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迴說到儒家修煉體係,由孔子開創,孟子完善……
……讀書即是文道,又包括琴棋書畫四道,初有文氣,後為正氣。通常來說肉身孱弱,到後來甚至被稱為手無縛雞之力,但神魂卻極其強大。那些胸有萬壑,經天緯地,學究古今的大儒,念頭正直,一眼洞悉人心,一言勸人向善,但憑胸中一口正氣,鬼神易辟。一聲喝斥,更可調動無窮天地正氣,輕易震死妖魔鬼邪,至高深境界,萬法不侵。
當然,為保證儒家傳承,儒家還有太保一脈,即儒門護法,在修習文道的同時兼修武道,通常以劍、尺、筆、扇為兵器。不過此時文道修煉體係還未出現,還需要孔丘多多努力。
郯子來朝魯日久,作為一國之主當然不能久離國土,孔丘素宴送行,頗有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味。郯子離去之後,孔丘又進入了平靜的苦修時光,朝練人情世事,暮法自然夜讀書。
這日,本是平平常常的一天,孔子像往常一樣夜讀史書,殘燈如豆,不過孔子夜能視物,倒不在意燈光昏暗。不知不覺間,孔子福至心靈,竟漸入悟道之境,心神一片通明,一道浩然剛正之氣起自黃庭,遊走奇經八脈、四肢百骸。
漸漸,孔丘周身有朗朗讀書聲大起,有無數人族先賢披荊斬棘,帶領人族從茹毛飲血的野蠻時代進入禮樂法製的文明時代。這一刻,天地有感,星光大耀,地騰龍氣,浩然正氣顯化於世,直衝九霄,震驚寰宇。
東海之濱,一位白發白須,仙風道骨的老者坐於一頭青牛之上,漫無目的,緩緩而行。老者身旁還有一位青牛,一襲青衫,猿臂蜂腰,手中牽著牛繩。
“哞……”青牛低沉哞叫一聲,碩大的牛頭一甩,帶著青年手臂偏移,也不知是青年牽著青牛,還是青牛牽著青年。
這牛上老者正是雲遊天下的老子,而這青年則是老子收的弟子,名曰辛研,號計然,又有道號通玄。驀然,通玄轉頭看向北方,隱見浩氣衝霄,麵容凝重,又隱有躍躍欲試之色,手中牛繩不由抓緊。
鄭國,屋中燈下,有一青年手持刻刀,正在默刻竹簡,看其內容,卻是法家先驅管仲的《管子》。驀然,青年轉頭看向魯國方向,感浩然正氣沸騰,目露精光,手中刻刀劃斷竹簡而不自覺。
齊國,富貴大家演武場上,有一青年手握青銅大劍,刺、削、劈、砍,大開大合,雖僅是基礎劍術,卻隱見慘烈殺氣、駭人煞氣。驀然,青年演武動作一滯,轉頭看向魯國方向,一道浩然正氣直衝天穹,至剛至大,宛如通天神柱。
……
地仙界,玉京神山之中,孔宣遺蛻肉身處,浩然正氣珠從其眉心飛出,破空而去。白紫彤目睹浩然正氣珠破空飛去,卻不曾出手阻攔,反而麵露欣喜之色,眉宇間一縷憂色盡去。浩然正氣珠直入人間界,受孔丘吸引,順著衝霄浩氣而來,有如流星天降,吸引更多天驕、大神通者的目光。
浩然正氣珠自眉心進入孔丘紫府祖竅,大放無量光明,乳白色神光照耀五髒六腑,洗滌周身。無窮天地正氣滾滾而來,從竅穴毛孔直入孔丘體內,為其鑄造無上證道之基。半晌之後,浩然正氣珠從紫府下移至黃庭,片刻之後又下移至命府,本源道韻,烙印周身竅穴。
待浩然正氣珠複又返迴紫府,沸野盈天的浩然正氣也漸漸消散,孔丘緩緩睜開雙眸。那是一雙怎樣的眼眸,堅韌不拔,深邃如星海,蘊含無窮大智慧,吸引仁人誌士追隨探索,共同開創禮樂昌盛的太平盛世。
東海之濱,老子清明的雙眸複又變得渾濁,淡淡開口道:“走吧。”通玄聞言,收迴目光,手中牛繩輕牽,向前而行。
