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誰最會講葷段子
大明從挽救嫡長孫開始 作者:見月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雄英的表現,讓眾人莞爾不已。
老朱非但沒生氣,反而覺得這小子不錯,像咱。
該狠的時候,下手比誰都狠。
這一點在江南的時候,體現的淋漓盡致。
該疼媳婦,那也是真疼愛。
這樣一家才能和和睦睦,不和之前的朝代一般,後宮亂糟糟的讓人看不過眼。
馬皇後表麵也很高興,心中則有些緊迫感。
她更加理智一些,朱雄英的表現,很可能會驕縱出一個掌權太後。
再加上徐家外戚力量強大,說不定就會釀成禍事。
最後不論是朱家倒黴,還是徐家倒黴,都不是她希望看到的。
一定要好好培養徐妙錦,不能讓她走上專權之路。
幾人說說笑笑了一會兒,話題不知不覺就轉向了製度變遷。
說起了曆代變法革新,主要聊的依然是先秦時期的情況。
畢竟話題是因宣太後而起,後來追溯到了商鞅變法。
朱元璋等人,聊的都是變法本身。
聊變法的具體內容,以及對各國的實際影響。
陳景恪則是從曆史角度,來剖析改革產生的原因、失敗或者成功的原因,以及對未來的影響。
“先秦時期,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社會需要新的能適應當前環境的製度……也就是生產關係。”
“變法,實質上就是在建立新的生產關係。”
“各國都曾有過變法之舉,李悝在魏國變法,吳起在楚國的變法,商鞅在秦國變法……”
“他們的變法,都一度讓國家變得強盛……”
“然而真正將新法保留下來的,就隻有秦國。”
“李悝和吳起的變法,都因為支持他們的君主薨逝而遭到廢棄。”
“那麽問題來了,為何秦國的變法能得以保存,而別的國家變法被廢除了呢?”
朱元璋愣了一下,說道:“秦惠文王亦是一位雄大才略之君,他殺商鞅是因為個人恩怨,而不是因為厭惡新法。”
“所以秦國新法才得以延續,而沒有被廢除。”
陳景恪剛想開口迴答,就聽一旁的朱雄英一陣幹咳:“咳咳……嗓子有點不舒服。”
陳景恪失笑不已,小樣騙誰呢。
不就是想在未來媳婦麵前顯擺嗎,行機會讓給你。
於是就說道:“說了這麽多,有點口幹,讓太孫來講吧。”
朱雄英謙虛的道:“這不好吧,我怕講不好……”
陳景恪忍住笑,說道:“也是,那要不……”
“咳咳……”朱雄英惡狠狠的瞪了他一眼,連忙說道:
“不過既然你都這麽說了,我就幫你講一講吧。”
“若哪裏講的不對,伱們別笑話我。”
話是對所有人說的,但眼睛餘光卻一直觀察徐妙錦的表情。
見她露出期待的樣子,心下就猶如打了雞血一般亢奮。
朱元璋和馬皇後忍俊不禁。
馬皇後瞪了老朱一眼,沒好氣的道:
“真是你的好乖孫,一模一樣的。”
老朱得意的道:“嘿嘿,類咱,頗類咱呀。”
陳景恪突然覺得好飽,早知道就應該將福清也帶過來了。
咱也秀恩愛,咱也喂你們吃狗糧。
朱雄英整理了一下語言,才說道:
“為何秦國變法能得以延續,列國變法則多是人亡政息,這和各國的曆史、地理環境有關。”
“首先是曆史,戰國七雄除了秦國,其餘六國出現的時間都很長。”
“國祚綿長,也就意味著貴族力量強大。”
“之前景恪說過,階級高度固化的社會,職位都是一個蘿卜一個坑,這個坑還是世襲的。”
方才他見徐妙錦特別喜歡‘蘿卜’這個比喻,就記在了心裏,這會兒就現學現賣拿出來用了。
“而變法就必然會損害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也就是動了這些蘿卜的坑。”
“必然會遭受蘿卜們的強烈反擊。”
