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
話說雍正年間,咱們高密東北鄉出了一個名叫常茂的怪才。他無妻無子,光棍一人,與一隻黑貓相依為命。常茂是一個銅鍋匠,整日走街穿巷,挑著他的家什和他的貓,為人家鋦鍋鋦盆。他的手藝很好,人品端正,在鄉裏很有人緣。偶然的一個機會,他去參加了一個朋友的葬禮。在朋友的墳墓前,他想起了這個朋友生前待自己的好處,不由地悲從中來,靈感發動,一番哭訴,聲情並茂,竟然讓死者的親屬忘記了哭泣,看熱鬧的人們停止了喧嘩。一個個側耳恭聽,都受到了深深的感動。
人們想不到,鋦鍋匠常茂竟然還有那樣的一副好嗓子。
這是咱們貓腔曆史上一個莊嚴的時刻,常茂發自內心的歌唱和訴說,比起女人們唿天搶地的哭訴和男人們沒有眼淚的瞎咧咧,分明是高出了一根竹竿。它給予悲痛者以安慰,給予無關痛癢者以享受,是對哭哭啼啼的傳統葬禮的一次革命,別開了一個局麵,令人耳朵和眼睛都新鮮。就好像信佛的看到了西天的極樂世界,天花亂墜;又好像滿身塵土的人進了澡堂子,洗去了滿身的灰塵,又喝下去一壺熱茶,汗水從每個毛孔裏冒出來。於是眾口相傳,都知道鋦鍋匠常茂除了有一手鋦鍋鎬盆的好手藝,還有一副銅鍾一樣的好嗓子,還有一個過目不忘的好腦子,還有一副好口才。漸漸地,就有那些死了人的人家,請他去參加葬禮,讓他在墳墓前說唱一番,借以安慰死者的靈魂,緩解親人的痛苦。起初,他自g然是推辭不去的;到一個毫不相幹的死人墓前去哭訴,這算怎麽一迴事嘛。但人家一次兩次地來請,還是不去,三次來請就難以拒絕了,劉玄德請諸葛亮也不過是三顧茅廬嘛。何況都在一個鄉裏居住,都是要緊的鄉親,抬頭不見低頭見,往前追根一百年,都能攀上親戚。不看活人的麵子,也要看死人的麵子。人死如虎,虎死如羊。死人貴,活人賤。於是就去。一次兩次三次……每次都被視為上賓,都受到了熱烈的歡迎。樹怕屎尿澆根,人怕酒肉灌心。一個鋦鍋匠得到如此的厚待,感激不盡,自然就賣命地為人家出力。
刀越磨越利,藝越習越精。反複鍛煉之後,他的說唱技藝又往上拔了好幾竹竿。為了能唱出新花樣,他拜了鄉裏最有學問的馬大關先生為師,經常地請他講說古往今來的故事。每天早晨,他都要到河堤上去拔嗓子。
請常茂去墓前演唱的,起初隻是一些小戶人家,名聲遠播之後,大戶人家也開始來請。在那些年頭裏,凡是有他參加的葬禮,幾乎就是高密東北鄉的盛大節日。
人們扶老攜幼,不惜跑上幾十裏路前來觀看;而沒有他參加的葬禮,無論儀仗是多麽豪華,祭禮是多麽豐厚——哪怕你幡幢蔽日,哪怕你肉林酒池——觀眾總是寥寥。
終於有一天,常茂扔掉了鋦鍋鋦盆的挑子,成了專業的哭喪大師。
據說孔府裏也有專門的哭喪人,那都是一些嗓門很好的女人。但她們的哭喪就是偽裝成死者的親人,作出悲痛欲絕的姿態,哭天嚎地。她們的哭喪與常茂根本不是一碼事。師傅為什麽要將那孔府裏的哭喪人跟我們的祖師爺比較呢?因為幾十年前就有人放出謠言,說祖師爺是受了孔府裏的哭喪人啟發才開始了他的職業哭喪生涯。為此師傅專門去曲阜考察過,那裏至今還有一些專門哭喪的女人。她們嘴裏就是那麽幾句詞兒,什麽天啊地呀的,與我們祖師爺的靈前演唱絕不是一碼事。把她們與我們的祖師爺爺相比,可以說是將天比地,將鳳凰比野雞。
