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為了抵達。文展的那種執念,我嚐試剖析、理解過,想象他懷抱著這種心態度過的每個日子,會有怎麽樣的生活。
高中三年,文展於我來說,已經是個失蹤的人。隻是在考慮填報哪個誌願的時候,我一度非常希望能見到他。我也搞不清楚自己是如何的心情。我想,或許他代表了我們這種小鎮出生的人,某種純粹的東西。那種東西,當然我身上也有。我在想,或許他是某部分的我。
他自那之後,果然再沒迴過小鎮。隻是在過新年的時候,給他父母打來電話,重申他的努力和追求。他父母依然篤定文展會再次凱旋,而他哥哥依舊不屑。因為在小鎮“閑著”沒事,他哥哥早早地結了婚,沒滿二十歲,就抱著自己的孩子,像文展痛恨的那種“無能的父輩”一樣,過著安逸的小鎮生活。
在我考上大學,也進入“城市”生活之後,我經常遇到和文展很像的人,他們一個個和我說著對未來的規劃,和在故鄉在中小學階段的成功帶給他們的無比信心。這樣的人,還因為出身,總可以嗅到他們身上的泥土味。這使得他們的理想粗暴卻淳樸,讓人感覺不到野心勃勃或者城市孩子般的精明,我樂於和這樣的人交朋友,就如同喜歡某種精致的土特產一般。但顯然我不是這樣的人,要感謝文展的是,我基本不太想太長遠的事情,很多事情想大了會壓得自己難受。我隻想著做好一點點的事情,然後期待,這麽一點點事,或許哪天能累積成一個不錯的景觀。起碼是自己喜歡的景觀。
在他們極度亢奮的時候,總是不自覺把聲音抬高,那聲音,總有幾個音節讓我迴想起文展那因為兔唇而顯得奇特的腔調,再定睛一看,我總能找到他們臉上和文展類似的部分。我會突然想,在這麽密密麻麻的人群中,那個兔唇、倔強的文展,究竟處在哪種生活中。
大學畢業後,我如願找到了一份記者的工作。我做記者,是因為,我覺得這世界上最美妙的風景,是一個個奇特的人。越大的雜誌社有越高的平台,能見到越豐富的人,我被這種愛好引誘著引誘著,一不小心,來到了北京。
人總是在自己不注意的時候,迴歸到了原型。把行李和住所安頓好之後,我第一個事情,就是買了一張票,登上了景山公園的最高處。邊往上走,我邊想象,如果是文展,他此時是否會覺得豪氣萬丈,未來就這麽鋪展在眼前。我想到的,倒一直是對生活的不確定,我享受一個城市提供的更好的平台,但我不知道自己終究會比較享受怎麽樣的生活。
爬到景山公園最高處,我突然想給文展打電話。他的母親每次過年,總是要來找我聊聊天,然後一次次抄寫給我文展的號碼。她說:“你有空和他聊聊吧。”我知道,文展的母親心裏還是隱隱地不安。但她不敢把這不安說出口,似乎一說出口,一切就清晰可見,一切擔心就落地為實了。
電話接通了。“哪個兄弟啊?有什麽好事找啊?”他的聲音竟然聽不出兔唇的感覺。他再次吞下了自己的殘疾,但是,不是以童年時期的那個方式。
我張了張口,最終沒說一句話就把電話掛了。我感覺到,那樣的言說方式背後,有著某些油滑、市儈。我沒想過,要如何與這樣的文展對話。
或許是文展聽他母親念叨過我關心詢問他近況的事情,或許是他猜測出那通電話是我撥打的。過了一周左右,我在自己博客上公布的郵箱裏,突然接到文展的一封信。
信裏他熱情洋溢地誇獎我的“成就”:“竟然是小時候所有玩伴中唯一一個能進到北京,並且在一個大單位混下來的人。”他還提到,看到我的一些文章,然後很仔細地點評他認為的優缺點,最終說:我最近在籌劃一個大計劃,計劃成了,將打敗所有人對我的質疑,讓老家人以我為傲。
