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林走暗道走慣了,我還在觀望風水,他就想拉著我往墓山旁邊的樹林裏鑽,可我官網了半天,整個墓園都看遍了,也沒有看到除我們之外的人影。
在墓山腳下有個供巡墓人居住的小磚房,裏麵開著燈,但也沒人。
這會兒吳林又小聲催我趕快進林子,我擺擺手將他打斷:“我估計盜墓賊有可能已經下地了。”
“這麽快就下墓了?可他們打盜洞應該還需要一段時間吧?”
確實,我剛才也在考慮這個問題,對方要入地,就必須打盜洞,不管他們的速度多快,都不可能在這個時間點消失匿跡。
吳林既然選擇這個時間來墓園,我就有理由相信,他確定對方會在十二點前後動手。
思來想去也沒什麽清晰的頭緒,我就指了指山腳下的磚房:“過去看看,說不定盜洞就在那個屋子裏。”
吳林也沒遲疑,立即縮身朝屋子那邊貼了過去。
來到屋子前,我們也不敢貿然將門推開,如果對方真的將盜洞開在了屋子裏,必然會做一些防備,弄不好門上已經做了手腳,貿然去推,弄出大聲響,躲在地麵不遠處望風的人就能有所察覺。
不過話說出來,對方如果要望風,應該會派人留在外麵才對,不管怎麽說,一旦入了地,外界的動靜就不太容易聽見了。
難道說,盜墓的人果真隻有一個?他下了地,根本沒人望風。
在屋子前待了小片刻,吳林就開始嚐試著去推門,他先用手掌壓了壓門板,沒想到隻發出了一點點力氣,屋門就跟著晃了起來,而且門軸處也沒有發出半點動靜。
這道門的門軸顯然事先上了油,巡墓人這是做賊心虛啊,他是怕開門聲驚動了別人,才特意做了這樣的布置。
其實大晚上的,這地方除了他自己也沒有其他人,但做賊的人心裏頭都虛,幹出這種事也不稀奇。
感覺屋門沒有異常,吳林才大膽加力,將門板完全推開。
屋子裏沒人,也沒有我想象中的盜洞。
先前我推測,盜洞應該會藏在床板下麵,可掀開床板以後,沒看到洞口,卻發現了幾把盜墓用的洛陽鏟。
這些鏟子都已嚴重磨損,有些鏟子的金屬鏟杆甚至都變了形,我發現其中一把鏟子的鏟頭刻意做成尖錐的形狀,於是探手將其端起來,仔細觀摩了一下。
這種洛陽鏟不管是結構還是用料,都比普通洛陽鏟要“硬”得多,鏟頭帶尖,專門用來開掘古墓中的石壁,所以也叫做破磚鏟。
我手裏的這把洛陽鏟是兩月前剛剛出產的,但鏟頭已經出現了明顯磨損,尖銳的部分幾乎徹底被磨平了,鏟杆也因為過度使用而被摸得極為光滑。
這說明,最近這多時間經常有人使用它。
再看看床坑裏的另外幾把鏟子,都有嚴重的磨損傷,而且鏟子上的土腥味兒很重,所有傷痕儼然都是挖盜洞時留下來的。
吳林在旁問我:“看出什麽來了?”
我說:“盜墓賊怕是早已挖穿了盜洞,下地摸寶去了。從鏟子的磨損程度上就能看出來,他們花了至少一個月時間來打洞,而且還打穿了墓壁。吳林,咱倆可能來晚了。我估計那夥盜墓賊早就跑沒影了。”
還有一句話我沒直接說出來,從破磚鏟的磨損程度來看,墓壁應該非常厚。
凡墓壁逾三尺厚者,必是大墓!
吳林沉思片刻,對我說:“盜墓賊跑沒跑不重要,隻要大墓還在,盜洞還在,咱們就沒白來。”
這話說得在理。
可關鍵問題是,盜洞在哪?
我們兩個將床板重新放好,消除了我們曾經進過屋子的所有痕跡,隨後便在公墓附近尋摸起來。
可圍著墓地轉了好幾圈,我們也隻是在一個偏僻的地方找到了盜墓賊堆積的土壤和碎石。
我仔細看了看那些石頭,可以確定,石料都是民國年間製造出來的。於是推想,張家人應該是在移走祖宅之後,才在地下建造了這麽一座墓。
可他們為什麽要花費心力建造墓地呢,目的是什麽?
