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鼎六年(前111年),三月。
在徐州通往壽州的官道上,五六個身穿盔甲的武士護衛著一輛四輪雙轅車緩緩前行。車上,坐著一老一少兩個男人。那老者雖身著布衣草履,卻神態飄逸,自有一種仙風道骨;那少年,生得眉清目秀,隆額高準,眉宇間藏有一股英武之氣。這一少一老不是別人,便是六安王劉慶和他的師傅管筇先生。
“先生,咱們出來有五日了吧?”
“嗯,算上今日,是五日了。”
“唉,屁股都坐疼了!當初我說騎馬,您偏要坐車。這車走得像蝸牛似的。要是騎馬,恐怕早到了。”
管筇淡淡一笑,道:“那哪行,不合禮數的。您是王爺,得像個王爺的樣才行。”
“這條官道好像還是前朝秦始皇時修的。他要是不修這條道,走不了車,還不都得騎馬?”
管筇翻了一下眼皮,道:“那也不行,您得坐乘輿。”
“天哪,那就更慢了!”
“這是規矩。有道是:‘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嘛。”
“您說,六安國到底有多大?”
管筇道:“說大不大,說小也不算小。有五個縣,怕也有百萬人口吧。”
正說笑間,車忽然停了下來。劉慶撩起車簾一看,隻見一幫衣衫襤縷、蓬頭垢麵的人在車前攔住了去路。其中一位年歲大的領頭者見車上有人露麵,忙擠上前來,一邊連連作揖一邊道:“大爺,行行好,給點吃的吧,我們都快餓得不行了!”
劉慶道:“我們行路之人所帶幹糧也不甚多。”便衝朱然道:“去,拿些銅錢來,讓們買些吃的吧。”
“多謝多謝!這位少爺真是菩薩心腸,將來一定會升官發財的!”
“住口!什麽‘少爺’,這位是……”朱然正要說明,被劉慶揮手止住。劉慶起身下車,衝那位領頭者問道:“你們是哪裏人?怎麽弄成如此模樣?”
領頭者迴道:“我們是衡山人,我們那裏遭了災,沒法活了,隻得跑出來逃荒。”
劉慶心裏暗暗一驚,問道:“衡山不是十年前就改置為六安國了嗎?”
那領頭者一臉不屑地道:“什麽六安國?聽說王爺是個娃娃,還不知在哪兒戲耍呢!把個王國讓給相爺瞎胡弄,今天這個稅,明天那個捐,動不動就抄家抓人,弄得咱老百姓簡直是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哪裏還有活路!”
“放肆!”朱然又要發火,劉慶再次揮手製止了他。其實劉慶此時心裏像是被人紮了一刀,說不出的難受。他朝思暮想、魂牽夢縈、在心靈深處摹畫了十年之久的六安國,原來竟是這般模樣?
朱然遵命將幾串五銖銅錢分發給了這幫人。劉慶又從懷裏掏出一枚膠東王府自製的金幣放在領頭者的手上,道:“老人家,常言道:‘在家千日好,出門萬事難。’我看你們還是迴去吧,聽說六安國的小王爺已經之國,相信他會讓你們吃上一口熱湯飯的。
那位領頭老者手捧金幣,熱淚盈眶,口中喃喃自語道:“老天爺呀老天爺,可叫我們碰上好人啦!”
劉慶又問:“老人家貴姓?”
“迴少爺,草民姓殷,大夥兒都叫俺殷老七。”
“那好,殷大爺,咱們就此別過,後會有期。”
迴到車上,劉慶對管筇道:“孰難料到六安的百姓竟困苦如此!這十年,國相毛蒼都在做什麽?”管筇淡淡一笑,道:“主公稍安毋躁,去了便知嘛。”
說笑之間,天色已晚。官道拐入一片群山之中。
劉慶撩起車簾問朱然道:“這山何名?我們現在哪個地段?”
