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從夤夜從門縫內投遞公文,定權額上突然沁出了一層冷汗,來不及仔細穿戴完畢,便匆匆而出。阿寶隻聽到他臨走前最後問了一句:“是軍報?”
皇帝果然已經等候在清遠殿書房內,定權行過禮,顧見他臉色難看之極,試探著問了一聲:“陛下,臣奉旨前來趨奉。”皇帝右手食指敲了敲案上一函,道:“你上前來看。”函套上帶印朱泥已經啟封,三枚鳥羽尚在,果然是加急軍報。定權謝了聲罪,連忙展開,依舊先看抬頭,仍是顧逢恩和李明安的合印共奏,草草看過,已經麵如死灰,半日方才問道:“半月前方有捷報返迴,怎麽突然便至於此?”
皇帝起身走近,從他顫抖的指間自行把軍報取迴,慢慢道:“或說是因殺俘事,才至於重新激蕩敵情,彼方有此背城之戰,困獸之爭。”
定權牽掛顧思林的境況,心亂如焚,側首蹙眉道:“愚昧!”
皇帝冷笑道:“你先不必和朕著急,你辦了這麽多年實務,難道還不知道從來都是隻見別人衣上塵,不察自己眼內釘。閑人自然兩眼隻會盯著做事的人,等著打眼挑毛病。朕不過是照會你一聲,這也是你的大事,聽聽你怎麽想?”
定權低頭思量了片刻,答道:“戶部今日才向臣匯報了上季的度支統計,河南和江南多雨成災,今秋的秋糧捐和絲、絹、棉折納款,除去必要祿米供和本鈔支,餘入太倉者不足去年十之五六,前線年例尚盡要從其中出納,戶部與臣……”
皇帝截斷他的話道:“朕半夜不睡叫你來,不是聽你來算賬的,也不是聽你來訴苦的,你隻說你怎麽想的?”
定權垂首道:“是,若前線還需增援,臣別無所能,隻能竭力督促戶部轉餉,工部製造,以為支應。——此外,戶部本是中書省的附庸子機構,何相一去,省中空虛,政令有行使不暢之虞。戶部今日也對臣說了,一日二日且無妨,一旬二旬尚勉強,若戰事再綿延,以後的周轉輸納,不單大有不便,或將寸步難行。”
皇帝看他半晌,道:“這可說是一樁事,也可說是兩樁事。前者是你分內事,朕不想聽。後者既然你現在提起,朕也想問問你的意見。”
定權沉默片刻,道:“吏部尚書朱緣,德才兼具,順序而進,應是常理。”
皇帝點頭道:“朕知道了,朕自會有打算。再說剛才的話,朕要問的是你怎麽想——萬一再需要長州增援,是讓李明安去得好,是讓顧逢恩去得好?”
