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第三點就是在國防動員和軍隊指揮體製上的差距,當時中國的國防動員體製、平戰轉化體製、軍事指揮體製相對於日本方麵而言,差了一大截!
當時日本有17個常設師團,平時每個師團的兵力11000多人,戰時擴編成特設師團,人員擴充為24000至28000多人,即由現役的38萬人擴編為74萬人。
除了預備役兵外,日本的兵役製還有後備役兵88萬人和補充兵役240多萬人,各種兵役人員合計有448萬多人。
而當時的中國,隻有203萬現役兵,預備兵役和後備兵役一無所有。
招兵完全靠抓壯丁,部隊的傳統很難留下來,部隊士氣不高。日軍不僅兵力補充係統完備,後勤支援係統和機械化水平之高也是中國軍隊望塵莫及,日軍4次增援,平均時間不到10天,最遠的甚至調動的是駐紮在遙遠的西北雁門關的部隊,從停止進攻、轉進、千裏登艦、再航行到上海戰區集結,平均不到10天。
反觀中國軍隊,穿草鞋,徒步走,乘車還經常受到日機襲擊,徒增傷亡。
楊森的第20軍9月1日奉令開赴淞滬戰場,從貴州出發全憑兩條腿,一直走到湖南辰溪方才乘船,從長沙坐火車運到前線已是10月8日,足足用了37天!
國民黨軍指揮序列雜亂,機構膨脹,疊床架屋,職責不明。戰區下轄集團軍、師、旅、團,後又增設軍,9月中旬以後又設置軍團。
一些軍往往隻轄1個師,軍長亦即師長。命令、指示及報告,層層遞轉,費時費力,於作戰有損無益。
後期撤退指揮係統幾乎癱瘓,部隊如同無頭蒼蠅,混亂無序。第四點就是情報偵察上的差距,當時國軍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還在於信息不靈,敵情不明,偵察和情報手段極端落後。
當時中國的無線電通訊十分落後,有事隻能電話傳送或人工傳送,中國的飛機沒有報收發話手段,更沒有空中偵察。
中國在敵人的內部沒有情報來源,而日本在中國內部的情報活動卻異常活躍,打信號、收情報、放煙火,引導敵機轟炸、大炮射擊、軍隊進攻。
日本人對中國沿海、城鎮、鄉村情況幾乎是了如指掌,有的甚至比中國人自己了解得更詳盡、清楚。
“九.一八”事變前,陸軍大學聘請的一個日本戰術教官酒後曾吐真言,曾說:“中國的金山衛、大鵬灣、還有廣西的北海,都是登陸的好地方”。
中國方麵之後多次派人去金山衛考察和野外戰術訓練,得出的結論卻是:金山衛水淺,船隻靠岸困難,不適合登陸。
然而最後日軍偏偏選擇從這裏登陸,一舉包抄中國軍隊側後,贏得戰爭的勝利。
敵人耳聰目明,我方幾乎是瞎子、聾子,隻能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怎能不陷入滅頂之災呢。
第五點也是很重的一點就是內部不團結派係鬥爭、任人惟親是國民黨軍隊中一貫存在的痼疾,淞滬會戰最後失敗也不能說與此完全無關。
馮玉祥、張治中空有抗戰激情,任用而不被信用,中途換將。第18軍羅卓英部由第9集團軍轉隸第15集團軍陳誠手下,第9集團軍司令官張治中竟然未接通知。
顧(祝同)、陳、羅、胡(宗南),凡受信用之將,莫不是蔣之心腹,張治中因非蔣嫡係,而對手下中央軍調不動,也指揮不動,乃至含辱受屈,憤而辭職。
老蔣慣於越過前線指揮官指揮作戰,乃至後來地方軍發動反擊,而中央軍隔岸觀火,坐等失敗。
如此等等,都加劇和促使了中國軍隊在淞滬會戰中被動挨打局麵的形成。
第六點就是兩個國家對待這場戰役的關注程度,這點雖然對這場會戰起到不了決定性的作用,但是這個是兩個國家軟實力的較量,各個方麵都很重要。
日本人對於這場戰爭的態度就是狂熱,而中國人民由於文化水平普遍很低,大多人都不知道發生這場戰爭。
劉茂才總結淞滬會戰,總覺得中國軍隊太弱了,當他真正投入這場會戰的時候改變自己的看法。
劉茂才認為中國軍隊是好樣,敢打敢拚,不怕死,他們都是一群熱血男兒,都是好樣的。
