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終是無法遏製,放聲痛哭了起來,直灑得信箋上眼淚斑斑。定楷也不去相勸,笑了笑,道:“她若不平安,我教你給她寫信做什麽?”那少年轉念一想,也覺這話有理,遂慢慢收了眼淚,將書完成。
定楷取過,前後看了一遍,正要收起。那少年在一邊看著,忽然喊道:“大人。”定楷挑眉示問道:“怎麽?”那少年紅了臉,囁嚅道:“我以為能見到姊姊,便給她帶了件東西來,不知大人能否幫我與信一同轉交。”見定楷並未拒絕,便從懷中取出一個小小的白布包來,慢慢將其打開,臉上是頗為羞愧的神情。長和引頸偷看,見隻是一支幾片翠羽和銅裹紮成的花釵,手工卻甚為拙劣,想是這少年手製。再去看定楷,卻見他拈著那花釵,又看了看那少年,微微呆了片刻,目光中不知是憐憫還是譏嘲。此態不過一瞬而過,定楷已經微笑道:“我叫人一同送去。”
賓主又說了幾句閑話,定楷派人送這少年去休息。這才看著一旁站立的長和,笑問道:“你知道此是何人?”長和見他此事並不欲瞞過自己,遂也不做虛辭,問道:“臣猜想,這莫非便是東朝的……”頓了一頓,才接著說道:“妻弟?”定楷莞爾一笑,亦不答對錯,閉目半晌,方從文具中取出一封文書,示意他讀,又問道:“說說你怎生看?”長和仔細思量半晌,忖度了言辭,方小心答道:“明安大人素來謹慎,他既說可再待前方情勢,另謀打算,殿下不若便再假他些時日。”定楷點頭道:“你接著說。”長和道:“明安大人居此職,在世人目光看來,即非如陷泥沼,亦如臨危崖。明安大人可行,無非兩途,若順顧氏於當地,則陛下必不容其於當世。若順陛下於當世,則東朝必不容其於未來。明安大人乃名儒,世人皆醒,他一人豈會獨醉?這是一說。還有,臣心忖,靖寧二年之事後,想他未必不曾後怕,對顧氏未必不滿含怨懟。這又是一說。臣聽說明安大人當年在京為官時,也是個絕不輕易肯與人相交的角色,如今甘為殿下所用,乃天意以此人授殿下也。”
定楷淡淡一笑,道:“天意從來高難問。隻是你,始可與言詩矣。”適逢方才送那少年出去的內侍迴來複命,隨□代了幾句近兩日可陪同其在京城內遊玩,但務須謹慎之屬的話,又吩咐道:“他的事情日後便移交常總管一並署理罷。”便勒令那人退去了。長和知道他有隱秘話要同自己說,遂走到門口,遣散了眾人,親自閉門迴來侍奉。定楷看他做作,笑道:“無需如此。”手拈著那封信反複把玩,卻也不提其它,隻單單問道:“明安大人鄉梓何地,
你可知道?”長和答道:“聽說他是華亭人。”定楷道:“不錯。他祖籍雖在並州,但自他高祖便移居至華亭,所以他當年兩榜得中時,在世人眼中,已經算是個標準的江左才仕了。”長和不解他何以突然說起了李明安的家世,亦不敢多口,隻是叉手靜立,以待下文。定楷將方才那少年留下的羽釵取在手中,向著窗外細看。每根細細的羽絨都在微光下散射著點點斑斕華彩,那束羽釵匯合起來,就如同一個斑斕的華彩的夢。清淺的河灘上,生長著叢叢蒹葭,蒹葭上的露水,打濕了羸弱少年破舊的袍擺。翡翠蹬開一莖蘆葦,像一支青藍色的箭,衝破淡淡水色天光而去,在清淺河灘上遺留下了一枚兩枚羽毛。已經一無所有的少年,將他能夠尋找到的這最美麗的東西收藏起來,希望有朝一日能夠送給自己唯一的親人。
