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陛下……”李春燁不知道朱由檢又想到哪兒去了。請大家搜索(品%書¥¥網看最全!更新最快的小說
“候質,新政在北五省試行了這麽長時間,大臣們應該放心了吧?”
“陛下是要將新政推廣到中五省與南五省?”李春燁不太關心新政,他是國防院長,關心的隻是軍隊,中五省與南五省的府兵,才是他關注的重點。
“既然新政運轉流暢,又能給朝廷、百姓帶來好處,自然要在全國推行,”朱由檢已經下定決心了,江南富庶之地,現在繳納的賦稅還不如河北、陝西,無論如何說不過去,他也不怕江南富商反對,大不了強行鎮壓,現在西夷還未大規模東侵,大明有時間清理內政,“朕打算,開年之後,新政就要向南推行,府兵製初步解決。”
“陛下,中五省府兵數量巨大,這些府兵怎麽辦?難道也要移民關外?”
“中五省府兵數量雖然不少,但有江南、浙江、湖廣這些富庶之地,士兵即使失去土地,暫時還不會挨餓,朕隻是先行登記,以後再說,”朱由檢的目光有些陰鬱,“朕擔心的倒是南五省的府兵,廣東、福建、雲南的府兵已經整編結束,剩餘的府兵已經不多,必要時可以移民台灣,但廣西、貴州兩省,到現在都沒有改土歸流,更別說府兵了。”
“陛下是要在南方采取行動了?”
“行動肯定有,但朕現在還沒考慮成熟,待新年過後再說吧。”
李春燁已經記住朱由檢的每一句話,“陛下,南海艦隊可能還有戰爭,國防院應該怎麽支持他們?”
“海上的戰鬥,陸軍幫不上什麽忙,你隻要給南海艦隊足夠的糧食和彈藥就行,另外,加快新式艦船的建造。”
“是,陛下。”
“朕憂心的倒是緬甸。”朱由檢少見地皺起眉頭。
“陛下終於要征伐緬甸了?”
“南海艦隊入南洋,隻是時間問題,朕必須早做打算,為他們準備更多的基地。”
“陛下,緬甸也是太祖定下的不征之國。”
“不征之國?候質難道忘了,大明與緬甸,已經打了不止一次吧?現在還談不征之國?”朱由檢估計,明軍征緬,朝廷反對的聲音不會太強烈,他甚至打算,征緬之前,不在朝堂討論,“候質能給朕說說緬甸的概況嗎?”
“那老臣就班門弄斧了,”李春燁早就知道朱由檢有征緬的打算,所以他將緬甸的來龍去脈,弄得一清二楚,“大約五千年前,緬甸的伊洛瓦底江地區就有人居住,但緬族人不是緬甸的土著,這裏最初的土著,是來自爪哇的矮黑人。”
“矮黑人?”朱由檢一愣,難道傳說中的矮黑人真的存在?“矮黑人到底長得什麽樣的?”
“陛下,這隻是史料記載,都五千年,誰見過這些矮黑人,再說,緬甸現在早就沒有矮黑人了。”
“那現在的緬甸,是向我們一樣的黃種人嗎?”朱由檢依稀記得,南亞人與漢人差不多,好像眼睛特別大,眉骨特別高。
“是和我們差不多,大約春秋晚期,楚國人莊橋進入雲南,擴地千裏,中原王朝和緬甸之間始有交往,並逐漸形成舉世聞名的‘南方絲綢之路’。”
“……”朱由檢沒有說話,示意李春燁繼續說下去,因為李春燁說到漢人與緬甸的關係,他隱隱有一絲期待。
“大約兩漢交接的時候,中原地區的哀牢人分為兩支,沿著瀾滄江南下,一支占據了真臘,也就是明初所謂的老撾宣慰司,另一支進入暹羅、緬甸,在緬甸境內的,現在成為孟人,居住在錫當河流域。”
“孟人是從中原遷移過去的?那他們自己承認嗎?”朱由檢沒想到緬甸與大明竟然還有這樣的關係,這正是他要尋找的征伐依據,至於哀牢人,朱由檢選擇性遺忘了,他們根本不是漢人。
“陛下,這都快兩千年了,他們自己恐怕都忘了自己從哪裏來的,”李春燁苦笑著搖頭,“不過,孟人一直與緬人不和,倒是比較親近大明。”
“親近就好。”朱由檢在心中盤算著,一旦征服緬甸,先將孟人歸化過來,“候質,你繼續說,看看還有多少有用的東西。”
“後來,來自青藏高原的藏緬人南遷至緬甸,大約在漢末的時候,緬族人的一支------驃族人南下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建立驃國,以卑謬為都城。”
“緬族人也是從大明的國土上遷移過去的?那他們應該也是大明的後裔。”朱由檢才不管他們是不是漢人。
“陛下,緬族人對大明比較仇視,應該不會承認他們是大明的後裔。”
朱由檢心說,隻要有征伐的理由就行,管你是誰的後裔,“候質繼續。”
“大唐太和六年(公元832年,驃國被同為藏緬人的南詔國所滅,驃人四處逃散,逐漸與叫棲一帶的緬人融合,大唐時代的南詔國,陛下應該知道吧?”
