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
深夜的文學課作者:威爾·拉凡德 作者:威爾·拉凡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那現在我們就開始吧。”
電視屏幕上理查德·奧爾迪斯博士的影像似乎晃歪了一點,然後又自己調正了。九張臉凝望著他,等著這位教授開始講課。他們猜測著他會不會高訴大家他十二年前曾做過的事。那兩起兇案(一把斧頭,大家都相信這是作案的兇器,但卻一直沒有找到),杜孟大學裏那可怕的場景……無人知曉這是否會是討論的話題。他應該是不能談起這些罪行的,但奧爾迪斯不像是個會按規矩出牌的人。
“什麽是文學?”教授現在問道。
學生們都不作生,猶豫不決地沉默著。
奧爾迪斯笑了笑,向前傾了傾身子。他的眼睛,鬼鬼祟祟、烏黑油亮的,帶著一絲黑色幽默,飛快地掠過教室,搜索著他們。
“坦納先生,”他從一定是放在攝像機畫麵外的一張班級花名冊裏輕聲念出一個名字,“請告訴大家你認為文學是什麽。”
這個名叫邁克爾·坦納的男生開始發言。由於是對著屏幕說話,他的聲音有些嘶啞。
“文學就是各種書的集合,”他說,“名家大作。”
“那在你看來,什麽才是名家大作呢?”
“福克納、喬伊斯、伍爾夫。多數是現代主義作家。”
奧爾迪斯的臉上掠過一團陰影。“現代主義作家謀殺了太多美好的東西。”
那男生縮迴座椅裏。
“凱恩先生,”奧爾迪斯叫道,“什麽是文學?”
“文學就是你讀一本書時的感受。”克裏斯蒂安·凱恩,坐在第二排的一個小個男孩迴答道。他穿著一件牛仔外套,袖子上布滿了難看的斑點。他試圖讓自己看起來比實際高大,這樣把自己提到平時總是高他一頭的人的海拔。他做到了,勉勉強強。他能做到這樣是因為他本人聰明過人。
“噢,一個有感受的人,我喜歡,凱恩先生。告訴我——你讀伊薩克·巴別爾時感受到了什麽?或者是鮑裏斯·皮利尼亞克?這個人至死未能平反昭雪,最後死在行刑隊槍下,屍體留給鳥啄食。或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當你讀到《罪與罰》中有關拉斯柯爾尼科夫拿斧子的那些場景時,你感受到了什麽?”
斧子。這個詞響徹了整個教室。所有人都靜靜地坐著,等著另一隻鞋落下來。
但是它沒有。理查德·奧爾迪斯毫不畏縮,看上去並不像剛犯了個錯。也許那個詞,那個脫口而出的斧子,本來就是要
放在那兒的。也許他事先早已設計好這樣的植入情節,故意把這個詞寫入了講稿。他是這種人嗎?他們猜測著。他是那種會和自己的學生玩頭腦遊戲的人嗎?“我感到憎惡,”凱恩說道,“就像其他所有人一樣。”
“所有人?”
“所有對正常的理智情感有共鳴的人。”
奧爾迪斯發出一聲短促、尖刻的蔑笑。
“你們知道我第一次讀陀思妥耶夫斯基時感受到了什麽嗎?”奧爾迪斯說道,“我感到釋然。因為拉斯柯爾尼科夫沒能逃脫他對隱喻意義上的妹妹和母親犯下的罪行而應受的懲罰。他畢竟還不是個超人。這就是我第一次讀那本書時的感受,這種心情,當時帶著悲傷。我自己也命中注定成不了超人。我自己也沒法逃脫懲罰。”
教授似乎皺了皺眉,那道慘白的陰影又滑過了他的臉龐。他身後的兩名守衛換了班。
“希普利女士,”他說,“你能告訴我們什麽是文學嗎?”
第二排的一名女生麵帶猶豫。其餘的學生都望著她,這個漂亮、神秘的佛蒙特女孩。亞曆克絲·希普利一頭筆直的長發在教室的燈光下閃閃發亮。她有些固執己見,鋒芒畢露,而要是你不認識她,她可能用她的誠懇讓你繳械——正如她的專注一樣。她還沒告訴任何人(她喜歡死守秘密直到再也守不住為止),她春天就要去哈佛的研究生院了。
“文學就是愛情。”這個女生答道。
“你相信愛情嗎,希普利女士?”
“是的。”
“那麽你一定也相信文學。”
“非常相信。”
“那你對文學,就像愛情一樣,可能造成傷害的可能性又怎麽看?”
女孩聳聳肩,並未被嚇住。對著學生們的攝像機抓拍到了這個細節,奧爾迪斯的眼睛往上一揚,那兒一定有一台他自己的監視器,用來
觀看地下教室裏的動靜。他微微笑了:他喜歡這種本能的,幾乎是反抗式的姿態。“如果文學能讓我們有所感,”她說道,“那它為什麽不能讓我們感到痛呢?”
“書就像刀。”
“或箭。”
奧爾迪斯收迴身體,愈發有了興致。“燃燒的箭。”
隻見亞曆克絲又一次聳肩。“或斧頭。”
然後發生了一件事情。
奧爾迪斯的臉變得通紅。他在座椅上挺直了
身子,仿佛被一股電流劈中似的,雙手緊摳著自己的喉嚨。接著他開始翻滾,但仍坐得直直的,椅腿在他身下發瘋似的敲著地麵。看起來他似乎是被一雙看不見的手從後麵扼住了喉嚨。
守衛迅速行動起來。他們把他圍住,兩人都伸出了手,鏡頭裏隻能看見他們的手臂和手掌,試圖讓他平靜。但教授沒法平靜下來。他亂擺著四肢,扭動著軀體,掙紮亂撞,椅子摩擦著地板發出尖利的聲音,奧爾迪斯的身影幾乎完全甩出了鏡頭。他的嘴角淌出兩道細細的白沫,一直流到下頜。他的影像已經錯位,屏幕右方看不見臉的守衛努力想按住他,救他的性命。“他的舌頭!”他們中一人叫道,“天啊,他在吞自己的舌頭!”
