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置身事外
南北亂世之傾國權臣——高澄傳 作者:沅汰原創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http://..org/
高澄還是一副儒家士子的裝扮,不像是曾經權傾一國、震動天下的大魏權臣。
府第裏仆役奴婢們這時陸續往來奔走以供差役,看到郎主時心裏都覺得郎主這樣子看來是真的要退隱讓位了,難免都為了郎主心裏暗自怨念委屈。
蒼頭奴劉桃枝早就知道郎主今日要出城,他早早就候在柔然公主鬱久閭氏住的院子外麵等高澄。郎主這些日子還是一如既往,隻居於此處。
高澄倒是很早就出來,已經是車馬俱備。隻是劉桃枝也沒想到,不知怎麽高澄就身不由己地走到大長公主元仲華的住處。
時辰實在太早,大門緊閉,裏麵的情境是一點也不知道。以為郎主也隻是看一眼,或許會進去看看小郡主。郎主很愛新得的小郡主,府第裏的奴婢仆從沒有人不知道。
高澄既沒有看一眼就走,也沒有要叫門進去的意思。但又久久徘徊不去,這讓劉桃枝非常費解。
秋意深重,總不免讓人有所傷感。時不時便有一場秋雨,涼意也漸漸重起來。清晨的時候潮濕微寒,緊閉的院門外麵可以遠遠看到庭中那株曾經枝繁葉茂的女貞樹也已經疏枝淡葉漸已衰敗。
不知道為什麽,高澄覺得心裏沉重得厲害。仔細想起來,從豫州迴來後他並沒有見過元仲華幾次。細細梳理起來,他每次來都是為了看無邪,心思都在無邪身上。還有菩提和阿肅。
連元仲華的影子在他心裏都疏淡了。他心裏最近經常想起來的反倒都是多年前的往事,都是元仲華小時候的樣子。心裏這時候難受得厲害,幾乎至於喉頭哽咽,自己也說不上來是為什麽。
遠遠站著的劉桃枝隻看到郎主盯著那緊閉的院門看,不知道在想什麽,連眉頭都鎖起來了。說有事又不肯進去,說沒事又不是要走的意思。
正猶豫之間,一直緊閉的院門居然打開,像是應了人的心聲似的。高澄止步觀望,甚是專注的樣子。但沒想到奴婢們出來之後再後邊是元玉儀。
元玉儀也沒想到高澄在門外。看到他身著白袍,頭上係逍遙巾的樣子,她心裏真是灰心失望到了極點。看來他真的是要退隱了。她慶幸自己幸好還有公主的身份。她是元氏宗室,這件事在她心裏從來沒有這麽清晰明白過。
緹女跟在元玉儀身後,低聲提醒道,“娘子切不可怠慢齊王。陛下……”她話沒說完就住口了,因為元玉儀已經向高澄走過去。
“你怎麽在這兒?”高澄隨口一問。
“昨日來拜見王妃,王妃留妾在此。”元玉儀柔順迴道。
“哦,原來如此……”高澄看著元玉儀身後又半閉的院門歎道。“這麽早要去哪裏?”
元玉儀心裏猛然被提醒了,她一邊謹慎迴道,“妾在此久留不便,想迴東柏堂去。”一邊在心裏思量,這麽早高澄又是要去哪裏?