吳林朝墓山上掃了一眼:“看樣子,盜洞應該在墓山上了。”
我扔下手中碎石,和吳林一起爬上墓山。
的確,既然在墓山周圍找不到盜洞,那麽盜洞隻能在某個死者的墓地下方,這地方的公墓都是統一形式,立一座黑色大理石碑,碑前是水泥板打造的正方形骨灰棺。
這些骨灰棺都比較大,棺蓋的麵積大約有一米見方,如果在棺下掏洞,白天再將棺板壓上,確實可以神不知鬼不覺地持續動工一個月以上。
問題在於山上的墓很多,要想找到盜洞的洞口,也著實不是件容易的事兒。
我們兩個在山上反複轉悠了幾圈,將每個水泥棺都看遍了,最後才將注意力放在了靠近山頂的一座老墓上。
這座墓是五十年前立起來的,應該是整個墓山上最老的一座,看樣子墓主家裏不是絕了戶,就是後人已經忘了它的存在,墓碑上的文字一看就很久沒人打理了,用來表字的金漆幾乎完全脫落,可用來粘合棺蓋的玻璃膠卻是新的。
其他的骨灰棺都是用水泥才封粘的,偶爾出現水泥碎落的現象,也隻是用玻璃膠補一補,但整個封粘線都用玻璃膠來製作的,隻有眼下這一座老墓。
吳林俯下身子,用打火機照著光,仔細看了看棺蓋的封線。
片刻,他直起身來,小聲告訴我:“膠是虛的,沒粘緊。”
我點點頭,俯身抓住水泥棺蓋的兩端,用力向上一抬,除了水泥蓋本身的重量,我完全沒有感覺到其他阻力就將其端了起來。
玻璃膠確實是虛的,沒有任何粘合力。
原本應該放置骨灰盒的棺腔裏陳這一個鬥笠狀的鐵罩子,這東西就是盜墓賊常用的防風罩,相當有分量,它存在的意義就是防止盜洞中的流風外躥,常見於比較長的盜洞。像這樣的盜洞一天兩天挖不穿,必須放上這麽一個東西,才能防止其他人聽到風吟聲,導致盜洞暴露。
這幫盜墓賊,還挺專業。
我單手掀開防風罩,盜洞裏的風就開始大量外躥,風聲嗚咽,頗有點鬼哭狼嚎的味道。
由於盜洞非常窄,一次隻能容一個人縮身鑽進去,我就主動接過了吳林的背包,讓他先進。
吳林在將背包交給我之前,先組裝起了他的狙擊槍,隨後才挎著槍鑽進洞口。
他是頭朝下進的洞,我則相反,腳朝下進洞,半截身子入土以後,我先舉著水泥棺蓋,將它小心翼翼地蓋在骨灰棺上,整個身子進洞以後,又探出一隻手,將防風罩重新蓋上。
也就是放置防風罩的時候,我發現了一些問題。
剛才我掀開它的時候,它的位置不是很正,有點偏離洞口,這樣很容易讓風聲流出去。
如果我沒猜錯的話,盜墓賊應該還在墓裏,他們全都進去了,而且最後一個人進入盜洞的時候動作非常倉促。
如果盜墓賊已經撤走,他們臨走前一定會將防風罩放好,以這夥人的專業性來說,他們不會讓外人過早發現盜洞的存在,盜洞越早暴露,對他們越是不利。最好過上個十年八年再暴露,這樣一來,就算有人查,也很難查到他們身上,這麽長的時間,證據早就銷毀了。
他們也不可能留人在外頭放風,如果有這麽一個人,也會將防風罩擺正位置,就算第一次因為罩子太重放偏了,也一定會重新矯正。
順著盜洞向下爬了五六十米,我腳下就傳來了吳林的低語聲:“土壤的摩擦痕跡不正常,小心點。”
他不說我也發現了,下方兩米開外出現了大段清晰的犁痕,那是人體在不受控製的情況下極速下滑留下的痕跡。
盜洞非常粗糙,加上空間極度狹窄,人在裏麵爬行,不太可能出現極速下滑的情況,除非有什麽東西將那個人強行拖了下去。
整個盜洞深達八十多米,洞尾是一片被破磚鏟打碎的石牆,牆體厚度在一米五以上。
我和吳林翻出牆洞的時候,就見牆洞下除了大片碎石,還散落著一些扭曲變形的鐵鈴鐺。
所有的鈴鐺用一根鋼線串成一串,但鋼線也斷了,斷截麵非常毛糙,一看就是被強行扯斷的。
吳林指了指地上的東西:“鈴鐺還沒生鏽,是新東西。”
我點頭:“這是入墓的盜墓賊用於向外麵傳遞訊息的暗鈴,看這樣子……”
說著,我端起手電朝周圍掃了掃光,兩米寬的幽深墓道裏沒有看到人影。
隨後我才接著剛才的話頭繼續說:“盜墓賊很可能在這兒遭遇了他們對付不了的東西,所有人都被拖進了墓穴深處。他們在外麵的同夥應該是聽到了暗鈴傳出去的信號,才匆匆忙忙下來救人,到頭來把自己也給折進去了。”
吳林看著地上的碎鈴,冷冷地說:“沒有金剛鑽,偏偏要攬瓷器活,這就是下場。”
在墓山腳下有個供巡墓人居住的小磚房,裏麵開著燈,但也沒人。
這會兒吳林又小聲催我趕快進林子,我擺擺手將他打斷:“我估計盜墓賊有可能已經下地了。”
“這麽快就下墓了?可他們打盜洞應該還需要一段時間吧?”
