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勝在盛京的時候就已經打算好了,借給多爾袞的白銀和軍糧全都到倭國去拿。他早就聽說過,倭國是個四分五裂的國家,雖然表麵上有天皇,但實際掌權的卻是權臣將軍。這就好比漢末三國時代,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一般。


    時下的倭國正是這種情況,別看他們國土不大,但卻人口眾多,在狹小的四個島子上竟然林立著百十個藩國。雖然他們名義上都聽命於將軍幕府,但實際上每個藩主一樣擁有著較大的自主權。


    既然藩國林立,又沒有統一的強力中央朝廷。僅僅依靠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將軍,又怎麽可能抵抗三衛軍的進攻呢?


    尤其是去歲剛剛組建的新軍,這種新式軍隊剛剛出場就在朝鮮戰場上狠露了一把臉,將滿清的八旗兵三次打的大敗虧輸。


    關外苦寒,北風凜冽,刮在臉上就像刀割一樣,黃勝忍不住緊了緊頭上的貂皮帽子。


    程銘九仍舊是心事重重。


    “咱們這麽逼迫鎮虜侯,萬一,萬一他忍不住……”


    黃勝笑著搖搖頭,“程軍門擔心個甚來?當初陳橋驛黃袍加身,宋太祖幾時翻臉相向了?正好鎮虜侯近日有意出手教訓倭國人,咱們正好可以借機行事。”


    現在三衛軍中很多人算是看出來了,鎮虜侯雖然在江南取得了事實上統治權,但他似乎並沒有代明自立的打算。每每涉及到與北京的關係時,總是含混其辭,不置可否。


    這可急壞了南京以及三衛軍一眾核心人物。這其中,商界的核心代表是黃勝,至於在三衛軍中,從陸九到程銘九,包括米琰在內,又有哪一個不是火急火燎的。


    甚至連做了多年大明臣子的鄭三俊和薑曰廣都擼起袖子參與其中,尤其是當初掌翰林院事的薑曰廣。此人現在已經取代了高宏圖任南京兵部尚書。


    此時,他正平生頭一次乘坐海船,在前往漢城的路上。


    程銘九與黃勝在金州衛會晤計議之後,兩個人又即行分開各自行事。七天後,明朝於朝鮮國駐軍以倭國海寇劫掠大明商船為由,五千新軍乘坐海船開赴倭國本州島。


    一方麵對倭國將軍幕府下了通牒,要求賠款賠糧食,如果再對方肯於道歉,雙方自然可以罷兵言和。但明軍所提要求實在是倭國將軍幕府難以咬牙承受的,便隻有選擇力戰一途。


    再者,明朝雖然在大陸上威武,畢竟兵鋒從不曾波及到倭國本土。當年倭國與明朝一戰雖然沒討了便宜去,但那終究是倭國進攻,而明國防守。


    明國雖則最終堅持道了最後,但倭國卻從來不承認,大敗於明軍之手。其舉國上下對這種認知幾乎是一致的,因此麵對明國在朝鮮國駐軍的挑釁,他們隻能予以強硬的迴應。


    於是,明倭大戰竟在年終歲尾毫無征兆的爆發了。不過,這場大戰就像盛夏時的雷陣雨一樣,來的快,去的也快。就在戰爭爆發的消息剛剛傳到了明朝的南京和北京時,交戰雙方便已經偃旗息鼓了。


    而這些新聞在南京各報上也僅僅是蜻蜓點水般一帶而過,仿佛明軍與倭國軍隊僅僅是進行了一次小摩擦。但較為奇怪的是,鎮虜侯卻對這種重大國事不發一言。這也更加坐實了,人們認為這不過是一次衝突摩擦的猜測。


    畢竟江南的百姓們對倭國的印象還停留在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的倭寇時代,也不希望朝廷惹惱了倭國人,再招來倭寇之患。


    但深悉內情的人卻知道,大戰之所以被淡化了,這時鎮虜侯有意為之,包括朝鮮國國中的動蕩內情,國人也鮮有知悉內情的。所為不是別的,畢竟北京的朝廷才是明朝正統,如果他在南京肆無忌憚的挑起邊釁,無疑會招致多方聲討。


    為了不使三衛軍成為眾矢之的,便隻能對國內極力封鎖消息,而三衛軍在海外則猛打猛幹。


    程銘九派出的五千新軍在本州島登陸後,幾乎是砍瓜切菜一般,直接殺進了江戶。倭國實際掌權的征夷大將軍德川家光被生擒活捉。


    據說德川家光被生擒時,仍舊以為明軍不過是在虛張聲勢。而對於明軍的虛實,早在他們登陸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被探查的清清楚楚。區區五千人,就敢攻打擁有千萬人口的倭國,這不是不自量力嗎?


