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翌順利的拿下了東良海口的登萊水師。不到三千之數的老弱,沒有戰意,甚至連軍備物資都缺乏到庫房裏連炮彈都沒有的窘迫水師,麵對嬴翌六千精兵悍將,幾乎沒有做出絲毫抵抗便投降了。
這支殘廢的水師沒有戰鬥力,但嬴翌需要的不是他們的戰鬥力,明軍戰鬥力再強也比不上嬴翌自己的軍隊,嬴翌要的是他們駕馭海船的能力和經驗。
因此老弱與否無關緊要,能駕船就好。
說幾乎沒有絲毫抵擋,實際上還是有那麽一點火花的。那位水師參將及其上百親兵,以大無畏的犧牲精神,被嬴翌砍掉了腦袋。
這位參將的死,沒有讓水師的將士們感到絲毫憤怒,他們恨不得大聲叫好。這位參將作為登萊巡撫曾櫻的親信心腹統領水師,他幾乎克扣了水師所有的糧餉物資,喝兵血喝的滿肚肥腸。
這是明廷末期軍中的常態。將領倚重的不是軍隊,而是他們的家丁標營。通過喝兵血,榨幹普通士兵的油水,將這些榨取來的錢糧一部分收入自己的兜裏,一部分用來養家丁標營。
所謂的家丁標營,已不是明廷的軍隊,而是屬於將領的私人武裝。
明廷控製不住軍隊,屢屢吃敗仗的緣故,很大一部分原因在這裏。打仗的時候,將領對自己的私人武裝自然非常珍惜,麵對硬仗,都不願拿私人武裝去拚,而被榨幹了一切油水的普通士兵則沒有任何戰鬥力。這樣畸形的軍隊,不輸才怪。
針對俘虜的明軍,首先甄選一遍,是嬴翌的一貫做法。甄選的方式極簡單,讓普通的士兵來指認,該死的一個都不會放過,劣跡可以原諒的,則一般充作奴工,而沒有劣跡者,身體年齡條件符合的,則有機會選入嬴翌的軍隊裏。
當然,這裏水師則不然。該殺的還是要殺,劣跡不足以殺身的,暫時不動,因為立刻要用他們。
水師的甄選,隻用了不到一個時辰。因為參將極狠,導致下麵的中低級軍官沒有貪汙的機會,因此劣跡至被殺者少之又少。
“登萊水師兩千七百人,其中四十五歲以上的有一千四百人。”
王軼勝躬身道:“再除去三百體弱者,將將有一千人可用。”
嬴翌點了點頭:“船隻呢?”
“港口有戰船一百零三艘。其中十三艘大船,每艘可渡四百人。中型戰船占多數,有八十餘艘,每艘可渡八十到一百人。餘者皆小船。但一百零三艘戰船之中,可用的隻有五十艘。”
王軼勝如是道。
登萊水師早廢了,戰船停靠在東良海口很久,保養幾乎不存在,因此一大部分戰船都已經損壞了。
嬴翌心中有數,聞言沉吟片刻:“能否一次性渡六千人至山海關外?”
“勉強可以。”王軼勝道:“末將就此問過水師之人。”
“好,能渡足矣。”嬴翌擺了擺手:“讓將士們和水師做好準備。你去把人喚來,我有些問題要問。”
王軼勝捶胸抱拳,躬身退了出去。
不多時,王軼勝帶著一個骨架粗壯、麵孔粗糙。身材卻不高的中年將領走了進來。
此人便是登萊水師除開參將及被甄選誅殺之後,官爵最高者。
“小人劉德義,參見大人!”
劉德義噗通一聲跪倒在地,叩首不止。
嬴翌擺了擺手:“起來說話。”
“謝大人!”
劉德義忙不迭爬起來,一副畏畏縮縮模樣。
明軍早被斷了脊梁骨,這等畏縮,嬴翌在與明軍交戰的過程之,屢見不鮮,倒也不以為忤。
“從東良海口出海北上山海關要多少時間?”
嬴翌開口便問。
劉德義一聽,道:“迴大人的話,若順風無礙,隻須九個時辰左近。若逆風有礙,則不好計較。”
又道:“現下將至四月,已是南風天,如果無雨,當是順風。”
“順風...好。”嬴翌點了點頭:“我要求至山海關時是夜半三更,你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做好出海的準備?具體什麽時辰出海?”