確實,我剛才也在考慮這個問題,對方要入地,就必須打盜洞,不管他們的速度多快,都不可能在這個時間點消失匿跡。
吳林既然選擇這個時間來墓園,我就有理由相信,他確定對方會在十二點前後動手。
思來想去也沒什麽清晰的頭緒,我就指了指山腳下的磚房:“過去看看,說不定盜洞就在那個屋子裏。”
吳林也沒遲疑,立即縮身朝屋子那邊貼了過去。
來到屋子前,我們也不敢貿然將門推開,如果對方真的將盜洞開在了屋子裏,必然會做一些防備,弄不好門上已經做了手腳,貿然去推,弄出大聲響,躲在地麵不遠處望風的人就能有所察覺。
不過話說出來,對方如果要望風,應該會派人留在外麵才對,不管怎麽說,一旦入了地,外界的動靜就不太容易聽見了。
難道說,盜墓的人果真隻有一個?他下了地,根本沒人望風。
在屋子前待了小片刻,吳林就開始嚐試著去推門,他先用手掌壓了壓門板,沒想到隻發出了一點點力氣,屋門就跟著晃了起來,而且門軸處也沒有發出半點動靜。
這道門的門軸顯然事先上了油,巡墓人這是做賊心虛啊,他是怕開門聲驚動了別人,才特意做了這樣的布置。
其實大晚上的,這地方除了他自己也沒有其他人,但做賊的人心裏頭都虛,幹出這種事也不稀奇。
感覺屋門沒有異常,吳林才大膽加力,將門板完全推開。
屋子裏沒人,也沒有我想象中的盜洞。
先前我推測,盜洞應該會藏在床板下麵,可掀開床板以後,沒看到洞口,卻發現了幾把盜墓用的洛陽鏟。
這些鏟子都已嚴重磨損,有些鏟子的金屬鏟杆甚至都變了形,我發現其中一把鏟子的鏟頭刻意做成尖錐的形狀,於是探手將其端起來,仔細觀摩了一下。
這種洛陽鏟不管是結構還是用料,都比普通洛陽鏟要“硬”得多,鏟頭帶尖,專門用來開掘古墓中的石壁,所以也叫做破磚鏟。
我手裏的這把洛陽鏟是兩月前剛剛出產的,但鏟頭已經出現了明顯磨損,尖銳的部分幾乎徹底被磨平了,鏟杆也因為過度使用而被摸得極為光滑。
這說明,最近這多時間經常有人使用它。
再看看床坑裏的另外幾把鏟子,都有嚴重的磨損傷,而且鏟子上的土腥味兒很重,所有傷痕儼然都是挖盜洞時留下來的。
吳林在旁問我:“看出什麽來了?”
我說:“盜墓賊怕是早已挖穿了盜洞,下地摸寶去了。從鏟子的磨損程度上就能看出來,他們花了至少一個月時間來打洞,而且還打穿了墓壁。吳林,咱倆可能來晚了。我估計那夥盜墓賊早就跑沒影了。”
還有一句話我沒直接說出來,從破磚鏟的磨損程度來看,墓壁應該非常厚。
凡墓壁逾三尺厚者,必是大墓!
吳林沉思片刻,對我說:“盜墓賊跑沒跑不重要,隻要大墓還在,盜洞還在,咱們就沒白來。”
這話說得在理。
可關鍵問題是,盜洞在哪?
我們兩個將床板重新放好,消除了我們曾經進過屋子的所有痕跡,隨後便在公墓附近尋摸起來。
可圍著墓地轉了好幾圈,我們也隻是在一個偏僻的地方找到了盜墓賊堆積的土壤和碎石。
我仔細看了看那些石頭,可以確定,石料都是民國年間製造出來的。於是推想,張家人應該是在移走祖宅之後,才在地下建造了這麽一座墓。
可他們為什麽要花費心力建造墓地呢,目的是什麽?