朱然迴道:“此山名為‘八公’,當年淮南王曾召集八位高賢在此山頂上修道煉丹著書,故有此名。此地應為壽春地界,現為九江郡的轄區。此地距六安隻有二百裏的路程了,若走得快些,明日挨黑便可到達六安城了。”
“那好,明天讓他們走快些便了。今日天色已晚,找個地兒歇息吧。”
“諾。”
朱然發現前邊山腳下有一家像模像樣的客棧,便安排停車卸馬,住了下來。
劉慶與管筇下了車,劉慶在前,管筇在後。忽然管筇覺得背上被什麽東西砸了一下,迴頭一看,身後並無一人。再一看砸他之物,原來是一根竹簽。管筇撿起來一看,隻見上麵寫有四個小字:小心歹人!
管筇怔了怔,想不透其中的玄機,便笑了笑,將其揣入懷中。
管筇跟上劉慶,笑道:“這家客棧好生奇怪,!”
劉慶問道:“哦,何怪之有?”
“你看,這地方地處偏僻,加之又是大災之年,路上商旅稀少,逃荒者居多,生意不至如何興隆。但你看這店麵甚是講究,店中擺設也頗排場,生意清淡,居然還雇了五六個打雜的閑人。不知這店子何以維係?日子久了,豈不賠光了老本?”
劉慶笑道:“先生何必杞人憂天!常言道:‘瘸有瘸路,瞎有瞎路,各走各路’嘛。何況隔行如隔山,先生又沒開過客棧,如何便知必定會賠本哩?”
管筇嗨嗨一笑,道:“老朽雖未開過客棧,但於生意之道還是略知一二的。俗話說:‘隻有買錯的,沒有賣錯的’。世上原本就沒有願意做賠本生意的傻人。”
“好了,不說這些了。一路顛簸,肚子早空了!”
朱然按慣例吩咐店家安排兩桌酒菜:劉慶與管筇一桌,其他人一桌。劉慶聽到後,讓退掉了一桌。劉慶笑道:“都是一家人,就不必分開了。大災之年,能省點就省點吧。後晌大家都看到了,六安的百姓們好多連糠菜都吃不上哩!日後,大夥可都得過一過清苦日子了,不知諸位能習慣否?”
朱然道:“主公說哪裏話!我等本來就是下人嘛。主公都能苦,我們還能有什麽話說!”
管筇頜首道:“主公能與臣下子民同苦同難,臥薪嚐膽,勵精圖治,六安有望矣!”
劉慶道:“先生過獎了。學生無非是按先生教導身體力行而已。子曰:‘百姓足,君敦與不足,百姓不足,君敦與足?’瞧,又扯遠了,大夥都餓了,吃吧。”又對朱然道:“今天都有點累,大家來一壺酒,解解乏。”
正說得熱鬧,忽見一人自門外悄然而入,一聲不響地坐在邊角的一張桌子上。此人身型頎長,身著黑色麻布無袖短衫,足蹬草履,手持一把寶劍,頭戴一頂竹編鬥笠,壓住眉眼,走起路來,足下生風,悄無聲息,似是江湖劍客之流人物。諸人多為王府侍臣,不諳江湖之事。唯有朱然,原本江湖出身,看出此人像是有些來頭。
黑衣人要了一壺酒,一碟炒豌豆,目不旁視,兀自開喝。
那邊廂,一桌人除了管筇從不沾酒外,都開懷暢飲起來。沒一會工夫,已將兩壺酒喝得底朝天。
忽然,有兩個喝得多的“撲”地一下從板凳上栽了下來;劉慶打了一個哈欠,也沉沉睡去;朱然心中一激靈,明知不妙,卻已感到天眩地轉,渾身乏力,動彈不得了;唯有管筇沒有飲酒,但他乃一介書生,手無縛雞之力,隻能幹坐在那兒,靜觀其變。
管筇往鄰桌望去,見那位黑衣人也已著了賊道,伏在桌上酣睡不醒。心想這下糟了,自己丟了老命不提也罷,可惜六安王苦讀十年,苦等十年,宏圖未展,竟在這陰溝裏翻了船!這可如何是好也?其實他在看到那支竹簽時便有了警覺,但總覺得有什麽事也當在夜間發生,沒想到歹人竟於光天化日之下在飯食上做了手腳。可真是小不慎釀成大禍,現在想來真是痛悔莫及也!
