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了德國,有一個大人物,平果覺得繞不過去的,那就是德意誌帝國首任宰相奧托·愛德華·利奧波德·馮·俾斯麥(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
他是勞恩堡公爵,普魯士王國首相,德意誌帝國首任宰相,人稱“鐵血宰相”、“德國的建築師”及“德國的領航員”,奉行“鐵血政策”。但他十分睿智,在1871年德國統一後,對外立刻收斂鋒芒,強調自己不過是個“誠實經紀人”。
能夠如同俾斯麥的,世界上難得一見,平果始終這樣認為的。
俾斯麥是十九世紀德國最卓越的政治家,擔任普魯士首相期間,通過一係列鐵血戰爭,統一了德意誌,成為德意誌帝國第一任宰相。
俾斯麥是保守派,維護專製主義,鎮壓了19世紀80年代的社會民主主義運動。
但他通過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養老金、健康和醫療保險製度,及社會保險。
由於其貢獻,加上卓越以及偉大成就,俾斯麥最後獲德意誌帝國陸軍上將軍銜。
據說,在2005年德國電視二台票選最偉大的德國人活動中,他亦排名第九,可見他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1815年4月1日,在普魯士興奧森小鎮,俾斯麥出生啦。
俾斯麥父親是一位地主和退休軍官,終日隻與友人打獵,並以35歲之齡娶了17歲的妻子,即俾斯麥的母親。
俾斯麥母親與父親的出生背景大為不同,她自小生活在資產階級家庭,且長居城市,有較為開放、先進的思想,便希望俾斯麥長大之後成為政治家。
俾斯麥6歲時,在柏林小學讀書。由於同學大多生長在資產階級的家庭,大多排擠,令他的童年承受了極大的痛苦與壓力。
12歲時,俾斯麥進入了中學,但仍受到了同學排擠。但他並不感到灰心,反而勤奮向上,學會了英語、法語、俄語、波蘭語、意大利語,使其成為一個多語言的天才,並為其日後的外交官生涯打下基礎。
俾斯麥未滿17歲時,入讀了哥廷根大學。
俾斯麥不滿意大學的生活,所以經常腰間佩劍,牽條大狼狗,無心向學,染上惡習。據說,曾與同學決鬥過27次。後來,轉入柏林大學讀法律係,仍沒有獲得滿意。
1838年,作為後備軍參加軍訓時,他進入格賴夫斯瓦爾德大學學習農業。
在哥廷根時,與美國學生、後來的美國曆史學家和外交家約翰·洛斯羅普·莫特利成為好友。好友在小說《莫頓的希望,或鄉下人的記憶》說:“俾斯麥當時魯莽而古怪,但卻是一個很有天分和魅力的年輕人。”
雖然俾斯麥畢業後,真成了律師,但他還是不甘於此,便又投考政府的官職,當上了一個小書記員。
俾斯麥開始了一係列倒黴事件:
結識了一位貴族女子,並結下婚約,可是他沒錢,想以賭博賺錢卻反而輸掉所有金錢,並欠下很多債務,因此這次婚約取消了。
又結識了一位牧師的女兒,並再訂婚約,但那女子亦跟位富有的軍人走了。
結果俾斯麥隻有帶著欠債,迴到家鄉。
迴到家鄉後,他與其哥哥分家,當上了莊園主人,可他還是不滿這種生活,很快又再次進入了政壇。
這次步入政壇,使已然32歲的俾斯麥一生命運得以改變。
首先,他當上了河堤監督官。當得很稱職,很快便樹立了正麵的形象。他借此機會參加議會選舉為候補議員,但他卻成功以手段逼使一位議員以患病理由退出,結果他成功當選為柏林州的正式議員。
其次,他與一位名叫喬安娜的女子訂下婚約,並於同年完婚。
著名的德意誌1848年革命爆發,普魯士國王被俘。俾斯麥決定親赴柏林,打探虛實。他遇上了已經逃往英格蘭的威廉親王的妻子奧古斯塔,但奧古斯塔並沒接受俾斯麥的幫助。
俾斯麥最初的設想是動員自己領地內的農民參軍保王,但到達柏林後被告知他的價值隻在於為軍隊提供補給。
1849年俾斯麥被選入新的普魯士州議會,當時他的立場是反德意誌統一。
隨後他當上了埃爾福特議會的普魯士代表,但其目的仍然是阻撓德意誌統一的進行。
最終該議會因為無法得到德意誌最大的兩個組成部分,即普魯士和奧地利的支持而以失敗告終。