正是有了他們,中國才沒有滅亡,才有後世人民的幸福生活。關於淞滬會戰的得失,個人觀點:淞滬會戰是中國抗戰的第一次大規模的會戰,是中國第一次對抗外敵侵略的勝利戰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是中國敢對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為了維護國家尊嚴,明知不敵,卻依然亮劍的第一戰,曆史意義重大。
從大的方麵來說這場會戰的爆發,徹底改變世界曆史,使世界曆史進入了一個新的紀元。
從國內來說蔣介石以最精銳嫡係部隊的慘烈戰鬥犧牲不僅換來西方國家對中國堅強不屈抗戰精神的敬重,也使得共產黨以及各路軍閥對蔣介石領導抗戰真正產生信任(以往為提防蔣介石利用抗戰消滅異己,各路軍閥更多采取敷衍應付態度);更重要的是,淞滬會戰將日本拖入戰爭泥沼。
同時激發了中國全國的抗戰熱衷決心。體現中國對抗侵略者的實力和決心。
對於日本方麵民心士氣產生巨大的影響。日本國內開始出現懷疑與困惑。
嚴重的破壞了日本在國際上的形象。提高中國在國際中的地位。但是中國失去的更多,但是這些都不是我們想失去的,而是日本打破的。
當時中國的內戰剛剛結束,中國國民經濟正在逐步恢複。中國軍隊建設也是蒸蒸日上,同樣是中國近代化重要的轉型階段。
日本有一次打斷中國近代化的進程,這種代價是慘重,是個每一個中國人都沒辦法接受的。
但是他卻是中國大國崛起的開始,使沉睡了百年的中國又一次被喚醒。
在這場極其悲壯、可歌可泣的淞滬抗戰中,國軍陣亡校尉級以上軍官近千名,其中少將以上高級軍官10餘名(不含犧牲後追晉者)。
黃梅興少將。1896年生,字敬中,廣東平遠縣人,黃埔一期畢業,國軍第9集團軍第88師第264旅旅長。
蔡炳炎少將。1902年生,字潔宜,安徽合肥人,黃埔一期畢業,國軍第18軍第67師第201旅旅長。
路景榮少將。1902年,江蘇武進人,1902年生,黃埔四期畢業,國軍第98師583團團長,師部少將參謀長。
1937年9月10號在上海月浦與日軍激戰中犧牲,時年35歲。楊傑少將。
1895年生,字子英,河北容城人,1895年生,黃埔四期畢業,國軍第1軍第1師第1旅副旅長。
1937年10月11日,在淞滬會戰顧家宅之役中犧牲,時年41歲。
龐漢禎少將。1901年出,字胤宗,廣西靖西縣人,壯族,1899年生,廣西陸軍講武堂及中央軍校南寧分校高級班畢業,國軍第7軍第170師第510旅旅長。
秦霖少將。1900年生,字鬆濤,廣西桂林人,廣西陸軍講武堂畢業,國軍第7軍第171師第511旅旅長。
宮惠民少將。1906年生,字劍豪,廣東曲江人,黃埔四期畢業,國軍第4軍第90師第270旅旅長。
1937年10月28日在嘉定清水顯犧牲,時年31歲。劉啟文少將。
1898年生,河南南陽人,保定軍官學校畢業,國軍第67軍第108師第322旅旅長。
1937年11月8日在石湖蕩與日軍激戰中犧牲。吳克仁中將。1894年生,字靜山,黑龍江寧安人,滿族,保定軍官學校5期炮科畢業,國軍第67軍軍長。
吳桐崗少將。遼寧人,國軍第67軍參謀長,1937年11月8日在上海鬆江與日軍激戰中犧牲。
鄧玉琢少將。1903年生,遼寧東港人,國軍第67軍第107師參謀長。
1937年11月9日在上海鬆江與敵激戰中犧牲。朱之榮少將。遼寧人,國軍第67軍第107師第321旅旅長。
1937年11月10日在上海鬆江與日軍激戰中犧牲。李伯蛟少將。
1897年生,湖南邵陽人,早年投軍,國軍第28軍第63師第187旅旅長。
1937年11月在上海金山衛阻擊日軍登陸部隊,激戰中犧牲。吳繼光少將。
1903年生,江蘇盱眙人,黃埔二期畢業,1937年11月11日在白鶴港與日軍激戰中犧牲,時年34歲,後追授陸軍中將。
讓我們記住那些為國捐軀的英靈。沒有他們就沒有今日我們的好生活。
第三點就是在國防動員和軍隊指揮體製上的差距,當時中國的國防動員體製、平戰轉化體製、軍事指揮體製相對於日本方麵而言,差了一大截!