定權一驚,
跪地道:“此大政,臣寧肯抗旨,不敢置喙。”
皇帝歎氣道:“好,希望戰況不要真發展到那步田地才好。”
會當絕頂
從靖寧六年十二月朔,至七年元月望,經冬至、正旦、春分,時氣由冬入春,無論皇帝、太子或朝臣如何企盼轉機,前線告急的軍報依舊不斷入京。在準備如此充足,實力如此懸殊,文不愛錢武不惜死的情況下,依然戰勢陵夷,隻得歸結為天數和時運。事已如此,派兵遣將增援的議題,便被迫切的提上了議程。
以許昌平的官階和職務,自然沒有參與朝會的資格,然而傅光時既然在去秋的歲考後剛由太常卿左遷為禮部侍郎,亦遷為正詹,幾個新入衙好發議論的翰林終日又無事,自然格外關心朝政,拿著邸報大發議論之餘也格外會向偶爾來署的傅光時打聽時事。傅光時心情愉快時也會敷衍他們幾句,他自升遷後心情一直不算太壞,此日便也略說了說早朝上的議論:“眾臣的意見自然是遣小顧去,於公與私,他都沒有推諉的道理。”一翰林問道:“那麽陛下的意見是?”傅光時道:“李帥僅長於固守,小顧在固守之外也長於征伐。陛下雖無明言,但是天心所向,也開朗得很。”一翰林又問道:“那麽太子殿下的意見是?”傅光時道:“這是軍國大政,太子殿下怎能幹涉。”此翰林皺眉嘀咕道:“一半長州如今都到了他的手中,他怎能不幹涉?”傅光時變了麵色,掩耳斥責道:“少年行,要學會慎言行。身居坊府,更是如此!”那翰林年輕氣盛,進士科題名又及靠前,素來不是很看得上這位畏頭畏尾的上司,雖不語,卻捉鼻不以為然。
待許昌平將這類談話轉述給太子時,又已到了六七日後。此六七日間,天心已明,兩道敕令早已先後發到了長州。
東宮小書房內,定權靜靜聽過,閉目一笑道:“少年行果然不知深淺,這話有拿起便胡說的,傅光時也算好涵養。”許昌平道:“知不知輕重深淺是一迴事,臣隻是說堪透時局的,朝中看來亦大有人在。”定權不置可否,道:“時局如何,堪透又如何,主簿且為我言之。”許昌平道:“臣終於知道,無論何等權力,行使既久,必會生根。”定權無所謂一笑道:“這是老生常談的概論,主簿再闡述。”許昌平道:“殿下理庶政,已達四年之久,即便隻是奔走關白,但此奔走關白之間,業務亦盡在掌握,與長州之關聯更是因此牢固,蓋因殿下非但小顧之至親,亦是小顧之長官與同僚。”定權沉吟不言,許昌平接著說道:“這四年間,不是他人,正是殿下
與小顧同袍,這其間努力,這其間情誼,這其間默契,這其間具體行政,往來通行,豈是他人一時所能了解,所能學習,所能替代的?”定權微笑了笑,道:“思之思之,神鬼可以通之,此之謂也。陛下的第二道敕旨緊追第一道前去,個中有些內情,外臣未知,陛下雖知,亦不可明言。”許昌平道:“可是小顧將軍固守拒出?”定權道:“主簿固然敏銳,近來卻有些愛截我話柄。——不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為此態,陛下急則急,憂則憂,怒則怒,但鞭長不及馬腹,怒亦徒然。然而換個想法,將軍小顧父也,我尚憂慮如此,他豈能不更加關心?現下稱調度未完善,不肯出戰,固是因為他出城,長州便拱手讓人,更可能的,是將軍行前曾有力囑。”
許昌平點頭道:“這便是另外一層意思了。將軍在長,陛下或可以殿下掣其肘,或可以其掣殿下肘。如今將軍出走,戰勢實際至此,與殿下毫不牽連,殿下在其中的幹礙看似盡皆解脫,可實際上呢,卻偏偏隻有殿下能夠倚各種利害而驅馳小顧,或者說,戰勢至此,隻有殿下可取代將軍在小顧心中的地位。——半個長州不是到了殿下手內又是如何?恕臣無禮,殿下的權勢到這一刻才真正到了人臣頂點,連陛下都不得不加顧忌,難道不是如此麽?”
定權自嘲失笑道:“我不說主簿無禮,隻說白雲蒼犬,誰料世事有此一輪迴。隻是登頂是登頂,隻怕不及觀山高水長,萬千氣象,便要急著下山了。”
許昌平道:“這麽說,殿下果欲驅遣小顧?”