“就是那個夾在大唐與吐蕃之間的南詔國?”
“正是這個南詔國。”
“原來他們也是緬人,藏緬人,難怪他們比較親近吐蕃。”
“與驃國並立存在的,孟人在怒江下遊的毛淡棉建立直通國,並且興建了白古城,驃國滅亡之後,直通國統治了整個下緬甸。”
“這個直通國,可是鄭和下西洋是的白古王國?”朱由檢多次在大明的典籍中見到白古王國,遇上隨口問了句。
“陛下,這還不是那個白古王國,但應該是他的前身。”
“……”
“大約在北宋初年,定居叫棲一帶的緬人建立了蒲甘王朝,定都蒲甘,大宋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蒲甘統一緬甸全境,創建了緬甸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蒲甘王朝。”
“緬甸在1044年才建立的統一王朝?”朱由檢在心中默算,比漢人可是晚了三千年。
“蒙元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忽必烈率蒙元騎兵入侵蒲甘王朝,使蒲甘王朝失去獨立性,蒙元元貞四年(公元1297年,蒲甘王朝正式滅亡,蒙元在此設立‘緬中行省’,後來並入雲南行省。”
“什麽,蒙元曾經完整地統治了緬甸?那大明征緬,還要什麽理由?大明繼承了蒙元的統治,凡是蒙元統治過的地方,理當是大明的土地。”朱由檢狂喜,有這一條就夠了,何必費心找出無數條不充足的理由?
“陛下,蒙元在緬甸的統治,時間並不長,所以緬甸並沒有完全歸化,幾乎就在蒙元滅掉蒲甘王朝的同時,孟人在南方建立白古王朝,定都白古,撣人在北方建立阿瓦王朝,首都阿瓦,此外,緬甸的土地上,還有東籲、孟養、孟密、阿拉幹等許多小國,南方的白古王朝,就是大明典籍中的那個白古。”
“奧……”
“蒙元的統治結束之後這些國家之間發生了激烈的戰爭,其中最大的白古王朝與阿瓦王朝,爆發了長時間的戰爭,大明典籍上稱為‘四十年戰爭’,戰爭削弱了這兩個國家的實力。”
“……”
“這兩個國家之間長時間的戰爭,讓國內的人口大量流亡東籲,東籲王朝逐漸強大起來,大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東籲王朝滅掉了白古王朝,並與大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遷都白古,大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東籲王朝滅掉了阿瓦王朝,實現了緬甸曆史上第二次統一。”
“鶴蚌相爭,漁翁得利,這個東籲王朝是哪一族人所建?”
“陛下,是緬族人,他們占緬甸人口的大多數,緬人比較好戰,自從東籲王朝建立之後,一直南攻北伐,除了實現緬甸的統一外,還多次進犯暹羅的大城王朝。”
“大城王朝?這是哪兒冒出來的國家?”