當時日本有17個常設師團,平時每個師團的兵力11000多人,戰時擴編成特設師團,人員擴充為24000至28000多人,即由現役的38萬人擴編為74萬人。
除了預備役兵外,日本的兵役製還有後備役兵88萬人和補充兵役240多萬人,各種兵役人員合計有448萬多人。
而當時的中國,隻有203萬現役兵,預備兵役和後備兵役一無所有。
招兵完全靠抓壯丁,部隊的傳統很難留下來,部隊士氣不高。日軍不僅兵力補充係統完備,後勤支援係統和機械化水平之高也是中國軍隊望塵莫及,日軍4次增援,平均時間不到10天,最遠的甚至調動的是駐紮在遙遠的西北雁門關的部隊,從停止進攻、轉進、千裏登艦、再航行到上海戰區集結,平均不到10天。
反觀中國軍隊,穿草鞋,徒步走,乘車還經常受到日機襲擊,徒增傷亡。
楊森的第20軍9月1日奉令開赴淞滬戰場,從貴州出發全憑兩條腿,一直走到湖南辰溪方才乘船,從長沙坐火車運到前線已是10月8日,足足用了37天!
國民黨軍指揮序列雜亂,機構膨脹,疊床架屋,職責不明。戰區下轄集團軍、師、旅、團,後又增設軍,9月中旬以後又設置軍團。
一些軍往往隻轄1個師,軍長亦即師長。命令、指示及報告,層層遞轉,費時費力,於作戰有損無益。
後期撤退指揮係統幾乎癱瘓,部隊如同無頭蒼蠅,混亂無序。第四點就是情報偵察上的差距,當時國軍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還在於信息不靈,敵情不明,偵察和情報手段極端落後。
當時中國的無線電通訊十分落後,有事隻能電話傳送或人工傳送,中國的飛機沒有報收發話手段,更沒有空中偵察。
中國在敵人的內部沒有情報來源,而日本在中國內部的情報活動卻異常活躍,打信號、收情報、放煙火,引導敵機轟炸、大炮射擊、軍隊進攻。
日本人對中國沿海、城鎮、鄉村情況幾乎是了如指掌,有的甚至比中國人自己了解得更詳盡、清楚。
“九.一八”事變前,陸軍大學聘請的一個日本戰術教官酒後曾吐真言,曾說:“中國的金山衛、大鵬灣、還有廣西的北海,都是登陸的好地方”。
中國方麵之後多次派人去金山衛考察和野外戰術訓練,得出的結論卻是:金山衛水淺,船隻靠岸困難,不適合登陸。
然而最後日軍偏偏選擇從這裏登陸,一舉包抄中國軍隊側後,贏得戰爭的勝利。
敵人耳聰目明,我方幾乎是瞎子、聾子,隻能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怎能不陷入滅頂之災呢。
第五點也是很重的一點就是內部不團結派係鬥爭、任人惟親是國民黨軍隊中一貫存在的痼疾,淞滬會戰最後失敗也不能說與此完全無關。
馮玉祥、張治中空有抗戰激情,任用而不被信用,中途換將。第18軍羅卓英部由第9集團軍轉隸第15集團軍陳誠手下,第9集團軍司令官張治中竟然未接通知。
顧(祝同)、陳、羅、胡(宗南),凡受信用之將,莫不是蔣之心腹,張治中因非蔣嫡係,而對手下中央軍調不動,也指揮不動,乃至含辱受屈,憤而辭職。
老蔣慣於越過前線指揮官指揮作戰,乃至後來地方軍發動反擊,而中央軍隔岸觀火,坐等失敗。
如此等等,都加劇和促使了中國軍隊在淞滬會戰中被動挨打局麵的形成。
第六點就是兩個國家對待這場戰役的關注程度,這點雖然對這場會戰起到不了決定性的作用,但是這個是兩個國家軟實力的較量,各個方麵都很重要。
日本人對於這場戰爭的態度就是狂熱,而中國人民由於文化水平普遍很低,大多人都不知道發生這場戰爭。
劉茂才總結淞滬會戰,總覺得中國軍隊太弱了,當他真正投入這場會戰的時候改變自己的看法。
劉茂才認為中國軍隊是好樣,敢打敢拚,不怕死,他們都是一群熱血男兒,都是好樣的。
