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安置成年親王
大明從挽救嫡長孫開始 作者:見月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隻過了不到半個月,皇權交替帶來的動蕩就幾乎消失。
至少民間已經完全恢複了正常。
對於百姓來說,他們除了接到通知,十月初八前後不允許舉行喪葬,就沒有別的感覺了。
當然了,名字帶有“標”字的除外。
避諱製度,必須改名字。
不過朱標是個不想多事之人,就下旨單名叫標的改名即可,雙字帶標字的無需更名。
地名之類帶標字的也無需更改。
本來這算是一項新皇仁政,卻讓老朱尷尬了好幾天。
為啥?
因為老朱那會要求,不論單雙字,隻要有重的都要改。
不光名字要避諱,他還給自己起了個表字,也要避諱。
比如,他的表字是國瑞,帶國和瑞字的都要避諱。
馮勝原名馮國勝,就是因為避諱改了名。
他還給自己的父親取名叫朱世珍,連這個名字都要一起避諱。
本來這還沒啥,因為避諱沒有一個固定的規矩,怎麽避諱全看皇帝的意思。
有的皇帝甚至要求,諸子百家的典籍都要避諱。
比如道可道非恆道,因為避諱漢文帝劉恆的名字,被改成了道可道非常道。
此類事情不勝枚舉,和他們比起來,老朱的避諱要求其實不算苛刻。
然而朱標這一下卻把他給襯托出來了。
關鍵他還啥都不能說,不說隻是尷尬一下,說了那就真成丟人了。
所以老朱隻能自己鬱悶,朱標來請安,他都沒給好臉色。
避諱隻是一件小事,真正的大事是幾日後朱標的又一道旨意。
著晉王、燕王開府建牙,自設官職、自募僚屬。
這一下群臣和炸開了鍋一般。
新皇這是糊塗了啊,你這麽搞不是要讓兩位塞王建國中之國嗎?
不隻是文官反對,就連勳貴都有些躁動了。
朱標不得不向群臣解釋,兩位親王將來是要分封的。
隻是現在大明離不開他們,封國的事情不得不推後。
允許他們開府建牙,是對他們的補償。
將來封國了,有現成的官僚團隊可以使用,能省去很多麻煩。
即便如此,群臣依然不願意罷休。
話雖如此,如果兩位親王尾大不掉,不願意就藩怎麽辦?
群臣或許有私心,但他們的意見確實是站得住腳的。
確實不能排除這種可能。
最終經過一番拉扯,雙方各退一步。
允許兩位親王開府建牙,但對規模進行了限製。
且等五年後兩位親王世子學有所成,就給他們封國,讓世子前去治理。
對於五年期限,朱棣那邊好說,反正他的封國肯定先放在錫蘭島上。
地是現成的,隻要移民過去就行了。
麻煩的是朱棡,碎葉川還被帖木兒帝國占據,中間還隔著廣闊的西域。
且大明的主要敵人是北元,抽不出太多兵力用在西域方向。
五年時間可不好辦。
就連自信如朱棡,也不敢說五年內能從帖木兒那邊啃下一塊地。
不過辦法都是人想出來的,折中的法子多的是。
陳景恪指著地圖,說道:“可以拿下高昌舊地,對晉王來說毫無難度,五年內完全可以做到。”
“此地遠離大明腹心,先將封國放在這裏,群臣不會有意見。”
朱棡目光緊緊盯著地圖,說道:
“控製此地的是東察合台汗國,去年為帖木兒所敗實力大損。”
“這也是年初我軍攻打哈密王,他們坐視不理的原因。”
“給我兩三年時間治理河西積蓄力量,高昌舊地一戰可下。”
朱標微微頷首,說道:“三弟有把握就好,朝廷會全力助你奪取此地。”
