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美人雖已住進了東北莊但是卻是黑戶。沒有名份的女人住進了隊長段孝玲的家,也就很自然地成了東北莊裏人們談論的閑事話題。村長劉學偉聽說了,支書宮兆光也聽說了。這事究竟該怎樣解決才能安撫民心,怎樣處理才能體現黨的政策在該事件中的正確性。
村長召集村幹部開會。支書宮兆光,隊長段孝玲,還特別邀請了村婦女主任李玉芹。“今天的會,主要是商量商量南洋迴來的劉桂美加入東北莊當社員的問題。大夥都知道,劉桂美現在舉目無親,我們的口糧都是按人口分的,她吃在誰家或住在誰家都是個問題,大家想想看怎樣安排這個人既能符合黨的政策又能說服村民。”劉學偉說完看著大家。支書宮兆光順手掏出了一支煙點著夾在了指縫中,隊長段孝玲想聽大家的意見,婦女主任李玉芹正在沉思。
會議的氣氛很嚴肅。三個大老爺們和一個村婦女主任為一個南洋歸來的南洋姐開會,這在村裏還是大姑娘上轎頭一迴。
開會要有人說話,不說話就這樣坐下去,一是沒意義,二是浪費時間,三是犯困。段孝玲想聽別人的意見看來一時半會兒是聽不到了,隻有自己先說,其實他也沒想好,更不知道這話該從何說起。隻不過是想打破現在的僵局。
“剛才村長說了,家家的糧食都是按人口分的,吃的少一點就會餘一點,這樣加一個人吃,時間長了都受不了。”
這些話是村長前麵說過的,段孝玲重複了一遍,一是讓會議室裏有聲音,二是想拋磚引玉,三是讓大家的腦子再動快一點。
“剛才村長還說了,就是劉桂美到隊上當社員,可以說是入戶吧。噢,對了,入戶是解決口糧的關鍵。”段孝玲說著說著引出了一個主題,入戶。
“入戶必須先有成份,給她定個什麽成份呢?劉桂美挺可憐的,舉目無親,隻有靠我們大家給她幫助和支持了。”支書宮兆光終於找準了話題。
“就給她算個貧農吧,其它的成份對她都不太粘邊。”段孝玲說。
“差不多”、“也行”、“同意”、“就這麽定了”。四個人都發表了意見。
“成份定了,隊長,人就安排到你們一隊,你看給她派個啥活幹。”村長說。
段孝玲說∶“她住在哪兒呢?”
李玉芹說∶“先住我那兒吧,我家有一間閑屋。”
宮兆光說∶“好!這樣一來比較方便,二來你也可以多幫助她,三就不說了,就這樣決定。”
這個會開的太成功了,太偉大了。短短的一個會議解決了成份、戶口、住房三項人生的重大問題,這在曆史上是沒有聽說的。這個會議有曆史意義,更有現實意義。這個會議最起碼可以寫入村史和隊史。
2
劉桂美同李玉芹住在了一起。
兩人相處才幾天,就如同親姐妹。挑水、洗衣、上工、吃飯總在一起。劉桂美習慣了不論幾個人吃,都出自一口大鍋的飯。慢慢地劉桂美學會了拉風箱、燒草、拌煤等家務活。
隊裏分得口糧倆人放在一起。特別高興的是倆人可以盡情地說些女人之間的悄悄話。
李玉芹比劉桂美大兩歲。按理說應該懂得多,其實不然。特別是在男女之事上懂得就更少了。李玉芹的身世說來也很不幸,家裏的獨生女,父母去世後就變成了孤兒。幸虧念過幾年書。解放了,東北莊的女人能識些字的隻有她。理所當然就當選了婦女主任。婦女主任不了解婦女笑話嗎?不是笑話是世俗造成的。世俗的東西有偏見。但是,主要的是人要有主見。
劉桂美經常洗澡。李玉芹不喜歡洗,不是不髒是沒有那種習慣。就為這習慣,劉桂美提醒李玉芹已經不下十次了。李玉芹總感覺洗澡麻煩,要是剛好把衣服脫光了,進來男人那不丟死人了。當然,現在倆人住在一起,那樣的尷尬機會少一些。
女人就應該愛幹淨,因為女人髒的地方比男人多。女人就應該勤快,因為女人愛美的心思比男人多。女人知道害羞就長大了,女人懂得美醜就成人了。這是劉桂美給李玉芹說的一段話。
今天倆人出的工是一起打草垛,衣服裹的再嚴也當不住塵土,尤其是頭發上一撥拉都往下掉土。不洗澡看來是不行了。倆人一起燒了水,關上院門,插上門閂。李玉芹還不放心,索性將屋門也閂上了。
“這個盛玉米棒子的木盆漏嗎?劉桂美指著牆角的木盆說。
其實劉桂美剛般過來的時候就看上這個大木盆了。隻是沒好意思問李玉芹。沒有澡堂就不用說了,用小臉盆洗澡就像洗另部件,一件一件地洗不僅麻煩,而且沒有洗澡時的那種舒暢感覺。
“不漏吧,就是好長時間沒用髒的很”李玉芹說。
“不害事,洗洗幹淨就行了。”劉桂美爽快地說。
一大盆熱水擺到了正屋當中。劉桂美讓李玉芹先洗,李玉芹不好意思硬要劉桂美先洗。都是女人有什麽不好意思,不知道。推來推去最後決定一起洗。劉桂美脫衣服的速度比穿衣服快,三下兩下就變成了赤條條。李玉芹沒那麽利索,邊脫衣服邊看著劉桂美,總感覺不好意思。李玉芹不好意思是有原因的。一是沒有當著人麵脫過衣服,二是身材不太像女人。按說二十五六歲的女人,胸脯不會這麽小。其它地方可以說成膀大腰圓,按她自己給劉桂美說的,就是該細的地方不細,該高的地放不高,該白的地放不白,隻有一個最隱秘的地方像長滿茂盛的雜草比劉桂美的濃密。劉桂美並沒有笑話李玉芹,隻是找不到恰當的語言給她說。李玉芹終於脫完了衣服坐進木盆,劉桂美開始給李玉芹往身上撩水,撩著撩著感覺不得勁,索性找了一個水瓢,一瓢一瓢地從李玉芹頭上往下澆,順著流水劉桂美故意去摸李玉芹的胸,沒摸幾下小胸頭頭就挺了起來。李玉芹咯咯地笑著更不好意思像躲癢一樣躲來躲去。
“別躲了,老實說舒不舒服?該嫁人的大姑娘了還這麽羞澀。不開竅。”劉桂美故意逗著李玉芹。
