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在老子的與裏麵,多處對道作了解釋,就是怕後人不理解,或者是理解錯了。


    現在!把老子對道的解釋文字,摘錄到一起,方便大家理解。


    老子在第四篇裏麵,是這樣來描寫道的: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說:道象一個容器,裏麵好像放了許多許多東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道象一個容器,裏麵可以放許多許多東東,而且還放不滿它!我們不知道它來至何方,找不到它的淵源。可萬物的起源都是從這裏開始的!它似乎太神秘了,說它不存在吧!它實際上存在著;說它存在著吧,我們又看不見它的源頭。我不知道它到底是怎麽來的,應該在有萬物之先就存在了。


    其實!老子這樣地解釋,還是很籠統的,是從道的角度來講的,是一個泛指,還是不容易讓人理解。


    如果我們再具體一些作出解釋的話,就必須列舉出例子來。


    老子在第一篇裏講了“無”與“有”,講了道的變化。其實!這一篇仍然在講道的變化。


    老子在第一篇裏就講了,無是天地之始,有是萬物之母。由無與有的變化、進化出具體事物,這個具體事物就是道。所以!萬物都是道,任何物都是道。人是道、物也是道,天地間的一切都是道,包括宇宙星空。


    說一切都是道,已經泛指,籠統地概括。如果要具體地說,隨便指出一物,都是道。具體列舉出某一物,用來解釋這一篇,就更容易讓人理解。


    就以人為例子,人也像一個容器,好像裏麵放了許多許多東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人象一個容器,好像裏麵可以放許多許多東東,而且還放不滿它!


    為什麽這麽說呢?因為!人也是變化、進化而來的。人是由猿人變化、進化而來的。猿人可能是由猴子或者是大猩猩或者是什麽變化、進化而來的。再或者!人、猿人、猴子、大猩猩等等,都來源於同一個祖先。


    那麽?同一個祖先又與哪些東東共同擁有一個祖先?


    再有!我們還可以往上溯源,無窮無盡……


    這是我們在往上溯源,結果!我們無法尋找到真正地源頭。總之一條,我們人類來源於天地之間,是在天地之間的作用下,最終形成人的。萬物也一樣,也是在天地之間的作用下,最終形成的。


    我們不知道它來至何方,找不到它的淵源。可萬物的起源都是從這裏開始的!它似乎太神秘了,說它不存在吧!它實際上存在著;說它存在著吧,我們又看不見它的源頭。我們不知道它到底是怎麽來的,應該在有萬物之先就存在了。


    我們再往下溯源:我們是人,人可以通過繁衍來延續人的存在。但是!作為個體的人,我們都是要死的。那麽!問題來了!我們人死後又會變成什麽呢?


    人死後,屍體就腐爛了。不!人死後首先變成一具屍體。然後!才腐爛。人腐爛了又變成了什麽呢?應該不僅僅是變成泥土,它還會變成植物的養料,在植物那裏得到延續。人死後可能還會變成野獸和其他小動物,以及看不見的小動物的吃食。然後!又在野獸以及小動物那裏得到延續……


    現在!我們迴過頭來,想想人是不是一個容器呢?好像裏麵放了許多許多東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人象一個容器,裏麵可以放許多許多東東,而且還放不滿呢?


    這就是道!


    道的變化無窮無盡!


    在第六篇裏,老子繼續在講道的變化、進化。


    第六篇原文: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帛係若存,用之不勤。


    道跟穀神一樣,是永遠存在的!是萬物之根本!萬物的變化是無窮無盡地!萬物的變化就象是母性的生殖器,孕育著新的東東,層出不窮!所以說,道是萬物之根本!是天地的根源!是萬物的根源!它連綿不斷,愈用愈出,層出不窮,無窮無盡!


    其實!這一篇就顯得重複了。可是!老子為了讓我們理解道,隻有重複地再講一遍。


    在第十四篇裏,老子再次提到了道。


    第十四篇原文: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複歸於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這段話的意思是:看不見道的具體來源,是因為道的久遠!聽不到道的聲音,是因為道寂寂無聲!摸不到,是因為道無處不在。此三者,我們就不要去追問了,它們都是道的特征!


