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趙大人以為如何?”趙尚法叫他徒然一問,心下抱怨,卻也隻得含糊答道:“臣以為……殿下所言皆是天理……”尚未說完,光祿卿連忙道:“趙大人也無異議,再好不過。傅大人以太常卿的身份上書陛下最為適宜,臣等願一並聯名。”定權笑道:“我朝以禮儀立邦,萬般諸事,皆要倚禮從之。諸位居此位,可謂國之砥柱矣。眾多事項,還是要仰仗諸位。”眾人忙還禮不迭,定權已一笑起身去了。
待得諸事真正安排妥當,顧思林已於京郊整頓駐紮。隻待得皇帝宣召,便攜軍入城。太子亦是一早前往東宮,是日寅時便起,易服聽詔,承了金輅前往外城的北落門。其時旭日方升,還不算溽熱。隻是太子今日代帝親迎,又要預備告廟,穿著的是全副袞冕,羅衣羅裳,中單蔽膝穿得層層累累,又有革帶,玉佩,大綬加在腰上,還戴了一柄配劍,便是走動也嫌累贅。此刻立在城頭,片刻間便汗流浹背,一旁內侍不住為他拭擦額上汗珠,一麵等候將軍進城。定權行至雉堞之前,向下望去,隻見齊王趙王各俱甲胄,踞於馬上,千餘禁軍壓後,百官分立兩側,雖越千人,卻隻能聞樹頂蟬噪,林間鳥啼,再無半毫其它響動,當真是堂皇威儀之至。
他立於千萬人之上,卻隻覺危欄難倚,高樹多風。皇帝一麵裏大力嘉獎顧思林,敕令太子親迎,給足了自己顏麵;一麵又令親藩在郊迎時統領衛軍,一發將本已紛擾的朝局攪的更是渾沌不堪。眾所周知,本朝親衛軍中號稱上十二衛的金吾左右衛、虎賁左右衛、羽林左右衛、神策衛、天策衛、龍驤衛、鳳翔衛、豹韜衛、飛熊衛雖名由皇帝委任的四位侯、伯、駙馬帶領,其實便屬皇帝本人親統。而府軍前後衛、府軍左右衛、武德衛、武威衛、廣武衛、興武衛、英武衛、神武衛、雄武衛、振武衛、宣武衛、鷹揚衛、驍騎衛、天長衛、懷遠衛、崇仁衛、長河衛、旗手衛、鎮南衛、義勇衛這由京軍衛管轄的二十二衛所中,有七衛的指揮使是李柏舟任職樞部及中書時親自簡拔,與齊王關係頗密。此次郊迎所用的鷹揚、驍騎、天長、懷遠皆不在這七衛當中。若是齊王借機順理成章再掌握了這四衛六千人,則京軍衛近一半都也落入了他的手中。
定權放眼望去,文臣群中可見一片朱紫之色,冕上的白珠九旒在眼前蕩來晃去,根本瞧不清那張張低垂的臉孔。想起張陸正等人轉報他的省部間種種暗湧潮動,眾人揣測紛紜,舉棋不定的情態,此刻也隻得暗自歎息。皇帝最終是肯將這四衛一分為二,使二王共領,總算使他稍舒了口氣,至少今日郊迎後,趙王
天長、懷遠二衛的兵符還可及時討還。——儲副不將,是本朝祖製,開國伊始便有朝臣進言,道“儲副之位,止於侍膳問安,不交外事”,又言“輔軍監國,自漢至今多出於權宜。”是故自己手中,除東宮衛數百人,再無可直接調度的軍隊。李柏舟之後的樞部盡入他人掌握,為人作嫁的怨念也再一次不合時宜的湧上心頭。
