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八十五章國際象棋簡介
國際象棋(chess),又稱西洋棋,是一種二人對弈的棋類遊戲。棋盤為正方形,由64個黑白(深色與淺色)相間的格子組成;棋子分黑白(深色與淺色)兩方共32枚,每方各16枚。雖然漢語稱之為西洋棋或國際象棋,但是實際上它起源於亞洲,後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成為國際通行棋種,也是一項智力競技運動,曾一度被列為奧林匹克運動會正式比賽項目。
國際象棋是世界上一個古老的棋種。據現有史料記載,國際象棋的發展曆史已將近2000年。關於它的起源,有多種不同的說法,諸如起源於古印度、中國、阿拉伯國家等。
根據曆史傳說記載,國際象棋起源於古印度,至今見諸於文獻最早的記錄是在薩珊王朝時期用波斯文寫的。英國人威廉·瓊斯1790年在《亞洲研究》上發表《印度象棋》一文,認為國際象棋起源於印度。西方學者大多讚成他的觀點。
大約公元2~4世紀時,印度次大陸有一種叫作“恰圖蘭加”(chaturaji)的棋戲,內有車、馬、象、兵 4種棋子,象征著印度古代的軍製。在當時流傳的印度敘事史詩《摩訶婆羅多》中,有“四軍將士已安排”的詩句。“四軍”就是指軍隊分為車、象、馬、兵 4個兵種。這種“四方棋”,當時是由擲骰子的方法來進行的。遊戲的目的也不是將死對方的王,而是吃掉對方全部棋子。
20世紀70年代以後情況發生了變化。英國學者李約瑟博士在其所著《中國科學文化史》中指出,象棋是中國人的創造。他詳盡地分析了中國古代遊戲——六博與與天文、象術、數學的關係,他說:“隻有在中國,陰陽理論的盛行促使象棋雛形的產生,帶有天文性質的占卜術得以發明,繼而發展成帶有軍事含義的一種遊戲。”1972年南斯拉夫曆史學家比吉夫的專著《象棋——宇宙的象征》斷定象棋首先出現在公元569年的中國(象戲),然後才逐漸傳播開來。
至少在5000年以前,在中國出現了8x8的線圖(甘肅永昌鴛鴦池遺址出土彩陶繪圖)。在公元前10世紀以前可以斷定已經有了“六博”這種古棋。公元前5世紀六博經過改革而成“塞戲”。孔子所說的“不有博弈者乎”(《論語》)這句話裏,博弈即指六博和圍棋。史料記載公元6世紀(南北朝後期)北周武帝發明的“象戲”(569年)和唐代於地下發現的“百寶象棋”基本相同:8x8盤(64格),立體子,棋子擺在格子上麵,也就是現代國際象棋的格局。
在笈多王朝時期(320~550年),古印度出現了“恰圖蘭加”,進入中東形成了“沙特蘭茲”。恰圖蘭加和沙特蘭茲譯成中文都是“四色棋”(或“四方棋”)。“沙特蘭茲”後來演變成“波斯象棋”並傳入歐洲,大約在15世紀末定型為現代國際象棋。 1984年版的《大英百科全書》上,關於國際象棋的起源,還說是印度或中國,而且重點介紹印度起源說。書中有這樣一句話:“雖然一些最早形式的國際象棋是在遠古的中國被發現。”
還有一種說法是國際象棋是由阿拉伯人發明的。因為人們如今熟悉的西洋棋是在波斯發展起來的,國際象棋裏“戰車”一詞就源自波斯語。
從整體方麵看,關於國際象棋起源問題,有兩點得到世界的公認:1、國際象棋起源於亞洲,後來傳入歐洲。2、最初的規則是擲骰子來決定誰走棋。此外,專家學者在起源邏輯上有幾點似乎已經達到共識:第一,國際象棋是人造物。本質上是模型。第二,國際象棋是人類思想、意識的物化。本質上是模擬。第三,現代國際象棋是古代棋不斷演變的結果。第四,演變的影響來自各個方麵(包括各種棋相互之間的影響)。第五,演變的模式是漸變和突變。第六,演變和連續性共存。第七,起源的研究應從國際象棋結構三要素——棋盤、棋子、棋規——入手。第八,對於國際象棋的起源、演變和定型來說,棋盤、棋子、棋規擔當不同的角色。第九,棋盤、棋子、棋規這三者未必是同時出現的。第十,沒有“最初的發明者”。
以梵語“恰圖蘭加”命名的“四方棋”在 6世紀時由印度傳入波斯,由於語音上的訛誤,古波斯人把“恰圖蘭加”誤讀為“恰特蘭格”(chiatnge)。“恰特蘭格”就被阿拉伯人改稱為“沙特蘭茲”(saudinz),以後這種“沙特蘭茲”在中亞和阿拉伯國家廣泛流傳。10世紀前後,阿拉伯國家已經出現了許多聞名一時的棋手。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中,就曾提及哈裏發何魯納·拉施德的宮廷詩人裏有一位著名棋手。公元 819年,在巴格達還舉行過幾個棋手的比賽。國際象棋大約在10世紀以後,經阿拉伯人傳到歐洲的各個地區,先傳到意大利,然後是西班牙和法國。11世紀末葉,遍及歐洲各國。在當時的文獻中,將西洋棋列為騎士教育的“七藝”之一。“七藝”是騎術、遊泳、射箭、擊劍、狩獵、賦詩和下棋。法國的英雄史詩《羅蘭之歌》中,也談及這一點。到了16世紀,國際象棋終於定型成現代的樣式和棋製。現存最早的國際象棋棋譜,出版在1497年。