劉德義斟酌片刻,小心翼翼道:“因軍備廢弛,水師已少有操練。為安全起見,或許要花一些時日進行恢複性訓練...”
嬴翌聞言頷首,思忖道:“可。正好讓我麾下大軍適應適應。”
然後道:“你認為要幾天?”
劉德義咬了咬牙道:“少則...五日,多則七日。”
“五到七日麽?”嬴翌想了想:“可以。”
然後道:“水師暫時就交給你來統領,若建功,我從不吝惜賞賜。下去吧,仔細些準備。”
劉德義一聽,頓時精神大振,道:“大人...主公放心,小人必不令主公失望!”
嬴翌笑了起來:“好,去吧。”
待劉德義小心翼翼的退出去後,嬴翌對王軼勝道:“這個劉德義看起來還是有點本事的。”
王軼勝躬身道:“此人難得不曾貪腐,許多兵卒都認可他。”
嬴翌頷首:“如此便好。這幾天看著點,畢竟知人知麵不知心。”
王軼勝心領神會。
對於這支水師,嬴翌必定是要納入手中的。但暫時嬴翌不打算立刻將他們送上人道榜。
恢複性訓練的這段時間,大抵就是個考察時間。如果不生幺蛾子,才會初步將其納入人道榜上。
“這一迴最主要的目的,是拿下山海關。”
嬴翌道:“山海關在手,才能摒除諸多隱患。殺韃子不重要,重要的是將韃子擋在關外。”
又道:“山海關守將是吳三桂,此人是關寧一線如今的核心人物。拿下他,關寧一線才會安全。”
明廷在東北方向的軍事力量,自萬曆至今,隨著韃子的入侵逐漸變化。萬曆時候,李成梁鎮東北,野豬皮努爾哈赤還是李成梁的奴隸。不過李成梁在東北日久,逐漸向軍閥演變,於是在他死後,明廷對李成梁所部進行了大規模的裁撤限製。
及至於祖大壽等遼東將門崛起,取而代之,為利益養賊自重,明廷又因內部問題越來越難以掌控,最後到了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
養賊自重的遼東將門自食苦果,戰死的戰死,投降當漢奸的當漢奸,幾次大戰過後,就隻剩下如今關寧一線駐紮的不到十萬人的兵力。
麵對韃子的侵襲,隻能憑借地利優勢和雄關艱難抵擋。
這支殘廢的水師沒有戰鬥力,但嬴翌需要的不是他們的戰鬥力,明軍戰鬥力再強也比不上嬴翌自己的軍隊,嬴翌要的是他們駕馭海船的能力和經驗。
因此老弱與否無關緊要,能駕船就好。
說幾乎沒有絲毫抵擋,實際上還是有那麽一點火花的。那位水師參將及其上百親兵,以大無畏的犧牲精神,被嬴翌砍掉了腦袋。
這位參將的死,沒有讓水師的將士們感到絲毫憤怒,他們恨不得大聲叫好。這位參將作為登萊巡撫曾櫻的親信心腹統領水師,他幾乎克扣了水師所有的糧餉物資,喝兵血喝的滿肚肥腸。
這是明廷末期軍中的常態。將領倚重的不是軍隊,而是他們的家丁標營。通過喝兵血,榨幹普通士兵的油水,將這些榨取來的錢糧一部分收入自己的兜裏,一部分用來養家丁標營。
所謂的家丁標營,已不是明廷的軍隊,而是屬於將領的私人武裝。
明廷控製不住軍隊,屢屢吃敗仗的緣故,很大一部分原因在這裏。打仗的時候,將領對自己的私人武裝自然非常珍惜,麵對硬仗,都不願拿私人武裝去拚,而被榨幹了一切油水的普通士兵則沒有任何戰鬥力。這樣畸形的軍隊,不輸才怪。
針對俘虜的明軍,首先甄選一遍,是嬴翌的一貫做法。甄選的方式極簡單,讓普通的士兵來指認,該死的一個都不會放過,劣跡可以原諒的,則一般充作奴工,而沒有劣跡者,身體年齡條件符合的,則有機會選入嬴翌的軍隊裏。
當然,這裏水師則不然。該殺的還是要殺,劣跡不足以殺身的,暫時不動,因為立刻要用他們。
水師的甄選,隻用了不到一個時辰。因為參將極狠,導致下麵的中低級軍官沒有貪汙的機會,因此劣跡至被殺者少之又少。
“登萊水師兩千七百人,其中四十五歲以上的有一千四百人。”
王軼勝躬身道:“再除去三百體弱者,將將有一千人可用。”
嬴翌點了點頭:“船隻呢?”