陳景恪自然也不懷疑這一點,如果是完整的察合台汗國,確實挺棘手的。
可現在隻是分裂後的東察合台汗國,還剛剛被帖木兒打敗,連可汗都被殺了。
大明想打敗他們拿下高昌舊地,可以說輕而易舉。
“打下這裏容易,治理很難。”
“自唐以後,漢人就失去了對高昌的統治,這裏已經見不到漢人蹤跡。”
“當地的生產也遭到全麵的破壞。”
“我們要重新移民,開墾農田,興建水利設施……”
“就算順利,十年能有所成就算不錯了。”
“不過一旦將此地經營好,就有了一處攻打帖木兒汗國的橋頭堡。”
“等將來拿下碎葉川,朝廷正好可以派遣流官接管此地。”
有些事情必須提前說清楚,高昌隻是暫時借給你的,將來是要還迴來的。
這些話朱標不方便說,隻能陳景恪來當這個壞人。
其他人自然也明白這個意思,並不會因此就生氣。
朱棡嘴角浮起一絲笑容,說道:“十年又算的了什麽,我還有半生時間可用。”
“就算我完不成,還有濟熺接班。”
“子子孫孫無窮盡也,碎葉川終將是我晉國之地。”
“到時晉國勢力會全麵撤出西域,將那裏的土地移交給朝廷。”
首次參與內部會議的朱濟熺,激動的說道:
“我一定會幫助父親,早日完成立國大業。”
老朱咧開嘴,高興的說道:“好好好,不愧是咱的好兒子好孫子,有你們在,咱就放心了。”
原本的朱濟熺也是往文臣武將方向培養的,後來確立分封製度,就逐漸增加了君王教育。
實際能力暫時還看不出來,但學業方麵確實非常優秀。
且因為從小就和朱雄英、朱高熾等人一起讀書生活,兄弟感情甚篤。
他和朱雄英的關係,類似於朱棡和朱標。
包括朱元璋的幾個年齡較小的兒子,蜀王朱椿、湘王朱柏、剛剛被封為寧王的朱權等等。
都是朱雄英小團隊成員,關係莫逆。
所以,隻要皇位順利交替,就不怕晉國占著西域不肯歸還。
至少三代人不用擔心這個問題。
如果三代人還不能幫晉國立國,那大明幹脆自我毀滅算了,也別想著什麽帝國時代了。
話題說到這裏,陳景恪就提出了一個新的建議:
“魯王、蜀王、湘王皆已學有所成,依照以前的規矩已經可以就藩。”
“然分封製之後,一直未能為他們尋找到合適的封地,至今滯留鳳陽練兵。”
“接下來幾年朝廷不會大行擴張,他們的封國可能要多年以後才能建立。”
“總不能讓幾位親王一直困在鳳陽,這不合禮法,也不利於他們的成長。”
“所以,我以為可以讓他們去邊疆之地擔任總督。”
“既可以幫助朝廷快速穩定邊疆,又可以鍛煉能力,兩全其美。”
老朱眉開眼笑,這個提議好啊。
他下意識的就想開口答應下來,話到嘴邊才反應過來,現在是朱標當皇帝。
連忙閉上了嘴巴,將決策權交給兒子。
朱標也同樣很讚同這個提議,說道:“景恪這個提議好,隻是就怕苦了幾位弟弟。”
老朱終於忍不住了,說道:“怕苦就別當藩王,你直接安排就是,他們誰有意見就來找咱。”
聞言,朱標立即說道:“好,遼東和交趾雖已經收複多年,然人心不穩動亂不斷,正好派三王前去治理。”
之後,朱標任命魯王朱檀為遼西總督,蜀王朱椿為遼東總督,湘王朱柏為交趾總督。
對於這個認命,群臣倒是沒有反對。
遼東地區和交趾地區,都是新收複的,治理的一直都不太理想。
讓三位親王過去坐鎮,是符合規則的。
隻要不讓他們開府建牙就可以。
對於魯王他們三人來說,這也是一件大喜事。
在鳳陽練兵兩年,始終不提封國的事情,他們也不敢多問,心裏別提多忐忑了。
蜀王和湘王還好,他們是朱雄英的鐵杆,知道很多東西。