“我這麽醜,誰會來娶我?”李玉芹自嘲地說。
“誰說你醜了,別再那麽傻,我告訴你吧,你一點都不醜。我要是個男人都會娶你。”劉桂美老實地說。
“去、去別拿我開心。”李玉芹認真起來。
“真的沒拿你開心,你的胸比我小是沒有被人摸過。要是被男人摸過了就會越摸越大的,我不騙你。”劉桂美也認真起來。
李玉芹更不敢相信,轉過身來用驚奇的目光盯著劉桂美。忽然,李玉芹又發現了新大陸似的看著劉桂美的下身。劉桂美以為自己身上有什麽東西,也低頭跟著看起來。當看到最隱秘的地方時她明白了。
“你的下麵跟我長的不一樣是嗎?”劉桂美看出了李玉芹的心思。
李玉芹一臉的不解。
“這些毛毛像雜草一樣需要修理,尤其是女人,不修理會得病的。這是我以前學過的。”劉桂美像老師一樣給李玉芹講著。
“還有講這些的學校?”李玉芹感到更新鮮。
“其實,這些道理很簡單,你自己不覺得那裏髒嗎?所以,要經常洗,才能少得病。劉桂美繼續說。
“你懂得真多。”李玉芹打心眼裏感到佩服。
3
劉桂美自從搬出段孝玲家,有好長時間沒有見著大嬸了。一想起大嬸就有一種親人的感覺,老想著過去看看。本來是一個東北莊,現在被生建機械廠隔成了東莊和南莊。雖然不算太遠,可至少有三、四裏地。劉桂美現在住在東莊,大嬸家在南莊。
劉桂美穿上大嬸給改做的藍布褂,對著鏡子稍微打扮了一下便出了門。這些日子幹冷,一直沒下過雨。小風一吹,總會有一些塵土打著旋跟著人跑。劉桂美正走著,身後傳來了驢車的聲音。劉桂美讓到了路邊,想讓驢車先走。驢車到了身邊不走了。
“大姐,去哪兒?”
劉桂美見是李洪新趕的車,這車她來東北莊後不止一次地坐過,主要的是這車還拉過張成新。劉桂美打心眼裏感激這個趕車的小夥子。
“到南莊看看大嬸去。”劉桂美說。
“上來吧,我捎你去。”李洪新說完,劉桂美便爬上了車。
“大姐,這些日子你一個人過的慣嗎?”李洪新問。
“還可以,我現在和李玉芹住在一起。不過有時候也感覺挺悶的,沒有啥好玩的地方。”劉桂美說。
“明天是李村集,我帶你趕集去不去?”李洪新說。
“趕集是什麽意思?”劉桂美問。
“趕集就是逛街,集上人可多了,幹什麽的都有,好耍的很。”李洪新得意的說。
“真的好玩嗎?有賣東西的嗎?”
“賣啥的都有。”
“真的?”
“真的,我還能騙你不成。”
“那就說好了,明天我跟你一塊去趕集。”
“得了。”驢好像是聽懂了李洪新的話音,快步跑了起來。坐車就是快,說著話就到了南莊。
“我過會兒來接你?”李洪新問。
“不用了,我自己迴去。”劉桂美跳下車剛要走,忽然想起問到∶“哎,你叫啥名字,我還不知道呢。”
“我叫李洪新,就是李家的一顆紅心的意思。”李洪新高興地開著玩笑,驢車歡快地向前跑去。
大嬸也是個閑不住的人,一有空就自己找活幹,此時正在院子裏搓著玉米棒子。見到劉桂美進來很高興。
女人天生就愛閑談,任何時候都有說不完的話。轉眼時間就到了晌午,段孝玲迴來了。看到劉桂美正和娘在寒暄就笑著點了點頭。
“喲,晌午了。我該迴去了。”劉桂美站起身。
“別急,就在這吃飯。吃完飯再走。”大嬸拉住了劉桂美不讓走。劉桂美也沒在推辭。
飯還是老三樣,地瓜幹、熱粘粥、鹹菜瓜幾。
“剛才生建機械廠來人說,想要咱河裏的沙子建廠房。他們不給現錢,拿東西換。我一時想不起該給隊上換些啥東西?”段孝玲一邊喝粥一邊說。
“換些啥?白麵他們肯定給不起,地瓜咱們也不稀罕,就讓他們給咱些玉米麵你看咋樣?”劉桂美用詢問的目光看著段孝玲。
“玉米麵?”段孝玲很驚奇。
“玉米麵現在咱東北莊也不常吃,玉米麵便宜,還可以多換一些。”劉桂美說完用求助的眼神看著大嬸,想讓大嬸也同意她的建議。大嬸聽劉桂美說的確實在理,沒有表示反對,但,還是想聽聽兒子的意見。
“這到也是個辦法,一會兒我跟他們生建機械廠的人再商量一下,看他們同不同意。”段孝玲看著娘說。
“要是生建機械廠的人同意這樣幹就好了,眼下大夥都閑著,正好有事幹了。”劉桂美說完,三個人都樂了
4
李村集真是個大集。方圓百裏的人,每逢陰曆初二、初七都會集聚到這裏。男女老少,穿著各種各樣的衣服,拿著各種各樣的東西擠再一起,推來擁去。五花八門幹什麽的都有。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應有盡有。
劉桂美在李洪新的帶領下,在人頭攢動的人流裏穿梭。熱鬧,真的好熱鬧。所有的人都顯得快活,誰擠誰、誰撞誰、誰不小心踩了誰,幾乎都不答理。劉桂美的興致一下變的非常高。不管人群裏是做什麽的,她都想擠到跟前看一看,不管買不買,來到集上總得開開眼界。李洪新總是要大聲喊著大姐,不然就會走失。
“大姐,你想買點什麽?”李洪新關切地問。
“不著急,轉轉看看再說。”劉桂美滿心歡喜。
農村人趕集像過年。大的牲口有豬馬牛,小的動物有狗雞鳥。大的容器有缸桶盆,小的家什有鍋碗勺。大到上房的梁,小到封窗的紙。五穀雜糧醬醋茶,香精調料和油鹽。有錢得用錢買,沒有錢的拿物換物,真是多種經營多種方式。
劉桂美樣樣東西都看的非常仔細,心裏在盤算著自己的主意。在這個集市上她仿佛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東北莊由窮變富的途徑。別的不擔心,擔心的就是劉學偉、段孝玲和李玉芹。不知道他們能不能認可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如果按照現在東北莊人的活法,再過十年是窮,再過二十年還是窮。光靠集體分得那點口糧,其他啥也不幹,窮是必然,不窮才是偶然。
