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桓、樊雲彤從枳都出發時,打前戰的六公子府的行人(使者)率先出發了。


    使者到了虎安山,瞫伯心不在焉接待完,令人送入館舍,召屬下商議。


    瞫伯道:“這次大夫鄭桓要來,其意果真是專為貢品?”


    相善道:“一來收舊債,二來揚新威,三來堅戰心。”


    若春沛道:“相大夫之言,正是此理。鹽水戰敗後,鬱水成為重點戰場,從勢論,楚強巴弱,鬱水隨時有失去的可能。鬱水一失,楚軍可下丹涪水,兵鋒直指枳都;枳都若失,我巴國首尾不能相顧。因此,君上極重視丹涪水。”


    瞫伯服其論,道:“不可怠慢。”


    苴懷道:“邑君,還有一事:枳都開出的貢品名冊之中有一個必須品名,其中有天尺神茶。自從二十多年前為取神茶一次就死了十多人,先邑君於是下令從此不再采集神茶,如何辦理?”


    相善道:“先邑君並未下令從此不再采神茶,而是說若無江洲明旨,可不采神茶。依我之見,此次鄭桓專門打條路來,本就是為宣示權威,如是推卻不辦,必以為我部不肯賣力。”


    多人道:“相大夫之言有理。”


    瞫伯道:“時下正是早茶采製季節,令荼氏采集天尺神茶。”


    瞫夢龍一直未發過言,這時道:“聽說同鄭大夫來的是樊雲彤,此人勇冠三軍,我們打小就有交往,到時侯,我想去迎接他。”


    瞫伯笑道:“此事不需你來發言,已有安排。既是如此,隻要信使到了,你可隨春沛到龍溪口接客。”


    采神茶命令傳到金巴山腳下、丹涪水岸邊的荼氏部族,這裏是虎安山大部族在丹涪水岸邊最下遊的一個子部族,主寨建在丹涪水支流砠梁河(後稱石梁河)的入水口處。


    本來,在再下遊幾十裏遠,還有一個麻灣洞,人數很少,不知來自何處,洞主稱為麻大姐,洞中人全是漁姐漁夫,雖然也在虎安山大部族的地盤內,但曆代虎安伯對麻灣洞不征賦、糧,不調武士,也就是不對虎安山承擔任何義務,原因是有一年洪水,當時的虎安伯及其一個兒子、一個孫子同船在麻灣洞附近的江水中翻舟,幸得麻灣洞的人救了命,由於這個兒子、孫子後來都成了虎安伯,因此也就是麻灣洞人一次救過三個虎安山首領的性命。麻灣洞的人也從不惹事,與其他部族之間幾乎沒有往來,隻有不能自給的鹽等生活必須品,才與其他部族互通有無,就像隱士一樣生活。


    聽到采茶命令,首領荼謹大驚道:“這,這,這,如何是好?”叫苦連天,召眾人商議。


    荼者,古意之一就是茶。且說這裏荼氏,傳說是神農氏的一個支係,擅於識茶、種茶,很多年前來到金巴山下的蜒水 邊,聽說山上有神茶,於是在此定居下來,探取神茶,種植茶樹,遂以荼為姓,山中數個小部族歸於荼氏。


    天尺神茶出自金巴山頂的天尺峰。天尺峰,高聳入雲,意為離天僅一尺之意。天尺峰頂,有天然生的茶樹,其葉醇香非他茶可比,荼氏人為紀念先人神農氏,稱為“神農茶”,久而久之,有人簡稱“神茶”,因峰名而又稱“天尺茶”,是藥用和飲用的極品,向巴主宮和虎安宮的貢品,當然不僅僅是為了飲用,更是高檔藥材。


    天尺神茶數量極其有限,常人無權飲用,於是荼氏人便借采神茶之機,采集神茶種或是小茶苗到天尺峰之下的緩坡地種植,漸成一座茶園,人稱“天尺茶園”。不過,這等移植茶,品味自然要次一等,但仍是極品,據史載,後世乾隆年間,仍是貢茶。在當年,天尺茶園的極品尚不能用於胡弄巴主宮和虎安宮,每年仍要去天尺峰采神茶。可是,要采神茶,須過野人溝、怪獸嶺等多處險地,所以每年采集神茶,都要死傷人員。荼氏人代代埋怨最先將神茶獻給巴主宮的祖先。


    多數人尚未到,有人來報樊氏部落樊芪求見。荼謹大喝道:“提樊參的人頭來了嗎?”