定楷歎了口氣,接著說道:“華亭有一陸姓士子,家境尋常,卻是當地幾百年積世舊族之餘。這陸姓士子與李明安原本便有些私交,又是同科的進士,有了這一層情分,所以壽昌七年,這陸姓人家為李栢舟一案牽連所累之時,李明安便為這舊友想到了請托齊王一途。隻是齊王當時代陛下郊祀去了,來人怕事有耽擱,知道我與齊王同胞通好,這才又輾轉尋到了我處。”
聽到此處,雖然定楷沒有明言,長和也明白了個大略。故事中陸家的生死與趙王本不相幹,但其時李明安已由兵部調任承州節度使,既手握重兵糧草,又挾天子令就近節製顧氏,如此的要職,若能借此機遇交通,自然是難能可貴之事。大抵自己的這位主人當時便直接繞過了齊王,或稱其無暇顧及,或稱其不受托請,竟自己將此事包攬下來。便也不提此節,隻是笑道:“如此看來,不但天意,竟是連東朝也親以此人授殿下了。”
定楷搖頭笑道:“陸家事東朝未必知曉,若說要謝,倒是應當去謝東朝最倚重的那個張尚書罷。”長和聽到此處,才對此事頓起了好奇之心,小心問道:“臣愚昧,當時尚未能得殿下青目,不知這其間又有張陸正什麽委曲?”定楷看了他一眼,微笑道:“這張陸正一世人最看重什麽,你可知道?”長和笑答:“有人做官為權,有人為財,也有人是為君王,是為黎庶。但是依臣看,這個張陸正為的怕是一個名字。”定楷上下打量他,一麵放聲大笑,半晌住了笑聲,方點頭道:“所以他最終也殉了這個字,顧思林可謂善識人者。這陸家與張陸正的這段孽緣,也是從這個字上起的。張在調任吏部之前,曾在翰林院供職,陸得中進士之初,也先入翰林院。他二人皆是先前盧世瑜本房取中,
算起來也是同門師兄弟,同僚期間,卻頗多齟齬,陸性情介直,更有當麵直言張以沽名賣直為業之事。其後張調任刑部,累遷至右侍郎,陸調烏台為禦史。壽昌二年張陸正欲遷左侍郎時,朝中或有風傳,道其有濫刑獄並賄賂堂上官等事。”
長和點頭道:“此事臣有所耳聞,當時烏台官員聞風彈劾,張陸正狼狽不堪,幾番上表欲致仕以明誌。最後風聲雖然平息,到底此事有或無有,張陸正究竟也不曾在世人前辯白清楚,這也算是他行狀上的大汙名罷。”
定楷笑道:“當時引眾彈劾他的,便是這與他素有齟齬的陸禦史。以張陸正為人,則未必有賄賂之事。但陸禦史風彈,亦是他職分所屬。此事後經盧世瑜調停,張由刑部轉遷吏部,算他因禍得福處。陸則因性情過於狷介,難見容與長官及同僚,不久便去官還鄉閑居。”
長和恍然大悟,問道:“李栢舟的繼室也姓陸,莫非竟是……?”
定楷搖頭道:“若果然是她親眷,張陸正此事辦得亦不算陰毒。隻是李柏舟之妻陸氏,雖與這陸禦史也是同鄉,或者百年前亦是通家,但到今世早已互不往來。李氏案起時,刑部主辦,張陸正相與,念及這樁舊惡,便陰令杜蘅將這陸家劃做李氏的妻族,一筆瓜蔓抄了進去。當時李明安所譴的來使,述說起此事,道是欽命大獄,刑法酷烈,不肯待及天明,竟是連夜將人鎖拿而去。”搖了搖頭道:“當年陸家幺子不過五歲而已,張陸正行事,當真是不與他人留半分餘地。”又笑道:“不過若非如此,又怎會也不與自家留半分餘地?”