屏幕變成了黑屏。
有那麽一會兒教室裏的學生們都安靜地坐著,等著。看起來沒人知到該做些什麽。他們麵麵相覷,臉上都寫滿了震驚和迷惑。屏幕上隻有靜電劈啪作響。
“我們現在做什麽?一個名叫薩莉·米切爾的女生問道。
這時那聲音,和之前一樣的電子信號又迴來了。所有人都看向電視屏幕。
奧爾迪斯又迴來了,他的頭發淩亂,眼神痛苦不堪。
“很抱歉,”他含糊地說著,“我有時會出現這樣的……這樣的症狀。從我還是個小男孩的時候就開始了。不用擔心。這兒看守我的人都是訓練有素的醫師——他們是不會讓我死在你們麵前的。”他沒再多說什麽。
九名學生目不轉睛地看著電視機。某種程度上他的坦白並沒有安撫他們的神經。他們中有些人那天晚上還會夢到他。夢裏隻有聲音和模糊的動作:椅腿的剮蹭和卡住教授喉嚨的痛苦。
“你們剛才說,”奧爾迪斯完全鎮定下來後繼續說道,“文學足由其在名家大作中的地位定義的。它是用感觸、用愛情來定義的。但假使”——他那咄咄逼人的眼神掠過整間教室,落在每個人臉上:而就是這麽一個,一個簡單的動作,已經向夜課的學生們展示了他是一位多麽強大的老師——“文學是場遊戲呢?”
沒人知道該如何接這句話。他們盯著屏幕,等待著那個人繼續說下去。“假如剛才發生在我身上的一切都隻是場鬧劇又會怎樣呢?”
學生們困惑了。有人緊張得大笑起來。
“我確實有神經方麵的毛病,”他對大家說道,“但假如我沒有,假如我剛才遭遇的魔咒確實僅僅是場惡作劇,是一出戲——那你們還會相信我是在受苦
嗎?”
沒人迴答。
“說吧。我演得像嗎,同學們?”
“是的。”一個名叫弗蘭克·馬斯登的男生從後排說道。單薄,帶著某種古典式的俊朗,馬斯登是個戲劇專業的學生,輔修文學。在教室裏所有的學生中,就他能分辨演戲和真實。
“絕對像。”亞曆克絲·希普利說道。
“假如文學就是這樣的呢?”奧爾迪斯繼續說,“假如一本書、一部小說,欺騙我們,令我們信以為真,但當我們真正進入它的世界——當我們真的開始讀它,真正上心的時候——我們才看見,原來這些頁麵後麵還有一整個世界?一個更深層的事實構成的宇宙。而我們要付出的,就是找出兔子洞的能力。”
他稍事停頓,好讓他們消化吸收自己剛給出的隱秘信息。“你們有多少人聽說過保羅·法洛斯?”
有幾個人確實聽過。他們把自己所知的關於這位作家的一切都告訴了奧爾迪斯。他們知道,沒人確定法洛斯是誰——不能真正確定。他的第一本小說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評論家和學者們越是召喚法洛斯站到聚光燈下,他越是拒絕現身。他開始像幽靈般隱身退去。人們開始各種猜測,有的公開發表,有的則僅限於在美國各所大學的文學係裏風傳——法洛斯是品欽,他是巴思[1],他是艾柯。或說他就是查爾斯·盧瑟福,百科全書推銷員,法洛斯的書背後就印著他的靚照。但至今仍沒人清楚;坊間沒有關於法洛斯的采訪,沒有他的口述曆史,事實上,沒有任何證據能證明,除了是個筆名外,此人還能是什麽。
但即使是筆名也能被搜索出來。而法洛斯從來沒有。
“保羅·法洛斯是在玩一場遊戲,”奧爾迪斯說道,“我想通過這門課把你們帶入這場遊戲。而我們將要解開的秘密,就是作者本人。我們會讀法洛斯現有的小說,或許如果我們夠幸運,我們還會發現這位大作家的真實身份。”
學生們陷人了沉默不解。
“你說發現他的身份是指什麽?”終於一個名叫雅各布·凱勒的男生開口問道。他是賈斯珀橄欖球隊的—名進攻線衛。一個謎一樣的人物:大塊頭,但卻眼神溫柔、笑容可掬,他的手指尖總是帶著劃線的粉筆留下的白粉。他是橄欖球隊裏惟—能背誦濟慈的人。
“凱勒先生,我是指,”奧爾迪斯說,“這門課你們要完成一個作業,就是找出保羅·法洛斯究竟是誰。”
“但這沒有
一點道理。”後排一個聲音說道。劉易斯·普萊恩是輔修心理學專業的學生,也許也是班上惟一沒有對書癡迷到著魔的人。“三十年來人們一直在搜索法洛斯。專家、學者、陰謀論者各顯身手。我們一群小小的賈斯珀學院夜課班的學生又怎能找到他呢?”
“你必須對自己的能力多點信心,普萊恩先生。”
學生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他們感覺受了鼓舞,有了力量——同時又有一點害怕。他們的第一堂課就快結束了。他們已被告知,屏幕在預定好的時刻就會變黑。電視信號也就隨之沒有了。
“下堂課之前你們的閱讀作業就是讀法洛斯的成名作《線圈》的前五十頁。明天早上你們會在校內收發室收到完整的課程提綱。”奧爾迪斯說道,“但今晚我想給你們留一個問題。姑且把它叫做咱們下一次課之前的家庭作業吧。這是與大作家保羅·法洛斯息息相關的一個難解之謎。”
大家都把筆停在筆記本上,等著記錄。
“穿深色大衣的那個人叫什麽名字?”
