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英國人善於利用別人的技術,無論是偷盜還是搶劫,西班牙人的腦袋就要愚鈍多了,這是因為西班牙處於歐洲大陸上,而英國則是處於歐洲大陸旁邊的海上,是海島國家。
英國人可以無懼於敵人從陸地上來攻,不需要守衛各大關隘和陸地上邊界,隻需要有強大的戰艦,就能守衛本土,一旦海上實力下降,以區區島嶼,是不足以抗衡敵人的,哪怕是陸上兵力不少,戰鬥力不小,也不能抵抗來自陸上國家的洶湧的陸地士兵的進攻,所以英國人是海軍強大,陸軍弱小。
而西班牙是陸軍強大,海軍雖然也不小,實力不弱,可畢竟要分心思和精力照顧陸地上,因此就不如英國人專業。
相比西班牙人,英國人對於陸地的渴望要強大的多。
西班牙人還有本土陸地可以保存,還可以通過陸地上侵襲別人的國土,英國就隻能通過殖民地補充島嶼上的物資和人力奇缺。
西班牙的艦隊來到東方,當他們以為自己可以再次稱雄的時候,卻發現,他們的戰艦已經落後很多了,風帆戰艦,華夏帝國海上雖然有,而且不少,可華夏軍的主力卻已經改為了蒸汽機戰艦。
一路行來,不乏冒著黑煙,發出巨大轟鳴聲的體型巨大的,可以和他們的風帆戰艦相比的華夏帝國海軍戰艦。
無論從速度上,還是從裝甲厚度,還是從火力上,西班牙人發現即便是他們所有的戰艦全上,也無法拚過其中的兩三艘合力,除非偷襲。
也許勉力可以同華夏帝國可以交戰的也隻有英國的風帆戰艦了。
對於蒸汽機,西班牙人不是不知道,而是知道這種新技術在英國和意大利還沒有成熟。
如今的西方,要說文明和文化,以及科技實力最強的還是意大利人,畢竟那是神聖的帝國的源頭,還是教廷所在,聚集了不少有名的文人和科學家。
潛心鑽研科學技術,所有的科學技術的發源地還是意大利,然後是優雅和貴族氣氛,名聲顯赫的法國,英國人就像是鄉下人一樣,西班牙就是鄉下野蠻人,頂多算是一個貴族的騎士。
西班牙人也知道英國人是這幾年潛心研究蒸汽機,但沒有多大進展,西班牙則生於內亂之中,被貴族和王權左右,還被其他的王國和帝國攻伐,雖然也想要振作起來,無奈債務太多,貴族浪費了太多的資源在享樂上了。
西班牙人默默的收起傲慢之氣,在華夏帝國悄悄的購買貨物,並且探查他們認為一切新奇的事務。
帶來的貨物脫手之後,兌換了華夏元,對於這種貨幣,西班牙國內也有人收藏,並且有人拿來交易,也曾經有人動心過,想要仿效,但卻成果寥寥,沒有人相信這種紙片會比金銀更加貴重,或者能用於代替金銀。
但在華夏帝國,沒有這個卻是寸步難行,吃穿用度都需要這個。
習慣了這個,反而對於金銀沒有多少鑒賞之力,多要托付錢號來解決問題,步驟繁瑣,一般人不會收金銀的,對於明碼標價的華夏元,反而更加放心,人一旦習慣了一種事務,對其他的東西是很難習慣的。
西班牙人在華夏帝國遊曆一番,然後轉去英國印度殖民地,雖然在西方多有齷齪,但在遠東,英國人還是能接受西班牙人的,因此他們進入英國的殖民地港口不費一點功夫,沒有任何麻煩。
不過在華夏帝國呆了幾個月時間,西班牙人進入印度以後諸多不習慣,首先是住處,這裏的城市雜亂,肮髒,猶如西方的城市,但在華夏帝國卻井然有序,沒有那麽肮髒,衛生條件很好,而且他們體驗了哪裏的住宿條件,看過古色古香的華夏帝國明代的房舍,以及內部的裝飾和擺設,覺得太美了,太簡約了,印度的房子則多高大卻肮髒,不衛生不說,還吵雜,而且治安很亂。
這還不算什麽,體驗了華夏帝國豪華馬車的便利,坐過了轟隆隆的火車,享受過平坦的驛道,西班牙人對於印度的道路簡直難以忍受。
崎嶇不平,窄小彎曲,時常還會蹦出一輛牛車攔路,素質低下,這裏的人還畏畏縮縮,滿臉灰棕色,看起來萎靡不振,營養不良。