“國君就是最大的那個蘿卜,如果他比較強勢,可以壓製其他小蘿卜的聲音,就可以推行變法。”
“等這個強勢的國君薨逝,繼任的國君威望不足,無法壓製國內貴族。”
“為了保住自己的王位,就需要和貴族妥協,廢除變法也就理所應當了。”
“所以,不是新君不知道變法的好處,而是事情由不得他們。”
朱元璋大為驚喜,這個角度確實很新穎。
以前提起李悝、吳起等人變法被廢,大家都會下意識的認為,兩國的新君目光短淺。
這麽好的新法,而且已經得到驗證是可行的。
你們竟然也能給廢了,活該你們被秦國滅亡。
現在想想,或許不是他們不知道新法的好處,而是沒有辦法。
廢除新法,還能維持統治。
不廢除新法,貴族馬上就要造反另立新君了。
立即死和以後死,他們自然會選擇後者。
馬皇後也不禁點頭,這個孫子是學到真本事了啊。
看向陳景恪的目光,更加的欣慰。
徐妙錦大眼睛一直盯著他,眼睛裏充滿了敬佩,太孫懂的好多呀。
朱雄英越講越投入,已經忘記最初的目的,侃侃而談道:
“相對來說,秦國的曆史就很短了,周平王時期才得封。”
“到了秦穆公時,才真正拿到屬於自己的土地。”
“曆史短,也就意味著國內貴族勢力的力量比較弱,秦王對國家的掌控能力很強。”
“即便是新君繼位,也能彈壓住權貴的反撲。”
“所以,秦惠文王才能保住商鞅變法的果實。”
朱元璋連連點頭:“說的好,跳出了因人成事的邏輯,而是從大勢角度來剖析,更加的深刻。”
“前車之鑒,後事之師。這個教訓我們要謹記,切不可讓頑固勢力掣肘了皇權。”
“咱打擊士紳宗族勢力就是為此。”
“以後你登基了,也要謹記這一點,不要培養出尾大不掉的勢力集團。”
朱雄英露出一絲冷笑:“皇爺爺放心,我會讓他們知道,我不隻是疼媳婦方麵像您……”
老朱大喜過望:“哈哈……好好好,有你這句話咱就放心了。”
馬皇後無奈搖頭,這倆人啊。
陳景恪也很是無語,你小子還能不能好了?啥事兒都把疼媳婦掛嘴上了是吧。
就連徐妙錦都被說的有些不好意思了。
老朱說道:“乖孫繼續說,你方才說了曆史,還沒說地理環境的影響呢。”
朱雄英點點頭,說道:“秦國先祖最早是周王室的附庸,被分封在秦地,也就是今日的秦州。”
這裏的分封,並不是封王建製,而是將這塊地封給秦國先祖定居。
實際上這塊地依然屬於周王室的。
“但是秦州周圍盡是西戎、犬丘等虎狼勢力,秦國先祖數代人戰死在這裏。”
“周平王時,因秦襄公護駕有功,被正式冊封為諸侯。”
“剛剛經過犬戎之亂的周王室,威嚴掃地也損失了大片的國土。”
“周平王已經拿不出土地給秦國了,於是就將岐山以西之地冊封給了秦國。”
“但秦國想獲得這塊地,就必須要打敗盤踞在這裏西戎、犬丘等勢力。”
“經過百年慘淡經營,直到秦穆公時才正式擊敗西戎,終於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土地。”
“即便是後來建國,秦國依然時刻麵臨著異族的威脅。”
“比如義渠部,直到秦昭襄王時期,才被宣太後用美人計消滅。”
說到宣太後的美人計,朱雄英忍不住笑了起來。
朱元璋和馬皇後知道他為啥笑,都瞪了他一眼,然後也忍不住笑了起來。
陳景恪自然也笑了。
隻有徐妙錦很是懵懂,不知道這裏有啥好笑的。
她不知道的是,宣太後在某些方麵是很猛的。
比如很會講葷段子,不光嘴上說,還會親自去幹。
韓國被楚國攻打,找秦國求助。
宣太後就說,我是女流之輩,不懂那麽多大道理。
我隻知道,陪先王(秦惠文王)睡覺時,如果先王將一條腿壓在我身上,我會感覺沉重很難受。
但先王將整個身體都壓在我身上,我就不覺的沉重了,還會感覺很舒服。
因為我得到了好處。
至於秦惠文王將整個身體都壓在她身上做什麽,懂得都懂。
言外之意就是,你們韓國想讓我們出兵幫助,就必須給好處才行。
沒有好處,我們憑什麽幫你們?