說完奧爾迪斯緘了口,幾秒鍾後他的影響也沒了了,再次消失在屏幕上·
那天夜裏亞曆克絲·希普利難以成眠。
她躺在菲爾布裏克樓自己的寢室裏,她的室友在上鋪輕聲打著鼾。
她凝視著黑暗,腦子裏一刻不停地想著理查德·奧爾迪斯,想著第一次見麵的晚上他跟大家說話的樣子,想著他突發的痙攣。真可怕。是那麽奇異而可怖,亞曆克絲不懂自己當初為什麽會選了這門課。
可是……
這門夜課又很吸引人。這種體驗不同於她在賈斯珀學院做過的任何一件事。有機會去揭開保羅·法洛斯的身份之謎,不管這聽起來有多麽荒誕——但這就是亞曆克絲期盼的那種探險。就因為這異乎尋常的作業,她明白自己將會跟著奧爾迪斯和他的課直到最後,不論發生什麽。
她已經讀了《線圈》的前七十五頁。她那本書脊已起皺的平裝本安放在房間那頭內嵌的小書桌上,邊上貼著一張橙色的“二手”標簽。自從上大四以來,她已經變得低調了些。曾有段時間亞曆克絲隻買新書,而且想都不曾想過會在邊邊角角的地方寫字。但現在她得為上哈佛存錢了,於是二手書便成了她能力範圍內的惟一選擇。其他同學的筆記寫得字裏行間哪兒都是,一點空白的地方都不放過。對她而言,這就像是褻讀神靈。
住在離她學校二十英裏遠的達林鎮
上的母親曾警告過她,不能上奧爾迪斯的課。太邪惡了,她母親說。這個人,和他的課——一切都是邪惡的。但是亞曆克絲知道理查德·奧爾迪斯教授也是無與倫比的。她曾讀過他在獄中寫的關於美國偉大作家的文章,簡潔明晰,讓她感到親切。他談論那些書的方式她都感同身受——好像它們就是交流最真實的形態,既原始又神聖。他曾說書就是一把鎖,而它的讀者就是鑰匙。太他媽對了,亞曆克絲想。
而今晚,有些東西改變了。
躺在那兒,聽著樓下四方院裏那些晚歸的學生窸窸窣窣的聲音,亞曆克絲無法去碰她腦子裏想的事情。無法說清楚。第一眼看見他時,一種想法就在她腦海裏擴散開來,奧爾迪斯將會改變她的人生。這並不是說她不再相信他能給予她任何教導:或許他和他那些奇怪的想法確能令她受教。隻是,現在看來他並不如她曾想象的那般堅不可摧。不像他在著述中顯得那般無遮無攔或是優美雅致。出現在屏幕上的那個人身上有一種……一種幾乎可以說是脆弱的東西。敏感易碎。
瞧你自己,亞曆克絲。為一個謀害了兩條人命的冷血殺手變得這般感傷。
她想起了那道謎題。奧爾迪斯留的“家庭作業”。
穿深色大衣的那個人叫什麽名字?
這究竟是指什麽亞曆克絲毫無頭緒。《線圈》開頭幾章集中筆墨描寫了世紀之交時的紐約社會。那是一本用詞非常中規中矩的小說。亞曆克絲知道書裏有隱含的意蘊,不僅是字裏行間的描述,而且據信關於法洛斯本人也另有深意,但她就是參不透。她第一次讀這本經典時還是個高中生,那時她對這故事隻覺索然無趣。就這?她記得自己曾想過,這麽些閑言碎語就湊成了一本書?
但現在是理查德·奧爾迪斯告訴他們,法洛斯的小說原本就不是什麽小說,而是真正的遊戲。是小說家自己藏好的遊戲。不僅如此,那晚奧爾迪斯還進一步地給了他們一條線索,由此也許能帶他們進人……他是怎麽說的來著?對了,進入兔子洞。
穿深色大衣的那個人叫什麽名字?
名字……深色大衣……遊戲……
亞曆克絲從床上一躍而起。她的室友,新罕布什爾州來的化學專業的名叫梅瑞狄斯的女孩,在上鋪上被嚇了—跳。亞曆克絲的腦子飛轉著,在黑暗裏她伸手摸索,從桌上抓起那本《線圈》。接著她進了她們兩個女孩共用的小衛生間——這是作為大四學生的優待——關上門,打開了鏡前燈。
她翻著書頁,一目十行地瀏覽著,快得字跡在她眼裏幾乎模糊成一片,搜尋著任何與深色大衣相關的蛛絲馬跡。隻有這樣才說得通:這本書是他們這門課惟一的教材。到明天之前沒有任何課程大綱,沒有任何講義。奧爾迪斯一定是要他們在《線圈》裏找答案;他一定是的。
她的眼睛終於累得不行了,這時她才把視線從書頁上抬起,望向洗臉池上方的鏡子。該放棄了,忘了這些瘋狂的東西吧,她想,其他某個人現在肯定已經解開謎題了,而當那個人拿到答案時我們九人都會——
她僵住了。
就在那兒。在鏡子裏。一張圖片就在那本書的背麵。
亞曆克絲動作放緩了,慢慢地把書翻過來。
封底上一般都是作者的照片。那是個她清楚並非真正的保羅·法洛斯的人。或者至少沒人能肯定這究竟是不是他。這張圖片已被印在了後來再版的這本小說的多個版本上,而這完全是因為:沒人真正知道作者的身份,因此這張百科全書推銷員的肖像便得以存留。
她低頭看這人的臉。看他的大背頭,和那幾乎是精雕細琢的笑容。看著他把手交叉放在腿上的樣子。她看著他穿的那件深色大衣。
這人叫什麽名字……?