斟酌了好一會兒,我還是迴信說:沒有人對你有質疑,大家許久沒見到你,很期待能和你聚聚。不如今年春節就迴老家,小時候的玩伴真該一起聚聚了。
出遠門工作,反而讓我明白自己確實是個戀家的人。自工作有經濟能力之後,我每年總要借著過年或者什麽重大節日的名義往家裏跑。老家的路已經翻修過幾次了,鄉裏街坊每戶人家,也因為不同際遇,不再如同以前清一色的石板小屋,開始長出不同樣子的房子來。我家的房子也已經翻修成四層的小樓房。四樓就是我的書房,隻要走到陽台,就能看到文展的家和文展的房間。他們家至今沒有翻修。每年春節迴家,我坐在書桌前,總要抬眼看看文展的房間,每次都是窗戶緊閉。
文展沒有迴信,春節也沒迴來。而且我知道,短時間內,他不會再讓自己被我聯係上了。那年春節,我倒心血來潮提起了勇氣,開始走訪一個個小時候玩伴的家。
有的人已經結婚了,抱著孩子,和我講述他在夜市上擺著的那攤牛肉店的營收。有的當上了漁夫,和我講話的時候,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的身子一直往後退,然後問:“會不會熏到你啊?”有的開起服裝廠當上了老板,吃飯的時候一直逼我喝陳釀多少多少年的茅台,然後
醉氣醺醺地拉著我,中氣十足地說:“咱們是兄弟對不對,是兄弟你就別嫌我土,我也不嫌你窮,我們喝酒……”
我才明白,那封信裏,我向文展說的“小時候的玩伴真該一起聚聚了”,真是個天真的提議。每個人都已經過上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生活讓許多人在這個時空裏沒法相處在共同的狀態中,除非等彼此都老了,年邁再次抹去其他,構成我們每個人最重要的標誌,或許那時候的聚會才能成真。
從老家迴到北京沒多久,母親打來電話,告訴我,文展的父親突然中風病逝。“文展迴來送葬,你都不能想象他變成什麽樣了,很瘦,很黑,頭發枯枯的,不太願意和人說話。”
又過了一個月,母親和我閑聊說起,文展迴小鎮工作了,“是他母親勸他留下的,據說找了關係,在鎮裏的廣播站當電工,也幫忙編輯些文字。”
聽說這個消息,我幾次想找個事由迴老家一趟,我知道,如果隻是因為想見見一個兒時玩伴就突然休假迴家,對母親、對公司的領導,都是個讓他們錯愕的理由。
越想尋到理由,越不能如願。耽誤著耽誤著,又一年了,終於要過年了。
在啟程迴老家前的一個月,我竟然不斷想象,和文展相見會是如何的場景。我不斷在思考,自己是該客氣地和他握手,還是如同以往,像個哥們兒拉住他擁抱一下。
但我們已經十幾年沒見了。十幾年,一個人身上的全部細胞都代謝完多少輪。我因而又惴惴不安起來。
我早早地迴到了小鎮,然而,因為內心的這種不安,我始終沒有去敲他家的門。我想著的是,我們兩家住得那麽近,總能無意間撞上吧。或許這樣的見麵方式更好。
果然第三天,我拐進小巷的時候就遠遠地看到文展。他正從巷尾走過來,應該是要迴家。我興奮地招手,他似乎有抬頭瞄到了,但又像沒看見繼續走。我喊了聲:“文展。”他卻似乎完全沒聽見,竟然在一個小路口直接一拐,拐出了小巷。
當晚,我向母親打聽來他下班的時候,特意在那個時間點“出門走走”。文展果然在那個時候出現,我依然很興奮地朝他揮手,他又似乎刻意避開一樣,往相反的方向走了。
我確定,文展在躲我。但我不確定,他是出於什麽樣的理由。
眼看春節要過了,我最終決定,去他家拜訪。
其實我家出門右拐,再走一二十米,就到他家了。門還是那個門,敲起
來還是這樣的木頭聲。“文展在嗎?”
