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向秀,年時人。天籟『小說ww『w.』2字子期,河內懷人,魏晉竹林七賢之一。官至黃門侍郎、散騎常侍。他雅好讀書,與嵇康、呂安等人相善,隱居不仕。


    景元四年(263年),經曆了嵇康、呂安被司馬氏害死的大悲大痛,向秀在惆悵和迷茫中大徹大悟,在苦悶和徘徊中大徹大悟,心境更加趨於淡泊寧靜,用心闡莊子思想的精神。


    向秀還著有《周易注》,傳稱“大義可觀”,然“未若隱《莊》之絕倫”,二注今皆已佚。又有《難嵇叔夜養生論》一篇,收於《嵇中散集》中;《思舊賦》一篇存《文選》和《晉書》本傳中。他到洛陽以後,全身心地投入到對莊子思想的研究之中。閉門謝客,潛心作注。


    關於向秀注《莊子》,還有個有趣的插曲。


    向秀注釋的時候,嵇康說,《莊子》中的玄言妙旨會被注釋弄得僵滯,以前也沒有一個較好的注,勸向秀不如不注。後來向秀注基本寫就,拿出來給他看,他才知道:向注使《莊子》的玄理更加美妙。因此!對向秀的才識大為歎服。


    向秀去世後,他的兒子還小,沒有將父親的注釋光揚天下,被郭象將文稿拿走。


    郭象“自注《秋水》、《至樂》二篇,又易《馬蹄》一篇,其餘眾篇,或定點文句而已”,以自己的名義大行天下。


    此事見於《世說新語?文學》,《晉書》因之。其後千百年來,世人一談到《莊子》的注釋,就將郭象奉為大家,而忽視了向秀。


    《晉書卷五十?列傳第二十》原文:


    郭象,字子玄,少有才理,好《老》《莊》,能清言。太尉王衍每雲:“聽象語,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州郡辟召,不就。常閑居,以文論自娛。後辟司徒掾,稍至黃門侍郎。東海王越引為太傅主簿,甚見親委,遂任職當權,熏灼內外,由是素論去之。永嘉末病卒,著碑論十二篇。先是,注《莊子》者數十家,莫能究其旨統。向秀於舊注外而為解義,妙演奇致,大暢玄風,惟《秋水》、《至樂》二篇未竟而秀卒。秀子幼,其義零落,然頗有別本遷流。象為人行薄,以秀義不傳於世,遂竊以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樂》二篇,又易《馬蹄》一篇,其餘眾篇或點定文句而已。其後秀義別本出,故今有向、郭二《莊》,其義一也。


    據《晉書?郭象傳》記載,他“少有才理,好老莊,能清言”。


    《世說新語?文學篇》說他“才甚豐贍”。


    關於郭象“抄”向秀注《莊子》的事,更應該看兩者內容之差異,不要完全相信“史記”。司馬遷的《史記》那麽嚴謹、認真,都有錯誤的記載,何況其他人的“史記”了。


    所以!關於郭象“抄襲”的事,後人要理性看待,不要以訛傳訛,抹黑一個人的學術功績。


    王弼,字輔嗣,生於公元226年(魏文帝黃初七年),死於公元249年(魏齊王嘉平元年),三國曹魏山陽郡(今山東金鄉縣)人。


    王弼曾任尚書郎,少年有文名,其作品主要包括解讀《老子》的《老子注》、《老子指略》以及解讀《周易》思想的《周易注》、《周易略例》四部。


    王弼,出身官僚世家,其曾外祖父是東漢末號稱“八俊”之一、身為荊州牧的劉表。


    據《三國誌?魏書?鍾會傳》注引《博物記》和《博物誌?人名考》、《王弼別傳》等記載:東漢末年大亂中,弼祖父王凱與其族弟王粲避亂荊州,依附劉表,劉表重粲之才。欲以女妻之,而又嫌其形貌醜陋,非女婿才,將女嫁給王凱。凱有風貌。凱生子業,業生弼。弼為劉表之曾外孫。


    何晏(?-249年),字平叔。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三國時期魏國玄學家、大臣。東漢大將軍何進之孫(《魏略》認為他可能是何進弟何苗之孫)。其父早逝,曹操納其母尹氏為妾,何晏因而被收養,為曹操所寵愛。少年時以才秀知名,喜好老、莊之言,娶曹操女金鄉公主。


    主要作品:《論語集解》、《道德論》等。


    魏晉南北朝三百餘年,政權更換快,篡弑頻仍,故政治混亂,民不聊生。加上外族入侵,造成生靈塗炭,人民生活艱苦。普通百姓在現實生活找不到出路,乃寄心於宗教,尋求心靈的慰藉。於是!各種宗教均甚盛行,而佛教也就在這種背景下興起的。


    佛教是外來宗教,相傳是從西漢末年傳入中國的。也許?可能比這更早。


    道教是中國主要宗教之一,東漢時形成宗教,到南北朝時盛行起來。


    道教徒尊稱創立者之一張道陵為天師,因而又叫“天師道”。後又分化為許多派別。


    道教奉老子為教祖,尊稱他為“太上老君”。因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本原,故名。


    東漢張道陵創立的“五鬥米道”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


    南北朝時宗教形式逐漸完備。奉老聃為教祖,尊稱“太上老君”。以《道德經》(即《老子》)、《正一經》和《太平洞經》為主要經典。


    古代先民認為萬物有靈,進而產生了對自然的崇拜,靈魂的崇拜,祖先的崇拜,慢慢展到祖先與天神合一,成為至上神的雛形。


    鬼神崇拜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便已存在,先民們將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山川河嶽,皆視為有神主宰,因而產生敬畏感,乃對之頂禮膜拜。那時先民們除認為萬物有靈而產生自然崇拜外,還認為人死後靈魂不滅,因而又產生了對鬼神的崇拜。


    漢末魏晉時期是我國道教展的重要時期。


    東晉道家的著名學者葛洪的《抱樸子》,在道家體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葛洪本人,也被認為是道家的重要人物,對道家學派的展具有重要作用。


    葛洪,公元年,為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藥學家。字稚川,自號抱樸子。漢族,晉丹陽郡句容人。三國方士葛玄之侄孫,世稱小仙翁。他曾受封為關內侯,後隱居羅浮山煉丹。著有《肘後方》等。


    主要作品:《肘後方》、《抱樸子》。主要成就:鑽研道教、研究醫學、創作著作、擅長針灸。


    葛洪出身江南士族,13歲時喪父,家境漸貧。他以砍柴所得,換迴紙筆,在勞作之餘抄書學習,常至深夜。鄉人因而稱其為抱樸之士,他遂以“抱樸子”為號。他性格內向,不善交遊,隻閉門讀書,涉獵甚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莊子的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我說那個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我說那個誰並收藏莊子的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