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初夏。
天色陰晦,大雨滂沱。
一匹快馬四蹄騰空,風馳電掣般地穿過雨簾,眨眼間已停在了膠東王府的大門前。馬上一人,滾鞍下馬,跌跌撞撞闖進王府中去。
膠東王劉寄,此時正在內室中研讀《孫子兵法》,忽聞外邊有響動,剛要出門察看,隻見一個渾身水淋淋的人奔過來,一頭撲跪在他的腳下。劉寄細一端詳,竟是自己派到淮南國送信的朱然,心裏不由得倒抽了一口涼氣。
“怎麽迴事,起來說話。”劉寄強作鎮靜道。
“王爺,完了,全完了!”朱然爬起來,一臉沮喪地說:“淮南、衡山之事已敗露,朝廷大兵壓境,淮南、衡山二位王爺俱在王府中畏罪自裁了!”
劉寄的臉刷地一下白了,哆哆嗦嗦地說:“此言當真?”
“千真萬確,是卑職親眼所見。”
劉寄歎了口氣,自言自語道:“天——意呀!淮南王十年磨一劍,躊躇滿誌,竟如此不堪一擊!我原想他縱使不能馬到成功,至少也能與朝廷相持個三年五載的哩。”停了停,又長籲一聲,以別人幾乎聽不到的聲音道:“他們完了,吾之日子……也”話未說完,便眼前一黑,“撲”地一下倒在地上。
膠東王劉寄是孝景皇帝的第十二個兒子,而當今天子武帝劉徹是景帝的第十個兒子。不僅如此,武帝之母——當今的太後王娡,與劉寄之母乃同胞姐妹。也就是說,武帝與劉寄有著雙重的血緣關係。武帝長劉寄三歲,這一對兄弟在漢宮中度過了他們浪漫、快樂而溫馨的童年,一起讀書,一起戲耍,結下了原始的情誼。再者,武帝在四歲時,也曾被封為膠東王。後來武帝被立為太子,先帝便將這塊“根據地”賜給了劉寄。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仿佛也是一種緣分。
原本劉寄已經心滿意足於當他的一方諸侯了。但兩年前在他與淮南王劉安的一次偶遇中,淮南王的一席話攪亂了他平靜的心。淮南王意味深長地對他說:“我最近在編撰一本名為《鴻烈》(即《淮南子》——作者注)之書,每天夜裏都要起來觀察星象。從星象上看,膠東這塊地方不同凡響,似有再出天子之端倪。如今,當天子與當諸侯,那可是一在天上,一在地下呀!昔高帝時,凡諸侯王者,地域廣大,威高權重,自可置官除吏,國有三軍,且私可鑄幣煮鹽冶鐵,位極人臣,富極一方;而如今之諸侯王,一不能治政,二不能統軍,三不能斂財,說是王爺,其實不如地方富戶也!以我看來,賢侄也不似是甘居人下之人。其實,這個皇位原本也就不是此人的。賢侄若能與老朽聯手,嗨嗨,重塑大漢山河也未可知嗬。至少,咱也可弄它個半壁江山,豈不勝似過這受製於人,如履薄冰,苟延殘喘,朝不保夕的日子吧?”
欲望是沉睡於人心中的魔鬼 ,一旦醒來,就會攪得人再無寧日了。劉安的一席話,讓劉寄怦然心動。當時,劉寄雖隻是虛以敷衍,並未承諾什麽,但此後他便開始悄悄地招兵買馬,打造兵器,隻要淮南王那邊一有動靜,便可起兵唿應。他想,一旦兵變成功,自己的前途可謂一片燦爛:自己是先帝的親生兒子,且風華正茂、年富力強。兄位弟承,順理成章,天經地義。不似劉安、劉賜等既為旁支,且入暮年。屆時黃袍加身者,舍我其誰哉?