沒等她自己迴過神,亞曆克絲已經出了衛生間行動起來。她籠上牛仔褲和她那賈斯珀學院的運動衫,扣上梅瑞狄斯的羊毛帽,然後盡可能輕地出了房間,手裏仍抓著那本小說。她下了電梯,走出菲爾布裏克樓,鑽進了四方院裏冰凍徹骨的夜色中。
斯坦利·m·菲斯克圖書館隻能從西門進出。亞曆克絲敲入那串編碼組合,進到樓裏,頓覺一陣溫暖。夜班管理員正在值班,那是個名叫道斯的矜持女人,她穿得就像奧斯汀小說裏的人物。“亞曆克桑德拉·希普利,你要做——”
但亞曆克絲已經掠過她往圖書館後排的架子走去。這時候館裏已空空無人,除了幾個神鬼人物無聲無息地坐在燈下看著書。
文學評論就在這後麵。她對這兒了如指掌:還是賈斯珀的大一新生時,她就在這兒的書叢中鑽研,對這兒所有的犄角旮旯早就爛熟於心。
她在這些書架盡裏頭的架子上找到了那本關於保羅·法洛斯的有名的論著,架子上方一團紅色的應急燈光剛夠照亮書頁,讓她看得清書上的字。這本書叫做《腦筋猜謎:保羅·法洛斯的世界及其書》,1979年奧弗蘭出版社版權所有。書的作者是
理查德·奧爾迪斯博士。他寫這本書是在杜孟謀殺案發生前三年。
亞曆克絲翻到索引部分。她要找的內容就在那兒:奧舍·法托拉夫。而真正那位百科全書推銷員,就是照片裏實際的那個人的名字,就在她嘴邊,她卻說不出來。她知道奧爾迪斯在他當晚的課上提過這個名字。該死,亞曆克絲,你怎麽不注意聽講。
她開始把書翻折好,準備在這微弱的光線下掃描帶著名字的這一頁——
但有什麽事讓她停住了。什麽東西令她僵在了那兒,燈光血一般地灑下來,周圍的空間安寧而靜謐。她的脈搏,之前還是狂亂的,現在卻奇怪地變得舒緩了。亞曆克絲冷靜了下來。她腋下和頭皮上滲出的汗開始變涼。她的整個身體變得僵硬了。
書頁的空白處有手寫的字跡。
狂躁的鉛筆字跡,數字和字母混為一團,各種符號自上而下旋圈畫著,像某種瘋亂的、痛苦的語言。
這究竟是什麽?
亞曆克絲審視著這些字跡。在頁麵下方,她看見了幾行清晰可辨的句子。它們和其他字寫得不一樣。這些字跡顏色更深,浸入書頁表麵,幾乎像是刻上去的。寫字的是一隻冰冷的手。一隻決心要讓人發現他留言的人的手。
我祝賀你發現了這條留言。你已經走得非常遠了。現在你必須細細查看本書。
亞曆克絲的視線掃到下一頁上,這些生硬的字跡並未結束。她又發現了幾行出自同一隻手的句子。
亞曆克絲·希普利接下來讀到的一段話將改變她的一生。
理查德·奧爾迪斯是無辜的。要找出在杜孟殺害兩名學生的人真正是誰,必須先找出保羅·法洛斯的真實身份。這兩個謎題是同一個謎的兩麵。千萬別告訴任何人你看過這段話。
亞曆克絲腦子一片灼熱,她盡可能自然地朝圖書館前門走去,然後把那本書借了出來。那位矜持的圖書管理員並未有一點疑心。
“英語專業的,”她說道,“你老是這麽用功。”
[1]約翰·西蒙斯·巴斯(johnsmmonsbarth,1930-),美國當代小說家。
亞曆克絲
現在
這位老人,她信賴的朋友,已經失明了。現在他就活在他的藏書和他曾執掌的這所學院的記憶裏。他的胡桃木書桌上方掛著一張他和前任院長的合影,相片因年代久遠已經卷曲。另有一張
是他和一位早已作古的諾貝爾獎得主的合影,相片上的兩個人襪子都掉到了地上,臉上掛著醉醺醺的憨笑。然而他最寶貴的收藏卻是一幅小孩玩的拚圖。這幅拚圖被粘好裝裱在一張薄板上,畫麵是無數小碎塊代表的立體圖案拚成的一張扭曲的人臉。拚圖下麵寫著一句說明:致吾友菲斯克院長,我們會找到法洛斯。理查德·奧爾迪斯。拚圖上標注的時間是1985年12月25日。也就是說這是奧爾迪斯在監獄裏做的。
亞曆克絲的視線掃過雜亂的書桌,滿腹疑問地用指尖撫過桌上泛黃的書本。她的心快跳到了胸口,但表麵上她依然保持著平靜。
“真可怕。”老人說道。他坐在房間裏麵角落陰影裏的輪椅上,濕潤的眼睛眨巴著泛著光。“真可怕啊,我們的邁克爾發生了這種事。我們學院發生了這種事。你在那邊做什麽呢,亞曆克絲?”
她停住雙手。臉頰覺得發熱。
“沒什麽,菲斯克院長。”她說道,“就是看看這間房子裏的陳年舊物。”
老院長喘了口氣。黑暗裏融入了某種東西,屋裏的氣壓也降低了。一種在親吻前、在神秘降臨前常有的觸電感襲來。他轉向屋子前麵。
“那是不存在的。”他說。
這句話說得她發蒙。她從亂作一團的書桌上抬起視線。
“我不懂你的意思。”她虛弱地說。
“不管你聽到了什麽,亞曆克絲,不管他們告訴了你什麽——你在這房子裏都不會找到那書稿。”
“我沒聽到過什麽,這和跟奧爾迪斯說謊不一樣,從前的院長已經不在了,他的頭腦現已變作了一團糨糊。他已九十四歲高齡,早已大不如前了。她望著他,隻見他那灰白臉頰上的唾液殘痕閃閃發亮。那位全天候護工——她剛才進來時碰見的一個中年男子——一會兒就會進來喂他吃飯。
“那些關於法洛斯的陳年破事——都結束了,亞曆克絲,”菲斯克繼續說道,“你在上夜課時了結了這件事。正是你。”
“當然。”她一邊應著,一邊在想:您錯了,院長。這永遠不會結束。
隨之一陣沉默,她的視線又本能地遊移到書桌上。她說道:“今天上午我去找了奧爾迪斯博士。他說不論是誰幹的,這人是在重造杜孟謀殺案。”
“理查德,”菲斯克笑了,“說不定就是理查德殺了邁克爾。”
她大吃一驚。“你不會真相信是他的,對吧?你不
電視屏幕上理查德·奧爾迪斯博士的影像似乎晃歪了一點,然後又自己調正了。九張臉凝望著他,等著這位教授開始講課。他們猜測著他會不會高訴大家他十二年前曾做過的事。那兩起兇案(一把斧頭,大家都相信這是作案的兇器,但卻一直沒有找到),杜孟大學裏那可怕的場景……無人知曉這是否會是討論的話題。他應該是不能談起這些罪行的,但奧爾迪斯不像是個會按規矩出牌的人。
“什麽是文學?”教授現在問道。
學生們都不作生,猶豫不決地沉默著。
奧爾迪斯笑了笑,向前傾了傾身子。他的眼睛,鬼鬼祟祟、烏黑油亮的,帶著一絲黑色幽默,飛快地掠過教室,搜索著他們。
“坦納先生,”他從一定是放在攝像機畫麵外的一張班級花名冊裏輕聲念出一個名字,“請告訴大家你認為文學是什麽。”
這個名叫邁克爾·坦納的男生開始發言。由於是對著屏幕說話,他的聲音有些嘶啞。
“文學就是各種書的集合,”他說,“名家大作。”
“那在你看來,什麽才是名家大作呢?”