當時韓國的使節都懵了,在場所有人都懵了。
這尼瑪是一國太後啊,當眾講葷段子,還能不能行了?
然後就是用美人計消滅義渠部之事。
當時義渠勢力很強,時刻威脅著秦國大後方。
秦昭襄王就想將他們給滅了。
宣太後就說,義渠的勢力太強了,靠秦國能不能滅掉他們還不好說。
就算勉強滅掉了,也會讓我們元氣大傷。
這事兒就交給我吧,我有辦法。
然後她不知道怎麽就勾搭上了義渠王,倆人關起門過起了小日子。
期間秦昭襄王幾次催促,可以動手了吧?
宣太後一直推脫,再等等再等等。
這一等就是三十多年,她還給義渠王生了幾個兒子。
可以說,到了這個時候換成任何一個男人,都不會懷疑她。
然而,宣太後看著眼前這個雄風不在的老男人,終於決定動手。
就通知秦昭襄王,時機成熟。
然後義渠王被殺,義渠部被兼並。
你以為這事兒就算完了?
不,宣太後人老心不老,又找了個小白臉。
等到她快死的時候,想讓小白臉陪葬。
那個小白臉就慌了,找了個能言善辯的說客,去遊說宣太後。
那個說客見到宣太後就說,您養小白臉就不怕去了地下被先王知道嗎?
這種事情隱瞞都來不及呢,怎麽還帶著小白臉一起去地下呢?
宣太後一想,還真是。
讓小白臉陪葬,不就相當於是帶著人證去見先王嗎?
於是就放棄了這個想法。
隻能說,宣太後也確實是個妙人。
笑了一會兒,馬皇後才說道:“好了好了別笑了,畢竟是古人,要多尊重一些。”
眾人這才停下來。
徐妙錦很想問問為啥笑,但見眾人都沒有解釋的樣子,也沒敢多問。
朱雄英則繼續說道:“秦國時刻處在外敵的威懾之下,危機感更重,人也就更加的功利。”
“他們靠著抱團,一步步有了今日的地位……對家國的概念更深。”
“所以,麵對新法,他們也更容易接受。”
“因為新法讓秦國變強了,秦國強大他們才能保住自己的富貴。”
“與之相對應的是其他六國,地理位置比秦國要好的多。”
“上至公卿貴族,下至黔首奴隸,都缺乏緊迫感。”
“掌握權力的貴族群體,國家意識更加淡薄。”
“麵對損害自己利益的變法,容忍度更低。”
“一旦能壓得住他們的君王不在了,他們就會拚命反撲,直至新法被廢棄。”
“所以,秦國變法能得以延續,六國變法人亡政息。”
朱元璋連連點頭:“六國的事跡印證了‘國無外患者,國恆亡’之言。”
馬皇後接話道:“而秦朝興亡,則印證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之言。”
“孟子的話,還是有些見地的。”
朱元璋表情一僵,這不是揭他的短嗎。
但沒辦法,誰讓那是自家媳婦了,隻能假裝什麽事情都沒發生過。
徐妙錦也非常的開心,太孫也好厲害呀,懂得真多。
這時朱元璋讚許的道:“不錯,不盲從於前人的經驗,有自己的想法。”
“能從曆史的高度,去剖析各種問題……”
“看來景恪的本事,你還是學到了一些的。”
馬皇後也不禁點頭認同,這風格實在太濃烈了。
要說不是陳景恪教出來的,誰都不會相信。
這是他們對陳景恪最滿意的地方,是真的對太孫傾囊相授。
陳景恪謙虛的道:“主要還是太孫聰慧,很多東西一說就懂一點就透,還能舉一反三。”
馬皇後笑道:“不用謙虛,沒有你這個好老師在,他就是再聰明也沒用。”
“民間都在傳,英兒是天命之君,你是應命賢臣。”
“前半句是不是真的還有待觀察,後半句是沒有問題的,你確實是我大明的應命賢臣。”
陳景恪連忙道:“娘娘此言臣愧不敢當,我也不過是有點小聰明罷了。”
“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用,若沒有陛下和娘娘賞識,哪有我的今日。”