劉桂美隻顧心思著這些事,差一點和李洪新走散。現在走散了不要緊,自己能走迴去。隻是沒有人能幫她拿迴去想要買的東西。李洪新非常緊張,大聲地喊著‘大姐’,他不想劉桂美走失,劉桂美走失了他迴去不好交代。他使出好大得勁才看到劉桂美,拚命似的擠了過來,緊緊地抓住了劉桂美的手。“大姐,千萬別鬆手,一鬆手走瞎了就找不到了。”其實,劉桂美很樂意李洪新拉住她的手。迴到東北莊後就沒碰過男人的手。拉著李洪新的手,劉桂美此時還有了一種心動的感覺。
“大姐,前麵就剩下賣雞的了,要不要去看?”李洪新大聲問到。
“看,我就是想去看賣雞的。”劉桂美來了興趣。
離雞市還有十來米,雞的叫聲就傳了過來。李洪新拉著劉桂美擠了進去。各種各樣的小雛雞,毛茸茸的叫個不停。一擔但、一筐筐可愛極了。
“大姐,要買雞娃嗎?”賣雞的漢子詢問到。
“是啊,你這雞都是啥品種?”劉桂美挺內行地問。
“有蘆花雞、壽光雞、還有萊陽雞。”賣雞的漢子指著一筐筐雜色的、黑色的、黃色的雞娃說。
劉桂美轉身問李洪新:“你會不會看雞娃?哪種雞娃長的快?”
李洪新直搖頭“不知道,沒養過。”
“大姐,這蘆花雞是美國品種,能長大個頭。就是不太好養。這黑色的是壽光雞,是咱國家有名的品種,體高腿長,每年能下一百多個蛋,就是成熟較晚。還有就是這萊陽雞,雖然個頭不大,但是長的快,下蛋早。地道的土生土長,好養活。”賣雞的漢子仔細地介紹著他的雞娃。
劉桂美聽的直點頭,她認為現在最需要的是長的快下蛋早的雞。便問到∶“萊陽雞多少錢一隻?”
“五分錢一隻。”
“我要賒行嗎?”劉桂美問。
“我看大姐是真心要,行。你要賒幾隻?”
“一百隻。”
“一百隻?你能養的過來?”賣雞的漢子有點吃驚。
“能。你要信我的話,明年來拿錢就是了。”劉桂美誠懇地說。
“大姐,你是哪個場的?”賣雞的漢子問著,隨手掏出個小本。
“我是東北莊一隊的,我叫劉桂美。”
“你在本上簽個名。”賣雞的漢子遞過小本。
“好。”劉桂美接過本子就簽了個名。
賣雞的漢子拿過一個小筐,數起了雞娃。一百隻雞娃密密的擠在筐裏,嘰、嘰、嘰得叫個不停。劉桂美謝過賣雞的漢子,讓李洪新幫忙提著雞娃往迴走。
“這麽多雞娃你咋養?”李洪新一臉的不解。
劉桂美笑笑沒吱聲,開心地望著唧唧亂叫的雞娃。
忽然,劉桂美拉住李洪新的胳膊說:“迴去,你還要給我幫個忙。常給弄點牛奶來。”
牛奶養雞娃更新鮮。李洪新這樣想著,趕著驢車。劉桂美抱著雞娃坐在車上,高高興興地返迴了東北莊。
李玉芹迴到家,看到劉桂美的屋門用木板擋著,滿地跑著唧唧喳喳的雞娃,不知是怎麽迴事。劉桂美見李玉芹迴來,急忙從屋裏跳了出來。
“怎麽樣?好不好?”劉桂美看著一臉茫然的李玉芹問。
“幹什麽,你弄這麽多雞娃?”李玉芹問。
“養啊。”劉桂美迴答。
“你不是在開玩笑吧。”李玉芹不解地說。
“不開玩笑,真養。”劉桂美一本正經地說。
“真養?往哪養?就養這?”李玉芹一連串的問。
“我正要跟你商量呢,我們倆睡一個炕,騰出一個炕養雞娃,你看行嗎?”劉桂美真誠地看著李玉芹。
李玉芹伸過頭看了看一地的雞娃,心想生米已煮成熟飯,還能怎麽辦,隻好答應了。
炕燒熱了,炕麵上墊些細沙,炕沿用磚壘成一道小牆,一個雞娃的‘幼兒園’便建成了。一百隻雞娃歡蹦亂跳地開始了它們的新生活。
李洪新供牛奶兼搞衛生,劉桂美負責拌食喂食。很快,兩個月過去了。雞娃由幼年長成了童年。不過,一百隻雞娃,活了八十五隻。
劉桂美早就想到了大嬸,讓李玉芹再找兩名婦女給大嬸幫忙,喂養這群雞。這群雞就成了後來東北莊養雞場的雞前輩。
5
這一年過年,東北莊的社員每戶分了二十斤玉米麵。是拉沙子換來得。使人沒想到的是拉沙子累死了一頭驢。本來東北莊四頭驢,現在就剩下三頭了。因為過年,東北莊的人都延續著祖先的傳統,年關道上不能說不吉利的話和髒話。所以,就是驢死了也不能說不好,隻好每家每戶又分了一點驢肉。從此,就有一句話,像名言一樣流傳下來。大年三十死了驢,不好也要說好。
東北莊人過年日子是相當長的。確切點說就是從每年的臘月二十三過小年,迎接灶王爺開始到來年二月初二龍抬頭至。一個多月的時間,家家戶戶忙忙碌碌,就是為了一年當中順順當當平平安安。
今年過年不同往年,每家每戶雖然白麵隻能包上幾個餃子潤潤節氣,但是玉米麵已有富裕,吃法各有千秋。放棗的、放菜的、加糖的、夾肉的當然是夾驢肉的。最起碼飯桌上有了肉菜。這對幾年來沒見過葷腥的社員來講,確實解了一把讒。
這幾日,劉桂美總覺得身邊缺少了些什麽,是大香、春梅、兆美、常勝他們幾個年輕人嗎?不是,是一種聲音。是人吆喝驢拉車的聲音。驢可是李洪新的命根子,他不但趕驢車,還兼著養驢。死一頭驢就等於要了他的半條命。他肯定是高興不起來過年的。
劉桂美找到驢棚的時候,李洪新果然在那裏。李洪新一邊給驢梳理著毛,一邊還自言自語對驢說著什麽。劉桂美走進驢棚見到李洪新時,李洪新也沒有表現出往日的那份高興。隻是悶悶不樂地瞅了劉桂美一眼,什麽也沒說。
“洪新,大姐知道你這幾天心情不好。其實不應該這樣。驢死了不是你的過錯,我知道畜生這東西有時候是通人性的,你養了它們這麽多年算是有感情了。從這一點上就可以看出你是個重感情的人。”劉桂美深沉地說了這番話。