1851年,俾斯麥出駐法蘭克福邦聯會議之普魯士代表,並於不久後升為大使,而這份差事他足足做了8年。
1857年,腓特烈·威廉四世精神失常,因此由其弟威廉親王攝政,威廉親王攝政後,即時召見俾斯麥,並任命他為駐俄大使。
在1861年威廉親王登基,是為威廉一世,但他隨即在擴充軍備方麵,與議會發生衝突。無奈之下,隻有任命俾斯麥為內相,但俾斯麥不甘於隻當內相,並不履行。
在1862年春,俾斯麥迴到柏林,普王沒升他為首相,俾斯麥便請辭,被改派為駐法大使。
同年,在普魯士議會新一輪選舉中自由派獲得了絕對勝利,並馬上否決了普魯士政府的對軍事改革的全部撥款,政府和議會陷入了僵局。
在重大矛盾之下,俾斯麥成為首相的唯一可能人選。
1862年9月23日,威廉一世召迴了俾斯麥任命為首相兼外交大臣。
成為首相的俾斯麥在就職演講中堅定的對議會發表“鐵血演說”:“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和多數派決議所能解決的……而是要用鐵和血來解決!”從此俾斯麥被冠上了“鐵血宰相”的綽號。
大權在握的俾斯麥欲以德國統一的大業來轉移議員的視線,並爭取工人階級的支持來抗衡資產階級自由派,很快地,他便開始籌劃了三場統一戰爭。
丹麥作為德意誌的北鄰,經常插手德意誌的事務,因此俾斯麥第一個便要解決丹麥。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在1863年石勒蘇益格在波蘭革命中被納入丹麥。而戰爭同時可以觀察奧國實力,為普奧戰爭作好準備。
在1861年,丹麥國王欲接管普丹邊境兩地,俾斯麥立即製造爭端,先確保如果普丹開戰,其他列強不會幹涉,並與奧地利結盟,共同攻打丹麥,最後逼使丹麥放棄了這兩個州。
但是這其實是俾斯麥處心積慮的陰謀,因為奧地利所得的荷爾斯泰因不但麵積狹小,而且被普魯士包圍。這樣奧地利很容易便會與普魯士發生衝突,因此這是一條將奧地利推向與普魯士發生戰爭的導火線。
在普丹戰爭後,俾斯麥決定要將奧地利趕出德意誌邦聯,以利於將來德國的統一。
因此他著手孤立奧地利,首先俾斯麥答允協助俄國取消《黑海中立條款》。並與法皇拿破侖三世會晤,表示普魯士不反對把盧森堡及萊茵河區讓給法國,以此確保法國在普奧戰爭中保持中立。而英國當時繼續實行光榮孤立的政策,因此在普奧發生衝突時會保持中立。最後,他在1866年4月8日,與意大利簽訂攻守同盟條約,規定如果普魯士在3個月內與奧開戰,意大利則必須同時對奧宣戰,隻有在奧地利歸還威尼斯予意大利的情況下,方可與奧講和。
最後,奧皇因為不滿意《加斯坦因專約》的條款,而要求用普魯士最富庶兩地,俾斯麥便以此借口,指責奧地利毀約,並於同年6月對奧宣戰。意大利亦依據攻守同盟條約,同時對奧宣戰。
不久,普魯士便征服北德的親奧小邦,並在薩多瓦會戰,最後導致奧軍戰敗。
這時,俾斯麥決定與奧講和,而不是乘勝追擊,因為他明白對於普魯士最有利的做法不是消滅奧國,而是將奧地利逐出日耳曼聯邦,並且讓其作為抵擋俄國西進的屏障。
因此,他在該年8月23日簽訂的《布拉格條約》中給予奧地利極為寬容的講和條件,以便於保持對奧的良好的關係。
普奧戰爭結束後,妨礙德國統一的就隻剩下在背後控製著南德諸邦的法國了。
由於法國仍然在幕後操控著南德意誌地區的各個邦國,阻礙德國統一。因此,俾斯麥以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製造爭端,逼使法皇拿破侖三世對普宣戰,而普魯士則借此團結德意誌民族,對法國發動進攻,拿破侖三世投降。隨後普軍進軍至巴黎,協助巴黎新成立的國防政府消滅巴黎公社,以獲得了大量賠款。
最後,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的鏡廳中登基,宣布德意誌帝國成立,並從法國獲得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地及50億法郎的戰爭賠款。
