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陸雲舟隻打算速戰速決,說完自己的見解便快些結束離開,隻因後麵同劉琨和方世華商量的事情,才是更加重要的。
但當禮法之爭這個命題擺在陸雲舟的麵前的時候,陸雲舟腦海中卻是忽地靈光一閃,聯想到了幾天後將要被他親自推向這個時代的科舉製。
在戰國時期推行科舉製,和後世華夏曆朝曆代的科舉製會有一個根本性的不同--
後世的華夏是儒家一家獨大,科舉考試隻需要考察儒家的四書五經便可。但戰國時期,卻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無數的流派百花爭豔、競相綻放,在這片廣闊的土地上同台較量,這場考試需要考察的內容,便注定不可能如此簡單!
在這片時代的大擂台賽上,儒、墨、道、法四家輪流守擂,台下還有陰陽家、縱橫家、名家、兵家、農家、輕重家、神仙家等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瞅準機會便隨時有可能跳上擂台和上麵的大佬們掰掰手腕,亮亮肌肉!
到底哪一個流派更適合治理國家,更有能力主導這片廣闊的華夏大地,這絕不是陸雲舟想要做出的最終抉擇!他也並不希望國家舉辦科舉製這樣的掄才大典,最終會成為諸子百家互相較量,成為流派紛爭的擂台賽,而失去了為國家選拔人才的初衷!
較量,可以!但要公平較量!
競爭,可以!但要良性競爭!
陸雲舟絕不希望發展到最後,將考場上的爭端,延續到朝堂之上,演變成明朝中後期那種你死我活的黨爭!
除此之外,科舉製的目的,是為了給國家選拔真正有能力的人才,而不是為了選出來一群死讀書的學霸!
因此陸雲舟也絕不想要看到,最終選拔出來的人才,會像華夏曆朝曆代那些士大夫一樣,學了一輩子、考了一輩子,強行把自己變成一個隻會啃書本的書呆子,裝了滿肚子的學識,卻沒有絲毫與之相匹配的實幹能力,當了官之後,還得依靠幕僚、師爺的輔佐提點,才能艱難地處理政務!
因此陸雲舟忽地升起了一個念頭,就是在科舉製問世之前,要為這一個可能發生的隱患,打一劑預防針!
同樣的,這也是一個為科舉製輿論預熱的極好機會!
這些念頭仿佛一道道驚雷,在陸雲舟的腦海中瞬息掠過,想明白一切的陸雲舟迴過神來,對著那兩名同學微微一笑,道:“禮法之爭,這是一個經典的辯題,已經被無數的前輩辯論過,挖掘了幾乎所有的觀點、所有的事例,好的壞的都被人說過,所以你們陷入了困境,到了辯無可辯的地步,是嗎?”
那兩名同學聞言,俱都麵龐一紅,迴想一下,他們之前雖然辯論地無比激烈,兩方觀點你來我往,看似辯得很熱鬧,但追究起來,卻都是一些拾人牙慧的老生常談,隻不過這道辯題的前例眾多,才讓他們拚內力拚了那麽久。
陸雲舟一看他們的表情就知道了,事實上如果此場辯論當真出了什麽新穎的觀點,那名同學在給自己介紹的時候,就絕不可能絕口不提,而圍觀的學子們,也會先邀請自己觀戰點評,而不是二話不說就拉自己這個場外援助上來說話。
陸雲舟微笑道:“當一條路已經走到了死胡同,就沒有必要再走下去了,鑽牛角尖是很難得出想要的答案的。這種時候,或許換一個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反而會得到新的收獲!”
那兩名同學連忙慚愧地點頭應是,而圍觀的學子們則都眼前一亮,細細琢磨陸雲舟這番話,頓時感到受益匪淺。
那些圍觀的貴族仕女們的眼神則更加地熱烈了,一個個崇拜又愛慕地看著陸雲舟。
陸雲舟看向那名儒家的同學,問道:“這位同學,我想請問你一個問題,同是聖人門下七十二賢人,宰我與子貢的為政能力,誰更高明?”
那名儒家的同學聞言一怔,隨即不假思索地迴答道:“自然是子貢!”
