑道:“這還不清楚,左邊的摸著順手,就摸大了些唄!”
“五斤半”的佳話傳出去以後,江湖客棧更是火了。許多人慕名而來,不為吃酒,不為住店,就為瞅一眼這“五斤半”究竟有多大。老板娘倒也是個隨和之人,誰要真想瞅瞅,也就讓他瞅了。但要是真想動手動腳揩點油吃點豆腐,那就要看她那天心情好不好了。要是心情好,任你想咋的怎麽都好說;要是趕上那天她氣不順了,她會老臉一拉,輕的劈頭劈腦地給你一頓臭罵,重的甚至會大耳括子扇將過來,讓你在眾目睽睽之下下不了台。
有時遇到對上眼的房客,五斤半也會讓他進到自己那間布置講究的香閨裏來。到了夜間,滿客棧的人都會聽到五斤半那哧哧嘻嘻的浪笑和那緊一陣慢一陣的呻吟聲。於是,樓上樓下的客人全都沒了睡意。第二天一早,眾人到大廳吃早飯時,全都紅著眼,腫著眼泡,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盡管如此,天南海北前來投宿住店的還是絡繹不絕。江湖客棧的生意仍是一如既往的紅火。
江湖客棧不光是為南來北往的過客提供食宿的地方,也是城中三教九流之人聚會閑聊的地方。因此,它是六安城最具人氣的地方。在這裏,你可以聽到城裏城外、國內國外的大大小小、千奇百怪的軼聞趣事。正因為如此,城中一些頗有頭臉的人物也時不常進來坐坐,一來可以與五斤半打打情罵罵俏,逗逗樂子,二來也想看看是不是可以聽到一些自己關心的話題。
住在江湖客棧裏的人,除了一些過往的商旅之客外,有兩個人是長住的熟客。一位姓於名聰,是個四十來歲的漢子,老家在徐州,是長年駐在此地專門收購藥材的小販。他做藥材生意與別人有些不同,一是他成天隻是守株待兔,幹等著別人送貨上門,決不自己出去尋找貨源;二是他收的藥材價比其他同行要略低一些。這樣一來,他自然生意清淡,一個月也難以做成幾筆生意。於聰平日裏沉默寡言,極少與人交往。不管別人說什麽,從不答腔,常常兀自尋一旮旯坐著,弄一盤炒豆,要一壺老酒,專心致誌地喝著,好像不管世上發生什麽,都與他不相幹似的。有時他偶爾也迴老家一趟,將收到的藥材送迴去。但過不了十天半月,他便一準還會迴到江湖客棧來;另一位姓蒯,人稱蒯九,五十多歲,一條腿有些瘸,瘦骨嶙峋的,原籍不詳,是個專門靠拆字打卦為生的老頭兒。這老頭兒說是靠算命為生,做生意卻和於聰差不多,並不怎麽上心。有時有人專門前來找他拆字打卦,他竟帶理不答的,正眼都不瞧人一下,口中吱吱唔唔地說:“沒什麽好瞧的。”便撇下別人,抽身離去了。有時酒喝出興致來了,看到店裏有中意的客人,又主動湊上去找人搭訕, 硬要央人算,而且是白算,分文不取的。不過,蒯九拆字打卦還是挺神的。隻要他有興致,你不管出個什麽字,他都能給你道出個子醜寅卯來,而且是百靈百驗。因此,盡管蒯九常常擺譜拿架子得罪了不少客人,可慕名而來找他拆字算命的還是大有人在。蒯九在江湖客棧住了已不下半年了,他還是能付得起房錢和酒錢的。
八月初十晌午時分,江湖客棧來了一胖一瘦兩個漢子。那瘦子一進門就咋咋唿唿地要酒要菜,見到五斤半,兩眼便直勾勾地挪不開了。趁著老板娘上菜的機會,這小子已將手摸上去,叫五斤半一個巴掌打了開去。那人怪叫了一聲,嘻嘻一笑,道:“想不到老板娘勁道還不小哩!”
一頓海吃海喝以後,胖子對瘦子道:“聽說這江湖客棧住了個會拆字打卦的瘸子,咱們找他算算如何?”
瘦子點點頭,道:“嗯,算算也好。”遂朝五斤半道:“那個算命的在嗎?讓他給咱哥倆算算!”