話既然至此,長和亦無須再多問。隻是將來意向定楷匯報道:“東朝半月之間,竟有近十日宿在顧氏閣中。殿下當日囑咐不必棄卒,臣心中還存疑慮,竟未想到殿下一慮竟如此深遠。”定楷微微搖頭,似是並不想接受他這奉迎,笑道:“我不過也是個庸凡人,當日張陸正就戮之時,我未嚐不曾動過這分心思,畢竟她的仇家隻在張氏,而不在東朝。隻是我沒有想到,東朝於她,用情會一深如斯。她這條命,算是東朝救下的罷。”見長和又想開口,隻擺了擺手道:“我知道你要問什麽,先不必叫你的那個兄弟出麵。便是這東西——”他將手邊羽釵同那少年寫的信一同封入函套收起,道:“也自有用它的時候,卻不必在此時。後日將那人送出京去,好好安置照顧。”
長和一一答應了下來,見他微露倦意,遂扶他到一旁榻上小憩,一麵笑道:“這也是殿下宅心仁厚,既已於他家門有大恩,像索書這些小事,還何
必親力親為,早交代臣去辦不好?”定楷淺淺一笑道:“他已遭此不幸,既是你力所能及處,何不叫他能少些愁苦便少些愁苦?”
長和雖然侍奉他多年,近來卻覺得他的性情越發難以琢磨,也難辨他這句意中的真偽。再去看他時,他已經閉上了眼睛。神情是無比的安詳寧靜,唯一破壞了那年輕麵容上淡泊氣度的,隻有右眉上那道淺淺的傷疤。
豈曰無衣
天尚未明,阿寶便被凍醒了。起身一看,才發覺被子都已經被定權裹挾走了,自己的大半個身子露在外頭,扯了幾下無果,隻得作罷。揭開帳子看看窗外天色,仍舊暗黑一片,難以分辨究竟到了什麽時辰,想喚宮人再取一件被子過來,見閣外侍奉的兩人已經倚著椅子睡著了,便悄悄下了床去,從架上隨意揀了定權昨日脫下的一領道袍裹在身上,又將雙足抵在定權背上取暖,抱膝靜靜的坐了,有一搭沒一搭的聽著窗外風湧葉落聲,恍然間覺得自己是坐在江邊的小舟上。
這件道袍上依舊是那晚那種甘淡而溫暖的香氣,她辨別不出這是源自哪些香品的組合,但知道定然是屑粒千金,所值不菲。然而他右手的袖口卻已經略略磨損了,這是她昨夜便留意到的事情。繁華下的落魄,敗跡中的貴胄,足底的溫暖,心頭的空寒,難以盼來的天明,苦留不住的暗夜。她百無聊賴地伸出手指去,一遍遍的從他的眉上畫過,就像學書時,反反複複臨摹的那一勒。
定權終於被她鬧醒了,抓過她的手,甕聲甕氣地問道:“到了朝會的時辰?”她把手抽迴,答道:“想是未到,到了時辰殿下的人自然會將朝服送到這裏來。”定權“嗯”了一聲,側過身來看著她通身的打扮,問道:“你先醒了半日了?睡不安生?”似是想起了什麽事情,又道:“我記得我並沒有打鼾的毛病。”阿寶斜了他一眼,反問道:“既是睡著了的人,怎麽知道有沒有的?”定權仍舊將她的手搶了迴來,放在唇上挨來蹭去,道:“別人都沒說有。”
語未盡,太子的近侍已經將朝服送到,宮人接入閣內,阿寶催促定權道:“快到時候了。”定權翻身背對她,懶洋洋迴應道:“沒人要你戒旦。你看看,匪東方則明,月出之光。”阿寶好笑道:“夜其如何,夜郷晨。誤了時辰,殿下自己吃官司,我不拿這份俸祿,可不與我相幹。”定權又極不情願的延挨了片刻,終究還是掙紮坐起,待宮人為他著舃,又淨過手臉,覺得頭腦稍微清楚了些,才站起身來穿衣。阿寶閣中的宮人從未近身服侍過太子,朝服穿戴又較尋常衣冠繁瑣