國際象棋的著法有過許多次變革。早先,王的走法雖與現代一樣,但據說是可以被吃掉的。關於王車易位的特權是從16世紀上半葉才開始有的,這是歐洲人的一項創造發明。皇後的威力曾經有過多次奇妙的改變。過去,皇後並不是最強的棋子,它隻能斜走1格,與象棋的士非常類似。雙方的皇後隻能在不同顏色的格子上斜走,因此不能相遇。皇後具有現在這樣強大的威力,大約是在15世紀中葉以後。兵在過去隻能前進1格,第1次走動時也一樣,一直到16世紀初,兵的威力才提高到現在這樣。兵到達第 8格,過去隻能升變為皇後,不能升變成別的棋子。隻有車和馬的走法一直沒有改變。至於國際象棋的棋盤,在13世紀以前是不分黑白格的。河南開封出土的北宋銅質棋子,“士”的圖案為身穿戎裝的女子,和西洋棋裏的皇後性別一樣。
19世紀中期,國際象棋開始成為正式的比賽項目。1924年曾被列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同年成立了“世界國際象棋聯合會(國際棋聯)”。國際棋聯主辦或委托成員國協會舉辦的重大世界性比賽有:國際象棋奧林匹克團體賽、世界國際象棋團體錦標賽、男女個人世界冠軍賽、大學生世界團體賽、少年世界冠軍賽,以及各大洲的國際象棋團體賽。至於各種杯賽、邀請賽、大師賽、特級大師賽、等級分賽等更是不可勝數。中國在1956年將國際象棋列入正式體育比賽項目。
在比賽中,國際象棋棋子采用立體棋子,非正式的下棋可以采用平麵圖案的棋子。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國際象棋事實上已經進入了平麵圖案棋子的時代。中國最大的遊戲網站聯眾網開發的國際象棋遊戲就是使用平麵圖案棋子,國外大型的遊戲網站開發的國際象棋遊戲同樣都是平麵圖案棋子。而正式的國際、國內的國際象棋比賽必須使用立體棋子。
國際象棋是雙方對下的,一方用白棋,一方用黑棋。對局由執白者先行,每次走一步,雙方輪流行棋,直到對局結束。各種棋子的一般走法如下:
王(k):橫、直、斜都可以走,但每次限走一步。王是不可以送吃的,即任何被敵方控製的格子,己方王都不能走進去。否則,算“送王”犯規,三次就要判負。(1)除易位時外,王可走到不被對方棋子攻擊的任何相鄰格子,而且隻能走一步(著)。(2)易位是由王和己方任何一個車一起進行的仍被視作王的一步(著)的走法。
後(q):橫、直、斜都可以走,步數不受限製,但不能越子。
車(r):橫、豎均可以走,步數不受限製,不能斜走。除王車易位外不能越子。
象(b):隻能斜走。格數不限,不能越子。開局時每方有兩象,一個占白格,一個占黑格。
馬(n):每步棋先橫走或直走一格,然後再往外斜走一格;或者先斜走一格,最後再往外橫走或豎走一格(即走“日”字)。可以越子,沒有中國象棋中的“蹩馬腿”限製。
兵(p):隻能向前直走,每次隻能走一格。但走第一步時,可以走一格或兩格。兵的吃子方法與行棋方向不一樣,它是直走斜吃,即如果兵的斜進一格內有對方棋子,就可以吃掉它而占據該格。
特殊著法除了棋子的一般著法外,國際象棋中存在下麵三種特殊著法:吃過路兵:如果對方的兵第一次行棋且直進兩格,剛好形成本方有兵與其橫向緊貼並列,則本方的兵可以立即斜進,把對方的兵吃掉,並視為一步棋。這個動作必須立刻進行,緩著後無效。記錄時記為“en passant”或“en pt”,法語中表示“路過”。兵升變:本方任何一個兵直進達到對方底線時,即可升變為除“王”和“兵”以外的任何一種棋子,可升變為“後”、“車”、“馬”、“象”,不能不變。這被視為一步棋。升變後按新棋子的規則走棋。
王車易位:每局棋中,雙方各有一次機會,讓王朝車的方向移動兩格,然後車越過王,放在與王緊鄰的一格上,作為王執行的一步棋。王車易位根據左右分為“長易位“(後翼易位,記譜記為0-0-0)和“短易位“(王翼易位,記譜記為0-0)。王車易位是國際象棋中較為重要的一種戰略,它涉及王、車兩種棋子,是關鍵時刻扭轉局勢或解殺還殺的手段。
王車易位有較為嚴格的規則限製,當且僅當以下6個條件同時成立時,方可進行王車易位:
1.王與用來易位的車均從未被移動過(即王和車處在棋局開始的原始位置,王在e1或e8,車在a1、a8、h1或h8。但如果王或用來易位的車之前曾經移動過,後來又返迴了原始位置,則不能進行“王車易位”,因為不符合“從未被移動過”);