(本章完)
老朱非但沒生氣,反而覺得這小子不錯,像咱。
該狠的時候,下手比誰都狠。
這一點在江南的時候,體現的淋漓盡致。
該疼媳婦,那也是真疼愛。
這樣一家才能和和睦睦,不和之前的朝代一般,後宮亂糟糟的讓人看不過眼。
馬皇後表麵也很高興,心中則有些緊迫感。
她更加理智一些,朱雄英的表現,很可能會驕縱出一個掌權太後。
再加上徐家外戚力量強大,說不定就會釀成禍事。
最後不論是朱家倒黴,還是徐家倒黴,都不是她希望看到的。
一定要好好培養徐妙錦,不能讓她走上專權之路。
幾人說說笑笑了一會兒,話題不知不覺就轉向了製度變遷。
說起了曆代變法革新,主要聊的依然是先秦時期的情況。
畢竟話題是因宣太後而起,後來追溯到了商鞅變法。
朱元璋等人,聊的都是變法本身。
聊變法的具體內容,以及對各國的實際影響。
陳景恪則是從曆史角度,來剖析改革產生的原因、失敗或者成功的原因,以及對未來的影響。
“先秦時期,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社會需要新的能適應當前環境的製度……也就是生產關係。”
“變法,實質上就是在建立新的生產關係。”
“各國都曾有過變法之舉,李悝在魏國變法,吳起在楚國的變法,商鞅在秦國變法……”
“他們的變法,都一度讓國家變得強盛……”
“然而真正將新法保留下來的,就隻有秦國。”
“李悝和吳起的變法,都因為支持他們的君主薨逝而遭到廢棄。”
“那麽問題來了,為何秦國的變法能得以保存,而別的國家變法被廢除了呢?”
朱元璋愣了一下,說道:“秦惠文王亦是一位雄大才略之君,他殺商鞅是因為個人恩怨,而不是因為厭惡新法。”
“所以秦國新法才得以延續,而沒有被廢除。”
陳景恪剛想開口迴答,就聽一旁的朱雄英一陣幹咳:“咳咳……嗓子有點不舒服。”
陳景恪失笑不已,小樣騙誰呢。
不就是想在未來媳婦麵前顯擺嗎,行機會讓給你。
於是就說道:“說了這麽多,有點口幹,讓太孫來講吧。”
朱雄英謙虛的道:“這不好吧,我怕講不好……”
陳景恪忍住笑,說道:“也是,那要不……”
“咳咳……”朱雄英惡狠狠的瞪了他一眼,連忙說道:
“不過既然你都這麽說了,我就幫你講一講吧。”
“若哪裏講的不對,伱們別笑話我。”
話是對所有人說的,但眼睛餘光卻一直觀察徐妙錦的表情。
見她露出期待的樣子,心下就猶如打了雞血一般亢奮。
朱元璋和馬皇後忍俊不禁。
馬皇後瞪了老朱一眼,沒好氣的道:
“真是你的好乖孫,一模一樣的。”
老朱得意的道:“嘿嘿,類咱,頗類咱呀。”
陳景恪突然覺得好飽,早知道就應該將福清也帶過來了。
咱也秀恩愛,咱也喂你們吃狗糧。
朱雄英整理了一下語言,才說道:
“為何秦國變法能得以延續,列國變法則多是人亡政息,這和各國的曆史、地理環境有關。”
“首先是曆史,戰國七雄除了秦國,其餘六國出現的時間都很長。”
“國祚綿長,也就意味著貴族力量強大。”
“之前景恪說過,階級高度固化的社會,職位都是一個蘿卜一個坑,這個坑還是世襲的。”
方才他見徐妙錦特別喜歡‘蘿卜’這個比喻,就記在了心裏,這會兒就現學現賣拿出來用了。
“而變法就必然會損害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也就是動了這些蘿卜的坑。”
“必然會遭受蘿卜們的強烈反擊。”
“國君就是最大的那個蘿卜,如果他比較強勢,可以壓製其他小蘿卜的聲音,就可以推行變法。”
“等這個強勢的國君薨逝,繼任的國君威望不足,無法壓製國內貴族。”
