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浪潮退去後,李懷將皇太後輕擁入懷。
皇太後也累了,溫柔地靠在他的胸膛,閉著眼睛迴想方才的事。
這感覺跟她和先皇在一起時很不同,先皇始終是溫柔的、優雅的,就好像在進行一場神聖的儀式般,因而在整個過程中她都是主導者。
而李懷給予她的是狂熱如風、粗野如獸的感覺,是被大火熊熊燃燒,被大浪兇猛襲擊,完全由不得她控製的感覺。
她不知不覺地深陷了下去。
然而,她也很清楚,這關係是危險的,十分的危險,想到這時她下意識地挪了挪身體。
但他又貼了上來,將她緊緊抱住。
他想跟她說他幸福極了,他方才所體驗到的是他有生以來從未曾體驗過的,那種極致的愉悅,那種幸福到快要發暈的狂喜。他知道,這妙不可言的感覺隻有和她在一起時才能體會得到,在其他女人身上是不太可能有的。
因為太過幸福了,他不想說一句話。
他知道,經曆了今天的事,即便要他明日死去他也瞑目了。
良久的沉默後,他俯身去看她,小心翼翼地使她的目光與他相對。
“在想什麽?”他問,語氣無比的溫柔。
方才的事,他現在不太敢提。
“沒想什麽。”皇太後說。她臉上的紅暈尚未全退,因此麵容看起來嬌豔如花,根本不像是將近四十的人。
他的身體又開始叫囂,抑製不住地覆身上去......
她喘息著摟住他的脖子,說:“以後,你每年都進京一次吧。”
仿佛得到意外的獎勵般,李懷驚喜地看著她。
她的表情是認真的。
他立即無比認真地說:“遵命。”
然後,他輕托起她的臀/部,縱/情於兩人間的親/密/遊戲。
太陽升起老高了,還未見屋裏人起床,南嘉便有些緊張。
她擔心皇帝忽然來訪。
有些時候皇帝會在用午膳前過來與皇太後聊政事,聊完後順便在這邊用午膳。
要是被皇帝知道,事情可就麻煩了。
南嘉越想越擔心,便敲門道:“皇太後,快到午膳時間了,您看要不要......”
裏頭便傳來皇太後慵懶的聲音,說她已經起床。
南嘉便問:“那奴婢可以進來了嗎?”
“嗯。”
南嘉這才小心翼翼地推門進去。
她才推開門,李懷已經笑著往門口走來了。
“世子爺不和皇太後一起用午膳麽?”為消除尷尬,南嘉忙問。
“不了。”李懷笑著說,轉頭看了倚靠在羅漢床上看書的皇太後一眼,心滿意足地走了出去。
次日,李懷很早便起來了。
在離開皇宮之前,他來到了慈清宮的門口,在那裏靜靜地站了一會兒。
他知道裏麵的那位美麗女人此時還在睡夢中,他不禁想象她此時的睡顏,好奇她昨晚入睡前有否想起他。
“誠如您所求的那樣,我以後每年都會進京一次,無論用何種方法,我都會前來赴約。”他對著那扇門輕聲道。
天色漸漸亮了,他不敢多逗留,一步一迴頭地離開。
他昨晚已跟皇帝辭行,所以現在無需再去跟任何人打招唿就可以走了。
在迴藩的路途中,他依舊時常想起她,依舊每次想起她時就抑製不住發自內心的微笑,感覺自己像是得到了全世界。
真是奇怪啊,他即便已經娶了妻,但卻從未在妻子的身上體驗過這般欲/生/欲/死/的感覺。現在,經由此次經曆,他才發覺自己身上有這麽男人的一麵。
因為跟她之間有了約定,他覺得他的人生仿佛忽然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因為有了期待,他覺得人生充滿了希望。
這才是活著的感覺啊!他喃喃地說,嘴角浮現出幸福的微笑。
...................
