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顏迴拜見老師孔子,請求老師答應他去做官。天籟小『『說.2


    “學而優則仕!可以啊?”孔子關心地問道:“那你打算到哪裏去出仕啊?”


    顏迴迴答說:“我打算去衛國。”


    孔子驚問道:“你怎麽想去衛國做官呢?”


    顏迴說:“弟子我聽說,衛國的國君年青氣盛,辦事衝動,武斷專橫。輕率地處理國家大事,根本不認為自己的輕率有什麽不對。根本不考慮綜合國力,動用大量勞力來搞不必要地建設。結果!國家的糧食產量因此跟不上,造成全國範圍內的饑荒,因饑荒而死的人不計其數,就像大澤中漂浮的草芥一樣。親人死了,外出歸來的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裏。


    我曾聽老師說過:‘把一個國家治理好了,我們就可以辭官離去。一個混亂的國家,才是我們出仕的地方,才是展示我們才華的地方。就好像好的醫生一樣,他家的門前總是聚集著許多等待他醫治的病人。’我聽從老師的教誨,思考著治理衛國的辦法。也許?我能讓衛國逐漸恢複過來,改變目前的狀況。”


    孔子說:“嘻!你一定要去送死那你就等著接受衛國的刑罰吧!學習道學的人不要有其他的念頭,要專一。有其他的念頭,心思亂了就會滋生事端。滋生了事端必然會帶來煩擾,煩擾多了就會憂愁,有憂愁了你就無可救藥了。


    古時候修道的人,他們總是先保全自己的生命,而後才去保全他有的生命。如今你自己自身難保,哪裏還有時間去阻止暴君的所作所為呢?你還是先學會如何保全自己的生命吧!


    你知道道德是怎麽敗壞的嗎?你知道聰明智慧是怎麽來的嗎?


    道德的敗壞是因為人們都在追求名聲,表現自己是一個有道德的人。所以!就會不擇手段,弄虛作假。結果!沒有道德的人都變成了有道德的人。


    這就是道德敗壞的原因!


    聰明智慧是來源於爭鬥。為了爭鬥,為了鬥倒對方,為了取得勝利,不得不想出各種辦法。


    這就是聰明智慧的來源!


    你也為了名聲,我也為了名聲。為了顯示名聲,隻能是我的名聲賽過你的名聲。你的想法也一樣,也要壓倒我的名聲。所以說,名聲是相互傾軋的。為了名聲,相互詆毀。為了名聲,不擇手段,弄虛作假。


    聰明智慧是用來相互爭鬥的工具。


    所以說!名聲與智慧這兩個東東都是兇1器,給人類社會帶來了禍端。所以!我們學道之人,不要去追求名聲和顯示自己的小聰明。要淡泊名利,要大智若愚。


    你雖然德行厚實我相信你,可不了解你的人未必相信你。你一直跟隨在我的身邊,外麵的人並不了解你。所以!並沒有多少人會相信你。你雖然不追求名聲,可別人就不一定這麽認為。別人認為你是為名、為利而來衛國的呢?


    而你一定要把你的仁義理論和你的治國方針推銷給衛國君王那個暴君,你這樣做就好像是在揭衛國君王的短處、醜行來顯示你的美德。其實你是為君為國為民,可給人的感覺你是在羞辱人、你是在顯示你的才能。所以說!你這種做法是不妥的,隻會給你帶來災難。所以!對於你這種人,世人都把你稱著為‘災星’。


    作為災星,人家必然會給你災難。若你一定要去衛國,必然會是這樣地結果啊!試想?如果衛國的君王是一個重視賢能的人而厭惡惡人的話?衛國哪裏還用得著你去治理呢?更不需要你這種與君王唱反調的人去治理啊?


    如果你一定要去衛國出仕的話?你隻能不向衛君進言,做一個跟在別人後麵‘附議’的官。否則!衛君一定會抓住你疏忽的地方不放,然後大做文章,向你難。說得你看著他隻眨眼睛,著急地等待反駁的機會;你的臉上佯裝平和,而內心卻難免驚慌;等到你說話的時候,你必然先作出一番解釋,用來自圓其說。然後!再與之辯駁。可你在對方的強詞奪理下又不敢頂撞,最後隻得一臉臣服地俯就對方。你雖然不敢苟同,可迫於對方的壓迫也隻得苟同。


