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傑卻道:“況且,我還是迴避一下吧,老夫子太嚴苛,萬一問我兩句,我也答不上來啊。”
況且道:“那也好,你就在屋裏待著,陪我妹妹說說話吧。”
來人果然是陳慕沙,隨行的還有兩個中年弟子,也都是成名已久的人物,此時站在老師後麵,依然如小學生。
陳慕沙和況鍾對坐著,正閑聊著什麽,見況且進來,就不說了。
況且拜見長輩後,退到父親身邊,恭謹站立。
“老夫今日就是想來看看而已,你們別拘束。”今日的陳慕沙倒是慈眉善目,藹然若慈善長者,卸下平日那種尊嚴狀。
“陳老夫子這是何必,您可是一派宗師,江南理學巨匠,若想喚小兒前去教習,隨便讓個學生來傳就是,哪裏敢當您親自來一趟。”況鍾顯然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陳慕沙在儒林的地位還是比練達寧要高一些,無論陳白沙一派怎樣式微,畢竟是一派宗師,在民間根深蒂固,就連朝廷也禮讓三分。
“老夫隻是想活動活動,順便來看看。另外久聞況神醫於養生醫道極有見地,也是想討教一番。”陳慕沙輕描淡寫地說道。
“這可不敢當了,貴派調心養性的功夫可是天下折桂,老夫子若不吝惜,況某倒是真想討教。”
“你就不必向我討教了,我將來也是要傳給他的。”說著,陳慕沙一指況且,“以後或許就是你們況家的家學了。”說著,他揮揮手。
他身後一個弟子走過來,把一個包裹遞給況且,笑道:“小師弟,這是恩師特地給你準備的。”
況且不知如何作答,更不敢隨便接過來。
況鍾笑道:“老夫子好意賞賜,你就收下吧。”
“一些筆墨而已,算不上賞賜,這孩子精於書畫,我就把自己用不著的物件充當見麵禮了,勿嫌禮薄。”
況且道謝後彎腰接下,陳慕沙便起身告辭,和練達寧一樣,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隻是較練達寧似乎更為隨便,實則卻是更為矜持,時刻不失宗師身份。
送走客人後,況鍾打開包裹,果然都是些平常物,五枝紫毫毛筆,五枝狼毫筆,一塊式樣古樸的硯台,還有一塊古墨,看上去不是宋朝的,也一定是元初的。
周文傑從裏屋出來,幫著況且檢視。若論東西,或許價值並不昂貴,然而出自陳慕沙之手,一定是稀有之物。
“除了毛筆,好像都是古物。”周文傑道。各式文房物件,周家裏也有一些收藏,因此他能看出個大概。
況鍾滿腹狐疑,不知道老夫子葫蘆裏究竟賣的什麽藥。當他拿起那個硯台端詳時,心頭驀然狂震:這硯台居然是陳白沙生前使用的。這位老夫子真是下血本了。
包裹的底部是一本紙張略微發黃的本子,打開一看,原來是陳慕沙手抄的陳白沙語錄。
“看來老夫子不但要收你做門生,還要傳衣缽給你。”況鍾沉吟著說,心頭真有些沉甸甸的。
他希望兒子能出人頭地,能有像練達寧、陳慕沙這樣的保護傘,然而卻也擔心名氣過大後,會不會讓自己底牌盡泄,那可就是生死攸關的大事了。
“不會吧,我還不是他老人家的學生哪。”況且搖頭不信。
“昨天還不是,今天老夫子親自來了,就是正式收你為門生了。”周文傑不無嫉妒地說。
況且並未在意,說道:“那有什麽,書院上百的學生,不都是老夫子弟子嘛。”
“這當然不一樣,老夫子的弟子門生可是分兩種的,一種就是書院學生,隻是名義上是他的門生,其實隻是一般學生,隻有真正人他門牆的,才算是他的門生,告訴你吧,老夫子真正的門生就是他身後那兩位,再有可能就是你了。”
“怎麽,難道你哥文賓都不是?”況且倒是驚訝了。
