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花錢才能有人賺錢,但是別人花錢,卻不一定花的錢會流到你這裏。”
解諸道:“既然錢沒有流到我這裏,那我看著別人大手大腳的花錢肯定是心裏很嫉妒的,然而錢確實流通出來了,隻是我賺不到而已。”
“大概就是這麽個意思。”希北風笑著道:“當然了,就算明白其中的原理,看著別人一天花了你一輩子都賺不到的錢,多多少少心裏還是有點不是滋味的。不過,還有另外一種辦法,就是說服自己,對方不過是命好投了個好胎,或者說是有才華,活該賺到那麽多錢,活該一天花了你一輩子賺不到的錢。”
“這種心態,不得不說……”解諸道:“似乎應該還是有點效果的。”
“人嘛,知足常樂。”希北風道:“而且,這也是另外一種曠達,畢竟不是所有人一出生就有個首富老爹,或者一出世就注定要爬到首富位置的。那順著這個話題,咱們看看下一則論語。”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孔子說:“夷狄(文化落後)雖然有君主,還不如中原諸國沒有君主呢。”
“夷狄,古代中原地區的人對周邊地區的貶稱,謂之不開化,缺乏教養,不知書達禮。諸夏,古代中原地區華夏族的自稱。亡:同無。古書中的“無”字多寫作“亡”。”
希北風道:“在孔子的思想裏,有強烈的“夷夏觀”,以後又逐漸形成“夷夏之防”的傳統觀念。在他看來,“諸夏”有禮樂文明的傳統,這是好的,即使“諸夏”沒有君主,也比雖有君主但沒有禮樂的“夷狄”要好。”
“我還以為老頭子是要對所有人都好的,沒有想到也是個搞區分的人。”解諸道。
“嗬嗬。”希北風道:“老頭子對待君子,和對待小人,能使一個樣子的嗎?當然了,有機會的話,孔子還是要教化那些人的,但是在沒有教化的前提下來看,那些人確實不知禮儀,粗暴無禮,乃至於殘忍。曆史上,除了少數幾個喜歡征伐的帝王之外,華夏沒有主動挑起過多少戰爭。”
“這個我倒是沒有意見,畢竟論語講得那麽好聽,整天仁德,那主體思想肯定是不支持征伐的。”解諸道。
“沒錯,除非帝王強勢。”希北風道:“否則的話,興兵就會被大臣口誅筆伐,動不動一個暴君的帽子就能扣上去,尤其是那些言官,本身就靠這個吃飯,反正什麽時候都不愁事大,更有人直接不要命玩死諫,恐怕在夷狄和西方人眼裏,都是一群瘋子。不過也是,畢竟文化不同嘛。哪裏有一個地方的人,天性就能淡然地看待死諫。”
“我也不能……”解諸道。
“當然了,別說你不能,就是我這個後人,都覺得死諫簡直……”希北風咳了兩聲道:“具體不評價了,畢竟有些是好名甚命最後玩砸了,有些是真的為民請命直接玩命,所以不好評價。但這種文化,在其他地方確實難以找到。就算偶爾能找到一兩個,也不會被當成一種值得鼓勵的事跡在平時被鼓勵,在史書裏被大書特書。”
“死諫文化還真是奇葩。”解諸搖搖頭道:“反正我是受不了。”
“怎麽說吧,多虧了仁德的文化,死諫的文化,反正自古以來,這種無故征伐其他國家的行為都是要被人唾罵的。”
希北風道:“哪怕那個帝王堪稱千古一帝,做出的事情驚天動地,生前死後名聲都不佳,就差背上一個殘暴無德之君的名頭了。但是反觀夷狄呢,他們是沒有這種文化的,那些在華夏曆史上被當成好大喜功的皇帝,若是出生在夷狄呢,怎麽樣都是一個英雄。
就像有個叫xx汗的,對了,還有他的兒子,反正都不是什麽好東西,一輩子殺的人比見過的人都多。也真虧他們不是漢人,就這種皇帝在漢人眼裏就是暴君,是要噴個狗血淋頭的。奈何不是本族的,現在兩族和睦,有些人就覺得不好罵兄弟同胞的祖宗,反而高高捧起來,真是腦子有毛病。搞得一些不懂真相的小朋友,也跟著捧一個殺人魔。”
“世上的事情就是這般,有的時候不過是為了顧及麵子,或者說是明捧暗貶,但時間一久了,大家就不知道原來這話是什麽意思,不知道裏麵的彎彎腸子,最後硬是給當成真的,簡直就是個笑話。”解諸道。
“這就跟一些詞語一樣,本來是讚揚的,後來不知不覺變成貶義。本來是貶義,後來不知不覺變成褒義。但大家也沒有幾個人在意的,畢竟都是過去的事情,現在怎麽用著順,能表達意思就得了,還去管那些個往事幹什麽不是?”