魯王不同,他文質彬彬謙遜有禮,對誰都很客氣。
但也意味著對誰都比較疏遠。
朱雄英嚐試過接觸,沒有得到迴應,也就沒在刻意拉攏。
所以,他並未加入小圈子,也就無從得知很多信息。
到了現在這種敏感時刻,也就更加的慌張,生怕自己的封國莫名其妙就沒了。
現在不管怎麽說,總算是有了下文。
雖然隻是擔任總督,並不是真正的分封,可權力也是非常大的。
提拔幾個自己的親信,還可以鍛煉一下自己的能力。
而且朝廷不可能讓他們空手去,提前把親王衛隊給配齊了。
每人五千八百人,正好是一個衛的兵力。
此去正好把親王衛隊好好訓練一下。
現在每多積累一份實力,將來建立封國就能減少一分困難。
當然了,他們心情好轉還有個原因。
晉王和燕王的封國一樣推後了,這就說明朝廷不是針對他們,而是大政策暫時不準備擴張。
再聯想到五年後讓兩位塞王的勢力撤出大明,也就是說差不多三五年左右大明就會再度擴張。
楚王、朝鮮王他們已經分封。
按照排序來說,晉王燕王周王之後,就輪到他們了。
總之,三位親王高高興興就接受了這個認命。
區別是,蜀王和湘王特意去拜訪了陳景恪,詢問可有良法。
陳景恪就告訴他們:“沒什麽特殊技巧可言,不外乎是分化拉攏。”
“對反抗者要給予雷霆猛擊,對臣服者要給予好處。”
“教化工作也同等重要,這才是長久之道。”
“具體如何施行教化,朝廷已經有成熟的章程,你們依照章程去做就可以了。”
“如果非要說有什麽特別注意的地方,那就是要將部落的首領和百姓區別看待。”
蜀王朱椿不解的道:“哦,為何?”
陳景恪解釋道:“在大明沒有對百姓展開教化之前,我漢人百姓對自己的身份尚且缺乏認同感,更何況是蠻夷百姓?”
“他們並沒有身份認同,隻是跟隨酋長討生活罷了。”
“酋長叛亂,他們分不清對錯,隻能被裹挾著一起叛亂。”
“如果你們不加以分辨,全部予以打擊,就是逼著蠻夷百姓一起造反。”
“當然,如果對方已經覺醒群體意識,那就不要猶豫,盡快徹底摧毀對方。”
外力會讓對方覺醒群體意識,這是曆史已經證明了的道理。
想要治理地方,必須要想辦法分化蠻夷首領和百姓的關係。
“你們可以嚐試引誘政策,以利益誘使蠻夷首領離開深山老林,去大城市享受舒服的日子。”
“如此,他們和部民的關係會日漸疏遠。”
“我們再趁此機會,宣揚那些酋長在城市裏如何花天酒地,那些部民心中就會生出怨憤。”
“……”
“還有,不要強調身份差別,伱強調身份的同時,就是在幫對方建立身份概念。”
“一視同仁,大家都是華夏子民。”
兩位親王聽的咋舌不已,沒想到竟然有這麽多花招。
這陳伴讀真是陰險啊。
不過……我們喜歡。
陳景恪自然不會隻動嘴皮子,去找了張宇初和佛教的代表,讓他們派遣僧道跟隨兩位親王去做教化。
“有兩位親王幫助,你們在那裏的行動會更加順利。”
“尤其是交趾,自古就有信佛的傳統,佛教在此地行動大為便利。”
“道教也不要羨慕,這是佛教先賢留下的遺澤。”
“你們現在開始行動,將來你們的後輩,也能享受你們的遺澤。”
佛道兩家已經被拿捏的死死的,自然不會拒絕。
各家都派遣了五十名成員,前往兩地傳教。
不是他們不想出動更多的人,而是時間太短,還沒有培養出足夠的符合傳教標準的人才。
他們又不敢用一般的人才糊弄陳景恪。
更何況這次是佛道兩教第一次大規模行動,也必須要做出成績。
否則朝廷會怎麽想?