五斤半衝坐在一個旯旮裏正在打盹的蒯九指了指。
“就他呀?算得準麽?”
五斤半一笑,道:“咱們蒯九爺算人命很準的,但算狗命準不準,就不好說了。”
瘦子對胖子道:“這鬼婆娘,罵咱們哩!”
胖子笑笑道:“打是親罵是愛嘛,看來這騷婆娘是看咱哥倆了!”
二人挪到蒯九的那張桌子上坐下,胖子衝蒯九道:“老頭兒,你給咱哥倆算算如何?”
蒯九睜開眼皮,朝二人瞅了瞅,又合上眼,哼了聲:“十兩。”
“十兩!”瘦子叫了起來:“你搶人哪!”
蒯九並不睜眼,隻將手朝外揮了揮,小聲道:“二位請便吧。老朽還要打會瞌睡哩。”
胖子笑了笑,從懷裏掏出一個銀錁子,放在桌上,道:“蒯九爺,我這兄弟性急,您別生氣。還望您老人家給算算。”
蒯九這才睜開眼,將銀錁子捏在手中掂了掂,道:“二位是要拆字呢,還是打卦?”
胖子道:“打卦太費事,還是拆字快些。”
“那就請出一個字吧。”
胖子想了半天,也拿不定主意出個什麽字才好。後來看到客棧裏的幾根立柱,便指了指,道:“就出這個‘柱’字吧。”
蒯九用手指在酒碗裏醮了些酒,在桌上寫了個“柱”字。想了想,道:“‘柱’者,廣廈之撐也。唔,二位倒還是個人物也!此字左‘木’右‘主’,你們的主人依木而生,想必是居於多樹之地吧?”
“呀,太神了!”瘦子叫了起來。胖子悄悄扯了扯瘦子的衣袖,衝蒯九笑笑問道:“您看在下最近的運氣如何?”
蒯九笑道:“還行吧,最近可發一筆小財,不過……”
“不過什麽?”
“你看這個‘柱’字,在‘主’字的上一橫邊加一撇,便成了‘樁’。‘柱’乃頂於天,可作大事,但未必久長;‘樁’乃紮根於地,是萬業之基礎。有“柱”有“樁”,基業可成矣!這一撇看似這‘主’字之臂膀,也許此主在待一賢人之輔佐也。還有一點,爾等之主近兩年宜靜不宜動,否則將有血光之災!你想啊,這‘主’上這一點沒了,則‘王’無首也,‘柱’字可就成了‘枉’字了!‘枉’上麵去一橫,成了‘杜’字,中間去一橫,成了‘杠’字,下麵去一橫,又成了‘杆’字。這幾個字,從寓意上講,皆非吉言也,恕老朽不能一一奉告了。”言畢,嘿嘿笑了兩聲。
二人麵麵相覷,聽得似懂非懂。瘦子笑了笑,小聲道:“大哥,花十兩銀子,聽他胡扯一通,冤不冤呀!”
“冤不冤,日後自然會知曉的。”胖子笑笑道。
三十九
鬥酒賽事於八月十二上午在六安北門外淠河南岸的大沙灘上舉行。這一天,六安城中已是萬人空巷。一大早,沙灘上就已人頭攢動,聚集了數以萬計的“趕集”者,人們扶老攜幼,紛紛趕來瞅瞅這場停了好幾年的熱鬧賽事。
在寬闊的沙灘上的一個高坡處,早已搭起了一個五丈見方的平台,號稱“鬥酒台”。鬥酒台後壁上,懸掛一巨幅酒神帛像。台兩角各豎起一麵大旗,上書“鬥酒”兩個篆書大字,大旗鮮紅似火,在習習秋風裏獵獵作響。台上擺了三排條幾,前矮後高呈階梯狀。條幾上按二尺距離盛放著一個個酒罐,酒罐前放一木牌,注明此罐酒及酒坊的編號。八位“酒判”分坐於兩側,台後側一排則擺了八麵大鼓,鼓後立一排盛裝鼓手,看上去英姿勃發,威風凜凜。
台下四周裏三層外三層,水泄不通地擠滿了圍觀的百姓。他們神情亢奮,眉飛色舞,心急火燎地等待著關鍵時刻的到來。
鬥酒賽事舉行之前,要舉行隆重的“祭酒神”儀式。巳時已到,但聽三聲炮響,全場人眾俱跪拜於酒神像下,行三叩之禮;爾後,大賽司儀號令各位酒判將手中耳杯高舉過頂,齊聲高誦祝禱詞;再爾後,諸酒判以耳杯中之酒祭天、祭地、祭酒神。