高澄也不假以辭色,隻草草道,“卿好自為之。”說完就轉身而去。
元玉儀看著他的背影,總覺得他最後這句話很奇怪。
院子裏麵的人還不知道郎主在外麵站了半天。
阿孌心裏輕鬆的是突然染病的主母元仲華又在忽然之間好轉了。
清晨起來,日漸東升,坐在玻璃窗前可以透過玻璃看到外麵的情景,幾乎不用再點燈燃燭。
此刻屋子裏兩個小郎君還有小郡主都不在。奴婢們服侍了梳洗之後也暫時再無支使。屋子裏透進陽光來,秋日的早晨格外美好。
阿孌看到元仲華不再是病懨懨的樣子,新妝之後格外有風韻,再也不是從前小女孩一般,心裏也忍不住讚歎。
“前幾天太上皇後遣人來看郡主,邀王妃帶著郡主入宮,透露出來的意思好像是有意讓郡主將來和主上……”阿孌用自己的心思猜測,低聲和元仲華說。
阿孌笑意盈盈地看著元仲華。她不再提齊王恩寵的事,這種已成定局之事說起來沒什麽意義。況且說得多了大長公主心裏可能更不舒服。於是這個話題就成了一個禁忌。
“郡主才多大。”元仲華迴了一句。她麵如滿月的麵孔瞳如秋水,清澈得讓人忍不住想多看她一刻。她話裏的意思是完全不同意這事的。
阿孌倒覺得這是件好事。主母生了世子,又有了小郡主,將來世子和郡主的前途就是主母的前途。
“聽說這事太上皇帝是先和大王說的,大王已經默許了。”阿孌提醒道。
元仲華沉默了。
原以為她是默認了,但沒想到,元仲華忽然道,“這事不能大王一個人決定。”她語氣甚是堅決。
阿孌還從來沒見過主母這麽有決斷。她也驚訝了。
鄴城郊外,釜山的山穀裏寒意更重於城中。入山穀處高澄就棄車而步行。心裏麵雖不安靜,但也不至於一團亂麻似的沒有梳理之處。
隻覺得空氣在清冷的寒意裏格外清新,讓人每唿吸一次都特別地暢快。他甚至在一瞬間走神的時候會想,怪不得他的母親王太妃婁夫人居於此地不肯離開,也難怪此處別有一番景致讓人留戀。
沿著石階順勢而上,這是通往窟寺山門的一條路。路邊一側的岩壁上連綿不斷的都是佛龕,裏麵總供著佛像,也不知道是哪朝哪代人的供養。
佛像大都衣飾華美端莊又不失柔媚。佛菩薩也都滿麵柔和的笑意,讓人觀之覺得無比親切。高澄心裏自然就覺得親近。
山裏的樹上葉子都是五彩的,紅、黃、綠各色間雜,分外絢麗。秋色不如春之生機勃勃,不如夏之錦繡天成,但是最讓人覺得迴味長久。身在秋日,有種說不出來的況味。
高澄倒還好,沉浸其中不覺得勞累乏味,倒恨不得這樣的時刻多一刻。
跟在後麵的崔季舒本來就身體胖大,走多了山路便渾身是熱汗、氣喘籲籲。
劉桃枝還有侍衛、隨從都遠遠地路在後麵。
前麵見到窟寺的山門,高澄不急著上去,在石階中一處平地上停下來。
崔季舒趕緊跟上來。
高澄覺得有種靜極而動之後的通身舒泰感。崔季舒卻除了累什麽都沒有了。
“叔正,你連這樣山路都走不了,若是我命你去少室山服侍師父,你豈不更苦哉?”高澄瞟了一眼崔季舒,然後又環顧四周怡人的山色。
“郎主開恩,臣情願追隨郎主,實在過不了早晚功課、擔水砍柴的日子。”崔季舒還真怕高澄會突發奇想。他現在也不清楚高澄心裏究竟裝的是什麽心思。看他這麽不急不躁的也不知道是該欣慰還是該擔心。
高澄轉迴身遙望遠處的緊閉的山門。
崔季舒喘勻了氣,湊上來有話說。盡管此處無人,他還是格外小心。
“這些日子不隻是郎主清閑,放眼望去鄴城個個都是閑人。太上皇帝不用說了,在仁壽殿深居不出,倒還比從前自在了。也不知是不是感時氣不正,該病的不該病的都病了。司馬太尉這樣追隨獻武王左右的年紀大了,自然該病。那些受過郎主之愛材之恩和清貪瀆時有過容後改過的寬容之恩的也都病得恰到好處。一個鄴城的廟堂上到朝儀竟沒幾個人在,孤零零的幾個影子,看得人就忍不住心裏作歎。郎主,時機確是恰好,再拖延下去……”崔季舒頓了頓,“太原公已然是要瘋了,倘惑再多瘋幾個也不好。”
