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踏進寺院門檻的人,不管他(她)是何種目的而來,當走出門檻的時候他的思想已經不是入寺前的思想了。

    ——(《沉碧齋筆記》)

    土根領著兩人觀看廣平寺的遺跡。三人走出山門口迎麵對著一堵高牆。土根說:“這是影壁,壁上刻著的是觀音菩薩三十二應身像,因此大家就叫‘菩薩牆’,也有叫‘觀音壁’的。”

    麗珠道泉一齊抬頭仰望,原來是一排青石板上的浮雕。麗珠就依次說出佛像的名稱來,正是辟支佛身、聲聞佛身、梵王佛身、帝釋佛身、自在天佛身、大自在天佛身、天大將軍佛身、毗沙門佛身、小王佛身、長者佛身、居士佛身、宰官佛身、婆羅門佛身、比丘佛身、比丘尼佛身、優婆塞佛身、優婆夷佛身、婦女佛身、童男佛身、童女佛身、天佛身、龍佛身、夜叉佛身、乾闥婆佛身、阿修羅佛身、迦樓羅佛身、緊那羅佛身、摩喉羅伽佛身、人佛身、非人佛身、執金剛神佛身等佛身像,每一像都衣紋飄揚,似有風來;神態逼真,維妙維肖;自然靈動,栩栩如生。

    麗珠說:“我怎麽就沒到山上來看一次呢?真有遺憾啊!”

    “當年,家父在世時說,你年紀還小,一則山高路險,二則女孩子家不該拋頭露麵的,等大了再上山不遲,想不到這麽快就被火燒了。”土根說。

    “我倒是曾來過兩次的,都是母親帶著上山來拜佛的,那時我母親眼睛也沒現在那麽差。隻是我什麽都不懂,連怎麽燒香拜佛都不會。至今也沒留下多少印象。”

    影壁總高八米,長三十八米,厚一米五十,基部為堅硬的青色方石,高一米八十;頂上覆蓋鬥拱和磚瓦廡殿頂。由於自建成以來一直未予整修,火災之時破壞嚴重,頂部磚瓦多被揭去,再加雨水衝擊,冰雪侵蝕,風吹日曬,已成頹勢,牆體有多處滲水,觀音像下方的石縫滲出水痕。

    “看,這是山門,門檻就有這麽高了。前殿是天王殿,後殿是大雄寶殿。大雄寶殿是寺院的主殿,那後麵是觀音殿,這是文殊殿,這邊是地藏殿和藏經閣;東園是僧房,西園是客房,再後麵是廚房,在那麽高的山上要建如此規模的寺院著實也非容易。前殿都是泥塑木雕的大菩薩,後麵多是石雕菩薩像,隻可惜觀音殿的千手觀音像被火燒了。這座像用樟木雕成的,有十二米高。”土根指指點點的說著就把兩人帶到後殿了。牆基下亂七八糟的放著許多柴草,顯然是土財曬在這裏的。

    道泉將一堆柴草撥開說:“這四周全是石雕,不是鏤空的。”土根說:“我是怕牆上崩下來的磚石將這些石像給砸壞了,用這些柴給蓋起來。你看這裏經常崩下好些磚瓦石塊來,會將佛像給砸壞的。”

    道泉與麗珠抬起頭來看了,原來牆壁失去了保護後,經過風化,石灰大量脫落,磚石經常從牆頂上崩塌下來。

    麗珠看到了地上還有好些石像,說:“全是浮雕像啊!”

    道泉撥開柴草像發現了寶藏似的興奮著說:“阿珠,你看,這浮雕多麽生動,形象逼真,線條多麽自然流暢,觀音佛手持淨瓶的姿勢多麽優雅……”

    “這裏一共是十二幅,都是從牆上崩下來的小幅石像。”土根說。

    他們看了每一幅,葉麗珠根據雕像的內容逐一作了講解,在這裏她是專家。她把各佛所記的事跡講得栩栩如生,如新近剛剛發生過,好似親眼目睹過,此刻仍是記憶猶新的一般,叫兩位聽者佩服得五體投地。

    “想不到你講得比住持師傅還要好呢。我聽過好幾位住持師傅講過道,都沒你講得生動。早聽說你是才女,進史家院都二十年了吧,沒有人知道你的學問。”土根說。

    “豈止是佛學,還有曆史、文學、哲學全都精深,比起我讀高中時的老師來,就文學一項也強了許多。”道泉說。

    “阿泉過獎了,也不過是讀過幾本書,約略識得幾個字罷了。”麗珠謙恭地笑著說。

    說著話的時候,來到了後殿,後牆正中嵌著一塊兩米多高的石碑。此碑記錄了有關廣平寺籌建過程的情況,落款時間是清康熙十二年。麗珠屈指一算說:“距今已近三百年了。”