城上侍者見太子筆直而立,翹首前望,哪裏知道他的紛繁心事,陪笑道:“將軍車駕未至,殿下先坐著歇息片刻吧。”見太子迴頭瞪了自己一眼,立刻緘口噤聲。又過了小半個時辰,方有人來通稟道顧將軍已至郭下,定權急令使臣去頒布教旨,令將軍即刻入城。不出片刻,眾人便先瞧得煙塵半天,感知腳下地動。遠遠望見數百軍士,托著數騎前來。兩側的大纛也愈來愈清晰,一列的幾麵為特近榮祿大夫、左柱國、太子少保、武德侯顧、一列的幾麵為樞部尚書、長州節度使支度使,長州都督、鎮遠大將軍顧。定權見旌旗獵獵,迎風翻飛,漸行漸近,便動身下城。齊趙二王見他下來,忙也下馬,侍立在他身後。此時鼓號齊響,樂聲震天,顧思林已臨城下,下得馬來,單膝下拜向定權道:“臣顧思林參見殿下。”他甲胄在身,按製本不需行跪拜禮,定權忙伸手托了他起來,道:“大司馬請起,將軍勞苦功高,陛下特命我等在此迎候將軍。”顧思林忙又謝過皇帝天恩,方向二王行禮。齊王還禮笑道:“舅舅可折殺我們了。”
定權已有四五年未與國舅謀麵,此刻上下打量,隻覺他較自己記憶中已老了許多。顧氏一族的容貌本都頗為漂亮,先帝曾有戲言道:“芝蘭玉樹,皆出其庭。”定權的容貌便有六七分像母舅的樣子,是以顧思林將兵,未免清俊有餘,威武不足。當時他以帶刀散騎舍人的身份初入地方行伍,人見他麵容俊雅,又出身戚族,不過麵上礙著他是宰輔之子,寧王郎舅,心內卻多有輕慢,背後給他取了個諢號叫“馬上潘安”。如今雖仍在馬上,卻是安仁已老,眼中麵上,頗現風霜。定權心下悲傷,卻不動聲色,向二王下令道:“請將軍策馬入太廟。”二王遂行軍令,將顧思林帶來的軍士安排在城外,自領著四衛簇擁著太子輦駕和將軍車騎進城去了。一幹官員見太子起駕,也紛紛隨後。一時間浩浩湯湯,金鞍錦韉,紫袍玉帶,充塞禦道,兩旁百姓夾道,也隻覺得天朝威嚴,國家盛典,振奮不已。
垂拱城門外的獻俘之儀在前日便由有司鋪排妥當,城上設皇帝禦座,城下設大將軍位次,以下文東武西相對而立。此刻待各自更衣後就位,奏樂鳴鞭,鞠躬拜
興。奏凱典儀結束後,再行宣露布獻俘式。由刑書杜蘅上奏皇帝,交戰俘於刑官。頃刻後,便有敕旨自垂拱門上下達,命開釋戰俘,賜其中國衣冠,暫由理藩院看顧。同時下達封賞戰將的敕旨,顧思林上報的有功將士無一遺漏,眾人再次舞蹈拜謝如儀。如此繁文縟節,直折騰近暮。眾臣一早出來,隨著在城門馳道,明堂太廟之間輾轉,光衣服就換了幾遭,早餓得口不能言,手腳發軟。待得辰時鼓樂齊鳴,為顧思林慶功的宮宴開始時,坐在朵殿中的三品以下官員便也顧不得禮節,放口大啖有暇,還不忘了偷眼瞧看殿上情形。其時除了齊趙二王仍在外戍守,大殿上的諸臣也皆已齊聚,眾人宴前已更換了常服,因顧思林尚有樞部尚書職,隻穿著尋常三品文官的紫袍,因加恩腰束玉帶,下佩玉魚。皇帝此刻見了,指著顧思林向太子笑道:“太子可曾見真正儒將,大司馬便是一個。今日是國宴,也是家宴,你還不快代朕向你舅舅敬杯酒。”定權答應一聲,接過內侍奉上的金杯,捧到顧思林席前,見顧思林早已起身等候,笑勸道:“將軍辛苦,我敬將軍一杯。”顧思林雙手接過酒盞,躬身向皇帝道:“謝陛下。”又道:“謝殿下。”方將卮酒飲盡。眾臣見太子帶頭,便也一盅一盞的起身敬酒,一時間殿上筵席便熱鬧了起來。歌功頌聖,吟詩作賦,響成一團,又是一番君臣和睦,其樂融融的盛世氣象。