他用的是舊稱,不肯把“高王”這個稱唿用在高洋身上。
司馬太尉指的是太尉司馬子如。那些一直追隨獻武王高歡的舊人,從高澄十歲起就認定他是世子。從高澄入鄴輔政也有十多年了,見識了他的雷霆手段,也感受過他的胸懷心性。從高歡故去,高澄繼王位到如今,基本已經把這些舊臣都變成了自己的人。如今忽然高洋橫空出世,一切重來,這些人自然不願意。
“仁壽殿裏那個癡人還做癡心妄想。我的女兒他也敢圖謀?元思穆這些日子常出入宮禁,有沒有再聽他說過什麽?”高澄心裏齊頭並進地裝了好幾處的人和事,有的是他心裏有把握的,有的是沒有的。
“濟北王死了有好處也有壞處。孫太保是好意,殺了元徽給郎主除了一患,但是幫了那個豎宦的忙,太上皇帝對他更是言聽計從。對郡主癡心妄想,想必也是這豎宦的主意,死纏著郎主要把郎主攪進來和太原公互鬥,他們才高興。”崔季舒指的是林興仁。
“什麽太上皇帝?!癡人愚不可及,自以為聰明得計,早在他人算計中矣!”高澄忽然大怒。
“是……郎主勿怒……癡人……”崔季舒被他這突如其來的大怒嚇了一跳,不知道他是想到了什麽,隻能順著他的話說。也許正是因為提到了小郡主。
“侯尼於簡直是無恥。”高澄又怒道。
崔季舒心裏一亮,突然明白了一件高澄自己可能都沒明白的事。也許正是因為這些事裏都隱晦牽扯到了小郡主的母親大長公主元仲華。
“高哄略將軍才真是委屈不堪。要不是孫太保,此時雙腿已成肉糜進了太原公腹中。”崔季舒說這些話的時候都覺得有些惡心,他心裏也是格外驚愕,沒想到高洋竟這麽變態。歎道,“長猷安撫,反複申明大王對大都督的愛惜之意,大都督哭得都背過氣去了。”
“高仁英這個匹夫,早知今日,當初在洛陽就該將他杖斃!”高澄對這個所謂族叔真是一點好感也沒有。
“其實郎主也沒有什麽不放心的。連高子通、慕容紹宗這些在外的刺史也都暗表了心跡。”崔季舒像是無意中提了這幾句。
鄴城陷於大魏之中,外安而內自患自攘,這個道理再簡單不過。隻是有時候再聰明、精明的人也難免有所失。
“郎主真的要廢了大長公主,重立柔然公主做王妃嗎?”崔季舒忽然問了一句。
他知道高澄對鬱久閭氏有過承諾。
高澄卻訝然了,反不解道,“此話從何而來?”
“不是郎主自己答應柔然公主的嗎?”崔季舒也驚訝了。
這是個讓人為難的問道,高澄沒迴答。他也忽然問道,“師父最近好嗎?”
崔季舒聽他把話題扯到這兒,也怔了怔,但很快就笑道,“祖師倒好,總念’阿惠’。寶刹現在極好,香火也好,看來祖師也是極好的。隻是總說什麽’快了’、’快了’讓人不知其意,不明白。”
高澄極是欣慰道,“師父是我從建康迎來的,不敢有所負。”他說著便往窟寺的山門處走去,一邊隨手折了一枝,賞玩上麵的葉子,隨口道,“建康現在的情形,還好師父不曾留在同泰寺中。”
魏宮中,仁壽殿裏既孤寂又冷清。
天氣漸寒,要換了厚麻布蒙窗,殿內更是昏暗不能視物,早晚都要點著燈燭。
林興仁指揮著不多幾個小內宦做這些雜役,再也找不到從前頤指氣使的感覺。好不容易把事情做完了,向元善見抱怨道,“高王比齊王還心狠,對主上更是如此吝嗇,連服侍主上的人都隻留了這幾個,怎麽夠用?”
元善見覺得這殿內滯悶、昏暗得厲害。他急於想出去,可是他現在就是連苑中的昭台觀都去不了。高洋對他是外鬆內緊。聽林興仁這話,不由冷笑道,“隻怕他早就盯上孤這條命了,還要留什麽服侍孤的人?”