“誰啊?”依然是他母親這樣詢問的口氣。
“是我,我來找文展。”
門打開了。文展的母親笑容滿麵地迎我進去:“他在自己的房間,你還記得吧。”
我當然記得。
這房子,我也十幾年沒進來了。它果然是記憶中的那個樣子,但又不僅僅是那個樣子,就如同一張沒對焦好的照片,一旦清晰起來,大概的模樣還是如此,隻是每部分的景致,完全顛覆了此前的感覺。它比我記憶中小,土牆斑斑駁駁、老氣沉沉,還飄散著一股發黴的味道。
到了文展的門口,他果然還是如同以前,把房門關上了。我敲了敲房門,門開了。是文展。
他是如同母親說的,瘦了,黑了,頭發枯枯的。但他最重要的改變不是這些,而是他給人的感覺。他背微駝,眼睛半乜著,疲憊但警惕,眼神的冷漠不是有攻擊性的那種,而仿佛是對他自己的冷漠。
“好久不見了,文展。”我試圖用小時候一周不見那種打招唿的口吻。
他顯然沒有預料到我會來,也愣了一下。
我在那一刻也愣住了,不知道是不是應該和他擁抱。他的外表,他的眼神,他的氣質,似乎都不是十幾年前我熟悉的那個文展,生活已經把他雕刻出另外的模樣,但即使這樣的麵目全非,還是可以從他的眉角、他臉上細微的一個表情,找尋到,那個文展。那個文展或許破碎了,但他是在那身體裏的。
文展最終幫我做了決定,不握手也不像老朋友那般擁抱,而是平淡地指了指椅子,“坐吧。”
他的房間還是沒打開窗戶,即使白天,也把電燈亮著。鎢絲燈有些發黃,讓我目光所見,似乎都有種老照片的錯覺。
我努力想找尋到過去的影子,因為,那是我來找他,並且此刻能和他對話的原因:“這房間沒變啊,那個皮箱還在嗎?我還記得,裏麵放著你整理的曆史大綱。”
“皮箱裝上一些父親的衣服,和他的屍體一起燒了。”
“不好意思。”
我沉默了一會兒。
“那些曆史大綱呢,當時你做的這個事情讓我非常崇拜。”
“哦,那些無聊的東西,我帶去福州不多久就扔了。”
“真可惜啊。”我不知道自己還能說什麽。
我們又沉默了許久。他似乎
意識到我努力背後的善意,試圖挑起話題:“我在廣播站,還播過你的文章。”
“是你特意關注的嗎?哈,我又不是什麽大作者。”我馬上抓住機會,試圖通過自嘲,讓這個對話進入放鬆的階段。
然後我開始講述,自己在外地生活的種種。
我沒有預料到,他竟然沉默了。而且這一沉默,不像我想象的,隻是一個小小的、可以逾越、可以熬過的間歇。他冷漠地坐在那,任由沉默如同洪水汩汩淌來,一層層鋪來,慢慢要把人給吞沒了。
我終於忍不住,站起身說:“那打擾了,我先迴家了。”
此刻他卻突然說話了:“對不起,其實我也說不清楚,自己為什麽厭惡你。”
我愣住了。
“你說,憑什麽是你?為什麽不是我?”
我知道他在說的是什麽,我知道他提問的,是我們都沒辦法迴答的問題。
第二天,我改了機票提前迴北京。在路上,我反複在想,自己此前對文展耿耿於懷的原因,是因為我有種無意識的愧疚感,仿佛我莫名其妙地過了他應該過的生活?又或許,是因為,我知道,從本質意義上,我們都是,既失去家鄉又永遠沒辦法抵達遠方的人。
自此之後,我再也沒去過文展家裏。每次過年迴家,遠遠地看到他,也總是趕緊躲避。母親不知道其中發生的緣由,總源源不斷帶來他家的信息:文展和他哥哥的矛盾爆發了。他哥哥憑著老婆帶來的嫁妝,開了家海鮮店,日子過得不錯,或許是為了爭迴以前那口氣,每每總是對文展冷嘲熱諷。文展的工資不高,隻有一千多,他在工作中本來就看不上同事的粗俗,在單位的日子也越發難受。文展的母親,到處奔走著試圖幫他找到一個好妻子,但因為兔唇和事業一般的緣故,一直沒找到。堅持了兩年多,文展再次走了。這次不是去往任何一個城市,而是向廣電係統申請,跑到一個隻有幾千人口的小村莊,挑起附近地區發射台的維修看護工作。
我知道,他和我這輩子都注定無處安身。
