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十四年臘月十八日,即公元756年1月24日,唐玄宗派遣邊令誠赴潼關軍中斬高仙芝與封常清。人們都認為,唐玄宗處斬高仙芝和封常清,是聽信了邊令誠的一麵之辭。其實不然,以唐玄宗的才智,哪能分辨不出邊令誠奏折的真偽?他是要殺一儆百,提高唐軍的士氣。


    邊令誠到了潼關,先把封常清叫來,向他宣示了敕書。封常清沒想到,皇上剛剛撤銷他的職務,緊跟著又要處死他。雖然不能理解,卻無法抗拒。隻有認罪。他對邊令誠說道:“常清所以不死者,不忍汙國家旌麾,受戮賊手,討逆無效,死乃甘心。”然後便把自己草寫的遺表交給邊令誠,對他說道:“請監軍將我的遺表呈送皇上,請皇上正視安祿山,早日平定叛亂。”


    邊令誠說道:“你還不甘心啊,我且看看在這上奏的長表中,有多少為你自己辯解的言辭。”拿起上表讀了起來。


    “中使駱奉仙至,奉宣口敕,恕臣萬死之罪,收臣一朝之效,令臣卻赴陝州,隨高仙芝行營,負斧縲囚,忽焉解縛,敗軍之將,更許增修。臣常清誠歡誠喜,頓首頓首。臣自城陷已來,前後三度遣使奉表,具述赤心,竟不蒙引對。臣之此來,非求苟活,實欲陳社稷之計,破虎狼之謀。冀拜首闕庭,吐心陛下,論逆胡之兵勢,陳討捍之別謀。酬萬死之恩,以報一生之寵。豈料長安日遠,謁見無由;函穀關遙,陳情不暇!臣讀《春秋》,見狼瞫稱未獲死所,臣今獲矣。”


    邊令誠停頓一下,又繼續念道:“昨者與羯胡接戰,自今月七日交兵,至於十三日不已。臣所將之兵,皆是烏合之徒,素未訓習。率周南市人之眾,當漁陽突騎之師,尚猶殺敵塞路,血流滿野。臣欲挺身刃下,死節軍前,恐長逆胡之威,以挫王師之勢。是以馳禦就日,將命歸天。一期陛下斬臣於都市之下,以誡諸將;二期陛下問臣以逆賊之勢,將誡諸軍;三期陛下知臣非惜死之徒,許臣竭露。臣今將死抗表,陛下或以臣失律之後,誑妄為辭;陛下或以臣欲盡所忠,肝膽見察。臣死之後,望陛下不輕此賊,無忘臣言,則冀社稷複安,逆胡敗覆,臣之所願畢矣。仰天飲鴆,向日封章,即為屍諫之臣,死作聖朝之鬼。若使歿而有知,必結草軍前。迴風陣上,引王師之旗鼓,平寇賊之戈鋋。生死酬恩,不任感激,臣常清無任永辭聖代悲戀之至。”


    邊令誠看完後說道:“你這一篇長表,有三方麵的作用。一是向皇上表忠心,表示你不是怕死之人,本想戰死沙場,但為了朝庭的威嚴,帶領殘兵敗將突圍。敗兵之將,請陛下正軍法,以誡諸將。二是為自己辯護,你的失敗是兩軍實力上的差距造成的,並非他封常清無能。三是對皇上提衷告,提出要重視安祿山,正視他的軍事實力,死後能落得忠臣的美名。但是,你還是沒有想明白失敗的真正原因。安祿山起兵十五萬,史思明帶一部分守薊城,蔡希德帶一部分西攻雲中,張獻誠領一支軍隊守太原,他南下的軍隊不足十萬。我們朝廷的軍隊,你封常清有六萬新兵,張介然有兩萬軍隊,洛陽守軍不會少於三萬,滎陽城守軍也有一萬左右,如果再加上高仙芝的十萬,應該有二十二萬左右,數量上占絕對優勢。朝廷軍隊之所以失敗,一是劫戰,前線將軍膽氣不足,官兵都懼怕安祿山的軍隊,雖然有一兩個主將不怕死,但也隻是匹夫之勇,而且士氣低落。要知道士氣是決定勝負的關鍵。二是指揮不力,沒有形成合力,讓叛軍各個擊破。如果按照我的設想,與叛軍在黃河邊決戰,說不定就能擋住叛軍,即使敗,也要好得多不至於如此之快。也許你不願將責任推給你的老上級加恩師高仙芝,要獨自承擔責任。我答應你,親手將這份奏折交給皇上。”


    封常清說道:“謝謝,請監斬官行刑。”邊令誠手一揮,兩名劊子手上前,砍下了封常清的人頭。封常清死後,屍體陳放在一張粗席子上麵。他也算是唐玄宗時代的一員名將,死後竟然如此之慘。


    高仙芝迴到官署後,邊令誠帶著100名陌刀手,對高仙芝說:“大夫亦有恩命。高仙芝接旨。高仙芝聽後立刻下廳,邊令誠遂宣示敕書:“大唐皇帝詔曰,罪臣高仙芝,不戰而退,棄地數百裏,又盜減軍糧賜,立斬於軍中。”


    高仙芝沒有想到會被斬首,辯解道:“我退,罪也,死不辭;然以我為減截兵糧及賜物等,則誣我也。”他對邊令誠說:“上是天,下是地,兵士皆在,足下豈不知乎!”這時被招募的新兵皆排列在外,對高仙芝非常信認。


    高仙芝還想重整旗鼓,與安祿山周旋,希望去掉減截兵糧的罪名,保住性命。走到圍觀的軍士麵前大聲說道:“我於京中召兒郎輩,雖得少許物,裝束亦未能足,方與君輩破賊,然後取高官重賞。不謂賊勢憑陵,引軍至此,亦欲固守潼關故也。我若實有此,君輩即言實;我若實無之,君輩當言枉。”


    士兵皆唿:“枉。”聲音震天。高仙芝已經知道唐玄宗要殺他的原因,隻是他沒有與安祿山正麵對陣,他的許多戰法沒有用上,心有不甘。作最後的努力,希望邊令誠能奏明皇上,爭取赦免。


    然而,邊令誠不會打自己的嘴巴,這是他向唐玄宗啟奏的,怎麽會又反過來說他冤枉呢?當然不會聽他的。其實,即使邊令誠能奏明皇上,唐玄宗也要殺他。按唐朝的司法程序,處死高仙芝這樣的高官,要經過三司會審,明確罪行之後,奏報皇帝批準,方能行刑。


    唐玄宗不經任何審理,直接下令到軍中處斬高仙芝封常清二人,是有違規矩,羅列的罪名已經不重要了,沒有了迴旋餘地。


    邊令誠說道:“高元帥,平叛的軍隊大敗,這個責任應你來承擔。我隻是執行聖旨的監斬官,沒有赦免的權利,請高元帥不要為難我。”高仙芝已經知道封常清被殺在先,歎息道:“封二(封常清),子從微至著,我則引拔子為我判官,俄又代我為節度使,今日又與子同死於此,豈命也夫!”言畢被殺。


    唐玄宗的這個處置的目的是要重振軍威,雖然喪失了兩員具有作戰經驗的大將,但對唐將起到了鞭策作用,一大批將領堅守城池,止住了唐軍的潰敗之勢。


    然而他對叛軍戰鬥力估計過低,一味的強調速戰速決,不重視一線指揮人員的建議,直接導致了平叛戰爭初期的失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盛世風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百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百當並收藏盛世風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