朱然帶來的消息,使劉寄頓覺如雷轟頂。那幅在自己腦海中摹畫了兩年之久的美麗藍圖,頃刻間化為泡影。不僅如此,這一消息還帶來了一種大禍臨頭的不祥之兆。謀反叛亂,乃大逆之罪,滅門之罪,不赦之罪呀!
劉寄從昏睡中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將王後和五個兒子劉賢、劉建、劉昌、劉延年和劉慶召至榻前,道:“吾因聽信淮南王之言,鑄成大錯,已無顏再苟活人世了。王後可盡快遣散家奴,散盡家財,布衣草履,領著孩兒們逃命去吧。如蒙上天垂憐,存我一脈香火,吾在九泉之下,也能瞑目了。”說罷淚如雨下。
王後一邊抽泣,一邊道:“主公說哪裏話,我們一家人,要活一起活,要死一起死。我們豈能丟下主公自己偷生!”
長子劉賢道:“父王待我們恩重如山,我們決不離開父王!”
“是的。”年僅八歲的少子劉慶道:“我們一家人應當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現事已至此,我們當兒子的,唯有陪父王一同赴死,決無苟且偷生之理!”
“蠢話!那又何苦?”劉寄喘著粗氣道:“你們要是孝子,就聽為父最後一句,趕緊離開這是非之地吧!難道你們非要我斷子絕孫嗎?”言罷,劇咳不止,竟咳出一口鮮血來。
眾人慌了神,趕緊喚人去請郎中。劉寄無力地擺擺手,道:“別費神了,橫豎一死而已,與其被皇上賜死,還不如病死了省心,也免得讓皇上背上殺弟的惡名了。”
眾人相顧無言,不禁潸然淚下。
出了內宮,劉慶見到了師傅管筇,將父王之言一一告之。劉慶問道:“師傅,難道我們隻有逃難這一條路可走了嗎?”
“不可!”管筇沉吟一會,道:“常言道:‘躲過不是禍,是禍躲不過。’眼下不是春秋戰國之時了。那時諸侯割據,東方不亮西方亮,出了事可一走了之,逃往他國。如今天下一統,天下是天子之天下,你能躲到何處去?按漢律,諸侯藏匿罪逆,當坐。時至今日,誰還敢冒這殺頭之險?再說,躲得了一時,也躲不了一世。即便一時躲過,必將亡命天涯,永遠過著藏頭遮麵、擔驚受怕的日子。人生若此,又有何趣?何況,此事兇吉尚在未訃之中,天意未明,聖心難測。你們舉家一逃,無異於不打自招,反倒授人以柄,今後再無轉機矣!依老朽之見,倒不如以靜製動,以不變應萬變,或能化險為夷,闖過此劫,也未可知。”
劉慶點點頭,道:“先生之言甚是,學生也有此意。隻是還要勞駕先生將此言對母後稟過。父王不在了,我等都得聽母後之命。”
管筇點點頭,道:“王後乃知書懂禮之人,應該明白這個道理的。”
半月後,膠東王劉寄因咯血過多,又拒絕就醫,帶著破碎的黃袍夢和對家人的揪心憂慮離開了人間,年僅三十三歲。
按照劉寄的遺囑和管筇的建議,膠東王的喪事辦得異常簡樸。原先早就準備好的按朝廷製度修建的寬大墓地被廢置。王府派人在一座荒山上尋了一塊不起眼的地方草草葬了這位英年早夭,聰明一世、糊塗一時的諸侯王。
元狩二年七月壬子日,幾匹快馬馳至膠東王府大門前,為首一人下馬一聲高叫:“聖旨到!膠東王後吳氏、王子劉賢、劉慶接旨!”