林興仁飛快地看一眼,沒有什麽人在近前,忙問道,“齊王真的要置身事外嗎?”
元善見怨念重重地低聲怒道,“這個匹夫奴才。先是假意裝作淡泊,現在又唯恐不及地躲開。明知道孤要給他踐行,他就無聲無息地躲到釜山去了。他不是要躲嗎?孤就偏不讓他躲。”
林興仁也是滿心裏恨高澄。歎道,“大長公主究竟還是他養大的,還不及皇後對主上有情義。”
元善見心裏也是這麽想的,正和林興仁不謀而合。
“陛下,事到如今要予以苦手恐怕齊王也不會幫著陛下。”林興仁索性再湊近些,把聲音放更低些道,“小郡主是齊王的心肝……還有世子和大長公主……”林興仁斷斷續續地說了幾句。
“孤要再想接近恐怕不易。”元善見悔道。他就是太倉促,才導致釀成了今天的局麵。
“不是還有皇後嗎?皇後有意和齊王家聯姻,大長公主願意也好,不願意也好,總要進宮來說。再讓琅琊公主把大長公主引到……”林興仁的聲音越來越低。
元善見抬頭看著林興仁,他的眸子也亮了。
釜山的窟寺中,平日都是山門緊閉。
山門關閉,與世隔絕,寺裏別的洞天。
鄭大車跟著王太妃婁夫人在這兒住了很長時間。
柔然嫁公主給故獻武王為嫡妃,婁夫人自請讓位之後不但名份,連王府都棄了,索性搬到這座窟寺來住。這是非常之人的聰明之舉,躲掉了許多的是非。
一直到獻武王薨逝,婁夫人都沒有再入鄴城,也沒有迴過晉陽。鄭大車不知道夫人心裏是什麽感受。總歸來說,也不會太好受吧。她覺得這種生死都不肯再見一麵的舉動怎麽說都對已故的獻武王有怨念。
不隻是婁夫人,她又何嚐不是聰明人?所以才會隨之也遷居於此。
剛開始心裏還惦念繁華和恩寵,後來也就拋開了。不是因為死了心,是因為發現婁夫人才真是帳中運籌,以致決勝於外的人。
高澄還是一副儒家士子的裝扮,不像是曾經權傾一國、震動天下的大魏權臣。
府第裏仆役奴婢們這時陸續往來奔走以供差役,看到郎主時心裏都覺得郎主這樣子看來是真的要退隱讓位了,難免都為了郎主心裏暗自怨念委屈。
蒼頭奴劉桃枝早就知道郎主今日要出城,他早早就候在柔然公主鬱久閭氏住的院子外麵等高澄。郎主這些日子還是一如既往,隻居於此處。
高澄倒是很早就出來,已經是車馬俱備。隻是劉桃枝也沒想到,不知怎麽高澄就身不由己地走到大長公主元仲華的住處。
時辰實在太早,大門緊閉,裏麵的情境是一點也不知道。以為郎主也隻是看一眼,或許會進去看看小郡主。郎主很愛新得的小郡主,府第裏的奴婢仆從沒有人不知道。
高澄既沒有看一眼就走,也沒有要叫門進去的意思。但又久久徘徊不去,這讓劉桃枝非常費解。
秋意深重,總不免讓人有所傷感。時不時便有一場秋雨,涼意也漸漸重起來。清晨的時候潮濕微寒,緊閉的院門外麵可以遠遠看到庭中那株曾經枝繁葉茂的女貞樹也已經疏枝淡葉漸已衰敗。
不知道為什麽,高澄覺得心裏沉重得厲害。仔細想起來,從豫州迴來後他並沒有見過元仲華幾次。細細梳理起來,他每次來都是為了看無邪,心思都在無邪身上。還有菩提和阿肅。
連元仲華的影子在他心裏都疏淡了。他心裏最近經常想起來的反倒都是多年前的往事,都是元仲華小時候的樣子。心裏這時候難受得厲害,幾乎至於喉頭哽咽,自己也說不上來是為什麽。
遠遠站著的劉桃枝隻看到郎主盯著那緊閉的院門看,不知道在想什麽,連眉頭都鎖起來了。說有事又不肯進去,說沒事又不是要走的意思。
正猶豫之間,一直緊閉的院門居然打開,像是應了人的心聲似的。高澄止步觀望,甚是專注的樣子。但沒想到奴婢們出來之後再後邊是元玉儀。
元玉儀也沒想到高澄在門外。看到他身著白袍,頭上係逍遙巾的樣子,她心裏真是灰心失望到了極點。看來他真的是要退隱了。她慶幸自己幸好還有公主的身份。她是元氏宗室,這件事在她心裏從來沒有這麽清晰明白過。
緹女跟在元玉儀身後,低聲提醒道,“娘子切不可怠慢齊王。陛下……”她話沒說完就住口了,因為元玉儀已經向高澄走過去。
“你怎麽在這兒?”高澄隨口一問。
“昨日來拜見王妃,王妃留妾在此。”元玉儀柔順迴道。
“哦,原來如此……”高澄看著元玉儀身後又半閉的院門歎道。“這麽早要去哪裏?”