2.王與用來易位的車之間沒有其他棋子阻隔;
3.王不能正被對方“將軍”(即“王車易位”不能作為“應將”的手段);
4.王所經過的格子不能在對方棋子的攻擊範圍之內;
5.王所到達的格子不能被對方“將軍”(即王不可以送吃);
6.王和對應的車必須處在同一橫行(即通過兵的升變得到的車不能用來進行“王車易位”)。【注:此項規則為國際棋聯在1972年所添加,目的是為防備這種情況:設想一局棋,假定白方的王從開局起一直未移動過,處在e1位置,那麽白方若將一個兵成功走至對方底線的e8位置並且升變為車(見兵的升變規則),與王處在同一直行,且就滿足以上1~5的條件,此時也可進行王車易位(因為規則1規定為對應的車未被移動過,而升變後的車確實沒有移動,之前做的走動為兵在執行)。max pam發現這一走法,而且被棋手在比賽中采用過。為了防止這種不被習慣讚同但確實符合規定的走法出現,國際棋聯添加了此規則。】
對於王車易位的規則有一些誤解,特此說明,一切以上述6點為準,在符合上述規則且有下列情況出現時,是允許王車易位的:
1.王未正被“將軍”,但之前被“將軍”過;
2.用來易位的車正受對方攻擊;
3.在長易位中,車所經過的格子在對方的攻擊範圍之內。上述三點不影響王車易位的進行。【注意:在比賽走子時,必須先移動王,再移動車,否則被判為車的一步棋,王車易位失效。】
國際象棋的對局目的是把對方的王將死。比賽規定:一方的王受到對方棋子攻擊時,成為王被照將,攻擊方稱為“將軍”,此時被攻擊方必須立即“應將”,如果無法避開將軍,王即被將死(長將除外),“將軍”方贏得比賽。除“將死”外,還有“超時判負”與“和棋”。出現以下情況,算和局:
1.一方輪走時,提議作和,對方同意;【注意:一方提和時,必須在自己走棋的時間內提出和棋,同時走出自己的棋並按鍾。任何提和都不可以撤迴。對方在自己的時間內思考是否和棋。同意,則口頭聲明;不同意,則拒絕或直接走棋。任何人都不能連續提和,即自己的提和被對方拒絕後若沒有對方再次提和遭拒絕的話,那麽自己是不可以提和的。】
2.雙方都無法將死對方王時,稱為material或“死局”;
3.一方連續不斷地將對方的王,且對方無力避免,這被稱為“長將和”;
4.輪到一方走棋,王沒有被將軍,但卻無路可走,稱為stalemate或“逼和”(相當於中國象棋的“困斃”,不同的是,國際象棋中出現這種情況時算和局,而不是算被“困斃”的一方輸。這一點初學者要注意);
5.對局中同一局麵出現三次,而且每次都是同一方走的,並且沒有任何可走棋步的差別,判為和局,稱為“3 folder“或“三次重複”;
6.雙方在連續50迴合內都沒有吃掉對方任何一子,並且未移動一個兵的,判為和局。比賽規則白先黑後比賽時,規定白棋先走,黑棋後走,雙方輪流走棋,一次走一步棋。國際象棋屬於零和遊戲,零和遊戲又被稱為遊戲理論或零和博弈,源於博弈論(game theory)。是指一項遊戲中,遊戲者有輸有贏,一方所贏正是另一方所輸,而遊戲的總成績永遠為零。
摸子走子(摸子動子)在對局中,行棋方用手觸摸了自己方麵的某個棋子,就必須走動它。隻有當所觸摸的棋子根本無法走動時,才可以另走別的棋子。如果用手觸摸了對方的棋子,就必須吃掉它。隻有當自己任何一個棋子都無法吃它時,才允許走別的著法。如果預先說明自己的意圖,則可以在棋子所在格子擺正一個或者更多的棋子。
落子無悔一著棋走了之後,手已離開棋子,就不能再改走它著。如果這時行棋方的手還沒離開這個棋子,還可另改其他格位,但必須按“摸子走子”原則走動這個棋子。
糾正錯誤(擺棋)國際象棋棋子擺法 1.在對局時,如果發現棋盤的方向擺錯了,即黑格的棋盤角放在了自己的右側,應即把對局已走成的局麵移置到另一塊擺放正確的棋盤上,然後繼續對局。
2.在對局中,如果發現雙方所用棋子顏色反了,先後走不符合比賽的編排規定,應交換棋子,重新開始對局。如此時比賽時間已過了第一時限所規定的四分之一,則對局應繼續進行。
3.一方“將軍”時,另一方未采取相應的“應將”措施而誤走了其他著法,要及時糾正。被“將軍”一方要重新選擇“應將”的著法。但是,重走時誤走的棋子如果可以“應將”,就必須用它來“應將”,隻有在它無法“應將”的情況下,才能另用別的著法來“應將”。
以上發現的各種情況,要在對局過程中及時糾正。如果賽後才發現,那麽對局的結果有效。
做好記錄在規定要做記錄的比賽中,雙方在對局進行過程中,都要用競賽規則規定的代數記錄法在對局記錄紙上逐著做好記錄,包括自己的著法和對方的著法,都要記錄,要求字跡應當盡可能地清晰可辨。可以走著以後記,也可以走著以前記,由棋手自行決定。