“福克納、喬伊斯、伍爾夫。多數是現代主義作家。”
奧爾迪斯的臉上掠過一團陰影。“現代主義作家謀殺了太多美好的東西。”
那男生縮迴座椅裏。
“凱恩先生,”奧爾迪斯叫道,“什麽是文學?”
“文學就是你讀一本書時的感受。”克裏斯蒂安·凱恩,坐在第二排的一個小個男孩迴答道。他穿著一件牛仔外套,袖子上布滿了難看的斑點。他試圖讓自己看起來比實際高大,這樣把自己提到平時總是高他一頭的人的海拔。他做到了,勉勉強強。他能做到這樣是因為他本人聰明過人。
“噢,一個有感受的人,我喜歡,凱恩先生。告訴我——你讀伊薩克·巴別爾時感受到了什麽?或者是鮑裏斯·皮利尼亞克?這個人至死未能平反昭雪,最後死在行刑隊槍下,屍體留給鳥啄食。或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當你讀到《罪與罰》中有關拉斯柯爾尼科夫拿斧子的那些場景時,你感受到了什麽?”
斧子。這個詞響徹了整個教室。所有人都靜靜地坐著,等著另一隻鞋落下來。
但是它沒有。理查德·奧爾迪斯毫不畏縮,看上去並不像剛犯了個錯。也許那個詞,那個脫口而出的斧子,本來就是要
放在那兒的。也許他事先早已設計好這樣的植入情節,故意把這個詞寫入了講稿。他是這種人嗎?他們猜測著。他是那種會和自己的學生玩頭腦遊戲的人嗎?“我感到憎惡,”凱恩說道,“就像其他所有人一樣。”
“所有人?”
“所有對正常的理智情感有共鳴的人。”
奧爾迪斯發出一聲短促、尖刻的蔑笑。
“你們知道我第一次讀陀思妥耶夫斯基時感受到了什麽嗎?”奧爾迪斯說道,“我感到釋然。因為拉斯柯爾尼科夫沒能逃脫他對隱喻意義上的妹妹和母親犯下的罪行而應受的懲罰。他畢竟還不是個超人。這就是我第一次讀那本書時的感受,這種心情,當時帶著悲傷。我自己也命中注定成不了超人。我自己也沒法逃脫懲罰。”
教授似乎皺了皺眉,那道慘白的陰影又滑過了他的臉龐。他身後的兩名守衛換了班。
“希普利女士,”他說,“你能告訴我們什麽是文學嗎?”
第二排的一名女生麵帶猶豫。其餘的學生都望著她,這個漂亮、神秘的佛蒙特女孩。亞曆克絲·希普利一頭筆直的長發在教室的燈光下閃閃發亮。她有些固執己見,鋒芒畢露,而要是你不認識她,她可能用她的誠懇讓你繳械——正如她的專注一樣。她還沒告訴任何人(她喜歡死守秘密直到再也守不住為止),她春天就要去哈佛的研究生院了。
“文學就是愛情。”這個女生答道。
“你相信愛情嗎,希普利女士?”
“是的。”
“那麽你一定也相信文學。”
“非常相信。”
“那你對文學,就像愛情一樣,可能造成傷害的可能性又怎麽看?”
女孩聳聳肩,並未被嚇住。對著學生們的攝像機抓拍到了這個細節,奧爾迪斯的眼睛往上一揚,那兒一定有一台他自己的監視器,用來
觀看地下教室裏的動靜。他微微笑了:他喜歡這種本能的,幾乎是反抗式的姿態。“如果文學能讓我們有所感,”她說道,“那它為什麽不能讓我們感到痛呢?”
“書就像刀。”
“或箭。”
奧爾迪斯收迴身體,愈發有了興致。“燃燒的箭。”
隻見亞曆克絲又一次聳肩。“或斧頭。”
然後發生了一件事情。
奧爾迪斯的臉變得通紅。他在座椅上挺直了
身子,仿佛被一股電流劈中似的,雙手緊摳著自己的喉嚨。接著他開始翻滾,但仍坐得直直的,椅腿在他身下發瘋似的敲著地麵。看起來他似乎是被一雙看不見的手從後麵扼住了喉嚨。
守衛迅速行動起來。他們把他圍住,兩人都伸出了手,鏡頭裏隻能看見他們的手臂和手掌,試圖讓他平靜。但教授沒法平靜下來。他亂擺著四肢,扭動著軀體,掙紮亂撞,椅子摩擦著地板發出尖利的聲音,奧爾迪斯的身影幾乎完全甩出了鏡頭。他的嘴角淌出兩道細細的白沫,一直流到下頜。他的影像已經錯位,屏幕右方看不見臉的守衛努力想按住他,救他的性命。“他的舌頭!”他們中一人叫道,“天啊,他在吞自己的舌頭!”