“大姐,它們不會說話,要是會說話肯定會罵我的。驢也是生命,我們怎麽能忍心把它累死。”李洪新說到這眼睛裏有了濕潤。
“大姐我知道,所以我沒給你帶驢肉來,也沒給你帶玉米麵餅子來,隻給你帶了兩個地瓜。你就先吃點吧。”劉桂美說。
李洪新接過劉桂美遞過來的地瓜,漫漫的吃起來。
“洪新,你不要太難過了。沒必要再責怪自己。大姐給你吹個牛,年內給你弄匹馬來養,你看咋樣?”劉桂美帶刺激地安慰李洪新。
“弄匹馬?”李洪新有點吃驚的看著劉桂美。
“真的,大姐說話算話。今年,一定想辦法給你弄匹馬。”劉桂美堅定地說。
李洪新有了笑容,不過很勉強,還是有些懷疑。
“大姐,我先求你一件事行不?”李洪新說。
“求我?你說。”劉桂美說。
“你去給隊長說說,給驢也加點好料,讓它們過過年行嗎?”李洪新期望地說。
“行。這事我答應了。要是段孝玲不同意,你就去拿我的玉米麵。”劉桂美爽快地說。
李洪新笑了,這次真的是發自內心的笑了。
6
年前的李村集,更是熱鬧非凡。多了許多喜慶的氛圍。年畫、對聯、窗花、門聯應有盡有。各式各樣的小吃,各式各樣手工藝品。對女人來講,尤其是花花綠綠的布料,更是讓他們愛不釋手。劉桂美今天趕集沒有亂轉,沒有買花布。她買了幾塊布頭,是那種棉而柔軟的布頭。買了鬆緊帶、買了風緊扣。這些物品都和過年不沾邊,也很不起眼。
劉桂美買這些東西想做什麽用呢?她自己心裏清楚。自從第一次大嬸看到她穿小背心,是那樣的驚奇。李玉芹第一次見到小背心又是那樣的羨慕。就憑這些知覺,讓她感覺到這件小東西是當今女孩子迫切需要,而又不敢奢望的東西。劉桂美知道東北莊有幾個大嬸是針線好手。她想好了去請他她們幫忙。這個忙不是為了幫她劉桂美,而是為了東北莊的幾個小姐妹。她想得非常遠。如果這些小姐妹喜歡並且認可小背心,她就要在東北莊大幹一場。
劉桂美拿著這些東西,迴到東北莊就和李玉芹商量。沒想到李玉芹興奮地不得了。說幹就幹。李玉芹和劉桂美帶著小背心的樣品當晚就找了四位大嬸。點上油燈幹了起來。她們不但照樣子做出了小背心,而且還增加了許多創意。加厚了胸前的小圓碗,用上了一層薄海棉,不僅神韻般增加了保護層,還增加了厚度,增加了觸摸時的手感舒適度,穿在身上,使胸前更顯得聳立。
這幾天,李玉芹和劉桂美的住處就像尼姑庵,進進出出的全是女人,她們神秘地舉動更牽動著男人的心。女人們都願意聽劉桂美講男人和女人的事,實實在在又通俗易懂,跟課本和書上講的不一樣。
劉桂美說過,世界上有兩種人,就是男人和女人。女人跟男人一樣是世界上不可缺少一半。男人活著就喜歡女人,女人活著也同樣需要男人。由於生理現象的不同,就產生了男女有別,男人女人就跟莊稼一樣,從小長到大最後到老。有很多變化是自然的,必需的。就像莊稼要結種子,人叫它糧食。其實莊稼本身是在繁衍子孫。女孩到了一定年齡,胸部自然要長大的。看看你們用這麽緊的衣服裹著胸,勒著她,就不怕以後有了孩子沒奶吃。你們別笑,奶說出口總是讓人感到害羞,其實哪個人能離開了奶。
劉桂美還說過,奶是女人的標誌,是女人顯美的地方,是吸引男人眼球最多的地方。一個女人不知道這些或是知道而不敢麵對,是件終身遺憾的事情。
劉桂美還說過,男人有一部分動力來自女人,女人也有動力是來自男人的。所以,女
人首先要學會美,學會講衛生,學會做一些女人要做的事。這樣男人就會喜歡你,喜歡你你就成了男人的動力。這個世界就是男人喜歡女人,女人愛上男人,相互推動相互發展的。
大香、春梅、兆美她們穿上了小背心,放棄了約束她們的緊身服。
一時間男人們發現東北莊的女孩胸部長大了。
再接下來就是東北莊成立了縫紉組,專門製作保護女人胸部的背心,和體貼女人的月經帶。這些東西,雖然沒有正式上市,光算當年的暗地交換也給東北莊增加了不少的實惠。後來成立服裝廠也就順理成章了。
7
劉桂美那年的春節是在大嬸家過的。
劉桂美給大嬸帶去了分給她的驢肉和半袋玉米麵。驢肉是帶給大嬸的,玉米麵不是,玉米麵是帶給那群雞的。
大嬸知道劉桂美的心思。還沒顧上吃飯,就帶著劉桂美直奔了雞圈。雞圈就在後院,才幾日不見院牆已經編好了。是用木頭打上樁子,竹子劈成條像編筐一樣編成了圍牆。
“這是誰的手藝?給雞蓋了這麽好的雞舍,一磚到頂還是兩層的。”劉桂美興奮的看著雞舍。
“段孝玲幹的。他連雞下蛋的地方都準備好了。”大嬸說著話順手給雞抓了把食,咕、咕、咕地喚了幾聲,把食撒了
村長召集村幹部開會。支書宮兆光,隊長段孝玲,還特別邀請了村婦女主任李玉芹。“今天的會,主要是商量商量南洋迴來的劉桂美加入東北莊當社員的問題。大夥都知道,劉桂美現在舉目無親,我們的口糧都是按人口分的,她吃在誰家或住在誰家都是個問題,大家想想看怎樣安排這個人既能符合黨的政策又能說服村民。”劉學偉說完看著大家。支書宮兆光順手掏出了一支煙點著夾在了指縫中,隊長段孝玲想聽大家的意見,婦女主任李玉芹正在沉思。
會議的氣氛很嚴肅。三個大老爺們和一個村婦女主任為一個南洋歸來的南洋姐開會,這在村裏還是大姑娘上轎頭一迴。
開會要有人說話,不說話就這樣坐下去,一是沒意義,二是浪費時間,三是犯困。段孝玲想聽別人的意見看來一時半會兒是聽不到了,隻有自己先說,其實他也沒想好,更不知道這話該從何說起。隻不過是想打破現在的僵局。