如果某一方棋手的棋鍾上所剩時間離開時限已不足5分鍾,這時,可不做記錄,待時限過去後,再用自己的時間補記完全。
對局記錄上不要遮蓋任何東西,應該使得裁判員能夠看得清楚。用好棋鍾正規比賽一般都用棋鍾計時,比賽規則規定,走出該走的一著棋之後,方能按鍾,而且必須用走棋的同一隻手按鍾。比賽時,應當在規定的時限內走滿規定的著數。發現棋鍾指示有誤或工作異常時,應當舉手示意,請來裁判員及時解決。比賽開始前,應當觀察棋鍾鍾麵調得是否正確,如發現有誤,應在賽前向裁判員提出,要求重新調好。
提議和棋比賽時不可連續地向對方提議和棋。一方提和時,如對方表示拒絕,必須等對方也提和一次以後,才可以再次提和。對於對方的提和可以用口頭表示拒絕,也可以用走棋方式表示拒絕。提和必須占自己的走棋時間,即走出一步棋後向對方提出,並按下自己的鍾。
比賽禁例 1.對局時棋手不得借助書本、棋譜或任何手寫或印刷的資料,不得在另一個棋盤上分析棋局,也不得求助於第三者。
2.比賽時,在記錄紙上除了記錄實際對局的著法和用時外,不得做筆記以幫助記憶。
3.在對局和比賽時間內,不得在比賽室內進行棋局的分析。
4.禁止以任何方式幹擾或分散對方的注意力,包括不顧對方的拒絕一再提出和局的建議。
國際象棋中的王是國家的象征,沒有皇宮,到了殘局必須“禦駕親征”,不像中國象棋將帥那樣必須待在九宮裏。國際象棋中後的名稱、性別曾經有過多次奇妙的改變。在沙特拉茲時期,皇後這隻棋子表示“律師”、“大臣”或“將軍”。後來法國人把皇後一子的形式稍稍變了一下,成了現在這樣的女性。國際象棋中的車是從古代的城堡演變過來的,有人說它是火炮,又是戰車。國際象棋中的象原意是主教(天主教),代表了歐洲中世紀一個很有影響力的社會階層;國際象棋中的馬原意是騎士,代表了歐洲中世紀時受過正式的軍事訓練的騎兵,後來演變為一種榮譽稱號用於表示一個社會階層。國際象棋中的兵,如果能衝到對方底線,就會“從奴隸變成將軍”,可以升變成除了王以外的任何一種棋子。升變後的兵雖然出身“卑微”,但與所變的子有同樣的威力。這種文化似乎給了平民更多的機會。
關於國際象棋的產生,國際上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據說2000年以前,印度有一個非常殘暴的國王。自己獨斷專行,想幹什麽就幹什麽。國王有個親信大臣,他想拿“君王不能離開臣民而存在”的道理來勸告國王,但又不敢公開提出自己的意見。他想出了一個暗示的辦法:在木製棋盤上,用骨製的棋子組成兩支軍隊進行戰鬥;每一方麵有一個首腦——王,另有車、馬、象、兵四個兵種,組合成一個陣容的整體,王是最主要的棋子,王一死,戰鬥便結束;王同時又是很弱的一環,他隻能依靠戰友——即別的更有力的棋子保護,這些棋子必須在整個戰鬥過程中同心協力來保衛王。這種遊戲一方麵往西傳到波斯、阿拉伯和歐洲,經過改變,形成現代的國際象棋;另一方麵往東傳到緬甸、東南亞和中國。
關於國際象棋的起源,還有一個較為著名的傳說:在古代印度有一個國王,他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和難以計數的財富。但是權力和財富最終使他對生活感到厭倦,渴望著有新鮮的刺激。某天,一位老人帶著自己發明的國際象棋來朝見。國王對這新奇的玩意非常喜歡,非常迷戀,並感到非常滿足。對老人說:“你給了我無窮的樂趣。為了獎賞你,你可以從我這兒得到你所要的任何東西”。老人的要求是:請您在棋盤上的第一個格子上放1粒麥子,第二個格子上放2粒,第三個格子上放4粒,第四個格子上放8粒……即每一個次序在後的格子中放的麥粒都必須是前一個格子麥粒數目的倍數,直到最後一個格子放滿為止。國王哈哈大笑,慷慨地答應了老人這個卑微的請求。然而,國王最終發現,按照與老人的約定,全印度的麥子竟然連棋盤一小半格子數目都不夠。老人索要的麥粒數目實際上是天文數字,總數將是一個十九位數,折算重量約為2000多億噸,即使現代,全球小麥的年產量也不過是數億噸。
關於國際象棋的屬性或定義,國外曾有過長期的爭論。曾擔任兩屆國際棋聯主席的前世界冠軍尤偉曾在一本著述中說過:國際象棋熔競賽、藝術與科學為一爐。其中,競技約占50%,藝術與科學約各占25%。這一觀點頗有代表性。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反對把國際象棋列入體育運動項目了。當然,如果細細劃分的話,它可以歸為智力競技而非體力競技一類。2008年首屆世界智力運動會和2009年首屆全國智力運動會把國際象棋和其他主流棋牌項目一起舉辦,正說明了這一點。
