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初秋,溶隻是再度向太皇太後上官氏提起追尊生母張氏為皇後的事。上官氏仍舊不允。前朝為此事倒是議論紛紛。隻因按本朝舊曆,皇帝的生母應追諡為後。例如宣和帝生母宋氏身後便被追封為安順皇後。如此一來,便有幾位大臣向溶上表此事。但朝中多數大臣以為不妥。為此,隻在朝堂上爭執了數日。
消息傳到壽安宮的時候,還是安尚儀親口說與茯若知道的。當時茯若正在正殿後的院落的看著英順王習字。聞了此事,隻是淡淡笑道:“這些個大臣到底是寫不省心的,張氏都已死了那麽些年了,如今還將此事翻出來。且不說當年先帝也雖說將她廢位賜死。但到底身後還是許她按貴嬪的禮儀治喪。也還算是全了她的體麵。”
安尚儀道:“太後娘娘說的極是,隻是皇上到底是張氏的兒子。且說迴來,先帝膝下隻有四位皇子。除卻身故的肅憫太子外,餘下還有三位皇子,但臨海王的生母乃是敬和皇貴妃,英順王的生母雖說生前隻是個貴嬪的位分,但他自幼便是太後親自撫養在身邊的,身份早與嫡出的皇子無異。如今一來,隻有當今的皇上的生母身後無名無分。也難怪皇上多次向太皇太後陳情要追尊張氏為後。”
茯若不答話,隨即叮囑宮女好生照顧著英順王,隻吩咐安尚儀隨她往乾元宮去一趟。一路上宮牆深深,長長望去隻見朱色的一片。下了轎攆,隻見在溶身邊伺候的大太監黃佑出來迎接,隻是跪著請安:“奴才給皇太後請安。”
安尚儀隻是道:“你怎麽不在裏頭伺候這,怎麽親自出來迎接了。”
黃佑苦笑道:“今日皇上自從早朝迴來後,心裏便不大高興了,迴了乾元宮便把奴才們給趕了出來,直說誰也不許進去。如今也沒用午膳,方才有個小太監進去送午膳,也被皇上罵了出來,還說誰要敢再進去,就要打板子。奴才一個個擔心皇上的龍體,如今也擔心的緊。”
茯若冷聲道:“長樂宮與鳳儀宮可知道了這件事?”
黃佑道:“方才奴才派人去長樂宮討了示下,但太皇太後隻說且由著皇上,待得皇上心裏的火氣過去了,自然就好了。”
茯若隻是冷冷道:“這起子奴才當真是糊塗,難不成長樂宮說由著皇帝便當真由著皇帝麽?若是皇帝有什麽不好了,你們且有幾個腦袋瓜子來陪葬。”
隻聞得殿中寂靜無聲,茯若吩咐安尚儀在外候著,隻是一人推開門進去。隻見溶坐在雕花的蟠龍椅上,神情肅穆。他的眉宇緊鎖,極像詢生氣的樣子。他看見茯若進來,隻是連忙起身道:“給母後請安。母後怎麽今天親自過來了,外頭的人也不通傳一聲。”
茯若寧和笑道:“皇帝生了這般大的怒氣,伺候的人都被你趕出了殿去,誰還敢出聲來通報。到底是皇帝的不是,你乃是九五之尊的天子,怎可隨意發怒,若是旁人瞧見了,天家的體統顏麵就這樣被皇帝一人斷送了。”
溶的神色頗有幾分自責之意,隨即便道:“朕雖說是皇帝,但為何要追尊自己的生母為後都要聽太皇太後的意思。雖說父皇下旨讓太皇太後輔佐朕。但這天下到底是朕的還是上官氏的。”
茯若恬和微笑,緩緩道:“皇帝如今又說渾話了,這天下自然是你的,太皇太後不過是受了先帝的囑托用心輔佐你罷了,且她到底隻是個婦人,既要執掌朝政自然是需要提攜自己母家的人,若無上官氏的人同她一起擔著,這江山光憑皇帝和太皇太後兩人如何擔得起呢,且說如今皇帝也才不過十五歲罷了。”
溶聞了,麵色和緩了許多,隻是道:“朕知道這些,但朕想追封生母為後也不過是依著祖製罷了。”
茯若的麵色越發沉靜,隻是緩緩道:“話雖如此,但皇帝莫要忘了,張氏生前犯下重罪,因而先帝才賜死了她,若非先帝念及你仁義孝悌,隻怕就連你的東宮之位也要拱手讓與他人。既然張氏乃是大逆罪人,怎可追封為後,且說先帝仁厚,為了顧全你的顏麵,許她按貴嬪之禮治喪。本朝祖製雖說皇帝生母當追尊為後,但若是皇帝生母犯錯,自然是另當別論。”
溶倒是被茯若這一席話說的沒了言語,半晌後才道:“朕也隻是想著以盡孝道罷了,到底張氏乃是生養朕的人。”
茯若淡淡道:“皇帝有孝心乃是好事,隻是皇帝也要記得,哀家才是母後,依著祖製,皇帝若是論起孝道,先要記著壽安宮與長樂宮才是啊。”
溶道:“朕自登基以來,少有去壽安宮問安,便是皇後,也時常與母後相左,這原是朕的過失,還望母後恕罪。”
茯若默默道:“哀家此言並不是為了責怪皇帝,隻是若是皇帝有心要追封生母,若是追封她為後不可,但若是個其他的名位怕是沒什麽不妥吧。”
溶緩緩道:“母後的意思是?”