“剛才村長說了,家家的糧食都是按人口分的,吃的少一點就會餘一點,這樣加一個人吃,時間長了都受不了。”
這些話是村長前麵說過的,段孝玲重複了一遍,一是讓會議室裏有聲音,二是想拋磚引玉,三是讓大家的腦子再動快一點。
“剛才村長還說了,就是劉桂美到隊上當社員,可以說是入戶吧。噢,對了,入戶是解決口糧的關鍵。”段孝玲說著說著引出了一個主題,入戶。
“入戶必須先有成份,給她定個什麽成份呢?劉桂美挺可憐的,舉目無親,隻有靠我們大家給她幫助和支持了。”支書宮兆光終於找準了話題。
“就給她算個貧農吧,其它的成份對她都不太粘邊。”段孝玲說。
“差不多”、“也行”、“同意”、“就這麽定了”。四個人都發表了意見。
“成份定了,隊長,人就安排到你們一隊,你看給她派個啥活幹。”村長說。
段孝玲說∶“她住在哪兒呢?”
李玉芹說∶“先住我那兒吧,我家有一間閑屋。”
宮兆光說∶“好!這樣一來比較方便,二來你也可以多幫助她,三就不說了,就這樣決定。”
這個會開的太成功了,太偉大了。短短的一個會議解決了成份、戶口、住房三項人生的重大問題,這在曆史上是沒有聽說的。這個會議有曆史意義,更有現實意義。這個會議最起碼可以寫入村史和隊史。
2
劉桂美同李玉芹住在了一起。
兩人相處才幾天,就如同親姐妹。挑水、洗衣、上工、吃飯總在一起。劉桂美習慣了不論幾個人吃,都出自一口大鍋的飯。慢慢地劉桂美學會了拉風箱、燒草、拌煤等家務活。
隊裏分得口糧倆人放在一起。特別高興的是倆人可以盡情地說些女人之間的悄悄話。
李玉芹比劉桂美大兩歲。按理說應該懂得多,其實不然。特別是在男女之事上懂得就更少了。李玉芹的身世說來也很不幸,家裏的獨生女,父母去世後就變成了孤兒。幸虧念過幾年書。解放了,東北莊的女人能識些字的隻有她。理所當然就當選了婦女主任。婦女主任不了解婦女笑話嗎?不是笑話是世俗造成的。世俗的東西有偏見。但是,主要的是人要有主見。
劉桂美經常洗澡。李玉芹不喜歡洗,不是不髒是沒有那種習慣。就為這習慣,劉桂美提醒李玉芹已經不下十次了。李玉芹總感覺洗澡麻煩,要是剛好把衣服脫光了,進來男人那不丟死人了。當然,現在倆人住在一起,那樣的尷尬機會少一些。
女人就應該愛幹淨,因為女人髒的地方比男人多。女人就應該勤快,因為女人愛美的心思比男人多。女人知道害羞就長大了,女人懂得美醜就成人了。這是劉桂美給李玉芹說的一段話。
今天倆人出的工是一起打草垛,衣服裹的再嚴也當不住塵土,尤其是頭發上一撥拉都往下掉土。不洗澡看來是不行了。倆人一起燒了水,關上院門,插上門閂。李玉芹還不放心,索性將屋門也閂上了。
“這個盛玉米棒子的木盆漏嗎?劉桂美指著牆角的木盆說。
其實劉桂美剛般過來的時候就看上這個大木盆了。隻是沒好意思問李玉芹。沒有澡堂就不用說了,用小臉盆洗澡就像洗另部件,一件一件地洗不僅麻煩,而且沒有洗澡時的那種舒暢感覺。
“不漏吧,就是好長時間沒用髒的很”李玉芹說。
“不害事,洗洗幹淨就行了。”劉桂美爽快地說。
一大盆熱水擺到了正屋當中。劉桂美讓李玉芹先洗,李玉芹不好意思硬要劉桂美先洗。都是女人有什麽不好意思,不知道。推來推去最後決定一起洗。劉桂美脫衣服的速度比穿衣服快,三下兩下就變成了赤條條。李玉芹沒那麽利索,邊脫衣服邊看著劉桂美,總感覺不好意思。李玉芹不好意思是有原因的。一是沒有當著人麵脫過衣服,二是身材不太像女人。按說二十五六歲的女人,胸脯不會這麽小。其它地方可以說成膀大腰圓,按她自己給劉桂美說的,就是該細的地方不細,該高的地放不高,該白的地放不白,隻有一個最隱秘的地方像長滿茂盛的雜草比劉桂美的濃密。劉桂美並沒有笑話李玉芹,隻是找不到恰當的語言給她說。李玉芹終於脫完了衣服坐進木盆,劉桂美開始給李玉芹往身上撩水,撩著撩著感覺不得勁,索性找了一個水瓢,一瓢一瓢地從李玉芹頭上往下澆,順著流水劉桂美故意去摸李玉芹的胸,沒摸幾下小胸頭頭就挺了起來。李玉芹咯咯地笑著更不好意思像躲癢一樣躲來躲去。
“別躲了,老實說舒不舒服?該嫁人的大姑娘了還這麽羞澀。不開竅。”劉桂美故意逗著李玉芹。
“我這麽醜,誰會來娶我?”李玉芹自嘲地說。
“誰說你醜了,別再那麽傻,我告訴你吧,你一點都不醜。我要是個男人都會娶你。”劉桂美老實地說。
“去、去別拿我開心。”李玉芹認真起來。
“真的沒拿你開心,你的胸比我小是沒有被人摸過。要是被男人摸過了就會越摸越大的,我不騙你。”劉桂美也認真起來。
李玉芹更不敢相信,轉過身來用驚奇的目光盯著劉桂美。忽然,李玉芹又發現了新大陸似的看著劉桂美的下身。劉桂美以為自己身上有什麽東西,也低頭跟著看起來。當看到最隱秘的地方時她明白了。
“你的下麵跟我長的不一樣是嗎?”劉桂美看出了李玉芹的心思。
李玉芹一臉的不解。
“這些毛毛像雜草一樣需要修理,尤其是女人,不修理會得病的。這是我以前學過的。”劉桂美像老師一樣給李玉芹講著。
“還有講這些的學校?”李玉芹感到更新鮮。
“其實,這些道理很簡單,你自己不覺得那裏髒嗎?所以,要經常洗,才能少得病。劉桂美繼續說。
“你懂得真多。”李玉芹打心眼裏感到佩服。
3
劉桂美自從搬出段孝玲家,有好長時間沒有見著大嬸了。一想起大嬸就有一種親人的感覺,老想著過去看看。本來是一個東北莊,現在被生建機械廠隔成了東莊和南莊。雖然不算太遠,可至少有三、四裏地。劉桂美現在住在東莊,大嬸家在南莊。