十萬八千裏外的閔州,一名信使正朝閔州刺史劉青鬆的府邸方向策馬疾馳。
他的口袋裏有一封從京城寄來的加急密信,是給劉青鬆的女兒劉遙映的。
當丫鬟拿著那封信進來時,那病得奄奄一息的美麗小姐正好醒過來。
這是一位年約十五六歲的年輕小姐,麵容如花,雙眸清亮,腰姿似柳,氣質脫俗。由於久病的緣故,她的臉色紙一般的白。
她由兩名丫鬟攙扶著下了床,坐在靠窗的靠背椅上。
另一名丫鬟立即給她披上外套,並上一杯溫水。
即便在病中,這小姐的坐姿依然十分的端莊優雅,喝水的動作也優美如詩。
拿信的那名丫鬟輕步上前,恭敬道:“小姐,有您的信。”
劉遙映微愣片刻,伸手接過了信。
信封上的筆跡是陌生的。
從其龍飛鳳舞的筆跡來看,寫信者應該是個男性。
這就奇怪了,她一個未出閣的小姐,且自問並未曾與京城的哪位男性有達到寫信交往程度的友誼,怎麽會有人直接給她寫信呢?
屋裏的那三名丫鬟也覺得奇怪,便都將注意力集中在了劉遙映的身上。
劉遙映將信打開,細細地讀了起來。
“當你看到這封信時,我知道應該會讓你感到十分的震驚和好奇,不過你別驚慌,我們在七年前見過......就在那一瞬間,我的心像是被什麽擊中了般,我告訴自己——等我長大後,我就將你娶迴家來,我們一起過接下來的人生。後來,你全家搬走了,我又派人去打聽,終於得知了你現在的地址。如今,已長大的我很想實現兒時的那個夢想,但我也知道這事不能急,因為你很有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我的存在。我不能強求一個根本不認識我的人說愛我,所以我打算花一段時間來和你培養感情......”
在信的末尾附有一首詩。
與信的字裏行間隱約透出的霸道語氣相比,這首詩倒寫得清新淡雅、謙虛克製。
劉遙映將信收起,望著窗外迴憶往事。
她依稀記得她確實曾經在京城的一條街上救過一條狗,也依稀記得當時在距離她不太遠的地方站著一老一少兩名公公。
除此之外,就是那幾名乞丐了。
從他的描述來看,他應該是那兩名公公中年紀較輕的那位。
皇太後也累了,溫柔地靠在他的胸膛,閉著眼睛迴想方才的事。
這感覺跟她和先皇在一起時很不同,先皇始終是溫柔的、優雅的,就好像在進行一場神聖的儀式般,因而在整個過程中她都是主導者。
而李懷給予她的是狂熱如風、粗野如獸的感覺,是被大火熊熊燃燒,被大浪兇猛襲擊,完全由不得她控製的感覺。
她不知不覺地深陷了下去。
然而,她也很清楚,這關係是危險的,十分的危險,想到這時她下意識地挪了挪身體。
但他又貼了上來,將她緊緊抱住。
他想跟她說他幸福極了,他方才所體驗到的是他有生以來從未曾體驗過的,那種極致的愉悅,那種幸福到快要發暈的狂喜。他知道,這妙不可言的感覺隻有和她在一起時才能體會得到,在其他女人身上是不太可能有的。
因為太過幸福了,他不想說一句話。
他知道,經曆了今天的事,即便要他明日死去他也瞑目了。
良久的沉默後,他俯身去看她,小心翼翼地使她的目光與他相對。
“在想什麽?”他問,語氣無比的溫柔。
方才的事,他現在不太敢提。
“沒想什麽。”皇太後說。她臉上的紅暈尚未全退,因此麵容看起來嬌豔如花,根本不像是將近四十的人。
他的身體又開始叫囂,抑製不住地覆身上去......
她喘息著摟住他的脖子,說:“以後,你每年都進京一次吧。”
仿佛得到意外的獎勵般,李懷驚喜地看著她。
她的表情是認真的。
他立即無比認真地說:“遵命。”
然後,他輕托起她的臀/部,縱/情於兩人間的親/密/遊戲。
太陽升起老高了,還未見屋裏人起床,南嘉便有些緊張。
她擔心皇帝忽然來訪。
有些時候皇帝會在用午膳前過來與皇太後聊政事,聊完後順便在這邊用午膳。
要是被皇帝知道,事情可就麻煩了。
南嘉越想越擔心,便敲門道:“皇太後,快到午膳時間了,您看要不要......”
