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倫想了想,問公孫勝道:“那請問道長,人常說觀其表知其裏,觀其形識其人。不知這觀人之術可有要訣?”
“看閣下早就成竹在胸,卻來考我!”公孫勝笑了,說出一番道理。
大道至簡,要訣之一:大事驗本領,細節看性情。要訣之二:衣著顯經曆,言語透精神。要訣之三:飲食起居藏大道,喜怒哀樂見真人。總則:有形不如有神,有骨不如有氣。
要訣容易掌握,難就難在這個總則的把握上。
公孫一番高論令廣惠、馬靈有醍醐灌頂之感。
馬靈衝著公孫勝一禮,張口道:“受教了!”這眼前道人卻是比他有才學。
見廣惠兩個一副崇拜神情,王倫轉頭又問公孫勝,說道:“觀人之術確實高妙,不過道長可知其中的變通之道嗎?”原來王倫也是有心得的人。
三國時候有一個著名人物劉劭,字孔才,是魏國人,陳留太守,曾作《人物誌》三卷,分《九征》、《體別》、《流業》、《材理》、《材能》、《利害》、《接識》、《英雄》、《八觀》、《七繆》、《效難》、《釋爭》等十二篇。
在書中,劉劭根據陰陽五行生成說,類推出五德,即木骨(弘毅)、金筋(勇敢)、火氣(文理)、土肌(貞固)、水血(通微),並在此基礎上把人的性格分為十二種,對每一種性格的總體特征及其優缺點予以界說。
《人物誌》裏說人的言行和內心往往不一致:“輕諾似烈而寡信,多易似能而無效,進銳似精而去速,訶者似察而事煩,詐施似惠而無終,麵從似忠而退違。此似是而非者也。亦有似非而是者:有大權似奸而有功,大智似愚而內明,博愛似虛而實厚,正言似奸而情忠。非天下之至精,孰能得其實也?”
凡選材,不但要“觀人“,更要“驗事“。觀人是看一個人的言行,但是一個人的言行往往不足以反映他的整體狀況,還必須要“驗事“,就是看他過去都做了些什麽,取得了什麽成就,在哪些方麵表現出了自己的才華。這樣才可以避免錯誤,風險比較小一些。
公孫勝本還要對答,可是轉念一想,怕表現太過顯得自大,於是玩笑著說道:“貧道這些微末術術,道教各位笑話了!”
說完,公孫勝一拂衣袖,正色問王倫說道:“我道家有一位清月教主陳真人,不知閣下可有聽聞?”
公孫勝自有一番打算,要找位英雄合夥。山東之地,唿保義宋江名氣最大,可惜是官府中人。還有一人,較之宋江、晁蓋之流更為合適。隻是公孫勝一無機會結識,再者那人勢大,自有一群老兄弟。怕事成之後沒了自己位置,這就要尷尬。
寧為雞頭,不為鳳尾!
聽得公孫勝言語,王倫笑道:“陳真人道家大賢,頗多奇事流傳,自是聽過!”
“清月教主曾有八句偈語警世!”公孫勝笑將拂塵一揮,道:“‘今教封禪,五十有難。因災求禳,又添四戰。今走妖魔,百年兇犯。山出群星,除禍平亂。’這便是陳真人所作警世之言。”
聯想到先前公孫勝在茶樓裏講的伏魔殿群妖出世,王倫暗道他怕不要借此說事!
偈言所講何意,王倫卻裝作聽的不甚明白,就問道:“陳真人道心深廣,在下愚笨,難悟偈語個中玄妙,還請先生解說。”
公孫勝道:“此偈要講分明,卻不得不提提起一件舊事,閣下可知本朝真宗天子封禪之事?”
“卻是聽人說起過。不過年歲太過久遠,隻知大概。說是天降祥瑞,神人夢中傳話,教真宗天子岱嶽封禪。”這事王倫也知道,宋真宗泰山封禪,成了中國曆史上最後一次封禪大典,也是引起爭議最大的一次。王倫道:“怎地?莫非道長所說偈語,和這件故事有關?”
公孫勝答道:“正是有莫大幹係!”隨即又問出一番話來,“那當時朝中有五賊橫行,想必你也有聽聞吧?”
