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春天得夜晚,在部份地區還是非常寒冷得,在隴西一帶,更是如此。一群吐蕃兵,正在烤火,吃著唐人得幹糧,喝著熱糊糊。吃完以後,每個人在各隊隊長帶領下,鑽進了自己的帳篷。
‘貴官,管理有方阿。’,一各國字臉得中年人,看著秩序井然得吐蕃兵,黑白分明得眼珠,四下遊目,對這樣的管理很是讚歎,‘這些吐蕃兵,竟然如此自發,鬧事、不服皆不聞,以如此少量兵馬管理,如此多吐蕃人,著實讓人稱讚。’
‘張防禦言重了,就是一些小的技巧而已。’,他旁邊,一個年輕軍官陪著他觀看營地,不一會,就轉迴了他們得大營。
這個大營,有兩千六百人,唐軍一個廂得兵力,而吐蕃兵,喔,不,吐蕃勞工,大概是他們的五倍,一萬三千多人。
與論恐熱得大戰落幕半年了,吐蕃人大敗,論恐熱不知所蹤,此地看似難過,其實還有些小路可通行,唐軍很遺憾,未能克竟全功,不過,就算他能逃走,麾下得兵馬可跑不了了。
五萬多人,這些吐蕃兵,死的死,降的降,真正跑掉得也沒多少,最後統計,此戰吐蕃兵戰亡兩萬,降者兩萬五千。
不要被這數字嚇到,其實吐蕃人其實沒那麽不怕死,死傷這麽慘重,一方麵是唐軍把他們包了餃子,連條活路都不給,才激起土蕃人得反抗,狗急跳牆,兔子急了也會咬人。
另外就是,把那些重傷兵,差不多都死光了。雖然不是不能救,以唐軍的技術,其實可以救活很多人,不過,唐軍自己得傷亡也不輕,可把那些軍醫給忙壞了。
這一戰,唐軍也是死傷頗重,戰歿、重傷達到兩千,大部分是最後堵塞吐蕃歸路得,另外一部份,則是兩翼夾殺得死傷較多,吐蕃最後得反抗,也是派出各將親軍阻攔兩翼敵軍,他們裝備好,訓練佳,算是脫產職業軍人了,也造成唐軍一定得傷亡。
反而是堅守本營得,因為有防禦工事依托,和大量遠程武器,傷亡沒那麽重,吐蕃人沒發現退路被斷前,還沒有存下死拚的心。結果,就在遠程武器下,死傷慘重。所以,原本負責誘敵得大營,死傷反而最少。
不過,這樣的死傷,也是唐軍有意為之,小虎和一眾軍官決定了,要這樣打。因為,唐軍對吐蕃的優勢太大了,精良得裝備,紮實得戰技,嚴苛得訓練,豪華得遠程火力,在在都比吐蕃強上好幾倍,贏是一定得。
可是,唯獨一項,無法測驗,那就是意誌。唐軍訓練嚴苛,意誌鍛煉是一定得,走隊列,烈日寒風中在校場屹立不動,酷寒天氣,嗬氣成冰,還要下水泅泳,這非常折磨和考驗人。
但是,這些意誌,能不能在打硬戰的時候,發揮出來呢?平常時刻,有各種激勵,或鼓勵,或諷刺。
告訴他們,要撐下去,才是男人中的男人,撐不下去,就迴家裏躲在母親懷抱喝奶吧。
告訴他們,唐軍,是一之驕傲,舉世無雙得軍隊,將來每個人都會以入伍參軍為榮,每個後輩也會仰望他們這些前輩。多管齊下,才鍛煉出這麽一隻鐵軍。
可是麵臨生死關頭時,能真的度過考驗嗎?畢竟這些訓練嚴格,平常也讓他們嚐試殺生,殺豬,豬死前那淒厲得嚎叫,真的很折磨人,甚至,不要說真正下刀了,連把豬綁起來,它們都知道接下來要麵臨什麽,那份痛苦得掙紮,還遠超過人類。能殺的了豬也能殺的了人。
可是,這些都不代表他們在生死關頭,可以真正的度過考驗。千古艱難為一死,可是軍隊就是要經常麵臨這樣的艱難。如果無法麵對,那根本就是廢物。
