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都在懷疑,實用對仙人洞的了解應該比想象中還要深,但他並沒有將他所知的信息全都告訴我。
一到酒店,老韓就十分熱情地跑來迎接我們,黃玉忠一看到有個胖子一邊喊著我的名字一邊衝出酒店大門,立即變得警覺起來:“他怎麽知道這兩輛車是咱們的?你剛才又沒告訴他車牌號。”
我就笑了:“你看看現在幾點了,除了咱們,睡這麽晚跑到縣城裏來住店啊。再說車牌號都是渤海灣的,一眼就能看出來。”
說話間,老韓已經跑到李淮山的車跟前了,李淮山搖下車窗來和他聊了兩句,他又笑嗬嗬地到了我這邊。
我搖下窗戶問老韓:“這家店你熟嗎?”
老韓用很快的語速說:“不大熟,咋啦?”
我笑了笑,說沒什麽。
如果這家店的老板也是行內人,我就直接帶著大小黑和鐵錘上樓了,可如果不是,大小黑就隻能睡車裏了。
主要是行李箱和背包現在都是滿的,實在容不出空間來裝他們了。
上了樓,老韓先把我們領進房間,又拿了一早準備好的麻鴨和起酥火燒來招待我們,我說夜宵可以等一等再吃,大家先坐下來聊聊仙人洞的情況。
老韓說邊吃邊聊。
隨後我就召集了所有人,在我和吳林的房間裏擺開了地宴,走了這麽遠的路,說實話大家都餓了,先狼吞虎咽地吃了一陣,我才開始向老韓詢問仙人洞的事兒。
我先問老韓:“仙人洞那邊你也過去了吧?”
“那可不,”老韓的語速格外快,聲音也格外響:“就是我和我的幾個弟兄一塊兒找到它的,壟山遺址那邊我們也去了。”
既然他去過,那就好說了。
我說:“壟山遺址你們也去了?”
“去了,那地方現在就是個窪地,裏頭有水,渾得很呢。我當時還找人到水底摸了摸情況,你們猜怎麽著?全是深不見底的黑泥巴,要想從水窪裏打個洞直接進地下,根本沒戲。”
聽他這意思,他應該知道我們這次的目標就是壟山遺址下方的東西,實用對他還真是知無不言啊。
我接著問道:“仙人洞你們進去了嗎?”
老韓歎口氣:“進是進了,可沒敢走太深,那洞裏蹊蹺得很,大洞套著小洞,小洞裏頭全是岔路,稍微走深一點準迷路。對了,仙人洞附近的兩片山,風水都是被人動過的,我給石頭發了照片,他說那地方的風水可能是按照八門遁甲布置出來的,不過他也看不出具體的道道來。哦,石頭還說了,你是這方麵的行家,到時候我帶你過去看看,說不定你能看出個一二三來。”
這麽長一段話,老韓也就是用了二十多秒鍾就說完了。
我花了一點時間迴顧他說的話,才完全明白他的意思,隨口問了句:“石頭是誰?”
老韓說:“就是石庸。”
實用的原名就是石庸,我沒聽錯,老韓當時的發音就是一個二聲一個平聲,他說的,就是“石庸”。這年頭知道實用原名的人已經不多了,我估計,老韓和他可能是多年的老交情。
在這之後,我又和老韓商量了一下進山的路線,老韓建議我先去壟山遺址那邊看看,然後再去找仙人洞,而且不建議我明天立即開拔,最好能等到後天再行動,我全都答應了。
既然老韓是實用的老朋友,那在我看來,他就完全值得信賴。
第二天,我帶著大家在商城縣轉了轉,購置了一些當地的特產。到了第三天早晨,老韓很早就來找我,說現在動身的話,下午三四點就能離開壟山水窪,朝仙人洞方向進發了。
本來我以為,他建議今天才行動,是想讓我們這些疲於奔波的人先休整一天,可當老韓說道下午三四點就能離開水窪的時候,我覺得他的語氣很得意,就覺得這裏頭可能還有別的門道。
雖說壟山的遺址就在商城縣屬地,可事實上那個地方離縣城還是很遠的,我們先是沿著省道一路南行,從達權店鎮下了省道以後,基本上全程都是村路和山路,難走得很,後來甚至不得不將車放在沿路的村子裏,徒步上路,一直到了中午一點多才抵達目的地。
這一路上,老韓時常要抬頭看看天,吆喝一聲:“這兩天日頭的確好,後頭的路肯定好走。”
因為老韓走在隊伍前麵,我在後麵殿後,離他實在太遠,也沒機會問他為什麽老要觀望一下天色。
一直到了目的地,我才逮住機會問老韓,日頭好不好,和接下來的路好不好走有什麽關係。
老韓笑著說:“前陣子山裏下雨,日頭要是不好,路上的泥幹不了。其實吧哈,就算沒下雨,日頭不好,咱也找不到仙人洞。”
我不禁納悶:“這話是怎麽說的?”