元玉儀心裏猛然被提醒了,她一邊謹慎迴道,“妾在此久留不便,想迴東柏堂去。”一邊在心裏思量,這麽早高澄又是要去哪裏?
高澄也不假以辭色,隻草草道,“卿好自為之。”說完就轉身而去。
元玉儀看著他的背影,總覺得他最後這句話很奇怪。
院子裏麵的人還不知道郎主在外麵站了半天。
阿孌心裏輕鬆的是突然染病的主母元仲華又在忽然之間好轉了。
清晨起來,日漸東升,坐在玻璃窗前可以透過玻璃看到外麵的情景,幾乎不用再點燈燃燭。
此刻屋子裏兩個小郎君還有小郡主都不在。奴婢們服侍了梳洗之後也暫時再無支使。屋子裏透進陽光來,秋日的早晨格外美好。
阿孌看到元仲華不再是病懨懨的樣子,新妝之後格外有風韻,再也不是從前小女孩一般,心裏也忍不住讚歎。
“前幾天太上皇後遣人來看郡主,邀王妃帶著郡主入宮,透露出來的意思好像是有意讓郡主將來和主上……”阿孌用自己的心思猜測,低聲和元仲華說。
阿孌笑意盈盈地看著元仲華。她不再提齊王恩寵的事,這種已成定局之事說起來沒什麽意義。況且說得多了大長公主心裏可能更不舒服。於是這個話題就成了一個禁忌。
“郡主才多大。”元仲華迴了一句。她麵如滿月的麵孔瞳如秋水,清澈得讓人忍不住想多看她一刻。她話裏的意思是完全不同意這事的。
阿孌倒覺得這是件好事。主母生了世子,又有了小郡主,將來世子和郡主的前途就是主母的前途。
“聽說這事太上皇帝是先和大王說的,大王已經默許了。”阿孌提醒道。
元仲華沉默了。
原以為她是默認了,但沒想到,元仲華忽然道,“這事不能大王一個人決定。”她語氣甚是堅決。
阿孌還從來沒見過主母這麽有決斷。她也驚訝了。
鄴城郊外,釜山的山穀裏寒意更重於城中。入山穀處高澄就棄車而步行。心裏麵雖不安靜,但也不至於一團亂麻似的沒有梳理之處。
隻覺得空氣在清冷的寒意裏格外清新,讓人每唿吸一次都特別地暢快。他甚至在一瞬間走神的時候會想,怪不得他的母親王太妃婁夫人居於此地不肯離開,也難怪此處別有一番景致讓人留戀。
沿著石階順勢而上,這是通往窟寺山門的一條路。路邊一側的岩壁上連綿不斷的都是佛龕,裏麵總供著佛像,也不知道是哪朝哪代人的供養。
佛像大都衣飾華美端莊又不失柔媚。佛菩薩也都滿麵柔和的笑意,讓人觀之覺得無比親切。高澄心裏自然就覺得親近。
山裏的樹上葉子都是五彩的,紅、黃、綠各色間雜,分外絢麗。秋色不如春之生機勃勃,不如夏之錦繡天成,但是最讓人覺得迴味長久。身在秋日,有種說不出來的況味。
高澄倒還好,沉浸其中不覺得勞累乏味,倒恨不得這樣的時刻多一刻。
跟在後麵的崔季舒本來就身體胖大,走多了山路便渾身是熱汗、氣喘籲籲。
劉桃枝還有侍衛、隨從都遠遠地路在後麵。
前麵見到窟寺的山門,高澄不急著上去,在石階中一處平地上停下來。
崔季舒趕緊跟上來。
高澄覺得有種靜極而動之後的通身舒泰感。崔季舒卻除了累什麽都沒有了。
“叔正,你連這樣山路都走不了,若是我命你去少室山服侍師父,你豈不更苦哉?”高澄瞟了一眼崔季舒,然後又環顧四周怡人的山色。