,阿寶見兩人手腳笨拙,他麵上已漸露不耐之色,怕他一早起無名火惹眾人不快,隻得也下床道:“還是我來吧。”接過宮人手中的冠服一一為他穿著妥帖,上下端詳了片刻,方拿起玉帶,從腰後為他圍上,隨口說道:“殿下可是清減了。”定權問道:“何以見得?”阿寶道:“從前殿下的革帶扣在第三個孔上,如今移到第四個了。”定權低頭望了望腰上玉帶,笑道:“你不說起我也就不提了,你手下素來是一點餘地都不留的麽?這毛病到了如今都不曾改過來。難怪你當值的時候我就覺得頭昏喘不過氣來,細細體悟才總算明白過緣故來了。”阿寶睨他道:“我不信,依著殿下從前的脾氣,不如意一次我便成齏粉了,還容得殿下去體悟?”定權笑道:“不信?單說那年冬至我進宮去,陛下雷霆震怒,杖子都傳到了我麵前,我又怕又羞又氣,又要硬撐出處變不驚的泰然樣子,起先還好,解帶子時半日都取不下來,才想起那日早晨就是你給係的。旁人隻是瞧見我一副借機延磨避禍的怯態,當真是丟足了臉麵。我當時便想,迴去定要好好罵你一頓,結果杖子才一上身,就忘到九霄雲外去了,竟教你躲過了這麽些時候去。”閣內幾個宮人被他一番話說得咯咯直笑,阿寶也撲赤一聲笑道:“殿下原來是為了在這種事上爭臉麵行方便,罷了,我便替殿下係鬆些也好。”定權捉開她雙手道:“如今倒用不著了,陛下要敲打我,有的是更省力氣的法子。”阿寶心中微微一動,卻見他隻是玩笑模樣,並非話外有音,亦或借機刺探,便不動聲色,依舊低頭溫柔幫他整理好雜佩。
定權任她擺弄,接著笑道:“當日隻道是奇恥大辱,恨不能不教半人得知,沒想到終有一日也能夠當笑話來說。”阿寶亦微笑迴應道:“是這個道理,隻要時日足夠久長,有許多事情原來不過就是笑話。”定權點點頭,語意中頗有憐惜:“我去了,你再迴籠睡一覺罷。”阿寶道:“殿下不說,我也要去的。”定權隨手將她身上道袍的衣領又替她裹嚴了些,湊近她耳邊低語道:“我今晚便不過來了,你好好歇歇。”又道:“天氣太冷,離禦爐日還有些時候,不好單給你這裏先生火。我教你個法子,說你要熏衣,叫人多端幾個熏籠放在屋裏頭,也是一樣的。”阿寶推他道:“快去吧,失了朝時,有殿下再解帶子的機會。”定權伸出手忿忿在她鼻梁上重重一刮,道:“真失了朝時,看是壞了我的名聲還是壞了你的名聲。”
夜未向晨,夜未央,阿寶再度和衣躺下,宮人趨過為她蓋上了被子,又放下了帳幔。衣上的餘香在寂靜無人處再度暗暗襲來
。窗外湧起了大潮聲,她漸漸地在潮聲中睡熟。
常朝例無大事,亦無太子可置喙之政事,定權無非是泥塑一般占據禦座下東麵一方,靜聽省部台朝臣向皇帝匯報各衙公務,許是天氣愈寒,人多疲弊,朝堂的爭吵較往常也少了許多,須臾再無人出列陳辭,皇帝正欲下令散班,忽有一青衣近侍捧迴一封公文向陳謹使了一個眼色,陳謹連忙接過,奉給皇帝。定權看得真切,函口朱泥上封著兩三枚褐色鳥羽,卻正是一紙軍
