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這鹽已經煮出來了,張巧兒等人自是很快就把它們挑到城裏去賣。因是私鹽所以張巧兒等人也不敢大張旗鼓的販賣,隻敢戴了遮頭遮臉的大鬥笠,兵分幾路、先偷偷的尋了幾間不起眼的鹽鋪試探,委婉的問掌櫃的有沒有進貨的意思。
閩南沿海一帶賣私鹽橫行,參與製販私鹽者不僅成份複雜,且人數眾多、遍及各地。在福建路西部的上四州地區(建、劍、汀州及邵武軍),因地險山僻,當地有一半以上的居民常年以販私鹽為生,有時甚至整個村落的人都外出往返販鹽。
因此在閩地沿海一帶,偶爾有人挑著三、五石私鹽到鹽鋪兜售,也不是什麽稀奇事兒、大家夥兒也都心知肚明這鹽的來曆。
雖然偷偷販賣私鹽是犯法的事兒,但因小老百姓賣的私鹽的數量通常很少,因此官府大多時候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懶得理會,隻把心思全放在抓那些販賣大批量私鹽的鹽商上。
畢竟那種大鹽商走私一次私鹽的利潤,遠遠超出那些隻買三五石鹽的小老百姓。且小老百姓大多隻會在鹽的產地,拿少量自個兒煮的鹽易物、或是換取幾個銅板子兒,大多都沒能力把鹽銷往那些缺鹽缺得緊的地方。
不過張巧兒幾人都曉得他們這是險中求財,雖然不一定會出事,但也不能保證穩穩當當的一點風險都沒。因此齊大郎謹慎的提議大家分成五路,分別把手中的六石鹽賣給六間不同、且所在位置相差甚遠的鹽鋪。
張巧兒幾人一把鹽給打散了賣,最多的那個人也才賣兩石、一點都沒惹人懷疑,五人很快就分頭把那六石海鹽脫了手,統共得了二十四貫錢。
之所以隻賣了二十四貫錢,乃是因那鹽鋪收私鹽每石隻肯出四貫錢、足足比官鹽的價錢低了一半!不過這些鹽鋪收了私鹽後,大多會以比官鹽低兩、三貫錢的價錢賣出,若是出高於四貫錢的價錢收私鹽,那鹽鋪每石私鹽的利潤就連一貫錢都沒有了,那就不值得鹽鋪冒這個風險收賣私鹽了……
不過即便頭一次煮的鹽隻賣了二十四貫錢,但對張巧兒等人來說也算是一筆巨額收入了,就連齊大郎都沒一次賺過這麽多錢!
因此齊大郎再一次對張巧兒刮目相看,並且忍不住追問道:“四娘,這煮鹽的法子你是從哪兒得知的?”
張巧兒早就猜到一定有人會問這件事,因此她早就想好了說辭,當下便不慌不忙的答道:“早年我暫住在外祖母家時,無意中聽村子裏一個走南闖北的人提起過,那人似乎是從
別處聽來煮鹽的法子,據說我們這一帶的亭戶都不是用這個法子煮鹽……”
“那人也不曉得這法子是真是假、可不可行,隻把它當成玩笑話說出來給大家夥兒聽。當時聽到的人都覺得不以為然,隻有我聽了十分感興趣並偷偷的記下了,從那以後我沒事就喜歡琢磨這個煮鹽的法子,慢慢的便琢磨出有可行性的法子來了……”
張巧兒說著頓了頓,為了能讓自己的這套說辭變得更加逼真,她很快就又補了句:“我先前其實也有些不敢肯定我琢磨的法子能不能成,沒想到我們一試竟真的成了!看來當年那人無意中透露了一個發財的好法子,可惜當時聽到的人都把這個法子當成了玩笑話,聽了後很快就忘了、隻有我白白揀了個便宜!”