那些遊牧民族,為何往往能打敗一些比他們龐大得國家,打得他們得軍隊,抱頭鼠竄。就是一股氣勢,所謂光腳不怕穿鞋得,那些光腳得,除了一條命,什麽都沒了,如果不能擊殺眼前得人,那就死吧。
也就是這種置生死於度外得心態,才讓他們在戰爭中獲勝。唐軍如今就是要考驗這種氣質,看看麾下士兵,能不能真的打得起硬戰,不是靠裝備來欺負人。
所幸,沒讓一幹軍官失望,負責阻斷吐蕃歸路得五千人,陣亡最多,死傷近千,這已經占了五分之一得人數了,也沒讓他們退卻。其他幾路表現也不錯,完全沒有辜負那嚴苛得訓練和精良得裝備。
雖然死傷重了些,可是一方麵測驗了軍隊是否敢戰,敢苦戰,還讓整個戰況輕鬆很多。因為這一帶,幾乎沒有成建製得吐蕃人了,他們順利得席卷了蘭州、鄯州,夾大勝之威,兩州守將不敢負偶頑抗,都開城投降。
然後,就是處理戰俘得問題。兩萬多的戰俘,每天光吃就是一個麻煩。神策軍也不能無限製得養著他們。
然後,小虎釋放了一部份老弱,大概有五千人左右。這些都是沒什麽用場,留著占地,養著浪費糧食,趕走了事。
接著,又挑選了一部份吐蕃人,補充進軍隊中,大概挑選了五千人左右,把他們打散,混入唐軍裏麵,要用最短時間,把他們訓練成一個大唐軍人。
這讓神策軍又膨脹了些許,這迴多成立了一隻馬軍,把這迴繳獲得戰馬,統統補充進去,對唐軍來說,這些戰馬才是最大得收獲。
剩下還有兩萬六千人左右,嗯,沒算錯,多出來的人,是蘭州降軍和吐蕃留守鄯州得兵馬,這兩萬六千人,就頭痛了。
也不能再補充進唐軍,唐軍兩萬人不到,已經有六千吐蕃人,原先那些不被歸類為唐軍的通頰部落,,現在轉正了。這數量太多了,要是在繼續增加下去,這比例就不協調了。
放走?這更不可能。縱虎歸山嗎。後來還是李誠義提議,說朝廷正在修路,不妨讓他們從蘭州城下,開始修往會州,最後溝通中原的有軌馬車。簡單來說,把這些吐蕃人變成類似廂軍得修路工。
可是,這也有一點困難,兩萬六千人,這數量很龐大,跟唐軍差不多了。這樣管理起來也麻煩,萬一那個被煽動,突然暴動起來,不說能不能打敗唐軍,也足夠拖累他們。等到開春,還要討平整個隴西呢。
最後,還是小虎拿了主意。釋放一部分吐蕃人,不過,為了避免他們在為禍,小虎殘忍得把他們得兩手拇指都砍了。這樣他們或許可以作些別的事,可是根本拿不起兵器了。
殘忍嗎?一點也不。當年吐蕃肆虐大唐,就是那次算計大唐良將未果之時。吐蕃最後退兵,他們把一些老弱砍斷手臂,挖出眼珠後,拋棄。對比他們,唐軍已經很仁慈了。
如此,又淘汰了一些人,剩下一半,就差不多了。唐軍原本得輜重,加上吐蕃的繳獲,吐蕃人員本在河湟一帶搶掠得金銀和糧草,全部成了唐軍得戰利品。也不枉當初把這股吐蕃全殲得死傷。
這些林林總總加起來,唐軍加俘虜,連帶那些戰馬,吃上半年不是問題。這樣一來,朝廷也不用在寒冬中,還要拚命運輸物資。明年開春再運,甚至可以等到過了春耕,再調用人手,這花費可是小了不少。
然後,小虎又用了李忱提到過得管理辦法,開始管理這些吐蕃兵。首先,設法轉移吐蕃兵得仇恨。很簡單,他把吐蕃人分隊,五十人一隊,仿照唐軍軍製管理。所有管理者,完全都是吐蕃人,讓他們自己管自己。
唯一就是,這些中層管理者,都是唐人提拔上來得,一個原先吐蕃將領,那怕是你低層小將,都不被選用,提拔了很多原是普通士兵得吐蕃人,當管理者。然後這群人周圍,又有一群依附他們,狐假虎威得狗腿子,當手下。
這些人,不光得意,一下子翻身了,連待遇都好上了一些,吃得比那些吐蕃人好,還可以配少量兵器,來鎮壓不服得吐蕃人。