定楷取過,前後看了一遍,正要收起。那少年在一邊看著,忽然喊道:“大人。”定楷挑眉示問道:“怎麽?”那少年紅了臉,囁嚅道:“我以為能見到姊姊,便給她帶了件東西來,不知大人能否幫我與信一同轉交。”見定楷並未拒絕,便從懷中取出一個小小的白布包來,慢慢將其打開,臉上是頗為羞愧的神情。長和引頸偷看,見隻是一支幾片翠羽和銅裹紮成的花釵,手工卻甚為拙劣,想是這少年手製。再去看定楷,卻見他拈著那花釵,又看了看那少年,微微呆了片刻,目光中不知是憐憫還是譏嘲。此態不過一瞬而過,定楷已經微笑道:“我叫人一同送去。”
賓主又說了幾句閑話,定楷派人送這少年去休息。這才看著一旁站立的長和,笑問道:“你知道此是何人?”長和見他此事並不欲瞞過自己,遂也不做虛辭,問道:“臣猜想,這莫非便是東朝的……”頓了一頓,才接著說道:“妻弟?”定楷莞爾一笑,亦不答對錯,閉目半晌,方從文具中取出一封文書,示意他讀,又問道:“說說你怎生看?”長和仔細思量半晌,忖度了言辭,方小心答道:“明安大人素來謹慎,他既說可再待前方情勢,另謀打算,殿下不若便再假他些時日。”定楷點頭道:“你接著說。”長和道:“明安大人居此職,在世人目光看來,即非如陷泥沼,亦如臨危崖。明安大人可行,無非兩途,若順顧氏於當地,則陛下必不容其於當世。若順陛下於當世,則東朝必不容其於未來。明安大人乃名儒,世人皆醒,他一人豈會獨醉?這是一說。還有,臣心忖,靖寧二年之事後,想他未必不曾後怕,對顧氏未必不滿含怨懟。這又是一說。臣聽說明安大人當年在京為官時,也是個絕不輕易肯與人相交的角色,如今甘為殿下所用,乃天意以此人授殿下也。”
定楷淡淡一笑,道:“天意從來高難問。隻是你,始可與言詩矣。”適逢方才送那少年出去的內侍迴來複命,隨□代了幾句近兩日可陪同其在京城內遊玩,但務須謹慎之屬的話,又吩咐道:“他的事情日後便移交常總管一並署理罷。”便勒令那人退去了。長和知道他有隱秘話要同自己說,遂走到門口,遣散了眾人,親自閉門迴來侍奉。定楷看他做作,笑道:“無需如此。”手拈著那封信反複把玩,卻也不提其它,隻單單問道:“明安大人鄉梓何地,
你可知道?”長和答道:“聽說他是華亭人。”定楷道:“不錯。他祖籍雖在並州,但自他高祖便移居至華亭,所以他當年兩榜得中時,在世人眼中,已經算是個標準的江左才仕了。”長和不解他何以突然說起了李明安的家世,亦不敢多口,隻是叉手靜立,以待下文。定楷將方才那少年留下的羽釵取在手中,向著窗外細看。每根細細的羽絨都在微光下散射著點點斑斕華彩,那束羽釵匯合起來,就如同一個斑斕的華彩的夢。清淺的河灘上,生長著叢叢蒹葭,蒹葭上的露水,打濕了羸弱少年破舊的袍擺。翡翠蹬開一莖蘆葦,像一支青藍色的箭,衝破淡淡水色天光而去,在清淺河灘上遺留下了一枚兩枚羽毛。已經一無所有的少年,將他能夠尋找到的這最美麗的東西收藏起來,希望有朝一日能夠送給自己唯一的親人。