祭祀結束後,賽事正式開始。
三通鼓響,鬥酒開始。
八位酒判各執一隻白玉酒杯,依次從各罐中取大半杯酒,舉杯齊眉,透過陽光,細加觀察;而後又取酒若幹置入一節竹筒,將竹筒反複倒置,察看酒花。沒大一會,五十二家酒坊已有十六家被淘汰出局。
接下來是第二局,聞香嗅氣。諸酒判手端酒杯,於鼻前半尺遠處輕聞片刻,再取酒杯湊於鼻下,猛吸一口氣,緩緩釋之,此即所謂近香遠香之別也。再而後,將杯中酒倒去,仔細嗅杯中之餘香。遇到一時難以確辨之香氣,酒判們則以“熱掌測香”之法測之,即在掌中滴酒些許,雙掌迅速搓動,邊搓邊聞,直至判定方止。酒香有溢香、噴香、留香之分,名貴之酒應三香俱佳,方為上品。
第三局為品咀辨味。諸酒判先以清水漱口,再依次呷酒品嚐。品辨時,先淺呷一小口,含於口中,感其香是否平和宜人,然後將酒咽下;再呷一大口,徐徐攪動令其與舌尖、舌緣、舌根及咽喉浸潤感觸,察其是否綿柔甘洌、醇和怡爽,尾子是否幹淨,迴味是否悠長。此番品嚐下來,大浪淘沙,多數酒坊俱已抱憾出局,僅留下六安國的餘家酒、殷家酒、九江郡的南塘酒,廬江郡的龍潭酒四家。
下麵便是最關鍵的一輪:投簽定格。早有性急者抬來四口大缸立於台前,幾位酒判也已分得竹簽 ,隻待各自投出,便可見分曉了。
最最關鍵的時刻到來了。八位酒判手持竹簽,神色嚴峻,在再三權衡之後,向自己選中的缸中投下自己神聖的竹簽。此時,台下的觀眾都屏住唿吸,似乎比那些酒判甚至比那些槽坊主們還要焦急和緊張。
沒大一會,大家翹首以待的結果終於出來了。司儀站到台前,朗聲宣布:第一名:殷家酒;第二名:南塘酒 ;第三名:龍潭酒;第四名:餘家酒。
此時,台下歡聲雷動,眾人將殷老七抬將起來,拋向空中……
殷家酒力挫群雄,再次奪魁,雖在意料之中,但仍令殷氏父女激動不已。賽事結束後,殷老七在江湖客棧擺了幾桌酒席,酬謝那些常年光顧殷家酒坊的老顧客們。
這一頓酒,從午時直喝到晚上酉時。許多人都喝得天眩地轉,坐地開花。就連一向海量的殷老七也喝高了,撲在桌上動彈不得。老板娘五斤半見殷老七醉得不省人事,便招唿夥計將他扶到樓上的一間客房裏躺下來。芊兒見爹喝得太多,放心不下,便也留了下來端茶遞水,侍候左右。
到了夜間子時,睡在江湖客棧的眾人忽聽得一陣吵鬧,剛睜開眼,便見裏裏外外燈火通明,樓上樓下和院子裏,滿是頭蒙黑布巾,手持利刃的漢子在跑來跑去。見過世麵的人便知是強盜進屋了。
這夥人將所有的人都捆了起來,嘴裏塞了棉團。又挨屋將房客的金銀細軟一擄而空,並帶走了幾個人。芊兒便是被擄者之一。而此時,殷老七居然仍在大醉之中,鼾聲如雷的,倒也沒受到什麽驚嚇。
四十
江湖客棧遭了強盜和芊兒被擄的消息不脛而走,第二天一早便傳遍了六安的大街小巷。
六安王劉慶聽到這個消息後,真是又惱火又痛心。本來昨天這場鬥酒賽事他是想親自參加的。但王後李妤勸他最好不要在這種過於混亂嘈雜的場合上露麵。他想想倒也不無道理。就沒有堅持,留在了府中。昨天他要是堅持去了,殷老七一定會請他參加酒宴。宴後他一定會把醉酒的殷老七用自己的馬車捎迴來。那樣的話,芊兒也就根本用不著留在客棧裏侍候,當然更不會被強人擄走。想到這裏,他真是腸子都悔青了。
他立即著人召集國相陳钜、內史詹磊、中尉邵仲和郎中令鍾沮緊急會議。