“哞……”青牛再叫,依舊是先前不急不緩的步子,漸漸兩人遠去,身後隱有紫氣隨行。
鄭國,青年收迴目光,看著刻壞的竹簡,歎息一聲笑道:“唉!又要去砍幾根竹子了。”
青年又從旁拿起一卷空白竹簡,刻刀輕劃,重新開始刻寫起來。“虛無無形謂之道。化育萬物謂之德。君臣父子人間之事謂之義。登降揖讓,貴賤有等,親流之體,謂之禮。簡物小米一道,殺慘禁誅,謂之法……”
這青年名曰鄧析,而從他刻寫的《管子·心術篇》的內容也可以看出法出於道,或說依道以正名備法。不過默刻研讀《管子》並不代表鄧析是道家或者法家之人,反而是習道、法而開名辯之學的名家先驅。
齊國,演武場上,青年麵露堅毅之色,自語道:“吾孫武此生,不弱於人。”孫武青銅大劍再刺,劍破虛空之聲有如虎嘯,鋒銳殺伐之氣大盛,隱成白虎之形。
魯國,孔丘目光微轉,看向屋外一處,那裏前一瞬還有一位護道者抱劍而立,此時卻已隱沒入天亮之前最濃的夜色之中。孔丘搖搖頭卻也不去在意,繼續心神沉入體內,體悟自身變化與此次所得。當然還有感悟從天而降的浩然正氣珠的玄奧,神珠有靈,已然自行認主,倒不用孔丘重新煉化。
此番孔丘明悟正氣本源,對於天地自然、道法本源的認知大有精進,已然可以正式稱“子”。所謂窮則變,變則通,仕途不見起色,孔子乃開辦學堂,正式傳授弟子。孔子之前,學在官府,由各個大氏族壟斷,包括周王室的太學,孔子之後,學在四夷。
此前孔子悟道稱子的動靜不小,可說是名聲大起,倒不用擔心生源問題。魯國與鄰近幾國之人聽聞孔子講學,趨之若鶩,有貴族子弟,也有寒門學子,年齡大小不一。
其中數人卻是值得一提,其一名曰閔損,家境貧困,字子騫,家境貧寒,寡言穩重,為人極孝,鞭打蘆花、單衣順母之事廣為傳揚。
其二名曰仲由,字子路,好勇力,性直爽,多直言,孔子容而愛之。
其三名曰曾點,字子皙,瀟灑不羈,其誌“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若說曾點眾人不大熟悉的話,那提起他兒子想來眾人應該不會陌生,正是曾參。曾參,字子輿,後世尊稱曾子,更是成為儒家五聖之一的宗聖,收有二徒,一曰子思子,一曰吳子吳起。
其四名曰顏無繇,字季路,聽著這個名字陌生的話,那說他是顏迴之父應該不陌生了吧。顏迴,字子淵,也稱顏淵,尊稱顏子,後來的孔門七十二賢之首,孔門十哲之首,儒家五聖之一的複聖。
其五名曰南宮敬叔,乃是魯國貴族,為孔子講學提供了很多便利,而值得一提的是他是孟子的六世祖。
孔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在講學之地築一杏壇,因壇前孔子親種四棵杏樹而稱杏壇。此地乃是儒家最主要的弦歌講學、弟子讀書的地方,故有杏壇講學之說,杏壇也代指教書授人之地。
孔子廣收門徒,大開私學之風,教書育人,樂在其中,三年時光,一晃而過。
這日,孔子端坐杏壇之上,其講授內容卻是周朝禮樂,其下數百弟子席地而坐,正聽得入神。忽然,有噠噠馬蹄聲響起,卻是魯昭公使者來此,傳令召見孔丘。子路問因何事召見,使者不言,孔子笑道:“吾問齊景公與晏嬰出訪魯國,想來與他們有關吧。”
“不知此行吉兇?”顏無繇麵有憂色。
“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爾等自行溫習所學,不可懈怠。”孔子從容淡然,隨使者一同向王宮而去。(未完待續。)