宮宴由戌時初直行至亥時末,大殿之外已悄然星辰漫天,玉繩低轉。顧思林雖素來有幾分酒量,此時也不由耳目迷離,答非所問。皇帝見狀,遂笑道:“將軍病酒,今日便宿在宮內吧。”吩咐定權道:“你扶你舅舅過去。”定權躬身答道:“臣先服侍陛下歇息了。”皇帝道:“朕這邊自有人扶持,你去便是了。”定權這才應了聲是,吩咐王慎在外廷安排宮室,又叫人扶了顧思林,自己隨著去了。
內侍將顧思林扶到塌上躺倒,為他卸去了簪纓鞋襪,便按王慎吩咐去準備醒酒石和熱湯。一時閣中諸人盡去,王慎自己也掩門出去了,隻餘下甥舅二人在閣中。定權見顧思林一頭頭發,倒已有大半斑白,心中不由難過,靜立良久,方欲起身,忽聞身後顧思林說道:“殿下長高了這麽許多。”定權迴過頭去,輕輕喊了一聲:“舅舅。”顧思林翻身坐起,點了點頭,仔細察看他容顏打扮,心中隻覺悲喜交集,良久方問道:“聽說你爹爹打了你?”定權點頭道:“有些緣故,舅舅不必憂心,我已經辦得妥妥貼貼了。”顧思林搖頭道:“你的膽子是太大了呀。”一時二人無語,定權強笑道:“二表兄可安好?”顧思林道:“
好,臨行時他還問起你來。”定權道:“那便最好不過。舅舅安心在京中住幾日,隻是……”頓了片刻,方接著說道:“隻是不要與外人會晤。”顧思林點頭道:“臣都省得。”定權道:“我不會私下裏去找舅舅,舅舅也別私底裏來看我。”顧思林亦是點了兩下頭,含笑道:“殿下長大了,臣死也便瞑目了。”定權奮力忍住眼中淚水,想找兩句勸慰的言語,卻如何也說不出口,終隻是道:“遼水傷骨,劍戟無情,舅舅勿做此不詳之言。京中諸事有我,舅舅在前方安心便是。”顧思林聽了這話,心中亦如刀割一般,起身摸了摸他腦後的頭發,輕輕歎道:“阿寶,好孩子。”定權登時臉色煞白,在燈下看著竟覺駭人。顧思林見他如此,也自悔失言,強笑道:“臣喝多了,僭越了。”定權搖頭道:“自母親去了,就沒人再這麽喊我了。”二人雖是各銜了滿腹話語,亦無從說起,片刻王慎帶著內侍返迴,定權囑咐了兩句好生服侍,隻得折身迴到了宴上。
恰逢皇帝也要移駕,定權忙搶上前去扶了他手臂,皇帝問道:“你舅舅睡下了?”定權答道:“是。”皇帝看了他一眼,問道:“你的臉色怎麽這般難看?”定權笑答:“陛下是知道臣的這點酒量。”皇帝笑笑道:“既是如此,你也先迴去歇著吧。”定權笑道:“爹爹如這般說,兒便該打了。”皇帝笑道:“去吧,你一天也累了。今日朕心中高興,且記下你這頓打吧。”定權到底不肯,直扶著皇帝進了晏安宮,服侍他睡下方才出來。行近延祚宮時,畢竟沒有忍住,悄悄引袖拭了一把眼角。
-------------------------------
作者有話要說:“儲副之位,止於侍膳問安,不交外事”是尤袤說的,可見於《宋史·尤袤傳》。其實不光有宋一代,曆朝曆代皆是如此,皇太子不將兵,實在是因為一把手和二把手的關係太難處。唐代文官配魚符,宋代文官配魚袋。自宋以降,這種東西就退出了曆史舞台。