國際象棋(chess),又稱西洋棋,是一種二人對弈的棋類遊戲。棋盤為正方形,由64個黑白(深色與淺色)相間的格子組成;棋子分黑白(深色與淺色)兩方共32枚,每方各16枚。雖然漢語稱之為西洋棋或國際象棋,但是實際上它起源於亞洲,後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成為國際通行棋種,也是一項智力競技運動,曾一度被列為奧林匹克運動會正式比賽項目。
國際象棋是世界上一個古老的棋種。據現有史料記載,國際象棋的發展曆史已將近2000年。關於它的起源,有多種不同的說法,諸如起源於古印度、中國、阿拉伯國家等。
根據曆史傳說記載,國際象棋起源於古印度,至今見諸於文獻最早的記錄是在薩珊王朝時期用波斯文寫的。英國人威廉·瓊斯1790年在《亞洲研究》上發表《印度象棋》一文,認為國際象棋起源於印度。西方學者大多讚成他的觀點。
大約公元2~4世紀時,印度次大陸有一種叫作“恰圖蘭加”(chaturaji)的棋戲,內有車、馬、象、兵 4種棋子,象征著印度古代的軍製。在當時流傳的印度敘事史詩《摩訶婆羅多》中,有“四軍將士已安排”的詩句。“四軍”就是指軍隊分為車、象、馬、兵 4個兵種。這種“四方棋”,當時是由擲骰子的方法來進行的。遊戲的目的也不是將死對方的王,而是吃掉對方全部棋子。
20世紀70年代以後情況發生了變化。英國學者李約瑟博士在其所著《中國科學文化史》中指出,象棋是中國人的創造。他詳盡地分析了中國古代遊戲——六博與與天文、象術、數學的關係,他說:“隻有在中國,陰陽理論的盛行促使象棋雛形的產生,帶有天文性質的占卜術得以發明,繼而發展成帶有軍事含義的一種遊戲。”1972年南斯拉夫曆史學家比吉夫的專著《象棋——宇宙的象征》斷定象棋首先出現在公元569年的中國(象戲),然後才逐漸傳播開來。
至少在5000年以前,在中國出現了8x8的線圖(甘肅永昌鴛鴦池遺址出土彩陶繪圖)。在公元前10世紀以前可以斷定已經有了“六博”這種古棋。公元前5世紀六博經過改革而成“塞戲”。孔子所說的“不有博弈者乎”(《論語》)這句話裏,博弈即指六博和圍棋。史料記載公元6世紀(南北朝後期)北周武帝發明的“象戲”(569年)和唐代於地下發現的“百寶象棋”基本相同:8x8盤(64格),立體子,棋子擺在格子上麵,也就是現代國際象棋的格局。
在笈多王朝時期(320~550年),古印度出現了“恰圖蘭加”,進入中東形成了“沙特蘭茲”。恰圖蘭加和沙特蘭茲譯成中文都是“四色棋”(或“四方棋”)。“沙特蘭茲”後來演變成“波斯象棋”並傳入歐洲,大約在15世紀末定型為現代國際象棋。 1984年版的《大英百科全書》上,關於國際象棋的起源,還說是印度或中國,而且重點介紹印度起源說。書中有這樣一句話:“雖然一些最早形式的國際象棋是在遠古的中國被發現。”
還有一種說法是國際象棋是由阿拉伯人發明的。因為人們如今熟悉的西洋棋是在波斯發展起來的,國際象棋裏“戰車”一詞就源自波斯語。
從整體方麵看,關於國際象棋起源問題,有兩點得到世界的公認:1、國際象棋起源於亞洲,後來傳入歐洲。2、最初的規則是擲骰子來決定誰走棋。此外,專家學者在起源邏輯上有幾點似乎已經達到共識:第一,國際象棋是人造物。本質上是模型。第二,國際象棋是人類思想、意識的物化。本質上是模擬。第三,現代國際象棋是古代棋不斷演變的結果。第四,演變的影響來自各個方麵(包括各種棋相互之間的影響)。第五,演變的模式是漸變和突變。第六,演變和連續性共存。第七,起源的研究應從國際象棋結構三要素——棋盤、棋子、棋規——入手。第八,對於國際象棋的起源、演變和定型來說,棋盤、棋子、棋規擔當不同的角色。第九,棋盤、棋子、棋規這三者未必是同時出現的。第十,沒有“最初的發明者”。
以梵語“恰圖蘭加”命名的“四方棋”在 6世紀時由印度傳入波斯,由於語音上的訛誤,古波斯人把“恰圖蘭加”誤讀為“恰特蘭格”(chiatnge)。“恰特蘭格”就被阿拉伯人改稱為“沙特蘭茲”(saudinz),以後這種“沙特蘭茲”在中亞和阿拉伯國家廣泛流傳。10世紀前後,阿拉伯國家已經出現了許多聞名一時的棋手。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中,就曾提及哈裏發何魯納·拉施德的宮廷詩人裏有一位著名棋手。公元 819年,在巴格達還舉行過幾個棋手的比賽。國際象棋大約在10世紀以後,經阿拉伯人傳到歐洲的各個地區,先傳到意大利,然後是西班牙和法國。11世紀末葉,遍及歐洲各國。在當時的文獻中,將西洋棋列為騎士教育的“七藝”之一。“七藝”是騎術、遊泳、射箭、擊劍、狩獵、賦詩和下棋。法國的英雄史詩《羅蘭之歌》中,也談及這一點。到了16世紀,國際象棋終於定型成現代的樣式和棋製。現存最早的國際象棋棋譜,出版在1497年。