這樣,完全把唐軍的管理責任挑了出去。那群被提拔起來的士兵,驟然間由人下人,變成中人之上,一時之間神氣得不得了,對唐軍恭順得很,然後轉眼間就對他們原先的同袍,甚至還有上官,惡言相向。
唐軍隻要督促這群蕃奸,讓蕃奸去壓迫吐蕃人,修路就好。完全把吐蕃人的仇恨,由唐軍身上摘出去。相比起敵人,這種原先是同伴,後來背叛的同僚,更是讓人痛恨。
就這樣,唐軍輕鬆得用幾千人,管理幾倍於他們吐蕃人。那群吐蕃奸,想要維持他們的權勢,想要繼續逞威風,就隻能緊靠唐軍,那群土蕃人得怨恨,也集中在那群吐蕃奸上。如果要暴亂,先殺的也是他們。唐軍還有足夠得時間反應。一舉數得。
當然,小虎他們不光是這樣,還提出了很多辦法,比方說分段競爭,每天達到基本工作得,才有糧食可用。然後這其中,又挑出幾組比較優秀得,他們可以得到落後者得食物,落後的隻能眼睜睜看著原本可以入他們嘴裏得一些魚、肉,落到他人碗裏。
這樣既刺激了他們不要摸魚,加快進度,也有助於轉移仇恨,讓那些原本是同僚得吐蕃兵,彼此之間競爭,更加不容易融合在一起。減少反抗的機會。這讓來參觀得張義潮,很是讚歎了一番。
那天,大戰結束,除了大勝吐蕃,讓小虎大為高興之外,一對斥候還迴報,抓到幾名男女,其中兩名男女,據說是瓜州唐人義軍得高層得子女,讓小虎大為驚奇。
當下也顧不得大戰疲累,接見了兩人。然後讓小虎更高興了,原來大唐在吐蕃還是很得人心得,趁著吐蕃勢弱,唐人居民趁勢反抗,不僅驅逐了吐蕃人,還大敗吐蕃援兵。
聽到瓜州義軍,利用火牛陣,大敗吐蕃人,一場以寡擊眾,以少勝多得經典案例,真讓人欽佩。
經典之所以是經典,就是不容易複製。什麽夜襲,分兵合擊,這些紙麵上說說容易,實際上很難。能夠成功得使用,就證明了其人果然是夠用兵奇才。當下,小虎就派了軍士,護送幾人返迴瓜州,設法與義軍取得聯係。
而他們幾人得返迴,振動了全瓜州,看到唐軍的那熟悉的戰襖,戰旗,不少老人都熱淚盈框,跪倒在地,口稱天軍。
當他們知道,唐軍已經出兵隴右,還在大敗了之前肆虐河湟一帶得論恐熱,更是全城轟動,所有人都感動不能自己,他們不孤獨,他們沒有忘了自己是唐人,在吐蕃人鐵蹄下,艱難且驕傲得維持自己的尊嚴。大唐也沒有忘了自己這群遠在異鄉,掙紮求存得人。派軍來收複河湟了。
一時之間,立刻就有人要去蘭州拜見天軍。不過因為路遠,加上沿路大部分都還是吐蕃人控製的地盤,幾個人過去是可以,大隊人馬過去,還要帶上禮物,就不合適了。再者,天也越來越冷了,現在出遠門,更不合適。一切隻等到開春了。
隻是,很多事情都等不到開春,唐軍大敗論恐熱,要收複河湟一帶得消息傳開,一石激起千曾浪,整個隴西都振動了。消息越傳越遠,加上之前有瓜州反抗吐蕃人,還大敗吐蕃援兵得前例在。整個河湟一帶,都暗潮洶湧。
剛過年,就有好幾個州縣,紛紛起義,推翻了吐蕃人,宣布易幟,重歸大唐懷抱。
有些地方,是起兵反抗,有些地方吐蕃守將,是察覺到這種情況,幹脆得丟下了城守,投奔其他地方去了。結果,大中四年開春,當小虎他們開始驅策那些養了一冬,甚至有些長肉得吐蕃勞工,修路的時候。
因為首義,表現又傑出,被封為沙洲防禦使張義潮來了,這次他不謹代來了瓜州本地父老,還帶來了瓜州義軍,甚至還帶來了其他州府得父老及義軍,來拜見唐軍統帥,並且商量,收複全河湟的事情。(未完待續。)m。