幾頑不絕
身為外臣而留宿宮中,乃是莫大寵渥,是夜消息便眾口相傳,不脛而走,到第二日清早顧思林睡起去向皇帝謝恩時,京中上下已都知曉了此事。當下待顧思林迴府,便又有紛雜人等懷了諸般心思登門拜會。顧思林倒也客氣,推說累日奔馳,體乏身倦,隻恐慢待諸君,有失禮數,請諸君原宥雲雲,竟然閉門謝客,不納一人。他的原配已故,長子戰死,次子又正在長州,府內隻留有幾名婢妾,顧思林也隻好終日對了這幾張半生不熟的麵孔,心中徑自掛念著
軍中事務。太子更是聲稱國舅還朝,諸事紛紜,爽性便鎮日待在宮內,直到下匙時方返迴西苑。朝中眾人伸長了脖子等著看二人動作,此時也不免有些失望,隻得仍是各司各職,各就各位。偌大的事情,驚雷般張幕,到頭來卻連個雨點都不曾看著,除了皇帝或有相召,太子或有相陪外,在顧思林返迴長州之前,竟是風平浪靜。
顧思林在京內安住了逾月,待奉旨將返時,天氣已不似前般暑熱。定權見敕旨終於下達,這才悄悄舒了口氣。眼見顧思林去國在即,皇帝又安排了饗宴。因是家宴,隻教陳謹等人去宮門引領了顧思林,一路前往晏安宮。方過禦溝,忽見迎頭走過一個著綠袍的年輕官員來,避閃不及,隻得迎上前來向顧思林行禮,朗聲報道:“下官詹事府主簿許昌平參見大司馬。”顧思林停步,淺淺還了一禮道:“許主簿多禮”。待許昌平抬起臉來退立道旁,顧思林倒不免多瞧了他兩眼,心內隱隱隻覺此人似乎有兩分麵善,思忖了片刻,笑問道:“主簿可是嶽州人士?”許昌平恭謹答道:“下官祖籍嶽州。”顧思林笑著點了點頭,道:“嶽州人傑地靈,多出俊士,主簿這般年輕,便得佐導青宮,日後必定前途無量。”眼見得許昌平麵露喜色,躬身答道:“大司馬金口之言,下官慚愧不已。”顧思林這才不由暗笑自己思慮過多,繼續前行。陳謹陪笑問道:“國舅英明,怎知道他是嶽州人?”顧思林笑道:“我的賬下便有個嶽州的副將,初時聽他說話,好不頭疼。這位許主簿中州之音已算是說得準的,可終究還是免不了有一二字的鄉音難改。”陳謹竭力稱讚了兩句,又笑道:“國舅見微知著,洞察如炬。他一個秀才官兒,得了國舅這幾句話,怕是一夜都睡不安生了。”
康寧殿的賜宴卻是名副其實的家宴,隻有皇帝、太子、齊趙二王和幾個宗室相與,幾人既不敢飲酒,又不敢闊論,無非順著皇帝的意思多闡發出幾句老生常談,席間氣氛便頗有些拘束無趣。枯坐了一二個時辰,場麵言語早已說盡,桌上珍饈卻幾未動箸,如是終聞皇帝發話道:“天已不早,朕還有幾句話要同將軍說,你們便先迴去吧。”幾人如蒙大赦,忙謝恩不迭,出宮迴府補餐去了。
皇帝見眾人去盡,方迴首對顧思林笑道:“一宴竟然乏味至斯,朕原本也不曾想到,看來委屈將軍了。”顧思林忙道:“陛下此言,臣惶恐至極。”皇帝笑了笑,親自斟了杯酒,交到顧思林手上道:“慕之,你還是同從前一樣啊。”顧思林謝恩飲過,答道:“臣已經老了。”皇帝倒也似頗有幾分感慨,扳指問道:“你我君臣有