祖師爺爺在死者的靈前即興演唱,詞兒都是他根據死者的生平現編的。他有急才,出口成章,合轍押韻,既通俗易懂,又文采飛揚。他的哭喪詞實際上就是一篇唱出來的悼詞。發展到了後來,為了滿足聽眾的心理,祖師爺的說唱詞兒就不再局限在對死者生平的敘說和讚揚上,而是大量地添加了世態生活內容。實際上,這已經就是咱們的貓腔了。
說到此處,俺看到囚牢外的知縣歪著腦袋,好像在側耳恭聽。要聽你就聽吧,你聽聽也好。你不聽貓腔,就不了解俺高密東北鄉;你不知道貓腔的曆史,就不可能理解俺們高密東北鄉人民的心靈。俺有意識地提高了嗓門,盡管俺的喉嚨裏仿佛出火,舌頭生痛。
前麵說過了,祖師爺養了一隻獵,這是隻靈貓,就像關老爺座下的赤兔馬。祖師爺特別愛他的貓,貓也特別愛他。他走到哪裏貓就跟到哪裏。祖師爺在人家墓前說唱時,貓就坐在他的麵前認真聆聽。聽到悲情處,貓就和著他的腔調一聲聲哀鳴。
祖師爺的嗓子出類拔萃,貓的嗓子也是天下難有其匹。因為祖師爺和貓的親密關係,當時的人們就把他叫成“常貓”。直到如今,還有這樣的順口溜在高密東北鄉流傳——
“聽大老爺說教,不如聽常茂的貓叫。”小山子深情地說。
後來,貓死了。貓是如何死的,有幾種說法:有人說貓是老死的,有人說貓是讓一個嫉妒祖師爺才華的外縣戲子毒死的,有人說是讓一個想嫁給祖師爺但遭到了祖師爺拒絕的女人給打死了。反正是貓死了。貓死
了,祖師爺悲痛萬分,抱著貓的屍體,哭了三天三夜。不是一般地哭,是邊哭邊唱,一直哭唱到眼睛裏流出了鮮血。
巨大的悲痛過後,祖師爺用獸皮精心製作了兩件貓衣。3小的那張用一張野貓皮製成,平日裏就戴在頭上,雙耳翹翹,尾巴順在脖子後邊,與腦後的小辮子重疊在一起。那件大的用十幾張貓皮連綴而成,如同一件隆重的大禮服,屁股後邊拖著一條長長的粗大尾巴。以後再給人家哭喪時就穿著這件大貓衣。
貓死後,祖師爺的演唱風格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此之前,演唱中還有歡快戲德的內容,貓死之後,悲涼的調子自始至終。演唱的程式也有了變化:在悲涼的歌唱中,不時地插入一聲或婉轉或憂傷或淒涼總之是變化多端的貓叫,仿佛是曲調的過門。這個變化,作為固定的程式保留至今,並且成為了我們貓腔的鮮明的特征。
“咪嗚~~咪嗚~~”小山子情不自禁地在俺的講述中插入了兩聲充滿懷舊情緒的貓叫。
貓死之後,祖師爺走路的姿勢、說話的腔調都摹仿著那隻貓,好像貓的靈魂已經進入了他的身體,他與貓已經融為一體。連他的眼睛都漸漸地發生了變化:白天眯成一條縫,夜晚在黑暗中閃閃發光。後來,祖師爺死了。傳說中祖師爺臨死之前變成了一隻巨大的貓,肩膀上生長著兩個翅膀,他衝破窗戶,落在院子裏一棵大樹上,然後從樹上起飛,一直飛向了月亮。祖師爺死後,幫人哭喪的營生就斷了線,但他的優美動聽、令人柔腸寸斷的歌唱聲她聽的心中繚繞。
