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著就要過年了,我們真的不去拜訪座師、房師?”
“陛下明旨詔告,大漢及第舉人、不得拜主考官、同考官,如有違者,都察院彈奏...兼得唿主考總裁為恩門、師門、座師,亦不得自稱門生。天子此舉意在矯治擢第於公朝,卻謝恩於私室的薄俗,我覺得很有道理。“
劉鈞一身普通的直裰和襆頭,走近德國菜館的時候,竟然聽到館子裏有幾名讀書人在高談闊論。
他們的聲音不算太大,但此時店裏剛好人不多,因此劉鈞倒一字不落的聽的清楚。
他嘴角一揚,倒沒想到館子裏還有士子在此,更料不到他們談的是這件事情。
自隋唐開科舉以來,科舉製度越來越守備,國家取才也主要以科舉選才為主。尤其是到了明代時,科舉更是昌盛,秀才都有數十萬。由於國家取士皆以科舉,而科舉中考官掌握著舉子的錄取。
因此考官對於舉子,可謂是恩情尤重。大明的考生錄取後,都要向主考官謝恩,稱主考官為師門、恩門、座師,稱同考官為房師,而自稱門生。
甚至慢慢的,這種師生關係漸漸演變為朋黨關係。
生員之在天下,近或百千裏,遠或萬裏,語言不通,姓名不通。可一登科第,則有所謂主考官者,謂之座師。有所謂同考官者,謂之房師。同榜之士,謂之同年。同年之子,謂之年侄。座師、房師之子,謂之世兄,座師、房師稱考生為門生。
而門生之中所取中者,謂之門孫,門孫稱其師之師,謂之太老師。
本來隻是國家正常的選拔人才的一道考試程序,這是受朝廷安排,考生也是遵循製度應考。考中了也是因為考生的能力足夠了,被錄取了也是正常。
這之間本是公事公辦,公平公正,無謂施恩受恩。可是從明朝開始。這種關係卻在迅速變化,你錄取了我,你就是我的恩師。我要錄取你,你就是我私人。
於是,會試過後。新進貢士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結伴去拜謝座師、房師。甚至到了後來,不僅僅是會試這樣,就是鄉試也是如此了。
天下南北各地的士子,士子和朝廷的官員,他們通過一場科舉考試,就迅速的攀起了關係,結成錯綜複雜的關係網,甚至往往在朝中結成朋黨。
明代的黨爭,許多同黨就是座師門生同年等這些關係結起來的。
劉鈞當然不願意看到明代的這種惡習繼續。
今年科舉會試。劉鈞就沒按照明代傳統,以次輔做主考官,而是選了民務卿李邦華為主考總裁,同時又多選同考官。之後更是明確下詔,禁止考生認座師房師,更不許他們自稱門生,不許拜謝送禮。
科舉是國家的公正選拔考試,不能成為考官們施恩市惠之機,更不許官員與考生借此攀連,以此朋黨。
這個禁令其實早在北宋之時就有過。但禁之不絕,明代之時,愈演愈烈,劉鈞連下數詔申明此事。並在會試發榜當天,派了錦衣衛、東廠、都察院等監督部門的官吏到各個考官家門前守著。
當時不少士子興匆匆趕到李邦華等考官府上,不顧朝廷詔令想要拜謝恩門。結果毫不例外的被登記了名字,然後被警告了一番。
這一次口頭警告加記名一次,若有再犯,則將直接取消貢士資格。甚至嚴厲者還可能會受到禁考的處罰,最嚴重的將受到終身禁考的結果。
看到朝廷如此嚴厲的來真的,許多興奮的貢生終於灰溜溜的迴去了。
朝廷錄取的士子,士子不感謝朝廷不感謝皇帝,卻要感謝考官,這如何難讓劉鈞忍受。就算要謝師恩,你也應當是謝那些教授你們學問的真正老師,而不是那些錄取你們的考官,這不是謝師恩,也稱不是師,劉鈞絕不允許。
“年後的庶吉士考試大家有信心沒?”