屏幕變成了黑屏。
有那麽一會兒教室裏的學生們都安靜地坐著,等著。看起來沒人知到該做些什麽。他們麵麵相覷,臉上都寫滿了震驚和迷惑。屏幕上隻有靜電劈啪作響。
“我們現在做什麽?一個名叫薩莉·米切爾的女生問道。
這時那聲音,和之前一樣的電子信號又迴來了。所有人都看向電視屏幕。
奧爾迪斯又迴來了,他的頭發淩亂,眼神痛苦不堪。
“很抱歉,”他含糊地說著,“我有時會出現這樣的……這樣的症狀。從我還是個小男孩的時候就開始了。不用擔心。這兒看守我的人都是訓練有素的醫師——他們是不會讓我死在你們麵前的。”他沒再多說什麽。
九名學生目不轉睛地看著電視機。某種程度上他的坦白並沒有安撫他們的神經。他們中有些人那天晚上還會夢到他。夢裏隻有聲音和模糊的動作:椅腿的剮蹭和卡住教授喉嚨的痛苦。
“你們剛才說,”奧爾迪斯完全鎮定下來後繼續說道,“文學足由其在名家大作中的地位定義的。它是用感觸、用愛情來定義的。但假使”——他那咄咄逼人的眼神掠過整間教室,落在每個人臉上:而就是這麽一個,一個簡單的動作,已經向夜課的學生們展示了他是一位多麽強大的老師——“文學是場遊戲呢?”
沒人知道該如何接這句話。他們盯著屏幕,等待著那個人繼續說下去。“假如剛才發生在我身上的一切都隻是場鬧劇又會怎樣呢?”
學生們困惑了。有人緊張得大笑起來。
“我確實有神經方麵的毛病,”他對大家說道,“但假如我沒有,假如我剛才遭遇的魔咒確實僅僅是場惡作劇,是一出戲——那你們還會相信我是在受苦
嗎?”
沒人迴答。
“說吧。我演得像嗎,同學們?”
“是的。”一個名叫弗蘭克·馬斯登的男生從後排說道。單薄,帶著某種古典式的俊朗,馬斯登是個戲劇專業的學生,輔修文學。在教室裏所有的學生中,就他能分辨演戲和真實。
“絕對像。”亞曆克絲·希普利說道。
“假如文學就是這樣的呢?”奧爾迪斯繼續說,“假如一本書、一部小說,欺騙我們,令我們信以為真,但當我們真正進入它的世界——當我們真的開始讀它,真正上心的時候——我們才看見,原來這些頁麵後麵還有一整個世界?一個更深層的事實構成的宇宙。而我們要付出的,就是找出兔子洞的能力。”
他稍事停頓,好讓他們消化吸收自己剛給出的隱秘信息。“你們有多少人聽說過保羅·法洛斯?”
有幾個人確實聽過。他們把自己所知的關於這位作家的一切都告訴了奧爾迪斯。他們知道,沒人確定法洛斯是誰——不能真正確定。他的第一本小說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評論家和學者們越是召喚法洛斯站到聚光燈下,他越是拒絕現身。他開始像幽靈般隱身退去。人們開始各種猜測,有的公開發表,有的則僅限於在美國各所大學的文學係裏風傳——法洛斯是品欽,他是巴思[1],他是艾柯。或說他就是查爾斯·盧瑟福,百科全書推銷員,法洛斯的書背後就印著他的靚照。但至今仍沒人清楚;坊間沒有關於法洛斯的采訪,沒有他的口述曆史,事實上,沒有任何證據能證明,除了是個筆名外,此人還能是什麽。
但即使是筆名也能被搜索出來。而法洛斯從來沒有。
“保羅·法洛斯是在玩一場遊戲,”奧爾迪斯說道,“我想通過這門課把你們帶入這場遊戲。而我們將要解開的秘密,就是作者本人。我們會讀法洛斯現有的小說,或許如果我們夠幸運,我們還會發現這位大作家的真實身份。”
學生們陷人了沉默不解。
“你說發現他的身份是指什麽?”終於一個名叫雅各布·凱勒的男生開口問道。他是賈斯珀橄欖球隊的—名進攻線衛。一個謎一樣的人物:大塊頭,但卻眼神溫柔、笑容可掬,他的手指尖總是帶著劃線的粉筆留下的白粉。他是橄欖球隊裏惟—能背誦濟慈的人。
“凱勒先生,我是指,”奧爾迪斯說,“這門課你們要完成一個作業,就是找出保羅·法洛斯究竟是誰。”
“但這沒有
一點道理。”後排一個聲音說道。劉易斯·普萊恩是輔修心理學專業的學生,也許也是班上惟一沒有對書癡迷到著魔的人。“三十年來人們一直在搜索法洛斯。專家、學者、陰謀論者各顯身手。我們一群小小的賈斯珀學院夜課班的學生又怎能找到他呢?”
“你必須對自己的能力多點信心,普萊恩先生。”
學生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他們感覺受了鼓舞,有了力量——同時又有一點害怕。他們的第一堂課就快結束了。他們已被告知,屏幕在預定好的時刻就會變黑。電視信號也就隨之沒有了。
“下堂課之前你們的閱讀作業就是讀法洛斯的成名作《線圈》的前五十頁。明天早上你們會在校內收發室收到完整的課程提綱。”奧爾迪斯說道,“但今晚我想給你們留一個問題。姑且把它叫做咱們下一次課之前的家庭作業吧。這是與大作家保羅·法洛斯息息相關的一個難解之謎。”
大家都把筆停在筆記本上,等著記錄。
“穿深色大衣的那個人叫什麽名字?”