雖然德國統一了,但俾斯麥仍需麵對眾多國內外問題,因此他采行內、外兩種態度理政。在德意誌帝國內,他依然保持高壓強橫的作風,打壓天主教與左派勞工;國外方麵,他避免樹立外敵,自稱“誠實經紀人”來協調歐洲大國的紛爭,表現出與過往“鐵血宰相”完全相反的姿態和風格。
在國內問題方麵,首先在1871年至1877年間的“文化鬥爭”中,與羅馬教廷互相攻擊,最後以雙方互相妥協結束。再在1878年隨即開始“圍剿左派”,製定《反社會主義非常法》,以打壓社會民主黨。但同時間,他亦製定了很多保障工人的措施,來進行攏絡,雖然很多隻屬表麵性質,但仍使德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擁有勞工立法的國家。
在國外問題方麵,自德國統一後,俾斯麥便不希望再有對外戰爭,以便讓德國可以休養生息,培養國力。
1888年3月9日,91歲的威廉一世逝世,其子腓特烈·威廉繼位,稱為腓特烈三世,但在即位99日後隨即病故。結果其子威廉二世繼位,時年29歲。這位年少氣盛的少年皇帝不甘受製於俾斯麥,與他在很多問題上出現分歧。而已達73歲高齡,更已執政長達26年的俾斯麥明白了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心灰意冷地向威廉二世呈辭,正式下野。
之後,他長居於漢堡附近的弗裏德裏希斯魯莊園,著作迴憶錄《思考與迴憶》,將各個曆史事件渲染地過於戲劇性,而總是將其中自己的形象塑造得非常好而飽受非議。
1898年7月30日,這位名震天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悄然離世,享壽83歲。
俾斯麥離世後不久,俾斯麥的政敵便迅速清除了他在政界中的勢力,改革從此終止,德國走向了俾斯麥生前一直努力控製及防止的軍國主義,最終在1914年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敗的德國一直想擺脫《凡爾賽和約》的限製,開始對建造3.5萬噸的戰列艦進行了理論性研究,並對其武備、裝甲和航速進行了可行性論證。
在納粹德國宣布撕毀《凡爾賽和約》之後,1935年與英國簽訂《英德海軍協定》。德國海軍開始準備建造俾斯麥級戰列艦。英國曾要求德國將該型艦的排水量限製在35000噸,但德國以其不是《華盛頓海軍條約》簽字國為由斷然拒絕。
早在1930年代,德國海軍司令埃裏希·雷德爾認為35,000噸級的軍艦無法滿足德國的需要,因此開始秘密研究建造更大型的戰列艦。
當法國新一代的敦刻爾克級戰列艦開始建造後,德國為了同法國海軍抗衡,決定建造排水量40,000噸以上的超級戰列艦,當時的代號“g”。
g號戰列艦在1936年7月1日在漢堡布洛姆·沃斯造船廠安放龍骨,隨後以“鐵血宰相”俾斯麥為命名“俾斯麥號”。其後在1939年2月14日下水、在1940年8月24日正式服役,艦長為恩斯特·林德曼海軍上校。
俾斯麥號突破進入大西洋廣闊水域後,由德國油輪負責補給燃料,一直逗留在大西洋上,攻擊英方的護航運輸隊,卻始終不被英國及美國的航空器、潛艇及軍艦發現、截擊,直到1941年被擊中沉沒。
始終,俾斯麥號戰列艦都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海軍主力水麵作戰的舉足輕重的艦艇之一,是俾斯麥級戰列艦的一號艦,是當時噸位最大的戰列艦,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所建造的最強的戰艦。
這樣的紀念,在德國是很多的。
所以平果認為雲遊德國時,俾斯麥是個不能不說的大人物。
平涵涵也以為是。
夜半時分,平果問平緯和平傃如何感想的?
居然得到了一致認可。
青煙緲緲,情意綿綿。
所以,至少也得去德國漢堡附近的弗裏德裏希斯魯莊園參觀瀏覽一下吧?可是平涵涵說,沒有時間安排了,一切都需要預約的。
“下次吧,再來歐洲時,我力爭自駕遊帶您去探望俾斯麥!”