多少年了?”顧思林答道:“於定新年算起至今,臣待罪轂下也有一十五載了。”皇帝搖首道:“你做帶刀散騎舍人時,我們是朋友,可不計算在內。若自朕為親藩,迎娶王妃伊始,你為朕長史,股肱之臣,到如今已是二十六年了。”顧思林笑道:“陛下這些話,實在是折殺臣了。”皇帝正色道:“朕說的是實話,當年恭懷太子薨後,
待得諸事真正安排妥當,顧思林已於京郊整頓駐紮。隻待得皇帝宣召,便攜軍入城。太子亦是一早前往東宮,是日寅時便起,易服聽詔,承了金輅前往外城的北落門。其時旭日方升,還不算溽熱。隻是太子今日代帝親迎,又要預備告廟,穿著的是全副袞冕,羅衣羅裳,中單蔽膝穿得層層累累,又有革帶,玉佩,大綬加在腰上,還戴了一柄配劍,便是走動也嫌累贅。此刻立在城頭,片刻間便汗流浹背,一旁內侍不住為他拭擦額上汗珠,一麵等候將軍進城。定權行至雉堞之前,向下望去,隻見齊王趙王各俱甲胄,踞於馬上,千餘禁軍壓後,百官分立兩側,雖越千人,卻隻能聞樹頂蟬噪,林間鳥啼,再無半毫其它響動,當真是堂皇威儀之至。
他立於千萬人之上,卻隻覺危欄難倚,高樹多風。皇帝一麵裏大力嘉獎顧思林,敕令太子親迎,給足了自己顏麵;一麵又令親藩在郊迎時統領衛軍,一發將本已紛擾的朝局攪的更是渾沌不堪。眾所周知,本朝親衛軍中號稱上十二衛的金吾左右衛、虎賁左右衛、羽林左右衛、神策衛、天策衛、龍驤衛、鳳翔衛、豹韜衛、飛熊衛雖名由皇帝委任的四位侯、伯、駙馬帶領,其實便屬皇帝本人親統。而府軍前後衛、府軍左右衛、武德衛、武威衛、廣武衛、興武衛、英武衛、神武衛、雄武衛、振武衛、宣武衛、鷹揚衛、驍騎衛、天長衛、懷遠衛、崇仁衛、長河衛、旗手衛、鎮南衛、義勇衛這由京軍衛管轄的二十二衛所中,有七衛的指揮使是李柏舟任職樞部及中書時親自簡拔,與齊王關係頗密。此次郊迎所用的鷹揚、驍騎、天長、懷遠皆不在這七衛當中。若是齊王借機順理成章再掌握了這四衛六千人,則京軍衛近一半都也落入了他的手中。
定權放眼望去,文臣群中可見一片朱紫之色,冕上的白珠九旒在眼前蕩來晃去,根本瞧不清那張張低垂的臉孔。想起張陸正等人轉報他的省部間種種暗湧潮動,眾人揣測紛紜,舉棋不定的情態,此刻也隻得暗自歎息。皇帝最終是肯將這四衛一分為二,使二王共領,總算使他稍舒了口氣,至少今日郊迎後,趙王
天長、懷遠二衛的兵符還可及時討還。——儲副不將,是本朝祖製,開國伊始便有朝臣進言,道“儲副之位,止於侍膳問安,不交外事”,又言“輔軍監國,自漢至今多出於權宜。”是故自己手中,除東宮衛數百人,再無可直接調度的軍隊。李柏舟之後的樞部盡入他人掌握,為人作嫁的怨念也再一次不合時宜的湧上心頭。
城上侍者見太子筆直而立,翹首前望,哪裏知道他的紛繁心事,陪笑道:“將軍車駕未至,殿下先坐著歇息片刻吧。”見太子迴頭瞪了自己一眼,立刻緘口噤聲。又過了小半個時辰,方有人來通稟道顧將軍已至郭下,定權急令使臣去頒布教旨,令將軍即刻入城。不出片刻,眾人便先瞧得煙塵半天,感知腳下地動。遠遠望見數百軍士,托著數騎前來。兩側的大纛也愈來愈清晰,一列的幾麵為特近榮祿大夫、左柱國、太子少保、武德侯顧、一列的幾麵為樞部尚書、長州節度使支度使,長州都督、鎮遠大將軍顧。