不過即便是這樣的地方,西班牙人也很是熱切的期望能擁有一片可以領他們駐紮的地方,因為他們要同華夏帝國貿易,但不可能再去海上搶奪華夏帝國的島嶼,見識過海上擦肩而過的華夏帝國龐大的蒸汽輪船,或者軍艦,他們感到他們無法同華夏帝國抗衡,這麽上去,無異以卵擊石,不能偷盜和搶劫,也隻能用普通的,文明的貿易來同華夏帝國打交道了。
對於被華夏帝國驅趕出印度洋,太平洋海域,西班牙人還是記憶猶新的,他們連續兩次遠征,加上前麵兩任總督都被華夏帝國打的遍體鱗傷,幾乎全軍覆滅,西班牙人不想再挑戰華夏帝國了。
有鑒於此,他們轉到來到這裏,其實他們是受到了華夏帝國安排的軍情部情報人員,一個同他們打交道的商人的引導,來英國的印度殖民地,同這裏的總督商量,看能不能分一部分殖民地給他們,哪怕是一個小港口,讓他們可以駐紮下來,然後便於同英國殖民地印度做生意,或者同華夏帝國做生意。
哪怕不成,他們也能取得一些主動,讓印度總督降低一些稅收,這是他們的考量。
當然還有一層,作為在西方雙方不和睦的關係,他們有另外一個意思就是看看能不能從英國手中搶一塊殖民地下來。
在加勒比海,他們同荷蘭,同英國人,法國人,甚至意大利人打的不亦樂乎,雙方都有盤踞的島嶼,殖民地,這些殖民地數度易手,不是被攻占,就是被轉手賣給其他國家的殖民者,或者其他國家的國王,這種交易在西方很普遍。
卻不知道這是華夏帝國略施小計,讓他們在東方再次爭奪,消耗這些歐洲人的實力,從中漁利的心思昭然若揭,即便西班牙人看透又怎麽樣,他們的秉性是改不了的。
華夏帝國已經全麵取得陸地上對於英國的印度殖民地的優勢,搶占了喜馬拉雅山周圍的山地,控製了印度從陸地上去往西方歐洲的出口。
就是要讓他們這些西方殖民者在印度這片土地上,殺的你來我往,讓他們自顧不暇,發揮他們多餘的精力,免得他們得隴望蜀,同華夏帝國做生意久了,故態複萌,想要搶占一兩個島嶼,或者港口占領華夏帝國的市場。
[本章完]
:
英國人可以無懼於敵人從陸地上來攻,不需要守衛各大關隘和陸地上邊界,隻需要有強大的戰艦,就能守衛本土,一旦海上實力下降,以區區島嶼,是不足以抗衡敵人的,哪怕是陸上兵力不少,戰鬥力不小,也不能抵抗來自陸上國家的洶湧的陸地士兵的進攻,所以英國人是海軍強大,陸軍弱小。
而西班牙是陸軍強大,海軍雖然也不小,實力不弱,可畢竟要分心思和精力照顧陸地上,因此就不如英國人專業。
相比西班牙人,英國人對於陸地的渴望要強大的多。
西班牙人還有本土陸地可以保存,還可以通過陸地上侵襲別人的國土,英國就隻能通過殖民地補充島嶼上的物資和人力奇缺。
西班牙的艦隊來到東方,當他們以為自己可以再次稱雄的時候,卻發現,他們的戰艦已經落後很多了,風帆戰艦,華夏帝國海上雖然有,而且不少,可華夏軍的主力卻已經改為了蒸汽機戰艦。
一路行來,不乏冒著黑煙,發出巨大轟鳴聲的體型巨大的,可以和他們的風帆戰艦相比的華夏帝國海軍戰艦。
無論從速度上,還是從裝甲厚度,還是從火力上,西班牙人發現即便是他們所有的戰艦全上,也無法拚過其中的兩三艘合力,除非偷襲。
也許勉力可以同華夏帝國可以交戰的也隻有英國的風帆戰艦了。
對於蒸汽機,西班牙人不是不知道,而是知道這種新技術在英國和意大利還沒有成熟。
如今的西方,要說文明和文化,以及科技實力最強的還是意大利人,畢竟那是神聖的帝國的源頭,還是教廷所在,聚集了不少有名的文人和科學家。
潛心鑽研科學技術,所有的科學技術的發源地還是意大利,然後是優雅和貴族氣氛,名聲顯赫的法國,英國人就像是鄉下人一樣,西班牙就是鄉下野蠻人,頂多算是一個貴族的騎士。
西班牙人也知道英國人是這幾年潛心研究蒸汽機,但沒有多大進展,西班牙則生於內亂之中,被貴族和王權左右,還被其他的王國和帝國攻伐,雖然也想要振作起來,無奈債務太多,貴族浪費了太多的資源在享樂上了。