周文傑說:“我哥在老夫子門下也有兩三年了,何曾得到過一個物件?到不是東西價值多少,關鍵是在老夫子心中有沒有位置。”
聽著兩個孩子對話,況鍾心裏滿懷喜悅,孩子們一天天真的長大了。
“這也太複雜了吧。”況且還是不敢相信,眼睛望向父親,意示求證。況鍾點點頭。
周文傑繼續說道:“表麵上都一樣,實際上差距大了。比如說書院學生,既是老夫子的學生,也是練知府的學生。可這種學生和門生完全不是一迴事。比如說練知府,如果他親自主持秋季考試,錄取了你,那就不一樣了。”
“文傑,這方麵你怎麽研究的這麽深?”況且對周文傑倒是刮目相看了。
“不用研究,我哥他們在酒桌上整天就談論這個了,聽得都能背下來。你以為他們那些人天天在一起研究文章詞賦啊。”周文傑臉上露出不屑的神情。
況且似乎明白了,要在士林或者官場上混,才能學識隻是一方麵,人脈關係才是最重要的,而這些老師門生關係則是重中之重。
“文傑,你今天留下吃飯吧,晚上你家人會來接你。”況鍾對周文傑說到,周文傑是家裏常客,況家從不拿周文傑當外人。
“好啊,我要吃劉媽做的梅幹菜蒸肉。”周文傑嘻嘻笑道。
“你天天吃不膩啊。”況且皺眉看著他。
“其實我隻是喜歡蒸肉裏的梅幹菜,還是你家的做得好吃!”
“嗯,在美食這方麵你可比你哥強多了。”
“有一項比他強的就行。”周文傑有自知之明,他知道在學識方麵,這輩子恐怕無法跟哥哥比肩了。
況鍾不理會他們哥倆鬥嘴,對況且道:“老夫子送的東西你且小心收藏好,尤其那方硯台不要用,隻是收藏吧,那幅手卷倒是要仔細琢磨一番,下次見麵說不定會考你。”
說完,就讓兩人捧著東西迴況且屋裏去了。
況鍾隨後吩咐家人,大門緊閉,今日不接診,如有急重症上門求醫的,他可以出診。
此外任誰上門拜訪,一律推掉,隻需說沒空,不必向裏傳。
況且昨晚的預感他現在也有了,而且更為強烈。
況且此時倒是輕鬆了許多,盡管家裏一連串的來客人,卻未產生是非。
周文傑仔細端詳那方硯台,卻沒發現什麽,嘀咕道:“這硯台有甚古怪的?”
“可能是古董吧。”況且正瀏覽手卷,裏麵都是陳白沙理學的主要理論觀點,還有一樁樁公案,頗像禪宗裏的傳燈錄。
“不會吧,這是理學語錄啊。老夫子收你做門生,難道要傳你這些。”周文傑沒看出硯台的名堂,就湊過來看手卷,倒是一下子看明白了。
“有可能。”況且也有些頭疼了。他最怕讀的就是朱子語類、陽明心學語錄這些,陳白沙語錄顯然跟那些差不多。
“真同情你,多給自己準備些頭疼藥吧,好在你家開藥房,自己抓藥即可材。”
“你幸災樂禍啊。”況且恨得牙直發癢。
“這就是出風頭的代價,好好享受吧。”
況且沒心思跟他鬥嘴,不管怎麽不情願,還是得硬著頭皮看下去,幾頁過後,他就適應了,不是去記住這些文字的記憶,而是用照相式記憶,來把整篇整篇的文字刻印在腦子裏,這方麵他很拿手。
“哎,我說況且,要是真學到像老夫子那樣天天半死不活的,我看這門生還是別做的好。”周文傑轉而又真心同情他了。
“老夫子隻是特例,王守仁也是理學大宗師,你看人家,做官學問兩不誤,還能帶兵平叛,被封為建新伯。本朝文人建功立業,他可是第一人。”
“那是,他整天帶著一堆學生,一邊講究理學上的學問,一邊遊山玩水,順帶著還把深山裏的山賊剿滅了。可王守仁隻有一個,不會再出了。你想當第二個?”
“我可沒這份野心,隻是認為,學理學也未必就一定整天和尚麵壁,那也太無趣啦。”
“那就好,我隻是不想你以後變成那樣,想跟你說話都沒法講了。”周文傑重新露出笑臉。
靜了片刻,周文傑又說到:“況且,你那天說的王守仁平叛的故事是不是沒有講完?”