陸雲舟微微一笑,沒錯,同為孔子門下,同為七十二賢人之一,宰我在齊國做臨淄大夫的時候,跟隨田常作亂,全家都被滅門,而子貢則與之恰恰相反,幹出了一係列驚天動地的外交成果--“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霸越!”
陸雲舟又問道:“同是遵循周禮,曾子與周公的為政能力,誰又更高明?”
那名儒家的同學愕然,前一個問題他還能理解,但這個問題他就完全想不通了,為何陸雲舟會將這兩個人並列在一起?
這不是廢話嗎?周公可是儒家比孔子還要偉大的聖人,若不是他開創了“分封製”,就不會有周王朝八百載的基業,若不是他製定了禮樂,就壓根不會有儒家這個流派!
哪怕是孔子在周公的麵前,都根本算不上什麽,一輩子“戰戰兢兢,如臨深淵”的曾參,又如何能同先聖相提並論?
那名儒家的同學實在想不通陸雲舟問這個問題的意義在哪裏,但考慮到陸雲舟“上仙”的身份,想來說什麽都必然是有深意的,便老老實實地迴答道:“曾子雖是賢人,終究不能同先聖相媲美,自然是周公更加高明!”
陸雲舟笑著點了點頭,又轉向那名法家的同學,問道:“這位同學,可否請問你,同是法家之人,子產和管子的治國能力,誰更高明?”
那名法家的同學雖覺這問題問的奇怪,不過看過之前陸雲舟已經問過另一名同學類似的問題,便也迴答道:“子產雖是鄭國賢相,但是比起輔佐齊桓公首霸的管子,終究還是有所不如的!”
陸雲舟又問道:“那麽同為法家之人,吳起和李悝的治國能力,誰又更高明?”
那名法家的同學思索了片刻,說道:“單論治國能力,李悝自然是高於吳起的!”
畢竟李悝變法造就了戰國第一霸主魏國,並且將霸業成功延續了兩代半,而吳起變法雖也使楚國強大起來,但卻太過於激進,導致貴族強烈的反撲,其變法成果最終不過曇花一現!
周圍圍觀的學子們漸漸開始竊竊私語了起來,誰都不明白陸雲舟問這些問題的意義何在。
但當禮法之爭這個命題擺在陸雲舟的麵前的時候,陸雲舟腦海中卻是忽地靈光一閃,聯想到了幾天後將要被他親自推向這個時代的科舉製。
在戰國時期推行科舉製,和後世華夏曆朝曆代的科舉製會有一個根本性的不同--
後世的華夏是儒家一家獨大,科舉考試隻需要考察儒家的四書五經便可。但戰國時期,卻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無數的流派百花爭豔、競相綻放,在這片廣闊的土地上同台較量,這場考試需要考察的內容,便注定不可能如此簡單!
在這片時代的大擂台賽上,儒、墨、道、法四家輪流守擂,台下還有陰陽家、縱橫家、名家、兵家、農家、輕重家、神仙家等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瞅準機會便隨時有可能跳上擂台和上麵的大佬們掰掰手腕,亮亮肌肉!
到底哪一個流派更適合治理國家,更有能力主導這片廣闊的華夏大地,這絕不是陸雲舟想要做出的最終抉擇!他也並不希望國家舉辦科舉製這樣的掄才大典,最終會成為諸子百家互相較量,成為流派紛爭的擂台賽,而失去了為國家選拔人才的初衷!
較量,可以!但要公平較量!
競爭,可以!但要良性競爭!
陸雲舟絕不希望發展到最後,將考場上的爭端,延續到朝堂之上,演變成明朝中後期那種你死我活的黨爭!
除此之外,科舉製的目的,是為了給國家選拔真正有能力的人才,而不是為了選出來一群死讀書的學霸!
因此陸雲舟也絕不想要看到,最終選拔出來的人才,會像華夏曆朝曆代那些士大夫一樣,學了一輩子、考了一輩子,強行把自己變成一個隻會啃書本的書呆子,裝了滿肚子的學識,卻沒有絲毫與之相匹配的實幹能力,當了官之後,還得依靠幕僚、師爺的輔佐提點,才能艱難地處理政務!