王倫道:“自是知曉。那王旦、王欽若五人鑽研經營,善謀機心,最會逢迎上意。當初封禪之事,便實出他等之手。”
公孫勝接口道:“他們五人,實乃五方瘟鬼轉世,就是為敗壞人心,禍亂朝綱而來。”
王旦、王欽若雖然有些小節問題,但是都有宰相之才,王倫還是第一次見人如此貶低。那邊本在專心吃酒的廣惠、馬靈此時也細心聽了起來。
“我隻知道南唐陳覺、馮延已、馮延魯、查文徽、魏岑等五個邪佞之人,有五鬼之稱。不想今日從道長這裏才知王相公幾人來曆,果真是玄妙!”
公孫勝也是一笑,遂又道:“你可知,現今又有六魔在世?”
六魔想必就是蔡京、朱勔、童貫等六賊了。當下公孫勝就將當年王相公閑遊泰山,天玄洞天放走六魔之事詳說了,卻好似洪太尉私方妖魔一般。
王倫聽完這一段,笑道:“道長卻說的好故事。那位王相公諸事湊巧,遇怪呈祥,卻是個妙人。”
公孫勝是一清道人,咬定妖魔之事。“萬物以類聚,人皆按群分。凡事皆天數,後果證前因。若不是碰著王相公,又如何叫走了妖魔?”
王倫聞言作笑,飲了口茶,說道:“因果天數一說,小可不敢妄下結論。自古都說邪不勝正,在下更覺此言是為正理。如今六賊猖獗,恐怕也難逃淒慘下場。”
王倫是知道在原時空,宋江、吳用、公孫勝假稱天書之事的。隻是排座次假稱的碑文,說是天授,公孫勝竟然也不認識,要道人何清辨識。也許是因為公孫勝是星宿之一,不好解說。
公孫勝見王倫不信,便道:“正是當年封禪之時,清月教主陳真人察悟天地機密,作了那八句偈語,講說幾件事情,其中因果牽連,甚為厲害。後來果然就有事情發生,也都一一應驗!”
看出公孫勝要用神鬼之說說服自己,王倫開口道:“這神鬼之說,向來虛無縹緲,遠離我等凡俗,真假皆不得辨。道長身在道門,倒是近水樓台,能知許多機密事情。”
公孫勝聽了,笑著輕揮拂塵,望向外麵,說道:“世人羨慕山林間的自在安逸,貧道卻更向往江湖上的俠行義舉。”
就是公孫勝不說,王倫也知道。“原來先生想做個遊戲紅塵的快活散仙,倒真是難得!”
公孫勝未接話,而是看著王倫反問道:“你可知貧道為何和你說這許多舊事?”
王倫雖然心有猜測,但是佯裝不知,說道:“先生道學玄妙莫測,在下卻猜不得先生用意。”
公孫勝警惕的看了看左右,發現無人注意,小聲道:“這天地萬物,皆循正理而行。一來奸邪橫行,合當星君出世;二者天下將亂,明主已生,要有賢臣輔助;貧道說這些,便是要告訴閣下,天降眾星君,正是教他們來掃蕩群邪,你就是其中一個!”
廣惠聽了許久,等了眼睛看著王倫,說道:“哈!哥哥竟然是天上的星君。”這一聲惹得王倫一個白眼,馬靈在桌子底下踢了他一腳,便不說話。
王倫沉默些許,開口道:“就依先生所言,那又怎樣?”
公孫勝順口道:“既然是那眾星君其中之一,便要順天而行,此乃天數!”
王倫聞言,笑道:“先生談天說地,道鬼講神,原來在這裏等著,先生倒真是賣得好玄虛!”
公孫勝見聽,十分自信說道:“想貧道自習得星術相學,與人測算,倒也不曾有差。”他斷定王倫是有案子在身的,身旁又有廣惠、馬靈兩人,怕是不甘寂寞的。隻需言語說動,拉攏三位好漢,正好做過一場大事。
王倫看公孫勝好似勝券在握,淡然道:“先生你就不怕我去官府具告?”
公孫勝料定王倫是試探自己,笑道:“閣下若想擒拿貧道去官府裏伏法,也就不會和貧道聊這許久。”
見得如此,王倫放下茶杯,反問公孫勝道:“我若此時告訴道長姓名,道長可有興趣聽?”
“倒要請教!”公孫勝一拱手道。
王倫隨即用手蘸了茶水,在桌子上一筆一劃寫了名字。
公孫勝先見了一個“王”字便不自覺了,等看第二字正是“倫”時,汗如雨下。
王倫!本不想找這人,不想這人就在眼前,還是自己主動送上門去的!自己當真無緣識得真仙麵,這可如何是好!