    你這麽做就好比以火救火、以水救水,有什麽用呢?隻會讓衛君多了一個支持者。你這樣做有什麽用呢?衛國還是沒有得到治理,衛國現狀還是沒有得到改善,人民的疾苦日益加劇。


    依順他有了一個開始,以後你可能還會這樣,甚至是沒完沒了。假如你以後還唱反調,又不能自圓其說,還堅持己見。那麽!你一定會死在這位暴君的麵前。


    夏朝的時候,夏桀殺害了賢臣關龍逢;商朝的時候,商紂王殺害了他的叔叔比幹。為什麽殺他們呢?是因為他們的道德修養蓋過了君王。他們是個臣子,卻比君王更撫愛百姓。他們是個臣子,卻老是違逆君王的意思,向君王諫言。所以!他們的國君就因為他們的道德修養高尚蓋過了君王從而排斥他們,把他們殺了。


    臣子的名聲蓋過了君王,那君王算什麽呢?君王還不如臣子愛撫百姓,那君王算什麽呢?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君王才找個理由把兩人給殺了。


    所以說!這就是喜好名聲的結果。君王為了保持名聲,隻得殺人,把影響他名聲的人全部殺掉。而臣子為了追求名聲,最後地下場是被殺。


    從前,堯征伐叢枝和胥敖,夏禹攻打有扈,把這三個國家變成一片廢墟,人民差不多全都死了,三國國君也遭受到殺戮。堯帝和夏禹為什麽要這樣做呢?原因就是因為這三個國家不停地使用武力,貪求別國的土地和人口,嚴重影響了三國和周邊國家的安寧。


    在這以前,堯帝和夏禹都想用道德感化來感化他們,結果!失敗了。無奈之下,不得不使用武力。


    這三個國家的下場,就是一個很好地例子。這就是追求名和利的結果,難道你沒有聽我講過嗎?在名聲和利益麵前,聖人都不能把握自己,何況是你?既然你決定去衛國了,那麽!你一定很好地應對之方了吧?那好!那你就對我說說?你將如何應對呀?說給我聽聽!”


    顏迴說:“我保持一個做臣子的儀容,恪守臣子的本分,不僭越!認真做好本職工作,勤勤懇懇,遇上不能作主的事,我就以臣子的身份去請示君王。我不越禮、不越權,這樣可以了吧?”


    孔子說:“唉!這樣怎麽可以呢?衛君脾氣暴躁,經常因為小事而借題揮,誇大其詞。而且!他這人又善於察言觀色,見什麽人說什麽話。正因為如此,人們都不敢違背他,更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建議。一切都聽從他的,他讓你怎麽做你就怎麽做。


    你以為你恪守臣子的本分就夠了?你知道衛君他希望你怎麽做嗎?你以臣子的本分去做事,可你所做的事並不是君王所希望的結果,因此而降罪於你,你說你能做一個本分地臣子嗎?


    這叫什麽來著?這個人一點道德素質都沒有,你怎麽去輔佐他?更何況!你還想去拯救衛國人民?你能拯救得了衛國人民嗎?你的做法似乎是在窺視衛國的江山啊?你?


    就算你的真心誠意打動了衛君,衛君認為你是希望衛國強大起來,也是真心來幫助他的。可他江山易改、秉性難移!表麵上讚同你而內心裏並不願意改變自己的想法。你說你?你的努力又有什麽用呢?”


    顏迴說:“那麽?我內心保持剛直不阿的底線,而外表上作出俯依附的樣子。我的底線不變,效仿古代聖賢之人。


    我的底線是:效仿天地法則,以天道應人道,人道效仿天道。天下萬物依附於天地,天下子民依附於君王,臣子一樣依附於君王。


    什麽叫效仿天道?


    因為!天下萬物與我一樣,都是天地間的一分子。所以!何必把自己的言論當迴事呢?又何必在乎別人對我的言論是讚同呢,還是不讚同呢?


    這樣做的人,人們稱他們是童心未泯,童子之心。


    什麽叫童心未泯、童子之心?就是把自己當成天地間一物,與萬物一樣,都隻是一個物種。人與萬物一樣,依附於天地。


    外表上作出俯依附的樣子,是為了與世人為伍,與周圍人為伍,融入生活。手拿朝笏躬身下拜,這是做臣子的禮節,別人都這樣去做,我敢不這樣做嗎?這是與臣子為伍,俯依附於君王。做臣子份內的事,這樣做就不會被責難了吧?臣子與臣子為伍,俯依附於君王,這樣做是不是就叫與人為徒了呢?


    效仿古代聖賢之人,是跟古人為伍。他們的言論對我們很有教益,針對利弊,一針見血。這樣做自古不乏其人,並不是從我才開始的。像這樣做,雖然剛直了一些但沒有錯,這就叫跟古人為伍。這樣做行不行?”


    孔子說:“唉!這樣怎麽可以呢?你太過於認真了,一味地模仿是不行地,哪裏能夠模仿得那麽像呢?不過!你一定要這樣做的話,應該是不會犯太大地錯誤地。即使你這樣去做了,也起不到什麽大的作用,是改變不了現實地。唉!你這個人啊!太固執了,太不會變通了!”