春天得夜晚,在部份地區還是非常寒冷得,在隴西一帶,更是如此。一群吐蕃兵,正在烤火,吃著唐人得幹糧,喝著熱糊糊。吃完以後,每個人在各隊隊長帶領下,鑽進了自己的帳篷。
‘貴官,管理有方阿。’,一各國字臉得中年人,看著秩序井然得吐蕃兵,黑白分明得眼珠,四下遊目,對這樣的管理很是讚歎,‘這些吐蕃兵,竟然如此自發,鬧事、不服皆不聞,以如此少量兵馬管理,如此多吐蕃人,著實讓人稱讚。’
‘張防禦言重了,就是一些小的技巧而已。’,他旁邊,一個年輕軍官陪著他觀看營地,不一會,就轉迴了他們得大營。
這個大營,有兩千六百人,唐軍一個廂得兵力,而吐蕃兵,喔,不,吐蕃勞工,大概是他們的五倍,一萬三千多人。
與論恐熱得大戰落幕半年了,吐蕃人大敗,論恐熱不知所蹤,此地看似難過,其實還有些小路可通行,唐軍很遺憾,未能克竟全功,不過,就算他能逃走,麾下得兵馬可跑不了了。
五萬多人,這些吐蕃兵,死的死,降的降,真正跑掉得也沒多少,最後統計,此戰吐蕃兵戰亡兩萬,降者兩萬五千。
不要被這數字嚇到,其實吐蕃人其實沒那麽不怕死,死傷這麽慘重,一方麵是唐軍把他們包了餃子,連條活路都不給,才激起土蕃人得反抗,狗急跳牆,兔子急了也會咬人。
另外就是,把那些重傷兵,差不多都死光了。雖然不是不能救,以唐軍的技術,其實可以救活很多人,不過,唐軍自己得傷亡也不輕,可把那些軍醫給忙壞了。
這一戰,唐軍也是死傷頗重,戰歿、重傷達到兩千,大部分是最後堵塞吐蕃歸路得,另外一部份,則是兩翼夾殺得死傷較多,吐蕃最後得反抗,也是派出各將親軍阻攔兩翼敵軍,他們裝備好,訓練佳,算是脫產職業軍人了,也造成唐軍一定得傷亡。
反而是堅守本營得,因為有防禦工事依托,和大量遠程武器,傷亡沒那麽重,吐蕃人沒發現退路被斷前,還沒有存下死拚的心。結果,就在遠程武器下,死傷慘重。所以,原本負責誘敵得大營,死傷反而最少。
不過,這樣的死傷,也是唐軍有意為之,小虎和一眾軍官決定了,要這樣打。因為,唐軍對吐蕃的優勢太大了,精良得裝備,紮實得戰技,嚴苛得訓練,豪華得遠程火力,在在都比吐蕃強上好幾倍,贏是一定得。
可是,唯獨一項,無法測驗,那就是意誌。唐軍訓練嚴苛,意誌鍛煉是一定得,走隊列,烈日寒風中在校場屹立不動,酷寒天氣,嗬氣成冰,還要下水泅泳,這非常折磨和考驗人。
但是,這些意誌,能不能在打硬戰的時候,發揮出來呢?平常時刻,有各種激勵,或鼓勵,或諷刺。
告訴他們,要撐下去,才是男人中的男人,撐不下去,就迴家裏躲在母親懷抱喝奶吧。
告訴他們,唐軍,是一之驕傲,舉世無雙得軍隊,將來每個人都會以入伍參軍為榮,每個後輩也會仰望他們這些前輩。多管齊下,才鍛煉出這麽一隻鐵軍。
可是麵臨生死關頭時,能真的度過考驗嗎?畢竟這些訓練嚴格,平常也讓他們嚐試殺生,殺豬,豬死前那淒厲得嚎叫,真的很折磨人,甚至,不要說真正下刀了,連把豬綁起來,它們都知道接下來要麵臨什麽,那份痛苦得掙紮,還遠超過人類。能殺的了豬也能殺的了人。
可是,這些都不代表他們在生死關頭,可以真正的度過考驗。千古艱難為一死,可是軍隊就是要經常麵臨這樣的艱難。如果無法麵對,那根本就是廢物。
那些遊牧民族,為何往往能打敗一些比他們龐大得國家,打得他們得軍隊,抱頭鼠竄。就是一股氣勢,所謂光腳不怕穿鞋得,那些光腳得,除了一條命,什麽都沒了,如果不能擊殺眼前得人,那就死吧。
