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在莊子內篇第五篇《德充符》的第一個故事裏,還有一個主線內容,那就是王駘的德——處世之方法。


    王駘的處世之方法就是:行不言之教,處無為之世。他的教學方法與孔子大不相同,而恰恰相反。


    孔子的教學方法是言傳身教,自己帶頭做表率,讓學生和別人跟在後麵做,你能達到我這個標準你就可以畢業了。


    一個是“行不言之教、處無為之世”,一個是言傳身教,以身作則。道家與儒家的處世哲學截然相反,結果!“中分魯”,兩人的學生一樣多。而且!各有所獲。


    因此!孔子的學生常季就不解了,就問孔子,從而有了《德充符》的第一個故事。


    在《德充符》的最後,孔子解答了常季問題,也解答了為什麽可以做到“行不言之教,處無為之世”的問題。


    那麽?怎樣才能做到“行不言之教,處無為之世”呢?


    總結起來就是:悟道!悟透了人生大道:知道人在宇宙天地間的位置,知道人為什麽而活著,活著是為了什麽。明白了生死,不害怕死亡,知道怎麽活,等人生大道理。


    當我們的人生沒有疑惑的時候,處世就簡單了許多。無須廢話,也無須去做多餘的事。難道?這不正是“行不言之教,處無為之世”嗎?


    莊子內篇《德充符》篇中的第二個故事,講的也是一個殘疾人,名叫申徒嘉。這個人也是受了刖刑的人,被砍了腳。他與鄭國的子產都拜伯昏無人為師,學習道法。


    鄭國的子產是執政大臣,是個大官,在曆史上是很有名的人物。但他用世人的目光看申徒嘉,瞧不起人。然後!他被申徒嘉給說了一頓。


    《德充符》中的這個故事講的是什麽意思呢?與整個文章有什麽關聯呢?


    很明顯!莊子通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德的人與身份無關。不是你長得健全你就有德,也不是因為你是個大官你就有德。不是!而是!要看你有沒有理解道家的道,接受道家哲學。


    子產取笑申徒嘉因過錯而受了刖刑,而申徒嘉則說他不想辯解,身處亂世,你一個不小心就中招了。你沒有受到刑罰並不是說明你沒有過錯,而是!你跑到後羿瞄準的靶心卻沒有被後羿的箭射中,是因為你運氣好。


    所以說!在這個亂世中,不要以“人德”來衡量一個人有沒有德。這隻不過是“人德”而已!不是道德。在這個亂世中,“人德”標準是靠不住的。沒有受到刑罰的人並不是說明你就有“德”,而是!你走運罷了!你沒有被後羿的箭射中罷了。


    第二個故事,其實是講“人德”標準的不可靠信,而要我們學習道德。


    申徒嘉說:他經常被人欺負,很氣憤。可他一迴到老師伯昏無人這裏,就不再生氣了,就恢複了平靜。


    “不知先生之洗我以善邪?”


    老師伯昏無人用什麽來清洗了申徒嘉呢?


    毫無疑問,申徒嘉被老師用道給洗腦了。


    莊子內篇第五篇《德充符》中的第三個故事,是講一個叫叔山無趾的人拜見孔子。


    叔山無趾也是一個受了刖刑的人,他隻能用腳後跟走路。


    看來!刖刑的等級標準不同,有人砍腳有人砍腿有人削足。


    孔子見叔山無趾是個受過刑的人,就發出感歎:子不謹,前既犯患若是矣。雖今來,何及矣!


    意思是說:你這人做事不謹慎,因此而犯了過錯被砍了腳趾,才造成如今這樣地後果,成為一個殘疾人。你雖然今天來到我這裏了,你是來向我請教的吧?可是!往事已經無法追悔了?你再也迴不到從前了。


    其實!孔子說的也是老實話,可叔山無趾不愛聽,辯解完之後就走了。


    叔山無趾說:“我過去因為不懂世事而觸犯了刑法,沒有保護好我的身體,才失掉了腳趾,我已經追悔莫及了。如今我來到你這裏,是因為我的內心裏還保有著比雙腳更為可貴的東東,我有一顆向善、向美、追求真理的心。所以!我想竭力地保全它。


    蒼天沒有什麽不覆蓋的,一切都在蒼天之下。大地沒有什麽不托載的,萬物都在大地之上。我把先生當著天地,哪裏知道先生竟是這樣的人,竟然把我排斥在外,這太令我失望了。”


    孔子怎麽把叔山無趾排斥在外了呢?


    叔山無趾認為,孔子先前說的話,是說他不完美了,不再是一個完整的人了。無論是人的外在形體,還是一個人的道德品德,你都有問題了。


    你受了刑了你成為殘疾人,你的身體是不是不完整了?你受了刑了也說明你這人人品有問題。


    所以!叔山無趾不想再跟孔子學習了,覺得孔子的認知境界還沒有他高。所以!他就離開了孔子,然後去找老子學道。


    孔子的境界怎麽就不高了呢?


    叔山無趾認為:孔子是站在社會學人的高度上來看待人和人生的,沒有站在道的高度上看待人生。


    他雖然是一個受了刑罰的人,有過錯,可那不都是過去的事?在成長的歲月裏,誰沒有犯過錯?


    我這不是?我在努力改正,努力學道,明白人生啊?


    再則!作為人,作為天地間的一個物種,我還活啊?我既然存在於天地之間,就沒有誰可以將我排斥在外的。天地都能容我,你孔丘怎麽可以不容忍我呢?


    第三個故事主要講了什麽呢?


    主要講孔子是站在“人德”的角度上看待事物和人生的,而不是站在“道”德高度上看人生世事的。


    從第三個故事開始,《德充符》由道德說到人德,往人德方麵講了。


    叔山無趾就把自己的遭遇和看法對老子講了,老子對他說,你怎麽不就借這個機會,給孔子講講道呢?你對他講一下道家的“生死觀”啊?讓他明白人生啊?


    叔山無趾迴答說:“天刑之,安可解!”


    這是他自己給自己的刑罰,是謂‘天刑’,別人哪裏可以幫他解脫呢?


    老子歎道:“唉!固執己見的人都是這樣,明明自己錯了,就是不承認,還找各種理由來辯解。要想讓他們明白過來,還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天刑’!這就是天刑!天刑之,安可解!”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莊子的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我說那個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我說那個誰並收藏莊子的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