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司法院?國防院?”大臣們念叨著,這兩個名詞,他們似乎沒見過,自然不知道這兩院具體分管的事務。
“司法院就是原來的刑部,負責審理全國範圍內有影響的案件,院長喬允升,副院長唐濟世,”朱由檢止住大臣們的議論,“司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其它兩院不得幹涉,就是政務院、國防院有人犯事,也得由司法院獨立審判。”
“……”大臣們倒吸一口涼氣,看來朱由檢已經給斷絕了官員貪墨的後路,司法院獨立,官員們萬一犯事,將來連個說情的都沒有。
“司法院的下設機構,是各省的法院------省級也將改革,原來的提刑按察使司,更名為法院,法院不再受各省布政使的管轄,而是直接受司法院領導,獨立行使一省的審判權。”
“陛下,大明的司法,完全獨立成院?”
“不錯,司法獨立,不受各級行政官員的幹涉,其實,官員們也幹涉不了,各級法院的人事權、經濟劃撥權,都隻受上級法院的管轄,”朱由檢追問一句:“這算不算是對政務院的製約?”
“……”大臣們麵麵相覷,一旦司法獨立,別說普通的官員,就是政務院總理,如果犯事,也隻能將自己交到司法院的手上,不知道獨立以後的司法院,與錦衣衛、東西廠有沒有兩樣。
“當然,司法院本身也不能淩駕於大明的律法之上,他們在審理的時候,必須以律法為依據,監察部不能幹涉,但可以監督,必要的時候,朕的錦衣衛,也會監督各級法院的審判工作。”
有了監察部的監察,大臣們稍稍放心,怎麽說監察部也是政務院的人。
“對於政務院,朕還有一重製約,那就是國防院,院長李春燁,副院長王在晉,”朱由檢稍稍停頓會,“國防院獨立主管全國的軍事,大明所有的軍隊,都直接受國防院的統轄。”
“臣多謝陛下的信任,臣肝腦塗地以報陛下!”李春燁在朝堂長跪不起,他已經明白了朱由檢的內政設計,這國防院長,乃↙,是與政務院總理、司法院院長齊名的三大高官,分工不同,又相互製約,而國防院長,掌控全**隊,實權似乎更大些。
“侯質平身!朕再說說國防院的組成,”朱由檢向李春燁抬抬手,示意他站起來,“國防院除掌控全國的軍隊外,下設三個部:陸軍部、海軍部、參謀部。”
“陸軍部、海軍部、參謀部?”大臣們又開始議論,從名稱上,他們能明白個大概,但是,對於參謀部,了解的人卻是不多。
“眾愛卿,陸軍部長是閻鳴泰,海軍部長是秦永年,這兩部,分別掌管陸軍與海軍,至於參謀部,部長為曹文詔,”朱由檢緩緩呷口香茗,“參謀部平時為軍隊製定軍律和訓練大綱,戰爭時期,給前線的軍隊提供軍情,保障糧草、器械、後備兵員補充等,但不能調動和直接指揮軍隊。”
“陛下,這國防院,同樣不受政務院統轄嗎?”
“對,‘三院分立,互不統屬,彼此分權,相互製約’,這就是‘三院十部製度’的基礎。”
“朝廷機構如此設計,那陛下……”
“朕是大明的皇帝,自然要掌管整個大明,朕與政務院同掌政務權,與司法院同掌審判權,與國防院同掌軍事權,此外,三院的主官,都是由朕直接任命,必要的時候,朕還會直接任命各部主官、各省省長、各軍軍長。”
“原來如此!”大臣們這才明白,朱由檢還是淩駕在一切權力之上,果然是皇權至上。
“在不同的時間節點,朕的工作側重點不同,今年,朕主要的精力,是在北五省的道路建設上,而明年,朕可能就要主管北五省的義務教育了。”
朱由檢精心構築的“三院十部製”,使朝廷有一個完整的框架,他自己可以完全從中繁瑣的政務中解放出來,以皇帝的身份和威望,主抓某一項具體的事務,以點帶麵,促進大明的全麵發展。
他還有一個設想,暫時還隻能隱藏在自己的心中,按照這種體製,如果沒有皇帝,朝廷照樣可以正常運轉,將來過渡到不要皇帝,或者皇帝不理政,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隻有真正破除世襲,才有可能重振大明。
“陛下剛才說到的省級改革……”
“省級改革,首先,‘承宣布政使司’,蒙元的烙印太深,還是換成‘省’簡潔,北、中、南共十五省,加上關外的五省,大明現在一共二十個省,但關外五省現在都是‘軍管’,暫時不在改革之列。”
大臣們這才想起,大明現在已經不是原來的十五省了,這增加的關外五省,都是朱由檢的傑作,難怪他有改革的手段與威望。
“省級地方行政機構的設立,與中央的類似,設省長、法院院長、總兵各一人,分別主管一省之政務、審判和後備役軍備,他們分別由政務院人事部、司法院、國防院參謀部任免。”
“陛下,那一省之長,竟然管不了本省的募兵之事?”