說完奧爾迪斯緘了口,幾秒鍾後他的影響也沒了了,再次消失在屏幕上·
那天夜裏亞曆克絲·希普利難以成眠。
她躺在菲爾布裏克樓自己的寢室裏,她的室友在上鋪輕聲打著鼾。
她凝視著黑暗,腦子裏一刻不停地想著理查德·奧爾迪斯,想著第一次見麵的晚上他跟大家說話的樣子,想著他突發的痙攣。真可怕。是那麽奇異而可怖,亞曆克絲不懂自己當初為什麽會選了這門課。
可是……
這門夜課又很吸引人。這種體驗不同於她在賈斯珀學院做過的任何一件事。有機會去揭開保羅·法洛斯的身份之謎,不管這聽起來有多麽荒誕——但這就是亞曆克絲期盼的那種探險。就因為這異乎尋常的作業,她明白自己將會跟著奧爾迪斯和他的課直到最後,不論發生什麽。
她已經讀了《線圈》的前七十五頁。她那本書脊已起皺的平裝本安放在房間那頭內嵌的小書桌上,邊上貼著一張橙色的“二手”標簽。自從上大四以來,她已經變得低調了些。曾有段時間亞曆克絲隻買新書,而且想都不曾想過會在邊邊角角的地方寫字。但現在她得為上哈佛存錢了,於是二手書便成了她能力範圍內的惟一選擇。其他同學的筆記寫得字裏行間哪兒都是,一點空白的地方都不放過。對她而言,這就像是褻讀神靈。
住在離她學校二十英裏遠的達林鎮
上的母親曾警告過她,不能上奧爾迪斯的課。太邪惡了,她母親說。這個人,和他的課——一切都是邪惡的。但是亞曆克絲知道理查德·奧爾迪斯教授也是無與倫比的。她曾讀過他在獄中寫的關於美國偉大作家的文章,簡潔明晰,讓她感到親切。他談論那些書的方式她都感同身受——好像它們就是交流最真實的形態,既原始又神聖。他曾說書就是一把鎖,而它的讀者就是鑰匙。太他媽對了,亞曆克絲想。
而今晚,有些東西改變了。
躺在那兒,聽著樓下四方院裏那些晚歸的學生窸窸窣窣的聲音,亞曆克絲無法去碰她腦子裏想的事情。無法說清楚。第一眼看見他時,一種想法就在她腦海裏擴散開來,奧爾迪斯將會改變她的人生。這並不是說她不再相信他能給予她任何教導:或許他和他那些奇怪的想法確能令她受教。隻是,現在看來他並不如她曾想象的那般堅不可摧。不像他在著述中顯得那般無遮無攔或是優美雅致。出現在屏幕上的那個人身上有一種……一種幾乎可以說是脆弱的東西。敏感易碎。
瞧你自己,亞曆克絲。為一個謀害了兩條人命的冷血殺手變得這般感傷。
她想起了那道謎題。奧爾迪斯留的“家庭作業”。
穿深色大衣的那個人叫什麽名字?
這究竟是指什麽亞曆克絲毫無頭緒。《線圈》開頭幾章集中筆墨描寫了世紀之交時的紐約社會。那是一本用詞非常中規中矩的小說。亞曆克絲知道書裏有隱含的意蘊,不僅是字裏行間的描述,而且據信關於法洛斯本人也另有深意,但她就是參不透。她第一次讀這本經典時還是個高中生,那時她對這故事隻覺索然無趣。就這?她記得自己曾想過,這麽些閑言碎語就湊成了一本書?
但現在是理查德·奧爾迪斯告訴他們,法洛斯的小說原本就不是什麽小說,而是真正的遊戲。是小說家自己藏好的遊戲。不僅如此,那晚奧爾迪斯還進一步地給了他們一條線索,由此也許能帶他們進人……他是怎麽說的來著?對了,進入兔子洞。
穿深色大衣的那個人叫什麽名字?
名字……深色大衣……遊戲……
亞曆克絲從床上一躍而起。她的室友,新罕布什爾州來的化學專業的名叫梅瑞狄斯的女孩,在上鋪上被嚇了—跳。亞曆克絲的腦子飛轉著,在黑暗裏她伸手摸索,從桌上抓起那本《線圈》。接著她進了她們兩個女孩共用的小衛生間——這是作為大四學生的優待——關上門,打開了鏡前燈。
她翻著書頁,一目十行地瀏覽著,快得字跡在她眼裏幾乎模糊成一片,搜尋著任何與深色大衣相關的蛛絲馬跡。隻有這樣才說得通:這本書是他們這門課惟一的教材。到明天之前沒有任何課程大綱,沒有任何講義。奧爾迪斯一定是要他們在《線圈》裏找答案;他一定是的。
她的眼睛終於累得不行了,這時她才把視線從書頁上抬起,望向洗臉池上方的鏡子。該放棄了,忘了這些瘋狂的東西吧,她想,其他某個人現在肯定已經解開謎題了,而當那個人拿到答案時我們九人都會——
她僵住了。
就在那兒。在鏡子裏。一張圖片就在那本書的背麵。
亞曆克絲動作放緩了,慢慢地把書翻過來。
封底上一般都是作者的照片。那是個她清楚並非真正的保羅·法洛斯的人。或者至少沒人能肯定這究竟是不是他。這張圖片已被印在了後來再版的這本小說的多個版本上,而這完全是因為:沒人真正知道作者的身份,因此這張百科全書推銷員的肖像便得以存留。
她低頭看這人的臉。看他的大背頭,和那幾乎是精雕細琢的笑容。看著他把手交叉放在腿上的樣子。她看著他穿的那件深色大衣。
這人叫什麽名字……?