厚樸
見第一麵時,他就很鄭重地向我介紹他的名字以及名字含義:“我姓張,叫厚樸,來自英文hope。”
為了發好那個英文單詞的音,他的嘴巴還認真地圓了起來。
一個人頂著這樣的名字,和名字這樣的含義,究竟會活得多奇葩?特別是他還似乎以此為榮。
他激動著
兀自說了下去——
他的父親是個了不起的人,原本隻有小學畢業,後來自考了英語,作為全村唯一懂英文的人,在村子裏的學校當英語老師兼校長。他父親不僅通讀世界文明史,還堅持每天聽美國之音,他認為父親是那個村子裏唯一有世界觀的人。別人家的院子,一進門就是用五彩瓷磚貼成的福祿壽喜,他家一進門,是父親自己繪畫、鄉裏陶瓷小隊幫忙燒製的世界地圖。
“這世界地圖有一整麵門牆大,”厚樸盡力地張開手比劃著,好像要抱著整個世界一樣,臉上充滿著說不出的動人的光。
他像麵對廣場演講的領袖,驕傲地宣布自己的名字和名字的含義。
他的行李是用兩個編織袋裝的,進門的時候左手一個右手一個,像少林寺裏練功的武僧。身上穿的一看就是新衣服,頭發也特意打理過,隻是天太熱,衣服浸滿汗水,粘在身上,頭發也橫七豎八地躺在頭上,像被吹蔫的野草,全然沒有他自己想象的那種瀟灑。倒是有幾根頑固地站立著,很像他臉上的表情。
他很用力地打招唿,很用力地介紹自己。看到活得這麽用力的人,我總會不舒服,仿佛對方在時時提醒我要思考如何生活。然而,我卻喜歡他臉上的笑。一張娃娃臉,臉上似乎還有幫忙種田留下的土色,兩個小虎牙,兩個酒窩,笑容從心裏透出來。
我想起了家鄉小鎮,改革開放後莫名其妙地富了。而我所在的中學是小鎮最好的中學,有錢人總拚命把孩子送進這裏。
每個小孩到班級的首次亮相,都映射出他們父母想象中這世界上最幸福
高中三年,文展於我來說,已經是個失蹤的人。隻是在考慮填報哪個誌願的時候,我一度非常希望能見到他。我也搞不清楚自己是如何的心情。我想,或許他代表了我們這種小鎮出生的人,某種純粹的東西。那種東西,當然我身上也有。我在想,或許他是某部分的我。
他自那之後,果然再沒迴過小鎮。隻是在過新年的時候,給他父母打來電話,重申他的努力和追求。他父母依然篤定文展會再次凱旋,而他哥哥依舊不屑。因為在小鎮“閑著”沒事,他哥哥早早地結了婚,沒滿二十歲,就抱著自己的孩子,像文展痛恨的那種“無能的父輩”一樣,過著安逸的小鎮生活。
在我考上大學,也進入“城市”生活之後,我經常遇到和文展很像的人,他們一個個和我說著對未來的規劃,和在故鄉在中小學階段的成功帶給他們的無比信心。這樣的人,還因為出身,總可以嗅到他們身上的泥土味。這使得他們的理想粗暴卻淳樸,讓人感覺不到野心勃勃或者城市孩子般的精明,我樂於和這樣的人交朋友,就如同喜歡某種精致的土特產一般。但顯然我不是這樣的人,要感謝文展的是,我基本不太想太長遠的事情,很多事情想大了會壓得自己難受。我隻想著做好一點點的事情,然後期待,這麽一點點事,或許哪天能累積成一個不錯的景觀。起碼是自己喜歡的景觀。
在他們極度亢奮的時候,總是不自覺把聲音抬高,那聲音,總有幾個音節讓我迴想起文展那因為兔唇而顯得奇特的腔調,再定睛一看,我總能找到他們臉上和文展類似的部分。我會突然想,在這麽密密麻麻的人群中,那個兔唇、倔強的文展,究竟處在哪種生活中。
大學畢業後,我如願找到了一份記者的工作。我做記者,是因為,我覺得這世界上最美妙的風景,是一個個奇特的人。越大的雜誌社有越高的平台,能見到越豐富的人,我被這種愛好引誘著引誘著,一不小心,來到了北京。
人總是在自己不注意的時候,迴歸到了原型。把行李和住所安頓好之後,我第一個事情,就是買了一張票,登上了景山公園的最高處。邊往上走,我邊想象,如果是文展,他此時是否會覺得豪氣萬丈,未來就這麽鋪展在眼前。我想到的,倒一直是對生活的不確定,我享受一個城市提供的更好的平台,但我不知道自己終究會比較享受怎麽樣的生活。
