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七章象棋的國際化
棋類項目中,圍棋最受關注,其次是國際象棋,最後才是中國象棋。但是,群眾基礎最好的還是中國象棋。為什麽群眾基礎最好的項目反而成了冷門?是中國象棋不如國際象棋嗎?當然不是。
任何一項運動的推廣,其實都是文化的推廣,強勢文化下的項目,必然得到更多人的關注。圍棋原先在中國並不普及,而是受到日本的影響。當時日本文化屬於強勢文化,就像當時的日本歌曲和日本電視劇屬於強勢文化一樣,因此在日本普及的圍棋就成了中國人趨之若鶩的項目,同樣也成為韓國人爭相學習的項目。那時候的吳清源和林海峰就是中國人民心目中的英雄,而趙治勳則是韓國人景仰的明星。
反過來說,圍棋項目之所以有了現在這樣的影響力,也是中國和韓國崛起之後形成三足鼎立的結果。如果僅僅有日本人在玩圍棋,圍棋也許已經成為珍稀保護項目了。當初,日本圍棋積極向中韓推廣,本身也是保護日本圍棋。再說說中國象棋,中國象棋其實最缺乏的還是國際化,如何把中國象棋推向國際,讓更多的國家喜愛和開展這項運動,才是中國象棋走向繁榮的關鍵。前些天,江蘇棋院的徐天紅說到有想法要引進越南棋手賴理兄和阮成保,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想法。這兩位越南棋手的實力已經與中國一流棋手不相上下,完全具備在中國征戰聯賽的實力。而一旦他們進入中國賽場,開始掙人民幣,對於整個越南來說恐怕都是一個轟動,如果他們能在中國拿到冠軍,那麽他們就是越南的吳清源和趙治勳了,越南掀起中國象棋的熱潮將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此後,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乃至整個東南亞都有可能被中國象棋占領,中國象棋就將真的成為一個國際項目,反過來推動中國象棋在中國的發展。一個項目要想成為國際項目,就不要擔心冠軍被外國人奪走,不要擔心獎金被外國人拿走。吳清源們掙了日元,但是日本因此掙了更多的人民幣;姚明掙了美元,但是美國人掙了更多的人民幣。所以,中國象棋如果能夠大膽引進外國棋手,甚至大膽吸引外國俱樂部來參加聯賽,那麽中國象棋就將會迎來更大的發展。
溫網的全稱是溫布爾登網球公開賽。除了網球自身的魅力外,“公開”的賽製是其作為四大滿貫賽之一令全球矚目的重要原因之一。有興趣的可以網上查找一下溫網的曆史,看看網球是如何一步步從國內走向公開,從業餘走向職業的。
而象棋的國際化喊了很多年,但雷聲大雨點少,成效不彰。就是沒有以“公開”為主導。
為什麽這樣說?分析如下。
國際化不外兩條路:走出去與請進來。
“走出去”做了多年,由於經費所限,每年的出訪隻能是走走過場。另有由於政治因素,浪費了將台商讚助的冠軍獎金3-4萬美元的佛乘杯世界棋王賽變成象棋的“應氏杯”的機會,國手參加一屆後即在第二屆中途退出。對比圍棋,九十年代在日本式微後,主要靠的是後起的韓國,而同為亞洲四小龍的台灣、新加坡,在象棋的曾及程度是很高的,可惜是不能最大限度調動其讚助的積極性,不知三通後會否有新的契機了。
“請進來”又如何了?筆者現為,本世紀初至去年以前甚至還不如八、九十年代:八十年代國內曾舉辦過四屆七星杯國際賽,但在世錦賽創辦後退出了曆史舞台; 1988年的棋王賽,八位參賽選手中就有香港曾益謙、菲律賓陳羅平兩位海外棋手、90年代的銀荔杯屢屢有港、台棋王趙汝權、吳貴臨的身影,但近年來隻有台灣棋王吳貴臨在象甲聯賽中曇花一現的亮相; 99年的沈陽日報杯世界冠軍賽也曾有過每年一屆的宏大構想,但次年即被國際象棋世界冠軍挑戰賽所取替。而進入新世紀後,高水平的請進來幾乎絕跡,2001年銀荔杯改製令海外棋手少了在國內頂級賽場露麵的機會,一度熱傳的江蘇隊要引入越南外援的想法也不能付諸實踐。所幸的是從2007年起,形勢又有所好轉,先是五羊杯邀請港、澳棋王參賽,繼而今年第三屆楊官璘杯公開賽也將專門設置海外組,海外棋手又有了在大陸比賽交流的機會。而2007年10月的亞室會、2008年10月的智運會等綜合性運動會都將有象棋的賽事。一旦形成影響較大的國際賽事,總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感覺,由此可見“公開”之重要。