“朕如此設立機構,不僅是為了讓官員們相互製約,更是將省長從審判、軍務中解脫出來,專門從事民政,努力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協助本省工商業的發展,改善本省的經濟狀況,”朱由檢緩口氣,“省長以下,比照政務院的十部,設立十個廳,各廳長由省長任免,對省長負責。”
“陛下,那府縣呢?”
“府縣比照省,設立相應的機構,但縣級根據本縣的實際情況,可以少設立一些本縣暫時不需要的機構。”
眾人都是默不作聲,除了已經任命的官員,其他人肯定有職務上的變動,甚至就此致仕,但誰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
朱由檢卻是繼續施政:“另外,朕打算撤銷南北兩直隸,撤銷南京六部,讓兩直隸變成普通的省份。”
“陛下,南北兩直隸在大明的地位,太過重要,千萬要小心從事。”
“朕自然會重視兩京------朕還打算,在南北兩京之間,修築一條水泥大道,加強兩京之間的聯係,便利兩京之間的人員交往和物資流通。”
“陛下,這南北兩直隸,究竟如何撤銷?”大臣們對修路的事,不太感興趣,他們感興趣的是,在撤銷兩直隸的過程中,能否為自己謀得利益。
“撤銷南直隸,改設江南省,撤銷應天府,改設南京府,南京府作為江南省的首府。”
“那北直隸呢?”大臣們發現,撤銷南直隸,與他們並沒有多大的關係。
“撤銷北直隸,重新設立河北省,撤銷順天府,設立北京府,北京府依然作為大明的國都。”
“陛下,那北直隸的首府,可還是北京?”
朱由檢突然想起,河北省的人口太過集中,在一千萬人口中,光北京就超過百萬,人口越多,城市就顯得擁擠,而且,北京太繁華,也不利於河北省其它地區的發展,“改天津衛為天津府,作為河北省的首府。”
“陛下,眼下天津太過荒涼,不過幾所軍營,要作為河北省的首府,萬萬不能。”
“愛卿不用擔心,天津眼下雖然荒涼,但作為河北省的首府,必然要大規模建設,朕還會將北京所有的工廠全部遷往天津,那時天津的人口、商業,必然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且,朝廷現在鼓勵海運,天津有大沽碼頭,也會促進天津的發展。”
“大沽碼頭?”大部分朝臣都沒去過天津,更不知道大沽在哪。
朱由檢擺開地圖,“未來的天津府,自北向南,分別是薊縣、寶坻縣、武清縣、靜海縣,在天津府的東南,是大沽碼頭,在碼頭附近設立大沽縣。”
大臣們還是一知半解,“陛下,北京已經非常繁榮,為何要將河北的首府,移向荒涼的天津?”
“正是因為北京太過繁榮,人口過多,交通堵塞,朕才想起將河北的首府,移向天津,未來的北京,不得發展工業,作為國都,北京應該是全國的行政、交通、文化、商業中心,它已經承擔不了過多的工業了,朕的工廠,也會遷至天津。”
皇帝親自做表率,大臣們不會再無事生非,再說,遷不遷工廠,與他們也沒有直接的關係。
“陛下行這等改革,究竟是何用意?讓臣等明白陛下的用意,將來也好為新政服務。”大臣們覺得,朱由檢的動作雖大,但這次政改,與他們的關係似乎不大,方向也不明確。
“這個問題問得好,朕原本就準備告知諸位,”朱由檢咳嗽兩聲,“朕這次政改,主要是為了預防百官貪墨,雖然諸位愛卿都在廉政文書簽上自己的名字,但沒有監督的官員,遲早還是會偷嚐禁果的。”
“陛下,這次政改,怎麽會與預防貪墨有關?”大臣們一個個幹瞪眼,朱由檢的想法,層出不窮,誰也猜不透朱由檢的真實用意。
“朕這次改革,除了要求監察部行監督之職外,各部門還要行自上而下的監督。”
“司法院?國防院?”大臣們念叨著,這兩個名詞,他們似乎沒見過,自然不知道這兩院具體分管的事務。
“司法院就是原來的刑部,負責審理全國範圍內有影響的案件,院長喬允升,副院長唐濟世,”朱由檢止住大臣們的議論,“司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其它兩院不得幹涉,就是政務院、國防院有人犯事,也得由司法院獨立審判。”
“……”大臣們倒吸一口涼氣,看來朱由檢已經給斷絕了官員貪墨的後路,司法院獨立,官員們萬一犯事,將來連個說情的都沒有。
“司法院的下設機構,是各省的法院------省級也將改革,原來的提刑按察使司,更名為法院,法院不再受各省布政使的管轄,而是直接受司法院領導,獨立行使一省的審判權。”
“陛下,大明的司法,完全獨立成院?”
