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後,舊楚曆121年
楚宮
清晨,東方未曙,明星猶光。
身為楚國百官朝禮之地的朝元殿內此刻已黑壓壓的站滿了幾列大臣。
身著九爪金龍十二章紋廣袖朝服的中年皇帝端坐上首,英眉朗目的模樣依稀可辨,想來年輕時候也必然是個芝蘭玉樹的風華好少年。隻可惜此刻隱在垂下的十二旒龍冠後,看不清楚神態。
下首正有兩位中年臣子你一言我一語的爭論不休。
一人搖頭晃腦,言之鑿鑿:“宗正大人此言差矣。為彰顯我楚國誠意,此番出使必定非二皇子殿下不可成行。二殿下身為我大楚故皇後之子,是我大楚當之無愧的唯一的孟氏皇族嫡係血脈,尊卑有別。若要彰顯誠意迎娶公主,自然隻能讓二殿下出使。”
另一人引經據典,滔滔不絕:“鴻臚大夫才是此言差矣。我大楚乃以禮立邦。古禮有言,長幼有序。大殿下乃是我楚國本朝中的第一位皇子,加之此時尚未立正妃。循禮而言,必定是大皇子殿下出使才可令朝臣百姓心服口服。”
原來正在爭論的這兩人正是九卿之中的主管諸侯列王事務的大鴻臚卿以及主管皇族宗室事務的宗正卿。二人都是從二品官銜,自是誰也壓製不了誰。二人轄內事務多有重合之處,加之又分屬兩黨,平時爭論起來更是你來我往互不相讓。
而他們此刻爭論的主題正是這幾日傳來的梁國國書。國書上言六月時梁帝欲廣宴各國,以為梁國嘉恪公主覓得良緣佳偶。
這等出使迎娶和親公主、在皇上麵前表現的好機會,兩派怎會放棄?
大鴻臚卿聽了以後明顯不服氣,見那宗正卿終於說完,立馬接口道:“若要論起立妃,大殿下已有三位側妃。梁國公主身份尊貴,必不願下嫁。而二皇子殿下此時雖已過弱冠之齡,府中卻未有一妻一妾,和那公主殿下自是更加般配,那公主當也是高攀的起的。”
大鴻臚卿這話說的火藥味一下就濃了許多。
楚國文人多,百官之中更是不缺文臣,若要論起咬文嚼字絕對是一個比一個厲害。
正如此刻,那宗正卿心裏正打算惡狠狠地問他:憑什麽大皇子娶了公主就是公主下嫁,二皇子娶了公主就是公主高攀?
可惜,還沒來得及問出口就被頭上的楚帝開口打斷了。
楚帝聲音中正渾厚,道:“驚羽,朕看你托著玉板,眼睛直往上看,可是有事啟奏?”
正站在大殿中間,片刻前還在唇槍舌劍的兩位大臣神色尷尬了起來,顯見是被忽略了。二人悄悄抬眼,見到楚帝根本沒有看他們,低頭相互對視一眼,又小規模的衝著互相翻了個白眼。見皇帝還是沒有說話,於是沉默的退迴到隊伍中自己的位置。
朝元殿內寂靜片刻,兩旁排列整齊的大臣眼觀鼻,鼻觀心,手托笏板,俱不言語。
聽到楚帝點名,殿前左首位置站出一人,聲音朗朗,如鼓金玉。
那人一身寬綽綽九章紋飾長衣衫,飄蕩蕩金絲滾邊廣口袖,身姿頎長,背脊挺拔。一眼看去,便知這青年男子正是風華正茂的好時候。
那出列之人正是楚國二皇子孟驚羽。
孟驚羽長身立於階下,神色從容,侃侃而談道:“迴父皇,兒臣的確有事上奏。現我大楚境內海上流寇尚不足懼,然南方齊國,西方周國近年來卻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雖在明處無大動作,但據我朝暗探多次來報,這兩國內裏暗流湧動,似已有連橫之勢,不可不防。”
一石激起千層浪,這一問題似已積壓許久,大臣們頓時爭論起來。
“二殿下說的不錯,他們兩國狼子野心,一直以來就對我大楚虎視眈眈,早已覬覦我朝物阜民豐了!”