當然,請不進來,有經濟上的客觀原因,但沒有主動創造機會、沒有實現資源的最優組合,主觀上也是難辭其咎的。以現有的頂級賽事為例, 1、個人賽,參賽人數眾多,完全可以邀請海外棋手參賽。 2、嘉周杯,今年開始允許東道主參賽,明年不妨也邀請越南棋手加盟,如不想降低賽事檔次,至少女子組可以邀請亞室會冠軍吳蘭香。 3、威凱房地產杯排位賽,也可以給海外棋手幾個名額。 4、東坡杯明星賽,據說有11位等級分前列的棋手棄權,為何不讓幾個給海外棋手? 5、mmi大師賽,要讓海外選手通過網選比較困難,不如改為世錦賽前六名可以直接進入本賽二十四強吧?至不濟也可以在網絡最終預選32強中給幾位名額。 6、來群杯名人戰,檔次相當於以前的棋王賽吧,可以照搬,給四分之一的名額給海外棋手,辦成世界性的名人戰。 7、廣洋杯大棋聖戰,16人的參賽規模,也可以邀請幾名海外棋手。加上已開放的五羊杯、楊官磷杯,海外棋手的參賽提高的機會就多了。下棋找高手,隻有多與大陸棋手真刀真槍的較量,海外棋手的水平才能提高,象李錦歡在澳門迴歸後參加了幾屆團體賽(乙級聯賽),即奪2005年世錦賽亞軍,否則即使強悍如吳貴臨在沒有參加銀荔杯的機會後,水平也是每況如下,海外第一人已然不保。不要少看培養個別海外高手的巨大作用,圍棋的聶衛平、曹薰鉉都是以一已之力開創了中、韓圍棋的大發展的。象棋如果沒有九十年代的吳貴臨在世錦賽上給大陸棋手製造一點麻煩,世錦賽也是徹底沒有懸念的。而在頂級賽事中邀請海外棋手,隻是利用好現有的資源,並不會增加太多的成本。至於人選上還可以與另文提到的積分製結合起來,根據積分榜采用輪換製、指定製等方法挑選海外棋手參賽。至於其他檔次較低的賽事,更可以趟開大門歡迎海外棋手。賽事體係、積分製應是一個係統的工程,對有海外棋手參加的賽事,可以在賽事評級、積分計算上給予一定的傾斜。當然,規模最大的還要算聯賽。棋院一直想將聯賽辦成象棋的nba,但仍未找到很好的切入點,主要原因是主客場製的成本過高,冠名讚助尚且難而落實;而且聯賽賽程過長,引進海外棋手作為外援因時間因素製約而不可行。象甲聯賽在三棋的改革上可以先行一步,借今年“被逼”由主客場製變為賽會製+主客場製的機會,在明年膽子再大一點,主動改製。
1、將團體賽(乙級聯賽)與象甲聯賽合並,就叫象棋聯賽就可以了,不設升降級,沒有降級壓力,可減少消極和棋。 2、這樣加起來大約有四十支男隊,可以分賽區進行第一階段的常規賽,可分二至四個賽區,賽9輪賽會製的比賽,相當於目前乙級聯賽的規模,各賽區前若幹名出線,共16隊左右進入第二階段的季後賽。 3、季後賽可分兩個組,單循環賽7輪,集中放在幾個地方進行賽會製的比賽。每組前三名共六隊出線。分賽區與分組的目的是同一賽事在不同地方舉辦,多貼近群眾,擴大影響。 4、最後六強的總決賽,每組頭名直接進四強,每組第二、三名進行交叉淘汰賽,采用主客場製,可以各兩個主場,先算場分,場分相同計局分,局分相同按初賽名次。勝隊進四強。四強繼續以雙主客場的形式,半決賽、決賽決出最終名次。這樣整個過程共28輪,與現有的團體賽+聯賽的總輪次差不多。而且隻有最後6強是主客場,減少了各隊的旅途往返與成本。同時分了常規賽、季後賽、總決賽三個階段,賽事相對集中,也便於引入海外棋手加盟,如可以強製規定六強後各隊必須有一名海外選手,常規賽有海外選手的可以在同分時優先出線等配套。這樣似乎也不會增加什麽成本。