爬到景山公園最高處,我突然想給文展打電話。他的母親每次過年,總是要來找我聊聊天,然後一次次抄寫給我文展的號碼。她說:“你有空和他聊聊吧。”我知道,文展的母親心裏還是隱隱地不安。但她不敢把這不安說出口,似乎一說出口,一切就清晰可見,一切擔心就落地為實了。
電話接通了。“哪個兄弟啊?有什麽好事找啊?”他的聲音竟然聽不出兔唇的感覺。他再次吞下了自己的殘疾,但是,不是以童年時期的那個方式。
我張了張口,最終沒說一句話就把電話掛了。我感覺到,那樣的言說方式背後,有著某些油滑、市儈。我沒想過,要如何與這樣的文展對話。
或許是文展聽他母親念叨過我關心詢問他近況的事情,或許是他猜測出那通電話是我撥打的。過了一周左右,我在自己博客上公布的郵箱裏,突然接到文展的一封信。
信裏他熱情洋溢地誇獎我的“成就”:“竟然是小時候所有玩伴中唯一一個能進到北京,並且在一個大單位混下來的人。”他還提到,看到我的一些文章,然後很仔細地點評他認為的優缺點,最終說:我最近在籌劃一個大計劃,計劃成了,將打敗所有人對我的質疑,讓老家人以我為傲。
斟酌了好一會兒,我還是迴信說:沒有人對你有質疑,大家許久沒見到你,很期待能和你聚聚。不如今年春節就迴老家,小時候的玩伴真該一起聚聚了。
出遠門工作,反而讓我明白自己確實是個戀家的人。自工作有經濟能力之後,我每年總要借著過年或者什麽重大節日的名義往家裏跑。老家的路已經翻修過幾次了,鄉裏街坊每戶人家,也因為不同際遇,不再如同以前清一色的石板小屋,開始長出不同樣子的房子來。我家的房子也已經翻修成四層的小樓房。四樓就是我的書房,隻要走到陽台,就能看到文展的家和文展的房間。他們家至今沒有翻修。每年春節迴家,我坐在書桌前,總要抬眼看看文展的房間,每次都是窗戶緊閉。
文展沒有迴信,春節也沒迴來。而且我知道,短時間內,他不會再讓自己被我聯係上了。那年春節,我倒心血來潮提起了勇氣,開始走訪一個個小時候玩伴的家。
有的人已經結婚了,抱著孩子,和我講述他在夜市上擺著的那攤牛肉店的營收。有的當上了漁夫,和我講話的時候,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的身子一直往後退,然後問:“會不會熏到你啊?”有的開起服裝廠當上了老板,吃飯的時候一直逼我喝陳釀多少多少年的茅台,然後
醉氣醺醺地拉著我,中氣十足地說:“咱們是兄弟對不對,是兄弟你就別嫌我土,我也不嫌你窮,我們喝酒……”
我才明白,那封信裏,我向文展說的“小時候的玩伴真該一起聚聚了”,真是個天真的提議。每個人都已經過上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生活讓許多人在這個時空裏沒法相處在共同的狀態中,除非等彼此都老了,年邁再次抹去其他,構成我們每個人最重要的標誌,或許那時候的聚會才能成真。
從老家迴到北京沒多久,母親打來電話,告訴我,文展的父親突然中風病逝。“文展迴來送葬,你都不能想象他變成什麽樣了,很瘦,很黑,頭發枯枯的,不太願意和人說話。”
又過了一個月,母親和我閑聊說起,文展迴小鎮工作了,“是他母親勸他留下的,據說找了關係,在鎮裏的廣播站當電工,也幫忙編輯些文字。”
聽說這個消息,我幾次想找個事由迴老家一趟,我知道,如果隻是因為想見見一個兒時玩伴就突然休假迴家,對母親、對公司的領導,都是個讓他們錯愕的理由。
越想尋到理由,越不能如願。耽誤著耽誤著,又一年了,終於要過年了。