平果還說什麽?有那麽多的地方,那麽多的人物,都是平果渴求參拜或欣賞的。
做個意誌堅定的鐵血人兒,不是那麽容易的事情。
可是,平果覺得自己身旁就有兩位平緯和平傃,都是鐵血人物,都是為了自己的理想事業矢誌不渝的鐵血人物。
他是勞恩堡公爵,普魯士王國首相,德意誌帝國首任宰相,人稱“鐵血宰相”、“德國的建築師”及“德國的領航員”,奉行“鐵血政策”。但他十分睿智,在1871年德國統一後,對外立刻收斂鋒芒,強調自己不過是個“誠實經紀人”。
能夠如同俾斯麥的,世界上難得一見,平果始終這樣認為的。
俾斯麥是十九世紀德國最卓越的政治家,擔任普魯士首相期間,通過一係列鐵血戰爭,統一了德意誌,成為德意誌帝國第一任宰相。
俾斯麥是保守派,維護專製主義,鎮壓了19世紀80年代的社會民主主義運動。
但他通過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養老金、健康和醫療保險製度,及社會保險。
由於其貢獻,加上卓越以及偉大成就,俾斯麥最後獲德意誌帝國陸軍上將軍銜。
據說,在2005年德國電視二台票選最偉大的德國人活動中,他亦排名第九,可見他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1815年4月1日,在普魯士興奧森小鎮,俾斯麥出生啦。
俾斯麥父親是一位地主和退休軍官,終日隻與友人打獵,並以35歲之齡娶了17歲的妻子,即俾斯麥的母親。
俾斯麥母親與父親的出生背景大為不同,她自小生活在資產階級家庭,且長居城市,有較為開放、先進的思想,便希望俾斯麥長大之後成為政治家。
俾斯麥6歲時,在柏林小學讀書。由於同學大多生長在資產階級的家庭,大多排擠,令他的童年承受了極大的痛苦與壓力。
12歲時,俾斯麥進入了中學,但仍受到了同學排擠。但他並不感到灰心,反而勤奮向上,學會了英語、法語、俄語、波蘭語、意大利語,使其成為一個多語言的天才,並為其日後的外交官生涯打下基礎。
俾斯麥未滿17歲時,入讀了哥廷根大學。
俾斯麥不滿意大學的生活,所以經常腰間佩劍,牽條大狼狗,無心向學,染上惡習。據說,曾與同學決鬥過27次。後來,轉入柏林大學讀法律係,仍沒有獲得滿意。
1838年,作為後備軍參加軍訓時,他進入格賴夫斯瓦爾德大學學習農業。
在哥廷根時,與美國學生、後來的美國曆史學家和外交家約翰·洛斯羅普·莫特利成為好友。好友在小說《莫頓的希望,或鄉下人的記憶》說:“俾斯麥當時魯莽而古怪,但卻是一個很有天分和魅力的年輕人。”
雖然俾斯麥畢業後,真成了律師,但他還是不甘於此,便又投考政府的官職,當上了一個小書記員。
俾斯麥開始了一係列倒黴事件:
結識了一位貴族女子,並結下婚約,可是他沒錢,想以賭博賺錢卻反而輸掉所有金錢,並欠下很多債務,因此這次婚約取消了。
又結識了一位牧師的女兒,並再訂婚約,但那女子亦跟位富有的軍人走了。
結果俾斯麥隻有帶著欠債,迴到家鄉。
迴到家鄉後,他與其哥哥分家,當上了莊園主人,可他還是不滿這種生活,很快又再次進入了政壇。
這次步入政壇,使已然32歲的俾斯麥一生命運得以改變。
首先,他當上了河堤監督官。當得很稱職,很快便樹立了正麵的形象。他借此機會參加議會選舉為候補議員,但他卻成功以手段逼使一位議員以患病理由退出,結果他成功當選為柏林州的正式議員。
其次,他與一位名叫喬安娜的女子訂下婚約,並於同年完婚。
著名的德意誌1848年革命爆發,普魯士國王被俘。俾斯麥決定親赴柏林,打探虛實。他遇上了已經逃往英格蘭的威廉親王的妻子奧古斯塔,但奧古斯塔並沒接受俾斯麥的幫助。
俾斯麥最初的設想是動員自己領地內的農民參軍保王,但到達柏林後被告知他的價值隻在於為軍隊提供補給。
1849年俾斯麥被選入新的普魯士州議會,當時他的立場是反德意誌統一。
隨後他當上了埃爾福特議會的普魯士代表,但其目的仍然是阻撓德意誌統一的進行。
最終該議會因為無法得到德意誌最大的兩個組成部分,即普魯士和奧地利的支持而以失敗告終。
1851年,俾斯麥出駐法蘭克福邦聯會議之普魯士代表,並於不久後升為大使,而這份差事他足足做了8年。