王府上下聞聲色變,心想擔心的事終於來了。
王後與劉氏兄弟跪於地上,瑟瑟發抖,麵無人色,猶如俎上魚肉,靜候宰割。
欽差清清嗓門,朗聲念道: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膠東王寄,朕之弟也。朕
素愛之。寄平生恭順謹儉,忠君愛民。不幸英年早逝,
朕之哀憫之情,不可言狀。寄雖曾為淮南王安妖言所惑,
然終能以江山社稷和天下蒼生為念,潔身自愛,不肯附逆。
朕甚感欣慰。特諡曰“康”。封其長子賢襲膠東王,奉
康王祀。於故衡山地,取‘六’、‘安豐’、‘安風’三縣
字首,置六安國,喻意“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也。封其
少子慶為六安王,希能律己愛民,安定地方,報效朝廷,
不負朕之厚望。欽此。”
王後與劉氏兄弟聞旨驚喜交加,一時不知所措,竟至喜極而泣。
闔府上下得知此訊,大喜過望。無不雀躍歡唿,奔走相告,彈冠相慶,籠罩心頭多日的陰霾一掃而空。管家一麵安排厚賞欽差,一麵吩咐殺豬宰羊,舉府歡慶。
劉慶找到管筇,深深一揖,道:“先生一言,救我全家,請受學生一拜!”管筇慌忙攙起,笑道:“此乃聖上天恩,王府福祉,老朽豈敢貪功!”
劉慶又是一揖,道:“學生還有一事,要請教先生。”
“小主公不必客氣,請講。”
“學生年歲尚幼,暫不宜之國。六安那邊,該如何治理,先生可有何高見?”
管筇撚須一笑,道:“小主公恐怕有所不知,自先帝孝景時始,朝廷便對諸侯國的政權、軍權加以限製,國中一些重要的職位都是由朝廷派員擔任。王國的丞相自當今聖上起改稱‘相’。各國的相都是由聖上欽點。新封的諸侯王在尚未成年不能之國之前,通常都是由國相代為署理國政。估計派往六安之相現在應該已在赴任途中了。因此,您眼下無需操心國政,且安心讀書便了。按大漢律,諸侯王滿十八歲便可之國就任。屆時,有你操心勞神的日子哩!”
“十八歲?那我還得等上十年呢!”
“怎麽,這就急了?”管筇笑道:“諸侯王可不是那麽好當的喲!”
天色陰晦,大雨滂沱。
一匹快馬四蹄騰空,風馳電掣般地穿過雨簾,眨眼間已停在了膠東王府的大門前。馬上一人,滾鞍下馬,跌跌撞撞闖進王府中去。
膠東王劉寄,此時正在內室中研讀《孫子兵法》,忽聞外邊有響動,剛要出門察看,隻見一個渾身水淋淋的人奔過來,一頭撲跪在他的腳下。劉寄細一端詳,竟是自己派到淮南國送信的朱然,心裏不由得倒抽了一口涼氣。
“怎麽迴事,起來說話。”劉寄強作鎮靜道。
“王爺,完了,全完了!”朱然爬起來,一臉沮喪地說:“淮南、衡山之事已敗露,朝廷大兵壓境,淮南、衡山二位王爺俱在王府中畏罪自裁了!”
劉寄的臉刷地一下白了,哆哆嗦嗦地說:“此言當真?”