正是有了他們,中國才沒有滅亡,才有後世人民的幸福生活。關於淞滬會戰的得失,個人觀點:淞滬會戰是中國抗戰的第一次大規模的會戰,是中國第一次對抗外敵侵略的勝利戰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是中國敢對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為了維護國家尊嚴,明知不敵,卻依然亮劍的第一戰,曆史意義重大。
從大的方麵來說這場會戰的爆發,徹底改變世界曆史,使世界曆史進入了一個新的紀元。
從國內來說蔣介石以最精銳嫡係部隊的慘烈戰鬥犧牲不僅換來西方國家對中國堅強不屈抗戰精神的敬重,也使得共產黨以及各路軍閥對蔣介石領導抗戰真正產生信任(以往為提防蔣介石利用抗戰消滅異己,各路軍閥更多采取敷衍應付態度);更重要的是,淞滬會戰將日本拖入戰爭泥沼。
同時激發了中國全國的抗戰熱衷決心。體現中國對抗侵略者的實力和決心。
對於日本方麵民心士氣產生巨大的影響。日本國內開始出現懷疑與困惑。
嚴重的破壞了日本在國際上的形象。提高中國在國際中的地位。但是中國失去的更多,但是這些都不是我們想失去的,而是日本打破的。
當時中國的內戰剛剛結束,中國國民經濟正在逐步恢複。中國軍隊建設也是蒸蒸日上,同樣是中國近代化重要的轉型階段。
日本有一次打斷中國近代化的進程,這種代價是慘重,是個每一個中國人都沒辦法接受的。
但是他卻是中國大國崛起的開始,使沉睡了百年的中國又一次被喚醒。
在這場極其悲壯、可歌可泣的淞滬抗戰中,國軍陣亡校尉級以上軍官近千名,其中少將以上高級軍官10餘名(不含犧牲後追晉者)。
黃梅興少將。1896年生,字敬中,廣東平遠縣人,黃埔一期畢業,國軍第9集團軍第88師第264旅旅長。
蔡炳炎少將。1902年生,字潔宜,安徽合肥人,黃埔一期畢業,國軍第18軍第67師第201旅旅長。
路景榮少將。1902年,江蘇武進人,1902年生,黃埔四期畢業,國軍第98師583團團長,師部少將參謀長。
1937年9月10號在上海月浦與日軍激戰中犧牲,時年35歲。楊傑少將。
1895年生,字子英,河北容城人,1895年生,黃埔四期畢業,國軍第1軍第1師第1旅副旅長。
1937年10月11日,在淞滬會戰顧家宅之役中犧牲,時年41歲。
龐漢禎少將。1901年出,字胤宗,廣西靖西縣人,壯族,1899年生,廣西陸軍講武堂及中央軍校南寧分校高級班畢業,國軍第7軍第170師第510旅旅長。
秦霖少將。1900年生,字鬆濤,廣西桂林人,廣西陸軍講武堂畢業,國軍第7軍第171師第511旅旅長。
宮惠民少將。1906年生,字劍豪,廣東曲江人,黃埔四期畢業,國軍第4軍第90師第270旅旅長。
1937年10月28日在嘉定清水顯犧牲,時年31歲。劉啟文少將。
1898年生,河南南陽人,保定軍官學校畢業,國軍第67軍第108師第322旅旅長。
1937年11月8日在石湖蕩與日軍激戰中犧牲。吳克仁中將。1894年生,字靜山,黑龍江寧安人,滿族,保定軍官學校5期炮科畢業,國軍第67軍軍長。
吳桐崗少將。遼寧人,國軍第67軍參謀長,1937年11月8日在上海鬆江與日軍激戰中犧牲。
鄧玉琢少將。1903年生,遼寧東港人,國軍第67軍第107師參謀長。
1937年11月9日在上海鬆江與敵激戰中犧牲。朱之榮少將。遼寧人,國軍第67軍第107師第321旅旅長。
1937年11月10日在上海鬆江與日軍激戰中犧牲。李伯蛟少將。
1897年生,湖南邵陽人,早年投軍,國軍第28軍第63師第187旅旅長。
1937年11月在上海金山衛阻擊日軍登陸部隊,激戰中犧牲。吳繼光少將。
1903年生,江蘇盱眙人,黃埔二期畢業,1937年11月11日在白鶴港與日軍激戰中犧牲,時年34歲,後追授陸軍中將。
讓我們記住那些為國捐軀的英靈。沒有他們就沒有今日我們的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