國際象棋的著法有過許多次變革。早先,王的走法雖與現代一樣,但據說是可以被吃掉的。關於王車易位的特權是從16世紀上半葉才開始有的,這是歐洲人的一項創造發明。皇後的威力曾經有過多次奇妙的改變。過去,皇後並不是最強的棋子,它隻能斜走1格,與象棋的士非常類似。雙方的皇後隻能在不同顏色的格子上斜走,因此不能相遇。皇後具有現在這樣強大的威力,大約是在15世紀中葉以後。兵在過去隻能前進1格,第1次走動時也一樣,一直到16世紀初,兵的威力才提高到現在這樣。兵到達第 8格,過去隻能升變為皇後,不能升變成別的棋子。隻有車和馬的走法一直沒有改變。至於國際象棋的棋盤,在13世紀以前是不分黑白格的。河南開封出土的北宋銅質棋子,“士”的圖案為身穿戎裝的女子,和西洋棋裏的皇後性別一樣。
19世紀中期,國際象棋開始成為正式的比賽項目。1924年曾被列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同年成立了“世界國際象棋聯合會(國際棋聯)”。國際棋聯主辦或委托成員國協會舉辦的重大世界性比賽有:國際象棋奧林匹克團體賽、世界國際象棋團體錦標賽、男女個人世界冠軍賽、大學生世界團體賽、少年世界冠軍賽,以及各大洲的國際象棋團體賽。至於各種杯賽、邀請賽、大師賽、特級大師賽、等級分賽等更是不可勝數。中國在1956年將國際象棋列入正式體育比賽項目。
在比賽中,國際象棋棋子采用立體棋子,非正式的下棋可以采用平麵圖案的棋子。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國際象棋事實上已經進入了平麵圖案棋子的時代。中國最大的遊戲網站聯眾網開發的國際象棋遊戲就是使用平麵圖案棋子,國外大型的遊戲網站開發的國際象棋遊戲同樣都是平麵圖案棋子。而正式的國際、國內的國際象棋比賽必須使用立體棋子。
國際象棋是雙方對下的,一方用白棋,一方用黑棋。對局由執白者先行,每次走一步,雙方輪流行棋,直到對局結束。各種棋子的一般走法如下:
王(k):橫、直、斜都可以走,但每次限走一步。王是不可以送吃的,即任何被敵方控製的格子,己方王都不能走進去。否則,算“送王”犯規,三次就要判負。(1)除易位時外,王可走到不被對方棋子攻擊的任何相鄰格子,而且隻能走一步(著)。(2)易位是由王和己方任何一個車一起進行的仍被視作王的一步(著)的走法。
後(q):橫、直、斜都可以走,步數不受限製,但不能越子。
車(r):橫、豎均可以走,步數不受限製,不能斜走。除王車易位外不能越子。
象(b):隻能斜走。格數不限,不能越子。開局時每方有兩象,一個占白格,一個占黑格。
馬(n):每步棋先橫走或直走一格,然後再往外斜走一格;或者先斜走一格,最後再往外橫走或豎走一格(即走“日”字)。可以越子,沒有中國象棋中的“蹩馬腿”限製。
兵(p):隻能向前直走,每次隻能走一格。但走第一步時,可以走一格或兩格。兵的吃子方法與行棋方向不一樣,它是直走斜吃,即如果兵的斜進一格內有對方棋子,就可以吃掉它而占據該格。
特殊著法除了棋子的一般著法外,國際象棋中存在下麵三種特殊著法:吃過路兵:如果對方的兵第一次行棋且直進兩格,剛好形成本方有兵與其橫向緊貼並列,則本方的兵可以立即斜進,把對方的兵吃掉,並視為一步棋。這個動作必須立刻進行,緩著後無效。記錄時記為“en passant”或“en pt”,法語中表示“路過”。兵升變:本方任何一個兵直進達到對方底線時,即可升變為除“王”和“兵”以外的任何一種棋子,可升變為“後”、“車”、“馬”、“象”,不能不變。這被視為一步棋。升變後按新棋子的規則走棋。
王車易位:每局棋中,雙方各有一次機會,讓王朝車的方向移動兩格,然後車越過王,放在與王緊鄰的一格上,作為王執行的一步棋。王車易位根據左右分為“長易位“(後翼易位,記譜記為0-0-0)和“短易位“(王翼易位,記譜記為0-0)。王車易位是國際象棋中較為重要的一種戰略,它涉及王、車兩種棋子,是關鍵時刻扭轉局勢或解殺還殺的手段。
王車易位有較為嚴格的規則限製,當且僅當以下6個條件同時成立時,方可進行王車易位:
1.王與用來易位的車均從未被移動過(即王和車處在棋局開始的原始位置,王在e1或e8,車在a1、a8、h1或h8。但如果王或用來易位的車之前曾經移動過,後來又返迴了原始位置,則不能進行“王車易位”,因為不符合“從未被移動過”);
2.王與用來易位的車之間沒有其他棋子阻隔;