總之,無論是個人賽事還是團體賽事,都要進入宗主國的角色,以公開為主導,通過公開的國內賽事,主導象棋在世界範圍的發展。使國內賽事從海外棋手的朝聖地變為可以亮相提高的道場。此外,除了向海外棋手“公開”,還可加大對國內業餘棋手的“公開”,滎陽的楚河漢界杯棋王賽以10萬元的冠軍獎金開創了業餘賽事獎金紀錄,期待後續能再有該賽事選出的民間棋王與職業高手的對抗。
圍棋之前的大發展在於中日擂爭與三國演弈,但由於中日韓三國互不買賬,現在的發展暫時看不到會有突破性的進景。所以國際化程度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好處是參與方多,壞處是眾口難調。圍棋先一步發展,把問題先暴露出來了。先行一步都隻是暫時的優勢,遇到瓶頸時還是要陷入停頓的,這也符合波浪式發展的規律,象棋的暫時低迷也是符合這一規律的,一旦找對了發展的方向,以其自身的特點及雄厚的基礎,後勁不可忽視,要有這個認識,也要有趕超的信心與耐心,就象圍棋當年趕超象棋一樣,也是花了幾代人的時間的。當前借智運會的東風,象棋完全可以後發先至,在國際化的道路上先要把一些規矩定好,要變目前一國獨大的壞事為好事,做好這幾篇文章提到的完善賽事體係、建立積分製度,以公開為主導幾項工作。這些理順了,雖然一兩年可能還看不出明顯的優勢,但五年內相信會有明顯效果,對長遠的發展更是有利的,應該是一個前瞻性的長期規劃。至於其他工作,如象棋進課堂,也要著手去做。象棋頻道開播,是好事,但也隻是一個影響力不如主流媒體的工具。象各大象棋網站,有必要進行必要的整合如合作,辦出各自的特色。但都是少眾範圍的,不能在短期內提升象棋的品位。
其他工作也重要,但金字塔頂端的頂級賽事一定要搞好,這是一直作為棋院工作重點但卻一直沒有做好的工作,最關乎象棋的形象。但其實主導權還是在自已手上,機會一直存在,不要再錯過了。等到那一天海外天才棋手橫空出世,則既有國際競爭,也有完善的體製,將是何等的令人豔羨?
一個項目要想成為國際項目,就不要擔心冠軍被外國人奪走,不要擔心獎金被外國人拿走。吳清源們掙了日元,但是日本因此掙了更多的人民幣;姚明掙了美元,但是美國人掙了更多的人民幣。??
??所以,中國象棋如果能夠大膽引進外國棋手,甚至大膽吸引外國俱樂部來參加聯賽,那麽中國象棋就將會迎來更大的發展。
近年來,象棋在歐美人中間有了可喜的發展。美國、法國、聯邦德國、加拿大等國,紛紛成立象棋協會或象棋社。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國家的國際象棋大師也下起中國象棋來了,象我國一些中國象棋手一樣,成了兩項象棋都擅長的“雙槍將”。為了進一步促進象棋的國際化,吸引更多的歐美人下象棋,使東方的棋道推向全球,以便全世界人民都能分享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從中取得無窮的樂趣,“亞象聯”委托中國象棋協會舉辦“七星杯”國際邀請賽,每兩年一次,現已舉辦兩屆。第二屆“七星杯”國際邀請賽有菲律賓、泰國、美國、加拿大、聯邦德國、西柏林、法國、中國、香港、澳門地區的20名棋手參加比賽。據悉參加“七星杯”賽的各國和地區象棋組織將通過今後幾屆比賽醞釀籌組象棋國際聯合會,以進一步促進象棋的國際化。
???為了鼓勵和吸引非華人血統的外國人積極參加象棋活動,提高象棋技藝,香港霍英東先生懸賞50萬美元的巨額獎金,準備獎給在有“十連冠”胡榮華參加的國際性中國象棋比賽中榮獲冠軍的非華人血統的外國人。另外,“亞象聯”已籌集了三百萬港市的推廣象棋基金,準備以每年的利息翻譯棋書,舉辦教練員和裁判員訓練班,以利在純粹的外國人中發展象棋愛好者,把象棋推向全世界。(未完待續)