老韓擺擺手:“我跟你也解釋不清,到時候你一看就明白了,你是行家,肯定比我看得明白。”
我笑著歎氣:“還神神秘秘的。”
老韓說:“沒啥神秘不神秘的,我真的是解釋不清楚啊。”
說著,他就從背包裏拿出一根折疊杆子,指著遠處說:“那段牆後麵就是水窪,必須把頭伸到牆那邊才能看見。”
我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就見二十米外的草叢裏立一段用鵝卵石壘起來的矮牆,牆高也就是兩尺左右,由於野草擋住了大部分牆體,看不出這道牆究竟有多長。
老韓帶著我湊到牆跟前看了看,用來砌牆的鵝卵石都是用特製的米漿貼合起來的,我聳了聳鼻子,從牆麵上散發出的清香判斷,它應該就是永樂年間的產物。
應該是當年姚廣孝受朱棣之命來到的河南的時候,建起了這道卵石牆。
在牆體的另一側,就是老韓提到的水窪,確切地說應該是水潭,潭口大概有半個足球場大小,潭水非常清澈,潭底的顏色是一種類似於青苔的藍綠色。
老韓將伸縮杆拉開,俯下身子將杆頭紮入了潭底,等他將杆子抽上來的時候,就見兩米長的伸縮杆上沾滿了泥,那些泥巴看起來就像是粘稠的墨魚汁一樣,呈現出油膩的黑色。
“底下全是這樣的東西,先前我們紮了一根三十米長的管子,都沒紮到底。”老韓一邊用衛生紙將伸縮杆上的泥擦淨,一邊對我說。
我朝著四下裏看了看,問他:“你們勘探過附近的土壤嗎,有沒有發現類似的黑土?”
“勘探過了,別的地方土質都正常,就這個窪裏的泥是黑的。”
“這道牆有年頭了吧,竟然一直沒倒塌,也沒有人為破壞的痕跡,也是奇了。”
“最近的村子離這兒也有十幾裏路,加上這地方就是個迷魂嶺,村民根本過不來,咋破壞呀。”
過來從山路上走的時候,我確實感覺這一帶的風水有點問題,但也隻是感覺而已,看不出什麽門道來。聽老韓這麽一說我才意識到,這段路上的風景其實每隔一段距離就會出現重複,我們在一百米外看到的風景,和一千米外的風景就是一樣的,隻不過最初我也沒往迷魂陣這方麵想,所以才沒看出門道來。
不管怎麽說,既然我不能在第一時間看穿這裏的風水布局,就說明做下這些布置的人,其風水造詣遠在我之上。
這時老韓又開口道:“更奇的是,這裏的迷魂陣是自然形成的。”
“自然形成的?”
“對啊,自然形成的,我和幾個弟兄在這一代觀察了很久,這裏的風水沒有人為改動的痕跡,就是自然形成的,而且是在一千五百年前突然形成的。”
“這話又是怎麽說的,什麽叫突然形成的?”
“我和弟兄們研究了一下這一帶的樹,很多樹看起來也就是三四十年的歲數,可實際上都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歲數了,你說怪不怪,這些樹光長年輪,就是不長粗,不長長。我有個兄弟是地質隊的,他查了查這一代的土質、岩層,我對那些東西不大懂,不過聽他說,這裏的山啊、溪啊,一千五百年之前都不存在,都是在一場劇烈的地殼變動中形成的。”
我問他:“這種說法靠譜嗎?”
老韓很堅定地點一下頭:“靠譜,我那弟兄特別靠譜。”
一千五百年前,正好就是梁朝時期,換句話說,壟山突然消失的時候,這一代的地質、風水都出現了極大的變動。
這一切,會不會都是因為洛成己的棺材和屍首被沉入壟山水潭底引起的。
一具屍體、一口棺材,竟能引起地殼變動,甚至讓風水自行衍生出一個迷魂局,這種事簡直聞所未聞。
再者,如此劇烈的地址變動,為什麽在古籍上沒有相關記載?
難道說,這場變動發生於無聲無息之間,根本沒有人知道。如果真是這樣,那這就已經完全超出自然災害的範疇了,簡直就是神跡。
我問老韓:“老韓,依你看,這道卵石牆有什麽用?”