定權歎氣道:“如今的消息傳得這麽快,主簿上司的一張嘴又同放淮洪一樣,我今日朝上說的話,主簿想必已經有耳聞。除去私情不論,這是公事,我既為國家儲君,不能不以國家利害為最重大。眼下的財政,去秋大澇,去冬無雪,今春必有旱魃。政不幹兵,兵不涉政,再如此盤纏厘解不清,國庫罄盡,後事不堪一想。”
許昌平點頭正色道:“殿下說的是王者道,是丈夫語,臣若不讚同,誠亂臣賊子耳。隻是臣不能不一想,此事若放在貴昆仲身上,彼複當如何處之。”
定權擺擺手道:“不是這麽比方的,也沒法這麽比方,在其位謀其政,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勢使之然而已。我知道,小顧出戰,長州或將落入朝廷之手。落入朝廷之手並不堪憂,因為朝廷尚是君子,我更擔憂的,是會落到宗藩的手中。”
許昌平皺眉道:“五年前,陛下為圖大局穩定,僅將廣川郡與張尚書二人涉案,以安撫人心。故當
時人為求自保,無出而廣川郡鳴者,雖得眼前安靜,終使殿下不得除蔓。陛下一時養虎,其黨羽尚存,以情理斷,及今半入趙藩麾下,當不是危言聳聽之辭。如依殿下言,彼若內通外交,其禍不下廣川當年。此事幹礙太巨,或當奏知天子。”
定權站起身來,向窗邊走了兩步,緩緩搖頭道:“正因此事幹礙太巨,所以才無法對陛下言,因為於我僅是揣測,並無實據,而李氏畢竟還是陛下信賴重臣,局麵如此,我怎敢在此時輕易攀扯。我的意思,未到最終撕破臉時,如能舉重若輕了斷後患,則最好不過。隻有我在陛下麵前再做一迴小人逆子,趁此登頂之機向陛下提個條件吧。此事成功,主簿的上司大概要忙上一陣子了。”
許昌平亦起立,點頭道:“果能以四兩撥千斤,自然遠高於臣之愚見。隻是殿下打算怎麽和陛下說起?”
定權平靜一笑道:“這事我可找不得陛下,還是我做逆子小人,心安理得等著陛下來找我吧。”
看起來太子對於皇帝的忌憚仍舊遠高於宗藩,許昌平沉默了片刻,道:“還有另外一說,殿下可還記得臣初晤殿下時說過的話。”
定權笑道:“言猶在耳,豈敢稍忘。”
許昌平道:“當年臣同殿下講,陛下所大欲者二,外罷將,內罷相。殿下固一心向公,罷將之事,或成定局。而罷相一事,殿下可有過顧慮?”
定權道:“湯去三麵,帝王之道。如今局麵下,我想陛下不至逼迫至此。若能稍緩一口氣,將來或可再徐徐圖之。”
許昌平道:“如若陛下重術而輕道,殿下願冒這個風險麽?”
定權轉過身來,看著他,歎息道:“陛下應該沒糊塗到那個份上。那樣的話,非但我要冒險,主簿也要陪著我冒險了。”
二人說話間,周午已經輕輕入室,低聲報道:“殿下,陛下宣召殿下前往康寧殿。”
定權一愣,笑道:“何如?看來今日我就要下山了。”
茶墨俱香
天已向暮,晚雲舒卷。定權更衣後前往皇帝寢宮,皇帝見他進殿欲跪拜,笑著招手道:“不忙做這些麵子工程,你過來看看。”定權依言走近皇帝書案,隻見案上一副院體山水立軸,危崖斷壁,奇岩聳石,崖下一帶激流,山間青蒼草木,肅肅驚風,一險仄蜀道,曲折入為從雲鬱興的絕頂山巔。畫心高三寸,而山道上的獨行一人,如一豆大小而已。山石通用直筆短線,草木用中鋒,點皴勾畫之間
,筆墨法度嚴謹,意境清遠高曠。畫心留白處題詩:兩崖開盡水迴環,一葉才通石罅間。楚客莫言山勢險,世人心更險於山。行書近草,怒猊渴驥,行筆運氣展促並置,動蕩飄舉;點畫走勢牽絲映帶,家法嚴密。詩下落“歲在丙寅秋九月既望蕭定權草錄前人詩四行以應題”款。再下押著皇太子金寶朱印。