“陛下,大城王朝在緬甸的東麵,南臨大海,北麵是大明的雲南,在大明的典籍中,稱為暹羅。”
“暹羅?”朱由檢還是不熟悉這個名字,但根據它的地理位置,朱由檢估計是泰國。
“現在這個國家的名字,就是大城王國,陛下,說起來很有趣,建立大城王國的烏通王,還是漢人的後裔。”
“漢人的後裔?那大城王朝與大明還算友好嗎?”
“陛下,大城王朝也屬於太祖定下的十五個不征之國,大明立國之後,常常朝貢,現在倒是沒有訊息了。”
“嗯,朕知道了,你繼續說。”
“大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東籲王朝的國王莽應龍派了四十萬大軍大舉入侵大城王朝,並且攻占了他們的都城大城,但東籲的軍隊離開後,大城王朝複國成功,大明嘉靖四十七年(公元1568年,東籲王朝再次大規模入侵大城王朝。”
“候質,這些曆史,年代並不久遠,但不太可信,東籲王朝有多少人口,能組織四十萬大軍嗎?”朱由檢覺得,有時候曆史也會騙人。
“陛下,這東籲王朝,就像是遊牧民族,一旦打起仗來,成年男子幾乎全民皆兵。”
“這樣窮兵黷武,比朕還喜歡打仗,這個國家,還有發展的能力嗎?”朱由檢自嘲地笑笑。
“陛下說得不錯,無休止的戰爭,耗盡了東籲王朝的國力,大明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阿卡族人占領了東籲王朝的都城白古,東籲王朝被迫遷都阿瓦。”
“這個東籲王朝,還是不滅?”
“沒有,陛下,東籲王朝還死灰複燃了,大明萬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東籲王阿拉畢隆重新收複了失地,並且趕走了登陸的葡萄牙人,重新統一了緬甸,東籲王朝一直堅持到了現在,但他們與大城王朝依然戰爭不斷,看來雙方是不死不休的局麵。”
“到現在?沒有了?候質怎麽沒說到大明與緬甸的戰爭?”朱由檢不明白,李春燁為什麽忽略緬甸最重要的一段曆史,難道他是擔心自己也像緬人一樣,窮兵黷武?
“陛下……”李春燁不知道朱由檢又想到哪兒去了。請大家搜索(品%書¥¥網看最全!更新最快的小說
“候質,新政在北五省試行了這麽長時間,大臣們應該放心了吧?”
“陛下是要將新政推廣到中五省與南五省?”李春燁不太關心新政,他是國防院長,關心的隻是軍隊,中五省與南五省的府兵,才是他關注的重點。
“既然新政運轉流暢,又能給朝廷、百姓帶來好處,自然要在全國推行,”朱由檢已經下定決心了,江南富庶之地,現在繳納的賦稅還不如河北、陝西,無論如何說不過去,他也不怕江南富商反對,大不了強行鎮壓,現在西夷還未大規模東侵,大明有時間清理內政,“朕打算,開年之後,新政就要向南推行,府兵製初步解決。”
“陛下,中五省府兵數量巨大,這些府兵怎麽辦?難道也要移民關外?”
“中五省府兵數量雖然不少,但有江南、浙江、湖廣這些富庶之地,士兵即使失去土地,暫時還不會挨餓,朕隻是先行登記,以後再說,”朱由檢的目光有些陰鬱,“朕擔心的倒是南五省的府兵,廣東、福建、雲南的府兵已經整編結束,剩餘的府兵已經不多,必要時可以移民台灣,但廣西、貴州兩省,到現在都沒有改土歸流,更別說府兵了。”
“陛下是要在南方采取行動了?”
“行動肯定有,但朕現在還沒考慮成熟,待新年過後再說吧。”
李春燁已經記住朱由檢的每一句話,“陛下,南海艦隊可能還有戰爭,國防院應該怎麽支持他們?”
“海上的戰鬥,陸軍幫不上什麽忙,你隻要給南海艦隊足夠的糧食和彈藥就行,另外,加快新式艦船的建造。”
“是,陛下。”
“朕憂心的倒是緬甸。”朱由檢少見地皺起眉頭。
“陛下終於要征伐緬甸了?”