茯若笑道:“你的生母生前的位分乃是皇貴妃,既如此,皇帝且追尊她為皇貴妃便是。便如同臨海王的生母一般,追諡為敬和皇貴妃。如此一來,既能全了皇帝的孝心又能堵了那些個大臣的嘴。也算是兩全其美了。”
溶思索了良久,才歎道:“多謝母後。”
茯若隨即便道:“哀家與皇帝說了這許久,且哀家方才聽聞皇帝連膳食都還未曾用過。你且先用了膳再忙吧。”
過了三日,溶隻是了照著茯若的意思追封張氏為禧肅皇貴妃。但同時為表對長樂宮與壽安宮兩宮的孝道,又分別為上官氏及茯若加了徽號。太皇太後上官氏原本的徽號為和敬,如今又加了德顯仁粹四字。而茯若自做了皇太後以來,徽號便是仁穆,溶隻添了慈順和惠四字。
幾日後,茯若去了頤寧宮和仁貴太妃說話,二人言語了不到半刻鍾,隻見寶帶進來匆匆道:“太後娘娘,長樂宮的人來傳話說太皇太後刻下就要您過去。”
茯若明白上官氏的用意,隻是微有不快道:“知道了,哀家即刻就去。”
仁貴太妃道:“也不知道太皇太後是怎麽了,怎的這個時候傳了太後過去。莫不是有什麽要緊事?”
茯若歎氣道:“還能為著什麽,隻怕是為了前些日子追封張氏的事情。”
入了長樂宮的內殿,隻是見上官氏倚靠在貴妃榻上,華穗在旁邊拿著美人錘隻是仔細為她捶腿。見著茯若來了,隻是起身淡淡道:“奴婢給皇太後請安。”
上官氏也不正眼瞧茯若,隻是冷聲道:“哀家有些日子沒瞧見皇太後了,如今皇太後在壽安宮裏可還算自在?”
茯若微笑答道:“勞煩太皇太後關心了,臣妾在壽安宮一切安好。”
隨即,太皇太後似乎含了一抹似有似無的淺薄笑意,淡淡道:“到底是哀家小瞧了太後,不知道太後原是打理朝政的好手,不單單讓皇帝給了張氏身後的名位,且還顧全了長樂宮與壽安宮兩宮的麵子。哀家瞧著這慈順和惠的名號,皇太後也當真是擔得起。隻是可惜先帝糊塗,將江山社稷托給了哀家。”
茯若緩聲道:“還望太皇太後明鑒,臣妾所為不過是為了顧全皇帝的顏麵罷了。溶如今到底是天子,但他的生母卻無名無分,這到底有所不妥啊。”
上官氏隻是不疾不徐道:“隻是難為你與張氏那般深仇居然還肯讓皇帝追封她皇貴妃的位分。到底還是哀家小瞧了皇太後的心胸。”
茯若緩聲道:“不是臣妾大度,隻是張氏身故多年,即便她的兒子做了皇帝,但她也是個沒福氣的,且皇帝雖說追尊了她為皇貴妃的名位。但不過也隻是嬪妃的身份罷了。臣妾與太皇太後都曾是中宮之主的身份,饒她張氏如何追封,自然也是越不過咱們的。且皇帝仁孝,也給太皇太後與臣妾加了徽號。也算是全了咱們的麵子。既是如此,何必讓皇帝難做呢。”
上官氏略略沉吟,隻是緩緩道:“皇太後的口齒還是如昔年那般好。一席話下來說的讓哀家這個老婆子找不到錯處。隻是不知道皇太後此舉的真正意圖為何,怕是隻有皇太後自己才知道了。”
茯若隻是淺笑道:“太皇太後又在和臣妾說笑了,如今臣妾已然是皇太後了,隻在壽安宮安度晚年便是,且說皇帝也孝順。臣妾還能謀求旁的什麽呢?”