況且想了想說道:“講完了,寧王腦袋都砍了,還有什麽故事可講。”
“王守仁平叛固然神妙無方,可我最喜歡你講的,武宗皇上跟王守仁捉迷藏的事,真是好笑極了,那是真的嗎?”
“當然是真的,我是跟你講史書,不是講評書。”
於是,況且接著講起了那段曆史。
武德年間,分封南昌的寧王造反,天時地利都不錯,可惜沒得到這個人和,寧王準備數十年,一切就緒,穩擬一舉義旗,天下風靡,至少長江以南的半壁江山可得。
孰料恰好趕上王守仁巡撫贛西,當時事出不測,人人恐慌,江南還真有落到寧王手裏的危險,王守仁隻調集一些戰鬥力很低的府兵,人數、士氣都居劣勢,他卻如陳平一般,七出奇策,弄得寧王暈頭轉向,然後突襲南昌,一舉生俘寧王。此時距寧王造反始一月有餘。
武宗在京師聞報後卻是大喜,終於有一顯身手的機會了。他倒是不慌不忙,按他老人家的慣例,先是給自己降格處理,封自己為總兵官,率領精銳邊關官軍出征。在半路上就接到王守仁已生俘寧王、平叛成功的消息。
按說他就該返迴京師,或者中途停下,等待王守仁獻俘。然而武宗皇上實在是另類了。
他接到捷報後,不喜反怒,敕令王守仁把寧王放了,他要在鄱陽湖跟寧王一決雌雄。就如當年太祖在鄱陽湖大戰陳友諒一樣。
王守仁當然不肯奉旨,他帶著寧王東躲西藏,就是躲避朝廷使節,唯恐這些派來的瘋子真把寧王放了。一旦放虎歸山,天下真有可能易主。
要是兩人一對一單挑,武宗還真有希望獲勝,要說比較智謀,十個武宗也不是寧王的對手。
說白了,王守仁平叛成功是靠他的智謀無雙。寧王是碰到對手了。不然的話,或許燕王朱棣進京師的故事又要重演了。
史書很厚道,把王守仁平叛的功績比作再造大唐的郭子儀。相較之下,王守仁又比郭子儀高明許多。
周文傑聽得入了神,嘴張得大大的,口水都快流出來了。
況且道:“那也好,你就在屋裏待著,陪我妹妹說說話吧。”
來人果然是陳慕沙,隨行的還有兩個中年弟子,也都是成名已久的人物,此時站在老師後麵,依然如小學生。
陳慕沙和況鍾對坐著,正閑聊著什麽,見況且進來,就不說了。
況且拜見長輩後,退到父親身邊,恭謹站立。
“老夫今日就是想來看看而已,你們別拘束。”今日的陳慕沙倒是慈眉善目,藹然若慈善長者,卸下平日那種尊嚴狀。
“陳老夫子這是何必,您可是一派宗師,江南理學巨匠,若想喚小兒前去教習,隨便讓個學生來傳就是,哪裏敢當您親自來一趟。”況鍾顯然覺得有些不可思議。
陳慕沙在儒林的地位還是比練達寧要高一些,無論陳白沙一派怎樣式微,畢竟是一派宗師,在民間根深蒂固,就連朝廷也禮讓三分。
“老夫隻是想活動活動,順便來看看。另外久聞況神醫於養生醫道極有見地,也是想討教一番。”陳慕沙輕描淡寫地說道。
“這可不敢當了,貴派調心養性的功夫可是天下折桂,老夫子若不吝惜,況某倒是真想討教。”
“你就不必向我討教了,我將來也是要傳給他的。”說著,陳慕沙一指況且,“以後或許就是你們況家的家學了。”說著,他揮揮手。
他身後一個弟子走過來,把一個包裹遞給況且,笑道:“小師弟,這是恩師特地給你準備的。”
況且不知如何作答,更不敢隨便接過來。
況鍾笑道:“老夫子好意賞賜,你就收下吧。”
“一些筆墨而已,算不上賞賜,這孩子精於書畫,我就把自己用不著的物件充當見麵禮了,勿嫌禮薄。”
況且道謝後彎腰接下,陳慕沙便起身告辭,和練達寧一樣,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隻是較練達寧似乎更為隨便,實則卻是更為矜持,時刻不失宗師身份。