棋類項目中,圍棋最受關注,其次是國際象棋,最後才是中國象棋。但是,群眾基礎最好的還是中國象棋。為什麽群眾基礎最好的項目反而成了冷門?是中國象棋不如國際象棋嗎?當然不是。
任何一項運動的推廣,其實都是文化的推廣,強勢文化下的項目,必然得到更多人的關注。圍棋原先在中國並不普及,而是受到日本的影響。當時日本文化屬於強勢文化,就像當時的日本歌曲和日本電視劇屬於強勢文化一樣,因此在日本普及的圍棋就成了中國人趨之若鶩的項目,同樣也成為韓國人爭相學習的項目。那時候的吳清源和林海峰就是中國人民心目中的英雄,而趙治勳則是韓國人景仰的明星。
反過來說,圍棋項目之所以有了現在這樣的影響力,也是中國和韓國崛起之後形成三足鼎立的結果。如果僅僅有日本人在玩圍棋,圍棋也許已經成為珍稀保護項目了。當初,日本圍棋積極向中韓推廣,本身也是保護日本圍棋。再說說中國象棋,中國象棋其實最缺乏的還是國際化,如何把中國象棋推向國際,讓更多的國家喜愛和開展這項運動,才是中國象棋走向繁榮的關鍵。前些天,江蘇棋院的徐天紅說到有想法要引進越南棋手賴理兄和阮成保,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想法。這兩位越南棋手的實力已經與中國一流棋手不相上下,完全具備在中國征戰聯賽的實力。而一旦他們進入中國賽場,開始掙人民幣,對於整個越南來說恐怕都是一個轟動,如果他們能在中國拿到冠軍,那麽他們就是越南的吳清源和趙治勳了,越南掀起中國象棋的熱潮將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此後,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乃至整個東南亞都有可能被中國象棋占領,中國象棋就將真的成為一個國際項目,反過來推動中國象棋在中國的發展。一個項目要想成為國際項目,就不要擔心冠軍被外國人奪走,不要擔心獎金被外國人拿走。吳清源們掙了日元,但是日本因此掙了更多的人民幣;姚明掙了美元,但是美國人掙了更多的人民幣。所以,中國象棋如果能夠大膽引進外國棋手,甚至大膽吸引外國俱樂部來參加聯賽,那麽中國象棋就將會迎來更大的發展。
溫網的全稱是溫布爾登網球公開賽。除了網球自身的魅力外,“公開”的賽製是其作為四大滿貫賽之一令全球矚目的重要原因之一。有興趣的可以網上查找一下溫網的曆史,看看網球是如何一步步從國內走向公開,從業餘走向職業的。
而象棋的國際化喊了很多年,但雷聲大雨點少,成效不彰。就是沒有以“公開”為主導。
為什麽這樣說?分析如下。
國際化不外兩條路:走出去與請進來。
“走出去”做了多年,由於經費所限,每年的出訪隻能是走走過場。另有由於政治因素,浪費了將台商讚助的冠軍獎金3-4萬美元的佛乘杯世界棋王賽變成象棋的“應氏杯”的機會,國手參加一屆後即在第二屆中途退出。對比圍棋,九十年代在日本式微後,主要靠的是後起的韓國,而同為亞洲四小龍的台灣、新加坡,在象棋的曾及程度是很高的,可惜是不能最大限度調動其讚助的積極性,不知三通後會否有新的契機了。
“請進來”又如何了?筆者現為,本世紀初至去年以前甚至還不如八、九十年代:八十年代國內曾舉辦過四屆七星杯國際賽,但在世錦賽創辦後退出了曆史舞台; 1988年的棋王賽,八位參賽選手中就有香港曾益謙、菲律賓陳羅平兩位海外棋手、90年代的銀荔杯屢屢有港、台棋王趙汝權、吳貴臨的身影,但近年來隻有台灣棋王吳貴臨在象甲聯賽中曇花一現的亮相; 99年的沈陽日報杯世界冠軍賽也曾有過每年一屆的宏大構想,但次年即被國際象棋世界冠軍挑戰賽所取替。而進入新世紀後,高水平的請進來幾乎絕跡,2001年銀荔杯改製令海外棋手少了在國內頂級賽場露麵的機會,一度熱傳的江蘇隊要引入越南外援的想法也不能付諸實踐。所幸的是從2007年起,形勢又有所好轉,先是五羊杯邀請港、澳棋王參賽,繼而今年第三屆楊官璘杯公開賽也將專門設置海外組,海外棋手又有了在大陸比賽交流的機會。而2007年10月的亞室會、2008年10月的智運會等綜合性運動會都將有象棋的賽事。一旦形成影響較大的國際賽事,總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感覺,由此可見“公開”之重要。