這正是去秋皇帝令定權為定楷題字之畫,已經新裱完成,皇帝笑道:“你的行書學你老師,也有了七八分的意思。不過朕說過,這卷子要收入內府,你卻為何不用你自己的獨技?”定權一時未解,疑惑道:“陛下是說?”皇帝笑道:“翰林們叫什麽?金錯刀?”定權一怔,方笑答道:“陛下見笑,這都是文人酸語,臣若真信便輕浮太過了。不過臣未以楷書題,也是因為筆意與詩與畫皆不相符,日後或有契合時機,自然也不會藏拙。”皇帝搖頭笑道:“你也不必傲裏謙表,你的字朕也不是沒看過,公正說話,以你的年紀,能寫出這樣一手字,不容易。想來還是朕自詡有點翰墨底子,你母親亦頗精於書道,總也給你留存了些天賦吧。”皇帝看來心情頗佳,定權亦微笑道:“臣駑質鈍材,怎及陛下與先皇後萬一。隻不過兩手尚能吃苦,都蛻過幾層皮,或者天道酬癡,今日雖未登堂奧,卻得略窺門徑,徒得人幾句虛讚吧。”皇帝皺眉疑惑道:“兩手?”定權為他將畫卷起,笑道:“右手是拿筆磨的,左手是叫先生打的。不瞞陛下,先帝賜下的那柄戒尺,都叫臣的手掌磨薄了幾分。”皇帝大笑道:“朕倒還沒糊塗到會信這話。”定權展開雙手笑道:“臣不敢欺君。”
他紫袍掛體,金帶懸腰,以青春之齡而居廟堂之高,腕臂光潔白皙,指間虎口掌心卻果然遍布粗硬的積年舊趼,砥礪如耕夫走卒。這雙與他的身份毫不相符的手,突然讓皇帝首次為這個兒子稍感心酸。
他看了定權片刻,終於還是開口道:“朕想吃盞茶,你也留下陪陪朕吧。”定權情知他並非特地費事叫自己過來看趟畫,頷首道:“臣侍奉陛下。”皇帝笑者吩咐道:“王常侍,將朕的茶器取出來。”
前線站勢如火,後方朝局不明,而這一對積年私情冷漠,官事官辦的父子,此日卻有此閑情逸致在這裏觀畫品茗推心置腹,皇帝既頗假以辭色,太子亦肯曲意承歡,也算開辟以來的一件大異事。王慎在旁觀看了半日,此時應了一聲,指揮手下小侍將焙籠、槌、碾、磨、瓢杓、羅合、刷、筅、盞托、水注、巾一一搬出,其中砧椎、鈐、碾、匙、湯瓶皆純金製,刻畫陰文龍鳳,果然是皇帝慣用經年的一套茶
具。
王慎躬身問道:“陛下用什麽茶?”皇帝示意道:“你問太子。”定權大概知道皇帝平素喜好,問王慎道:“還收著龍園勝雪沒有?”王慎想了想,道:“臣親自去取。”
一時茶爐中以麩火引起金炭,用金鎖漆盒盛裝的小龍團也取到啟封,隔紙敲碎入金碾。皇帝雖不動手,一直看著定權碾茶,搖頭催促道:“再用力,加速。”定權答應道:“是。”
皇帝道:“你今日在朝上的意思很好,朕準備再發敕,還是要催逢恩勉強振奮。李明安說到底是文職轉武職,叫他管管錢糧公文或者還行,要他操刀入陣怕是強人所難,要誤大事。叫逢恩去,畢竟還有一層意思,叫上陣父子兵。”
這話題憑空而來,與清雅情境格格不入,但君臣二人俱未感轉折突兀。定權敷衍等候了半晌,等的就是這個議題,也明白此語不過是破題,承題起講都未開始。手上動作未暫停,隨意頌揚道:“陛下聖明。”
皇帝點頭道:“既然定了,軍情急迫,不可暫
皇帝果然已經等候在清遠殿書房內,定權行過禮,顧見他臉色難看之極,試探著問了一聲:“陛下,臣奉旨前來趨奉。”皇帝右手食指敲了敲案上一函,道:“你上前來看。”函套上帶印朱泥已經啟封,三枚鳥羽尚在,果然是加急軍報。定權謝了聲罪,連忙展開,依舊先看抬頭,仍是顧逢恩和李明安的合印共奏,草草看過,已經麵如死灰,半日方才問道:“半月前方有捷報返迴,怎麽突然便至於此?”