張巧兒小時候的確是被吳氏送迴娘家寄養了一年,因此她說的話齊大郎幾人都絲毫沒有懷疑,並且幾人很快就把話題轉到了分錢上頭去,這迴煮鹽的本錢是齊大郎先出的,因此張巧兒十分大方的說道:“這頭一次煮鹽賣的銀錢,我們兩家人一人分一半,這樣分齊大哥哥你同意不?”
張巧兒心想自己這邊出了三個人、還出了點子,最後隻分了十二貫錢,這樣的分法應該還算是公道了,齊大郎應該會讚成才是。
沒想到齊大郎聽了卻不假思索的搖了搖頭,道:“這樣分不好,這二十四貫錢你們都拿去吧!等下迴多煮些鹽賣時,我和小二再多分一點便是,反正我們也不急著用錢……”
齊大郎知道張家拒絕陳氏、被陳氏翻臉索要物事一事,所以他才會主動提出把頭一次賣鹽得的錢都給張家,想幫張家先解了這燃眉之急,讓吳氏不必每每碰見陳氏就被她冷嘲熱諷一番,也讓陳氏今後沒機會再拿這些人情債來要挾張家大房。
齊大郎雖然沒把用心說出來,但張巧兒幾人卻都心知肚明,張二郎更是笑嘻嘻的硬摟著齊大郎的肩膀,半開玩笑半感激的說道:“你這小子夠朋友!多謝了!下次你家要是有什麽需要幫忙的地方,盡管找我!”
而有了齊大郎的慷慨相助,吳氏得了張巧兒兄妹塞給她的“第一桶金”後又驚又喜,隨後也舍不得花到別處去,當下就用那些錢置辦了米、菜等物事,一樣樣的送到陳家丟在陳氏麵前,並不忘把話和陳氏說清楚:“三弟妹,你們陳家送到我們張家的物事,算是我們大房和二房各得了一半……”
“二房那一半他們大概算是用三娘以身抵債了,而我們大房得的那一半物事,現下我已一樣樣的都還上了,還請三
弟妹睜大眼睛清點清楚數目,別迴頭又賴我們大房占了你們陳家的便宜!”
陳氏聞言一臉不屑的撇了撇嘴,似乎不相信吳氏能在短短時間內把物事都湊齊了,竟不讓丫頭婆子幫忙、親自動手清點物事。陳氏前前後後的點了好幾遍,見吳氏竟真的把樣樣物事都還上了,心裏感到意外的同時也很不痛快。
不過吳氏已經把物事都還上了,並且那些米、菜等分量也隻多不少,讓陳氏就算是想在雞蛋裏頭挑骨頭、也尋不到由頭,最終吳氏等人終於得以揚眉吐氣、抬頭挺胸的離開了陳家。
且先不說吳氏和陳氏如何過招,卻說張巧兒幾人再偷偷的煮了幾迴鹽賣、慢慢的靠著煮鹽積攢了一點積蓄後,齊大郎便尋了個機會、對張巧兒兄妹說出了他的顧慮:“險中求財始終有些不大穩妥,這私鹽我們賣個三、五迴倒是沒太大幹係,但長期賣下去我卻不讚成……”
齊大郎提的問題、張巧兒其實早就已經仔細考慮過了,並且早早的就做出了決定———張巧兒也是想先冒險把第一桶金給賺足了,然後再想些別的法子、用第一桶金做本錢來生錢!
畢竟這煮鹽的確不是長久之計,張巧兒等人不可能一直冒險幹這行當,也不可能大規模的生產私鹽。煮私鹽賣充其量隻是張巧兒發家致富的一個踏板,必須適而可止、見好就收,否則弄不好真會惹上官司!
因此齊大郎一把顧慮說出來,張巧兒馬上一臉讚同的附和道:“齊大哥哥說的沒錯,我們是差不多該收手不幹了,這販賣私鹽畢竟是樁不占理兒的違法買賣,我阿爹和阿母其實也不怎麽讚同,已經偷偷的說過我們兄妹好幾迴了!”