裏頭便傳來皇太後慵懶的聲音,說她已經起床。
南嘉便問:“那奴婢可以進來了嗎?”
“嗯。”
南嘉這才小心翼翼地推門進去。
她才推開門,李懷已經笑著往門口走來了。
“世子爺不和皇太後一起用午膳麽?”為消除尷尬,南嘉忙問。
“不了。”李懷笑著說,轉頭看了倚靠在羅漢床上看書的皇太後一眼,心滿意足地走了出去。
次日,李懷很早便起來了。
在離開皇宮之前,他來到了慈清宮的門口,在那裏靜靜地站了一會兒。
他知道裏麵的那位美麗女人此時還在睡夢中,他不禁想象她此時的睡顏,好奇她昨晚入睡前有否想起他。
“誠如您所求的那樣,我以後每年都會進京一次,無論用何種方法,我都會前來赴約。”他對著那扇門輕聲道。
天色漸漸亮了,他不敢多逗留,一步一迴頭地離開。
他昨晚已跟皇帝辭行,所以現在無需再去跟任何人打招唿就可以走了。
在迴藩的路途中,他依舊時常想起她,依舊每次想起她時就抑製不住發自內心的微笑,感覺自己像是得到了全世界。
真是奇怪啊,他即便已經娶了妻,但卻從未在妻子的身上體驗過這般欲/生/欲/死/的感覺。現在,經由此次經曆,他才發覺自己身上有這麽男人的一麵。
因為跟她之間有了約定,他覺得他的人生仿佛忽然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因為有了期待,他覺得人生充滿了希望。
這才是活著的感覺啊!他喃喃地說,嘴角浮現出幸福的微笑。
...................
十萬八千裏外的閔州,一名信使正朝閔州刺史劉青鬆的府邸方向策馬疾馳。
他的口袋裏有一封從京城寄來的加急密信,是給劉青鬆的女兒劉遙映的。
當丫鬟拿著那封信進來時,那病得奄奄一息的美麗小姐正好醒過來。
這是一位年約十五六歲的年輕小姐,麵容如花,雙眸清亮,腰姿似柳,氣質脫俗。由於久病的緣故,她的臉色紙一般的白。
她由兩名丫鬟攙扶著下了床,坐在靠窗的靠背椅上。
另一名丫鬟立即給她披上外套,並上一杯溫水。
即便在病中,這小姐的坐姿依然十分的端莊優雅,喝水的動作也優美如詩。
拿信的那名丫鬟輕步上前,恭敬道:“小姐,有您的信。”
劉遙映微愣片刻,伸手接過了信。
信封上的筆跡是陌生的。
從其龍飛鳳舞的筆跡來看,寫信者應該是個男性。
這就奇怪了,她一個未出閣的小姐,且自問並未曾與京城的哪位男性有達到寫信交往程度的友誼,怎麽會有人直接給她寫信呢?
屋裏的那三名丫鬟也覺得奇怪,便都將注意力集中在了劉遙映的身上。
劉遙映將信打開,細細地讀了起來。
“當你看到這封信時,我知道應該會讓你感到十分的震驚和好奇,不過你別驚慌,我們在七年前見過......就在那一瞬間,我的心像是被什麽擊中了般,我告訴自己——等我長大後,我就將你娶迴家來,我們一起過接下來的人生。後來,你全家搬走了,我又派人去打聽,終於得知了你現在的地址。如今,已長大的我很想實現兒時的那個夢想,但我也知道這事不能急,因為你很有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我的存在。我不能強求一個根本不認識我的人說愛我,所以我打算花一段時間來和你培養感情......”
在信的末尾附有一首詩。
與信的字裏行間隱約透出的霸道語氣相比,這首詩倒寫得清新淡雅、謙虛克製。
劉遙映將信收起,望著窗外迴憶往事。
她依稀記得她確實曾經在京城的一條街上救過一條狗,也依稀記得當時在距離她不太遠的地方站著一老一少兩名公公。
除此之外,就是那幾名乞丐了。
從他的描述來看,他應該是那兩名公公中年紀較輕的那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