送走客人後,況鍾打開包裹,果然都是些平常物,五枝紫毫毛筆,五枝狼毫筆,一塊式樣古樸的硯台,還有一塊古墨,看上去不是宋朝的,也一定是元初的。
周文傑從裏屋出來,幫著況且檢視。若論東西,或許價值並不昂貴,然而出自陳慕沙之手,一定是稀有之物。
“除了毛筆,好像都是古物。”周文傑道。各式文房物件,周家裏也有一些收藏,因此他能看出個大概。
況鍾滿腹狐疑,不知道老夫子葫蘆裏究竟賣的什麽藥。當他拿起那個硯台端詳時,心頭驀然狂震:這硯台居然是陳白沙生前使用的。這位老夫子真是下血本了。
包裹的底部是一本紙張略微發黃的本子,打開一看,原來是陳慕沙手抄的陳白沙語錄。
“看來老夫子不但要收你做門生,還要傳衣缽給你。”況鍾沉吟著說,心頭真有些沉甸甸的。
他希望兒子能出人頭地,能有像練達寧、陳慕沙這樣的保護傘,然而卻也擔心名氣過大後,會不會讓自己底牌盡泄,那可就是生死攸關的大事了。
“不會吧,我還不是他老人家的學生哪。”況且搖頭不信。
“昨天還不是,今天老夫子親自來了,就是正式收你為門生了。”周文傑不無嫉妒地說。
況且並未在意,說道:“那有什麽,書院上百的學生,不都是老夫子弟子嘛。”
“這當然不一樣,老夫子的弟子門生可是分兩種的,一種就是書院學生,隻是名義上是他的門生,其實隻是一般學生,隻有真正人他門牆的,才算是他的門生,告訴你吧,老夫子真正的門生就是他身後那兩位,再有可能就是你了。”
“怎麽,難道你哥文賓都不是?”況且倒是驚訝了。
周文傑說:“我哥在老夫子門下也有兩三年了,何曾得到過一個物件?到不是東西價值多少,關鍵是在老夫子心中有沒有位置。”
聽著兩個孩子對話,況鍾心裏滿懷喜悅,孩子們一天天真的長大了。
“這也太複雜了吧。”況且還是不敢相信,眼睛望向父親,意示求證。況鍾點點頭。
周文傑繼續說道:“表麵上都一樣,實際上差距大了。比如說書院學生,既是老夫子的學生,也是練知府的學生。可這種學生和門生完全不是一迴事。比如說練知府,如果他親自主持秋季考試,錄取了你,那就不一樣了。”
“文傑,這方麵你怎麽研究的這麽深?”況且對周文傑倒是刮目相看了。
“不用研究,我哥他們在酒桌上整天就談論這個了,聽得都能背下來。你以為他們那些人天天在一起研究文章詞賦啊。”周文傑臉上露出不屑的神情。
況且似乎明白了,要在士林或者官場上混,才能學識隻是一方麵,人脈關係才是最重要的,而這些老師門生關係則是重中之重。
“文傑,你今天留下吃飯吧,晚上你家人會來接你。”況鍾對周文傑說到,周文傑是家裏常客,況家從不拿周文傑當外人。
“好啊,我要吃劉媽做的梅幹菜蒸肉。”周文傑嘻嘻笑道。
“你天天吃不膩啊。”況且皺眉看著他。
“其實我隻是喜歡蒸肉裏的梅幹菜,還是你家的做得好吃!”
“嗯,在美食這方麵你可比你哥強多了。”
“有一項比他強的就行。”周文傑有自知之明,他知道在學識方麵,這輩子恐怕無法跟哥哥比肩了。
況鍾不理會他們哥倆鬥嘴,對況且道:“老夫子送的東西你且小心收藏好,尤其那方硯台不要用,隻是收藏吧,那幅手卷倒是要仔細琢磨一番,下次見麵說不定會考你。”
說完,就讓兩人捧著東西迴況且屋裏去了。
況鍾隨後吩咐家人,大門緊閉,今日不接診,如有急重症上門求醫的,他可以出診。
此外任誰上門拜訪,一律推掉,隻需說沒空,不必向裏傳。
況且昨晚的預感他現在也有了,而且更為強烈。
況且此時倒是輕鬆了許多,盡管家裏一連串的來客人,卻未產生是非。
周文傑仔細端詳那方硯台,卻沒發現什麽,嘀咕道:“這硯台有甚古怪的?”