    報告者嚇了一哆嗦:“好像打的空手。”


    荼謹道:“那他來做什麽!我兩家的仇,隻有一個解法!正忙正事,他來湊什麽熱鬧!給我打出去!”


    老者荼觀道:“樊氏數次來人,我看樊參是誠心誠意 何不一見?亂麻絲越纏則越緊,冤家宜解不宜結。”荼觀乃荼謹親叔,荼謹隻好道:“看他這次又如何說!”


    提到樊氏,荼謹不能不想起一樁舊恨。


    ———— 十四年前,貓兒溝樊氏部人從枳都迴鄉,坐小船過了金巴山荼氏寨不遠,纖夫拉起吃力,大喊暫歇,六人在舟上休息片時。此時正值冬季,又遇多少年才見的天幹,水位大跌,一人下舟去岸邊活動筋骨,突然見前方一處低處的岩石縫上有股水冒出來。這人心想必是龍洞水,便想上前洗把臉,先捧來嚐了一口。不想,這一嚐,嚐出好事,大喜,但壓低聲音道:“快來!有鹽水!”舟上五人聽見喊聲,急來嚐了,無不歡喜,又將縫口刨開,水越發大起來。一人喜道:“且休張揚,快迴去稟報寨主。”


    樊氏首領樊周得知好消息,比妻生了子還高興。


    第二日,天剛麻麻亮,樊周點起本部武士、石工匠人一百餘人,分數舟直下鹽泉之處,插上標記,開始量算,設計如何開發。


    正當樊氏人搞得熱火朝天之時,一隊舟隊從下遊開上來,領頭的正是荼氏首領荼倫及其長子荼謹。荼倫時年已過五旬,聞聽樊氏來搶鹽泉,披掛而來。


    荼謹在舟上大喊道:“狼有狼窩,鼠有鼠洞,這裏是我荼氏地盤,你們來打什麽幹幫!快快離開!”


    岸上樊周長子樊參,時年三十餘,與荼謹年紀相當,大聲迴叫道:“大江朝天,各有半邊,這丹涪水上千裏,也是你荼氏的!”


    荼謹叫道:“那就稟報邑君,由虎安宮來決斷!”樊參叫道:“丹涪水河灘上自來的規矩,誰先看見是誰的!何況,你荼氏敢來與我貴族相爭!”


    兩不相讓,劍拔弩張。樊參率先一箭,正中荼倫頭部,瞬間點燃戰火,在江上、灘上大戰一場,各死數人,傷數十人。荼倫次子荼慎也受重傷。


    這一來,衝突陡然升級。樊周見形勢難控,天也快黑,先下令撤退,並急令人快報虎安宮。


    荼氏人群情激憤,磨劍擦弓,誓要追擊,荼謹理智,見父親、二弟傷重,下令迴寨,明日大戰。


    當晚,荼倫死去。死者為大,荼謹令先辦喪事,然後大起兵丁,踏平樊氏。


    瞫玉得到消息,正是晚間,連夜連晚親自與山師將領瞫劍率一百武士出發,次日趕到荼氏部族,多方安撫。樊氏賠了多少好話、多少財物,才將事態平息。


    事情雖然平息,樊、荼二氏從此結了大怨,老死不相往來。


    荼倫次子荼慎在這一場惡鬥中背部受傷,當時醫治痊愈,不料事隔一年,發背癰而亡,荼氏人自然要把這一筆賬也記在樊氏身上。


    荼倫一妻二妾,人丁興旺,共六子三女,正妻生荼謹、荼珍、荼觀,一妾生荼慎,一妾生荼賢、荼良。此時荼珍已先逝。


    荼謹之子荼天雲、荼慎之子荼四、荼賢之子荼七、荼良之子荼十一等一班少年兒童親眼見到親人死於仇人之手,比荼謹兄弟還要恨樊氏入骨,齊聚宗祠,叩頭發誓,刺腕出血,要找樊參報仇。


    順便交待一句後話:因此爭端,鹽泉開發一時擱下。又因冬天過後,春雨一發,那鹽泉被江水淹沒,再加後來戰事不斷,便一直沒有開掘。至宋代,有人再次發現這處鹽泉,直到清代才開掘出來,後來又沒落。這處鹽泉水,《輿地紀勝》卷一百七十四《涪州?景物下》有記載:“白馬津……有鹽官。”既置有鹽官,必定盛產鹽巴。


    ———— 想到這些,荼謹暗道:“難道殺父之仇,真要按虎安宮的調停,等楚國人被趕走了才能再報嗎?可惡的楚國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烏江戰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背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背兜並收藏烏江戰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