“哈哈,這下我等可發大財啦!”管筇聽到一聲大笑,隨即從裏屋出來幾條大漢,正是先前當夥計的那幾位。幾人見到管筇,大為驚詫,為首一人問道:“咦,你怎麽竟沒事?”
管筇苦笑一聲,道:“吾並未飲酒。”
“是麽?”為首那人冷笑道:“其實你還不如飲酒,醉了就不疼不癢不驚不怕了,反正我們也不會饒過你的。”說完對身邊的一個漢子道:“喂,先把這個醒著的宰了,免得多事!”
“是。”那個漢子一臉殺氣地走過來,掄起尖刀,就要下手。說時遲那時快,隻見原先伏在桌上的那個黑衣人猛一抬頭,順手抓起碟裏的一把豌豆,“嗖”地一下灑去,那個掄刀的漢子便“哎喲”一聲,仰麵跌倒在地,動彈不得。
那個賊首吃了一驚,叫道:“不好,這兒還有個練家子!兄弟們,操家夥,上!”頓時,幾個賊人拿刀的拿刀,拿劍的拿劍,一聲呐喊,刀砍劍劈,直撲過來。
黑衣人並不慌亂,隻將身子一矮,發一口丹田之氣,“噌”地一下,一個“旱地拔蔥”,身子騰空而起;又一個“飛燕展翅”,竟穩穩落在了八尺開外的一張木桌之上。
賊首更是心驚,止住手下,朝黑衣人拱手一揖道:“兄弟是哪條道上的,報上萬來?”
黑衣人冷笑一聲:“你不知也罷,反正老子跟爾等不是同道之人!”
賊首又是一揖,道:“兄弟,有道是:‘大路通天,各走半邊’,咱們井水不犯河水。同在江湖行走,不要傷了和氣,有飯大家吃,有財大家發,壯士意下如何?”
黑衣人又是一聲冷笑:“爾等尚不知能否保住小命,還敢奢談‘發財’二字,真乃可笑至極矣!”
那賊首聞言發一聲狠,道:“給臉不要臉!那咱們就拚個魚死網破,你死我活!兄弟們,上啊!”
幾個賊人又是一齊撲將過來,刀劍亂舞,如一張密不透風的大網,將黑衣人團團罩住。
黑衣人似乎並不在意,左衝右突,上遮下擋,大氣不喘,顯得遊刃有餘,從容不迫。令賊首心驚的是,此人隻是左擋右屏,隻管接招,並不還手,似有貓戲老鼠之態。
沒大一會,幾個賊人已漸感體力不支,隻有招架之功,並無還手之力。賊首見狀不妙,高叫一聲“走也!”,眾賊便奪門而逃去也。
黑衣人持劍而立,並不追趕,隻是淡淡一笑。
這一幕叫管筇看得目瞪口呆。見賊人已去,忙過來稽首道:“多謝壯士救命之恩,請受老朽一拜!”
黑衣人慌忙欠身攙起,道:“豈敢豈敢,老伯折殺在下了。”
“若非壯士援手相救,我等皆成賊人刀下之鬼也!”
黑衣人道:“舉手之勞而已,何足掛齒哉。”
管筇又道:“常言道:‘殺人要見血,救人要救徹’。如今我家少主及眾人都已中毒昏迷,還望壯士相救?”黑衣人點點頭:“這有何難!這幫歹人在酒中下了迷藥‘入口倒’,我這就有解藥,服下不過半個時辰,就會醒的。”言罷將一隻小瓶遞給管筇。
管筇將瓶中藥丸一一喂入眾人口中,問道:“老朽尚有一事不明,壯士能否賜告?”
“老伯請講。”
“適才壯士同他們一樣同飲了藥酒,為何壯士卻能安然無恙?”
黑衣人嗨然一笑,道:“晚輩在喝第一口時便已知覺,當時不便言明,隻是在喝過之後,以內功將其逼出體外。你看晚輩的桌下,是不是有一灘汙水?”