話說雍正年間,咱們高密東北鄉出了一個名叫常茂的怪才。他無妻無子,光棍一人,與一隻黑貓相依為命。常茂是一個銅鍋匠,整日走街穿巷,挑著他的家什和他的貓,為人家鋦鍋鋦盆。他的手藝很好,人品端正,在鄉裏很有人緣。偶然的一個機會,他去參加了一個朋友的葬禮。在朋友的墳墓前,他想起了這個朋友生前待自己的好處,不由地悲從中來,靈感發動,一番哭訴,聲情並茂,竟然讓死者的親屬忘記了哭泣,看熱鬧的人們停止了喧嘩。一個個側耳恭聽,都受到了深深的感動。
人們想不到,鋦鍋匠常茂竟然還有那樣的一副好嗓子。
這是咱們貓腔曆史上一個莊嚴的時刻,常茂發自內心的歌唱和訴說,比起女人們唿天搶地的哭訴和男人們沒有眼淚的瞎咧咧,分明是高出了一根竹竿。它給予悲痛者以安慰,給予無關痛癢者以享受,是對哭哭啼啼的傳統葬禮的一次革命,別開了一個局麵,令人耳朵和眼睛都新鮮。就好像信佛的看到了西天的極樂世界,天花亂墜;又好像滿身塵土的人進了澡堂子,洗去了滿身的灰塵,又喝下去一壺熱茶,汗水從每個毛孔裏冒出來。於是眾口相傳,都知道鋦鍋匠常茂除了有一手鋦鍋鎬盆的好手藝,還有一副銅鍾一樣的好嗓子,還有一個過目不忘的好腦子,還有一副好口才。漸漸地,就有那些死了人的人家,請他去參加葬禮,讓他在墳墓前說唱一番,借以安慰死者的靈魂,緩解親人的痛苦。起初,他自g然是推辭不去的;到一個毫不相幹的死人墓前去哭訴,這算怎麽一迴事嘛。但人家一次兩次地來請,還是不去,三次來請就難以拒絕了,劉玄德請諸葛亮也不過是三顧茅廬嘛。何況都在一個鄉裏居住,都是要緊的鄉親,抬頭不見低頭見,往前追根一百年,都能攀上親戚。不看活人的麵子,也要看死人的麵子。人死如虎,虎死如羊。死人貴,活人賤。於是就去。一次兩次三次……每次都被視為上賓,都受到了熱烈的歡迎。樹怕屎尿澆根,人怕酒肉灌心。一個鋦鍋匠得到如此的厚待,感激不盡,自然就賣命地為人家出力。
刀越磨越利,藝越習越精。反複鍛煉之後,他的說唱技藝又往上拔了好幾竹竿。為了能唱出新花樣,他拜了鄉裏最有學問的馬大關先生為師,經常地請他講說古往今來的故事。每天早晨,他都要到河堤上去拔嗓子。
請常茂去墓前演唱的,起初隻是一些小戶人家,名聲遠播之後,大戶人家也開始來請。在那些年頭裏,凡是有他參加的葬禮,幾乎就是高密東北鄉的盛大節日。
人們扶老攜幼,不惜跑上幾十裏路前來觀看;而沒有他參加的葬禮,無論儀仗是多麽豪華,祭禮是多麽豐厚——哪怕你幡幢蔽日,哪怕你肉林酒池——觀眾總是寥寥。
終於有一天,常茂扔掉了鋦鍋鋦盆的挑子,成了專業的哭喪大師。
據說孔府裏也有專門的哭喪人,那都是一些嗓門很好的女人。但她們的哭喪就是偽裝成死者的親人,作出悲痛欲絕的姿態,哭天嚎地。她們的哭喪與常茂根本不是一碼事。師傅為什麽要將那孔府裏的哭喪人跟我們的祖師爺比較呢?因為幾十年前就有人放出謠言,說祖師爺是受了孔府裏的哭喪人啟發才開始了他的職業哭喪生涯。為此師傅專門去曲阜考察過,那裏至今還有一些專門哭喪的女人。她們嘴裏就是那麽幾句詞兒,什麽天啊地呀的,與我們祖師爺的靈前演唱絕不是一碼事。把她們與我們的祖師爺爺相比,可以說是將天比地,將鳳凰比野雞。