“不錯,司法獨立,不受各級行政官員的幹涉,其實,官員們也幹涉不了,各級法院的人事權、經濟劃撥權,都隻受上級法院的管轄,”朱由檢追問一句:“這算不算是對政務院的製約?”
“……”大臣們麵麵相覷,一旦司法獨立,別說普通的官員,就是政務院總理,如果犯事,也隻能將自己交到司法院的手上,不知道獨立以後的司法院,與錦衣衛、東西廠有沒有兩樣。
“當然,司法院本身也不能淩駕於大明的律法之上,他們在審理的時候,必須以律法為依據,監察部不能幹涉,但可以監督,必要的時候,朕的錦衣衛,也會監督各級法院的審判工作。”
有了監察部的監察,大臣們稍稍放心,怎麽說監察部也是政務院的人。
“對於政務院,朕還有一重製約,那就是國防院,院長李春燁,副院長王在晉,”朱由檢稍稍停頓會,“國防院獨立主管全國的軍事,大明所有的軍隊,都直接受國防院的統轄。”
“臣多謝陛下的信任,臣肝腦塗地以報陛下!”李春燁在朝堂長跪不起,他已經明白了朱由檢的內政設計,這國防院長,乃↙,是與政務院總理、司法院院長齊名的三大高官,分工不同,又相互製約,而國防院長,掌控全**隊,實權似乎更大些。
“侯質平身!朕再說說國防院的組成,”朱由檢向李春燁抬抬手,示意他站起來,“國防院除掌控全國的軍隊外,下設三個部:陸軍部、海軍部、參謀部。”
“陸軍部、海軍部、參謀部?”大臣們又開始議論,從名稱上,他們能明白個大概,但是,對於參謀部,了解的人卻是不多。
“眾愛卿,陸軍部長是閻鳴泰,海軍部長是秦永年,這兩部,分別掌管陸軍與海軍,至於參謀部,部長為曹文詔,”朱由檢緩緩呷口香茗,“參謀部平時為軍隊製定軍律和訓練大綱,戰爭時期,給前線的軍隊提供軍情,保障糧草、器械、後備兵員補充等,但不能調動和直接指揮軍隊。”
“陛下,這國防院,同樣不受政務院統轄嗎?”
“對,‘三院分立,互不統屬,彼此分權,相互製約’,這就是‘三院十部製度’的基礎。”
“朝廷機構如此設計,那陛下……”
“朕是大明的皇帝,自然要掌管整個大明,朕與政務院同掌政務權,與司法院同掌審判權,與國防院同掌軍事權,此外,三院的主官,都是由朕直接任命,必要的時候,朕還會直接任命各部主官、各省省長、各軍軍長。”
“原來如此!”大臣們這才明白,朱由檢還是淩駕在一切權力之上,果然是皇權至上。
“在不同的時間節點,朕的工作側重點不同,今年,朕主要的精力,是在北五省的道路建設上,而明年,朕可能就要主管北五省的義務教育了。”
朱由檢精心構築的“三院十部製”,使朝廷有一個完整的框架,他自己可以完全從中繁瑣的政務中解放出來,以皇帝的身份和威望,主抓某一項具體的事務,以點帶麵,促進大明的全麵發展。
他還有一個設想,暫時還隻能隱藏在自己的心中,按照這種體製,如果沒有皇帝,朝廷照樣可以正常運轉,將來過渡到不要皇帝,或者皇帝不理政,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隻有真正破除世襲,才有可能重振大明。
“陛下剛才說到的省級改革……”
“省級改革,首先,‘承宣布政使司’,蒙元的烙印太深,還是換成‘省’簡潔,北、中、南共十五省,加上關外的五省,大明現在一共二十個省,但關外五省現在都是‘軍管’,暫時不在改革之列。”
大臣們這才想起,大明現在已經不是原來的十五省了,這增加的關外五省,都是朱由檢的傑作,難怪他有改革的手段與威望。
“省級地方行政機構的設立,與中央的類似,設省長、法院院長、總兵各一人,分別主管一省之政務、審判和後備役軍備,他們分別由政務院人事部、司法院、國防院參謀部任免。”
“陛下,那一省之長,竟然管不了本省的募兵之事?”