上官氏略有所思道:“哀家垂簾聽政也有將近三年了,隻盼著再過些年便能卷簾歸政了,到時候皇帝也大了,且朝政之事也熟稔了。隻是如今皇帝到底還年輕。便是先帝登基的時候已是十八了,尚且時常為著朝政猶豫不決。若是哀家這些年不好生注意著,隻怕辜負了先帝的囑托。”
茯若隻陪笑道:“臣妾所想的也和太皇太後一樣,隻盼著溶兒往後是一位明君。”
太皇太後隻淡淡笑道:“你兩位兄長的丁憂興許到了後年可就算完了吧。也可再度入朝為官了。”
茯若的神色微變,隻是道:“原是如此,勞煩太皇太後掛心了。”
上官氏道:“迴來了也好,隻是官複原職便是了。且前日哀家瞧著吏部送來的折子,說是新進的從三品光祿寺卿宋成以及正四品太常寺少卿宋夏乃是兄弟,且與皇太後一樣皆是出身臨安宋氏。哀家聽聞這還是薛妙才舉薦的。”
茯若隻是神色謙卑道:“臣妾不知,但若是哪二人是可堪用之才,入仕為官也算是成全了臣妾的母家。”
太皇太後似有些倦了,隻是道:“罷了罷了,皇太後且跪安吧。哀家有些乏了。”
茯若依言告退。出了長樂宮的宮門外,上了轎攆,原本和頤的神色複又陰鬱起來。安尚儀知道茯若的性子,隻是靜靜不言。
洪尚儀立於上官氏的身旁,笑道:“雖說宋氏做了皇太後,但奴婢瞧著她還是畏懼太皇太後的。她方才和太皇太後說話的語氣,隻和她當年做妃子無二。”
太皇太後感慨笑道:“你怎會知道她的厲害,雖說她如今對哀家恭敬。但她心裏卻是無時不刻不在算計著哀家這個老婆子。後宮都知哀家的威勢厲害。可宋氏的手段卻是無人瞧得出來,隻當她真是為了顧全皇帝和哀家才會讓張氏被追封為皇貴妃。旁人說她寬厚,哀家想著隻怕是為了拉攏皇帝罷了。”
洪尚儀不解道:“太皇太後多慮了,憑她怎麽拉攏皇上,但垂簾聽政的人隻有太皇太後您一個人啊,且說出身的上官氏的官員都是太皇太後提攜的。難不成皇太後還能越過您?”