“港口有戰船一百零三艘。其中十三艘大船,每艘可渡四百人。中型戰船占多數,有八十餘艘,每艘可渡八十到一百人。餘者皆小船。但一百零三艘戰船之中,可用的隻有五十艘。”
王軼勝如是道。
登萊水師早廢了,戰船停靠在東良海口很久,保養幾乎不存在,因此一大部分戰船都已經損壞了。
嬴翌心中有數,聞言沉吟片刻:“能否一次性渡六千人至山海關外?”
“勉強可以。”王軼勝道:“末將就此問過水師之人。”
“好,能渡足矣。”嬴翌擺了擺手:“讓將士們和水師做好準備。你去把人喚來,我有些問題要問。”
王軼勝捶胸抱拳,躬身退了出去。
不多時,王軼勝帶著一個骨架粗壯、麵孔粗糙。身材卻不高的中年將領走了進來。
此人便是登萊水師除開參將及被甄選誅殺之後,官爵最高者。
“小人劉德義,參見大人!”
劉德義噗通一聲跪倒在地,叩首不止。
嬴翌擺了擺手:“起來說話。”
“謝大人!”
劉德義忙不迭爬起來,一副畏畏縮縮模樣。
明軍早被斷了脊梁骨,這等畏縮,嬴翌在與明軍交戰的過程之,屢見不鮮,倒也不以為忤。
“從東良海口出海北上山海關要多少時間?”
嬴翌開口便問。
劉德義一聽,道:“迴大人的話,若順風無礙,隻須九個時辰左近。若逆風有礙,則不好計較。”
又道:“現下將至四月,已是南風天,如果無雨,當是順風。”
“順風...好。”嬴翌點了點頭:“我要求至山海關時是夜半三更,你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做好出海的準備?具體什麽時辰出海?”
劉德義斟酌片刻,小心翼翼道:“因軍備廢弛,水師已少有操練。為安全起見,或許要花一些時日進行恢複性訓練...”
嬴翌聞言頷首,思忖道:“可。正好讓我麾下大軍適應適應。”
然後道:“你認為要幾天?”
劉德義咬了咬牙道:“少則...五日,多則七日。”
“五到七日麽?”嬴翌想了想:“可以。”
然後道:“水師暫時就交給你來統領,若建功,我從不吝惜賞賜。下去吧,仔細些準備。”
劉德義一聽,頓時精神大振,道:“大人...主公放心,小人必不令主公失望!”
嬴翌笑了起來:“好,去吧。”
待劉德義小心翼翼的退出去後,嬴翌對王軼勝道:“這個劉德義看起來還是有點本事的。”
王軼勝躬身道:“此人難得不曾貪腐,許多兵卒都認可他。”
嬴翌頷首:“如此便好。這幾天看著點,畢竟知人知麵不知心。”
王軼勝心領神會。
對於這支水師,嬴翌必定是要納入手中的。但暫時嬴翌不打算立刻將他們送上人道榜。
恢複性訓練的這段時間,大抵就是個考察時間。如果不生幺蛾子,才會初步將其納入人道榜上。
“這一迴最主要的目的,是拿下山海關。”
嬴翌道:“山海關在手,才能摒除諸多隱患。殺韃子不重要,重要的是將韃子擋在關外。”
又道:“山海關守將是吳三桂,此人是關寧一線如今的核心人物。拿下他,關寧一線才會安全。”
明廷在東北方向的軍事力量,自萬曆至今,隨著韃子的入侵逐漸變化。萬曆時候,李成梁鎮東北,野豬皮努爾哈赤還是李成梁的奴隸。不過李成梁在東北日久,逐漸向軍閥演變,於是在他死後,明廷對李成梁所部進行了大規模的裁撤限製。
及至於祖大壽等遼東將門崛起,取而代之,為利益養賊自重,明廷又因內部問題越來越難以掌控,最後到了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
養賊自重的遼東將門自食苦果,戰死的戰死,投降當漢奸的當漢奸,幾次大戰過後,就隻剩下如今關寧一線駐紮的不到十萬人的兵力。
麵對韃子的侵襲,隻能憑借地利優勢和雄關艱難抵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