劉桂美穿上大嬸給改做的藍布褂,對著鏡子稍微打扮了一下便出了門。這些日子幹冷,一直沒下過雨。小風一吹,總會有一些塵土打著旋跟著人跑。劉桂美正走著,身後傳來了驢車的聲音。劉桂美讓到了路邊,想讓驢車先走。驢車到了身邊不走了。
“大姐,去哪兒?”
劉桂美見是李洪新趕的車,這車她來東北莊後不止一次地坐過,主要的是這車還拉過張成新。劉桂美打心眼裏感激這個趕車的小夥子。
“到南莊看看大嬸去。”劉桂美說。
“上來吧,我捎你去。”李洪新說完,劉桂美便爬上了車。
“大姐,這些日子你一個人過的慣嗎?”李洪新問。
“還可以,我現在和李玉芹住在一起。不過有時候也感覺挺悶的,沒有啥好玩的地方。”劉桂美說。
“明天是李村集,我帶你趕集去不去?”李洪新說。
“趕集是什麽意思?”劉桂美問。
“趕集就是逛街,集上人可多了,幹什麽的都有,好耍的很。”李洪新得意的說。
“真的好玩嗎?有賣東西的嗎?”
“賣啥的都有。”
“真的?”
“真的,我還能騙你不成。”
“那就說好了,明天我跟你一塊去趕集。”
“得了。”驢好像是聽懂了李洪新的話音,快步跑了起來。坐車就是快,說著話就到了南莊。
“我過會兒來接你?”李洪新問。
“不用了,我自己迴去。”劉桂美跳下車剛要走,忽然想起問到∶“哎,你叫啥名字,我還不知道呢。”
“我叫李洪新,就是李家的一顆紅心的意思。”李洪新高興地開著玩笑,驢車歡快地向前跑去。
大嬸也是個閑不住的人,一有空就自己找活幹,此時正在院子裏搓著玉米棒子。見到劉桂美進來很高興。
女人天生就愛閑談,任何時候都有說不完的話。轉眼時間就到了晌午,段孝玲迴來了。看到劉桂美正和娘在寒暄就笑著點了點頭。
“喲,晌午了。我該迴去了。”劉桂美站起身。
“別急,就在這吃飯。吃完飯再走。”大嬸拉住了劉桂美不讓走。劉桂美也沒在推辭。
飯還是老三樣,地瓜幹、熱粘粥、鹹菜瓜幾。
“剛才生建機械廠來人說,想要咱河裏的沙子建廠房。他們不給現錢,拿東西換。我一時想不起該給隊上換些啥東西?”段孝玲一邊喝粥一邊說。
“換些啥?白麵他們肯定給不起,地瓜咱們也不稀罕,就讓他們給咱些玉米麵你看咋樣?”劉桂美用詢問的目光看著段孝玲。
“玉米麵?”段孝玲很驚奇。
“玉米麵現在咱東北莊也不常吃,玉米麵便宜,還可以多換一些。”劉桂美說完用求助的眼神看著大嬸,想讓大嬸也同意她的建議。大嬸聽劉桂美說的確實在理,沒有表示反對,但,還是想聽聽兒子的意見。
“這到也是個辦法,一會兒我跟他們生建機械廠的人再商量一下,看他們同不同意。”段孝玲看著娘說。
“要是生建機械廠的人同意這樣幹就好了,眼下大夥都閑著,正好有事幹了。”劉桂美說完,三個人都樂了
4
李村集真是個大集。方圓百裏的人,每逢陰曆初二、初七都會集聚到這裏。男女老少,穿著各種各樣的衣服,拿著各種各樣的東西擠再一起,推來擁去。五花八門幹什麽的都有。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應有盡有。
劉桂美在李洪新的帶領下,在人頭攢動的人流裏穿梭。熱鬧,真的好熱鬧。所有的人都顯得快活,誰擠誰、誰撞誰、誰不小心踩了誰,幾乎都不答理。劉桂美的興致一下變的非常高。不管人群裏是做什麽的,她都想擠到跟前看一看,不管買不買,來到集上總得開開眼界。李洪新總是要大聲喊著大姐,不然就會走失。
“大姐,你想買點什麽?”李洪新關切地問。
“不著急,轉轉看看再說。”劉桂美滿心歡喜。
農村人趕集像過年。大的牲口有豬馬牛,小的動物有狗雞鳥。大的容器有缸桶盆,小的家什有鍋碗勺。大到上房的梁,小到封窗的紙。五穀雜糧醬醋茶,香精調料和油鹽。有錢得用錢買,沒有錢的拿物換物,真是多種經營多種方式。
劉桂美樣樣東西都看的非常仔細,心裏在盤算著自己的主意。在這個集市上她仿佛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東北莊由窮變富的途徑。別的不擔心,擔心的就是劉學偉、段孝玲和李玉芹。不知道他們能不能認可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如果按照現在東北莊人的活法,再過十年是窮,再過二十年還是窮。光靠集體分得那點口糧,其他啥也不幹,窮是必然,不窮才是偶然。
劉桂美隻顧心思著這些事,差一點和李洪新走散。現在走散了不要緊,自己能走迴去。隻是沒有人能幫她拿迴去想要買的東西。李洪新非常緊張,大聲地喊著‘大姐’,他不想劉桂美走失,劉桂美走失了他迴去不好交代。他使出好大得勁才看到劉桂美,拚命似的擠了過來,緊緊地抓住了劉桂美的手。“大姐,千萬別鬆手,一鬆手走瞎了就找不到了。”其實,劉桂美很樂意李洪新拉住她的手。迴到東北莊後就沒碰過男人的手。拉著李洪新的手,劉桂美此時還有了一種心動的感覺。
“大姐,前麵就剩下賣雞的了,要不要去看?”李洪新大聲問到。
“看,我就是想去看賣雞的。”劉桂美來了興趣。
離雞市還有十來米,雞的叫聲就傳了過來。李洪新拉著劉桂美擠了進去。各種各樣的小雛雞,毛茸茸的叫個不停。一擔但、一筐筐可愛極了。
“大姐,要買雞娃嗎?”賣雞的漢子詢問到。
“是啊,你這雞都是啥品種?”劉桂美挺內行地問。
“有蘆花雞、壽光雞、還有萊陽雞。”賣雞的漢子指著一筐筐雜色的、黑色的、黃色的雞娃說。
劉桂美轉身問李洪新:“你會不會看雞娃?哪種雞娃長的快?”