定楷歎了口氣,接著說道:“華亭有一陸姓士子,家境尋常,卻是當地幾百年積世舊族之餘。這陸姓士子與李明安原本便有些私交,又是同科的進士,有了這一層情分,所以壽昌七年,這陸姓人家為李栢舟一案牽連所累之時,李明安便為這舊友想到了請托齊王一途。隻是齊王當時代陛下郊祀去了,來人怕事有耽擱,知道我與齊王同胞通好,這才又輾轉尋到了我處。”
聽到此處,雖然定楷沒有明言,長和也明白了個大略。故事中陸家的生死與趙王本不相幹,但其時李明安已由兵部調任承州節度使,既手握重兵糧草,又挾天子令就近節製顧氏,如此的要職,若能借此機遇交通,自然是難能可貴之事。大抵自己的這位主人當時便直接繞過了齊王,或稱其無暇顧及,或稱其不受托請,竟自己將此事包攬下來。便也不提此節,隻是笑道:“如此看來,不但天意,竟是連東朝也親以此人授殿下了。”
定楷搖頭笑道:“陸家事東朝未必知曉,若說要謝,倒是應當去謝東朝最倚重的那個張尚書罷。”長和聽到此處,才對此事頓起了好奇之心,小心問道:“臣愚昧,當時尚未能得殿下青目,不知這其間又有張陸正什麽委曲?”定楷看了他一眼,微笑道:“這張陸正一世人最看重什麽,你可知道?”長和笑答:“有人做官為權,有人為財,也有人是為君王,是為黎庶。但是依臣看,這個張陸正為的怕是一個名字。”定楷上下打量他,一麵放聲大笑,半晌住了笑聲,方點頭道:“所以他最終也殉了這個字,顧思林可謂善識人者。這陸家與張陸正的這段孽緣,也是從這個字上起的。張在調任吏部之前,曾在翰林院供職,陸得中進士之初,也先入翰林院。他二人皆是先前盧世瑜本房取中,
算起來也是同門師兄弟,同僚期間,卻頗多齟齬,陸性情介直,更有當麵直言張以沽名賣直為業之事。其後張調任刑部,累遷至右侍郎,陸調烏台為禦史。壽昌二年張陸正欲遷左侍郎時,朝中或有風傳,道其有濫刑獄並賄賂堂上官等事。”
長和點頭道:“此事臣有所耳聞,當時烏台官員聞風彈劾,張陸正狼狽不堪,幾番上表欲致仕以明誌。最後風聲雖然平息,到底此事有或無有,張陸正究竟也不曾在世人前辯白清楚,這也算是他行狀上的大汙名罷。”
定楷笑道:“當時引眾彈劾他的,便是這與他素有齟齬的陸禦史。以張陸正為人,則未必有賄賂之事。但陸禦史風彈,亦是他職分所屬。此事後經盧世瑜調停,張由刑部轉遷吏部,算他因禍得福處。陸則因性情過於狷介,難見容與長官及同僚,不久便去官還鄉閑居。”
長和恍然大悟,問道:“李栢舟的繼室也姓陸,莫非竟是……?”
定楷搖頭道:“若果然是她親眷,張陸正此事辦得亦不算陰毒。隻是李柏舟之妻陸氏,雖與這陸禦史也是同鄉,或者百年前亦是通家,但到今世早已互不往來。李氏案起時,刑部主辦,張陸正相與,念及這樁舊惡,便陰令杜蘅將這陸家劃做李氏的妻族,一筆瓜蔓抄了進去。當時李明安所譴的來使,述說起此事,道是欽命大獄,刑法酷烈,不肯待及天明,竟是連夜將人鎖拿而去。”搖了搖頭道:“當年陸家幺子不過五歲而已,張陸正行事,當真是不與他人留半分餘地。”又笑道:“不過若非如此,又怎會也不與自家留半分餘地?”