管筇抬眼望去,見適才黑衣人坐過的桌下,確有一大片濕漬。不禁暗暗叫絕,心想江湖之中,真乃高人如雲也!
這時,劉慶等人已陸續醒來,管筇一一說明原委,眾人皆驚出一身冷汗,心想若非碰巧遇上這位大俠,我等此時命已休矣!朱然更是一臉愧色,他自以為闖蕩江湖幾十年,今日居然被幾個蟊賊算計,真乃大失顏麵也。朱然自淮南事發後,便隱入內宮,權作王爺護衛。小王爺此次之國,親點要他隨行。保護王爺安全,乃是他職內之事。小王爺若有半點閃失,他便萬死莫贖了。
劉慶衝黑衣人一拱手,道:“今日若非壯士援手,我等都將命喪它鄉矣!大恩不言謝,敢問壯士高姓大名?”
黑衣人拱手還禮,道“不敢當,在下姓鍾名沮。”
朱然聞言,揉了揉眼睛,忽然一步躍上前來,高唿一聲:“原來是鍾少俠!可還記得愚兄朱然麽?”
“哦,原來是朱兄!”鍾沮認出朱然,興奮異常。原來二人在淮南王府上曾經見過。
朱然附耳對劉慶道:“主公,這位鍾少俠,原是淮南王門下的高手,與卑職有過一麵之緣。”
“是麽?你們故友他鄉相逢,可喜可賀呀!”
鍾沮朝劉慶端詳良久,忽躬身深深一禮,道:“這位想必就是六安王爺殿下了?”
劉慶驚異道:“正是本王,你卻何以知之?”
鍾沮笑道:“康王已薨,如今的膠東王駐守膠東,聞說貴體違和,向不出門。朱兄所隨之人,非六安王而誰哉?”
劉慶亦笑道:“看來鍾壯士不僅武藝高強,還是聰慧之人也!”
“殿下過獎!”
劉慶又對鍾沮審視良久,偏過身對管筇道:“先生,請借一步說話。”
二人踱至廊間,劉慶道:“這位鍾壯士武功高超,且又精明過人。吾欲將其留在身邊,先生以為如何?”
管筇蹙眉凝思片刻,道:“此人確是個不可多得之人才,眼下主公也正值用人之際。隻是此人乃淮南舊臣,一旦傳出去,恐聖上生疑,於主公不利!按漢律,‘收納亡人,藏匿亡命,皆坐罪’矣!”
劉慶點點頭,道:“先生所言固然不無道理,然而學生以為,十年前淮南事發時,聖上對先王之隱事已有所察,然卻佯作不知,不僅網開一麵,而且法外加恩。可見聖上之博大胸襟和念舊情懷。此人不過乃淮南府上一武士耳,吾用之也隻為興國安民,報效朝廷,斷無他想。日後聖上縱然知曉,諒也不至罪我也。”
管筇點點頭:“也是。就依主公吧。”
劉慶笑道:“人家尚未應允,我倆隻是一廂情願而已。”
管筇道:“那就讓老朽去當一迴說客吧。”
“那就有勞先生了。”
管筇來到鍾沮身側,問道:“敢問鍾壯士現在何處高就?”
鍾沮笑了笑,道:“哪有什麽‘高就’,在下乃江湖閑人,浪跡天涯,四海為家而已。”
管筇撫掌笑道:“如此甚好!吾家主公有意請壯士同赴六安,共圖大業,不知肯否屈就?”
“王爺錯愛,在下受寵若驚。隻是在下乃江湖粗人,除了會幾路拳腳,別無長技,恐會有失王爺厚望。豈敢遵命?”
“哪裏,壯士謙遜了!有道是‘良禽擇木而棲,良將擇主而事’,吾家主公雖然年少,卻心誌高遠,胸藏經天緯地之才略,壯士萬不可錯失良機,與明主失之交臂也!”