也就是這種置生死於度外得心態,才讓他們在戰爭中獲勝。唐軍如今就是要考驗這種氣質,看看麾下士兵,能不能真的打得起硬戰,不是靠裝備來欺負人。
所幸,沒讓一幹軍官失望,負責阻斷吐蕃歸路得五千人,陣亡最多,死傷近千,這已經占了五分之一得人數了,也沒讓他們退卻。其他幾路表現也不錯,完全沒有辜負那嚴苛得訓練和精良得裝備。
雖然死傷重了些,可是一方麵測驗了軍隊是否敢戰,敢苦戰,還讓整個戰況輕鬆很多。因為這一帶,幾乎沒有成建製得吐蕃人了,他們順利得席卷了蘭州、鄯州,夾大勝之威,兩州守將不敢負偶頑抗,都開城投降。
然後,就是處理戰俘得問題。兩萬多的戰俘,每天光吃就是一個麻煩。神策軍也不能無限製得養著他們。
然後,小虎釋放了一部份老弱,大概有五千人左右。這些都是沒什麽用場,留著占地,養著浪費糧食,趕走了事。
接著,又挑選了一部份吐蕃人,補充進軍隊中,大概挑選了五千人左右,把他們打散,混入唐軍裏麵,要用最短時間,把他們訓練成一個大唐軍人。
這讓神策軍又膨脹了些許,這迴多成立了一隻馬軍,把這迴繳獲得戰馬,統統補充進去,對唐軍來說,這些戰馬才是最大得收獲。
剩下還有兩萬六千人左右,嗯,沒算錯,多出來的人,是蘭州降軍和吐蕃留守鄯州得兵馬,這兩萬六千人,就頭痛了。
也不能再補充進唐軍,唐軍兩萬人不到,已經有六千吐蕃人,原先那些不被歸類為唐軍的通頰部落,,現在轉正了。這數量太多了,要是在繼續增加下去,這比例就不協調了。
放走?這更不可能。縱虎歸山嗎。後來還是李誠義提議,說朝廷正在修路,不妨讓他們從蘭州城下,開始修往會州,最後溝通中原的有軌馬車。簡單來說,把這些吐蕃人變成類似廂軍得修路工。
可是,這也有一點困難,兩萬六千人,這數量很龐大,跟唐軍差不多了。這樣管理起來也麻煩,萬一那個被煽動,突然暴動起來,不說能不能打敗唐軍,也足夠拖累他們。等到開春,還要討平整個隴西呢。
最後,還是小虎拿了主意。釋放一部分吐蕃人,不過,為了避免他們在為禍,小虎殘忍得把他們得兩手拇指都砍了。這樣他們或許可以作些別的事,可是根本拿不起兵器了。
殘忍嗎?一點也不。當年吐蕃肆虐大唐,就是那次算計大唐良將未果之時。吐蕃最後退兵,他們把一些老弱砍斷手臂,挖出眼珠後,拋棄。對比他們,唐軍已經很仁慈了。
如此,又淘汰了一些人,剩下一半,就差不多了。唐軍原本得輜重,加上吐蕃的繳獲,吐蕃人員本在河湟一帶搶掠得金銀和糧草,全部成了唐軍得戰利品。也不枉當初把這股吐蕃全殲得死傷。
這些林林總總加起來,唐軍加俘虜,連帶那些戰馬,吃上半年不是問題。這樣一來,朝廷也不用在寒冬中,還要拚命運輸物資。明年開春再運,甚至可以等到過了春耕,再調用人手,這花費可是小了不少。
然後,小虎又用了李忱提到過得管理辦法,開始管理這些吐蕃兵。首先,設法轉移吐蕃兵得仇恨。很簡單,他把吐蕃人分隊,五十人一隊,仿照唐軍軍製管理。所有管理者,完全都是吐蕃人,讓他們自己管自己。
唯一就是,這些中層管理者,都是唐人提拔上來得,一個原先吐蕃將領,那怕是你低層小將,都不被選用,提拔了很多原是普通士兵得吐蕃人,當管理者。然後這群人周圍,又有一群依附他們,狐假虎威得狗腿子,當手下。
這些人,不光得意,一下子翻身了,連待遇都好上了一些,吃得比那些吐蕃人好,還可以配少量兵器,來鎮壓不服得吐蕃人。