希北風道:“算了,咱們也不計較了。還是看看這則論語吧,其實這裏的夷狄呢,如果解釋為某個族群,那就顯然是比較狹隘了。看重的並不是他的血脈,而是他的文化。
當然了,一般而言,整個族群的文化,確實一般都是在一個大層次內,上不得台麵就上不得台麵,這就像落後一樣。隻不過有些人落後了知道奮進,有些人落後了習慣別人遷就他,好像一副我野蠻我有道理的樣子,這就讓人討厭了。基本上這樣的族群,就是蠻夷了。”
“沒有人教導,自然是蠻夷。”解諸道。
“難道現在有一定文化底蘊的族群,以前是有人教導嗎?”
希北風搖搖頭道:“都是一樣的人,為什麽會差別那麽大呢?固然有天時地利人和之別,但是當看到別人比自己強之後,還不願意去學習,那隻能說明這個現在的這個族群打骨子裏都沒有救了。一個夷狄的名頭完全可以套上去。這裏我不得不再說一下,我認為人生下來之後,骨子裏到死都不會變。”
“又來這種絕對的論調了。”解諸道。
“骨子裏不會變,但是表現出來是怎麽樣的,我覺得還是可以更改的。”
希北風道:“人,難道不都是從野獸,變成人的嗎?收斂了自己的爪牙,才叫人。而那些渴望鮮血和征服的族群,隻能說現在還沒有進化徹底。需要好好地教育一番,而不是去縱容,去遷就。要知道,有德的人,會思過。但無德的人,不僅不會思過,還會變本加厲,越慣越壞。”
“這麽說是不是有點貶低其他人呢?”解諸道。
“又是麵子問題嗎?”希北風搖搖頭道:“要知道,華夏一族,當初麵對其他強者的時候,比他們現在可慘多了。弱了,落後了就要挨打,挨打了就趕緊學習。後來發展的時候,又發現都是暴發戶,各種素質差,隨後就有人開始將外國地先進文化和他們的優秀素質拿出來講,乃至於編造出了一個又一個的事例來把華夏整個族群都比下去。”
“……”解諸無語。
“就是這樣的情況,大家不服嗎?自然不服!跟現在那些不思己過的族群一樣,很是不服。”
希北風道:“但是呢,大家很相信那些事跡,甚至於當做榜樣,有人是準備跑過去享受那邊的甜美空氣,有人則是趕緊學習。把外國當成了別人家地孩子,讓自己家的孩子趕緊學。反觀現在某些族群,例如以某個教派為思想中心地,嗬嗬了,都不能算族群了,而是一群瘋子聚集在一起的組織。不以自己的固執為恥,反以為榮,簡直是作死啊!”