“看閣下早就成竹在胸,卻來考我!”公孫勝笑了,說出一番道理。
大道至簡,要訣之一:大事驗本領,細節看性情。要訣之二:衣著顯經曆,言語透精神。要訣之三:飲食起居藏大道,喜怒哀樂見真人。總則:有形不如有神,有骨不如有氣。
要訣容易掌握,難就難在這個總則的把握上。
公孫一番高論令廣惠、馬靈有醍醐灌頂之感。
馬靈衝著公孫勝一禮,張口道:“受教了!”這眼前道人卻是比他有才學。
見廣惠兩個一副崇拜神情,王倫轉頭又問公孫勝,說道:“觀人之術確實高妙,不過道長可知其中的變通之道嗎?”原來王倫也是有心得的人。
三國時候有一個著名人物劉劭,字孔才,是魏國人,陳留太守,曾作《人物誌》三卷,分《九征》、《體別》、《流業》、《材理》、《材能》、《利害》、《接識》、《英雄》、《八觀》、《七繆》、《效難》、《釋爭》等十二篇。
在書中,劉劭根據陰陽五行生成說,類推出五德,即木骨(弘毅)、金筋(勇敢)、火氣(文理)、土肌(貞固)、水血(通微),並在此基礎上把人的性格分為十二種,對每一種性格的總體特征及其優缺點予以界說。
《人物誌》裏說人的言行和內心往往不一致:“輕諾似烈而寡信,多易似能而無效,進銳似精而去速,訶者似察而事煩,詐施似惠而無終,麵從似忠而退違。此似是而非者也。亦有似非而是者:有大權似奸而有功,大智似愚而內明,博愛似虛而實厚,正言似奸而情忠。非天下之至精,孰能得其實也?”
凡選材,不但要“觀人“,更要“驗事“。觀人是看一個人的言行,但是一個人的言行往往不足以反映他的整體狀況,還必須要“驗事“,就是看他過去都做了些什麽,取得了什麽成就,在哪些方麵表現出了自己的才華。這樣才可以避免錯誤,風險比較小一些。
公孫勝本還要對答,可是轉念一想,怕表現太過顯得自大,於是玩笑著說道:“貧道這些微末術術,道教各位笑話了!”
說完,公孫勝一拂衣袖,正色問王倫說道:“我道家有一位清月教主陳真人,不知閣下可有聽聞?”
公孫勝自有一番打算,要找位英雄合夥。山東之地,唿保義宋江名氣最大,可惜是官府中人。還有一人,較之宋江、晁蓋之流更為合適。隻是公孫勝一無機會結識,再者那人勢大,自有一群老兄弟。怕事成之後沒了自己位置,這就要尷尬。
寧為雞頭,不為鳳尾!
聽得公孫勝言語,王倫笑道:“陳真人道家大賢,頗多奇事流傳,自是聽過!”
“清月教主曾有八句偈語警世!”公孫勝笑將拂塵一揮,道:“‘今教封禪,五十有難。因災求禳,又添四戰。今走妖魔,百年兇犯。山出群星,除禍平亂。’這便是陳真人所作警世之言。”
聯想到先前公孫勝在茶樓裏講的伏魔殿群妖出世,王倫暗道他怕不要借此說事!
偈言所講何意,王倫卻裝作聽的不甚明白,就問道:“陳真人道心深廣,在下愚笨,難悟偈語個中玄妙,還請先生解說。”
公孫勝道:“此偈要講分明,卻不得不提提起一件舊事,閣下可知本朝真宗天子封禪之事?”
“卻是聽人說起過。不過年歲太過久遠,隻知大概。說是天降祥瑞,神人夢中傳話,教真宗天子岱嶽封禪。”這事王倫也知道,宋真宗泰山封禪,成了中國曆史上最後一次封禪大典,也是引起爭議最大的一次。王倫道:“怎地?莫非道長所說偈語,和這件故事有關?”
公孫勝答道:“正是有莫大幹係!”隨即又問出一番話來,“那當時朝中有五賊橫行,想必你也有聽聞吧?”