    顏迴說:“我沒有更好的辦法了,老師您有沒有更好方法,請告訴我。”


    孔子說:“齋戒!我告訴你!如果我們用心去做事,無論去做什麽事,都是那麽容易成功的話?那麽!宇宙就不會這麽深奧了。”


    顏迴說:“我家境貧窮,不飲酒、不吃葷食已經好幾個月了。像我這樣,應該也算是齋戒了吧?”


    孔子說:“你說的這個齋戒是祭祀前的齋戒,並不是‘心齋’。”


    顏迴說:“請教老師!什麽叫‘心齋’?”


    孔子說:“你必須靜下心來,不要想其他的事情。不要用耳朵去聽外界的事物,而是要用心去想、去領悟外界的事物。不要用心去想、去領悟外界的事物,而是要去想、去領悟氣。


    聽到的一切信息止於耳朵,不要往心裏去,不要記在心上;心裏想到的事理想明白就算了,到此為止,不要再現實中追究下去了。不要沒完沒了,要到此為止;


    氣!什麽叫氣呢?氣!空氣也!肉眼看不見,但它確實存在。就像道一樣,它是確實存在地,卻什麽也看不見。這就是虛!虛!無也!無!沒有也!讓自己的心裏什麽都沒有,心裏沒有想法、大腦裏沒有意識,這就是心齋!”


    顏迴說:“我在沒有聽老師講解‘心齋’之前,我就是那個顏迴。現在!我聽了老師的講解,我‘心齋’了,我不是顏迴了,我不知道自己是誰了,我把自己忘記了,我把以前的一切都忘記了。老師?我這是虛嗎?”


    孔子說:“你的悟性很高,理解的很透徹。我再引申下,讓你更深刻地理解。


    無論你到了哪裏、在什麽環境下、與什麽人打交道,你都不要把自己當迴事、不要把自己當存在。不要把麵子、利益、自尊、名譽等等地當迴事。能夠融入這個圈子,就盡自己的能力做事。不能融入這個圈子,就趕緊離開,換一個環境。


    要做一個開放型的自我,不要建立個人堡壘,把自己封閉起來。你就把自己當成一所空置的房子,什麽人都可以容得下。為什麽要開放到這個程度呢?把自己當成一所空置的房子呢?你就把這一切都當成迫不得已、無可奈何、沒有辦法,不得已而為之。


    因為!我們為了生存下去,才不得已而為之。


    你要是這樣去做了,你就差不多接近道了。你就可以在那個環境中生存下去,並且混得很好。


    不走就不會留下痕跡,隻要走了就會留下痕跡。人生也一樣,不可能不與人處事,不可能不與人打交道、交往。與人交往就會留下一個人的痕跡,就會暴露一個人的品德。一個人被人指使、受人差遣了,為了保護自己,他們就會偽裝,避免自己吃虧。可是?當我們麵對蒼天的時候,蒼天有眼,我們都暴露在蒼天之下,無法偽裝自己。


    所以!我們要做一個真實地自己!做一個真實的自己,更有利於我們生存,有利於我們在任何環境下生活。


    隻聽說有翅膀才能飛翔,還不曾聽說沒有翅膀也能飛翔的。任何事物都是有依據的,人也一樣,人的品德是依據一個人的行為而來的。隻聽說一個人對某個事物很有研究,他才是真正地知道、了解這個事物。還不曾聽說到一個人對某個事物根本不了解,也沒有去研究,他能知道、了解這個事物的。


    看一看麵前的虛空,想一想自己的內心:裏麵是不是也像麵前的虛空那樣,一無所有。如果還有,趕緊把它清空,包括讓你開心的喜事。如果無法清空內心的想法,還在胡思亂想,那就叫“人在心不在”、心不在焉。


    如果我們耳朵聽到的、眼睛看到的不需要經過思想就能判斷出是非,一切止於耳目不需要用心去想,空出我們的心房。如果我們能夠達到這樣地境界,那麽!我們的心房裏麵,還能有什麽東東容不下呢?如果我們達到了這個境界,隻會神鬼都會來依附。


    當然!如果我們想達到這樣地境界,是必然有依據的。我們必須知道什麽是‘道’,人在天地中的位置,人生的意義,人為什麽活著。我們隻有明白這些,才能達到這樣地境界。才能一切止於耳目,空出心房,才能包容一切。


    人是天地間的一個物種,但是!人區別與他物,人是有靈智的。所以!大多數人是有分辨能力的,能夠分辨出是非的。禹和舜都知道這些道理,遵循這個道理。所以!人民都依附於他們。這也是伏羲、幾蘧一生所遵循的道理。何況!我們麵對的大多是普通人!我們與他們相處,還有難度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莊子的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我說那個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我說那個誰並收藏莊子的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