“作死了又能如何,其實野蠻很多時候都是要勝過文明的。”解諸道:“畢竟武力本身是不講野蠻和文明的,隻要客觀條件足夠對等,那麽野蠻最終都是要戰勝文明的。”
“說得好,野蠻終究是要戰勝文明的,除非文明擁有更為野蠻的力量,否則的話,早晚要被野蠻搞殘廢。”
希北風道:“最後,到底誰活著,不是看野蠻和文明,而是看拳頭。這才是核心。而評價兩個國家到底如何,除了拳頭這種硬實力之外,還是要看到底是文明還是野蠻。至於怎麽區分,看的並不是一個國家的君主,畢竟一個人就算力量再大,能改變的也相當有限。
故而,孔子才說,夷狄就算是有君主,也不如華夏沒有君主。因為道德文化的傳承,並非一朝一夕可成,而是百年千年地積累沉澱。縱然華夏沒有君主,國內的情況,或者說是整個族群的底蘊,也比有個明君的蠻夷要好上一個層次。
那些蠻族落後地區的人,有君主,隻得形態,卻沒有文化,不如夏朝、殷商,雖然國家亡了,但曆史上的精神,永垂萬古,因為它有文化。”
“略有誇張,但也不算太離譜。”解諸道:“勉強能認同吧,除非極端特殊情況,否則的話基本如這個所說。”
“嗯,說完了比較主流的說法,順便也談一談非主流的說法。”
希北風道:“雖然還有一種斷法比較有意思,但是就不說了,更有趣的還是另外一種說法,夷狄有了好的君主,跟華夏的滅亡也沒有差別了。”
“……”解諸道:“這還真的是……”
“其實,這種說法,肯定是不合常理的,我也不覺得孔夫子會這麽沒有自信,但是從後麵的幾次曆史大變動來看,其實,這麽解釋,偏偏合常理。”
希北風頗為無語地道:“大概所謂的現實不需要邏輯,小說才需要合理,說的就是這種奇葩情況。反正後來兩次華夏文化差點消亡,都是因為兩個蠻夷之地,出現了不得了的君主。當然了,前一個確實了不得,後一個有一半算是乘虛而入,而且還是靠的後人給力。”
“這也就是咱們剛才說的,野蠻勝過文明吧。”解諸搖搖頭道:“說歸說,但是真當看到野蠻戰勝文明的時候,嘖嘖,不得不說是一種諷刺。”
“現實,就是這麽諷刺。”希北風歎了一聲,道:“好了接著看下一則論語。”
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唿!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季孫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對冉有說:“你難道不能勸阻他嗎?”冉有說:“不能。”孔子說:“唉!難道說泰山神還不如林放知禮嗎?”
“旅:祭名。祭祀山川為旅。當時,隻有天子和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資格。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生於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29歲。當時是季氏的家臣,所以孔子責備他。”
希北風道:“祭祀泰山是天子和諸侯的專權,季孫氏隻是魯國的大夫,他竟然也去祭祀泰山,所以孔子認為這是“僭禮”行徑。”
“事情大概能明白,但為什麽要說難道泰山神不知道禮儀呢?”解諸道。
希北風道:“具體來說呢,這種祭祀,一般是國家遇到了什麽事情,需要去向禱告祈禱,但是季孫氏並沒有禱告的資格,現在去了之後,禱告有用嗎?泰山神難道比林放還不知道禮儀嗎?這裏的林放在前文也出現過了,就是那個不太懂禮,卻還是能積極向孔子詢問禮的人。拿出來對比也是想說,那麽一個不太懂禮的人,都知道好禮,詢問禮,不違背禮,泰山神怎麽可能比他不如,怎麽可能會接受季孫氏的祈禱。”
“原來如此。”解諸道。
“非其鬼而祭之,諂也。”
希北風道:“這半則論語也可以解釋在這個地方,明明不是該他祭祀的鬼神,卻跑去祭祀,心裏難道不是想對鬼神諂媚,獲得不該有的地位嗎?越禮祭祀,除了是因為國家有事情,難道不也是因為想真正當那個祭祀的人,想獲得那個地位嗎?這就是一種對鬼神的諂媚。”
“然而,人家該怎麽做還是怎麽做,孔子的禮毫無作用。”解諸笑著道。
“要不孔子怎麽周遊了十多年,還一事無成呢,人家該怎麽做還是會怎麽做的,君主各種不歡迎他,君主的臣下心懷鬼胎者,也不可能歡迎他。”
希北風道:“要是天下人都懂禮製,按照那個禮製來,那還給不給咱們這種圖謀不軌的人活路了?”