1857年,腓特烈·威廉四世精神失常,因此由其弟威廉親王攝政,威廉親王攝政後,即時召見俾斯麥,並任命他為駐俄大使。
在1861年威廉親王登基,是為威廉一世,但他隨即在擴充軍備方麵,與議會發生衝突。無奈之下,隻有任命俾斯麥為內相,但俾斯麥不甘於隻當內相,並不履行。
在1862年春,俾斯麥迴到柏林,普王沒升他為首相,俾斯麥便請辭,被改派為駐法大使。
同年,在普魯士議會新一輪選舉中自由派獲得了絕對勝利,並馬上否決了普魯士政府的對軍事改革的全部撥款,政府和議會陷入了僵局。
在重大矛盾之下,俾斯麥成為首相的唯一可能人選。
1862年9月23日,威廉一世召迴了俾斯麥任命為首相兼外交大臣。
成為首相的俾斯麥在就職演講中堅定的對議會發表“鐵血演說”:“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和多數派決議所能解決的……而是要用鐵和血來解決!”從此俾斯麥被冠上了“鐵血宰相”的綽號。
大權在握的俾斯麥欲以德國統一的大業來轉移議員的視線,並爭取工人階級的支持來抗衡資產階級自由派,很快地,他便開始籌劃了三場統一戰爭。
丹麥作為德意誌的北鄰,經常插手德意誌的事務,因此俾斯麥第一個便要解決丹麥。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在1863年石勒蘇益格在波蘭革命中被納入丹麥。而戰爭同時可以觀察奧國實力,為普奧戰爭作好準備。
在1861年,丹麥國王欲接管普丹邊境兩地,俾斯麥立即製造爭端,先確保如果普丹開戰,其他列強不會幹涉,並與奧地利結盟,共同攻打丹麥,最後逼使丹麥放棄了這兩個州。
但是這其實是俾斯麥處心積慮的陰謀,因為奧地利所得的荷爾斯泰因不但麵積狹小,而且被普魯士包圍。這樣奧地利很容易便會與普魯士發生衝突,因此這是一條將奧地利推向與普魯士發生戰爭的導火線。
在普丹戰爭後,俾斯麥決定要將奧地利趕出德意誌邦聯,以利於將來德國的統一。
因此他著手孤立奧地利,首先俾斯麥答允協助俄國取消《黑海中立條款》。並與法皇拿破侖三世會晤,表示普魯士不反對把盧森堡及萊茵河區讓給法國,以此確保法國在普奧戰爭中保持中立。而英國當時繼續實行光榮孤立的政策,因此在普奧發生衝突時會保持中立。最後,他在1866年4月8日,與意大利簽訂攻守同盟條約,規定如果普魯士在3個月內與奧開戰,意大利則必須同時對奧宣戰,隻有在奧地利歸還威尼斯予意大利的情況下,方可與奧講和。
最後,奧皇因為不滿意《加斯坦因專約》的條款,而要求用普魯士最富庶兩地,俾斯麥便以此借口,指責奧地利毀約,並於同年6月對奧宣戰。意大利亦依據攻守同盟條約,同時對奧宣戰。
不久,普魯士便征服北德的親奧小邦,並在薩多瓦會戰,最後導致奧軍戰敗。
這時,俾斯麥決定與奧講和,而不是乘勝追擊,因為他明白對於普魯士最有利的做法不是消滅奧國,而是將奧地利逐出日耳曼聯邦,並且讓其作為抵擋俄國西進的屏障。
因此,他在該年8月23日簽訂的《布拉格條約》中給予奧地利極為寬容的講和條件,以便於保持對奧的良好的關係。
普奧戰爭結束後,妨礙德國統一的就隻剩下在背後控製著南德諸邦的法國了。
由於法國仍然在幕後操控著南德意誌地區的各個邦國,阻礙德國統一。因此,俾斯麥以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製造爭端,逼使法皇拿破侖三世對普宣戰,而普魯士則借此團結德意誌民族,對法國發動進攻,拿破侖三世投降。隨後普軍進軍至巴黎,協助巴黎新成立的國防政府消滅巴黎公社,以獲得了大量賠款。
最後,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的鏡廳中登基,宣布德意誌帝國成立,並從法國獲得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地及50億法郎的戰爭賠款。
雖然德國統一了,但俾斯麥仍需麵對眾多國內外問題,因此他采行內、外兩種態度理政。在德意誌帝國內,他依然保持高壓強橫的作風,打壓天主教與左派勞工;國外方麵,他避免樹立外敵,自稱“誠實經紀人”來協調歐洲大國的紛爭,表現出與過往“鐵血宰相”完全相反的姿態和風格。