因此陸雲舟忽地升起了一個念頭,就是在科舉製問世之前,要為這一個可能發生的隱患,打一劑預防針!
同樣的,這也是一個為科舉製輿論預熱的極好機會!
這些念頭仿佛一道道驚雷,在陸雲舟的腦海中瞬息掠過,想明白一切的陸雲舟迴過神來,對著那兩名同學微微一笑,道:“禮法之爭,這是一個經典的辯題,已經被無數的前輩辯論過,挖掘了幾乎所有的觀點、所有的事例,好的壞的都被人說過,所以你們陷入了困境,到了辯無可辯的地步,是嗎?”
那兩名同學聞言,俱都麵龐一紅,迴想一下,他們之前雖然辯論地無比激烈,兩方觀點你來我往,看似辯得很熱鬧,但追究起來,卻都是一些拾人牙慧的老生常談,隻不過這道辯題的前例眾多,才讓他們拚內力拚了那麽久。
陸雲舟一看他們的表情就知道了,事實上如果此場辯論當真出了什麽新穎的觀點,那名同學在給自己介紹的時候,就絕不可能絕口不提,而圍觀的學子們,也會先邀請自己觀戰點評,而不是二話不說就拉自己這個場外援助上來說話。
陸雲舟微笑道:“當一條路已經走到了死胡同,就沒有必要再走下去了,鑽牛角尖是很難得出想要的答案的。這種時候,或許換一個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反而會得到新的收獲!”
那兩名同學連忙慚愧地點頭應是,而圍觀的學子們則都眼前一亮,細細琢磨陸雲舟這番話,頓時感到受益匪淺。
那些圍觀的貴族仕女們的眼神則更加地熱烈了,一個個崇拜又愛慕地看著陸雲舟。
陸雲舟看向那名儒家的同學,問道:“這位同學,我想請問你一個問題,同是聖人門下七十二賢人,宰我與子貢的為政能力,誰更高明?”
那名儒家的同學聞言一怔,隨即不假思索地迴答道:“自然是子貢!”
陸雲舟微微一笑,沒錯,同為孔子門下,同為七十二賢人之一,宰我在齊國做臨淄大夫的時候,跟隨田常作亂,全家都被滅門,而子貢則與之恰恰相反,幹出了一係列驚天動地的外交成果--“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霸越!”
陸雲舟又問道:“同是遵循周禮,曾子與周公的為政能力,誰又更高明?”
那名儒家的同學愕然,前一個問題他還能理解,但這個問題他就完全想不通了,為何陸雲舟會將這兩個人並列在一起?
這不是廢話嗎?周公可是儒家比孔子還要偉大的聖人,若不是他開創了“分封製”,就不會有周王朝八百載的基業,若不是他製定了禮樂,就壓根不會有儒家這個流派!
哪怕是孔子在周公的麵前,都根本算不上什麽,一輩子“戰戰兢兢,如臨深淵”的曾參,又如何能同先聖相提並論?
那名儒家的同學實在想不通陸雲舟問這個問題的意義在哪裏,但考慮到陸雲舟“上仙”的身份,想來說什麽都必然是有深意的,便老老實實地迴答道:“曾子雖是賢人,終究不能同先聖相媲美,自然是周公更加高明!”
陸雲舟笑著點了點頭,又轉向那名法家的同學,問道:“這位同學,可否請問你,同是法家之人,子產和管子的治國能力,誰更高明?”
那名法家的同學雖覺這問題問的奇怪,不過看過之前陸雲舟已經問過另一名同學類似的問題,便也迴答道:“子產雖是鄭國賢相,但是比起輔佐齊桓公首霸的管子,終究還是有所不如的!”
陸雲舟又問道:“那麽同為法家之人,吳起和李悝的治國能力,誰又更高明?”
那名法家的同學思索了片刻,說道:“單論治國能力,李悝自然是高於吳起的!”
畢竟李悝變法造就了戰國第一霸主魏國,並且將霸業成功延續了兩代半,而吳起變法雖也使楚國強大起來,但卻太過於激進,導致貴族強烈的反撲,其變法成果最終不過曇花一現!
周圍圍觀的學子們漸漸開始竊竊私語了起來,誰都不明白陸雲舟問這些問題的意義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