“南海艦隊入南洋,隻是時間問題,朕必須早做打算,為他們準備更多的基地。”
“陛下,緬甸也是太祖定下的不征之國。”
“不征之國?候質難道忘了,大明與緬甸,已經打了不止一次吧?現在還談不征之國?”朱由檢估計,明軍征緬,朝廷反對的聲音不會太強烈,他甚至打算,征緬之前,不在朝堂討論,“候質能給朕說說緬甸的概況嗎?”
“那老臣就班門弄斧了,”李春燁早就知道朱由檢有征緬的打算,所以他將緬甸的來龍去脈,弄得一清二楚,“大約五千年前,緬甸的伊洛瓦底江地區就有人居住,但緬族人不是緬甸的土著,這裏最初的土著,是來自爪哇的矮黑人。”
“矮黑人?”朱由檢一愣,難道傳說中的矮黑人真的存在?“矮黑人到底長得什麽樣的?”
“陛下,這隻是史料記載,都五千年,誰見過這些矮黑人,再說,緬甸現在早就沒有矮黑人了。”
“那現在的緬甸,是向我們一樣的黃種人嗎?”朱由檢依稀記得,南亞人與漢人差不多,好像眼睛特別大,眉骨特別高。
“是和我們差不多,大約春秋晚期,楚國人莊橋進入雲南,擴地千裏,中原王朝和緬甸之間始有交往,並逐漸形成舉世聞名的‘南方絲綢之路’。”
“……”朱由檢沒有說話,示意李春燁繼續說下去,因為李春燁說到漢人與緬甸的關係,他隱隱有一絲期待。
“大約兩漢交接的時候,中原地區的哀牢人分為兩支,沿著瀾滄江南下,一支占據了真臘,也就是明初所謂的老撾宣慰司,另一支進入暹羅、緬甸,在緬甸境內的,現在成為孟人,居住在錫當河流域。”
“孟人是從中原遷移過去的?那他們自己承認嗎?”朱由檢沒想到緬甸與大明竟然還有這樣的關係,這正是他要尋找的征伐依據,至於哀牢人,朱由檢選擇性遺忘了,他們根本不是漢人。
“陛下,這都快兩千年了,他們自己恐怕都忘了自己從哪裏來的,”李春燁苦笑著搖頭,“不過,孟人一直與緬人不和,倒是比較親近大明。”
“親近就好。”朱由檢在心中盤算著,一旦征服緬甸,先將孟人歸化過來,“候質,你繼續說,看看還有多少有用的東西。”
“後來,來自青藏高原的藏緬人南遷至緬甸,大約在漢末的時候,緬族人的一支------驃族人南下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建立驃國,以卑謬為都城。”
“緬族人也是從大明的國土上遷移過去的?那他們應該也是大明的後裔。”朱由檢才不管他們是不是漢人。
“陛下,緬族人對大明比較仇視,應該不會承認他們是大明的後裔。”
朱由檢心說,隻要有征伐的理由就行,管你是誰的後裔,“候質繼續。”
“大唐太和六年(公元832年,驃國被同為藏緬人的南詔國所滅,驃人四處逃散,逐漸與叫棲一帶的緬人融合,大唐時代的南詔國,陛下應該知道吧?”
“就是那個夾在大唐與吐蕃之間的南詔國?”
“正是這個南詔國。”
“原來他們也是緬人,藏緬人,難怪他們比較親近吐蕃。”
“與驃國並立存在的,孟人在怒江下遊的毛淡棉建立直通國,並且興建了白古城,驃國滅亡之後,直通國統治了整個下緬甸。”
“這個直通國,可是鄭和下西洋是的白古王國?”朱由檢多次在大明的典籍中見到白古王國,遇上隨口問了句。
“陛下,這還不是那個白古王國,但應該是他的前身。”
“……”
“大約在北宋初年,定居叫棲一帶的緬人建立了蒲甘王朝,定都蒲甘,大宋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蒲甘統一緬甸全境,創建了緬甸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蒲甘王朝。”
“緬甸在1044年才建立的統一王朝?”朱由檢在心中默算,比漢人可是晚了三千年。
“蒙元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忽必烈率蒙元騎兵入侵蒲甘王朝,使蒲甘王朝失去獨立性,蒙元元貞四年(公元1297年,蒲甘王朝正式滅亡,蒙元在此設立‘緬中行省’,後來並入雲南行省。”
“什麽,蒙元曾經完整地統治了緬甸?那大明征緬,還要什麽理由?大明繼承了蒙元的統治,凡是蒙元統治過的地方,理當是大明的土地。”朱由檢狂喜,有這一條就夠了,何必費心找出無數條不充足的理由?
