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國公像是陷入了一團迷霧,明知道不聞不問便是解,卻還是邁不動腳步。
半夏歎息一聲,道:“你們就從來沒有想過穎兒現在好不好嗎?”
做父母的,肯定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健健康康平平安安,但是像定國公夫婦這樣的人,似乎隻要求自己的兒女健康平安,太過於兒戲。
半夏不知道應該怎麽訴說自己的心裏的感受,在她決定前來北疆之前,她就已經想明白了,即便不能阻擋一場浩劫,但是至少也攔下一出家庭悲劇。
她不想公孫穎兒落得跟她一樣的下場,最後家人不是家人,親人沒有親人,那也太慘了。
往事曆曆在目,半夏還能記起那次她迴家的經曆,似乎過去了很多年,又似乎從來沒過去,在她的心裏,那場離別是兩世為人最痛苦最深刻最不能原諒的不辭而別。
“如果你們選擇了自己的道路,就一定要跟女兒講明白,不管她同不同意,至少你們作為孩子的父母,有必要把事情的來曆經過說清楚了,再決定何去何從。”
而不是不辭而別,更不是欺騙隱瞞。
父母都覺得孩子非常脆弱,永遠都需要父母的保護,好像一旦遇到一丁點的困難就挨不過去,但是父母從來都不曾了解過自己的子女,他們遠比家長想象的要堅強很多,也勇敢很多。
或許隻需要一個解釋,或者是一場對話,很多矛盾和問題都會沒有了,許多的家庭悲劇也會減少,而不是永遠的避而不見,或者永遠的欺瞞哄騙,這都不是對孩子最好的解釋。
側耳聆聽,諄諄教導,這些都是很好的溝通方式,隻有說出來,才是最好的選擇。
半夏不知道定國公聽懂沒有,但是她來到了這裏,就一定要把自己的意思講清楚,“我希望你們能寫一封信,帶給穎兒,告訴她你們內心真正的想法。”
公孫穎兒和桃如是離開,去往京城,半夏時不時能收到她們保平安的書信,但是具體她們在做什麽,半夏也不知道。如今天下那麽動蕩,按照公孫穎兒的性子,說不好她會做出什麽衝動的事情來,半夏隻是想讓公孫穎兒多一份留戀,做什麽多情都不要太無所顧忌和放肆,隻要有了牽掛,想必公孫穎兒也能謹慎小心一點,不要跟著那些人玩命。
公孫家到了京城之後就平息了下去,仿佛水滴進入湖海,一點動靜都沒再傳出,誰知道公孫家到底怎麽樣了?按照公孫穎兒愛憎分明的性子,不可能不為公孫家謀劃,而她還那麽小,很多事情還不懂,如果她覺得她隻有一個人了,死活不怕所以做任何事情都沒有忌憚,那會迅速的被人踢下去。
桃如是的書信中隱隱有提到過公孫穎兒的性情變化,桃如是自然管不到公孫穎兒,兩人向來就是對頭,也不能說到了外麵就能抱在一起取暖,互相成為盟友,所以桃如是話裏話外都在表示,能不能讓半夏勸一勸公孫穎兒,不要太不把自己的性命放在眼裏。
而半夏收到迴信,當然是趕緊寫了一封安撫的信件給公孫穎兒送去,再然後就是啟程前往北疆。
要解決公孫穎兒的事情,必須從根本上開始。
而公孫穎兒的心結,很多人都知道,沒有人說明過,所以沒人為公孫穎兒去做的事情,半夏怎麽都要為她去試一試。
誰叫半夏也有過曾經的經曆呢?
可是,定國公能明白半夏的苦心嗎?
半夏定定的看著定國公的表情變化,不知道怎麽地,似乎看見了他眼框裏的潮濕,像是要流淚的一般,而不等半夏看清楚,定國公就轉過身去,匆匆說道:“我現在還不能離開,不能去見她。”
半夏氣結。
難道她千裏迢迢趕來北疆,就是為了讓他們去和公孫穎兒見一麵,這也未免太小兒科了!