一個士子轉移話題,門師門生關係現在為朝廷所禁,因此這幾個士子很聰明的沒有多談。拜座師對於貢生來說當然是好事,他們原隻是普通的讀書人,而能夠擔任座師的,按明時製度,主考一般為次輔,其餘同考官,也至少是尚書、副都禦史等三品以上朝中高官。
拜個門師、房師,就能迅速在朝中得到數位實力靠山,對他們今後的仕途自然是極有幫助的。而對那些考官來說,這些年輕的新科進士,都是將來朝中的新貴,早早的拉一把,也是助力,對他們將來或者對自己的家族後人來說,當然也是極有好處的。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拜門師才會這麽火。現在朝廷不讓拜門師,對於考生們來說固然有些損失,可如果大家都一樣,那也是能接受的。
“聽說今年的庶吉士隻選三十人,天下數十萬讀書人,今科最終考出三千舉人、六百進士。如今為庶吉士,更隻三十額度,真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啊。”一士子感歎。
“還是太衝兄和炎武兄、百史兄最逍遙,不必再考上一迴,殿試一過,名列一甲前三。”
那人說的這三人,卻正是今科的一甲三名,太衝名黃宗羲,複社社長,本科狀元,更是連中三元,鄉試解元、會試會元以及殿試狀元,名動天下,兼之與他同考的四位弟弟也全都中得進士,因此黃家五兄弟一門同登第,黃宗羲連中三元奪狀元,成為如今天下正熱議的話題。
黃宗羲連中三元成為狀元後,立即被皇帝欽點為翰林院修撰,這是個正七品的官職。
顧炎武顧繼坤和陳百史陳名夏兩人,也都是複社領袖,這次分別被欽點為榜眼和探花,他們兩個同被授為翰林院編修,正八品官。
這也是一甲的特別待遇,一甲隻有三名,狀元、榜眼、探花。三人按慣例都是直接進翰林院,明朝時稱之為觀政。
明代時翰林院的官員具有兩重意義,一是做為參預機務的內閣成員,內閣成員稱大學士。因而內閣與翰林院為一而二,二而一的機構,這也是晚明時隻有翰林出身才能入閣的由來。自成化後,不但內閣。連六部長官也都形成了必由翰林官充任的潛規則。
明代的翰林院也包括了唐宋時代的秘書監、史館、著作局、起居郎、舍人等職責。
翰林院也是極尊貴的。
不過到了大漢朝,雖然各種部衙名稱都是沿用明代,但職責上卻已經大變了樣。就如內閣大學士從過去的五品到了現在的一品。翰林院的職責也大為改變,如果說司禮監現在成了皇帝的宮內辦公廳秘書處,那麽翰林院現在的職責則成了皇帝在宮外的秘書機構。
相比起來。司禮監的職權更重,他們隨時隨地的為皇帝服務,而翰林院也內閣完全分開,承擔部份秘書事務,他們的明確職責則是掌製誥、史冊、文翰之事,並且還有考議製度,詳正文書,備天子顧問的職責。
因此他們其實也是相當清要的地位。
雖然如今大漢朝中格局改變,再沒有主六部和進內閣必先經翰林的舊規矩了,可畢竟按新製。普通的舉人中了進士後,得先去京師大學進修四年,包括兩年讀書,兩年部衙和省府衙門實習經曆,才能正式授官,一開始也隻能從八品官當起,得先到縣裏做佐貳官做起。
而一甲三名,不但能得到狀元等巨大聲名讚譽外,他們還能直接進入翰林院,狀元一進去就是正七品。榜眼和探花也是直接就是正八品,這比起其它的進士們,等於就節省了四年仕途時間,何況還是直接從最清貴的翰林院開始做起呢。
這夥士子。卻正是黃宗羲等人。