定權見旌旗獵獵,迎風翻飛,漸行漸近,便動身下城。齊趙二王見他下來,忙也下馬,侍立在他身後。此時鼓號齊響,樂聲震天,顧思林已臨城下,下得馬來,單膝下拜向定權道:“臣顧思林參見殿下。”他甲胄在身,按製本不需行跪拜禮,定權忙伸手托了他起來,道:“大司馬請起,將軍勞苦功高,陛下特命我等在此迎候將軍。”顧思林忙又謝過皇帝天恩,方向二王行禮。齊王還禮笑道:“舅舅可折殺我們了。”
定權已有四五年未與國舅謀麵,此刻上下打量,隻覺他較自己記憶中已老了許多。顧氏一族的容貌本都頗為漂亮,先帝曾有戲言道:“芝蘭玉樹,皆出其庭。”定權的容貌便有六七分像母舅的樣子,是以顧思林將兵,未免清俊有餘,威武不足。當時他以帶刀散騎舍人的身份初入地方行伍,人見他麵容俊雅,又出身戚族,不過麵上礙著他是宰輔之子,寧王郎舅,心內卻多有輕慢,背後給他取了個諢號叫“馬上潘安”。如今雖仍在馬上,卻是安仁已老,眼中麵上,頗現風霜。定權心下悲傷,卻不動聲色,向二王下令道:“請將軍策馬入太廟。”二王遂行軍令,將顧思林帶來的軍士安排在城外,自領著四衛簇擁著太子輦駕和將軍車騎進城去了。一幹官員見太子起駕,也紛紛隨後。一時間浩浩湯湯,金鞍錦韉,紫袍玉帶,充塞禦道,兩旁百姓夾道,也隻覺得天朝威嚴,國家盛典,振奮不已。
垂拱城門外的獻俘之儀在前日便由有司鋪排妥當,城上設皇帝禦座,城下設大將軍位次,以下文東武西相對而立。此刻待各自更衣後就位,奏樂鳴鞭,鞠躬拜
興。奏凱典儀結束後,再行宣露布獻俘式。由刑書杜蘅上奏皇帝,交戰俘於刑官。頃刻後,便有敕旨自垂拱門上下達,命開釋戰俘,賜其中國衣冠,暫由理藩院看顧。同時下達封賞戰將的敕旨,顧思林上報的有功將士無一遺漏,眾人再次舞蹈拜謝如儀。如此繁文縟節,直折騰近暮。眾臣一早出來,隨著在城門馳道,明堂太廟之間輾轉,光衣服就換了幾遭,早餓得口不能言,手腳發軟。待得辰時鼓樂齊鳴,為顧思林慶功的宮宴開始時,坐在朵殿中的三品以下官員便也顧不得禮節,放口大啖有暇,還不忘了偷眼瞧看殿上情形。其時除了齊趙二王仍在外戍守,大殿上的諸臣也皆已齊聚,眾人宴前已更換了常服,因顧思林尚有樞部尚書職,隻穿著尋常三品文官的紫袍,因加恩腰束玉帶,下佩玉魚。皇帝此刻見了,指著顧思林向太子笑道:“太子可曾見真正儒將,大司馬便是一個。今日是國宴,也是家宴,你還不快代朕向你舅舅敬杯酒。”定權答應一聲,接過內侍奉上的金杯,捧到顧思林席前,見顧思林早已起身等候,笑勸道:“將軍辛苦,我敬將軍一杯。”顧思林雙手接過酒盞,躬身向皇帝道:“謝陛下。”又道:“謝殿下。”方將卮酒飲盡。眾臣見太子帶頭,便也一盅一盞的起身敬酒,一時間殿上筵席便熱鬧了起來。歌功頌聖,吟詩作賦,響成一團,又是一番君臣和睦,其樂融融的盛世氣象。
宮宴由戌時初直行至亥時末,大殿之外已悄然星辰漫天,玉繩低轉。顧思林雖素來有幾分酒量,此時也不由耳目迷離,答非所問。皇帝見狀,遂笑道:“將軍病酒,今日便宿在宮內吧。”吩咐定權道:“你扶你舅舅過去。”定權躬身答道:“臣先服侍陛下歇息了。”皇帝道:“朕這邊自有人扶持,你去便是了。”定權這才應了聲是,吩咐王慎在外廷安排宮室,又叫人扶了顧思林,自己隨著去了。