老韓也有點不確定:“拿來粘石的米漿裏混了糯米,不都說糯米鎮邪嘛,估計這道牆就是用來鎮邪的吧。”
一到酒店,老韓就十分熱情地跑來迎接我們,黃玉忠一看到有個胖子一邊喊著我的名字一邊衝出酒店大門,立即變得警覺起來:“他怎麽知道這兩輛車是咱們的?你剛才又沒告訴他車牌號。”
我就笑了:“你看看現在幾點了,除了咱們,睡這麽晚跑到縣城裏來住店啊。再說車牌號都是渤海灣的,一眼就能看出來。”
說話間,老韓已經跑到李淮山的車跟前了,李淮山搖下車窗來和他聊了兩句,他又笑嗬嗬地到了我這邊。
我搖下窗戶問老韓:“這家店你熟嗎?”
老韓用很快的語速說:“不大熟,咋啦?”
我笑了笑,說沒什麽。
如果這家店的老板也是行內人,我就直接帶著大小黑和鐵錘上樓了,可如果不是,大小黑就隻能睡車裏了。
主要是行李箱和背包現在都是滿的,實在容不出空間來裝他們了。
上了樓,老韓先把我們領進房間,又拿了一早準備好的麻鴨和起酥火燒來招待我們,我說夜宵可以等一等再吃,大家先坐下來聊聊仙人洞的情況。
老韓說邊吃邊聊。
隨後我就召集了所有人,在我和吳林的房間裏擺開了地宴,走了這麽遠的路,說實話大家都餓了,先狼吞虎咽地吃了一陣,我才開始向老韓詢問仙人洞的事兒。
我先問老韓:“仙人洞那邊你也過去了吧?”
“那可不,”老韓的語速格外快,聲音也格外響:“就是我和我的幾個弟兄一塊兒找到它的,壟山遺址那邊我們也去了。”
既然他去過,那就好說了。
我說:“壟山遺址你們也去了?”
“去了,那地方現在就是個窪地,裏頭有水,渾得很呢。我當時還找人到水底摸了摸情況,你們猜怎麽著?全是深不見底的黑泥巴,要想從水窪裏打個洞直接進地下,根本沒戲。”
聽他這意思,他應該知道我們這次的目標就是壟山遺址下方的東西,實用對他還真是知無不言啊。
我接著問道:“仙人洞你們進去了嗎?”
老韓歎口氣:“進是進了,可沒敢走太深,那洞裏蹊蹺得很,大洞套著小洞,小洞裏頭全是岔路,稍微走深一點準迷路。對了,仙人洞附近的兩片山,風水都是被人動過的,我給石頭發了照片,他說那地方的風水可能是按照八門遁甲布置出來的,不過他也看不出具體的道道來。哦,石頭還說了,你是這方麵的行家,到時候我帶你過去看看,說不定你能看出個一二三來。”
這麽長一段話,老韓也就是用了二十多秒鍾就說完了。
我花了一點時間迴顧他說的話,才完全明白他的意思,隨口問了句:“石頭是誰?”
老韓說:“就是石庸。”
實用的原名就是石庸,我沒聽錯,老韓當時的發音就是一個二聲一個平聲,他說的,就是“石庸”。這年頭知道實用原名的人已經不多了,我估計,老韓和他可能是多年的老交情。
在這之後,我又和老韓商量了一下進山的路線,老韓建議我先去壟山遺址那邊看看,然後再去找仙人洞,而且不建議我明天立即開拔,最好能等到後天再行動,我全都答應了。
既然老韓是實用的老朋友,那在我看來,他就完全值得信賴。
第二天,我帶著大家在商城縣轉了轉,購置了一些當地的特產。到了第三天早晨,老韓很早就來找我,說現在動身的話,下午三四點就能離開壟山水窪,朝仙人洞方向進發了。
本來我以為,他建議今天才行動,是想讓我們這些疲於奔波的人先休整一天,可當老韓說道下午三四點就能離開水窪的時候,我覺得他的語氣很得意,就覺得這裏頭可能還有別的門道。
雖說壟山的遺址就在商城縣屬地,可事實上那個地方離縣城還是很遠的,我們先是沿著省道一路南行,從達權店鎮下了省道以後,基本上全程都是村路和山路,難走得很,後來甚至不得不將車放在沿路的村子裏,徒步上路,一直到了中午一點多才抵達目的地。
這一路上,老韓時常要抬頭看看天,吆喝一聲:“這兩天日頭的確好,後頭的路肯定好走。”
因為老韓走在隊伍前麵,我在後麵殿後,離他實在太遠,也沒機會問他為什麽老要觀望一下天色。
一直到了目的地,我才逮住機會問老韓,日頭好不好,和接下來的路好不好走有什麽關係。
老韓笑著說:“前陣子山裏下雨,日頭要是不好,路上的泥幹不了。其實吧哈,就算沒下雨,日頭不好,咱也找不到仙人洞。”
我不禁納悶:“這話是怎麽說的?”