一甲三名都在這裏,黃宗羲、顧炎武還有陳名夏,此外還有同科進士夏允彝、徐孚遠、黃淳耀、楊廷樞四人,這四人也是如今複社的領袖,都是文采斐然的才子。正是在他們的領導下,原來由張溥張采二張聯合江南諸社成立的複社。最初時本隻是以砌磋八股,複古唐宋,現在卻在黃宗羲等人的帶領下,主張經世致用之學,關心和研究社會問題,關注民生,反對空談。
此次七人一同登第,複社三百多名參考舉人中,更有一百多名新科進士,可謂一大盛世。
京師百姓,士林學子們,甚至已經給七人送了一個稱號,複社七君子。
這也是繼當年東林七君子,複社四公子後,又深得士民稱讚的士林新興才子。
劉鈞身邊跟著一名東廠大掌班跟隨,他身為東廠大掌班,還能跟隨著皇帝微服出巡,自然也是辦事很得力的,眼力更是不凡。他隻打量了那邊幾眼,便已經將這些人認出來了。
“公子,那邊是複社七君子和江南五才子。”
複社七君子劉鈞倒是聽說過,最近黃宗羲等人可謂是火遍天下,這裏麵還有他的一份功勞呢,要不是他特意提拔,黃宗羲連會元都沒被選上,更別說欽點狀元連中三元了。
大掌班在旁邊輕說的解說了一遍。
“黃宗羲、顧炎武、陳名夏、夏允彝、徐孚遠、黃淳耀、楊廷樞七人都是新科進士,且俱是江南複社領袖,因此時人稱之為複社七君子。而吳偉業、陳子龍、吳應箕、周鍾、顧杲五人,也都是江南人,且一樣曾是複社領袖,不過他們都早科場先登,如今都在京中為六七品的主事、給事中等官,因五人才情極佳,故京中唿為江南五才子。”
劉鈞聽到吳偉業等名字時,也有些印象了。吳偉業曾是複社首領張溥的門生,與張溥還是同科中的進士,當年他會試第一,殿試第二。吳偉業詩做的極好,是當今詩壇才子。
他先是授翰林編修,後來又充東宮講讀等清貴官,現在任正五品左庶子。
陳子龍則是崇禎十年進士,任過紹興推官,如今任七品兵科給事中。
其它三人也多是三十出頭,在京中擔任著六七品的官職。
“陛下,要不要迴避一下?”
這些人基本上都見過劉鈞,掌班怕他們認出皇帝來。劉鈞笑了笑,他今天換了身衣服,也稍稍改變了下兼容,現在隻是一個普通的編修。隻怕這些人就算見到也認不出來。
“無妨。”
那邊的七君子五才子們倒沒注意到劉鈞,更想不到這個普通士子居然就是他們曾見過的大漢天子。
“先一步入了翰林院,可也逃不過京師大學的讀書上課啊,還得一邊做事一邊讀書。這兩年肯定不會輕鬆。”陳名夏笑著道,嘴上這樣說著,心裏卻是高興。
“聽說庶吉士考試選出的三十人,也一樣得進京師大學上課。”
那邊吳偉業笑道,“這個我倒知道些消息。據說太衝兄三位一甲以及三十位選出來的庶吉士,每周隻需到翰林院上兩天班,不過得是周六周日的替休輪班,你們周一到周五還是得去京師大學上課的,一堂課也不能缺。”
說到這裏時,他甚至有點興災樂禍的笑出聲來。
果然,黃宗羲三人一聽,都塌下臉來。一想到今後兩年時間裏,除了寒暑假期裏,其餘時候每周得五天上課。兩天上班,就不由覺得那肯定會是很漫長的兩年。
“你們這算不錯了,翰林院半工半讀兩年,然後就能下放到地方任職,等你們同年經過四年苦熬才終於能到地方出任一個八品小官時,你們起碼已經是一縣主官知縣了。”
每個進士都得先入京師大學學習,並且需要先到部衙和地方先實習,四年後才能正式授官,還必須從縣官當起,還不是一來就當知縣。而是先要從縣佐貳官做起。在這樣的製度下,黃宗羲他們比起同年的進士們,可就不是起步高了一點兩點而已了,那是高了一大截。節省了好幾年時間。