內侍將顧思林扶到塌上躺倒,為他卸去了簪纓鞋襪,便按王慎吩咐去準備醒酒石和熱湯。一時閣中諸人盡去,王慎自己也掩門出去了,隻餘下甥舅二人在閣中。定權見顧思林一頭頭發,倒已有大半斑白,心中不由難過,靜立良久,方欲起身,忽聞身後顧思林說道:“殿下長高了這麽許多。”定權迴過頭去,輕輕喊了一聲:“舅舅。”顧思林翻身坐起,點了點頭,仔細察看他容顏打扮,心中隻覺悲喜交集,良久方問道:“聽說你爹爹打了你?”定權點頭道:“有些緣故,舅舅不必憂心,我已經辦得妥妥貼貼了。”顧思林搖頭道:“你的膽子是太大了呀。”一時二人無語,定權強笑道:“二表兄可安好?”顧思林道:“
好,臨行時他還問起你來。”定權道:“那便最好不過。舅舅安心在京中住幾日,隻是……”頓了片刻,方接著說道:“隻是不要與外人會晤。”顧思林點頭道:“臣都省得。”定權道:“我不會私下裏去找舅舅,舅舅也別私底裏來看我。”顧思林亦是點了兩下頭,含笑道:“殿下長大了,臣死也便瞑目了。”定權奮力忍住眼中淚水,想找兩句勸慰的言語,卻如何也說不出口,終隻是道:“遼水傷骨,劍戟無情,舅舅勿做此不詳之言。京中諸事有我,舅舅在前方安心便是。”顧思林聽了這話,心中亦如刀割一般,起身摸了摸他腦後的頭發,輕輕歎道:“阿寶,好孩子。”定權登時臉色煞白,在燈下看著竟覺駭人。顧思林見他如此,也自悔失言,強笑道:“臣喝多了,僭越了。”定權搖頭道:“自母親去了,就沒人再這麽喊我了。”二人雖是各銜了滿腹話語,亦無從說起,片刻王慎帶著內侍返迴,定權囑咐了兩句好生服侍,隻得折身迴到了宴上。
恰逢皇帝也要移駕,定權忙搶上前去扶了他手臂,皇帝問道:“你舅舅睡下了?”定權答道:“是。”皇帝看了他一眼,問道:“你的臉色怎麽這般難看?”定權笑答:“陛下是知道臣的這點酒量。”皇帝笑笑道:“既是如此,你也先迴去歇著吧。”定權笑道:“爹爹如這般說,兒便該打了。”皇帝笑道:“去吧,你一天也累了。今日朕心中高興,且記下你這頓打吧。”定權到底不肯,直扶著皇帝進了晏安宮,服侍他睡下方才出來。行近延祚宮時,畢竟沒有忍住,悄悄引袖拭了一把眼角。
-------------------------------
作者有話要說:“儲副之位,止於侍膳問安,不交外事”是尤袤說的,可見於《宋史·尤袤傳》。其實不光有宋一代,曆朝曆代皆是如此,皇太子不將兵,實在是因為一把手和二把手的關係太難處。唐代文官配魚符,宋代文官配魚袋。自宋以降,這種東西就退出了曆史舞台。
幾頑不絕
身為外臣而留宿宮中,乃是莫大寵渥,是夜消息便眾口相傳,不脛而走,到第二日清早顧思林睡起去向皇帝謝恩時,京中上下已都知曉了此事。當下待顧思林迴府,便又有紛雜人等懷了諸般心思登門拜會。顧思林倒也客氣,推說累日奔馳,體乏身倦,隻恐慢待諸君,有失禮數,請諸君原宥雲雲,竟然閉門謝客,不納一人。他的原配已故,長子戰死,次子又正在長州,府內隻留有幾名婢妾,顧思林也隻好終日對了這幾張半生不熟的麵孔,心中徑自掛念著