李洪新直搖頭“不知道,沒養過。”
“大姐,這蘆花雞是美國品種,能長大個頭。就是不太好養。這黑色的是壽光雞,是咱國家有名的品種,體高腿長,每年能下一百多個蛋,就是成熟較晚。還有就是這萊陽雞,雖然個頭不大,但是長的快,下蛋早。地道的土生土長,好養活。”賣雞的漢子仔細地介紹著他的雞娃。
劉桂美聽的直點頭,她認為現在最需要的是長的快下蛋早的雞。便問到∶“萊陽雞多少錢一隻?”
“五分錢一隻。”
“我要賒行嗎?”劉桂美問。
“我看大姐是真心要,行。你要賒幾隻?”
“一百隻。”
“一百隻?你能養的過來?”賣雞的漢子有點吃驚。
“能。你要信我的話,明年來拿錢就是了。”劉桂美誠懇地說。
“大姐,你是哪個場的?”賣雞的漢子問著,隨手掏出個小本。
“我是東北莊一隊的,我叫劉桂美。”
“你在本上簽個名。”賣雞的漢子遞過小本。
“好。”劉桂美接過本子就簽了個名。
賣雞的漢子拿過一個小筐,數起了雞娃。一百隻雞娃密密的擠在筐裏,嘰、嘰、嘰得叫個不停。劉桂美謝過賣雞的漢子,讓李洪新幫忙提著雞娃往迴走。
“這麽多雞娃你咋養?”李洪新一臉的不解。
劉桂美笑笑沒吱聲,開心地望著唧唧亂叫的雞娃。
忽然,劉桂美拉住李洪新的胳膊說:“迴去,你還要給我幫個忙。常給弄點牛奶來。”
牛奶養雞娃更新鮮。李洪新這樣想著,趕著驢車。劉桂美抱著雞娃坐在車上,高高興興地返迴了東北莊。
李玉芹迴到家,看到劉桂美的屋門用木板擋著,滿地跑著唧唧喳喳的雞娃,不知是怎麽迴事。劉桂美見李玉芹迴來,急忙從屋裏跳了出來。
“怎麽樣?好不好?”劉桂美看著一臉茫然的李玉芹問。
“幹什麽,你弄這麽多雞娃?”李玉芹問。
“養啊。”劉桂美迴答。
“你不是在開玩笑吧。”李玉芹不解地說。
“不開玩笑,真養。”劉桂美一本正經地說。
“真養?往哪養?就養這?”李玉芹一連串的問。
“我正要跟你商量呢,我們倆睡一個炕,騰出一個炕養雞娃,你看行嗎?”劉桂美真誠地看著李玉芹。
李玉芹伸過頭看了看一地的雞娃,心想生米已煮成熟飯,還能怎麽辦,隻好答應了。
炕燒熱了,炕麵上墊些細沙,炕沿用磚壘成一道小牆,一個雞娃的‘幼兒園’便建成了。一百隻雞娃歡蹦亂跳地開始了它們的新生活。
李洪新供牛奶兼搞衛生,劉桂美負責拌食喂食。很快,兩個月過去了。雞娃由幼年長成了童年。不過,一百隻雞娃,活了八十五隻。
劉桂美早就想到了大嬸,讓李玉芹再找兩名婦女給大嬸幫忙,喂養這群雞。這群雞就成了後來東北莊養雞場的雞前輩。
5
這一年過年,東北莊的社員每戶分了二十斤玉米麵。是拉沙子換來得。使人沒想到的是拉沙子累死了一頭驢。本來東北莊四頭驢,現在就剩下三頭了。因為過年,東北莊的人都延續著祖先的傳統,年關道上不能說不吉利的話和髒話。所以,就是驢死了也不能說不好,隻好每家每戶又分了一點驢肉。從此,就有一句話,像名言一樣流傳下來。大年三十死了驢,不好也要說好。
東北莊人過年日子是相當長的。確切點說就是從每年的臘月二十三過小年,迎接灶王爺開始到來年二月初二龍抬頭至。一個多月的時間,家家戶戶忙忙碌碌,就是為了一年當中順順當當平平安安。
今年過年不同往年,每家每戶雖然白麵隻能包上幾個餃子潤潤節氣,但是玉米麵已有富裕,吃法各有千秋。放棗的、放菜的、加糖的、夾肉的當然是夾驢肉的。最起碼飯桌上有了肉菜。這對幾年來沒見過葷腥的社員來講,確實解了一把讒。
這幾日,劉桂美總覺得身邊缺少了些什麽,是大香、春梅、兆美、常勝他們幾個年輕人嗎?不是,是一種聲音。是人吆喝驢拉車的聲音。驢可是李洪新的命根子,他不但趕驢車,還兼著養驢。死一頭驢就等於要了他的半條命。他肯定是高興不起來過年的。
劉桂美找到驢棚的時候,李洪新果然在那裏。李洪新一邊給驢梳理著毛,一邊還自言自語對驢說著什麽。劉桂美走進驢棚見到李洪新時,李洪新也沒有表現出往日的那份高興。隻是悶悶不樂地瞅了劉桂美一眼,什麽也沒說。
“洪新,大姐知道你這幾天心情不好。其實不應該這樣。驢死了不是你的過錯,我知道畜生這東西有時候是通人性的,你養了它們這麽多年算是有感情了。從這一點上就可以看出你是個重感情的人。”劉桂美深沉地說了這番話。
“大姐,它們不會說話,要是會說話肯定會罵我的。驢也是生命,我們怎麽能忍心把它累死。”李洪新說到這眼睛裏有了濕潤。