張大郎兄弟聽了也是齊齊點頭,表示讚同即刻停手。
而既然大家都對停手一事沒有異議,齊大郎幾個小子立刻就動作起來———先是把煮私鹽的器具都藏了起來,再把那些引鹽水的水槽都拆了,最後把煮鹽的茅屋也改成張家的廚房,一點一點的把煮鹽的痕跡逐一銷毀。
而煮鹽這條財路一斷,張巧兒閑來無事便開始琢磨新的賺錢法子。不過時值六月、眼看著很快就要迎來三年一度的科舉考試了,為了讓齊大郎兄弟和張大郎兄弟專心備考,張巧兒暗暗打定主意不再把他們拉入夥,免得耽擱了他們讀書的功夫、影響了後半輩子的大好前程。
並且閑暇之餘,張巧兒還把煮鹽賺來的銀錢分成了兩部分,其中大部分交給了吳氏保管、準備給張大郎兄弟當上泉州府參考鄉試的盤纏;餘下的
一小部分張巧兒自個兒偷偷的留著,打算尋到商機後用來當本錢、用它們來繼續替張家生錢。
不過張巧兒一時半會兒也沒能想出新的掙錢法子來,隻能把心思都放在照顧張大郎兄弟的起居飲食上———這古人參考科舉,難度可是一點都不比現代的高考低,同樣是件勞心傷神之事!
且讀書最費的就是腦子,加上張大郎兄弟十分勤奮、日日都熬夜苦讀到深夜,身體也就更加需要補充營養了……
而那些富人家才吃得上的鮑魚、魚翅、人參等補品,張家自是不可能有錢買來給張大郎兄弟吃,不過張家每天卻都有許多賣剩的海魚,那些賣剩的海魚因北宋儲藏條件差,很快就會發臭、發爛、死掉,所以最終都隻能白白的扔了……
張巧兒見了覺得十分可惜,於是便每天都會從賣剩的魚裏挑幾條新鮮肥嫩的,變著法子給張大郎兄弟做各種各樣的魚吃。除此之外,張巧兒見反正家裏每天賣剩的魚都很多,於是每天還會精心燉熬上四大碗海魚,兩碗讓張大郎兄弟隻喝湯不吃肉,另外兩位碗則悄悄的送去齊家……
這海魚本就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因此張大郎兄弟吃了倒是多少能補充一點營養,加之張家現下家境已慢慢得到了不小的改善,吳氏三不五時還是能勻出銀錢來、切二兩豬肉迴來燒給兩個兒子補身子。因此張大郎兄弟雖然日日都挑燈苦讀到深夜,但身子骨倒是沒見消瘦多少。
不過張巧兒深知光是補充身體的營養還是不夠的,於是特意找貨郎兒稱了好幾斤核桃,每天剝好了另外裝在小碟子裏,平時中午給張大郎兄弟送飯時一並帶了過去。張巧兒把飯送到州學後,還會監督不愛吃核桃的張二郎把核桃都給吃了,好借著這樣的法子替張大郎兄弟補腦。
這一日傍晚時分,張巧兒正在廚房裏忙著做拿手菜“糖醋魚塊”,才剛剛把魚剖了收拾幹淨、仔細的把魚肉給單獨剔下來,還沒來得及給魚肉上料醃製,遠遠的就聽到了張二郎比尋常高了幾分的聲音……
張巧兒聽到聲響一扭頭,就見張大郎兄弟一前一後、快步走了進來,走在前頭的張二郎滿臉喜色、一見到張巧兒就語帶欣喜的說道:“阿妹,咱家又有好事了,且這件事還和你有幹係!阿母說的沒錯,阿妹你真是我們家的大福星!”
作者有話要說:今天好像米蝦米話要說,但是不說不習慣啊,嗯,那就說———有我們巧兒,張家的小日子很快就會紅火起來喲!