“陛下,蒙元在緬甸的統治,時間並不長,所以緬甸並沒有完全歸化,幾乎就在蒙元滅掉蒲甘王朝的同時,孟人在南方建立白古王朝,定都白古,撣人在北方建立阿瓦王朝,首都阿瓦,此外,緬甸的土地上,還有東籲、孟養、孟密、阿拉幹等許多小國,南方的白古王朝,就是大明典籍中的那個白古。”
“奧……”
“蒙元的統治結束之後這些國家之間發生了激烈的戰爭,其中最大的白古王朝與阿瓦王朝,爆發了長時間的戰爭,大明典籍上稱為‘四十年戰爭’,戰爭削弱了這兩個國家的實力。”
“……”
“這兩個國家之間長時間的戰爭,讓國內的人口大量流亡東籲,東籲王朝逐漸強大起來,大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東籲王朝滅掉了白古王朝,並與大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遷都白古,大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東籲王朝滅掉了阿瓦王朝,實現了緬甸曆史上第二次統一。”
“鶴蚌相爭,漁翁得利,這個東籲王朝是哪一族人所建?”
“陛下,是緬族人,他們占緬甸人口的大多數,緬人比較好戰,自從東籲王朝建立之後,一直南攻北伐,除了實現緬甸的統一外,還多次進犯暹羅的大城王朝。”
“大城王朝?這是哪兒冒出來的國家?”
“陛下,大城王朝在緬甸的東麵,南臨大海,北麵是大明的雲南,在大明的典籍中,稱為暹羅。”
“暹羅?”朱由檢還是不熟悉這個名字,但根據它的地理位置,朱由檢估計是泰國。
“現在這個國家的名字,就是大城王國,陛下,說起來很有趣,建立大城王國的烏通王,還是漢人的後裔。”
“漢人的後裔?那大城王朝與大明還算友好嗎?”
“陛下,大城王朝也屬於太祖定下的十五個不征之國,大明立國之後,常常朝貢,現在倒是沒有訊息了。”
“嗯,朕知道了,你繼續說。”
“大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東籲王朝的國王莽應龍派了四十萬大軍大舉入侵大城王朝,並且攻占了他們的都城大城,但東籲的軍隊離開後,大城王朝複國成功,大明嘉靖四十七年(公元1568年,東籲王朝再次大規模入侵大城王朝。”
“候質,這些曆史,年代並不久遠,但不太可信,東籲王朝有多少人口,能組織四十萬大軍嗎?”朱由檢覺得,有時候曆史也會騙人。
“陛下,這東籲王朝,就像是遊牧民族,一旦打起仗來,成年男子幾乎全民皆兵。”
“這樣窮兵黷武,比朕還喜歡打仗,這個國家,還有發展的能力嗎?”朱由檢自嘲地笑笑。
“陛下說得不錯,無休止的戰爭,耗盡了東籲王朝的國力,大明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阿卡族人占領了東籲王朝的都城白古,東籲王朝被迫遷都阿瓦。”
“這個東籲王朝,還是不滅?”
“沒有,陛下,東籲王朝還死灰複燃了,大明萬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東籲王阿拉畢隆重新收複了失地,並且趕走了登陸的葡萄牙人,重新統一了緬甸,東籲王朝一直堅持到了現在,但他們與大城王朝依然戰爭不斷,看來雙方是不死不休的局麵。”
“到現在?沒有了?候質怎麽沒說到大明與緬甸的戰爭?”朱由檢不明白,李春燁為什麽忽略緬甸最重要的一段曆史,難道他是擔心自己也像緬人一樣,窮兵黷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