“這樣也好,起碼沉下去後,能夠了解地方實情,知道民間疾苦,不會被那些奸吏給蒙蔽。”
“聽說朝廷明年要東征日本南攻東籲,還要北伐女真西征漠西?”顧火武問陳子龍。他畢竟是兵科給事中,對於這方麵的事情肯定知道的多些。
“嗯,明年朝廷有好幾場大戰要打,算的上是四麵出擊吧。”陳子龍點點頭。
“數麵開戰,會不會太危險了些?”黃宗羲忍不住問。早在幾年前,大明朝時還是內憂外患,屢屢被兵臨城下,各地戰火荼毒,百姓深受其害。想不到,如今大漢朝不但能東破女真,北壓蒙古,現在居然還計劃同時四麵出兵。
這種國家的強盛,讓他們這些文人士子也都非常的感覺自豪,尤其是大家如今或是朝廷官員,或是新科進士,也算是半個官了,因此對於大漢的強盛,越發的高興。
“說是四麵開戰,但真細思量下來,朝廷也不是狂妄之舉。大漢官軍的戰力,天下也是看的明白的,這幾年,南征北征,還未曾一敗。不說大漢的百萬陸軍常備軍,裝備先進的火銃火炮,如今還有數量不少的驃悍蒙古女真等諸侯預備軍,要防漠西蒙古自然沒問題,加上一個東籲小國自然更沒問題。”
“朝廷之前能破女真,壓服漠南漠北蒙古,難道反而還打不過漠西蒙古人?”
大家都為這話說的點頭,這幾年,大漢的強大戰力,確實有目共睹。
“百萬常備軍啊,漠西諸部兵馬再翻上一倍,都不是我們的對手。他們還拿著弓箭長刀,我們卻已經是配備齊了火銃大炮,血肉之軀豈能敵的過千斤大炮萬炮齊轟?”
“至於說東籲,他們比雲貴的那些彝苗土司也強不到哪去。朝廷之前短短幾月就把西南土司叛亂平定了。告訴你們吧,那些被朝廷打敗的土司潰兵逃到東籲後,就憑著那點殘兵敗將,居然把東籲國都給圍了,東籲國至今都沒能解都城之圍。你們說,這樣的東籲國,我們擔憂什麽?”
“哈哈,這東籲也太弱了點吧?”
“西南夷人土國,能強大到哪去,朝廷不發兵則已,一發兵自然隨時掃滅。”
一眾士人都不由的大為興奮,這麽說來,朝廷怎麽打都是能贏的。
“至於日本,當年在朝鮮確實與大明打的難解難分,不分伯仲。可如今的日本,實力並不比當年打朝鮮時強,而我們漢軍呢?給萬曆時的明軍強上十倍總有的吧?更別說,那海上,到處都是我們海軍的戰艦,巨艦大炮,成千上萬啊。”
陳子龍很是自信的道,“打日本,那就是三個手指捏田螺,手到擒來的事情。”
“隻是,無故發兵打日本,這也算是侵略吧,我****向來仁義,這恐怕與聖人思想不合啊。”周鍾說道。
陳子龍雙眉一挑,笑道,“日本豈是良善?當年倭寇亂我東南,多少百姓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再說當年朝鮮之戰,又有多少大漢兒郎戰死他鄉,馬革裹屍而還?日本雖偏居東海,可狼子野心不小,一有機會,他們總想來咬我們幾口的。”
“先發製人,後發而受製於人啊,我是讚成朝廷打日本的。”
其它眾人也各陳已見,雖也有人反對侵略他國,挑起戰爭。但多數人還是覺得國與國之間,沒有溫情可講,日本向來又不老實,當然不能跟他們客氣。
還有人拿了明朝來舉例,明朝一味關上門過自家日子,結果各麵鄰居都來欺負。再看人家萬裏之外的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哪怕一個隻有百來萬人口的小國,都能萬裏之外一路打到華夏門口來。
劉鈞站在門口聽了一陣子,對這些君子啊才子挺滿意的,這些代表著這個時代讀書人的精英,他們的觀念也終於開始改變了,這是極好的事情。