所以,兩教才臨時突擊培訓了這五十個人。
三位親王並沒有直接出發,畢竟馬上就要過年了,怎麽也要留他們過完新年再去赴任。
而且親王衛隊之類的,也不是那麽容易就能配齊的,一切都需要時間。
解決了三位親王的事情,陳景恪總算是鬆了口氣。
但他卻並沒有迎來清閑,朱標召集了自己的團隊,將之前製定好的五年發展計劃給拿了出來。
“明年將會正式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現在需要對這個計劃做最後的調整。”
陳景恪作為計劃的總設計師,自然要參與進來。
(本章完)
至少民間已經完全恢複了正常。
對於百姓來說,他們除了接到通知,十月初八前後不允許舉行喪葬,就沒有別的感覺了。
當然了,名字帶有“標”字的除外。
避諱製度,必須改名字。
不過朱標是個不想多事之人,就下旨單名叫標的改名即可,雙字帶標字的無需更名。
地名之類帶標字的也無需更改。
本來這算是一項新皇仁政,卻讓老朱尷尬了好幾天。
為啥?
因為老朱那會要求,不論單雙字,隻要有重的都要改。
不光名字要避諱,他還給自己起了個表字,也要避諱。
比如,他的表字是國瑞,帶國和瑞字的都要避諱。
馮勝原名馮國勝,就是因為避諱改了名。
他還給自己的父親取名叫朱世珍,連這個名字都要一起避諱。
本來這還沒啥,因為避諱沒有一個固定的規矩,怎麽避諱全看皇帝的意思。
有的皇帝甚至要求,諸子百家的典籍都要避諱。
比如道可道非恆道,因為避諱漢文帝劉恆的名字,被改成了道可道非常道。
此類事情不勝枚舉,和他們比起來,老朱的避諱要求其實不算苛刻。
然而朱標這一下卻把他給襯托出來了。
關鍵他還啥都不能說,不說隻是尷尬一下,說了那就真成丟人了。
所以老朱隻能自己鬱悶,朱標來請安,他都沒給好臉色。
避諱隻是一件小事,真正的大事是幾日後朱標的又一道旨意。
著晉王、燕王開府建牙,自設官職、自募僚屬。
這一下群臣和炸開了鍋一般。
新皇這是糊塗了啊,你這麽搞不是要讓兩位塞王建國中之國嗎?
不隻是文官反對,就連勳貴都有些躁動了。
朱標不得不向群臣解釋,兩位親王將來是要分封的。
隻是現在大明離不開他們,封國的事情不得不推後。
允許他們開府建牙,是對他們的補償。
將來封國了,有現成的官僚團隊可以使用,能省去很多麻煩。
即便如此,群臣依然不願意罷休。
話雖如此,如果兩位親王尾大不掉,不願意就藩怎麽辦?
群臣或許有私心,但他們的意見確實是站得住腳的。
確實不能排除這種可能。
最終經過一番拉扯,雙方各退一步。
允許兩位親王開府建牙,但對規模進行了限製。
且等五年後兩位親王世子學有所成,就給他們封國,讓世子前去治理。
對於五年期限,朱棣那邊好說,反正他的封國肯定先放在錫蘭島上。
地是現成的,隻要移民過去就行了。
麻煩的是朱棡,碎葉川還被帖木兒帝國占據,中間還隔著廣闊的西域。
且大明的主要敵人是北元,抽不出太多兵力用在西域方向。
五年時間可不好辦。
就連自信如朱棡,也不敢說五年內能從帖木兒那邊啃下一塊地。
不過辦法都是人想出來的,折中的法子多的是。
陳景恪指著地圖,說道:“可以拿下高昌舊地,對晉王來說毫無難度,五年內完全可以做到。”
“此地遠離大明腹心,先將封國放在這裏,群臣不會有意見。”
朱棡目光緊緊盯著地圖,說道:
“控製此地的是東察合台汗國,去年為帖木兒所敗實力大損。”
“這也是年初我軍攻打哈密王,他們坐視不理的原因。”
“給我兩三年時間治理河西積蓄力量,高昌舊地一戰可下。”
朱標微微頷首,說道:“三弟有把握就好,朝廷會全力助你奪取此地。”
陳景恪自然也不懷疑這一點,如果是完整的察合台汗國,確實挺棘手的。