當然,請不進來,有經濟上的客觀原因,但沒有主動創造機會、沒有實現資源的最優組合,主觀上也是難辭其咎的。以現有的頂級賽事為例, 1、個人賽,參賽人數眾多,完全可以邀請海外棋手參賽。 2、嘉周杯,今年開始允許東道主參賽,明年不妨也邀請越南棋手加盟,如不想降低賽事檔次,至少女子組可以邀請亞室會冠軍吳蘭香。 3、威凱房地產杯排位賽,也可以給海外棋手幾個名額。 4、東坡杯明星賽,據說有11位等級分前列的棋手棄權,為何不讓幾個給海外棋手? 5、mmi大師賽,要讓海外選手通過網選比較困難,不如改為世錦賽前六名可以直接進入本賽二十四強吧?至不濟也可以在網絡最終預選32強中給幾位名額。 6、來群杯名人戰,檔次相當於以前的棋王賽吧,可以照搬,給四分之一的名額給海外棋手,辦成世界性的名人戰。 7、廣洋杯大棋聖戰,16人的參賽規模,也可以邀請幾名海外棋手。加上已開放的五羊杯、楊官磷杯,海外棋手的參賽提高的機會就多了。下棋找高手,隻有多與大陸棋手真刀真槍的較量,海外棋手的水平才能提高,象李錦歡在澳門迴歸後參加了幾屆團體賽(乙級聯賽),即奪2005年世錦賽亞軍,否則即使強悍如吳貴臨在沒有參加銀荔杯的機會後,水平也是每況如下,海外第一人已然不保。不要少看培養個別海外高手的巨大作用,圍棋的聶衛平、曹薰鉉都是以一已之力開創了中、韓圍棋的大發展的。象棋如果沒有九十年代的吳貴臨在世錦賽上給大陸棋手製造一點麻煩,世錦賽也是徹底沒有懸念的。而在頂級賽事中邀請海外棋手,隻是利用好現有的資源,並不會增加太多的成本。至於人選上還可以與另文提到的積分製結合起來,根據積分榜采用輪換製、指定製等方法挑選海外棋手參賽。至於其他檔次較低的賽事,更可以趟開大門歡迎海外棋手。賽事體係、積分製應是一個係統的工程,對有海外棋手參加的賽事,可以在賽事評級、積分計算上給予一定的傾斜。當然,規模最大的還要算聯賽。棋院一直想將聯賽辦成象棋的nba,但仍未找到很好的切入點,主要原因是主客場製的成本過高,冠名讚助尚且難而落實;而且聯賽賽程過長,引進海外棋手作為外援因時間因素製約而不可行。象甲聯賽在三棋的改革上可以先行一步,借今年“被逼”由主客場製變為賽會製+主客場製的機會,在明年膽子再大一點,主動改製。
1、將團體賽(乙級聯賽)與象甲聯賽合並,就叫象棋聯賽就可以了,不設升降級,沒有降級壓力,可減少消極和棋。 2、這樣加起來大約有四十支男隊,可以分賽區進行第一階段的常規賽,可分二至四個賽區,賽9輪賽會製的比賽,相當於目前乙級聯賽的規模,各賽區前若幹名出線,共16隊左右進入第二階段的季後賽。 3、季後賽可分兩個組,單循環賽7輪,集中放在幾個地方進行賽會製的比賽。每組前三名共六隊出線。分賽區與分組的目的是同一賽事在不同地方舉辦,多貼近群眾,擴大影響。 4、最後六強的總決賽,每組頭名直接進四強,每組第二、三名進行交叉淘汰賽,采用主客場製,可以各兩個主場,先算場分,場分相同計局分,局分相同按初賽名次。勝隊進四強。四強繼續以雙主客場的形式,半決賽、決賽決出最終名次。這樣整個過程共28輪,與現有的團體賽+聯賽的總輪次差不多。而且隻有最後6強是主客場,減少了各隊的旅途往返與成本。同時分了常規賽、季後賽、總決賽三個階段,賽事相對集中,也便於引入海外棋手加盟,如可以強製規定六強後各隊必須有一名海外選手,常規賽有海外選手的可以在同分時優先出線等配套。這樣似乎也不會增加什麽成本。