解諸道:“既然錢沒有流到我這裏,那我看著別人大手大腳的花錢肯定是心裏很嫉妒的,然而錢確實流通出來了,隻是我賺不到而已。”
“大概就是這麽個意思。”希北風笑著道:“當然了,就算明白其中的原理,看著別人一天花了你一輩子都賺不到的錢,多多少少心裏還是有點不是滋味的。不過,還有另外一種辦法,就是說服自己,對方不過是命好投了個好胎,或者說是有才華,活該賺到那麽多錢,活該一天花了你一輩子賺不到的錢。”
“這種心態,不得不說……”解諸道:“似乎應該還是有點效果的。”
“人嘛,知足常樂。”希北風道:“而且,這也是另外一種曠達,畢竟不是所有人一出生就有個首富老爹,或者一出世就注定要爬到首富位置的。那順著這個話題,咱們看看下一則論語。”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孔子說:“夷狄(文化落後)雖然有君主,還不如中原諸國沒有君主呢。”
“夷狄,古代中原地區的人對周邊地區的貶稱,謂之不開化,缺乏教養,不知書達禮。諸夏,古代中原地區華夏族的自稱。亡:同無。古書中的“無”字多寫作“亡”。”
希北風道:“在孔子的思想裏,有強烈的“夷夏觀”,以後又逐漸形成“夷夏之防”的傳統觀念。在他看來,“諸夏”有禮樂文明的傳統,這是好的,即使“諸夏”沒有君主,也比雖有君主但沒有禮樂的“夷狄”要好。”
“我還以為老頭子是要對所有人都好的,沒有想到也是個搞區分的人。”解諸道。
“嗬嗬。”希北風道:“老頭子對待君子,和對待小人,能使一個樣子的嗎?當然了,有機會的話,孔子還是要教化那些人的,但是在沒有教化的前提下來看,那些人確實不知禮儀,粗暴無禮,乃至於殘忍。曆史上,除了少數幾個喜歡征伐的帝王之外,華夏沒有主動挑起過多少戰爭。”
“這個我倒是沒有意見,畢竟論語講得那麽好聽,整天仁德,那主體思想肯定是不支持征伐的。”解諸道。
“沒錯,除非帝王強勢。”希北風道:“否則的話,興兵就會被大臣口誅筆伐,動不動一個暴君的帽子就能扣上去,尤其是那些言官,本身就靠這個吃飯,反正什麽時候都不愁事大,更有人直接不要命玩死諫,恐怕在夷狄和西方人眼裏,都是一群瘋子。不過也是,畢竟文化不同嘛。哪裏有一個地方的人,天性就能淡然地看待死諫。”
“我也不能……”解諸道。
“當然了,別說你不能,就是我這個後人,都覺得死諫簡直……”希北風咳了兩聲道:“具體不評價了,畢竟有些是好名甚命最後玩砸了,有些是真的為民請命直接玩命,所以不好評價。但這種文化,在其他地方確實難以找到。就算偶爾能找到一兩個,也不會被當成一種值得鼓勵的事跡在平時被鼓勵,在史書裏被大書特書。”
“死諫文化還真是奇葩。”解諸搖搖頭道:“反正我是受不了。”
“怎麽說吧,多虧了仁德的文化,死諫的文化,反正自古以來,這種無故征伐其他國家的行為都是要被人唾罵的。”
希北風道:“哪怕那個帝王堪稱千古一帝,做出的事情驚天動地,生前死後名聲都不佳,就差背上一個殘暴無德之君的名頭了。但是反觀夷狄呢,他們是沒有這種文化的,那些在華夏曆史上被當成好大喜功的皇帝,若是出生在夷狄呢,怎麽樣都是一個英雄。
就像有個叫xx汗的,對了,還有他的兒子,反正都不是什麽好東西,一輩子殺的人比見過的人都多。也真虧他們不是漢人,就這種皇帝在漢人眼裏就是暴君,是要噴個狗血淋頭的。奈何不是本族的,現在兩族和睦,有些人就覺得不好罵兄弟同胞的祖宗,反而高高捧起來,真是腦子有毛病。搞得一些不懂真相的小朋友,也跟著捧一個殺人魔。”
“世上的事情就是這般,有的時候不過是為了顧及麵子,或者說是明捧暗貶,但時間一久了,大家就不知道原來這話是什麽意思,不知道裏麵的彎彎腸子,最後硬是給當成真的,簡直就是個笑話。”解諸道。
“這就跟一些詞語一樣,本來是讚揚的,後來不知不覺變成貶義。本來是貶義,後來不知不覺變成褒義。但大家也沒有幾個人在意的,畢竟都是過去的事情,現在怎麽用著順,能表達意思就得了,還去管那些個往事幹什麽不是?”