軍中事務。太子更是聲稱國舅還朝,諸事紛紜,爽性便鎮日待在宮內,直到下匙時方返迴西苑。朝中眾人伸長了脖子等著看二人動作,此時也不免有些失望,隻得仍是各司各職,各就各位。偌大的事情,驚雷般張幕,到頭來卻連個雨點都不曾看著,除了皇帝或有相召,太子或有相陪外,在顧思林返迴長州之前,竟是風平浪靜。
顧思林在京內安住了逾月,待奉旨將返時,天氣已不似前般暑熱。定權見敕旨終於下達,這才悄悄舒了口氣。眼見顧思林去國在即,皇帝又安排了饗宴。因是家宴,隻教陳謹等人去宮門引領了顧思林,一路前往晏安宮。方過禦溝,忽見迎頭走過一個著綠袍的年輕官員來,避閃不及,隻得迎上前來向顧思林行禮,朗聲報道:“下官詹事府主簿許昌平參見大司馬。”顧思林停步,淺淺還了一禮道:“許主簿多禮”。待許昌平抬起臉來退立道旁,顧思林倒不免多瞧了他兩眼,心內隱隱隻覺此人似乎有兩分麵善,思忖了片刻,笑問道:“主簿可是嶽州人士?”許昌平恭謹答道:“下官祖籍嶽州。”顧思林笑著點了點頭,道:“嶽州人傑地靈,多出俊士,主簿這般年輕,便得佐導青宮,日後必定前途無量。”眼見得許昌平麵露喜色,躬身答道:“大司馬金口之言,下官慚愧不已。”顧思林這才不由暗笑自己思慮過多,繼續前行。陳謹陪笑問道:“國舅英明,怎知道他是嶽州人?”顧思林笑道:“我的賬下便有個嶽州的副將,初時聽他說話,好不頭疼。這位許主簿中州之音已算是說得準的,可終究還是免不了有一二字的鄉音難改。”陳謹竭力稱讚了兩句,又笑道:“國舅見微知著,洞察如炬。他一個秀才官兒,得了國舅這幾句話,怕是一夜都睡不安生了。”
康寧殿的賜宴卻是名副其實的家宴,隻有皇帝、太子、齊趙二王和幾個宗室相與,幾人既不敢飲酒,又不敢闊論,無非順著皇帝的意思多闡發出幾句老生常談,席間氣氛便頗有些拘束無趣。枯坐了一二個時辰,場麵言語早已說盡,桌上珍饈卻幾未動箸,如是終聞皇帝發話道:“天已不早,朕還有幾句話要同將軍說,你們便先迴去吧。”幾人如蒙大赦,忙謝恩不迭,出宮迴府補餐去了。
皇帝見眾人去盡,方迴首對顧思林笑道:“一宴竟然乏味至斯,朕原本也不曾想到,看來委屈將軍了。”顧思林忙道:“陛下此言,臣惶恐至極。”皇帝笑了笑,親自斟了杯酒,交到顧思林手上道:“慕之,你還是同從前一樣啊。”顧思林謝恩飲過,答道:“臣已經老了。”皇帝倒也似頗有幾分感慨,扳指問道:“你我君臣有
多少年了?”顧思林答道:“於定新年算起至今,臣待罪轂下也有一十五載了。”皇帝搖首道:“你做帶刀散騎舍人時,我們是朋友,可不計算在內。若自朕為親藩,迎娶王妃伊始,你為朕長史,股肱之臣,到如今已是二十六年了。”顧思林笑道:“陛下這些話,實在是折殺臣了。”皇帝正色道:“朕說的是實話,當年恭懷太子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