可現在隻是分裂後的東察合台汗國,還剛剛被帖木兒打敗,連可汗都被殺了。
大明想打敗他們拿下高昌舊地,可以說輕而易舉。
“打下這裏容易,治理很難。”
“自唐以後,漢人就失去了對高昌的統治,這裏已經見不到漢人蹤跡。”
“當地的生產也遭到全麵的破壞。”
“我們要重新移民,開墾農田,興建水利設施……”
“就算順利,十年能有所成就算不錯了。”
“不過一旦將此地經營好,就有了一處攻打帖木兒汗國的橋頭堡。”
“等將來拿下碎葉川,朝廷正好可以派遣流官接管此地。”
有些事情必須提前說清楚,高昌隻是暫時借給你的,將來是要還迴來的。
這些話朱標不方便說,隻能陳景恪來當這個壞人。
其他人自然也明白這個意思,並不會因此就生氣。
朱棡嘴角浮起一絲笑容,說道:“十年又算的了什麽,我還有半生時間可用。”
“就算我完不成,還有濟熺接班。”
“子子孫孫無窮盡也,碎葉川終將是我晉國之地。”
“到時晉國勢力會全麵撤出西域,將那裏的土地移交給朝廷。”
首次參與內部會議的朱濟熺,激動的說道:
“我一定會幫助父親,早日完成立國大業。”
老朱咧開嘴,高興的說道:“好好好,不愧是咱的好兒子好孫子,有你們在,咱就放心了。”
原本的朱濟熺也是往文臣武將方向培養的,後來確立分封製度,就逐漸增加了君王教育。
實際能力暫時還看不出來,但學業方麵確實非常優秀。
且因為從小就和朱雄英、朱高熾等人一起讀書生活,兄弟感情甚篤。
他和朱雄英的關係,類似於朱棡和朱標。
包括朱元璋的幾個年齡較小的兒子,蜀王朱椿、湘王朱柏、剛剛被封為寧王的朱權等等。
都是朱雄英小團隊成員,關係莫逆。
所以,隻要皇位順利交替,就不怕晉國占著西域不肯歸還。
至少三代人不用擔心這個問題。
如果三代人還不能幫晉國立國,那大明幹脆自我毀滅算了,也別想著什麽帝國時代了。
話題說到這裏,陳景恪就提出了一個新的建議:
“魯王、蜀王、湘王皆已學有所成,依照以前的規矩已經可以就藩。”
“然分封製之後,一直未能為他們尋找到合適的封地,至今滯留鳳陽練兵。”
“接下來幾年朝廷不會大行擴張,他們的封國可能要多年以後才能建立。”
“總不能讓幾位親王一直困在鳳陽,這不合禮法,也不利於他們的成長。”
“所以,我以為可以讓他們去邊疆之地擔任總督。”
“既可以幫助朝廷快速穩定邊疆,又可以鍛煉能力,兩全其美。”
老朱眉開眼笑,這個提議好啊。
他下意識的就想開口答應下來,話到嘴邊才反應過來,現在是朱標當皇帝。
連忙閉上了嘴巴,將決策權交給兒子。
朱標也同樣很讚同這個提議,說道:“景恪這個提議好,隻是就怕苦了幾位弟弟。”
老朱終於忍不住了,說道:“怕苦就別當藩王,你直接安排就是,他們誰有意見就來找咱。”
聞言,朱標立即說道:“好,遼東和交趾雖已經收複多年,然人心不穩動亂不斷,正好派三王前去治理。”
之後,朱標任命魯王朱檀為遼西總督,蜀王朱椿為遼東總督,湘王朱柏為交趾總督。
對於這個認命,群臣倒是沒有反對。
遼東地區和交趾地區,都是新收複的,治理的一直都不太理想。
讓三位親王過去坐鎮,是符合規則的。
隻要不讓他們開府建牙就可以。
對於魯王他們三人來說,這也是一件大喜事。
在鳳陽練兵兩年,始終不提封國的事情,他們也不敢多問,心裏別提多忐忑了。
蜀王和湘王還好,他們是朱雄英的鐵杆,知道很多東西。
魯王不同,他文質彬彬謙遜有禮,對誰都很客氣。
但也意味著對誰都比較疏遠。
朱雄英嚐試過接觸,沒有得到迴應,也就沒在刻意拉攏。
所以,他並未加入小圈子,也就無從得知很多信息。
到了現在這種敏感時刻,也就更加的慌張,生怕自己的封國莫名其妙就沒了。
現在不管怎麽說,總算是有了下文。
雖然隻是擔任總督,並不是真正的分封,可權力也是非常大的。