太皇太後細細道:“話雖如此,但若是皇帝如今翅膀硬了想著自己來主事了,那才是哀家真正擔心的。若是這樣一來,他自然會同壽安宮更為親近。”
洪尚儀驚異道:“那太皇太後一定要防著。”
上官氏沉吟道:“這個自然,好在皇太後的兄長原先在朝中的官職隻是閑職,便是如今升遷上來的兩位也不過文官罷了。一時間生不出什麽風浪的。隻是哀家唯一憂心的是,若是薛昭儀搶在皇後麵生下了皇帝的長子,那便不好了。如今薛妙才和皇太後的母家走的近。且薛昭儀雖說是蘩懿的侄女,但到底也是皇太後親選的良娣。且說後宮裏頭,和皇太後走得近的嬪妃隻有薛昭儀一個人。”
洪尚儀道:“這點太皇太後倒是不用擔心,皇上向來和皇後親近些,且如今慧貴人得寵,至於坤華宮皇上極少踏足。”
太皇太後隻是愁眉不展道:“哀家隻想著倘若皇後能夠誕下皇帝的皇長子便好了。長子是嫡出,倒也省了往後許多的麻煩。”
洪尚儀笑道:“皇後娘娘和皇上情誼深厚,且又是皇帝的結發之妻。皇子自然是會有的,太皇太後不需擔心。”
消息傳到壽安宮的時候,還是安尚儀親口說與茯若知道的。當時茯若正在正殿後的院落的看著英順王習字。聞了此事,隻是淡淡笑道:“這些個大臣到底是寫不省心的,張氏都已死了那麽些年了,如今還將此事翻出來。且不說當年先帝也雖說將她廢位賜死。但到底身後還是許她按貴嬪的禮儀治喪。也還算是全了她的體麵。”
安尚儀道:“太後娘娘說的極是,隻是皇上到底是張氏的兒子。且說迴來,先帝膝下隻有四位皇子。除卻身故的肅憫太子外,餘下還有三位皇子,但臨海王的生母乃是敬和皇貴妃,英順王的生母雖說生前隻是個貴嬪的位分,但他自幼便是太後親自撫養在身邊的,身份早與嫡出的皇子無異。如今一來,隻有當今的皇上的生母身後無名無分。也難怪皇上多次向太皇太後陳情要追尊張氏為後。”
茯若不答話,隨即叮囑宮女好生照顧著英順王,隻吩咐安尚儀隨她往乾元宮去一趟。一路上宮牆深深,長長望去隻見朱色的一片。下了轎攆,隻見在溶身邊伺候的大太監黃佑出來迎接,隻是跪著請安:“奴才給皇太後請安。”
安尚儀隻是道:“你怎麽不在裏頭伺候這,怎麽親自出來迎接了。”
黃佑苦笑道:“今日皇上自從早朝迴來後,心裏便不大高興了,迴了乾元宮便把奴才們給趕了出來,直說誰也不許進去。如今也沒用午膳,方才有個小太監進去送午膳,也被皇上罵了出來,還說誰要敢再進去,就要打板子。奴才一個個擔心皇上的龍體,如今也擔心的緊。”
茯若冷聲道:“長樂宮與鳳儀宮可知道了這件事?”
黃佑道:“方才奴才派人去長樂宮討了示下,但太皇太後隻說且由著皇上,待得皇上心裏的火氣過去了,自然就好了。”
茯若隻是冷冷道:“這起子奴才當真是糊塗,難不成長樂宮說由著皇帝便當真由著皇帝麽?若是皇帝有什麽不好了,你們且有幾個腦袋瓜子來陪葬。”
隻聞得殿中寂靜無聲,茯若吩咐安尚儀在外候著,隻是一人推開門進去。隻見溶坐在雕花的蟠龍椅上,神情肅穆。他的眉宇緊鎖,極像詢生氣的樣子。他看見茯若進來,隻是連忙起身道:“給母後請安。母後怎麽今天親自過來了,外頭的人也不通傳一聲。”
茯若寧和笑道:“皇帝生了這般大的怒氣,伺候的人都被你趕出了殿去,誰還敢出聲來通報。到底是皇帝的不是,你乃是九五之尊的天子,怎可隨意發怒,若是旁人瞧見了,天家的體統顏麵就這樣被皇帝一人斷送了。”
溶的神色頗有幾分自責之意,隨即便道:“朕雖說是皇帝,但為何要追尊自己的生母為後都要聽太皇太後的意思。雖說父皇下旨讓太皇太後輔佐朕。但這天下到底是朕的還是上官氏的。”
茯若恬和微笑,緩緩道:“皇帝如今又說渾話了,這天下自然是你的,太皇太後不過是受了先帝的囑托用心輔佐你罷了,且她到底隻是個婦人,既要執掌朝政自然是需要提攜自己母家的人,若無上官氏的人同她一起擔著,這江山光憑皇帝和太皇太後兩人如何擔得起呢,且說如今皇帝也才不過十五歲罷了。”
溶聞了,麵色和緩了許多,隻是道:“朕知道這些,但朕想追封生母為後也不過是依著祖製罷了。”
茯若的麵色越發沉靜,隻是緩緩道:“話雖如此,但皇帝莫要忘了,張氏生前犯下重罪,因而先帝才賜死了她,若非先帝念及你仁義孝悌,隻怕就連你的東宮之位也要拱手讓與他人。既然張氏乃是大逆罪人,怎可追封為後,且說先帝仁厚,為了顧全你的顏麵,許她按貴嬪之禮治喪。本朝祖製雖說皇帝生母當追尊為後,但若是皇帝生母犯錯,自然是另當別論。”
溶倒是被茯若這一席話說的沒了言語,半晌後才道:“朕也隻是想著以盡孝道罷了,到底張氏乃是生養朕的人。”
茯若淡淡道:“皇帝有孝心乃是好事,隻是皇帝也要記得,哀家才是母後,依著祖製,皇帝若是論起孝道,先要記著壽安宮與長樂宮才是啊。”
溶道:“朕自登基以來,少有去壽安宮問安,便是皇後,也時常與母後相左,這原是朕的過失,還望母後恕罪。”
茯若默默道:“哀家此言並不是為了責怪皇帝,隻是若是皇帝有心要追封生母,若是追封她為後不可,但若是個其他的名位怕是沒什麽不妥吧。”
溶緩緩道:“母後的意思是?”