沒等她自己迴過神,亞曆克絲已經出了衛生間行動起來。她籠上牛仔褲和她那賈斯珀學院的運動衫,扣上梅瑞狄斯的羊毛帽,然後盡可能輕地出了房間,手裏仍抓著那本小說。她下了電梯,走出菲爾布裏克樓,鑽進了四方院裏冰凍徹骨的夜色中。
斯坦利·m·菲斯克圖書館隻能從西門進出。亞曆克絲敲入那串編碼組合,進到樓裏,頓覺一陣溫暖。夜班管理員正在值班,那是個名叫道斯的矜持女人,她穿得就像奧斯汀小說裏的人物。“亞曆克桑德拉·希普利,你要做——”
但亞曆克絲已經掠過她往圖書館後排的架子走去。這時候館裏已空空無人,除了幾個神鬼人物無聲無息地坐在燈下看著書。
文學評論就在這後麵。她對這兒了如指掌:還是賈斯珀的大一新生時,她就在這兒的書叢中鑽研,對這兒所有的犄角旮旯早就爛熟於心。
她在這些書架盡裏頭的架子上找到了那本關於保羅·法洛斯的有名的論著,架子上方一團紅色的應急燈光剛夠照亮書頁,讓她看得清書上的字。這本書叫做《腦筋猜謎:保羅·法洛斯的世界及其書》,1979年奧弗蘭出版社版權所有。書的作者是
理查德·奧爾迪斯博士。他寫這本書是在杜孟謀殺案發生前三年。
亞曆克絲翻到索引部分。她要找的內容就在那兒:奧舍·法托拉夫。而真正那位百科全書推銷員,就是照片裏實際的那個人的名字,就在她嘴邊,她卻說不出來。她知道奧爾迪斯在他當晚的課上提過這個名字。該死,亞曆克絲,你怎麽不注意聽講。
她開始把書翻折好,準備在這微弱的光線下掃描帶著名字的這一頁——
但有什麽事讓她停住了。什麽東西令她僵在了那兒,燈光血一般地灑下來,周圍的空間安寧而靜謐。她的脈搏,之前還是狂亂的,現在卻奇怪地變得舒緩了。亞曆克絲冷靜了下來。她腋下和頭皮上滲出的汗開始變涼。她的整個身體變得僵硬了。
書頁的空白處有手寫的字跡。
狂躁的鉛筆字跡,數字和字母混為一團,各種符號自上而下旋圈畫著,像某種瘋亂的、痛苦的語言。
這究竟是什麽?
亞曆克絲審視著這些字跡。在頁麵下方,她看見了幾行清晰可辨的句子。它們和其他字寫得不一樣。這些字跡顏色更深,浸入書頁表麵,幾乎像是刻上去的。寫字的是一隻冰冷的手。一隻決心要讓人發現他留言的人的手。
我祝賀你發現了這條留言。你已經走得非常遠了。現在你必須細細查看本書。
亞曆克絲的視線掃到下一頁上,這些生硬的字跡並未結束。她又發現了幾行出自同一隻手的句子。
亞曆克絲·希普利接下來讀到的一段話將改變她的一生。
理查德·奧爾迪斯是無辜的。要找出在杜孟殺害兩名學生的人真正是誰,必須先找出保羅·法洛斯的真實身份。這兩個謎題是同一個謎的兩麵。千萬別告訴任何人你看過這段話。
亞曆克絲腦子一片灼熱,她盡可能自然地朝圖書館前門走去,然後把那本書借了出來。那位矜持的圖書管理員並未有一點疑心。
“英語專業的,”她說道,“你老是這麽用功。”
[1]約翰·西蒙斯·巴斯(johnsmmonsbarth,1930-),美國當代小說家。
亞曆克絲
現在
這位老人,她信賴的朋友,已經失明了。現在他就活在他的藏書和他曾執掌的這所學院的記憶裏。他的胡桃木書桌上方掛著一張他和前任院長的合影,相片因年代久遠已經卷曲。另有一張
是他和一位早已作古的諾貝爾獎得主的合影,相片上的兩個人襪子都掉到了地上,臉上掛著醉醺醺的憨笑。然而他最寶貴的收藏卻是一幅小孩玩的拚圖。這幅拚圖被粘好裝裱在一張薄板上,畫麵是無數小碎塊代表的立體圖案拚成的一張扭曲的人臉。拚圖下麵寫著一句說明:致吾友菲斯克院長,我們會找到法洛斯。理查德·奧爾迪斯。拚圖上標注的時間是1985年12月25日。也就是說這是奧爾迪斯在監獄裏做的。
亞曆克絲的視線掃過雜亂的書桌,滿腹疑問地用指尖撫過桌上泛黃的書本。她的心快跳到了胸口,但表麵上她依然保持著平靜。
“真可怕。”老人說道。他坐在房間裏麵角落陰影裏的輪椅上,濕潤的眼睛眨巴著泛著光。“真可怕啊,我們的邁克爾發生了這種事。我們學院發生了這種事。你在那邊做什麽呢,亞曆克絲?”
她停住雙手。臉頰覺得發熱。
“沒什麽,菲斯克院長。”她說道,“就是看看這間房子裏的陳年舊物。”
老院長喘了口氣。黑暗裏融入了某種東西,屋裏的氣壓也降低了。一種在親吻前、在神秘降臨前常有的觸電感襲來。他轉向屋子前麵。
“那是不存在的。”他說。
這句話說得她發蒙。她從亂作一團的書桌上抬起視線。
“我不懂你的意思。”她虛弱地說。
“不管你聽到了什麽,亞曆克絲,不管他們告訴了你什麽——你在這房子裏都不會找到那書稿。”
“我沒聽到過什麽,這和跟奧爾迪斯說謊不一樣,從前的院長已經不在了,他的頭腦現已變作了一團糨糊。他已九十四歲高齡,早已大不如前了。她望著他,隻見他那灰白臉頰上的唾液殘痕閃閃發亮。那位全天候護工——她剛才進來時碰見的一個中年男子——一會兒就會進來喂他吃飯。
“那些關於法洛斯的陳年破事——都結束了,亞曆克絲,”菲斯克繼續說道,“你在上夜課時了結了這件事。正是你。”
“當然。”她一邊應著,一邊在想:您錯了,院長。這永遠不會結束。
隨之一陣沉默,她的視線又本能地遊移到書桌上。她說道:“今天上午我去找了奧爾迪斯博士。他說不論是誰幹的,這人是在重造杜孟謀殺案。”
“理查德,”菲斯克笑了,“說不定就是理查德殺了邁克爾。”
她大吃一驚。“你不會真相信是他的,對吧?你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