還有,小齊童鞋喝了我們巧兒精
心燉的魚湯,是不是會像打了雞血、渾身有用不完的勁兒,不考個狀元迴來不罷休啊!
閩南沿海一帶賣私鹽橫行,參與製販私鹽者不僅成份複雜,且人數眾多、遍及各地。在福建路西部的上四州地區(建、劍、汀州及邵武軍),因地險山僻,當地有一半以上的居民常年以販私鹽為生,有時甚至整個村落的人都外出往返販鹽。
因此在閩地沿海一帶,偶爾有人挑著三、五石私鹽到鹽鋪兜售,也不是什麽稀奇事兒、大家夥兒也都心知肚明這鹽的來曆。
雖然偷偷販賣私鹽是犯法的事兒,但因小老百姓賣的私鹽的數量通常很少,因此官府大多時候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懶得理會,隻把心思全放在抓那些販賣大批量私鹽的鹽商上。
畢竟那種大鹽商走私一次私鹽的利潤,遠遠超出那些隻買三五石鹽的小老百姓。且小老百姓大多隻會在鹽的產地,拿少量自個兒煮的鹽易物、或是換取幾個銅板子兒,大多都沒能力把鹽銷往那些缺鹽缺得緊的地方。
不過張巧兒幾人都曉得他們這是險中求財,雖然不一定會出事,但也不能保證穩穩當當的一點風險都沒。因此齊大郎謹慎的提議大家分成五路,分別把手中的六石鹽賣給六間不同、且所在位置相差甚遠的鹽鋪。
張巧兒幾人一把鹽給打散了賣,最多的那個人也才賣兩石、一點都沒惹人懷疑,五人很快就分頭把那六石海鹽脫了手,統共得了二十四貫錢。
之所以隻賣了二十四貫錢,乃是因那鹽鋪收私鹽每石隻肯出四貫錢、足足比官鹽的價錢低了一半!不過這些鹽鋪收了私鹽後,大多會以比官鹽低兩、三貫錢的價錢賣出,若是出高於四貫錢的價錢收私鹽,那鹽鋪每石私鹽的利潤就連一貫錢都沒有了,那就不值得鹽鋪冒這個風險收賣私鹽了……
不過即便頭一次煮的鹽隻賣了二十四貫錢,但對張巧兒等人來說也算是一筆巨額收入了,就連齊大郎都沒一次賺過這麽多錢!
因此齊大郎再一次對張巧兒刮目相看,並且忍不住追問道:“四娘,這煮鹽的法子你是從哪兒得知的?”
張巧兒早就猜到一定有人會問這件事,因此她早就想好了說辭,當下便不慌不忙的答道:“早年我暫住在外祖母家時,無意中聽村子裏一個走南闖北的人提起過,那人似乎是從
別處聽來煮鹽的法子,據說我們這一帶的亭戶都不是用這個法子煮鹽……”
“那人也不曉得這法子是真是假、可不可行,隻把它當成玩笑話說出來給大家夥兒聽。當時聽到的人都覺得不以為然,隻有我聽了十分感興趣並偷偷的記下了,從那以後我沒事就喜歡琢磨這個煮鹽的法子,慢慢的便琢磨出有可行性的法子來了……”
張巧兒說著頓了頓,為了能讓自己的這套說辭變得更加逼真,她很快就又補了句:“我先前其實也有些不敢肯定我琢磨的法子能不能成,沒想到我們一試竟真的成了!看來當年那人無意中透露了一個發財的好法子,可惜當時聽到的人都把這個法子當成了玩笑話,聽了後很快就忘了、隻有我白白揀了個便宜!”
張巧兒小時候的確是被吳氏送迴娘家寄養了一年,因此她說的話齊大郎幾人都絲毫沒有懷疑,並且幾人很快就把話題轉到了分錢上頭去,這迴煮鹽的本錢是齊大郎先出的,因此張巧兒十分大方的說道:“這頭一次煮鹽賣的銀錢,我們兩家人一人分一半,這樣分齊大哥哥你同意不?”