在啟程迴老家前的一個月,我竟然不斷想象,和文展相見會是如何的場景。我不斷在思考,自己是該客氣地和他握手,還是如同以往,像個哥們兒拉住他擁抱一下。
但我們已經十幾年沒見了。十幾年,一個人身上的全部細胞都代謝完多少輪。我因而又惴惴不安起來。
我早早地迴到了小鎮,然而,因為內心的這種不安,我始終沒有去敲他家的門。我想著的是,我們兩家住得那麽近,總能無意間撞上吧。或許這樣的見麵方式更好。
果然第三天,我拐進小巷的時候就遠遠地看到文展。他正從巷尾走過來,應該是要迴家。我興奮地招手,他似乎有抬頭瞄到了,但又像沒看見繼續走。我喊了聲:“文展。”他卻似乎完全沒聽見,竟然在一個小路口直接一拐,拐出了小巷。
當晚,我向母親打聽來他下班的時候,特意在那個時間點“出門走走”。文展果然在那個時候出現,我依然很興奮地朝他揮手,他又似乎刻意避開一樣,往相反的方向走了。
我確定,文展在躲我。但我不確定,他是出於什麽樣的理由。
眼看春節要過了,我最終決定,去他家拜訪。
其實我家出門右拐,再走一二十米,就到他家了。門還是那個門,敲起
來還是這樣的木頭聲。“文展在嗎?”
“誰啊?”依然是他母親這樣詢問的口氣。
“是我,我來找文展。”
門打開了。文展的母親笑容滿麵地迎我進去:“他在自己的房間,你還記得吧。”
我當然記得。
這房子,我也十幾年沒進來了。它果然是記憶中的那個樣子,但又不僅僅是那個樣子,就如同一張沒對焦好的照片,一旦清晰起來,大概的模樣還是如此,隻是每部分的景致,完全顛覆了此前的感覺。它比我記憶中小,土牆斑斑駁駁、老氣沉沉,還飄散著一股發黴的味道。
到了文展的門口,他果然還是如同以前,把房門關上了。我敲了敲房門,門開了。是文展。
他是如同母親說的,瘦了,黑了,頭發枯枯的。但他最重要的改變不是這些,而是他給人的感覺。他背微駝,眼睛半乜著,疲憊但警惕,眼神的冷漠不是有攻擊性的那種,而仿佛是對他自己的冷漠。
“好久不見了,文展。”我試圖用小時候一周不見那種打招唿的口吻。
他顯然沒有預料到我會來,也愣了一下。
我在那一刻也愣住了,不知道是不是應該和他擁抱。他的外表,他的眼神,他的氣質,似乎都不是十幾年前我熟悉的那個文展,生活已經把他雕刻出另外的模樣,但即使這樣的麵目全非,還是可以從他的眉角、他臉上細微的一個表情,找尋到,那個文展。那個文展或許破碎了,但他是在那身體裏的。
文展最終幫我做了決定,不握手也不像老朋友那般擁抱,而是平淡地指了指椅子,“坐吧。”
他的房間還是沒打開窗戶,即使白天,也把電燈亮著。鎢絲燈有些發黃,讓我目光所見,似乎都有種老照片的錯覺。
我努力想找尋到過去的影子,因為,那是我來找他,並且此刻能和他對話的原因:“這房間沒變啊,那個皮箱還在嗎?我還記得,裏麵放著你整理的曆史大綱。”
“皮箱裝上一些父親的衣服,和他的屍體一起燒了。”
“不好意思。”
我沉默了一會兒。
“那些曆史大綱呢,當時你做的這個事情讓我非常崇拜。”
“哦,那些無聊的東西,我帶去福州不多久就扔了。”
“真可惜啊。”我不知道自己還能說什麽。
我們又沉默了許久。他似乎
意識到我努力背後的善意,試圖挑起話題:“我在廣播站,還播過你的文章。”
“是你特意關注的嗎?哈,我又不是什麽大作者。”我馬上抓住機會,試圖通過自嘲,讓這個對話進入放鬆的階段。
然後我開始講述,自己在外地生活的種種。
我沒有預料到,他竟然沉默了。而且這一沉默,不像我想象的,隻是一個小小的、可以逾越、可以熬過的間歇。他冷漠地坐在那,任由沉默如同洪水汩汩淌來,一層層鋪來,慢慢要把人給吞沒了。
我終於忍不住,站起身說:“那打擾了,我先迴家了。”
此刻他卻突然說話了:“對不起,其實我也說不清楚,自己為什麽厭惡你。”
我愣住了。
“你說,憑什麽是你?為什麽不是我?”