揮揮衣衫,劉鈞終於再次踏進這家久違的德國飯店。(未完待續。)
“陛下明旨詔告,大漢及第舉人、不得拜主考官、同考官,如有違者,都察院彈奏...兼得唿主考總裁為恩門、師門、座師,亦不得自稱門生。天子此舉意在矯治擢第於公朝,卻謝恩於私室的薄俗,我覺得很有道理。“
劉鈞一身普通的直裰和襆頭,走近德國菜館的時候,竟然聽到館子裏有幾名讀書人在高談闊論。
他們的聲音不算太大,但此時店裏剛好人不多,因此劉鈞倒一字不落的聽的清楚。
他嘴角一揚,倒沒想到館子裏還有士子在此,更料不到他們談的是這件事情。
自隋唐開科舉以來,科舉製度越來越守備,國家取才也主要以科舉選才為主。尤其是到了明代時,科舉更是昌盛,秀才都有數十萬。由於國家取士皆以科舉,而科舉中考官掌握著舉子的錄取。
因此考官對於舉子,可謂是恩情尤重。大明的考生錄取後,都要向主考官謝恩,稱主考官為師門、恩門、座師,稱同考官為房師,而自稱門生。
甚至慢慢的,這種師生關係漸漸演變為朋黨關係。
生員之在天下,近或百千裏,遠或萬裏,語言不通,姓名不通。可一登科第,則有所謂主考官者,謂之座師。有所謂同考官者,謂之房師。同榜之士,謂之同年。同年之子,謂之年侄。座師、房師之子,謂之世兄,座師、房師稱考生為門生。
而門生之中所取中者,謂之門孫,門孫稱其師之師,謂之太老師。
本來隻是國家正常的選拔人才的一道考試程序,這是受朝廷安排,考生也是遵循製度應考。考中了也是因為考生的能力足夠了,被錄取了也是正常。
這之間本是公事公辦,公平公正,無謂施恩受恩。可是從明朝開始。這種關係卻在迅速變化,你錄取了我,你就是我的恩師。我要錄取你,你就是我私人。
於是,會試過後。新進貢士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結伴去拜謝座師、房師。甚至到了後來,不僅僅是會試這樣,就是鄉試也是如此了。
天下南北各地的士子,士子和朝廷的官員,他們通過一場科舉考試,就迅速的攀起了關係,結成錯綜複雜的關係網,甚至往往在朝中結成朋黨。
明代的黨爭,許多同黨就是座師門生同年等這些關係結起來的。
劉鈞當然不願意看到明代的這種惡習繼續。
今年科舉會試。劉鈞就沒按照明代傳統,以次輔做主考官,而是選了民務卿李邦華為主考總裁,同時又多選同考官。之後更是明確下詔,禁止考生認座師房師,更不許他們自稱門生,不許拜謝送禮。
科舉是國家的公正選拔考試,不能成為考官們施恩市惠之機,更不許官員與考生借此攀連,以此朋黨。
這個禁令其實早在北宋之時就有過。但禁之不絕,明代之時,愈演愈烈,劉鈞連下數詔申明此事。並在會試發榜當天,派了錦衣衛、東廠、都察院等監督部門的官吏到各個考官家門前守著。
當時不少士子興匆匆趕到李邦華等考官府上,不顧朝廷詔令想要拜謝恩門。結果毫不例外的被登記了名字,然後被警告了一番。
這一次口頭警告加記名一次,若有再犯,則將直接取消貢士資格。甚至嚴厲者還可能會受到禁考的處罰,最嚴重的將受到終身禁考的結果。
看到朝廷如此嚴厲的來真的,許多興奮的貢生終於灰溜溜的迴去了。
朝廷錄取的士子,士子不感謝朝廷不感謝皇帝,卻要感謝考官,這如何難讓劉鈞忍受。就算要謝師恩,你也應當是謝那些教授你們學問的真正老師,而不是那些錄取你們的考官,這不是謝師恩,也稱不是師,劉鈞絕不允許。
“年後的庶吉士考試大家有信心沒?”