鍾沮沉吟半晌,點點頭,道:“既蒙不棄,就依老伯便是。”
在徐州通往壽州的官道上,五六個身穿盔甲的武士護衛著一輛四輪雙轅車緩緩前行。車上,坐著一老一少兩個男人。那老者雖身著布衣草履,卻神態飄逸,自有一種仙風道骨;那少年,生得眉清目秀,隆額高準,眉宇間藏有一股英武之氣。這一少一老不是別人,便是六安王劉慶和他的師傅管筇先生。
“先生,咱們出來有五日了吧?”
“嗯,算上今日,是五日了。”
“唉,屁股都坐疼了!當初我說騎馬,您偏要坐車。這車走得像蝸牛似的。要是騎馬,恐怕早到了。”
管筇淡淡一笑,道:“那哪行,不合禮數的。您是王爺,得像個王爺的樣才行。”
“這條官道好像還是前朝秦始皇時修的。他要是不修這條道,走不了車,還不都得騎馬?”
管筇翻了一下眼皮,道:“那也不行,您得坐乘輿。”
“天哪,那就更慢了!”
“這是規矩。有道是:‘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嘛。”
“您說,六安國到底有多大?”
管筇道:“說大不大,說小也不算小。有五個縣,怕也有百萬人口吧。”
正說笑間,車忽然停了下來。劉慶撩起車簾一看,隻見一幫衣衫襤縷、蓬頭垢麵的人在車前攔住了去路。其中一位年歲大的領頭者見車上有人露麵,忙擠上前來,一邊連連作揖一邊道:“大爺,行行好,給點吃的吧,我們都快餓得不行了!”
劉慶道:“我們行路之人所帶幹糧也不甚多。”便衝朱然道:“去,拿些銅錢來,讓們買些吃的吧。”
“多謝多謝!這位少爺真是菩薩心腸,將來一定會升官發財的!”
“住口!什麽‘少爺’,這位是……”朱然正要說明,被劉慶揮手止住。劉慶起身下車,衝那位領頭者問道:“你們是哪裏人?怎麽弄成如此模樣?”
領頭者迴道:“我們是衡山人,我們那裏遭了災,沒法活了,隻得跑出來逃荒。”
劉慶心裏暗暗一驚,問道:“衡山不是十年前就改置為六安國了嗎?”
那領頭者一臉不屑地道:“什麽六安國?聽說王爺是個娃娃,還不知在哪兒戲耍呢!把個王國讓給相爺瞎胡弄,今天這個稅,明天那個捐,動不動就抄家抓人,弄得咱老百姓簡直是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哪裏還有活路!”
“放肆!”朱然又要發火,劉慶再次揮手製止了他。其實劉慶此時心裏像是被人紮了一刀,說不出的難受。他朝思暮想、魂牽夢縈、在心靈深處摹畫了十年之久的六安國,原來竟是這般模樣?
朱然遵命將幾串五銖銅錢分發給了這幫人。劉慶又從懷裏掏出一枚膠東王府自製的金幣放在領頭者的手上,道:“老人家,常言道:‘在家千日好,出門萬事難。’我看你們還是迴去吧,聽說六安國的小王爺已經之國,相信他會讓你們吃上一口熱湯飯的。
那位領頭老者手捧金幣,熱淚盈眶,口中喃喃自語道:“老天爺呀老天爺,可叫我們碰上好人啦!”
劉慶又問:“老人家貴姓?”
“迴少爺,草民姓殷,大夥兒都叫俺殷老七。”
“那好,殷大爺,咱們就此別過,後會有期。”
迴到車上,劉慶對管筇道:“孰難料到六安的百姓竟困苦如此!這十年,國相毛蒼都在做什麽?”管筇淡淡一笑,道:“主公稍安毋躁,去了便知嘛。”
說笑之間,天色已晚。官道拐入一片群山之中。
劉慶撩起車簾問朱然道:“這山何名?我們現在哪個地段?”