我知道他在說的是什麽,我知道他提問的,是我們都沒辦法迴答的問題。
第二天,我改了機票提前迴北京。在路上,我反複在想,自己此前對文展耿耿於懷的原因,是因為我有種無意識的愧疚感,仿佛我莫名其妙地過了他應該過的生活?又或許,是因為,我知道,從本質意義上,我們都是,既失去家鄉又永遠沒辦法抵達遠方的人。
自此之後,我再也沒去過文展家裏。每次過年迴家,遠遠地看到他,也總是趕緊躲避。母親不知道其中發生的緣由,總源源不斷帶來他家的信息:文展和他哥哥的矛盾爆發了。他哥哥憑著老婆帶來的嫁妝,開了家海鮮店,日子過得不錯,或許是為了爭迴以前那口氣,每每總是對文展冷嘲熱諷。文展的工資不高,隻有一千多,他在工作中本來就看不上同事的粗俗,在單位的日子也越發難受。文展的母親,到處奔走著試圖幫他找到一個好妻子,但因為兔唇和事業一般的緣故,一直沒找到。堅持了兩年多,文展再次走了。這次不是去往任何一個城市,而是向廣電係統申請,跑到一個隻有幾千人口的小村莊,挑起附近地區發射台的維修看護工作。
我知道,他和我這輩子都注定無處安身。
厚樸
見第一麵時,他就很鄭重地向我介紹他的名字以及名字含義:“我姓張,叫厚樸,來自英文hope。”
為了發好那個英文單詞的音,他的嘴巴還認真地圓了起來。
一個人頂著這樣的名字,和名字這樣的含義,究竟會活得多奇葩?特別是他還似乎以此為榮。
他激動著
兀自說了下去——
他的父親是個了不起的人,原本隻有小學畢業,後來自考了英語,作為全村唯一懂英文的人,在村子裏的學校當英語老師兼校長。他父親不僅通讀世界文明史,還堅持每天聽美國之音,他認為父親是那個村子裏唯一有世界觀的人。別人家的院子,一進門就是用五彩瓷磚貼成的福祿壽喜,他家一進門,是父親自己繪畫、鄉裏陶瓷小隊幫忙燒製的世界地圖。
“這世界地圖有一整麵門牆大,”厚樸盡力地張開手比劃著,好像要抱著整個世界一樣,臉上充滿著說不出的動人的光。
他像麵對廣場演講的領袖,驕傲地宣布自己的名字和名字的含義。
他的行李是用兩個編織袋裝的,進門的時候左手一個右手一個,像少林寺裏練功的武僧。身上穿的一看就是新衣服,頭發也特意打理過,隻是天太熱,衣服浸滿汗水,粘在身上,頭發也橫七豎八地躺在頭上,像被吹蔫的野草,全然沒有他自己想象的那種瀟灑。倒是有幾根頑固地站立著,很像他臉上的表情。
他很用力地打招唿,很用力地介紹自己。看到活得這麽用力的人,我總會不舒服,仿佛對方在時時提醒我要思考如何生活。然而,我卻喜歡他臉上的笑。一張娃娃臉,臉上似乎還有幫忙種田留下的土色,兩個小虎牙,兩個酒窩,笑容從心裏透出來。
我想起了家鄉小鎮,改革開放後莫名其妙地富了。而我所在的中學是小鎮最好的中學,有錢人總拚命把孩子送進這裏。
每個小孩到班級的首次亮相,都映射出他們父母想象中這世界上最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