祖師爺爺在死者的靈前即興演唱,詞兒都是他根據死者的生平現編的。他有急才,出口成章,合轍押韻,既通俗易懂,又文采飛揚。他的哭喪詞實際上就是一篇唱出來的悼詞。發展到了後來,為了滿足聽眾的心理,祖師爺的說唱詞兒就不再局限在對死者生平的敘說和讚揚上,而是大量地添加了世態生活內容。實際上,這已經就是咱們的貓腔了。
說到此處,俺看到囚牢外的知縣歪著腦袋,好像在側耳恭聽。要聽你就聽吧,你聽聽也好。你不聽貓腔,就不了解俺高密東北鄉;你不知道貓腔的曆史,就不可能理解俺們高密東北鄉人民的心靈。俺有意識地提高了嗓門,盡管俺的喉嚨裏仿佛出火,舌頭生痛。
前麵說過了,祖師爺養了一隻獵,這是隻靈貓,就像關老爺座下的赤兔馬。祖師爺特別愛他的貓,貓也特別愛他。他走到哪裏貓就跟到哪裏。祖師爺在人家墓前說唱時,貓就坐在他的麵前認真聆聽。聽到悲情處,貓就和著他的腔調一聲聲哀鳴。
祖師爺的嗓子出類拔萃,貓的嗓子也是天下難有其匹。因為祖師爺和貓的親密關係,當時的人們就把他叫成“常貓”。直到如今,還有這樣的順口溜在高密東北鄉流傳——
“聽大老爺說教,不如聽常茂的貓叫。”小山子深情地說。
後來,貓死了。貓是如何死的,有幾種說法:有人說貓是老死的,有人說貓是讓一個嫉妒祖師爺才華的外縣戲子毒死的,有人說是讓一個想嫁給祖師爺但遭到了祖師爺拒絕的女人給打死了。反正是貓死了。貓死
了,祖師爺悲痛萬分,抱著貓的屍體,哭了三天三夜。不是一般地哭,是邊哭邊唱,一直哭唱到眼睛裏流出了鮮血。
巨大的悲痛過後,祖師爺用獸皮精心製作了兩件貓衣。3小的那張用一張野貓皮製成,平日裏就戴在頭上,雙耳翹翹,尾巴順在脖子後邊,與腦後的小辮子重疊在一起。那件大的用十幾張貓皮連綴而成,如同一件隆重的大禮服,屁股後邊拖著一條長長的粗大尾巴。以後再給人家哭喪時就穿著這件大貓衣。
貓死後,祖師爺的演唱風格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此之前,演唱中還有歡快戲德的內容,貓死之後,悲涼的調子自始至終。演唱的程式也有了變化:在悲涼的歌唱中,不時地插入一聲或婉轉或憂傷或淒涼總之是變化多端的貓叫,仿佛是曲調的過門。這個變化,作為固定的程式保留至今,並且成為了我們貓腔的鮮明的特征。
“咪嗚~~咪嗚~~”小山子情不自禁地在俺的講述中插入了兩聲充滿懷舊情緒的貓叫。
貓死之後,祖師爺走路的姿勢、說話的腔調都摹仿著那隻貓,好像貓的靈魂已經進入了他的身體,他與貓已經融為一體。連他的眼睛都漸漸地發生了變化:白天眯成一條縫,夜晚在黑暗中閃閃發光。後來,祖師爺死了。傳說中祖師爺臨死之前變成了一隻巨大的貓,肩膀上生長著兩個翅膀,他衝破窗戶,落在院子裏一棵大樹上,然後從樹上起飛,一直飛向了月亮。祖師爺死後,幫人哭喪的營生就斷了線,但他的優美動聽、令人柔腸寸斷的歌唱聲她聽的心中繚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