希北風道:“算了,咱們也不計較了。還是看看這則論語吧,其實這裏的夷狄呢,如果解釋為某個族群,那就顯然是比較狹隘了。看重的並不是他的血脈,而是他的文化。
當然了,一般而言,整個族群的文化,確實一般都是在一個大層次內,上不得台麵就上不得台麵,這就像落後一樣。隻不過有些人落後了知道奮進,有些人落後了習慣別人遷就他,好像一副我野蠻我有道理的樣子,這就讓人討厭了。基本上這樣的族群,就是蠻夷了。”
“沒有人教導,自然是蠻夷。”解諸道。
“難道現在有一定文化底蘊的族群,以前是有人教導嗎?”
希北風搖搖頭道:“都是一樣的人,為什麽會差別那麽大呢?固然有天時地利人和之別,但是當看到別人比自己強之後,還不願意去學習,那隻能說明這個現在的這個族群打骨子裏都沒有救了。一個夷狄的名頭完全可以套上去。這裏我不得不再說一下,我認為人生下來之後,骨子裏到死都不會變。”
“又來這種絕對的論調了。”解諸道。
“骨子裏不會變,但是表現出來是怎麽樣的,我覺得還是可以更改的。”
希北風道:“人,難道不都是從野獸,變成人的嗎?收斂了自己的爪牙,才叫人。而那些渴望鮮血和征服的族群,隻能說現在還沒有進化徹底。需要好好地教育一番,而不是去縱容,去遷就。要知道,有德的人,會思過。但無德的人,不僅不會思過,還會變本加厲,越慣越壞。”
“這麽說是不是有點貶低其他人呢?”解諸道。
“又是麵子問題嗎?”希北風搖搖頭道:“要知道,華夏一族,當初麵對其他強者的時候,比他們現在可慘多了。弱了,落後了就要挨打,挨打了就趕緊學習。後來發展的時候,又發現都是暴發戶,各種素質差,隨後就有人開始將外國地先進文化和他們的優秀素質拿出來講,乃至於編造出了一個又一個的事例來把華夏整個族群都比下去。”
“……”解諸無語。
“就是這樣的情況,大家不服嗎?自然不服!跟現在那些不思己過的族群一樣,很是不服。”
希北風道:“但是呢,大家很相信那些事跡,甚至於當做榜樣,有人是準備跑過去享受那邊的甜美空氣,有人則是趕緊學習。把外國當成了別人家地孩子,讓自己家的孩子趕緊學。反觀現在某些族群,例如以某個教派為思想中心地,嗬嗬了,都不能算族群了,而是一群瘋子聚集在一起的組織。不以自己的固執為恥,反以為榮,簡直是作死啊!”