“為了保住自己的王位,就需要和貴族妥協,廢除變法也就理所應當了。”
“所以,不是新君不知道變法的好處,而是事情由不得他們。”
朱元璋大為驚喜,這個角度確實很新穎。
以前提起李悝、吳起等人變法被廢,大家都會下意識的認為,兩國的新君目光短淺。
這麽好的新法,而且已經得到驗證是可行的。
你們竟然也能給廢了,活該你們被秦國滅亡。
現在想想,或許不是他們不知道新法的好處,而是沒有辦法。
廢除新法,還能維持統治。
不廢除新法,貴族馬上就要造反另立新君了。
立即死和以後死,他們自然會選擇後者。
馬皇後也不禁點頭,這個孫子是學到真本事了啊。
看向陳景恪的目光,更加的欣慰。
徐妙錦大眼睛一直盯著他,眼睛裏充滿了敬佩,太孫懂的好多呀。
朱雄英越講越投入,已經忘記最初的目的,侃侃而談道:
“相對來說,秦國的曆史就很短了,周平王時期才得封。”
“到了秦穆公時,才真正拿到屬於自己的土地。”
“曆史短,也就意味著國內貴族勢力的力量比較弱,秦王對國家的掌控能力很強。”
“即便是新君繼位,也能彈壓住權貴的反撲。”
“所以,秦惠文王才能保住商鞅變法的果實。”
朱元璋連連點頭:“說的好,跳出了因人成事的邏輯,而是從大勢角度來剖析,更加的深刻。”
“前車之鑒,後事之師。這個教訓我們要謹記,切不可讓頑固勢力掣肘了皇權。”
“咱打擊士紳宗族勢力就是為此。”
“以後你登基了,也要謹記這一點,不要培養出尾大不掉的勢力集團。”
朱雄英露出一絲冷笑:“皇爺爺放心,我會讓他們知道,我不隻是疼媳婦方麵像您……”
老朱大喜過望:“哈哈……好好好,有你這句話咱就放心了。”
馬皇後無奈搖頭,這倆人啊。
陳景恪也很是無語,你小子還能不能好了?啥事兒都把疼媳婦掛嘴上了是吧。
就連徐妙錦都被說的有些不好意思了。
老朱說道:“乖孫繼續說,你方才說了曆史,還沒說地理環境的影響呢。”
朱雄英點點頭,說道:“秦國先祖最早是周王室的附庸,被分封在秦地,也就是今日的秦州。”
這裏的分封,並不是封王建製,而是將這塊地封給秦國先祖定居。
實際上這塊地依然屬於周王室的。
“但是秦州周圍盡是西戎、犬丘等虎狼勢力,秦國先祖數代人戰死在這裏。”
“周平王時,因秦襄公護駕有功,被正式冊封為諸侯。”
“剛剛經過犬戎之亂的周王室,威嚴掃地也損失了大片的國土。”
“周平王已經拿不出土地給秦國了,於是就將岐山以西之地冊封給了秦國。”
“但秦國想獲得這塊地,就必須要打敗盤踞在這裏西戎、犬丘等勢力。”
“經過百年慘淡經營,直到秦穆公時才正式擊敗西戎,終於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土地。”
“即便是後來建國,秦國依然時刻麵臨著異族的威脅。”
“比如義渠部,直到秦昭襄王時期,才被宣太後用美人計消滅。”
說到宣太後的美人計,朱雄英忍不住笑了起來。
朱元璋和馬皇後知道他為啥笑,都瞪了他一眼,然後也忍不住笑了起來。
陳景恪自然也笑了。
隻有徐妙錦很是懵懂,不知道這裏有啥好笑的。
她不知道的是,宣太後在某些方麵是很猛的。
比如很會講葷段子,不光嘴上說,還會親自去幹。
韓國被楚國攻打,找秦國求助。
宣太後就說,我是女流之輩,不懂那麽多大道理。
我隻知道,陪先王(秦惠文王)睡覺時,如果先王將一條腿壓在我身上,我會感覺沉重很難受。
但先王將整個身體都壓在我身上,我就不覺的沉重了,還會感覺很舒服。
因為我得到了好處。
至於秦惠文王將整個身體都壓在她身上做什麽,懂得都懂。
言外之意就是,你們韓國想讓我們出兵幫助,就必須給好處才行。
沒有好處,我們憑什麽幫你們?