“可不是!再說那梁國也不是什麽好相與的,他們地貧人乏,環境艱苦,怎會不對我朝心存貪念?”
“唉,是啊,但若戰亂一起,恐將生靈塗炭!”
“......”
“......”
皇帝輕咳兩聲,階下眾臣聽聞登時安靜下來:“驚羽,此事既是你提出來的,你又有何良策?”
“迴父皇,現我大楚兵強馬壯,民心歸附,正值盛世。更何況,我朝良將勁駑不絕。何不趁此時兵革之利,人和之勢,對手未成之機出師討伐?一利長久安民,二利一統我大楚山河,三利我朝國祚綿長,我大楚皇室福澤萬民。如此一箭三雕之事,兒臣認為此時動手再合適不過。”
眾臣聽了孟驚羽這話皆是暗暗搖頭:誰不知道槍打出頭鳥,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道理?楚國若先動手,其餘勢力必定聯合先滅了大楚。這殿下所言,怎麽看都著實是太幼稚了些。
黃金龍座上的楚帝聽後笑道:“翅膀還沒硬就這麽想要出去?”
孟驚羽聽後,神色一緊,往後退了幾步,作勢就要跪下,口中忙道:“父皇,兒臣……”
可孟驚羽話還沒說完,就聽楚帝道:“此事不必再議。別說他們尚未聯合,即便是已經聯合了,主動出兵也是萬萬不可。我楚地四周本就是虎狼環伺,隻是我朝如今景況根本抽派不出得力大將領兵出征。宗、梁、曾三位軍侯鎮關,李長厚將軍駐於東海之濱,郎中令陸揚將軍於京城掌禁軍。若是當真依你所說,此時出兵又該派哪位大將前往?”
“父皇,兒臣可以請纓出征!”
眾臣聽了這話又是暗暗搖頭:這個二殿下真是不知深淺,這話說的不是明明白白的想要問陛下要兵權麽?皇上又不傻,怎麽可能會給他!
果然,楚帝聽了以後立即迴道:“領軍出征可不是小事,你先別說大話。要知我楚國勁旅絕不可輕率,隻有真正擁有將帥之才者方可當此重任。不過,你也別怪朕不給你機會。剛才宗正卿和大鴻臚卿討論的這件事已經爭論多日也沒個結果。朕看,就你去吧。如你將此事辦妥,父皇日後便再考慮你今日請兵之事。如何?”
孟驚羽一聽顯然是十分驚喜,趕忙迴道:“兒臣願出使梁國!”
保嫡一派眾臣聽聞不由喜上眉梢,頗有幾分揚眉吐氣之感。
保長一派眾臣聽聞不由麵麵相覷,卻是再也不敢作聲反駁。
楚帝居高臨下一覽殿中眾臣神情,眼中精光一閃而過。
當世時值亂世,四國鼎立,分庭抗禮。各國雖大都勵精圖治,然而國力卻所去不多。
楚國自然也是如此。
幾代國君雖是有心向上,可惜國土狹小,國力總是難言強盛;理政雖勤,卻仍難取得什麽實質性的突破。
未幾,早朝便散。
楚帝剛剛離開,四周大臣便有不少向孟驚羽圍了過來,口中廉價的諂媚之語接連不斷的擠了出來。
“殿下少年英雄,此去必可抱得美人歸啊!”
“殿下鴻鵠之誌,臣等趕之莫及,慚愧,慚愧!”
“殿下不愧是天家貴胄,眼光所及實在高遠,我等佩服!”