“千真萬確,是卑職親眼所見。”
劉寄歎了口氣,自言自語道:“天——意呀!淮南王十年磨一劍,躊躇滿誌,竟如此不堪一擊!我原想他縱使不能馬到成功,至少也能與朝廷相持個三年五載的哩。”停了停,又長籲一聲,以別人幾乎聽不到的聲音道:“他們完了,吾之日子……也”話未說完,便眼前一黑,“撲”地一下倒在地上。
膠東王劉寄是孝景皇帝的第十二個兒子,而當今天子武帝劉徹是景帝的第十個兒子。不僅如此,武帝之母——當今的太後王娡,與劉寄之母乃同胞姐妹。也就是說,武帝與劉寄有著雙重的血緣關係。武帝長劉寄三歲,這一對兄弟在漢宮中度過了他們浪漫、快樂而溫馨的童年,一起讀書,一起戲耍,結下了原始的情誼。再者,武帝在四歲時,也曾被封為膠東王。後來武帝被立為太子,先帝便將這塊“根據地”賜給了劉寄。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仿佛也是一種緣分。
原本劉寄已經心滿意足於當他的一方諸侯了。但兩年前在他與淮南王劉安的一次偶遇中,淮南王的一席話攪亂了他平靜的心。淮南王意味深長地對他說:“我最近在編撰一本名為《鴻烈》(即《淮南子》——作者注)之書,每天夜裏都要起來觀察星象。從星象上看,膠東這塊地方不同凡響,似有再出天子之端倪。如今,當天子與當諸侯,那可是一在天上,一在地下呀!昔高帝時,凡諸侯王者,地域廣大,威高權重,自可置官除吏,國有三軍,且私可鑄幣煮鹽冶鐵,位極人臣,富極一方;而如今之諸侯王,一不能治政,二不能統軍,三不能斂財,說是王爺,其實不如地方富戶也!以我看來,賢侄也不似是甘居人下之人。其實,這個皇位原本也就不是此人的。賢侄若能與老朽聯手,嗨嗨,重塑大漢山河也未可知嗬。至少,咱也可弄它個半壁江山,豈不勝似過這受製於人,如履薄冰,苟延殘喘,朝不保夕的日子吧?”
欲望是沉睡於人心中的魔鬼 ,一旦醒來,就會攪得人再無寧日了。劉安的一席話,讓劉寄怦然心動。當時,劉寄雖隻是虛以敷衍,並未承諾什麽,但此後他便開始悄悄地招兵買馬,打造兵器,隻要淮南王那邊一有動靜,便可起兵唿應。他想,一旦兵變成功,自己的前途可謂一片燦爛:自己是先帝的親生兒子,且風華正茂、年富力強。兄位弟承,順理成章,天經地義。不似劉安、劉賜等既為旁支,且入暮年。屆時黃袍加身者,舍我其誰哉?
朱然帶來的消息,使劉寄頓覺如雷轟頂。那幅在自己腦海中摹畫了兩年之久的美麗藍圖,頃刻間化為泡影。不僅如此,這一消息還帶來了一種大禍臨頭的不祥之兆。謀反叛亂,乃大逆之罪,滅門之罪,不赦之罪呀!
劉寄從昏睡中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將王後和五個兒子劉賢、劉建、劉昌、劉延年和劉慶召至榻前,道:“吾因聽信淮南王之言,鑄成大錯,已無顏再苟活人世了。王後可盡快遣散家奴,散盡家財,布衣草履,領著孩兒們逃命去吧。如蒙上天垂憐,存我一脈香火,吾在九泉之下,也能瞑目了。”說罷淚如雨下。
王後一邊抽泣,一邊道:“主公說哪裏話,我們一家人,要活一起活,要死一起死。我們豈能丟下主公自己偷生!”
長子劉賢道:“父王待我們恩重如山,我們決不離開父王!”
“是的。”年僅八歲的少子劉慶道:“我們一家人應當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現事已至此,我們當兒子的,唯有陪父王一同赴死,決無苟且偷生之理!”
“蠢話!那又何苦?”劉寄喘著粗氣道:“你們要是孝子,就聽為父最後一句,趕緊離開這是非之地吧!難道你們非要我斷子絕孫嗎?”言罷,劇咳不止,竟咳出一口鮮血來。
眾人慌了神,趕緊喚人去請郎中。劉寄無力地擺擺手,道:“別費神了,橫豎一死而已,與其被皇上賜死,還不如病死了省心,也免得讓皇上背上殺弟的惡名了。”
眾人相顧無言,不禁潸然淚下。
出了內宮,劉慶見到了師傅管筇,將父王之言一一告之。劉慶問道:“師傅,難道我們隻有逃難這一條路可走了嗎?”