老韓擺擺手:“我跟你也解釋不清,到時候你一看就明白了,你是行家,肯定比我看得明白。”
我笑著歎氣:“還神神秘秘的。”
老韓說:“沒啥神秘不神秘的,我真的是解釋不清楚啊。”
說著,他就從背包裏拿出一根折疊杆子,指著遠處說:“那段牆後麵就是水窪,必須把頭伸到牆那邊才能看見。”
我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就見二十米外的草叢裏立一段用鵝卵石壘起來的矮牆,牆高也就是兩尺左右,由於野草擋住了大部分牆體,看不出這道牆究竟有多長。
老韓帶著我湊到牆跟前看了看,用來砌牆的鵝卵石都是用特製的米漿貼合起來的,我聳了聳鼻子,從牆麵上散發出的清香判斷,它應該就是永樂年間的產物。
應該是當年姚廣孝受朱棣之命來到的河南的時候,建起了這道卵石牆。
在牆體的另一側,就是老韓提到的水窪,確切地說應該是水潭,潭口大概有半個足球場大小,潭水非常清澈,潭底的顏色是一種類似於青苔的藍綠色。
老韓將伸縮杆拉開,俯下身子將杆頭紮入了潭底,等他將杆子抽上來的時候,就見兩米長的伸縮杆上沾滿了泥,那些泥巴看起來就像是粘稠的墨魚汁一樣,呈現出油膩的黑色。
“底下全是這樣的東西,先前我們紮了一根三十米長的管子,都沒紮到底。”老韓一邊用衛生紙將伸縮杆上的泥擦淨,一邊對我說。
我朝著四下裏看了看,問他:“你們勘探過附近的土壤嗎,有沒有發現類似的黑土?”
“勘探過了,別的地方土質都正常,就這個窪裏的泥是黑的。”
“這道牆有年頭了吧,竟然一直沒倒塌,也沒有人為破壞的痕跡,也是奇了。”
“最近的村子離這兒也有十幾裏路,加上這地方就是個迷魂嶺,村民根本過不來,咋破壞呀。”
過來從山路上走的時候,我確實感覺這一帶的風水有點問題,但也隻是感覺而已,看不出什麽門道來。聽老韓這麽一說我才意識到,這段路上的風景其實每隔一段距離就會出現重複,我們在一百米外看到的風景,和一千米外的風景就是一樣的,隻不過最初我也沒往迷魂陣這方麵想,所以才沒看出門道來。
不管怎麽說,既然我不能在第一時間看穿這裏的風水布局,就說明做下這些布置的人,其風水造詣遠在我之上。
這時老韓又開口道:“更奇的是,這裏的迷魂陣是自然形成的。”
“自然形成的?”
“對啊,自然形成的,我和幾個弟兄在這一代觀察了很久,這裏的風水沒有人為改動的痕跡,就是自然形成的,而且是在一千五百年前突然形成的。”
“這話又是怎麽說的,什麽叫突然形成的?”
“我和弟兄們研究了一下這一帶的樹,很多樹看起來也就是三四十年的歲數,可實際上都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歲數了,你說怪不怪,這些樹光長年輪,就是不長粗,不長長。我有個兄弟是地質隊的,他查了查這一代的土質、岩層,我對那些東西不大懂,不過聽他說,這裏的山啊、溪啊,一千五百年之前都不存在,都是在一場劇烈的地殼變動中形成的。”
我問他:“這種說法靠譜嗎?”
老韓很堅定地點一下頭:“靠譜,我那弟兄特別靠譜。”
一千五百年前,正好就是梁朝時期,換句話說,壟山突然消失的時候,這一代的地質、風水都出現了極大的變動。
這一切,會不會都是因為洛成己的棺材和屍首被沉入壟山水潭底引起的。
一具屍體、一口棺材,竟能引起地殼變動,甚至讓風水自行衍生出一個迷魂局,這種事簡直聞所未聞。
再者,如此劇烈的地址變動,為什麽在古籍上沒有相關記載?
難道說,這場變動發生於無聲無息之間,根本沒有人知道。如果真是這樣,那這就已經完全超出自然災害的範疇了,簡直就是神跡。
我問老韓:“老韓,依你看,這道卵石牆有什麽用?”
老韓也有點不確定:“拿來粘石的米漿裏混了糯米,不都說糯米鎮邪嘛,估計這道牆就是用來鎮邪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