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莊子《逍遙遊》的中心思想不是告訴我們“遊世”,莊子的哲學思想不是遊世,不是混時混日子。樂文小說|


    《逍遙遊》告訴我們的,是要我們有一個大的境界,站在高遠的角度上看待世事、處世。要像鯤鵬那樣,而不是蜩與學鳩。


    也不是做出點成績就滿足,比如說“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如果以為自己很可以了,那你就跟蜩與學鳩的境界差不多。


    自滿的人生,自認為自己很成功的人生,都說明你的境界沒有提升到那個可以“逍遙遊”的境界。


    做到宋榮子的那個境界,都不還不算最高境界。


    宋榮子這個人,世上所有的人都稱讚他,他並不因此就特別奮勉,世上所有的人都誹謗他,他也並不因此就感到沮喪。他認定了對自己和對外物的分寸,分辨清楚榮辱的界限,就覺得不過如此罷了。他對待人世間的一切,都沒有拚命去追求。即使如此,他還是有未達到的境界。


    而要達到列子的境界!


    列子已經達到什麽境界了呢?


    現實生活中的列子,自從得道後,他就沒有出過遠門,就在家裏養家活口,照顧家人。後來開始著書,把自己的修煉心得寫下來。


    可他是最早研究心理學的,研究心理世界的,研究的方向與現代心理學又不同。所以!沒有人能理解他。


    不過!莊子理解!莊子跟隨列子學習過。他們都是想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行為來影響周圍的人。就像孔子一樣,按照自己的人生信念,堅持自己的生活方式。


    夫列子禦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這是列子以後的道家所追求的境界。


    其實!用現代語言來解讀的話,列子的境界隻是道家修煉心法的一種境界、標準。對於外人來講,自然是雲裏霧裏不理解。但是!絕對不是迷信、不是瞎扯!


    最後!修煉的結果就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這是一個怎樣地境界呢?


    用現代語言來講就是:


    不追求自己的存在感,哪怕別人把你當空氣,該怎麽做事還是怎麽做事,這就是“至人無己”。


    不追求別人認為的那種功勞,做該做的事。在不影響生命的前提下,該做就做,不能做就不做不強迫自己做,這就是“神人無功”。


    不追求名,不追求利,做該做的事。在不影響生命的前提下,該做就做,不能做就不做不強迫自己做,這就是“聖人無名”。


    活著是目的,是任務,一切影響生存的事不去做,一切有利於生存的事就去做。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這就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道家修煉的最高境界。


    隻有我們達到這個境界了,我們在生活中我們的人生才能逍遙遊。


    接下來就是舉例子說明。


    先舉例“堯讓天下於許由”。


    堯認為許由更合適治理天下,更有那個能力和德行。許由沒有接受,認為堯已經把天下治理得很好了,不需要他來治理。如果他來治理的話,大概情況也就這個樣子。所以!沒有必要。如果他一定要來治理的話,那就是為了“名”。


    由此!許由發表了一番感慨,認為: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人生也不過如此,為了活著,為了完成這一次生命的過程。


    每個人的生活軌跡不同,所得到的也不同,不管得到什麽,都不是刻意追求來的,都是自然而然地得來的。活著!才是人生的目標和目的,完成這一次生命的過程才是我們活著的任務。


    人因自性而活,隻有按自性而活,生活才有樂趣。


    自性!一個人的自然本性。天性!天生就是這個性格、本性。


    因為自性的原因,形成了我們不同地興趣愛好,從而造成了我們不同地人生軌跡。有人從事這個職業來謀求生存,有人從事那個職業來謀求人生。因此!堯得到了天下,而許由隱居山林。


    也由此而引申:這個人是領導管理者的命,那個人是當科學家的命,那個誰又是經商的命……最終一句話:不管你從事什麽職業,都不過是為了活著。


    後又舉“肩吾問於連叔曰”的例子。


    這個例子不是很好理解。


    “姑射山神人”,那是心界中的人物,不是現實世界中的人物。是道家修煉心界功法的時候出現的人物,是“心理人物”,是“偶像”,也是修道者想達到的境界、目標。


    對於這一種文字,我們要從心理學角度來理解。道家是最早從事心理學研究的,心理學不是迷信,心理世界是存在的。我們每個人都有心理世界,隻是在莊子時期研究的方向不同。莊子等道家研究的是“心理傳媒學”,是想通過心理世界去影響別人。


    當我們的境界達到那個認知高度的時候,天下不需要治理,天下人都知道怎麽生活,天下人又不是傻子,不需要別人指手畫腳,哪裏需要治理呢?


    生存就是律法!


    當一個人都不知道怎麽生存、生活的時候,那這個人就完蛋了。要不?他就是真正地傻子、病人、不能自理的人。不然!生存、生活誰都會,不需要別人教的。傻子、小孩餓了還知道哭著要吃的,是不是?


    道家哲學是生存哲學,是人學,是人類的終極哲學。隻有我們將道學傳播開來,人類才有希望。


    隻有我們明白人生活著的意義,為什麽而活著,我們才不是糊塗人生。我們才會在任何社會環境下都能尋找到生存下去的方法,過上逍遙人生。


    莊子《逍遙遊》的第三部分,是寫莊子與惠施的兩段對話。這兩段對話,概括起來就是:“怎麽用?”


    同樣地事物,對於不同地人來講用處不同。惠施認為大而無用,而莊子卻覺得非常有用。關鍵是看你什麽心態和目的?心態不同、目的不同,用處就不同。


    不管社會環境如何,處在怎樣地環境下,當我們接受道家的這個觀點後,我們的生活、人生就能逍遙遊起來。


    道家的這個觀點就是:人與萬物一樣,都隻是地球上的一個物種。一個適時而生,不適時而亡的物種。


    接受了這個觀點後,也許?我們就會放下許多不必要地追求,不讓自己活得那麽累,生活就會多一些快樂。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莊子的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我說那個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我說那個誰並收藏莊子的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