……讀書即是文道,又包括琴棋書畫四道,初有文氣,後為正氣。通常來說肉身孱弱,到後來甚至被稱為手無縛雞之力,但神魂卻極其強大。那些胸有萬壑,經天緯地,學究古今的大儒,念頭正直,一眼洞悉人心,一言勸人向善,但憑胸中一口正氣,鬼神易辟。一聲喝斥,更可調動無窮天地正氣,輕易震死妖魔鬼邪,至高深境界,萬法不侵。
當然,為保證儒家傳承,儒家還有太保一脈,即儒門護法,在修習文道的同時兼修武道,通常以劍、尺、筆、扇為兵器。不過此時文道修煉體係還未出現,還需要孔丘多多努力。
郯子來朝魯日久,作為一國之主當然不能久離國土,孔丘素宴送行,頗有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味。郯子離去之後,孔丘又進入了平靜的苦修時光,朝練人情世事,暮法自然夜讀書。
這日,本是平平常常的一天,孔子像往常一樣夜讀史書,殘燈如豆,不過孔子夜能視物,倒不在意燈光昏暗。不知不覺間,孔子福至心靈,竟漸入悟道之境,心神一片通明,一道浩然剛正之氣起自黃庭,遊走奇經八脈、四肢百骸。
漸漸,孔丘周身有朗朗讀書聲大起,有無數人族先賢披荊斬棘,帶領人族從茹毛飲血的野蠻時代進入禮樂法製的文明時代。這一刻,天地有感,星光大耀,地騰龍氣,浩然正氣顯化於世,直衝九霄,震驚寰宇。
東海之濱,一位白發白須,仙風道骨的老者坐於一頭青牛之上,漫無目的,緩緩而行。老者身旁還有一位青牛,一襲青衫,猿臂蜂腰,手中牽著牛繩。
“哞……”青牛低沉哞叫一聲,碩大的牛頭一甩,帶著青年手臂偏移,也不知是青年牽著青牛,還是青牛牽著青年。
這牛上老者正是雲遊天下的老子,而這青年則是老子收的弟子,名曰辛研,號計然,又有道號通玄。驀然,通玄轉頭看向北方,隱見浩氣衝霄,麵容凝重,又隱有躍躍欲試之色,手中牛繩不由抓緊。
鄭國,屋中燈下,有一青年手持刻刀,正在默刻竹簡,看其內容,卻是法家先驅管仲的《管子》。驀然,青年轉頭看向魯國方向,感浩然正氣沸騰,目露精光,手中刻刀劃斷竹簡而不自覺。
齊國,富貴大家演武場上,有一青年手握青銅大劍,刺、削、劈、砍,大開大合,雖僅是基礎劍術,卻隱見慘烈殺氣、駭人煞氣。驀然,青年演武動作一滯,轉頭看向魯國方向,一道浩然正氣直衝天穹,至剛至大,宛如通天神柱。
……
地仙界,玉京神山之中,孔宣遺蛻肉身處,浩然正氣珠從其眉心飛出,破空而去。白紫彤目睹浩然正氣珠破空飛去,卻不曾出手阻攔,反而麵露欣喜之色,眉宇間一縷憂色盡去。浩然正氣珠直入人間界,受孔丘吸引,順著衝霄浩氣而來,有如流星天降,吸引更多天驕、大神通者的目光。
浩然正氣珠自眉心進入孔丘紫府祖竅,大放無量光明,乳白色神光照耀五髒六腑,洗滌周身。無窮天地正氣滾滾而來,從竅穴毛孔直入孔丘體內,為其鑄造無上證道之基。半晌之後,浩然正氣珠從紫府下移至黃庭,片刻之後又下移至命府,本源道韻,烙印周身竅穴。
待浩然正氣珠複又返迴紫府,沸野盈天的浩然正氣也漸漸消散,孔丘緩緩睜開雙眸。那是一雙怎樣的眼眸,堅韌不拔,深邃如星海,蘊含無窮大智慧,吸引仁人誌士追隨探索,共同開創禮樂昌盛的太平盛世。
東海之濱,老子清明的雙眸複又變得渾濁,淡淡開口道:“走吧。”通玄聞言,收迴目光,手中牛繩輕牽,向前而行。
“哞……”青牛再叫,依舊是先前不急不緩的步子,漸漸兩人遠去,身後隱有紫氣隨行。