    道泉焦慮著說:“廣平寺毀於五七年的一場大火,人與佛同遭此不測,隻留得這一些石頭刻鑿的東西了。想當年各方僧眾、信徒、百姓人等,集人力、財力、智力,建成如此巍峨恢宏的建築和如此精美的藝術也實在不易。我們應當保護這些曆史文化遺存。這些藝術品是屬於人民的,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作為後人我們理應予以保護。可是此次文革運動,不知是否會破壞這些石雕。如果毀了豈不可惜。這些都是文物,毀了就不能再有了,得想個辦法才是啊。”

    “是啊,那得趕緊保護了。我看是埋在地下最為妥貼。”麗珠說。

    “埋沒也不失為一種保護啊。”道泉笑道。

    “不過日後如果要瞻仰也就找不到了,最好是陳列在一個無人知曉的山洞或者石室土屋內。”麗珠又說。

    當晚麗珠道泉點起鬆脂,當作蠟燭,全神貫注地查看了有關的書籍,終於在《林氏宗譜。大雷山廣平寺記》中看到如下一段記述:

    ……大雷山廣平寺始建於清康熙八年正月,至康熙十二年秋落成,曆經五載。其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巍峨壯麗可與名山大寺媲美。其地,前對清溪飛瀑,碧水長流,雖盛夏而不幹涸;又有烏龍潭、滴水洞、閑椅岩、走馬坪諸多景點;草木蔥蘢,生機盎然,環境優美,景色秀麗,乃靈秀之地耳。其破土之時及至工程告竣,捐錢者,送物者,出力者,獻策者不絕於途……

    寺內所有雕刻塑像均延請名匠鐫刻而成,其中石木材料多為捐獻。及至工程竣工暨佛像開光之日,天台國慶寺、普陀法雨、普濟、慧濟諸寺、五台山及九華山諸名山高僧,絡繹而至,為寺院揭幕,親臨廣平。有信徒弟子數千雲集,聲勢甚為浩大……

    翌日,兩人將石像全部作了清洗,更顯線條流暢,形象逼真生動,栩栩如生。有羅漢像、觀音像、釋迦牟尼佛像、天王像、無量壽佛像、文殊菩薩像、普賢菩薩像、彌勒佛像等佛像共十尊。道泉激動地說:“現山下掃四舊風頭那麽緊,說不定他們不會放過,突然闖了上來砸毀了就悔之晚了,不如現在及早采取措施。”

    在吃晚飯的時候,三人商量定了,準備挖個地下室暫時藏起來。從第二天開始就為選擇地下室的位置作了踏勘。他們選定了一個地勢高燥,無山洪衝擊之憂,地形比較隱蔽的位置。

    開工前一天的晚上請過了本寺土地,第二天就開始破土挖掘。兩天刨開了表麵土層,接下的難度就大了,是堅硬的軟石層。本當換個地方,但道泉認為,這種情況開鑿雖然難了一點但比泥土層更好。於是就由土根叔到山下用兩隻羊換取了鋼釺、鐵鍁等工具,連鑿了十來天才把那石屋完工。

    那石室高三米,寬約四米,進深約七米五十。頂上是用原來的大雄寶殿偏殿的石梁架設的。共用了四條石梁,其餘用石板鋪設,石板上又堆上了厚泥,留出天窗和通風口子,移植了樹木,使外表看上去,無法發現這個秘密的所在。石雕像就安放在石室的東西兩壁,室後正麵的牆上放著楊枝觀音的全身石雕像。石室中擺設了石凳石桌,將從廢墟中清理出來的小雕像、硯台、香爐、瓦當等也可稱作是文物的東西也整齊排放在石室的兩旁。雖然石屋粗陋了些,倒也像個佛堂的樣子了。麗珠就每天必到石室內拜佛、誦經,每月農曆初一、十五兩天吃素齋。道泉和土根也跟她一樣信起佛教了,每逢齋日便聽麗珠講道傳經。

    麗珠的所謂講道傳經與和尚的講道傳經是不一樣的。她所講解的是佛經中的故事,這些故事對道泉和土財來說都是從來不曾聽說過的,所以有一定的新鮮感和吸引力,而在故事中也含有較為深刻的道理,也有一定的文藝性和哲理思想性。麗珠的老師本是一個對哲學和文學有很深造詣的落泊才子,在教導麗珠的幾年裏,他是落泊江湖,懷才不遇,處於寄人籬下的境況了。不過他作為一個學者辦事認真、治學嚴謹的作風也在對麗珠的教學中同樣得到體現,在麗珠對文章的每一條批注中都有先生的遺風在。不過麗珠所追求的不是學術,也不是創作,而是一種信仰。而道泉卻不然,他所追求的是文藝、思想和對文物的欣賞和保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半個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寒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寒鬆並收藏半個臉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