總之,無論是個人賽事還是團體賽事,都要進入宗主國的角色,以公開為主導,通過公開的國內賽事,主導象棋在世界範圍的發展。使國內賽事從海外棋手的朝聖地變為可以亮相提高的道場。此外,除了向海外棋手“公開”,還可加大對國內業餘棋手的“公開”,滎陽的楚河漢界杯棋王賽以10萬元的冠軍獎金開創了業餘賽事獎金紀錄,期待後續能再有該賽事選出的民間棋王與職業高手的對抗。
圍棋之前的大發展在於中日擂爭與三國演弈,但由於中日韓三國互不買賬,現在的發展暫時看不到會有突破性的進景。所以國際化程度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好處是參與方多,壞處是眾口難調。圍棋先一步發展,把問題先暴露出來了。先行一步都隻是暫時的優勢,遇到瓶頸時還是要陷入停頓的,這也符合波浪式發展的規律,象棋的暫時低迷也是符合這一規律的,一旦找對了發展的方向,以其自身的特點及雄厚的基礎,後勁不可忽視,要有這個認識,也要有趕超的信心與耐心,就象圍棋當年趕超象棋一樣,也是花了幾代人的時間的。當前借智運會的東風,象棋完全可以後發先至,在國際化的道路上先要把一些規矩定好,要變目前一國獨大的壞事為好事,做好這幾篇文章提到的完善賽事體係、建立積分製度,以公開為主導幾項工作。這些理順了,雖然一兩年可能還看不出明顯的優勢,但五年內相信會有明顯效果,對長遠的發展更是有利的,應該是一個前瞻性的長期規劃。至於其他工作,如象棋進課堂,也要著手去做。象棋頻道開播,是好事,但也隻是一個影響力不如主流媒體的工具。象各大象棋網站,有必要進行必要的整合如合作,辦出各自的特色。但都是少眾範圍的,不能在短期內提升象棋的品位。
其他工作也重要,但金字塔頂端的頂級賽事一定要搞好,這是一直作為棋院工作重點但卻一直沒有做好的工作,最關乎象棋的形象。但其實主導權還是在自已手上,機會一直存在,不要再錯過了。等到那一天海外天才棋手橫空出世,則既有國際競爭,也有完善的體製,將是何等的令人豔羨?
一個項目要想成為國際項目,就不要擔心冠軍被外國人奪走,不要擔心獎金被外國人拿走。吳清源們掙了日元,但是日本因此掙了更多的人民幣;姚明掙了美元,但是美國人掙了更多的人民幣。??
??所以,中國象棋如果能夠大膽引進外國棋手,甚至大膽吸引外國俱樂部來參加聯賽,那麽中國象棋就將會迎來更大的發展。
近年來,象棋在歐美人中間有了可喜的發展。美國、法國、聯邦德國、加拿大等國,紛紛成立象棋協會或象棋社。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國家的國際象棋大師也下起中國象棋來了,象我國一些中國象棋手一樣,成了兩項象棋都擅長的“雙槍將”。為了進一步促進象棋的國際化,吸引更多的歐美人下象棋,使東方的棋道推向全球,以便全世界人民都能分享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從中取得無窮的樂趣,“亞象聯”委托中國象棋協會舉辦“七星杯”國際邀請賽,每兩年一次,現已舉辦兩屆。第二屆“七星杯”國際邀請賽有菲律賓、泰國、美國、加拿大、聯邦德國、西柏林、法國、中國、香港、澳門地區的20名棋手參加比賽。據悉參加“七星杯”賽的各國和地區象棋組織將通過今後幾屆比賽醞釀籌組象棋國際聯合會,以進一步促進象棋的國際化。
???為了鼓勵和吸引非華人血統的外國人積極參加象棋活動,提高象棋技藝,香港霍英東先生懸賞50萬美元的巨額獎金,準備獎給在有“十連冠”胡榮華參加的國際性中國象棋比賽中榮獲冠軍的非華人血統的外國人。另外,“亞象聯”已籌集了三百萬港市的推廣象棋基金,準備以每年的利息翻譯棋書,舉辦教練員和裁判員訓練班,以利在純粹的外國人中發展象棋愛好者,把象棋推向全世界。(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