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司使。


    北宋前期最高財政長官。後唐長興元年(930年),始設三司使(鹽鐵﹑戶部﹑度支),總管國家財政。


    宋初沿舊製,三司總理財政,成為僅次於中書(長官為參知政事)、樞密院(長官為樞密使)的重要機構,號稱“計省“,三司的長官三司使被稱為“計相“,地位略低於參知政事。


    二、其實,三司使起源於唐玄宗、唐肅宗時期。


    唐玄宗大設使職,讓各使職獨立於尚書省六部之外,是為了提高辦事效率。尤其在開元和天寶時期,將管財稅的官員全部改由使職兼任,為唐後期至北宋三司使的形成打下了基礎。


    1、度支使。


    度支使是由戶部的度支司演變而來。度支司自然是管全國的收支;


    戶部度支司掌國家財政收支,郎中掌收入,員外郎掌支出,侍郎總管檢查。開元二十二年(734),始以他官判度支。天寶以後,因軍事供應浩繁,多以戶部尚書、侍郎或他官兼領度支事務,稱度支使或判度支、知度支事。一般由重臣或宰相兼任。


    後來逐步演變為度支使。


    2、鹽鐵使。


    中國唐代後期主管鹽、鐵、茶專賣及征稅的使職。


    鹽指食鹽的生產及專賣;


    鐵泛指礦冶(包括銀、銅、鐵、錫等)的征稅。鹽鐵使後與轉運使合為一職,稱鹽鐵轉運使。


    玄宗開元元年(713)﹐檢查全國鹽鐵之課﹐按定額征稅。安史之亂起﹐軍用浩繁﹐肅宗幹元元年(758)﹐第五琦以度支郎中兼禦史中丞為諸道鹽鐵使﹐這是鹽鐵置使之開始。此職也多由宰相兼任。


    3、戶部使。


    戶部使是由戶部下屬的戶部司演變而來。戶部司本身是掌管天下戶口,後來在開元末期和天寶初期,逐步演變為可以向地方征稅的機構。後來有逐步掌管:除陌錢(交易稅)、外官捐獻的三分之一職田、空缺官位的俸祿職田錢。並用這些錢來給京城百官開支俸祿。兼任此職者,拜相機會極大。


    身兼三使者,自然是宰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三司使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三寶神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三寶神並收藏大唐三司使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