“大姐我知道,所以我沒給你帶驢肉來,也沒給你帶玉米麵餅子來,隻給你帶了兩個地瓜。你就先吃點吧。”劉桂美說。
李洪新接過劉桂美遞過來的地瓜,漫漫的吃起來。
“洪新,你不要太難過了。沒必要再責怪自己。大姐給你吹個牛,年內給你弄匹馬來養,你看咋樣?”劉桂美帶刺激地安慰李洪新。
“弄匹馬?”李洪新有點吃驚的看著劉桂美。
“真的,大姐說話算話。今年,一定想辦法給你弄匹馬。”劉桂美堅定地說。
李洪新有了笑容,不過很勉強,還是有些懷疑。
“大姐,我先求你一件事行不?”李洪新說。
“求我?你說。”劉桂美說。
“你去給隊長說說,給驢也加點好料,讓它們過過年行嗎?”李洪新期望地說。
“行。這事我答應了。要是段孝玲不同意,你就去拿我的玉米麵。”劉桂美爽快地說。
李洪新笑了,這次真的是發自內心的笑了。
6
年前的李村集,更是熱鬧非凡。多了許多喜慶的氛圍。年畫、對聯、窗花、門聯應有盡有。各式各樣的小吃,各式各樣手工藝品。對女人來講,尤其是花花綠綠的布料,更是讓他們愛不釋手。劉桂美今天趕集沒有亂轉,沒有買花布。她買了幾塊布頭,是那種棉而柔軟的布頭。買了鬆緊帶、買了風緊扣。這些物品都和過年不沾邊,也很不起眼。
劉桂美買這些東西想做什麽用呢?她自己心裏清楚。自從第一次大嬸看到她穿小背心,是那樣的驚奇。李玉芹第一次見到小背心又是那樣的羨慕。就憑這些知覺,讓她感覺到這件小東西是當今女孩子迫切需要,而又不敢奢望的東西。劉桂美知道東北莊有幾個大嬸是針線好手。她想好了去請他她們幫忙。這個忙不是為了幫她劉桂美,而是為了東北莊的幾個小姐妹。她想得非常遠。如果這些小姐妹喜歡並且認可小背心,她就要在東北莊大幹一場。
劉桂美拿著這些東西,迴到東北莊就和李玉芹商量。沒想到李玉芹興奮地不得了。說幹就幹。李玉芹和劉桂美帶著小背心的樣品當晚就找了四位大嬸。點上油燈幹了起來。她們不但照樣子做出了小背心,而且還增加了許多創意。加厚了胸前的小圓碗,用上了一層薄海棉,不僅神韻般增加了保護層,還增加了厚度,增加了觸摸時的手感舒適度,穿在身上,使胸前更顯得聳立。
這幾天,李玉芹和劉桂美的住處就像尼姑庵,進進出出的全是女人,她們神秘地舉動更牽動著男人的心。女人們都願意聽劉桂美講男人和女人的事,實實在在又通俗易懂,跟課本和書上講的不一樣。
劉桂美說過,世界上有兩種人,就是男人和女人。女人跟男人一樣是世界上不可缺少一半。男人活著就喜歡女人,女人活著也同樣需要男人。由於生理現象的不同,就產生了男女有別,男人女人就跟莊稼一樣,從小長到大最後到老。有很多變化是自然的,必需的。就像莊稼要結種子,人叫它糧食。其實莊稼本身是在繁衍子孫。女孩到了一定年齡,胸部自然要長大的。看看你們用這麽緊的衣服裹著胸,勒著她,就不怕以後有了孩子沒奶吃。你們別笑,奶說出口總是讓人感到害羞,其實哪個人能離開了奶。
劉桂美還說過,奶是女人的標誌,是女人顯美的地方,是吸引男人眼球最多的地方。一個女人不知道這些或是知道而不敢麵對,是件終身遺憾的事情。
劉桂美還說過,男人有一部分動力來自女人,女人也有動力是來自男人的。所以,女
人首先要學會美,學會講衛生,學會做一些女人要做的事。這樣男人就會喜歡你,喜歡你你就成了男人的動力。這個世界就是男人喜歡女人,女人愛上男人,相互推動相互發展的。
大香、春梅、兆美她們穿上了小背心,放棄了約束她們的緊身服。
一時間男人們發現東北莊的女孩胸部長大了。
再接下來就是東北莊成立了縫紉組,專門製作保護女人胸部的背心,和體貼女人的月經帶。這些東西,雖然沒有正式上市,光算當年的暗地交換也給東北莊增加了不少的實惠。後來成立服裝廠也就順理成章了。
7
劉桂美那年的春節是在大嬸家過的。
劉桂美給大嬸帶去了分給她的驢肉和半袋玉米麵。驢肉是帶給大嬸的,玉米麵不是,玉米麵是帶給那群雞的。
大嬸知道劉桂美的心思。還沒顧上吃飯,就帶著劉桂美直奔了雞圈。雞圈就在後院,才幾日不見院牆已經編好了。是用木頭打上樁子,竹子劈成條像編筐一樣編成了圍牆。
“這是誰的手藝?給雞蓋了這麽好的雞舍,一磚到頂還是兩層的。”劉桂美興奮的看著雞舍。
“段孝玲幹的。他連雞下蛋的地方都準備好了。”大嬸說著話順手給雞抓了把食,咕、咕、咕地喚了幾聲,把食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