皇帝起身走近,從他顫抖的指間自行把軍報取迴,慢慢道:“或說是因殺俘事,才至於重新激蕩敵情,彼方有此背城之戰,困獸之爭。”
定權牽掛顧思林的境況,心亂如焚,側首蹙眉道:“愚昧!”
皇帝冷笑道:“你先不必和朕著急,你辦了這麽多年實務,難道還不知道從來都是隻見別人衣上塵,不察自己眼內釘。閑人自然兩眼隻會盯著做事的人,等著打眼挑毛病。朕不過是照會你一聲,這也是你的大事,聽聽你怎麽想?”
定權低頭思量了片刻,答道:“戶部今日才向臣匯報了上季的度支統計,河南和江南多雨成災,今秋的秋糧捐和絲、絹、棉折納款,除去必要祿米供和本鈔支,餘入太倉者不足去年十之五六,前線年例尚盡要從其中出納,戶部與臣……”
皇帝截斷他的話道:“朕半夜不睡叫你來,不是聽你來算賬的,也不是聽你來訴苦的,你隻說你怎麽想的?”
定權垂首道:“是,若前線還需增援,臣別無所能,隻能竭力督促戶部轉餉,工部製造,以為支應。——此外,戶部本是中書省的附庸子機構,何相一去,省中空虛,政令有行使不暢之虞。戶部今日也對臣說了,一日二日且無妨,一旬二旬尚勉強,若戰事再綿延,以後的周轉輸納,不單大有不便,或將寸步難行。”
皇帝看他半晌,道:“這可說是一樁事,也可說是兩樁事。前者是你分內事,朕不想聽。後者既然你現在提起,朕也想問問你的意見。”
定權沉默片刻,道:“吏部尚書朱緣,德才兼具,順序而進,應是常理。”
皇帝點頭道:“朕知道了,朕自會有打算。再說剛才的話,朕要問的是你怎麽想——萬一再需要長州增援,是讓李明安去得好,是讓顧逢恩去得好?”
定權一驚,
跪地道:“此大政,臣寧肯抗旨,不敢置喙。”
皇帝歎氣道:“好,希望戰況不要真發展到那步田地才好。”
會當絕頂
從靖寧六年十二月朔,至七年元月望,經冬至、正旦、春分,時氣由冬入春,無論皇帝、太子或朝臣如何企盼轉機,前線告急的軍報依舊不斷入京。在準備如此充足,實力如此懸殊,文不愛錢武不惜死的情況下,依然戰勢陵夷,隻得歸結為天數和時運。事已如此,派兵遣將增援的議題,便被迫切的提上了議程。
以許昌平的官階和職務,自然沒有參與朝會的資格,然而傅光時既然在去秋的歲考後剛由太常卿左遷為禮部侍郎,亦遷為正詹,幾個新入衙好發議論的翰林終日又無事,自然格外關心朝政,拿著邸報大發議論之餘也格外會向偶爾來署的傅光時打聽時事。傅光時心情愉快時也會敷衍他們幾句,他自升遷後心情一直不算太壞,此日便也略說了說早朝上的議論:“眾臣的意見自然是遣小顧去,於公與私,他都沒有推諉的道理。”一翰林問道:“那麽陛下的意見是?”傅光時道:“李帥僅長於固守,小顧在固守之外也長於征伐。陛下雖無明言,但是天心所向,也開朗得很。”一翰林又問道:“那麽太子殿下的意見是?”傅光時道:“這是軍國大政,太子殿下怎能幹涉。”此翰林皺眉嘀咕道:“一半長州如今都到了他的手中,他怎能不幹涉?”傅光時變了麵色,掩耳斥責道:“少年行,要學會慎言行。身居坊府,更是如此!”那翰林年輕氣盛,進士科題名又及靠前,素來不是很看得上這位畏頭畏尾的上司,雖不語,卻捉鼻不以為然。