鄭國,青年收迴目光,看著刻壞的竹簡,歎息一聲笑道:“唉!又要去砍幾根竹子了。”
青年又從旁拿起一卷空白竹簡,刻刀輕劃,重新開始刻寫起來。“虛無無形謂之道。化育萬物謂之德。君臣父子人間之事謂之義。登降揖讓,貴賤有等,親流之體,謂之禮。簡物小米一道,殺慘禁誅,謂之法……”
這青年名曰鄧析,而從他刻寫的《管子·心術篇》的內容也可以看出法出於道,或說依道以正名備法。不過默刻研讀《管子》並不代表鄧析是道家或者法家之人,反而是習道、法而開名辯之學的名家先驅。
齊國,演武場上,青年麵露堅毅之色,自語道:“吾孫武此生,不弱於人。”孫武青銅大劍再刺,劍破虛空之聲有如虎嘯,鋒銳殺伐之氣大盛,隱成白虎之形。
魯國,孔丘目光微轉,看向屋外一處,那裏前一瞬還有一位護道者抱劍而立,此時卻已隱沒入天亮之前最濃的夜色之中。孔丘搖搖頭卻也不去在意,繼續心神沉入體內,體悟自身變化與此次所得。當然還有感悟從天而降的浩然正氣珠的玄奧,神珠有靈,已然自行認主,倒不用孔丘重新煉化。
此番孔丘明悟正氣本源,對於天地自然、道法本源的認知大有精進,已然可以正式稱“子”。所謂窮則變,變則通,仕途不見起色,孔子乃開辦學堂,正式傳授弟子。孔子之前,學在官府,由各個大氏族壟斷,包括周王室的太學,孔子之後,學在四夷。
此前孔子悟道稱子的動靜不小,可說是名聲大起,倒不用擔心生源問題。魯國與鄰近幾國之人聽聞孔子講學,趨之若鶩,有貴族子弟,也有寒門學子,年齡大小不一。
其中數人卻是值得一提,其一名曰閔損,家境貧困,字子騫,家境貧寒,寡言穩重,為人極孝,鞭打蘆花、單衣順母之事廣為傳揚。
其二名曰仲由,字子路,好勇力,性直爽,多直言,孔子容而愛之。
其三名曰曾點,字子皙,瀟灑不羈,其誌“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若說曾點眾人不大熟悉的話,那提起他兒子想來眾人應該不會陌生,正是曾參。曾參,字子輿,後世尊稱曾子,更是成為儒家五聖之一的宗聖,收有二徒,一曰子思子,一曰吳子吳起。
其四名曰顏無繇,字季路,聽著這個名字陌生的話,那說他是顏迴之父應該不陌生了吧。顏迴,字子淵,也稱顏淵,尊稱顏子,後來的孔門七十二賢之首,孔門十哲之首,儒家五聖之一的複聖。
其五名曰南宮敬叔,乃是魯國貴族,為孔子講學提供了很多便利,而值得一提的是他是孟子的六世祖。
孔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在講學之地築一杏壇,因壇前孔子親種四棵杏樹而稱杏壇。此地乃是儒家最主要的弦歌講學、弟子讀書的地方,故有杏壇講學之說,杏壇也代指教書授人之地。
孔子廣收門徒,大開私學之風,教書育人,樂在其中,三年時光,一晃而過。
這日,孔子端坐杏壇之上,其講授內容卻是周朝禮樂,其下數百弟子席地而坐,正聽得入神。忽然,有噠噠馬蹄聲響起,卻是魯昭公使者來此,傳令召見孔丘。子路問因何事召見,使者不言,孔子笑道:“吾問齊景公與晏嬰出訪魯國,想來與他們有關吧。”
“不知此行吉兇?”顏無繇麵有憂色。
“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爾等自行溫習所學,不可懈怠。”孔子從容淡然,隨使者一同向王宮而去。(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