一個士子轉移話題,門師門生關係現在為朝廷所禁,因此這幾個士子很聰明的沒有多談。拜座師對於貢生來說當然是好事,他們原隻是普通的讀書人,而能夠擔任座師的,按明時製度,主考一般為次輔,其餘同考官,也至少是尚書、副都禦史等三品以上朝中高官。
拜個門師、房師,就能迅速在朝中得到數位實力靠山,對他們今後的仕途自然是極有幫助的。而對那些考官來說,這些年輕的新科進士,都是將來朝中的新貴,早早的拉一把,也是助力,對他們將來或者對自己的家族後人來說,當然也是極有好處的。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拜門師才會這麽火。現在朝廷不讓拜門師,對於考生們來說固然有些損失,可如果大家都一樣,那也是能接受的。
“聽說今年的庶吉士隻選三十人,天下數十萬讀書人,今科最終考出三千舉人、六百進士。如今為庶吉士,更隻三十額度,真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啊。”一士子感歎。
“還是太衝兄和炎武兄、百史兄最逍遙,不必再考上一迴,殿試一過,名列一甲前三。”
那人說的這三人,卻正是今科的一甲三名,太衝名黃宗羲,複社社長,本科狀元,更是連中三元,鄉試解元、會試會元以及殿試狀元,名動天下,兼之與他同考的四位弟弟也全都中得進士,因此黃家五兄弟一門同登第,黃宗羲連中三元奪狀元,成為如今天下正熱議的話題。
黃宗羲連中三元成為狀元後,立即被皇帝欽點為翰林院修撰,這是個正七品的官職。
顧炎武顧繼坤和陳百史陳名夏兩人,也都是複社領袖,這次分別被欽點為榜眼和探花,他們兩個同被授為翰林院編修,正八品官。
這也是一甲的特別待遇,一甲隻有三名,狀元、榜眼、探花。三人按慣例都是直接進翰林院,明朝時稱之為觀政。
明代時翰林院的官員具有兩重意義,一是做為參預機務的內閣成員,內閣成員稱大學士。因而內閣與翰林院為一而二,二而一的機構,這也是晚明時隻有翰林出身才能入閣的由來。自成化後,不但內閣。連六部長官也都形成了必由翰林官充任的潛規則。
明代的翰林院也包括了唐宋時代的秘書監、史館、著作局、起居郎、舍人等職責。
翰林院也是極尊貴的。
不過到了大漢朝,雖然各種部衙名稱都是沿用明代,但職責上卻已經大變了樣。就如內閣大學士從過去的五品到了現在的一品。翰林院的職責也大為改變,如果說司禮監現在成了皇帝的宮內辦公廳秘書處,那麽翰林院現在的職責則成了皇帝在宮外的秘書機構。
相比起來。司禮監的職權更重,他們隨時隨地的為皇帝服務,而翰林院也內閣完全分開,承擔部份秘書事務,他們的明確職責則是掌製誥、史冊、文翰之事,並且還有考議製度,詳正文書,備天子顧問的職責。
因此他們其實也是相當清要的地位。
雖然如今大漢朝中格局改變,再沒有主六部和進內閣必先經翰林的舊規矩了,可畢竟按新製。普通的舉人中了進士後,得先去京師大學進修四年,包括兩年讀書,兩年部衙和省府衙門實習經曆,才能正式授官,一開始也隻能從八品官當起,得先到縣裏做佐貳官做起。
而一甲三名,不但能得到狀元等巨大聲名讚譽外,他們還能直接進入翰林院,狀元一進去就是正七品。榜眼和探花也是直接就是正八品,這比起其它的進士們,等於就節省了四年仕途時間,何況還是直接從最清貴的翰林院開始做起呢。
這夥士子。卻正是黃宗羲等人。