“不可!”管筇沉吟一會,道:“常言道:‘躲過不是禍,是禍躲不過。’眼下不是春秋戰國之時了。那時諸侯割據,東方不亮西方亮,出了事可一走了之,逃往他國。如今天下一統,天下是天子之天下,你能躲到何處去?按漢律,諸侯藏匿罪逆,當坐。時至今日,誰還敢冒這殺頭之險?再說,躲得了一時,也躲不了一世。即便一時躲過,必將亡命天涯,永遠過著藏頭遮麵、擔驚受怕的日子。人生若此,又有何趣?何況,此事兇吉尚在未訃之中,天意未明,聖心難測。你們舉家一逃,無異於不打自招,反倒授人以柄,今後再無轉機矣!依老朽之見,倒不如以靜製動,以不變應萬變,或能化險為夷,闖過此劫,也未可知。”
劉慶點點頭,道:“先生之言甚是,學生也有此意。隻是還要勞駕先生將此言對母後稟過。父王不在了,我等都得聽母後之命。”
管筇點點頭,道:“王後乃知書懂禮之人,應該明白這個道理的。”
半月後,膠東王劉寄因咯血過多,又拒絕就醫,帶著破碎的黃袍夢和對家人的揪心憂慮離開了人間,年僅三十三歲。
按照劉寄的遺囑和管筇的建議,膠東王的喪事辦得異常簡樸。原先早就準備好的按朝廷製度修建的寬大墓地被廢置。王府派人在一座荒山上尋了一塊不起眼的地方草草葬了這位英年早夭,聰明一世、糊塗一時的諸侯王。
元狩二年七月壬子日,幾匹快馬馳至膠東王府大門前,為首一人下馬一聲高叫:“聖旨到!膠東王後吳氏、王子劉賢、劉慶接旨!”
王府上下聞聲色變,心想擔心的事終於來了。
王後與劉氏兄弟跪於地上,瑟瑟發抖,麵無人色,猶如俎上魚肉,靜候宰割。
欽差清清嗓門,朗聲念道: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膠東王寄,朕之弟也。朕
素愛之。寄平生恭順謹儉,忠君愛民。不幸英年早逝,
朕之哀憫之情,不可言狀。寄雖曾為淮南王安妖言所惑,
然終能以江山社稷和天下蒼生為念,潔身自愛,不肯附逆。
朕甚感欣慰。特諡曰“康”。封其長子賢襲膠東王,奉
康王祀。於故衡山地,取‘六’、‘安豐’、‘安風’三縣
字首,置六安國,喻意“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也。封其
少子慶為六安王,希能律己愛民,安定地方,報效朝廷,
不負朕之厚望。欽此。”
王後與劉氏兄弟聞旨驚喜交加,一時不知所措,竟至喜極而泣。
闔府上下得知此訊,大喜過望。無不雀躍歡唿,奔走相告,彈冠相慶,籠罩心頭多日的陰霾一掃而空。管家一麵安排厚賞欽差,一麵吩咐殺豬宰羊,舉府歡慶。
劉慶找到管筇,深深一揖,道:“先生一言,救我全家,請受學生一拜!”管筇慌忙攙起,笑道:“此乃聖上天恩,王府福祉,老朽豈敢貪功!”
劉慶又是一揖,道:“學生還有一事,要請教先生。”
“小主公不必客氣,請講。”
“學生年歲尚幼,暫不宜之國。六安那邊,該如何治理,先生可有何高見?”
管筇撚須一笑,道:“小主公恐怕有所不知,自先帝孝景時始,朝廷便對諸侯國的政權、軍權加以限製,國中一些重要的職位都是由朝廷派員擔任。王國的丞相自當今聖上起改稱‘相’。各國的相都是由聖上欽點。新封的諸侯王在尚未成年不能之國之前,通常都是由國相代為署理國政。估計派往六安之相現在應該已在赴任途中了。因此,您眼下無需操心國政,且安心讀書便了。按大漢律,諸侯王滿十八歲便可之國就任。屆時,有你操心勞神的日子哩!”
“十八歲?那我還得等上十年呢!”
“怎麽,這就急了?”管筇笑道:“諸侯王可不是那麽好當的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