提拔幾個自己的親信,還可以鍛煉一下自己的能力。
而且朝廷不可能讓他們空手去,提前把親王衛隊給配齊了。
每人五千八百人,正好是一個衛的兵力。
此去正好把親王衛隊好好訓練一下。
現在每多積累一份實力,將來建立封國就能減少一分困難。
當然了,他們心情好轉還有個原因。
晉王和燕王的封國一樣推後了,這就說明朝廷不是針對他們,而是大政策暫時不準備擴張。
再聯想到五年後讓兩位塞王的勢力撤出大明,也就是說差不多三五年左右大明就會再度擴張。
楚王、朝鮮王他們已經分封。
按照排序來說,晉王燕王周王之後,就輪到他們了。
總之,三位親王高高興興就接受了這個認命。
區別是,蜀王和湘王特意去拜訪了陳景恪,詢問可有良法。
陳景恪就告訴他們:“沒什麽特殊技巧可言,不外乎是分化拉攏。”
“對反抗者要給予雷霆猛擊,對臣服者要給予好處。”
“教化工作也同等重要,這才是長久之道。”
“具體如何施行教化,朝廷已經有成熟的章程,你們依照章程去做就可以了。”
“如果非要說有什麽特別注意的地方,那就是要將部落的首領和百姓區別看待。”
蜀王朱椿不解的道:“哦,為何?”
陳景恪解釋道:“在大明沒有對百姓展開教化之前,我漢人百姓對自己的身份尚且缺乏認同感,更何況是蠻夷百姓?”
“他們並沒有身份認同,隻是跟隨酋長討生活罷了。”
“酋長叛亂,他們分不清對錯,隻能被裹挾著一起叛亂。”
“如果你們不加以分辨,全部予以打擊,就是逼著蠻夷百姓一起造反。”
“當然,如果對方已經覺醒群體意識,那就不要猶豫,盡快徹底摧毀對方。”
外力會讓對方覺醒群體意識,這是曆史已經證明了的道理。
想要治理地方,必須要想辦法分化蠻夷首領和百姓的關係。
“你們可以嚐試引誘政策,以利益誘使蠻夷首領離開深山老林,去大城市享受舒服的日子。”
“如此,他們和部民的關係會日漸疏遠。”
“我們再趁此機會,宣揚那些酋長在城市裏如何花天酒地,那些部民心中就會生出怨憤。”
“……”
“還有,不要強調身份差別,伱強調身份的同時,就是在幫對方建立身份概念。”
“一視同仁,大家都是華夏子民。”
兩位親王聽的咋舌不已,沒想到竟然有這麽多花招。
這陳伴讀真是陰險啊。
不過……我們喜歡。
陳景恪自然不會隻動嘴皮子,去找了張宇初和佛教的代表,讓他們派遣僧道跟隨兩位親王去做教化。
“有兩位親王幫助,你們在那裏的行動會更加順利。”
“尤其是交趾,自古就有信佛的傳統,佛教在此地行動大為便利。”
“道教也不要羨慕,這是佛教先賢留下的遺澤。”
“你們現在開始行動,將來你們的後輩,也能享受你們的遺澤。”
佛道兩家已經被拿捏的死死的,自然不會拒絕。
各家都派遣了五十名成員,前往兩地傳教。
不是他們不想出動更多的人,而是時間太短,還沒有培養出足夠的符合傳教標準的人才。
他們又不敢用一般的人才糊弄陳景恪。
更何況這次是佛道兩教第一次大規模行動,也必須要做出成績。
否則朝廷會怎麽想?
所以,兩教才臨時突擊培訓了這五十個人。
三位親王並沒有直接出發,畢竟馬上就要過年了,怎麽也要留他們過完新年再去赴任。
而且親王衛隊之類的,也不是那麽容易就能配齊的,一切都需要時間。
解決了三位親王的事情,陳景恪總算是鬆了口氣。
但他卻並沒有迎來清閑,朱標召集了自己的團隊,將之前製定好的五年發展計劃給拿了出來。
“明年將會正式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現在需要對這個計劃做最後的調整。”
陳景恪作為計劃的總設計師,自然要參與進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