3.王不能正被對方“將軍”(即“王車易位”不能作為“應將”的手段);
4.王所經過的格子不能在對方棋子的攻擊範圍之內;
5.王所到達的格子不能被對方“將軍”(即王不可以送吃);
6.王和對應的車必須處在同一橫行(即通過兵的升變得到的車不能用來進行“王車易位”)。【注:此項規則為國際棋聯在1972年所添加,目的是為防備這種情況:設想一局棋,假定白方的王從開局起一直未移動過,處在e1位置,那麽白方若將一個兵成功走至對方底線的e8位置並且升變為車(見兵的升變規則),與王處在同一直行,且就滿足以上1~5的條件,此時也可進行王車易位(因為規則1規定為對應的車未被移動過,而升變後的車確實沒有移動,之前做的走動為兵在執行)。max pam發現這一走法,而且被棋手在比賽中采用過。為了防止這種不被習慣讚同但確實符合規定的走法出現,國際棋聯添加了此規則。】
對於王車易位的規則有一些誤解,特此說明,一切以上述6點為準,在符合上述規則且有下列情況出現時,是允許王車易位的:
1.王未正被“將軍”,但之前被“將軍”過;
2.用來易位的車正受對方攻擊;
3.在長易位中,車所經過的格子在對方的攻擊範圍之內。上述三點不影響王車易位的進行。【注意:在比賽走子時,必須先移動王,再移動車,否則被判為車的一步棋,王車易位失效。】
國際象棋的對局目的是把對方的王將死。比賽規定:一方的王受到對方棋子攻擊時,成為王被照將,攻擊方稱為“將軍”,此時被攻擊方必須立即“應將”,如果無法避開將軍,王即被將死(長將除外),“將軍”方贏得比賽。除“將死”外,還有“超時判負”與“和棋”。出現以下情況,算和局:
1.一方輪走時,提議作和,對方同意;【注意:一方提和時,必須在自己走棋的時間內提出和棋,同時走出自己的棋並按鍾。任何提和都不可以撤迴。對方在自己的時間內思考是否和棋。同意,則口頭聲明;不同意,則拒絕或直接走棋。任何人都不能連續提和,即自己的提和被對方拒絕後若沒有對方再次提和遭拒絕的話,那麽自己是不可以提和的。】
2.雙方都無法將死對方王時,稱為material或“死局”;
3.一方連續不斷地將對方的王,且對方無力避免,這被稱為“長將和”;
4.輪到一方走棋,王沒有被將軍,但卻無路可走,稱為stalemate或“逼和”(相當於中國象棋的“困斃”,不同的是,國際象棋中出現這種情況時算和局,而不是算被“困斃”的一方輸。這一點初學者要注意);
5.對局中同一局麵出現三次,而且每次都是同一方走的,並且沒有任何可走棋步的差別,判為和局,稱為“3 folder“或“三次重複”;
6.雙方在連續50迴合內都沒有吃掉對方任何一子,並且未移動一個兵的,判為和局。比賽規則白先黑後比賽時,規定白棋先走,黑棋後走,雙方輪流走棋,一次走一步棋。國際象棋屬於零和遊戲,零和遊戲又被稱為遊戲理論或零和博弈,源於博弈論(game theory)。是指一項遊戲中,遊戲者有輸有贏,一方所贏正是另一方所輸,而遊戲的總成績永遠為零。
摸子走子(摸子動子)在對局中,行棋方用手觸摸了自己方麵的某個棋子,就必須走動它。隻有當所觸摸的棋子根本無法走動時,才可以另走別的棋子。如果用手觸摸了對方的棋子,就必須吃掉它。隻有當自己任何一個棋子都無法吃它時,才允許走別的著法。如果預先說明自己的意圖,則可以在棋子所在格子擺正一個或者更多的棋子。
落子無悔一著棋走了之後,手已離開棋子,就不能再改走它著。如果這時行棋方的手還沒離開這個棋子,還可另改其他格位,但必須按“摸子走子”原則走動這個棋子。
糾正錯誤(擺棋)國際象棋棋子擺法 1.在對局時,如果發現棋盤的方向擺錯了,即黑格的棋盤角放在了自己的右側,應即把對局已走成的局麵移置到另一塊擺放正確的棋盤上,然後繼續對局。
2.在對局中,如果發現雙方所用棋子顏色反了,先後走不符合比賽的編排規定,應交換棋子,重新開始對局。如此時比賽時間已過了第一時限所規定的四分之一,則對局應繼續進行。
3.一方“將軍”時,另一方未采取相應的“應將”措施而誤走了其他著法,要及時糾正。被“將軍”一方要重新選擇“應將”的著法。但是,重走時誤走的棋子如果可以“應將”,就必須用它來“應將”,隻有在它無法“應將”的情況下,才能另用別的著法來“應將”。
以上發現的各種情況,要在對局過程中及時糾正。如果賽後才發現,那麽對局的結果有效。
做好記錄在規定要做記錄的比賽中,雙方在對局進行過程中,都要用競賽規則規定的代數記錄法在對局記錄紙上逐著做好記錄,包括自己的著法和對方的著法,都要記錄,要求字跡應當盡可能地清晰可辨。可以走著以後記,也可以走著以前記,由棋手自行決定。
如果某一方棋手的棋鍾上所剩時間離開時限已不足5分鍾,這時,可不做記錄,待時限過去後,再用自己的時間補記完全。