元封元年,朝廷委派陳钜為六安相,詹磊為內史。陳钜是當朝大儒董仲舒的弟子,四十多歲,飽讀詩書,性格比較內向謙和。按漢製,諸侯國之相可獨立處理國務。但陳钜遇事從不擅作主張,總是先向劉慶稟報,最終按劉慶的意思去辦。詹磊為人不卑為亢,平素若非公事,與人亦不甚接觸,因此很少有人知其底細。
四人來到王府,在議事廳按主客尊卑落座。
劉慶道:“今天請諸位來,想必都已知道所議之事了。在我們六安國,居然發生了這樣駭人聽聞之事,如不盡快想出對策,那今後又將民不聊生了!中尉,你先說說吧。”
“諾。”邵仲點了點頭。“昨夜這個案子我想應該是落草於城南百裏外的六萬寨裏的那夥強盜所為。前年吾在蓼縣礦上時,他們也曾多次派出小股人馬前去騷擾擄掠。但礦上防範甚嚴,他們倒也未曾得手。據臣所知,這夥人在六萬寨落草已十多年了,人強馬壯,號稱有一萬之眾。他們的頭領姓雷,少年時與人打架,弄瞎了一隻眼,在江湖上人稱“獨眼雷”。此人心狠膽大,武藝高強,為人很重義氣,在江湖上名頭很響的。六萬寨山高林密,峰奇路險,易守難攻。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因此,這麽多年朝廷官府也拿他們沒奈何。我們國中現有的兵馬加起來還不足千人,要想進山圍剿這夥強盜,臣以為很難有勝算。”
“如此說來,就隻有任憑這夥強盜興風作浪,為所欲為了!”劉慶聽了甚是生氣。
“主公息怒。”邵仲道:“臣以為要想剿滅這夥強盜,必須向鄰近的郡縣借兵。他們雖號稱萬人,臣以為要大打折扣。何況他們乃一群烏合之眾,缺乏訓練,況且做賊心虛。隻要主公能借到五千人馬,卑職願揮師進山,直搗匪巢,救迴芊兒姑娘!”
“好!”劉慶轉怒為喜,道:“這才像你邵仲講的話嘛!”
鍾沮站起來拱一拱手道:“中尉大人要是進山,卑職亦願同往,助其一臂之力!”
“好,有鍾沮助陣,就更有勝算了!”劉慶喜道。轉又對陳钜道:“國相以為如何?”
陳钜一直沒有吭聲,沉吟了一下,道:“主公剿匪心切,微臣理解。但朝廷向有規製,調動軍隊,須有兵符。不知主公可能向皇上討來兵符?”
一席話把眾人都說涼了。
劉慶黯然道:“要是這樣就難了。且不說皇上未必肯賜兵符,縱使皇上肯賜,但來迴周折,至少也得一個多月的日子,人還救得迴來嗎!”說到這裏,聲音竟有些哽咽:“想我劉慶身為一國之君,竟不能保護自己治下的臣民,可悲呀!”
內史詹磊見劉慶憂心如焚之狀,道:“主公不妨向鄰近郡縣借借看,我們與他們山水相連,唇齒相依,剿匪之事於他們也是有百利而無一害之大好事。隻要主公向他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示之以利害,或能說動他們也未可知?”
“就是,”鍾沮道:“要不明裏不說‘借兵’,就說是聯合剿匪便了?”
劉慶點點頭,道:“也隻好試上一試了。”遂對邵仲道:“中尉迴去準備一下,我們明天就動身!”
陳钜道:“主公萬金之軀,豈可親往!還是由微臣代勞吧?”
眾人都說“正是正是”。
“那好,我來給廬江、九江等地修書,加蓋六安王印,就由國相與中尉辛苦前往了。”想想又歎了口氣,道:“瞧我這個‘王’當的,也真夠窩囊!想當年,淮南王,衡山王,哪個不是坐擁千軍萬馬。可謂‘振臂一唿,應者雲集’,還犯得著這麽低三下四地求人!”
陳钜聞言色變,急急道:“主公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