一甲三名都在這裏,黃宗羲、顧炎武還有陳名夏,此外還有同科進士夏允彝、徐孚遠、黃淳耀、楊廷樞四人,這四人也是如今複社的領袖,都是文采斐然的才子。正是在他們的領導下,原來由張溥張采二張聯合江南諸社成立的複社。最初時本隻是以砌磋八股,複古唐宋,現在卻在黃宗羲等人的帶領下,主張經世致用之學,關心和研究社會問題,關注民生,反對空談。
此次七人一同登第,複社三百多名參考舉人中,更有一百多名新科進士,可謂一大盛世。
京師百姓,士林學子們,甚至已經給七人送了一個稱號,複社七君子。
這也是繼當年東林七君子,複社四公子後,又深得士民稱讚的士林新興才子。
劉鈞身邊跟著一名東廠大掌班跟隨,他身為東廠大掌班,還能跟隨著皇帝微服出巡,自然也是辦事很得力的,眼力更是不凡。他隻打量了那邊幾眼,便已經將這些人認出來了。
“公子,那邊是複社七君子和江南五才子。”
複社七君子劉鈞倒是聽說過,最近黃宗羲等人可謂是火遍天下,這裏麵還有他的一份功勞呢,要不是他特意提拔,黃宗羲連會元都沒被選上,更別說欽點狀元連中三元了。
大掌班在旁邊輕說的解說了一遍。
“黃宗羲、顧炎武、陳名夏、夏允彝、徐孚遠、黃淳耀、楊廷樞七人都是新科進士,且俱是江南複社領袖,因此時人稱之為複社七君子。而吳偉業、陳子龍、吳應箕、周鍾、顧杲五人,也都是江南人,且一樣曾是複社領袖,不過他們都早科場先登,如今都在京中為六七品的主事、給事中等官,因五人才情極佳,故京中唿為江南五才子。”
劉鈞聽到吳偉業等名字時,也有些印象了。吳偉業曾是複社首領張溥的門生,與張溥還是同科中的進士,當年他會試第一,殿試第二。吳偉業詩做的極好,是當今詩壇才子。
他先是授翰林編修,後來又充東宮講讀等清貴官,現在任正五品左庶子。
陳子龍則是崇禎十年進士,任過紹興推官,如今任七品兵科給事中。
其它三人也多是三十出頭,在京中擔任著六七品的官職。
“陛下,要不要迴避一下?”
這些人基本上都見過劉鈞,掌班怕他們認出皇帝來。劉鈞笑了笑,他今天換了身衣服,也稍稍改變了下兼容,現在隻是一個普通的編修。隻怕這些人就算見到也認不出來。
“無妨。”
那邊的七君子五才子們倒沒注意到劉鈞,更想不到這個普通士子居然就是他們曾見過的大漢天子。
“先一步入了翰林院,可也逃不過京師大學的讀書上課啊,還得一邊做事一邊讀書。這兩年肯定不會輕鬆。”陳名夏笑著道,嘴上這樣說著,心裏卻是高興。
“聽說庶吉士考試選出的三十人,也一樣得進京師大學上課。”
那邊吳偉業笑道,“這個我倒知道些消息。據說太衝兄三位一甲以及三十位選出來的庶吉士,每周隻需到翰林院上兩天班,不過得是周六周日的替休輪班,你們周一到周五還是得去京師大學上課的,一堂課也不能缺。”
說到這裏時,他甚至有點興災樂禍的笑出聲來。
果然,黃宗羲三人一聽,都塌下臉來。一想到今後兩年時間裏,除了寒暑假期裏,其餘時候每周得五天上課。兩天上班,就不由覺得那肯定會是很漫長的兩年。
“你們這算不錯了,翰林院半工半讀兩年,然後就能下放到地方任職,等你們同年經過四年苦熬才終於能到地方出任一個八品小官時,你們起碼已經是一縣主官知縣了。”
每個進士都得先入京師大學學習,並且需要先到部衙和地方先實習,四年後才能正式授官,還必須從縣官當起,還不是一來就當知縣。而是先要從縣佐貳官做起。在這樣的製度下,黃宗羲他們比起同年的進士們,可就不是起步高了一點兩點而已了,那是高了一大截。節省了好幾年時間。
“這樣也好,起碼沉下去後,能夠了解地方實情,知道民間疾苦,不會被那些奸吏給蒙蔽。”