“朕如此設立機構,不僅是為了讓官員們相互製約,更是將省長從審判、軍務中解脫出來,專門從事民政,努力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協助本省工商業的發展,改善本省的經濟狀況,”朱由檢緩口氣,“省長以下,比照政務院的十部,設立十個廳,各廳長由省長任免,對省長負責。”
“陛下,那府縣呢?”
“府縣比照省,設立相應的機構,但縣級根據本縣的實際情況,可以少設立一些本縣暫時不需要的機構。”
眾人都是默不作聲,除了已經任命的官員,其他人肯定有職務上的變動,甚至就此致仕,但誰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
朱由檢卻是繼續施政:“另外,朕打算撤銷南北兩直隸,撤銷南京六部,讓兩直隸變成普通的省份。”
“陛下,南北兩直隸在大明的地位,太過重要,千萬要小心從事。”
“朕自然會重視兩京------朕還打算,在南北兩京之間,修築一條水泥大道,加強兩京之間的聯係,便利兩京之間的人員交往和物資流通。”
“陛下,這南北兩直隸,究竟如何撤銷?”大臣們對修路的事,不太感興趣,他們感興趣的是,在撤銷兩直隸的過程中,能否為自己謀得利益。
“撤銷南直隸,改設江南省,撤銷應天府,改設南京府,南京府作為江南省的首府。”
“那北直隸呢?”大臣們發現,撤銷南直隸,與他們並沒有多大的關係。
“撤銷北直隸,重新設立河北省,撤銷順天府,設立北京府,北京府依然作為大明的國都。”
“陛下,那北直隸的首府,可還是北京?”
朱由檢突然想起,河北省的人口太過集中,在一千萬人口中,光北京就超過百萬,人口越多,城市就顯得擁擠,而且,北京太繁華,也不利於河北省其它地區的發展,“改天津衛為天津府,作為河北省的首府。”
“陛下,眼下天津太過荒涼,不過幾所軍營,要作為河北省的首府,萬萬不能。”
“愛卿不用擔心,天津眼下雖然荒涼,但作為河北省的首府,必然要大規模建設,朕還會將北京所有的工廠全部遷往天津,那時天津的人口、商業,必然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且,朝廷現在鼓勵海運,天津有大沽碼頭,也會促進天津的發展。”
“大沽碼頭?”大部分朝臣都沒去過天津,更不知道大沽在哪。
朱由檢擺開地圖,“未來的天津府,自北向南,分別是薊縣、寶坻縣、武清縣、靜海縣,在天津府的東南,是大沽碼頭,在碼頭附近設立大沽縣。”
大臣們還是一知半解,“陛下,北京已經非常繁榮,為何要將河北的首府,移向荒涼的天津?”
“正是因為北京太過繁榮,人口過多,交通堵塞,朕才想起將河北的首府,移向天津,未來的北京,不得發展工業,作為國都,北京應該是全國的行政、交通、文化、商業中心,它已經承擔不了過多的工業了,朕的工廠,也會遷至天津。”
皇帝親自做表率,大臣們不會再無事生非,再說,遷不遷工廠,與他們也沒有直接的關係。
“陛下行這等改革,究竟是何用意?讓臣等明白陛下的用意,將來也好為新政服務。”大臣們覺得,朱由檢的動作雖大,但這次政改,與他們的關係似乎不大,方向也不明確。
“這個問題問得好,朕原本就準備告知諸位,”朱由檢咳嗽兩聲,“朕這次政改,主要是為了預防百官貪墨,雖然諸位愛卿都在廉政文書簽上自己的名字,但沒有監督的官員,遲早還是會偷嚐禁果的。”
“陛下,這次政改,怎麽會與預防貪墨有關?”大臣們一個個幹瞪眼,朱由檢的想法,層出不窮,誰也猜不透朱由檢的真實用意。
“朕這次改革,除了要求監察部行監督之職外,各部門還要行自上而下的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