朱然迴道:“此山名為‘八公’,當年淮南王曾召集八位高賢在此山頂上修道煉丹著書,故有此名。此地應為壽春地界,現為九江郡的轄區。此地距六安隻有二百裏的路程了,若走得快些,明日挨黑便可到達六安城了。”
“那好,明天讓他們走快些便了。今日天色已晚,找個地兒歇息吧。”
“諾。”
朱然發現前邊山腳下有一家像模像樣的客棧,便安排停車卸馬,住了下來。
劉慶與管筇下了車,劉慶在前,管筇在後。忽然管筇覺得背上被什麽東西砸了一下,迴頭一看,身後並無一人。再一看砸他之物,原來是一根竹簽。管筇撿起來一看,隻見上麵寫有四個小字:小心歹人!
管筇怔了怔,想不透其中的玄機,便笑了笑,將其揣入懷中。
管筇跟上劉慶,笑道:“這家客棧好生奇怪,!”
劉慶問道:“哦,何怪之有?”
“你看,這地方地處偏僻,加之又是大災之年,路上商旅稀少,逃荒者居多,生意不至如何興隆。但你看這店麵甚是講究,店中擺設也頗排場,生意清淡,居然還雇了五六個打雜的閑人。不知這店子何以維係?日子久了,豈不賠光了老本?”
劉慶笑道:“先生何必杞人憂天!常言道:‘瘸有瘸路,瞎有瞎路,各走各路’嘛。何況隔行如隔山,先生又沒開過客棧,如何便知必定會賠本哩?”
管筇嗨嗨一笑,道:“老朽雖未開過客棧,但於生意之道還是略知一二的。俗話說:‘隻有買錯的,沒有賣錯的’。世上原本就沒有願意做賠本生意的傻人。”
“好了,不說這些了。一路顛簸,肚子早空了!”
朱然按慣例吩咐店家安排兩桌酒菜:劉慶與管筇一桌,其他人一桌。劉慶聽到後,讓退掉了一桌。劉慶笑道:“都是一家人,就不必分開了。大災之年,能省點就省點吧。後晌大家都看到了,六安的百姓們好多連糠菜都吃不上哩!日後,大夥可都得過一過清苦日子了,不知諸位能習慣否?”
朱然道:“主公說哪裏話!我等本來就是下人嘛。主公都能苦,我們還能有什麽話說!”
管筇頜首道:“主公能與臣下子民同苦同難,臥薪嚐膽,勵精圖治,六安有望矣!”
劉慶道:“先生過獎了。學生無非是按先生教導身體力行而已。子曰:‘百姓足,君敦與不足,百姓不足,君敦與足?’瞧,又扯遠了,大夥都餓了,吃吧。”又對朱然道:“今天都有點累,大家來一壺酒,解解乏。”
正說得熱鬧,忽見一人自門外悄然而入,一聲不響地坐在邊角的一張桌子上。此人身型頎長,身著黑色麻布無袖短衫,足蹬草履,手持一把寶劍,頭戴一頂竹編鬥笠,壓住眉眼,走起路來,足下生風,悄無聲息,似是江湖劍客之流人物。諸人多為王府侍臣,不諳江湖之事。唯有朱然,原本江湖出身,看出此人像是有些來頭。
黑衣人要了一壺酒,一碟炒豌豆,目不旁視,兀自開喝。
那邊廂,一桌人除了管筇從不沾酒外,都開懷暢飲起來。沒一會工夫,已將兩壺酒喝得底朝天。
忽然,有兩個喝得多的“撲”地一下從板凳上栽了下來;劉慶打了一個哈欠,也沉沉睡去;朱然心中一激靈,明知不妙,卻已感到天眩地轉,渾身乏力,動彈不得了;唯有管筇沒有飲酒,但他乃一介書生,手無縛雞之力,隻能幹坐在那兒,靜觀其變。
管筇往鄰桌望去,見那位黑衣人也已著了賊道,伏在桌上酣睡不醒。心想這下糟了,自己丟了老命不提也罷,可惜六安王苦讀十年,苦等十年,宏圖未展,竟在這陰溝裏翻了船!這可如何是好也?其實他在看到那支竹簽時便有了警覺,但總覺得有什麽事也當在夜間發生,沒想到歹人竟於光天化日之下在飯食上做了手腳。可真是小不慎釀成大禍,現在想來真是痛悔莫及也!