茯若笑道:“你的生母生前的位分乃是皇貴妃,既如此,皇帝且追尊她為皇貴妃便是。便如同臨海王的生母一般,追諡為敬和皇貴妃。如此一來,既能全了皇帝的孝心又能堵了那些個大臣的嘴。也算是兩全其美了。”
溶思索了良久,才歎道:“多謝母後。”
茯若隨即便道:“哀家與皇帝說了這許久,且哀家方才聽聞皇帝連膳食都還未曾用過。你且先用了膳再忙吧。”
過了三日,溶隻是了照著茯若的意思追封張氏為禧肅皇貴妃。但同時為表對長樂宮與壽安宮兩宮的孝道,又分別為上官氏及茯若加了徽號。太皇太後上官氏原本的徽號為和敬,如今又加了德顯仁粹四字。而茯若自做了皇太後以來,徽號便是仁穆,溶隻添了慈順和惠四字。
幾日後,茯若去了頤寧宮和仁貴太妃說話,二人言語了不到半刻鍾,隻見寶帶進來匆匆道:“太後娘娘,長樂宮的人來傳話說太皇太後刻下就要您過去。”
茯若明白上官氏的用意,隻是微有不快道:“知道了,哀家即刻就去。”
仁貴太妃道:“也不知道太皇太後是怎麽了,怎的這個時候傳了太後過去。莫不是有什麽要緊事?”
茯若歎氣道:“還能為著什麽,隻怕是為了前些日子追封張氏的事情。”
入了長樂宮的內殿,隻是見上官氏倚靠在貴妃榻上,華穗在旁邊拿著美人錘隻是仔細為她捶腿。見著茯若來了,隻是起身淡淡道:“奴婢給皇太後請安。”
上官氏也不正眼瞧茯若,隻是冷聲道:“哀家有些日子沒瞧見皇太後了,如今皇太後在壽安宮裏可還算自在?”
茯若微笑答道:“勞煩太皇太後關心了,臣妾在壽安宮一切安好。”
隨即,太皇太後似乎含了一抹似有似無的淺薄笑意,淡淡道:“到底是哀家小瞧了太後,不知道太後原是打理朝政的好手,不單單讓皇帝給了張氏身後的名位,且還顧全了長樂宮與壽安宮兩宮的麵子。哀家瞧著這慈順和惠的名號,皇太後也當真是擔得起。隻是可惜先帝糊塗,將江山社稷托給了哀家。”
茯若緩聲道:“還望太皇太後明鑒,臣妾所為不過是為了顧全皇帝的顏麵罷了。溶如今到底是天子,但他的生母卻無名無分,這到底有所不妥啊。”
上官氏隻是不疾不徐道:“隻是難為你與張氏那般深仇居然還肯讓皇帝追封她皇貴妃的位分。到底還是哀家小瞧了皇太後的心胸。”
茯若緩聲道:“不是臣妾大度,隻是張氏身故多年,即便她的兒子做了皇帝,但她也是個沒福氣的,且皇帝雖說追尊了她為皇貴妃的名位。但不過也隻是嬪妃的身份罷了。臣妾與太皇太後都曾是中宮之主的身份,饒她張氏如何追封,自然也是越不過咱們的。且皇帝仁孝,也給太皇太後與臣妾加了徽號。也算是全了咱們的麵子。既是如此,何必讓皇帝難做呢。”
上官氏略略沉吟,隻是緩緩道:“皇太後的口齒還是如昔年那般好。一席話下來說的讓哀家這個老婆子找不到錯處。隻是不知道皇太後此舉的真正意圖為何,怕是隻有皇太後自己才知道了。”
茯若隻是淺笑道:“太皇太後又在和臣妾說笑了,如今臣妾已然是皇太後了,隻在壽安宮安度晚年便是,且說皇帝也孝順。臣妾還能謀求旁的什麽呢?”