張巧兒心想自己這邊出了三個人、還出了點子,最後隻分了十二貫錢,這樣的分法應該還算是公道了,齊大郎應該會讚成才是。
沒想到齊大郎聽了卻不假思索的搖了搖頭,道:“這樣分不好,這二十四貫錢你們都拿去吧!等下迴多煮些鹽賣時,我和小二再多分一點便是,反正我們也不急著用錢……”
齊大郎知道張家拒絕陳氏、被陳氏翻臉索要物事一事,所以他才會主動提出把頭一次賣鹽得的錢都給張家,想幫張家先解了這燃眉之急,讓吳氏不必每每碰見陳氏就被她冷嘲熱諷一番,也讓陳氏今後沒機會再拿這些人情債來要挾張家大房。
齊大郎雖然沒把用心說出來,但張巧兒幾人卻都心知肚明,張二郎更是笑嘻嘻的硬摟著齊大郎的肩膀,半開玩笑半感激的說道:“你這小子夠朋友!多謝了!下次你家要是有什麽需要幫忙的地方,盡管找我!”
而有了齊大郎的慷慨相助,吳氏得了張巧兒兄妹塞給她的“第一桶金”後又驚又喜,隨後也舍不得花到別處去,當下就用那些錢置辦了米、菜等物事,一樣樣的送到陳家丟在陳氏麵前,並不忘把話和陳氏說清楚:“三弟妹,你們陳家送到我們張家的物事,算是我們大房和二房各得了一半……”
“二房那一半他們大概算是用三娘以身抵債了,而我們大房得的那一半物事,現下我已一樣樣的都還上了,還請三
弟妹睜大眼睛清點清楚數目,別迴頭又賴我們大房占了你們陳家的便宜!”
陳氏聞言一臉不屑的撇了撇嘴,似乎不相信吳氏能在短短時間內把物事都湊齊了,竟不讓丫頭婆子幫忙、親自動手清點物事。陳氏前前後後的點了好幾遍,見吳氏竟真的把樣樣物事都還上了,心裏感到意外的同時也很不痛快。
不過吳氏已經把物事都還上了,並且那些米、菜等分量也隻多不少,讓陳氏就算是想在雞蛋裏頭挑骨頭、也尋不到由頭,最終吳氏等人終於得以揚眉吐氣、抬頭挺胸的離開了陳家。
且先不說吳氏和陳氏如何過招,卻說張巧兒幾人再偷偷的煮了幾迴鹽賣、慢慢的靠著煮鹽積攢了一點積蓄後,齊大郎便尋了個機會、對張巧兒兄妹說出了他的顧慮:“險中求財始終有些不大穩妥,這私鹽我們賣個三、五迴倒是沒太大幹係,但長期賣下去我卻不讚成……”
齊大郎提的問題、張巧兒其實早就已經仔細考慮過了,並且早早的就做出了決定———張巧兒也是想先冒險把第一桶金給賺足了,然後再想些別的法子、用第一桶金做本錢來生錢!
畢竟這煮鹽的確不是長久之計,張巧兒等人不可能一直冒險幹這行當,也不可能大規模的生產私鹽。煮私鹽賣充其量隻是張巧兒發家致富的一個踏板,必須適而可止、見好就收,否則弄不好真會惹上官司!
因此齊大郎一把顧慮說出來,張巧兒馬上一臉讚同的附和道:“齊大哥哥說的沒錯,我們是差不多該收手不幹了,這販賣私鹽畢竟是樁不占理兒的違法買賣,我阿爹和阿母其實也不怎麽讚同,已經偷偷的說過我們兄妹好幾迴了!”