對局記錄上不要遮蓋任何東西,應該使得裁判員能夠看得清楚。用好棋鍾正規比賽一般都用棋鍾計時,比賽規則規定,走出該走的一著棋之後,方能按鍾,而且必須用走棋的同一隻手按鍾。比賽時,應當在規定的時限內走滿規定的著數。發現棋鍾指示有誤或工作異常時,應當舉手示意,請來裁判員及時解決。比賽開始前,應當觀察棋鍾鍾麵調得是否正確,如發現有誤,應在賽前向裁判員提出,要求重新調好。
提議和棋比賽時不可連續地向對方提議和棋。一方提和時,如對方表示拒絕,必須等對方也提和一次以後,才可以再次提和。對於對方的提和可以用口頭表示拒絕,也可以用走棋方式表示拒絕。提和必須占自己的走棋時間,即走出一步棋後向對方提出,並按下自己的鍾。
比賽禁例 1.對局時棋手不得借助書本、棋譜或任何手寫或印刷的資料,不得在另一個棋盤上分析棋局,也不得求助於第三者。
2.比賽時,在記錄紙上除了記錄實際對局的著法和用時外,不得做筆記以幫助記憶。
3.在對局和比賽時間內,不得在比賽室內進行棋局的分析。
4.禁止以任何方式幹擾或分散對方的注意力,包括不顧對方的拒絕一再提出和局的建議。
國際象棋中的王是國家的象征,沒有皇宮,到了殘局必須“禦駕親征”,不像中國象棋將帥那樣必須待在九宮裏。國際象棋中後的名稱、性別曾經有過多次奇妙的改變。在沙特拉茲時期,皇後這隻棋子表示“律師”、“大臣”或“將軍”。後來法國人把皇後一子的形式稍稍變了一下,成了現在這樣的女性。國際象棋中的車是從古代的城堡演變過來的,有人說它是火炮,又是戰車。國際象棋中的象原意是主教(天主教),代表了歐洲中世紀一個很有影響力的社會階層;國際象棋中的馬原意是騎士,代表了歐洲中世紀時受過正式的軍事訓練的騎兵,後來演變為一種榮譽稱號用於表示一個社會階層。國際象棋中的兵,如果能衝到對方底線,就會“從奴隸變成將軍”,可以升變成除了王以外的任何一種棋子。升變後的兵雖然出身“卑微”,但與所變的子有同樣的威力。這種文化似乎給了平民更多的機會。
關於國際象棋的產生,國際上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據說2000年以前,印度有一個非常殘暴的國王。自己獨斷專行,想幹什麽就幹什麽。國王有個親信大臣,他想拿“君王不能離開臣民而存在”的道理來勸告國王,但又不敢公開提出自己的意見。他想出了一個暗示的辦法:在木製棋盤上,用骨製的棋子組成兩支軍隊進行戰鬥;每一方麵有一個首腦——王,另有車、馬、象、兵四個兵種,組合成一個陣容的整體,王是最主要的棋子,王一死,戰鬥便結束;王同時又是很弱的一環,他隻能依靠戰友——即別的更有力的棋子保護,這些棋子必須在整個戰鬥過程中同心協力來保衛王。這種遊戲一方麵往西傳到波斯、阿拉伯和歐洲,經過改變,形成現代的國際象棋;另一方麵往東傳到緬甸、東南亞和中國。
關於國際象棋的起源,還有一個較為著名的傳說:在古代印度有一個國王,他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和難以計數的財富。但是權力和財富最終使他對生活感到厭倦,渴望著有新鮮的刺激。某天,一位老人帶著自己發明的國際象棋來朝見。國王對這新奇的玩意非常喜歡,非常迷戀,並感到非常滿足。對老人說:“你給了我無窮的樂趣。為了獎賞你,你可以從我這兒得到你所要的任何東西”。老人的要求是:請您在棋盤上的第一個格子上放1粒麥子,第二個格子上放2粒,第三個格子上放4粒,第四個格子上放8粒……即每一個次序在後的格子中放的麥粒都必須是前一個格子麥粒數目的倍數,直到最後一個格子放滿為止。國王哈哈大笑,慷慨地答應了老人這個卑微的請求。然而,國王最終發現,按照與老人的約定,全印度的麥子竟然連棋盤一小半格子數目都不夠。老人索要的麥粒數目實際上是天文數字,總數將是一個十九位數,折算重量約為2000多億噸,即使現代,全球小麥的年產量也不過是數億噸。
關於國際象棋的屬性或定義,國外曾有過長期的爭論。曾擔任兩屆國際棋聯主席的前世界冠軍尤偉曾在一本著述中說過:國際象棋熔競賽、藝術與科學為一爐。其中,競技約占50%,藝術與科學約各占25%。這一觀點頗有代表性。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反對把國際象棋列入體育運動項目了。當然,如果細細劃分的話,它可以歸為智力競技而非體力競技一類。2008年首屆世界智力運動會和2009年首屆全國智力運動會把國際象棋和其他主流棋牌項目一起舉辦,正說明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