這樣,完全把唐軍的管理責任挑了出去。那群被提拔起來的士兵,驟然間由人下人,變成中人之上,一時之間神氣得不得了,對唐軍恭順得很,然後轉眼間就對他們原先的同袍,甚至還有上官,惡言相向。
唐軍隻要督促這群蕃奸,讓蕃奸去壓迫吐蕃人,修路就好。完全把吐蕃人的仇恨,由唐軍身上摘出去。相比起敵人,這種原先是同伴,後來背叛的同僚,更是讓人痛恨。
就這樣,唐軍輕鬆得用幾千人,管理幾倍於他們吐蕃人。那群吐蕃奸,想要維持他們的權勢,想要繼續逞威風,就隻能緊靠唐軍,那群土蕃人得怨恨,也集中在那群吐蕃奸上。如果要暴亂,先殺的也是他們。唐軍還有足夠得時間反應。一舉數得。
當然,小虎他們不光是這樣,還提出了很多辦法,比方說分段競爭,每天達到基本工作得,才有糧食可用。然後這其中,又挑出幾組比較優秀得,他們可以得到落後者得食物,落後的隻能眼睜睜看著原本可以入他們嘴裏得一些魚、肉,落到他人碗裏。
這樣既刺激了他們不要摸魚,加快進度,也有助於轉移仇恨,讓那些原本是同僚得吐蕃兵,彼此之間競爭,更加不容易融合在一起。減少反抗的機會。這讓來參觀得張義潮,很是讚歎了一番。
那天,大戰結束,除了大勝吐蕃,讓小虎大為高興之外,一對斥候還迴報,抓到幾名男女,其中兩名男女,據說是瓜州唐人義軍得高層得子女,讓小虎大為驚奇。
當下也顧不得大戰疲累,接見了兩人。然後讓小虎更高興了,原來大唐在吐蕃還是很得人心得,趁著吐蕃勢弱,唐人居民趁勢反抗,不僅驅逐了吐蕃人,還大敗吐蕃援兵。
聽到瓜州義軍,利用火牛陣,大敗吐蕃人,一場以寡擊眾,以少勝多得經典案例,真讓人欽佩。
經典之所以是經典,就是不容易複製。什麽夜襲,分兵合擊,這些紙麵上說說容易,實際上很難。能夠成功得使用,就證明了其人果然是夠用兵奇才。當下,小虎就派了軍士,護送幾人返迴瓜州,設法與義軍取得聯係。
而他們幾人得返迴,振動了全瓜州,看到唐軍的那熟悉的戰襖,戰旗,不少老人都熱淚盈框,跪倒在地,口稱天軍。
當他們知道,唐軍已經出兵隴右,還在大敗了之前肆虐河湟一帶得論恐熱,更是全城轟動,所有人都感動不能自己,他們不孤獨,他們沒有忘了自己是唐人,在吐蕃人鐵蹄下,艱難且驕傲得維持自己的尊嚴。大唐也沒有忘了自己這群遠在異鄉,掙紮求存得人。派軍來收複河湟了。
一時之間,立刻就有人要去蘭州拜見天軍。不過因為路遠,加上沿路大部分都還是吐蕃人控製的地盤,幾個人過去是可以,大隊人馬過去,還要帶上禮物,就不合適了。再者,天也越來越冷了,現在出遠門,更不合適。一切隻等到開春了。
隻是,很多事情都等不到開春,唐軍大敗論恐熱,要收複河湟一帶得消息傳開,一石激起千曾浪,整個隴西都振動了。消息越傳越遠,加上之前有瓜州反抗吐蕃人,還大敗吐蕃援兵得前例在。整個河湟一帶,都暗潮洶湧。
剛過年,就有好幾個州縣,紛紛起義,推翻了吐蕃人,宣布易幟,重歸大唐懷抱。
有些地方,是起兵反抗,有些地方吐蕃守將,是察覺到這種情況,幹脆得丟下了城守,投奔其他地方去了。結果,大中四年開春,當小虎他們開始驅策那些養了一冬,甚至有些長肉得吐蕃勞工,修路的時候。
因為首義,表現又傑出,被封為沙洲防禦使張義潮來了,這次他不謹代來了瓜州本地父老,還帶來了瓜州義軍,甚至還帶來了其他州府得父老及義軍,來拜見唐軍統帥,並且商量,收複全河湟的事情。(未完待續。)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