當時韓國的使節都懵了,在場所有人都懵了。
這尼瑪是一國太後啊,當眾講葷段子,還能不能行了?
然後就是用美人計消滅義渠部之事。
當時義渠勢力很強,時刻威脅著秦國大後方。
秦昭襄王就想將他們給滅了。
宣太後就說,義渠的勢力太強了,靠秦國能不能滅掉他們還不好說。
就算勉強滅掉了,也會讓我們元氣大傷。
這事兒就交給我吧,我有辦法。
然後她不知道怎麽就勾搭上了義渠王,倆人關起門過起了小日子。
期間秦昭襄王幾次催促,可以動手了吧?
宣太後一直推脫,再等等再等等。
這一等就是三十多年,她還給義渠王生了幾個兒子。
可以說,到了這個時候換成任何一個男人,都不會懷疑她。
然而,宣太後看著眼前這個雄風不在的老男人,終於決定動手。
就通知秦昭襄王,時機成熟。
然後義渠王被殺,義渠部被兼並。
你以為這事兒就算完了?
不,宣太後人老心不老,又找了個小白臉。
等到她快死的時候,想讓小白臉陪葬。
那個小白臉就慌了,找了個能言善辯的說客,去遊說宣太後。
那個說客見到宣太後就說,您養小白臉就不怕去了地下被先王知道嗎?
這種事情隱瞞都來不及呢,怎麽還帶著小白臉一起去地下呢?
宣太後一想,還真是。
讓小白臉陪葬,不就相當於是帶著人證去見先王嗎?
於是就放棄了這個想法。
隻能說,宣太後也確實是個妙人。
笑了一會兒,馬皇後才說道:“好了好了別笑了,畢竟是古人,要多尊重一些。”
眾人這才停下來。
徐妙錦很想問問為啥笑,但見眾人都沒有解釋的樣子,也沒敢多問。
朱雄英則繼續說道:“秦國時刻處在外敵的威懾之下,危機感更重,人也就更加的功利。”
“他們靠著抱團,一步步有了今日的地位……對家國的概念更深。”
“所以,麵對新法,他們也更容易接受。”
“因為新法讓秦國變強了,秦國強大他們才能保住自己的富貴。”
“與之相對應的是其他六國,地理位置比秦國要好的多。”
“上至公卿貴族,下至黔首奴隸,都缺乏緊迫感。”
“掌握權力的貴族群體,國家意識更加淡薄。”
“麵對損害自己利益的變法,容忍度更低。”
“一旦能壓得住他們的君王不在了,他們就會拚命反撲,直至新法被廢棄。”
“所以,秦國變法能得以延續,六國變法人亡政息。”
朱元璋連連點頭:“六國的事跡印證了‘國無外患者,國恆亡’之言。”
馬皇後接話道:“而秦朝興亡,則印證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之言。”
“孟子的話,還是有些見地的。”
朱元璋表情一僵,這不是揭他的短嗎。
但沒辦法,誰讓那是自家媳婦了,隻能假裝什麽事情都沒發生過。
徐妙錦也非常的開心,太孫也好厲害呀,懂得真多。
這時朱元璋讚許的道:“不錯,不盲從於前人的經驗,有自己的想法。”
“能從曆史的高度,去剖析各種問題……”
“看來景恪的本事,你還是學到了一些的。”
馬皇後也不禁點頭認同,這風格實在太濃烈了。
要說不是陳景恪教出來的,誰都不會相信。
這是他們對陳景恪最滿意的地方,是真的對太孫傾囊相授。
陳景恪謙虛的道:“主要還是太孫聰慧,很多東西一說就懂一點就透,還能舉一反三。”
馬皇後笑道:“不用謙虛,沒有你這個好老師在,他就是再聰明也沒用。”
“民間都在傳,英兒是天命之君,你是應命賢臣。”
“前半句是不是真的還有待觀察,後半句是沒有問題的,你確實是我大明的應命賢臣。”
陳景恪連忙道:“娘娘此言臣愧不敢當,我也不過是有點小聰明罷了。”
“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用,若沒有陛下和娘娘賞識,哪有我的今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