話既然至此,長和亦無須再多問。隻是將來意向定楷匯報道:“東朝半月之間,竟有近十日宿在顧氏閣中。殿下當日囑咐不必棄卒,臣心中還存疑慮,竟未想到殿下一慮竟如此深遠。”定楷微微搖頭,似是並不想接受他這奉迎,笑道:“我不過也是個庸凡人,當日張陸正就戮之時,我未嚐不曾動過這分心思,畢竟她的仇家隻在張氏,而不在東朝。隻是我沒有想到,東朝於她,用情會一深如斯。她這條命,算是東朝救下的罷。”見長和又想開口,隻擺了擺手道:“我知道你要問什麽,先不必叫你的那個兄弟出麵。便是這東西——”他將手邊羽釵同那少年寫的信一同封入函套收起,道:“也自有用它的時候,卻不必在此時。後日將那人送出京去,好好安置照顧。”
長和一一答應了下來,見他微露倦意,遂扶他到一旁榻上小憩,一麵笑道:“這也是殿下宅心仁厚,既已於他家門有大恩,像索書這些小事,還何
必親力親為,早交代臣去辦不好?”定楷淺淺一笑道:“他已遭此不幸,既是你力所能及處,何不叫他能少些愁苦便少些愁苦?”
長和雖然侍奉他多年,近來卻覺得他的性情越發難以琢磨,也難辨他這句意中的真偽。再去看他時,他已經閉上了眼睛。神情是無比的安詳寧靜,唯一破壞了那年輕麵容上淡泊氣度的,隻有右眉上那道淺淺的傷疤。
豈曰無衣
天尚未明,阿寶便被凍醒了。起身一看,才發覺被子都已經被定權裹挾走了,自己的大半個身子露在外頭,扯了幾下無果,隻得作罷。揭開帳子看看窗外天色,仍舊暗黑一片,難以分辨究竟到了什麽時辰,想喚宮人再取一件被子過來,見閣外侍奉的兩人已經倚著椅子睡著了,便悄悄下了床去,從架上隨意揀了定權昨日脫下的一領道袍裹在身上,又將雙足抵在定權背上取暖,抱膝靜靜的坐了,有一搭沒一搭的聽著窗外風湧葉落聲,恍然間覺得自己是坐在江邊的小舟上。
這件道袍上依舊是那晚那種甘淡而溫暖的香氣,她辨別不出這是源自哪些香品的組合,但知道定然是屑粒千金,所值不菲。然而他右手的袖口卻已經略略磨損了,這是她昨夜便留意到的事情。繁華下的落魄,敗跡中的貴胄,足底的溫暖,心頭的空寒,難以盼來的天明,苦留不住的暗夜。她百無聊賴地伸出手指去,一遍遍的從他的眉上畫過,就像學書時,反反複複臨摹的那一勒。
定權終於被她鬧醒了,抓過她的手,甕聲甕氣地問道:“到了朝會的時辰?”她把手抽迴,答道:“想是未到,到了時辰殿下的人自然會將朝服送到這裏來。”定權“嗯”了一聲,側過身來看著她通身的打扮,問道:“你先醒了半日了?睡不安生?”似是想起了什麽事情,又道:“我記得我並沒有打鼾的毛病。”阿寶斜了他一眼,反問道:“既是睡著了的人,怎麽知道有沒有的?”定權仍舊將她的手搶了迴來,放在唇上挨來蹭去,道:“別人都沒說有。”
語未盡,太子的近侍已經將朝服送到,宮人接入閣內,阿寶催促定權道:“快到時候了。”定權翻身背對她,懶洋洋迴應道:“沒人要你戒旦。你看看,匪東方則明,月出之光。”阿寶好笑道:“夜其如何,夜郷晨。誤了時辰,殿下自己吃官司,我不拿這份俸祿,可不與我相幹。”定權又極不情願的延挨了片刻,終究還是掙紮坐起,待宮人為他著舃,又淨過手臉,覺得頭腦稍微清楚了些,才站起身來穿衣。阿寶閣中的宮人從未近身服侍過太子,朝服穿戴又較尋常衣冠繁瑣