“殿下……”
“殿下……”
下朝後的孟驚羽顯得更是一副張狂得意不知收斂的樣子。
感受到來自另一人如影隨形的陰鷙目光後,孟驚羽二話不說便直直的瞪了迴去,又附贈了一個的帶著挑釁意味的輕蔑表情,轉過頭仿佛理所當然的將一切讚美收入囊中。
而後又有幾名大臣邀他外出一同議事,被他不耐煩的以準備出使為由打發了,待客套完畢,日頭已近三竿。
孟驚羽剛出了外層宮門,便有仆從迎上:“殿下。”
孟驚羽一副玩世不恭的神色,抬手止住了他的話:“一切迴府再說。”
那小廝低應一聲,便替他牽來了馬。孟驚羽未管小廝,揚鞭一下,馬兒便飛蹄而去。
大楚一國律例嚴明,楚京之中非為公事者,皆不得在城中騎馬或是行走於官道。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兩條忌諱都犯了的孟驚羽顯然不是一個奉公守法的好表率。
自從他出宮開了府衙,幾乎每日下朝以後都要騎著馬,明目張膽的從官道疾馳迴家,堂而皇之的樣子好像生怕別人不知道似的。
為了這事情,上至禦史大夫下至普通禦史台屬官,不知道多少人在朝中參了他多少本藐視法紀的折子。
可惜幾乎每一本情真意切的好諫文都是石沉大海,自小深得聖寵的他幾乎連責備都沒有收到過,更別提處罰。
所以,在楚帝顯而易見的縱容下,再沒有人來管這一攤子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官司。
於是,孟驚羽也就相安無事騎著馬走這條路,走了整整兩年還多。
不過不得不說的是,這些個官道每一條修得筆直平坦,又沒人擋著,走的就是比別的快得多。
不一會兒,孟驚羽便至府門。
幹淨利落的翻身下馬,隨手將馬韁扔給迎上的一名門衛的手上,孟驚羽一抬眼便看見門房旁的鄭陽管家。
鄭陽本是孟驚羽母家的一名家臣,年輕時曆經戰場廝殺無數,戰功顯赫。後來年紀漸長,又因舊傷痼疾纏身,方迴到京城府內。孟驚羽開府建衙後,他又自請成為這二皇子府中管家。此人素來辦事妥帖,極得孟驚羽母家信任,隨侍孟驚羽已有幾年,沒少教他習武讀書,孟驚羽亦是敬他如師如父。
鄭陽一見到他,疾步上前道:“殿下,墨陽公子在書房等您許久了。”
孟驚羽一挑眉:“邊走邊說。”
楚宮
清晨,東方未曙,明星猶光。
身為楚國百官朝禮之地的朝元殿內此刻已黑壓壓的站滿了幾列大臣。
身著九爪金龍十二章紋廣袖朝服的中年皇帝端坐上首,英眉朗目的模樣依稀可辨,想來年輕時候也必然是個芝蘭玉樹的風華好少年。隻可惜此刻隱在垂下的十二旒龍冠後,看不清楚神態。
下首正有兩位中年臣子你一言我一語的爭論不休。
一人搖頭晃腦,言之鑿鑿:“宗正大人此言差矣。為彰顯我楚國誠意,此番出使必定非二皇子殿下不可成行。二殿下身為我大楚故皇後之子,是我大楚當之無愧的唯一的孟氏皇族嫡係血脈,尊卑有別。若要彰顯誠意迎娶公主,自然隻能讓二殿下出使。”
另一人引經據典,滔滔不絕:“鴻臚大夫才是此言差矣。我大楚乃以禮立邦。古禮有言,長幼有序。大殿下乃是我楚國本朝中的第一位皇子,加之此時尚未立正妃。循禮而言,必定是大皇子殿下出使才可令朝臣百姓心服口服。”
原來正在爭論的這兩人正是九卿之中的主管諸侯列王事務的大鴻臚卿以及主管皇族宗室事務的宗正卿。二人都是從二品官銜,自是誰也壓製不了誰。二人轄內事務多有重合之處,加之又分屬兩黨,平時爭論起來更是你來我往互不相讓。
而他們此刻爭論的主題正是這幾日傳來的梁國國書。國書上言六月時梁帝欲廣宴各國,以為梁國嘉恪公主覓得良緣佳偶。
這等出使迎娶和親公主、在皇上麵前表現的好機會,兩派怎會放棄?