王倫道:“自是知曉。那王旦、王欽若五人鑽研經營,善謀機心,最會逢迎上意。當初封禪之事,便實出他等之手。”
公孫勝接口道:“他們五人,實乃五方瘟鬼轉世,就是為敗壞人心,禍亂朝綱而來。”
王旦、王欽若雖然有些小節問題,但是都有宰相之才,王倫還是第一次見人如此貶低。那邊本在專心吃酒的廣惠、馬靈此時也細心聽了起來。
“我隻知道南唐陳覺、馮延已、馮延魯、查文徽、魏岑等五個邪佞之人,有五鬼之稱。不想今日從道長這裏才知王相公幾人來曆,果真是玄妙!”
公孫勝也是一笑,遂又道:“你可知,現今又有六魔在世?”
六魔想必就是蔡京、朱勔、童貫等六賊了。當下公孫勝就將當年王相公閑遊泰山,天玄洞天放走六魔之事詳說了,卻好似洪太尉私方妖魔一般。
王倫聽完這一段,笑道:“道長卻說的好故事。那位王相公諸事湊巧,遇怪呈祥,卻是個妙人。”
公孫勝是一清道人,咬定妖魔之事。“萬物以類聚,人皆按群分。凡事皆天數,後果證前因。若不是碰著王相公,又如何叫走了妖魔?”
王倫聞言作笑,飲了口茶,說道:“因果天數一說,小可不敢妄下結論。自古都說邪不勝正,在下更覺此言是為正理。如今六賊猖獗,恐怕也難逃淒慘下場。”
王倫是知道在原時空,宋江、吳用、公孫勝假稱天書之事的。隻是排座次假稱的碑文,說是天授,公孫勝竟然也不認識,要道人何清辨識。也許是因為公孫勝是星宿之一,不好解說。
公孫勝見王倫不信,便道:“正是當年封禪之時,清月教主陳真人察悟天地機密,作了那八句偈語,講說幾件事情,其中因果牽連,甚為厲害。後來果然就有事情發生,也都一一應驗!”
看出公孫勝要用神鬼之說說服自己,王倫開口道:“這神鬼之說,向來虛無縹緲,遠離我等凡俗,真假皆不得辨。道長身在道門,倒是近水樓台,能知許多機密事情。”
公孫勝聽了,笑著輕揮拂塵,望向外麵,說道:“世人羨慕山林間的自在安逸,貧道卻更向往江湖上的俠行義舉。”
就是公孫勝不說,王倫也知道。“原來先生想做個遊戲紅塵的快活散仙,倒真是難得!”
公孫勝未接話,而是看著王倫反問道:“你可知貧道為何和你說這許多舊事?”
王倫雖然心有猜測,但是佯裝不知,說道:“先生道學玄妙莫測,在下卻猜不得先生用意。”
公孫勝警惕的看了看左右,發現無人注意,小聲道:“這天地萬物,皆循正理而行。一來奸邪橫行,合當星君出世;二者天下將亂,明主已生,要有賢臣輔助;貧道說這些,便是要告訴閣下,天降眾星君,正是教他們來掃蕩群邪,你就是其中一個!”
廣惠聽了許久,等了眼睛看著王倫,說道:“哈!哥哥竟然是天上的星君。”這一聲惹得王倫一個白眼,馬靈在桌子底下踢了他一腳,便不說話。
王倫沉默些許,開口道:“就依先生所言,那又怎樣?”
公孫勝順口道:“既然是那眾星君其中之一,便要順天而行,此乃天數!”
王倫聞言,笑道:“先生談天說地,道鬼講神,原來在這裏等著,先生倒真是賣得好玄虛!”
公孫勝見聽,十分自信說道:“想貧道自習得星術相學,與人測算,倒也不曾有差。”他斷定王倫是有案子在身的,身旁又有廣惠、馬靈兩人,怕是不甘寂寞的。隻需言語說動,拉攏三位好漢,正好做過一場大事。
王倫看公孫勝好似勝券在握,淡然道:“先生你就不怕我去官府具告?”
公孫勝料定王倫是試探自己,笑道:“閣下若想擒拿貧道去官府裏伏法,也就不會和貧道聊這許久。”
見得如此,王倫放下茶杯,反問公孫勝道:“我若此時告訴道長姓名,道長可有興趣聽?”
“倒要請教!”公孫勝一拱手道。
王倫隨即用手蘸了茶水,在桌子上一筆一劃寫了名字。
公孫勝先見了一個“王”字便不自覺了,等看第二字正是“倫”時,汗如雨下。
王倫!本不想找這人,不想這人就在眼前,還是自己主動送上門去的!自己當真無緣識得真仙麵,這可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