    所以,最初之時,德川家光完全沒把這五千明軍放在眼裏,派了最得力的幾個封臣將軍帶兵出城迎戰。大將軍以幕府名義征發了附近藩國精兵共計兩萬人,然後號稱二十萬人馬浩浩蕩蕩便迎著明軍衝了上去。


    結果僅僅一日功夫,五千明軍就在正麵將德川將軍的“二十萬人馬”打的屁股尿流。一戰之下,全國震動。畢竟五千人大敗征夷大將軍的“二十萬人馬”實在太過震撼,也讓德川家光顏麵無光。


    可是牛皮既然已經吹了出去,德川家光又不能說自己僅僅派了兩萬人出去迎敵。否則將來國中一旦有藩國反對他,他再如此虛張聲勢,又有誰還肯相信 了?


    再說了,德川家光則認為,倭軍失敗主要原因是輕敵,隻要整軍再戰,應對得法,以區區五千明軍,在本州又能翻起什麽風浪來?


    正是在這種矛盾心理之下,德川家光整軍再戰,結果竟是數日間連戰連敗,這位德川家的第三代將軍甚至還沒反應過來,便已經成了明軍的階下囚。


    占領江戶之後,明軍並沒有進行野蠻的屠殺,而是僅僅以對抗王師的名義斬殺了德川幕府中敵視明國最甚的幾位封臣。而對罪魁禍首德川家光網開一麵,不但沒有廢掉他,反而仍舊讓他繼續做江戶幕府的將軍。條件之一便是,德川家光必須代表倭國與一個叫做江南貿易公司的民間商社簽訂條約。


    到了這個份上,德川家光再也顧不上什麽體麵不體麵,隻要能夠保住自己的性命,保住自己的地位,別說簽訂條約,就算賠上妻兒也在所不惜。


    不過,明朝人並不稀罕德川家光的妻兒,稀罕的是倭國的白銀、糧食與人丁。


    除了糧食以外,白銀和人丁是倭國最不缺的東西。尤其是後者,隨著戰國時代的結束,倭國百姓生活穩定之後,人口便開始激增。


    因此,德川家光幾乎連眉頭都沒眨一下,便在明朝人擬定的條約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蓋上了征夷大將軍的印鑒。


    明朝人並沒有因為條約的簽訂便立即撤軍,這讓心有僥幸的德川家光大為失望,知道這些人應該是見不到東西,不會走人的,於是又趕緊派兵上下搜羅糧食和白銀。同時,他也在歎息,早知今日,又何必當初呢?


    但當初,誰又知道明軍竟已經出落的如此厲害?


    明朝人非但沒有撤軍,反而在條約簽訂後的幾日內,陸續向倭國增兵達兩萬之數。這就讓德川家光如坐針氈,須知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他每日間竟連睡覺都不踏實,安穩。


    元月還未過半,倭國再起波瀾,位於本州島北部的幾個藩國以幕府將軍有辱天皇的名義扯旗造反,南下討伐。


    一時間,倭國各地,竟有大大小小幾十個藩國聯合起來反對德川家光。


    身為第三代征夷大將軍的德川家光何曾想到過,這些昔日服服帖帖地方藩主竟也有膽子反對自己,但暴怒的他召集封臣商討討伐事宜的時候,才駭然發現,他麾下的可戰之兵早在與明軍一戰時被擊潰擊垮。而在新簽訂的條約中,這些人將會作為戰犯,首批五萬人將會押赴遼東以工代刑。


    但總不能做看著這些造反的藩主們一路殺到江戶來吧?德川家光攤手表示無奈。最後還是一位封臣建議他向明朝人借兵,隻要明朝人一出馬,那些烏合之眾定然不堪一擊。


    縱然德川江光明知向明朝人借兵等於飲鴆止渴,但受形勢所迫,也隻能做如此選擇。


    豈知明朝駐軍主將卻獅子大開口,所要出兵的糧草與銀錢報酬。迫不得已,德川家光隻好再次許諾,答應評平叛成功之後,一定會雙手奉上,絕不反悔。


    明朝主將也不羅嗦,隻冷笑幾聲說,也不怕他反悔,到那時自去取之,又能奈之何?德川家光既憤怒又屈辱,但身在人下,卻又不得不低頭。


    僅僅十日功夫,明朝軍隊就將北方各藩聯軍打的慘敗,這次明軍並沒能像江戶之戰時那麽克製,竟一路燒殺至秋田藩,沿途幾個被俘獲的藩主則得到了相對優厚的對待。


    最後,明軍又將大批的俘虜押迴了江戶,交由征夷大將軍德川家光處置。


    德川家光為了維護統治,將這些被俘虜的藩主一個個全部殺掉,然後又任命自己的心腹家臣到各地去出任藩主。


    經過平叛戰亂之後,倭國內部的政治格局竟陡然間為之一變。德川幕府看似在內亂中消滅了北部的幾個大藩,實際上卻是元氣大傷,威望大損,隻能繼續依靠明軍的支持,以維持統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五味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五味酒並收藏明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