“我的意思是,你們和穎兒把話講清楚了,不管有什麽心結,大家說出來就好了嘛。”半夏說到這裏,也覺得這是一個好辦法,“我了解穎兒,她是一個非常直爽的姑娘,隻要你們把自己的想法如實告知,她一定不會怪罪你們這麽多年對她不聞不問,畢竟比起一輩子都不見麵,晚來的彌補已經好太多了。”
定國公背對著半夏,看不清臉上的表情,隻聽聲音十分的嘶啞,“我走不開,我不能走……”
“沒叫你走!”半夏都忍不住拔高了聲音,有點恨鐵不成鋼的問道在裏麵,“我的意思是,你們開門見山的談一談,把各自心裏的牽掛都說明白了,畢竟是一家人,難道還能有什麽解不開的結?”
定國公還是背對著半夏,本來這樣的行為是十分無禮的,說話不看著對方當然會顯得不禮貌,但是眼下誰也沒心情去想這些。
半夏見定國公不表態,又急急說了一句,“其實這件事情很好辦,你們現在既然走不開,那就寫一封信帶給她,我可以幫你們送信,保證不會被人劫走!隻要你們說明對她的關心和疼愛,隻要讓她知道你們一直一直都愛著她,那就什麽問題都解決了!”
隻要定國公夫婦能率先表態,對公孫穎兒付出一點關愛,像公孫穎兒那種一種渴望見到自己親生父母、和親生父母說幾句話、能得到父母關愛的人來說,已經是莫大的安慰了。
隻要公孫穎兒有了非常在意的人和事,不要總惦記著公孫家的危難,許多情況都會好起來。
畢竟桃如是也說了,公孫家現在的情況不宜太冒頭,公孫穎兒一直上躥下跳想幫助公孫家,這不利於公孫家的複姓,總要有一個緩衝的階段,才能讓本來罪大惡極的豪門世家重新站立,等人忘記了先前的事情,再來重新開始,這是公孫家目前最好的選擇。
可公孫穎兒不知道是看不懂還是跟桃如是作對,反正桃如是說的話她都不聽,還越來越冒尖,這樣對公孫家和公孫穎兒都不好,也會成為別人的靶子。
半夏歎息一聲,道:“你們就從來沒有想過穎兒現在好不好嗎?”
做父母的,肯定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健健康康平平安安,但是像定國公夫婦這樣的人,似乎隻要求自己的兒女健康平安,太過於兒戲。
半夏不知道應該怎麽訴說自己的心裏的感受,在她決定前來北疆之前,她就已經想明白了,即便不能阻擋一場浩劫,但是至少也攔下一出家庭悲劇。
她不想公孫穎兒落得跟她一樣的下場,最後家人不是家人,親人沒有親人,那也太慘了。
往事曆曆在目,半夏還能記起那次她迴家的經曆,似乎過去了很多年,又似乎從來沒過去,在她的心裏,那場離別是兩世為人最痛苦最深刻最不能原諒的不辭而別。
“如果你們選擇了自己的道路,就一定要跟女兒講明白,不管她同不同意,至少你們作為孩子的父母,有必要把事情的來曆經過說清楚了,再決定何去何從。”
而不是不辭而別,更不是欺騙隱瞞。
父母都覺得孩子非常脆弱,永遠都需要父母的保護,好像一旦遇到一丁點的困難就挨不過去,但是父母從來都不曾了解過自己的子女,他們遠比家長想象的要堅強很多,也勇敢很多。
或許隻需要一個解釋,或者是一場對話,很多矛盾和問題都會沒有了,許多的家庭悲劇也會減少,而不是永遠的避而不見,或者永遠的欺瞞哄騙,這都不是對孩子最好的解釋。
側耳聆聽,諄諄教導,這些都是很好的溝通方式,隻有說出來,才是最好的選擇。
半夏不知道定國公聽懂沒有,但是她來到了這裏,就一定要把自己的意思講清楚,“我希望你們能寫一封信,帶給穎兒,告訴她你們內心真正的想法。”