“郎主開恩,臣情願追隨郎主,實在過不了早晚功課、擔水砍柴的日子。”崔季舒還真怕高澄會突發奇想。他現在也不清楚高澄心裏究竟裝的是什麽心思。看他這麽不急不躁的也不知道是該欣慰還是該擔心。
高澄轉迴身遙望遠處的緊閉的山門。
崔季舒喘勻了氣,湊上來有話說。盡管此處無人,他還是格外小心。
“這些日子不隻是郎主清閑,放眼望去鄴城個個都是閑人。太上皇帝不用說了,在仁壽殿深居不出,倒還比從前自在了。也不知是不是感時氣不正,該病的不該病的都病了。司馬太尉這樣追隨獻武王左右的年紀大了,自然該病。那些受過郎主之愛材之恩和清貪瀆時有過容後改過的寬容之恩的也都病得恰到好處。一個鄴城的廟堂上到朝儀竟沒幾個人在,孤零零的幾個影子,看得人就忍不住心裏作歎。郎主,時機確是恰好,再拖延下去……”崔季舒頓了頓,“太原公已然是要瘋了,倘惑再多瘋幾個也不好。”
他用的是舊稱,不肯把“高王”這個稱唿用在高洋身上。
司馬太尉指的是太尉司馬子如。那些一直追隨獻武王高歡的舊人,從高澄十歲起就認定他是世子。從高澄入鄴輔政也有十多年了,見識了他的雷霆手段,也感受過他的胸懷心性。從高歡故去,高澄繼王位到如今,基本已經把這些舊臣都變成了自己的人。如今忽然高洋橫空出世,一切重來,這些人自然不願意。
“仁壽殿裏那個癡人還做癡心妄想。我的女兒他也敢圖謀?元思穆這些日子常出入宮禁,有沒有再聽他說過什麽?”高澄心裏齊頭並進地裝了好幾處的人和事,有的是他心裏有把握的,有的是沒有的。
“濟北王死了有好處也有壞處。孫太保是好意,殺了元徽給郎主除了一患,但是幫了那個豎宦的忙,太上皇帝對他更是言聽計從。對郡主癡心妄想,想必也是這豎宦的主意,死纏著郎主要把郎主攪進來和太原公互鬥,他們才高興。”崔季舒指的是林興仁。
“什麽太上皇帝?!癡人愚不可及,自以為聰明得計,早在他人算計中矣!”高澄忽然大怒。
“是……郎主勿怒……癡人……”崔季舒被他這突如其來的大怒嚇了一跳,不知道他是想到了什麽,隻能順著他的話說。也許正是因為提到了小郡主。
“侯尼於簡直是無恥。”高澄又怒道。
崔季舒心裏一亮,突然明白了一件高澄自己可能都沒明白的事。也許正是因為這些事裏都隱晦牽扯到了小郡主的母親大長公主元仲華。
“高哄略將軍才真是委屈不堪。要不是孫太保,此時雙腿已成肉糜進了太原公腹中。”崔季舒說這些話的時候都覺得有些惡心,他心裏也是格外驚愕,沒想到高洋竟這麽變態。歎道,“長猷安撫,反複申明大王對大都督的愛惜之意,大都督哭得都背過氣去了。”
“高仁英這個匹夫,早知今日,當初在洛陽就該將他杖斃!”高澄對這個所謂族叔真是一點好感也沒有。
“其實郎主也沒有什麽不放心的。連高子通、慕容紹宗這些在外的刺史也都暗表了心跡。”崔季舒像是無意中提了這幾句。
鄴城陷於大魏之中,外安而內自患自攘,這個道理再簡單不過。隻是有時候再聰明、精明的人也難免有所失。
“郎主真的要廢了大長公主,重立柔然公主做王妃嗎?”崔季舒忽然問了一句。
他知道高澄對鬱久閭氏有過承諾。
高澄卻訝然了,反不解道,“此話從何而來?”