“可能是古董吧。”況且正瀏覽手卷,裏麵都是陳白沙理學的主要理論觀點,還有一樁樁公案,頗像禪宗裏的傳燈錄。
“不會吧,這是理學語錄啊。老夫子收你做門生,難道要傳你這些。”周文傑沒看出硯台的名堂,就湊過來看手卷,倒是一下子看明白了。
“有可能。”況且也有些頭疼了。他最怕讀的就是朱子語類、陽明心學語錄這些,陳白沙語錄顯然跟那些差不多。
“真同情你,多給自己準備些頭疼藥吧,好在你家開藥房,自己抓藥即可材。”
“你幸災樂禍啊。”況且恨得牙直發癢。
“這就是出風頭的代價,好好享受吧。”
況且沒心思跟他鬥嘴,不管怎麽不情願,還是得硬著頭皮看下去,幾頁過後,他就適應了,不是去記住這些文字的記憶,而是用照相式記憶,來把整篇整篇的文字刻印在腦子裏,這方麵他很拿手。
“哎,我說況且,要是真學到像老夫子那樣天天半死不活的,我看這門生還是別做的好。”周文傑轉而又真心同情他了。
“老夫子隻是特例,王守仁也是理學大宗師,你看人家,做官學問兩不誤,還能帶兵平叛,被封為建新伯。本朝文人建功立業,他可是第一人。”
“那是,他整天帶著一堆學生,一邊講究理學上的學問,一邊遊山玩水,順帶著還把深山裏的山賊剿滅了。可王守仁隻有一個,不會再出了。你想當第二個?”
“我可沒這份野心,隻是認為,學理學也未必就一定整天和尚麵壁,那也太無趣啦。”
“那就好,我隻是不想你以後變成那樣,想跟你說話都沒法講了。”周文傑重新露出笑臉。
靜了片刻,周文傑又說到:“況且,你那天說的王守仁平叛的故事是不是沒有講完?”
況且想了想說道:“講完了,寧王腦袋都砍了,還有什麽故事可講。”
“王守仁平叛固然神妙無方,可我最喜歡你講的,武宗皇上跟王守仁捉迷藏的事,真是好笑極了,那是真的嗎?”
“當然是真的,我是跟你講史書,不是講評書。”
於是,況且接著講起了那段曆史。
武德年間,分封南昌的寧王造反,天時地利都不錯,可惜沒得到這個人和,寧王準備數十年,一切就緒,穩擬一舉義旗,天下風靡,至少長江以南的半壁江山可得。
孰料恰好趕上王守仁巡撫贛西,當時事出不測,人人恐慌,江南還真有落到寧王手裏的危險,王守仁隻調集一些戰鬥力很低的府兵,人數、士氣都居劣勢,他卻如陳平一般,七出奇策,弄得寧王暈頭轉向,然後突襲南昌,一舉生俘寧王。此時距寧王造反始一月有餘。
武宗在京師聞報後卻是大喜,終於有一顯身手的機會了。他倒是不慌不忙,按他老人家的慣例,先是給自己降格處理,封自己為總兵官,率領精銳邊關官軍出征。在半路上就接到王守仁已生俘寧王、平叛成功的消息。
按說他就該返迴京師,或者中途停下,等待王守仁獻俘。然而武宗皇上實在是另類了。
他接到捷報後,不喜反怒,敕令王守仁把寧王放了,他要在鄱陽湖跟寧王一決雌雄。就如當年太祖在鄱陽湖大戰陳友諒一樣。
王守仁當然不肯奉旨,他帶著寧王東躲西藏,就是躲避朝廷使節,唯恐這些派來的瘋子真把寧王放了。一旦放虎歸山,天下真有可能易主。
要是兩人一對一單挑,武宗還真有希望獲勝,要說比較智謀,十個武宗也不是寧王的對手。
說白了,王守仁平叛成功是靠他的智謀無雙。寧王是碰到對手了。不然的話,或許燕王朱棣進京師的故事又要重演了。
史書很厚道,把王守仁平叛的功績比作再造大唐的郭子儀。相較之下,王守仁又比郭子儀高明許多。
周文傑聽得入了神,嘴張得大大的,口水都快流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