待許昌平將這類談話轉述給太子時,又已到了六七日後。此六七日間,天心已明,兩道敕令早已先後發到了長州。
東宮小書房內,定權靜靜聽過,閉目一笑道:“少年行果然不知深淺,這話有拿起便胡說的,傅光時也算好涵養。”許昌平道:“知不知輕重深淺是一迴事,臣隻是說堪透時局的,朝中看來亦大有人在。”定權不置可否,道:“時局如何,堪透又如何,主簿且為我言之。”許昌平道:“臣終於知道,無論何等權力,行使既久,必會生根。”定權無所謂一笑道:“這是老生常談的概論,主簿再闡述。”許昌平道:“殿下理庶政,已達四年之久,即便隻是奔走關白,但此奔走關白之間,業務亦盡在掌握,與長州之關聯更是因此牢固,蓋因殿下非但小顧之至親,亦是小顧之長官與同僚。”定權沉吟不言,許昌平接著說道:“這四年間,不是他人,正是殿下
與小顧同袍,這其間努力,這其間情誼,這其間默契,這其間具體行政,往來通行,豈是他人一時所能了解,所能學習,所能替代的?”定權微笑了笑,道:“思之思之,神鬼可以通之,此之謂也。陛下的第二道敕旨緊追第一道前去,個中有些內情,外臣未知,陛下雖知,亦不可明言。”許昌平道:“可是小顧將軍固守拒出?”定權道:“主簿固然敏銳,近來卻有些愛截我話柄。——不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為此態,陛下急則急,憂則憂,怒則怒,但鞭長不及馬腹,怒亦徒然。然而換個想法,將軍小顧父也,我尚憂慮如此,他豈能不更加關心?現下稱調度未完善,不肯出戰,固是因為他出城,長州便拱手讓人,更可能的,是將軍行前曾有力囑。”
許昌平點頭道:“這便是另外一層意思了。將軍在長,陛下或可以殿下掣其肘,或可以其掣殿下肘。如今將軍出走,戰勢實際至此,與殿下毫不牽連,殿下在其中的幹礙看似盡皆解脫,可實際上呢,卻偏偏隻有殿下能夠倚各種利害而驅馳小顧,或者說,戰勢至此,隻有殿下可取代將軍在小顧心中的地位。——半個長州不是到了殿下手內又是如何?恕臣無禮,殿下的權勢到這一刻才真正到了人臣頂點,連陛下都不得不加顧忌,難道不是如此麽?”
定權自嘲失笑道:“我不說主簿無禮,隻說白雲蒼犬,誰料世事有此一輪迴。隻是登頂是登頂,隻怕不及觀山高水長,萬千氣象,便要急著下山了。”
許昌平道:“這麽說,殿下果欲驅遣小顧?”