“哈哈,這下我等可發大財啦!”管筇聽到一聲大笑,隨即從裏屋出來幾條大漢,正是先前當夥計的那幾位。幾人見到管筇,大為驚詫,為首一人問道:“咦,你怎麽竟沒事?”
管筇苦笑一聲,道:“吾並未飲酒。”
“是麽?”為首那人冷笑道:“其實你還不如飲酒,醉了就不疼不癢不驚不怕了,反正我們也不會饒過你的。”說完對身邊的一個漢子道:“喂,先把這個醒著的宰了,免得多事!”
“是。”那個漢子一臉殺氣地走過來,掄起尖刀,就要下手。說時遲那時快,隻見原先伏在桌上的那個黑衣人猛一抬頭,順手抓起碟裏的一把豌豆,“嗖”地一下灑去,那個掄刀的漢子便“哎喲”一聲,仰麵跌倒在地,動彈不得。
那個賊首吃了一驚,叫道:“不好,這兒還有個練家子!兄弟們,操家夥,上!”頓時,幾個賊人拿刀的拿刀,拿劍的拿劍,一聲呐喊,刀砍劍劈,直撲過來。
黑衣人並不慌亂,隻將身子一矮,發一口丹田之氣,“噌”地一下,一個“旱地拔蔥”,身子騰空而起;又一個“飛燕展翅”,竟穩穩落在了八尺開外的一張木桌之上。
賊首更是心驚,止住手下,朝黑衣人拱手一揖道:“兄弟是哪條道上的,報上萬來?”
黑衣人冷笑一聲:“你不知也罷,反正老子跟爾等不是同道之人!”
賊首又是一揖,道:“兄弟,有道是:‘大路通天,各走半邊’,咱們井水不犯河水。同在江湖行走,不要傷了和氣,有飯大家吃,有財大家發,壯士意下如何?”
黑衣人又是一聲冷笑:“爾等尚不知能否保住小命,還敢奢談‘發財’二字,真乃可笑至極矣!”
那賊首聞言發一聲狠,道:“給臉不要臉!那咱們就拚個魚死網破,你死我活!兄弟們,上啊!”
幾個賊人又是一齊撲將過來,刀劍亂舞,如一張密不透風的大網,將黑衣人團團罩住。
黑衣人似乎並不在意,左衝右突,上遮下擋,大氣不喘,顯得遊刃有餘,從容不迫。令賊首心驚的是,此人隻是左擋右屏,隻管接招,並不還手,似有貓戲老鼠之態。
沒大一會,幾個賊人已漸感體力不支,隻有招架之功,並無還手之力。賊首見狀不妙,高叫一聲“走也!”,眾賊便奪門而逃去也。
黑衣人持劍而立,並不追趕,隻是淡淡一笑。
這一幕叫管筇看得目瞪口呆。見賊人已去,忙過來稽首道:“多謝壯士救命之恩,請受老朽一拜!”
黑衣人慌忙欠身攙起,道:“豈敢豈敢,老伯折殺在下了。”
“若非壯士援手相救,我等皆成賊人刀下之鬼也!”
黑衣人道:“舉手之勞而已,何足掛齒哉。”
管筇又道:“常言道:‘殺人要見血,救人要救徹’。如今我家少主及眾人都已中毒昏迷,還望壯士相救?”黑衣人點點頭:“這有何難!這幫歹人在酒中下了迷藥‘入口倒’,我這就有解藥,服下不過半個時辰,就會醒的。”言罷將一隻小瓶遞給管筇。
管筇將瓶中藥丸一一喂入眾人口中,問道:“老朽尚有一事不明,壯士能否賜告?”
“老伯請講。”
“適才壯士同他們一樣同飲了藥酒,為何壯士卻能安然無恙?”
黑衣人嗨然一笑,道:“晚輩在喝第一口時便已知覺,當時不便言明,隻是在喝過之後,以內功將其逼出體外。你看晚輩的桌下,是不是有一灘汙水?”