西班牙人默默的收起傲慢之氣,在華夏帝國悄悄的購買貨物,並且探查他們認為一切新奇的事務。
帶來的貨物脫手之後,兌換了華夏元,對於這種貨幣,西班牙國內也有人收藏,並且有人拿來交易,也曾經有人動心過,想要仿效,但卻成果寥寥,沒有人相信這種紙片會比金銀更加貴重,或者能用於代替金銀。
但在華夏帝國,沒有這個卻是寸步難行,吃穿用度都需要這個。
習慣了這個,反而對於金銀沒有多少鑒賞之力,多要托付錢號來解決問題,步驟繁瑣,一般人不會收金銀的,對於明碼標價的華夏元,反而更加放心,人一旦習慣了一種事務,對其他的東西是很難習慣的。
西班牙人在華夏帝國遊曆一番,然後轉去英國印度殖民地,雖然在西方多有齷齪,但在遠東,英國人還是能接受西班牙人的,因此他們進入英國的殖民地港口不費一點功夫,沒有任何麻煩。
不過在華夏帝國呆了幾個月時間,西班牙人進入印度以後諸多不習慣,首先是住處,這裏的城市雜亂,肮髒,猶如西方的城市,但在華夏帝國卻井然有序,沒有那麽肮髒,衛生條件很好,而且他們體驗了哪裏的住宿條件,看過古色古香的華夏帝國明代的房舍,以及內部的裝飾和擺設,覺得太美了,太簡約了,印度的房子則多高大卻肮髒,不衛生不說,還吵雜,而且治安很亂。
這還不算什麽,體驗了華夏帝國豪華馬車的便利,坐過了轟隆隆的火車,享受過平坦的驛道,西班牙人對於印度的道路簡直難以忍受。
崎嶇不平,窄小彎曲,時常還會蹦出一輛牛車攔路,素質低下,這裏的人還畏畏縮縮,滿臉灰棕色,看起來萎靡不振,營養不良。
不過即便是這樣的地方,西班牙人也很是熱切的期望能擁有一片可以領他們駐紮的地方,因為他們要同華夏帝國貿易,但不可能再去海上搶奪華夏帝國的島嶼,見識過海上擦肩而過的華夏帝國龐大的蒸汽輪船,或者軍艦,他們感到他們無法同華夏帝國抗衡,這麽上去,無異以卵擊石,不能偷盜和搶劫,也隻能用普通的,文明的貿易來同華夏帝國打交道了。
對於被華夏帝國驅趕出印度洋,太平洋海域,西班牙人還是記憶猶新的,他們連續兩次遠征,加上前麵兩任總督都被華夏帝國打的遍體鱗傷,幾乎全軍覆滅,西班牙人不想再挑戰華夏帝國了。
有鑒於此,他們轉到來到這裏,其實他們是受到了華夏帝國安排的軍情部情報人員,一個同他們打交道的商人的引導,來英國的印度殖民地,同這裏的總督商量,看能不能分一部分殖民地給他們,哪怕是一個小港口,讓他們可以駐紮下來,然後便於同英國殖民地印度做生意,或者同華夏帝國做生意。
哪怕不成,他們也能取得一些主動,讓印度總督降低一些稅收,這是他們的考量。
當然還有一層,作為在西方雙方不和睦的關係,他們有另外一個意思就是看看能不能從英國手中搶一塊殖民地下來。
在加勒比海,他們同荷蘭,同英國人,法國人,甚至意大利人打的不亦樂乎,雙方都有盤踞的島嶼,殖民地,這些殖民地數度易手,不是被攻占,就是被轉手賣給其他國家的殖民者,或者其他國家的國王,這種交易在西方很普遍。
卻不知道這是華夏帝國略施小計,讓他們在東方再次爭奪,消耗這些歐洲人的實力,從中漁利的心思昭然若揭,即便西班牙人看透又怎麽樣,他們的秉性是改不了的。
華夏帝國已經全麵取得陸地上對於英國的印度殖民地的優勢,搶占了喜馬拉雅山周圍的山地,控製了印度從陸地上去往西方歐洲的出口。
就是要讓他們這些西方殖民者在印度這片土地上,殺的你來我往,讓他們自顧不暇,發揮他們多餘的精力,免得他們得隴望蜀,同華夏帝國做生意久了,故態複萌,想要搶占一兩個島嶼,或者港口占領華夏帝國的市場。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