“聽說朝廷明年要東征日本南攻東籲,還要北伐女真西征漠西?”顧火武問陳子龍。他畢竟是兵科給事中,對於這方麵的事情肯定知道的多些。
“嗯,明年朝廷有好幾場大戰要打,算的上是四麵出擊吧。”陳子龍點點頭。
“數麵開戰,會不會太危險了些?”黃宗羲忍不住問。早在幾年前,大明朝時還是內憂外患,屢屢被兵臨城下,各地戰火荼毒,百姓深受其害。想不到,如今大漢朝不但能東破女真,北壓蒙古,現在居然還計劃同時四麵出兵。
這種國家的強盛,讓他們這些文人士子也都非常的感覺自豪,尤其是大家如今或是朝廷官員,或是新科進士,也算是半個官了,因此對於大漢的強盛,越發的高興。
“說是四麵開戰,但真細思量下來,朝廷也不是狂妄之舉。大漢官軍的戰力,天下也是看的明白的,這幾年,南征北征,還未曾一敗。不說大漢的百萬陸軍常備軍,裝備先進的火銃火炮,如今還有數量不少的驃悍蒙古女真等諸侯預備軍,要防漠西蒙古自然沒問題,加上一個東籲小國自然更沒問題。”
“朝廷之前能破女真,壓服漠南漠北蒙古,難道反而還打不過漠西蒙古人?”
大家都為這話說的點頭,這幾年,大漢的強大戰力,確實有目共睹。
“百萬常備軍啊,漠西諸部兵馬再翻上一倍,都不是我們的對手。他們還拿著弓箭長刀,我們卻已經是配備齊了火銃大炮,血肉之軀豈能敵的過千斤大炮萬炮齊轟?”
“至於說東籲,他們比雲貴的那些彝苗土司也強不到哪去。朝廷之前短短幾月就把西南土司叛亂平定了。告訴你們吧,那些被朝廷打敗的土司潰兵逃到東籲後,就憑著那點殘兵敗將,居然把東籲國都給圍了,東籲國至今都沒能解都城之圍。你們說,這樣的東籲國,我們擔憂什麽?”
“哈哈,這東籲也太弱了點吧?”
“西南夷人土國,能強大到哪去,朝廷不發兵則已,一發兵自然隨時掃滅。”
一眾士人都不由的大為興奮,這麽說來,朝廷怎麽打都是能贏的。
“至於日本,當年在朝鮮確實與大明打的難解難分,不分伯仲。可如今的日本,實力並不比當年打朝鮮時強,而我們漢軍呢?給萬曆時的明軍強上十倍總有的吧?更別說,那海上,到處都是我們海軍的戰艦,巨艦大炮,成千上萬啊。”
陳子龍很是自信的道,“打日本,那就是三個手指捏田螺,手到擒來的事情。”
“隻是,無故發兵打日本,這也算是侵略吧,我****向來仁義,這恐怕與聖人思想不合啊。”周鍾說道。
陳子龍雙眉一挑,笑道,“日本豈是良善?當年倭寇亂我東南,多少百姓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再說當年朝鮮之戰,又有多少大漢兒郎戰死他鄉,馬革裹屍而還?日本雖偏居東海,可狼子野心不小,一有機會,他們總想來咬我們幾口的。”
“先發製人,後發而受製於人啊,我是讚成朝廷打日本的。”
其它眾人也各陳已見,雖也有人反對侵略他國,挑起戰爭。但多數人還是覺得國與國之間,沒有溫情可講,日本向來又不老實,當然不能跟他們客氣。
還有人拿了明朝來舉例,明朝一味關上門過自家日子,結果各麵鄰居都來欺負。再看人家萬裏之外的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哪怕一個隻有百來萬人口的小國,都能萬裏之外一路打到華夏門口來。
劉鈞站在門口聽了一陣子,對這些君子啊才子挺滿意的,這些代表著這個時代讀書人的精英,他們的觀念也終於開始改變了,這是極好的事情。
揮揮衣衫,劉鈞終於再次踏進這家久違的德國飯店。(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