在國內問題方麵,首先在1871年至1877年間的“文化鬥爭”中,與羅馬教廷互相攻擊,最後以雙方互相妥協結束。再在1878年隨即開始“圍剿左派”,製定《反社會主義非常法》,以打壓社會民主黨。但同時間,他亦製定了很多保障工人的措施,來進行攏絡,雖然很多隻屬表麵性質,但仍使德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擁有勞工立法的國家。
在國外問題方麵,自德國統一後,俾斯麥便不希望再有對外戰爭,以便讓德國可以休養生息,培養國力。
1888年3月9日,91歲的威廉一世逝世,其子腓特烈·威廉繼位,稱為腓特烈三世,但在即位99日後隨即病故。結果其子威廉二世繼位,時年29歲。這位年少氣盛的少年皇帝不甘受製於俾斯麥,與他在很多問題上出現分歧。而已達73歲高齡,更已執政長達26年的俾斯麥明白了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心灰意冷地向威廉二世呈辭,正式下野。
之後,他長居於漢堡附近的弗裏德裏希斯魯莊園,著作迴憶錄《思考與迴憶》,將各個曆史事件渲染地過於戲劇性,而總是將其中自己的形象塑造得非常好而飽受非議。
1898年7月30日,這位名震天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悄然離世,享壽83歲。
俾斯麥離世後不久,俾斯麥的政敵便迅速清除了他在政界中的勢力,改革從此終止,德國走向了俾斯麥生前一直努力控製及防止的軍國主義,最終在1914年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敗的德國一直想擺脫《凡爾賽和約》的限製,開始對建造3.5萬噸的戰列艦進行了理論性研究,並對其武備、裝甲和航速進行了可行性論證。
在納粹德國宣布撕毀《凡爾賽和約》之後,1935年與英國簽訂《英德海軍協定》。德國海軍開始準備建造俾斯麥級戰列艦。英國曾要求德國將該型艦的排水量限製在35000噸,但德國以其不是《華盛頓海軍條約》簽字國為由斷然拒絕。
早在1930年代,德國海軍司令埃裏希·雷德爾認為35,000噸級的軍艦無法滿足德國的需要,因此開始秘密研究建造更大型的戰列艦。
當法國新一代的敦刻爾克級戰列艦開始建造後,德國為了同法國海軍抗衡,決定建造排水量40,000噸以上的超級戰列艦,當時的代號“g”。
g號戰列艦在1936年7月1日在漢堡布洛姆·沃斯造船廠安放龍骨,隨後以“鐵血宰相”俾斯麥為命名“俾斯麥號”。其後在1939年2月14日下水、在1940年8月24日正式服役,艦長為恩斯特·林德曼海軍上校。
俾斯麥號突破進入大西洋廣闊水域後,由德國油輪負責補給燃料,一直逗留在大西洋上,攻擊英方的護航運輸隊,卻始終不被英國及美國的航空器、潛艇及軍艦發現、截擊,直到1941年被擊中沉沒。
始終,俾斯麥號戰列艦都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海軍主力水麵作戰的舉足輕重的艦艇之一,是俾斯麥級戰列艦的一號艦,是當時噸位最大的戰列艦,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所建造的最強的戰艦。
這樣的紀念,在德國是很多的。
所以平果認為雲遊德國時,俾斯麥是個不能不說的大人物。
平涵涵也以為是。
夜半時分,平果問平緯和平傃如何感想的?
居然得到了一致認可。
青煙緲緲,情意綿綿。
所以,至少也得去德國漢堡附近的弗裏德裏希斯魯莊園參觀瀏覽一下吧?可是平涵涵說,沒有時間安排了,一切都需要預約的。
“下次吧,再來歐洲時,我力爭自駕遊帶您去探望俾斯麥!”
平果還說什麽?有那麽多的地方,那麽多的人物,都是平果渴求參拜或欣賞的。
做個意誌堅定的鐵血人兒,不是那麽容易的事情。
可是,平果覺得自己身旁就有兩位平緯和平傃,都是鐵血人物,都是為了自己的理想事業矢誌不渝的鐵血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