張大郎兄弟聽了也是齊齊點頭,表示讚同即刻停手。
而既然大家都對停手一事沒有異議,齊大郎幾個小子立刻就動作起來———先是把煮私鹽的器具都藏了起來,再把那些引鹽水的水槽都拆了,最後把煮鹽的茅屋也改成張家的廚房,一點一點的把煮鹽的痕跡逐一銷毀。
而煮鹽這條財路一斷,張巧兒閑來無事便開始琢磨新的賺錢法子。不過時值六月、眼看著很快就要迎來三年一度的科舉考試了,為了讓齊大郎兄弟和張大郎兄弟專心備考,張巧兒暗暗打定主意不再把他們拉入夥,免得耽擱了他們讀書的功夫、影響了後半輩子的大好前程。
並且閑暇之餘,張巧兒還把煮鹽賺來的銀錢分成了兩部分,其中大部分交給了吳氏保管、準備給張大郎兄弟當上泉州府參考鄉試的盤纏;餘下的
一小部分張巧兒自個兒偷偷的留著,打算尋到商機後用來當本錢、用它們來繼續替張家生錢。
不過張巧兒一時半會兒也沒能想出新的掙錢法子來,隻能把心思都放在照顧張大郎兄弟的起居飲食上———這古人參考科舉,難度可是一點都不比現代的高考低,同樣是件勞心傷神之事!
且讀書最費的就是腦子,加上張大郎兄弟十分勤奮、日日都熬夜苦讀到深夜,身體也就更加需要補充營養了……
而那些富人家才吃得上的鮑魚、魚翅、人參等補品,張家自是不可能有錢買來給張大郎兄弟吃,不過張家每天卻都有許多賣剩的海魚,那些賣剩的海魚因北宋儲藏條件差,很快就會發臭、發爛、死掉,所以最終都隻能白白的扔了……
張巧兒見了覺得十分可惜,於是便每天都會從賣剩的魚裏挑幾條新鮮肥嫩的,變著法子給張大郎兄弟做各種各樣的魚吃。除此之外,張巧兒見反正家裏每天賣剩的魚都很多,於是每天還會精心燉熬上四大碗海魚,兩碗讓張大郎兄弟隻喝湯不吃肉,另外兩位碗則悄悄的送去齊家……
這海魚本就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因此張大郎兄弟吃了倒是多少能補充一點營養,加之張家現下家境已慢慢得到了不小的改善,吳氏三不五時還是能勻出銀錢來、切二兩豬肉迴來燒給兩個兒子補身子。因此張大郎兄弟雖然日日都挑燈苦讀到深夜,但身子骨倒是沒見消瘦多少。
不過張巧兒深知光是補充身體的營養還是不夠的,於是特意找貨郎兒稱了好幾斤核桃,每天剝好了另外裝在小碟子裏,平時中午給張大郎兄弟送飯時一並帶了過去。張巧兒把飯送到州學後,還會監督不愛吃核桃的張二郎把核桃都給吃了,好借著這樣的法子替張大郎兄弟補腦。
這一日傍晚時分,張巧兒正在廚房裏忙著做拿手菜“糖醋魚塊”,才剛剛把魚剖了收拾幹淨、仔細的把魚肉給單獨剔下來,還沒來得及給魚肉上料醃製,遠遠的就聽到了張二郎比尋常高了幾分的聲音……
張巧兒聽到聲響一扭頭,就見張大郎兄弟一前一後、快步走了進來,走在前頭的張二郎滿臉喜色、一見到張巧兒就語帶欣喜的說道:“阿妹,咱家又有好事了,且這件事還和你有幹係!阿母說的沒錯,阿妹你真是我們家的大福星!”
作者有話要說:今天好像米蝦米話要說,但是不說不習慣啊,嗯,那就說———有我們巧兒,張家的小日子很快就會紅火起來喲!
還有,小齊童鞋喝了我們巧兒精
心燉的魚湯,是不是會像打了雞血、渾身有用不完的勁兒,不考個狀元迴來不罷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