管筇抬眼望去,見適才黑衣人坐過的桌下,確有一大片濕漬。不禁暗暗叫絕,心想江湖之中,真乃高人如雲也!
這時,劉慶等人已陸續醒來,管筇一一說明原委,眾人皆驚出一身冷汗,心想若非碰巧遇上這位大俠,我等此時命已休矣!朱然更是一臉愧色,他自以為闖蕩江湖幾十年,今日居然被幾個蟊賊算計,真乃大失顏麵也。朱然自淮南事發後,便隱入內宮,權作王爺護衛。小王爺此次之國,親點要他隨行。保護王爺安全,乃是他職內之事。小王爺若有半點閃失,他便萬死莫贖了。
劉慶衝黑衣人一拱手,道:“今日若非壯士援手,我等都將命喪它鄉矣!大恩不言謝,敢問壯士高姓大名?”
黑衣人拱手還禮,道“不敢當,在下姓鍾名沮。”
朱然聞言,揉了揉眼睛,忽然一步躍上前來,高唿一聲:“原來是鍾少俠!可還記得愚兄朱然麽?”
“哦,原來是朱兄!”鍾沮認出朱然,興奮異常。原來二人在淮南王府上曾經見過。
朱然附耳對劉慶道:“主公,這位鍾少俠,原是淮南王門下的高手,與卑職有過一麵之緣。”
“是麽?你們故友他鄉相逢,可喜可賀呀!”
鍾沮朝劉慶端詳良久,忽躬身深深一禮,道:“這位想必就是六安王爺殿下了?”
劉慶驚異道:“正是本王,你卻何以知之?”
鍾沮笑道:“康王已薨,如今的膠東王駐守膠東,聞說貴體違和,向不出門。朱兄所隨之人,非六安王而誰哉?”
劉慶亦笑道:“看來鍾壯士不僅武藝高強,還是聰慧之人也!”
“殿下過獎!”
劉慶又對鍾沮審視良久,偏過身對管筇道:“先生,請借一步說話。”
二人踱至廊間,劉慶道:“這位鍾壯士武功高超,且又精明過人。吾欲將其留在身邊,先生以為如何?”
管筇蹙眉凝思片刻,道:“此人確是個不可多得之人才,眼下主公也正值用人之際。隻是此人乃淮南舊臣,一旦傳出去,恐聖上生疑,於主公不利!按漢律,‘收納亡人,藏匿亡命,皆坐罪’矣!”
劉慶點點頭,道:“先生所言固然不無道理,然而學生以為,十年前淮南事發時,聖上對先王之隱事已有所察,然卻佯作不知,不僅網開一麵,而且法外加恩。可見聖上之博大胸襟和念舊情懷。此人不過乃淮南府上一武士耳,吾用之也隻為興國安民,報效朝廷,斷無他想。日後聖上縱然知曉,諒也不至罪我也。”
管筇點點頭:“也是。就依主公吧。”
劉慶笑道:“人家尚未應允,我倆隻是一廂情願而已。”
管筇道:“那就讓老朽去當一迴說客吧。”
“那就有勞先生了。”
管筇來到鍾沮身側,問道:“敢問鍾壯士現在何處高就?”
鍾沮笑了笑,道:“哪有什麽‘高就’,在下乃江湖閑人,浪跡天涯,四海為家而已。”
管筇撫掌笑道:“如此甚好!吾家主公有意請壯士同赴六安,共圖大業,不知肯否屈就?”
“王爺錯愛,在下受寵若驚。隻是在下乃江湖粗人,除了會幾路拳腳,別無長技,恐會有失王爺厚望。豈敢遵命?”
“哪裏,壯士謙遜了!有道是‘良禽擇木而棲,良將擇主而事’,吾家主公雖然年少,卻心誌高遠,胸藏經天緯地之才略,壯士萬不可錯失良機,與明主失之交臂也!”
鍾沮沉吟半晌,點點頭,道:“既蒙不棄,就依老伯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