定權歎氣道:“如今的消息傳得這麽快,主簿上司的一張嘴又同放淮洪一樣,我今日朝上說的話,主簿想必已經有耳聞。除去私情不論,這是公事,我既為國家儲君,不能不以國家利害為最重大。眼下的財政,去秋大澇,去冬無雪,今春必有旱魃。政不幹兵,兵不涉政,再如此盤纏厘解不清,國庫罄盡,後事不堪一想。”
許昌平點頭正色道:“殿下說的是王者道,是丈夫語,臣若不讚同,誠亂臣賊子耳。隻是臣不能不一想,此事若放在貴昆仲身上,彼複當如何處之。”
定權擺擺手道:“不是這麽比方的,也沒法這麽比方,在其位謀其政,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勢使之然而已。我知道,小顧出戰,長州或將落入朝廷之手。落入朝廷之手並不堪憂,因為朝廷尚是君子,我更擔憂的,是會落到宗藩的手中。”
許昌平皺眉道:“五年前,陛下為圖大局穩定,僅將廣川郡與張尚書二人涉案,以安撫人心。故當
時人為求自保,無出而廣川郡鳴者,雖得眼前安靜,終使殿下不得除蔓。陛下一時養虎,其黨羽尚存,以情理斷,及今半入趙藩麾下,當不是危言聳聽之辭。如依殿下言,彼若內通外交,其禍不下廣川當年。此事幹礙太巨,或當奏知天子。”
定權站起身來,向窗邊走了兩步,緩緩搖頭道:“正因此事幹礙太巨,所以才無法對陛下言,因為於我僅是揣測,並無實據,而李氏畢竟還是陛下信賴重臣,局麵如此,我怎敢在此時輕易攀扯。我的意思,未到最終撕破臉時,如能舉重若輕了斷後患,則最好不過。隻有我在陛下麵前再做一迴小人逆子,趁此登頂之機向陛下提個條件吧。此事成功,主簿的上司大概要忙上一陣子了。”
許昌平亦起立,點頭道:“果能以四兩撥千斤,自然遠高於臣之愚見。隻是殿下打算怎麽和陛下說起?”
定權平靜一笑道:“這事我可找不得陛下,還是我做逆子小人,心安理得等著陛下來找我吧。”
看起來太子對於皇帝的忌憚仍舊遠高於宗藩,許昌平沉默了片刻,道:“還有另外一說,殿下可還記得臣初晤殿下時說過的話。”
定權笑道:“言猶在耳,豈敢稍忘。”
許昌平道:“當年臣同殿下講,陛下所大欲者二,外罷將,內罷相。殿下固一心向公,罷將之事,或成定局。而罷相一事,殿下可有過顧慮?”
定權道:“湯去三麵,帝王之道。如今局麵下,我想陛下不至逼迫至此。若能稍緩一口氣,將來或可再徐徐圖之。”
許昌平道:“如若陛下重術而輕道,殿下願冒這個風險麽?”
定權轉過身來,看著他,歎息道:“陛下應該沒糊塗到那個份上。那樣的話,非但我要冒險,主簿也要陪著我冒險了。”
二人說話間,周午已經輕輕入室,低聲報道:“殿下,陛下宣召殿下前往康寧殿。”
定權一愣,笑道:“何如?看來今日我就要下山了。”
茶墨俱香
天已向暮,晚雲舒卷。定權更衣後前往皇帝寢宮,皇帝見他進殿欲跪拜,笑著招手道:“不忙做這些麵子工程,你過來看看。”定權依言走近皇帝書案,隻見案上一副院體山水立軸,危崖斷壁,奇岩聳石,崖下一帶激流,山間青蒼草木,肅肅驚風,一險仄蜀道,曲折入為從雲鬱興的絕頂山巔。畫心高三寸,而山道上的獨行一人,如一豆大小而已。山石通用直筆短線,草木用中鋒,點皴勾畫之間