公孫穎兒和桃如是離開,去往京城,半夏時不時能收到她們保平安的書信,但是具體她們在做什麽,半夏也不知道。如今天下那麽動蕩,按照公孫穎兒的性子,說不好她會做出什麽衝動的事情來,半夏隻是想讓公孫穎兒多一份留戀,做什麽多情都不要太無所顧忌和放肆,隻要有了牽掛,想必公孫穎兒也能謹慎小心一點,不要跟著那些人玩命。
公孫家到了京城之後就平息了下去,仿佛水滴進入湖海,一點動靜都沒再傳出,誰知道公孫家到底怎麽樣了?按照公孫穎兒愛憎分明的性子,不可能不為公孫家謀劃,而她還那麽小,很多事情還不懂,如果她覺得她隻有一個人了,死活不怕所以做任何事情都沒有忌憚,那會迅速的被人踢下去。
桃如是的書信中隱隱有提到過公孫穎兒的性情變化,桃如是自然管不到公孫穎兒,兩人向來就是對頭,也不能說到了外麵就能抱在一起取暖,互相成為盟友,所以桃如是話裏話外都在表示,能不能讓半夏勸一勸公孫穎兒,不要太不把自己的性命放在眼裏。
而半夏收到迴信,當然是趕緊寫了一封安撫的信件給公孫穎兒送去,再然後就是啟程前往北疆。
要解決公孫穎兒的事情,必須從根本上開始。
而公孫穎兒的心結,很多人都知道,沒有人說明過,所以沒人為公孫穎兒去做的事情,半夏怎麽都要為她去試一試。
誰叫半夏也有過曾經的經曆呢?
可是,定國公能明白半夏的苦心嗎?
半夏定定的看著定國公的表情變化,不知道怎麽地,似乎看見了他眼框裏的潮濕,像是要流淚的一般,而不等半夏看清楚,定國公就轉過身去,匆匆說道:“我現在還不能離開,不能去見她。”
半夏氣結。
難道她千裏迢迢趕來北疆,就是為了讓他們去和公孫穎兒見一麵,這也未免太小兒科了!
“我的意思是,你們和穎兒把話講清楚了,不管有什麽心結,大家說出來就好了嘛。”半夏說到這裏,也覺得這是一個好辦法,“我了解穎兒,她是一個非常直爽的姑娘,隻要你們把自己的想法如實告知,她一定不會怪罪你們這麽多年對她不聞不問,畢竟比起一輩子都不見麵,晚來的彌補已經好太多了。”
定國公背對著半夏,看不清臉上的表情,隻聽聲音十分的嘶啞,“我走不開,我不能走……”
“沒叫你走!”半夏都忍不住拔高了聲音,有點恨鐵不成鋼的問道在裏麵,“我的意思是,你們開門見山的談一談,把各自心裏的牽掛都說明白了,畢竟是一家人,難道還能有什麽解不開的結?”
定國公還是背對著半夏,本來這樣的行為是十分無禮的,說話不看著對方當然會顯得不禮貌,但是眼下誰也沒心情去想這些。
半夏見定國公不表態,又急急說了一句,“其實這件事情很好辦,你們現在既然走不開,那就寫一封信帶給她,我可以幫你們送信,保證不會被人劫走!隻要你們說明對她的關心和疼愛,隻要讓她知道你們一直一直都愛著她,那就什麽問題都解決了!”
隻要定國公夫婦能率先表態,對公孫穎兒付出一點關愛,像公孫穎兒那種一種渴望見到自己親生父母、和親生父母說幾句話、能得到父母關愛的人來說,已經是莫大的安慰了。
隻要公孫穎兒有了非常在意的人和事,不要總惦記著公孫家的危難,許多情況都會好起來。
畢竟桃如是也說了,公孫家現在的情況不宜太冒頭,公孫穎兒一直上躥下跳想幫助公孫家,這不利於公孫家的複姓,總要有一個緩衝的階段,才能讓本來罪大惡極的豪門世家重新站立,等人忘記了先前的事情,再來重新開始,這是公孫家目前最好的選擇。
可公孫穎兒不知道是看不懂還是跟桃如是作對,反正桃如是說的話她都不聽,還越來越冒尖,這樣對公孫家和公孫穎兒都不好,也會成為別人的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