“作死了又能如何,其實野蠻很多時候都是要勝過文明的。”解諸道:“畢竟武力本身是不講野蠻和文明的,隻要客觀條件足夠對等,那麽野蠻最終都是要戰勝文明的。”
“說得好,野蠻終究是要戰勝文明的,除非文明擁有更為野蠻的力量,否則的話,早晚要被野蠻搞殘廢。”
希北風道:“最後,到底誰活著,不是看野蠻和文明,而是看拳頭。這才是核心。而評價兩個國家到底如何,除了拳頭這種硬實力之外,還是要看到底是文明還是野蠻。至於怎麽區分,看的並不是一個國家的君主,畢竟一個人就算力量再大,能改變的也相當有限。
故而,孔子才說,夷狄就算是有君主,也不如華夏沒有君主。因為道德文化的傳承,並非一朝一夕可成,而是百年千年地積累沉澱。縱然華夏沒有君主,國內的情況,或者說是整個族群的底蘊,也比有個明君的蠻夷要好上一個層次。
那些蠻族落後地區的人,有君主,隻得形態,卻沒有文化,不如夏朝、殷商,雖然國家亡了,但曆史上的精神,永垂萬古,因為它有文化。”
“略有誇張,但也不算太離譜。”解諸道:“勉強能認同吧,除非極端特殊情況,否則的話基本如這個所說。”
“嗯,說完了比較主流的說法,順便也談一談非主流的說法。”
希北風道:“雖然還有一種斷法比較有意思,但是就不說了,更有趣的還是另外一種說法,夷狄有了好的君主,跟華夏的滅亡也沒有差別了。”
“……”解諸道:“這還真的是……”
“其實,這種說法,肯定是不合常理的,我也不覺得孔夫子會這麽沒有自信,但是從後麵的幾次曆史大變動來看,其實,這麽解釋,偏偏合常理。”
希北風頗為無語地道:“大概所謂的現實不需要邏輯,小說才需要合理,說的就是這種奇葩情況。反正後來兩次華夏文化差點消亡,都是因為兩個蠻夷之地,出現了不得了的君主。當然了,前一個確實了不得,後一個有一半算是乘虛而入,而且還是靠的後人給力。”
“這也就是咱們剛才說的,野蠻勝過文明吧。”解諸搖搖頭道:“說歸說,但是真當看到野蠻戰勝文明的時候,嘖嘖,不得不說是一種諷刺。”
“現實,就是這麽諷刺。”希北風歎了一聲,道:“好了接著看下一則論語。”
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唿!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季孫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對冉有說:“你難道不能勸阻他嗎?”冉有說:“不能。”孔子說:“唉!難道說泰山神還不如林放知禮嗎?”
“旅:祭名。祭祀山川為旅。當時,隻有天子和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資格。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生於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29歲。當時是季氏的家臣,所以孔子責備他。”
希北風道:“祭祀泰山是天子和諸侯的專權,季孫氏隻是魯國的大夫,他竟然也去祭祀泰山,所以孔子認為這是“僭禮”行徑。”
“事情大概能明白,但為什麽要說難道泰山神不知道禮儀呢?”解諸道。
希北風道:“具體來說呢,這種祭祀,一般是國家遇到了什麽事情,需要去向禱告祈禱,但是季孫氏並沒有禱告的資格,現在去了之後,禱告有用嗎?泰山神難道比林放還不知道禮儀嗎?這裏的林放在前文也出現過了,就是那個不太懂禮,卻還是能積極向孔子詢問禮的人。拿出來對比也是想說,那麽一個不太懂禮的人,都知道好禮,詢問禮,不違背禮,泰山神怎麽可能比他不如,怎麽可能會接受季孫氏的祈禱。”
“原來如此。”解諸道。
“非其鬼而祭之,諂也。”
希北風道:“這半則論語也可以解釋在這個地方,明明不是該他祭祀的鬼神,卻跑去祭祀,心裏難道不是想對鬼神諂媚,獲得不該有的地位嗎?越禮祭祀,除了是因為國家有事情,難道不也是因為想真正當那個祭祀的人,想獲得那個地位嗎?這就是一種對鬼神的諂媚。”
“然而,人家該怎麽做還是怎麽做,孔子的禮毫無作用。”解諸笑著道。
“要不孔子怎麽周遊了十多年,還一事無成呢,人家該怎麽做還是會怎麽做的,君主各種不歡迎他,君主的臣下心懷鬼胎者,也不可能歡迎他。”
希北風道:“要是天下人都懂禮製,按照那個禮製來,那還給不給咱們這種圖謀不軌的人活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