,筆墨法度嚴謹,意境清遠高曠。畫心留白處題詩:兩崖開盡水迴環,一葉才通石罅間。楚客莫言山勢險,世人心更險於山。行書近草,怒猊渴驥,行筆運氣展促並置,動蕩飄舉;點畫走勢牽絲映帶,家法嚴密。詩下落“歲在丙寅秋九月既望蕭定權草錄前人詩四行以應題”款。再下押著皇太子金寶朱印。
這正是去秋皇帝令定權為定楷題字之畫,已經新裱完成,皇帝笑道:“你的行書學你老師,也有了七八分的意思。不過朕說過,這卷子要收入內府,你卻為何不用你自己的獨技?”定權一時未解,疑惑道:“陛下是說?”皇帝笑道:“翰林們叫什麽?金錯刀?”定權一怔,方笑答道:“陛下見笑,這都是文人酸語,臣若真信便輕浮太過了。不過臣未以楷書題,也是因為筆意與詩與畫皆不相符,日後或有契合時機,自然也不會藏拙。”皇帝搖頭笑道:“你也不必傲裏謙表,你的字朕也不是沒看過,公正說話,以你的年紀,能寫出這樣一手字,不容易。想來還是朕自詡有點翰墨底子,你母親亦頗精於書道,總也給你留存了些天賦吧。”皇帝看來心情頗佳,定權亦微笑道:“臣駑質鈍材,怎及陛下與先皇後萬一。隻不過兩手尚能吃苦,都蛻過幾層皮,或者天道酬癡,今日雖未登堂奧,卻得略窺門徑,徒得人幾句虛讚吧。”皇帝皺眉疑惑道:“兩手?”定權為他將畫卷起,笑道:“右手是拿筆磨的,左手是叫先生打的。不瞞陛下,先帝賜下的那柄戒尺,都叫臣的手掌磨薄了幾分。”皇帝大笑道:“朕倒還沒糊塗到會信這話。”定權展開雙手笑道:“臣不敢欺君。”
他紫袍掛體,金帶懸腰,以青春之齡而居廟堂之高,腕臂光潔白皙,指間虎口掌心卻果然遍布粗硬的積年舊趼,砥礪如耕夫走卒。這雙與他的身份毫不相符的手,突然讓皇帝首次為這個兒子稍感心酸。
他看了定權片刻,終於還是開口道:“朕想吃盞茶,你也留下陪陪朕吧。”定權情知他並非特地費事叫自己過來看趟畫,頷首道:“臣侍奉陛下。”皇帝笑者吩咐道:“王常侍,將朕的茶器取出來。”
前線站勢如火,後方朝局不明,而這一對積年私情冷漠,官事官辦的父子,此日卻有此閑情逸致在這裏觀畫品茗推心置腹,皇帝既頗假以辭色,太子亦肯曲意承歡,也算開辟以來的一件大異事。王慎在旁觀看了半日,此時應了一聲,指揮手下小侍將焙籠、槌、碾、磨、瓢杓、羅合、刷、筅、盞托、水注、巾一一搬出,其中砧椎、鈐、碾、匙、湯瓶皆純金製,刻畫陰文龍鳳,果然是皇帝慣用經年的一套茶
具。
王慎躬身問道:“陛下用什麽茶?”皇帝示意道:“你問太子。”定權大概知道皇帝平素喜好,問王慎道:“還收著龍園勝雪沒有?”王慎想了想,道:“臣親自去取。”
一時茶爐中以麩火引起金炭,用金鎖漆盒盛裝的小龍團也取到啟封,隔紙敲碎入金碾。皇帝雖不動手,一直看著定權碾茶,搖頭催促道:“再用力,加速。”定權答應道:“是。”
皇帝道:“你今日在朝上的意思很好,朕準備再發敕,還是要催逢恩勉強振奮。李明安說到底是文職轉武職,叫他管管錢糧公文或者還行,要他操刀入陣怕是強人所難,要誤大事。叫逢恩去,畢竟還有一層意思,叫上陣父子兵。”
這話題憑空而來,與清雅情境格格不入,但君臣二人俱未感轉折突兀。定權敷衍等候了半晌,等的就是這個議題,也明白此語不過是破題,承題起講都未開始。手上動作未暫停,隨意頌揚道:“陛下聖明。”
皇帝點頭道:“既然定了,軍情急迫,不可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