,阿寶見兩人手腳笨拙,他麵上已漸露不耐之色,怕他一早起無名火惹眾人不快,隻得也下床道:“還是我來吧。”接過宮人手中的冠服一一為他穿著妥帖,上下端詳了片刻,方拿起玉帶,從腰後為他圍上,隨口說道:“殿下可是清減了。”定權問道:“何以見得?”阿寶道:“從前殿下的革帶扣在第三個孔上,如今移到第四個了。”定權低頭望了望腰上玉帶,笑道:“你不說起我也就不提了,你手下素來是一點餘地都不留的麽?這毛病到了如今都不曾改過來。難怪你當值的時候我就覺得頭昏喘不過氣來,細細體悟才總算明白過緣故來了。”阿寶睨他道:“我不信,依著殿下從前的脾氣,不如意一次我便成齏粉了,還容得殿下去體悟?”定權笑道:“不信?單說那年冬至我進宮去,陛下雷霆震怒,杖子都傳到了我麵前,我又怕又羞又氣,又要硬撐出處變不驚的泰然樣子,起先還好,解帶子時半日都取不下來,才想起那日早晨就是你給係的。旁人隻是瞧見我一副借機延磨避禍的怯態,當真是丟足了臉麵。我當時便想,迴去定要好好罵你一頓,結果杖子才一上身,就忘到九霄雲外去了,竟教你躲過了這麽些時候去。”閣內幾個宮人被他一番話說得咯咯直笑,阿寶也撲赤一聲笑道:“殿下原來是為了在這種事上爭臉麵行方便,罷了,我便替殿下係鬆些也好。”定權捉開她雙手道:“如今倒用不著了,陛下要敲打我,有的是更省力氣的法子。”阿寶心中微微一動,卻見他隻是玩笑模樣,並非話外有音,亦或借機刺探,便不動聲色,依舊低頭溫柔幫他整理好雜佩。
定權任她擺弄,接著笑道:“當日隻道是奇恥大辱,恨不能不教半人得知,沒想到終有一日也能夠當笑話來說。”阿寶亦微笑迴應道:“是這個道理,隻要時日足夠久長,有許多事情原來不過就是笑話。”定權點點頭,語意中頗有憐惜:“我去了,你再迴籠睡一覺罷。”阿寶道:“殿下不說,我也要去的。”定權隨手將她身上道袍的衣領又替她裹嚴了些,湊近她耳邊低語道:“我今晚便不過來了,你好好歇歇。”又道:“天氣太冷,離禦爐日還有些時候,不好單給你這裏先生火。我教你個法子,說你要熏衣,叫人多端幾個熏籠放在屋裏頭,也是一樣的。”阿寶推他道:“快去吧,失了朝時,有殿下再解帶子的機會。”定權伸出手忿忿在她鼻梁上重重一刮,道:“真失了朝時,看是壞了我的名聲還是壞了你的名聲。”
夜未向晨,夜未央,阿寶再度和衣躺下,宮人趨過為她蓋上了被子,又放下了帳幔。衣上的餘香在寂靜無人處再度暗暗襲來
。窗外湧起了大潮聲,她漸漸地在潮聲中睡熟。
常朝例無大事,亦無太子可置喙之政事,定權無非是泥塑一般占據禦座下東麵一方,靜聽省部台朝臣向皇帝匯報各衙公務,許是天氣愈寒,人多疲弊,朝堂的爭吵較往常也少了許多,須臾再無人出列陳辭,皇帝正欲下令散班,忽有一青衣近侍捧迴一封公文向陳謹使了一個眼色,陳謹連忙接過,奉給皇帝。定權看得真切,函口朱泥上封著兩三枚褐色鳥羽,卻正是一紙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