上官氏略有所思道:“哀家垂簾聽政也有將近三年了,隻盼著再過些年便能卷簾歸政了,到時候皇帝也大了,且朝政之事也熟稔了。隻是如今皇帝到底還年輕。便是先帝登基的時候已是十八了,尚且時常為著朝政猶豫不決。若是哀家這些年不好生注意著,隻怕辜負了先帝的囑托。”
茯若隻陪笑道:“臣妾所想的也和太皇太後一樣,隻盼著溶兒往後是一位明君。”
太皇太後隻淡淡笑道:“你兩位兄長的丁憂興許到了後年可就算完了吧。也可再度入朝為官了。”
茯若的神色微變,隻是道:“原是如此,勞煩太皇太後掛心了。”
上官氏道:“迴來了也好,隻是官複原職便是了。且前日哀家瞧著吏部送來的折子,說是新進的從三品光祿寺卿宋成以及正四品太常寺少卿宋夏乃是兄弟,且與皇太後一樣皆是出身臨安宋氏。哀家聽聞這還是薛妙才舉薦的。”
茯若隻是神色謙卑道:“臣妾不知,但若是哪二人是可堪用之才,入仕為官也算是成全了臣妾的母家。”
太皇太後似有些倦了,隻是道:“罷了罷了,皇太後且跪安吧。哀家有些乏了。”
茯若依言告退。出了長樂宮的宮門外,上了轎攆,原本和頤的神色複又陰鬱起來。安尚儀知道茯若的性子,隻是靜靜不言。
洪尚儀立於上官氏的身旁,笑道:“雖說宋氏做了皇太後,但奴婢瞧著她還是畏懼太皇太後的。她方才和太皇太後說話的語氣,隻和她當年做妃子無二。”
太皇太後感慨笑道:“你怎會知道她的厲害,雖說她如今對哀家恭敬。但她心裏卻是無時不刻不在算計著哀家這個老婆子。後宮都知哀家的威勢厲害。可宋氏的手段卻是無人瞧得出來,隻當她真是為了顧全皇帝和哀家才會讓張氏被追封為皇貴妃。旁人說她寬厚,哀家想著隻怕是為了拉攏皇帝罷了。”
洪尚儀不解道:“太皇太後多慮了,憑她怎麽拉攏皇上,但垂簾聽政的人隻有太皇太後您一個人啊,且說出身的上官氏的官員都是太皇太後提攜的。難不成皇太後還能越過您?”
太皇太後細細道:“話雖如此,但若是皇帝如今翅膀硬了想著自己來主事了,那才是哀家真正擔心的。若是這樣一來,他自然會同壽安宮更為親近。”
洪尚儀驚異道:“那太皇太後一定要防著。”
上官氏沉吟道:“這個自然,好在皇太後的兄長原先在朝中的官職隻是閑職,便是如今升遷上來的兩位也不過文官罷了。一時間生不出什麽風浪的。隻是哀家唯一憂心的是,若是薛昭儀搶在皇後麵生下了皇帝的長子,那便不好了。如今薛妙才和皇太後的母家走的近。且薛昭儀雖說是蘩懿的侄女,但到底也是皇太後親選的良娣。且說後宮裏頭,和皇太後走得近的嬪妃隻有薛昭儀一個人。”
洪尚儀道:“這點太皇太後倒是不用擔心,皇上向來和皇後親近些,且如今慧貴人得寵,至於坤華宮皇上極少踏足。”
太皇太後隻是愁眉不展道:“哀家隻想著倘若皇後能夠誕下皇帝的皇長子便好了。長子是嫡出,倒也省了往後許多的麻煩。”
洪尚儀笑道:“皇後娘娘和皇上情誼深厚,且又是皇帝的結發之妻。皇子自然是會有的,太皇太後不需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