吳林朝墓山上掃了一眼:“看樣子,盜洞應該在墓山上了。”
我扔下手中碎石,和吳林一起爬上墓山。
的確,既然在墓山周圍找不到盜洞,那麽盜洞隻能在某個死者的墓地下方,這地方的公墓都是統一形式,立一座黑色大理石碑,碑前是水泥板打造的正方形骨灰棺。
這些骨灰棺都比較大,棺蓋的麵積大約有一米見方,如果在棺下掏洞,白天再將棺板壓上,確實可以神不知鬼不覺地持續動工一個月以上。
問題在於山上的墓很多,要想找到盜洞的洞口,也著實不是件容易的事兒。
我們兩個在山上反複轉悠了幾圈,將每個水泥棺都看遍了,最後才將注意力放在了靠近山頂的一座老墓上。
這座墓是五十年前立起來的,應該是整個墓山上最老的一座,看樣子墓主家裏不是絕了戶,就是後人已經忘了它的存在,墓碑上的文字一看就很久沒人打理了,用來表字的金漆幾乎完全脫落,可用來粘合棺蓋的玻璃膠卻是新的。
其他的骨灰棺都是用水泥才封粘的,偶爾出現水泥碎落的現象,也隻是用玻璃膠補一補,但整個封粘線都用玻璃膠來製作的,隻有眼下這一座老墓。
吳林俯下身子,用打火機照著光,仔細看了看棺蓋的封線。
片刻,他直起身來,小聲告訴我:“膠是虛的,沒粘緊。”
我點點頭,俯身抓住水泥棺蓋的兩端,用力向上一抬,除了水泥蓋本身的重量,我完全沒有感覺到其他阻力就將其端了起來。
玻璃膠確實是虛的,沒有任何粘合力。
原本應該放置骨灰盒的棺腔裏陳這一個鬥笠狀的鐵罩子,這東西就是盜墓賊常用的防風罩,相當有分量,它存在的意義就是防止盜洞中的流風外躥,常見於比較長的盜洞。像這樣的盜洞一天兩天挖不穿,必須放上這麽一個東西,才能防止其他人聽到風吟聲,導致盜洞暴露。
這幫盜墓賊,還挺專業。
我單手掀開防風罩,盜洞裏的風就開始大量外躥,風聲嗚咽,頗有點鬼哭狼嚎的味道。
由於盜洞非常窄,一次隻能容一個人縮身鑽進去,我就主動接過了吳林的背包,讓他先進。
吳林在將背包交給我之前,先組裝起了他的狙擊槍,隨後才挎著槍鑽進洞口。
他是頭朝下進的洞,我則相反,腳朝下進洞,半截身子入土以後,我先舉著水泥棺蓋,將它小心翼翼地蓋在骨灰棺上,整個身子進洞以後,又探出一隻手,將防風罩重新蓋上。
也就是放置防風罩的時候,我發現了一些問題。
剛才我掀開它的時候,它的位置不是很正,有點偏離洞口,這樣很容易讓風聲流出去。
如果我沒猜錯的話,盜墓賊應該還在墓裏,他們全都進去了,而且最後一個人進入盜洞的時候動作非常倉促。
如果盜墓賊已經撤走,他們臨走前一定會將防風罩放好,以這夥人的專業性來說,他們不會讓外人過早發現盜洞的存在,盜洞越早暴露,對他們越是不利。最好過上個十年八年再暴露,這樣一來,就算有人查,也很難查到他們身上,這麽長的時間,證據早就銷毀了。
他們也不可能留人在外頭放風,如果有這麽一個人,也會將防風罩擺正位置,就算第一次因為罩子太重放偏了,也一定會重新矯正。
順著盜洞向下爬了五六十米,我腳下就傳來了吳林的低語聲:“土壤的摩擦痕跡不正常,小心點。”
他不說我也發現了,下方兩米開外出現了大段清晰的犁痕,那是人體在不受控製的情況下極速下滑留下的痕跡。
盜洞非常粗糙,加上空間極度狹窄,人在裏麵爬行,不太可能出現極速下滑的情況,除非有什麽東西將那個人強行拖了下去。
整個盜洞深達八十多米,洞尾是一片被破磚鏟打碎的石牆,牆體厚度在一米五以上。
我和吳林翻出牆洞的時候,就見牆洞下除了大片碎石,還散落著一些扭曲變形的鐵鈴鐺。
所有的鈴鐺用一根鋼線串成一串,但鋼線也斷了,斷截麵非常毛糙,一看就是被強行扯斷的。
吳林指了指地上的東西:“鈴鐺還沒生鏽,是新東西。”
我點頭:“這是入墓的盜墓賊用於向外麵傳遞訊息的暗鈴,看這樣子……”
說著,我端起手電朝周圍掃了掃光,兩米寬的幽深墓道裏沒有看到人影。
隨後我才接著剛才的話頭繼續說:“盜墓賊很可能在這兒遭遇了他們對付不了的東西,所有人都被拖進了墓穴深處。他們在外麵的同夥應該是聽到了暗鈴傳出去的信號,才匆匆忙忙下來救人,到頭來把自己也給折進去了。”
吳林看著地上的碎鈴,冷冷地說:“沒有金剛鑽,偏偏要攬瓷器活,這就是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