“不是郎主自己答應柔然公主的嗎?”崔季舒也驚訝了。
這是個讓人為難的問道,高澄沒迴答。他也忽然問道,“師父最近好嗎?”
崔季舒聽他把話題扯到這兒,也怔了怔,但很快就笑道,“祖師倒好,總念’阿惠’。寶刹現在極好,香火也好,看來祖師也是極好的。隻是總說什麽’快了’、’快了’讓人不知其意,不明白。”
高澄極是欣慰道,“師父是我從建康迎來的,不敢有所負。”他說著便往窟寺的山門處走去,一邊隨手折了一枝,賞玩上麵的葉子,隨口道,“建康現在的情形,還好師父不曾留在同泰寺中。”
魏宮中,仁壽殿裏既孤寂又冷清。
天氣漸寒,要換了厚麻布蒙窗,殿內更是昏暗不能視物,早晚都要點著燈燭。
林興仁指揮著不多幾個小內宦做這些雜役,再也找不到從前頤指氣使的感覺。好不容易把事情做完了,向元善見抱怨道,“高王比齊王還心狠,對主上更是如此吝嗇,連服侍主上的人都隻留了這幾個,怎麽夠用?”
元善見覺得這殿內滯悶、昏暗得厲害。他急於想出去,可是他現在就是連苑中的昭台觀都去不了。高洋對他是外鬆內緊。聽林興仁這話,不由冷笑道,“隻怕他早就盯上孤這條命了,還要留什麽服侍孤的人?”
林興仁飛快地看一眼,沒有什麽人在近前,忙問道,“齊王真的要置身事外嗎?”
元善見怨念重重地低聲怒道,“這個匹夫奴才。先是假意裝作淡泊,現在又唯恐不及地躲開。明知道孤要給他踐行,他就無聲無息地躲到釜山去了。他不是要躲嗎?孤就偏不讓他躲。”
林興仁也是滿心裏恨高澄。歎道,“大長公主究竟還是他養大的,還不及皇後對主上有情義。”
元善見心裏也是這麽想的,正和林興仁不謀而合。
“陛下,事到如今要予以苦手恐怕齊王也不會幫著陛下。”林興仁索性再湊近些,把聲音放更低些道,“小郡主是齊王的心肝……還有世子和大長公主……”林興仁斷斷續續地說了幾句。
“孤要再想接近恐怕不易。”元善見悔道。他就是太倉促,才導致釀成了今天的局麵。
“不是還有皇後嗎?皇後有意和齊王家聯姻,大長公主願意也好,不願意也好,總要進宮來說。再讓琅琊公主把大長公主引到……”林興仁的聲音越來越低。
元善見抬頭看著林興仁,他的眸子也亮了。
釜山的窟寺中,平日都是山門緊閉。
山門關閉,與世隔絕,寺裏別的洞天。
鄭大車跟著王太妃婁夫人在這兒住了很長時間。
柔然嫁公主給故獻武王為嫡妃,婁夫人自請讓位之後不但名份,連王府都棄了,索性搬到這座窟寺來住。這是非常之人的聰明之舉,躲掉了許多的是非。
一直到獻武王薨逝,婁夫人都沒有再入鄴城,也沒有迴過晉陽。鄭大車不知道夫人心裏是什麽感受。總歸來說,也不會太好受吧。她覺得這種生死都不肯再見一麵的舉動怎麽說都對已故的獻武王有怨念。
不隻是婁夫人,她又何嚐不是聰明人?所以才會隨之也遷居於此。
剛開始心裏還惦念繁華和恩寵,後來也就拋開了。不是因為死了心,是因為發現婁夫人才真是帳中運籌,以致決勝於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