    道就是這麽個東東,它的源頭也不顯得光亮、不是那麽地清晰明了;它的將來也不顯得陰暗,也不知道到底會是怎樣;它綿綿不絕而又不可名狀,以物為例子,就會發現:事物的變化都在不知不覺中進行!這就是“道”。這是沒有形狀的形狀,不見物體的形象,叫它做“惚恍”。迎著它,看不見它的前頭;隨著它卻看不見它的後麵。


    根據現在的具體事物,追根溯源一下,我們就可以了解到以前是什麽樣子!根據以前的具體事物,觀察其發展軌跡,我們就會發現最後的結果!以史為鑒,把握著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在的具體事物。能夠了解宇宙的原始,叫做“道”的規律。


    第二十一篇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這一篇是講:


    那些最有道德,最讓人尊敬的人,他們都是得道之人,他們的生存法則,處世之方無不是效仿道!


    道到底是個什麽東東呢?前麵我也已經說了,道這個東東它看起來恍恍惚惚地。雖然恍恍惚惚地,其中卻是有形象的,其中有物。比方說吧!過去的曆史,它是實實在在的存在的,它就是道的外象!其中有物,就是我們眼睛所見的實物!


    它是那樣地悠遠而不可窺視它的全貌,不過!它還是留下了其中的精髓。讓我們得以窺見它的精髓!這個精髓是什麽呢?它就是過去的曆史!它就是留給我們的記憶、印象!我們可以根據這些去追尋道的蹤跡!


    所以,我們根據現實所見的,根據記憶,根據曆史去追尋更遠的,去認識道,去了解更多!道就是這樣延續下來的!追尋事物的源頭,理清事物的來龍去脈,這樣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質!我就是這樣來認識道的!


    第二十五篇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一篇又在講道:


    有一種混混沌沌的東西,它在還沒有天地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它沒有聲音,也沒有形體,一直就是那個樣子不變,一直在循環運轉著,天地萬物也來源於它。我不知道它到底是什麽,勉強地給它取了個名字叫“道”,勉強地給它取了個名字叫“大”。它廣大無邊、自古及今無處不在,運行不止,周而複始。


    所以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在這個空間中,有道、天、地、人四大,人就是其中的一大!


    為什麽說人是其中之一大呢?是因為人的智慧!人的能動性,人是個有智慧的物種。人能夠效仿天地、自然、道的生存法則。人首先效仿的是地,大地給予人生存之根本。效仿大地上的萬物的生存法則。地效仿天、天效仿道!道呢?道法自然!道就是那樣地自然而然地存在著!


    在也提到了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這段話什麽意思呢?


    萬物來源於道。經過道的演變進化而產生了某個物,然後,再由這個物而演變出另外的東東。由最初的一個演變成為了兩個!或者再由這兩個演變、進化成新的東東,這樣就變為三個了!


    萬事萬物都是如此演變、進化而來的。萬物都有各自獨特的一麵,區別於他物。它們自身包含有陰和陽,正反兩麵!陰陽相結合而形成一個整體。


    還有!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這段話也是出自德經,意思是:反複循環地運轉、永無止境,是“道”的特點。由弱小、不起眼再演變成強大,是在“道”的功能作用下完成的。


    天下萬物的來曆無不如此!都是由某個具體的東東演變、進化而來的!那麽?某個具體的東東又是如何來的呢?它們也是由之前的某個具體東東的演變、進化而來!


    在與中還有其他地方也說到了道,不一一列舉了。老子在道德經文中到處都提醒到道,目的不僅僅是解讀道,更多是用,是教導我們效仿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能夠效仿天地、自然、道的生存法則。人首先效仿的是地,大地給予人生存之根本。效仿大地上的萬物的生存法則。地效仿天、天效仿道!道呢?道法自然!道就是那樣地自然而然地存在著!


    老子講道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教導我們樹立正確地人生觀、世界觀、宇宙觀,建立正確地哲學思想,指導我們健康地生活。


    老子所用的思維方式,是“類比思維”方法。在先秦與之前,邏輯推理的思維方式還沒有成熟,智者們大多用的是類比思維方麵。而一書中,正是運用了這種思維方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莊子的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我說那個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我說那個誰並收藏莊子的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