大鴻臚卿聽了以後明顯不服氣,見那宗正卿終於說完,立馬接口道:“若要論起立妃,大殿下已有三位側妃。梁國公主身份尊貴,必不願下嫁。而二皇子殿下此時雖已過弱冠之齡,府中卻未有一妻一妾,和那公主殿下自是更加般配,那公主當也是高攀的起的。”
大鴻臚卿這話說的火藥味一下就濃了許多。
楚國文人多,百官之中更是不缺文臣,若要論起咬文嚼字絕對是一個比一個厲害。
正如此刻,那宗正卿心裏正打算惡狠狠地問他:憑什麽大皇子娶了公主就是公主下嫁,二皇子娶了公主就是公主高攀?
可惜,還沒來得及問出口就被頭上的楚帝開口打斷了。
楚帝聲音中正渾厚,道:“驚羽,朕看你托著玉板,眼睛直往上看,可是有事啟奏?”
正站在大殿中間,片刻前還在唇槍舌劍的兩位大臣神色尷尬了起來,顯見是被忽略了。二人悄悄抬眼,見到楚帝根本沒有看他們,低頭相互對視一眼,又小規模的衝著互相翻了個白眼。見皇帝還是沒有說話,於是沉默的退迴到隊伍中自己的位置。
朝元殿內寂靜片刻,兩旁排列整齊的大臣眼觀鼻,鼻觀心,手托笏板,俱不言語。
聽到楚帝點名,殿前左首位置站出一人,聲音朗朗,如鼓金玉。
那人一身寬綽綽九章紋飾長衣衫,飄蕩蕩金絲滾邊廣口袖,身姿頎長,背脊挺拔。一眼看去,便知這青年男子正是風華正茂的好時候。
那出列之人正是楚國二皇子孟驚羽。
孟驚羽長身立於階下,神色從容,侃侃而談道:“迴父皇,兒臣的確有事上奏。現我大楚境內海上流寇尚不足懼,然南方齊國,西方周國近年來卻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雖在明處無大動作,但據我朝暗探多次來報,這兩國內裏暗流湧動,似已有連橫之勢,不可不防。”
一石激起千層浪,這一問題似已積壓許久,大臣們頓時爭論起來。
“二殿下說的不錯,他們兩國狼子野心,一直以來就對我大楚虎視眈眈,早已覬覦我朝物阜民豐了!”
“可不是!再說那梁國也不是什麽好相與的,他們地貧人乏,環境艱苦,怎會不對我朝心存貪念?”
“唉,是啊,但若戰亂一起,恐將生靈塗炭!”
“......”
“......”
皇帝輕咳兩聲,階下眾臣聽聞登時安靜下來:“驚羽,此事既是你提出來的,你又有何良策?”
“迴父皇,現我大楚兵強馬壯,民心歸附,正值盛世。更何況,我朝良將勁駑不絕。何不趁此時兵革之利,人和之勢,對手未成之機出師討伐?一利長久安民,二利一統我大楚山河,三利我朝國祚綿長,我大楚皇室福澤萬民。如此一箭三雕之事,兒臣認為此時動手再合適不過。”
眾臣聽了孟驚羽這話皆是暗暗搖頭:誰不知道槍打出頭鳥,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道理?楚國若先動手,其餘勢力必定聯合先滅了大楚。這殿下所言,怎麽看都著實是太幼稚了些。
黃金龍座上的楚帝聽後笑道:“翅膀還沒硬就這麽想要出去?”
孟驚羽聽後,神色一緊,往後退了幾步,作勢就要跪下,口中忙道:“父皇,兒臣……”
可孟驚羽話還沒說完,就聽楚帝道:“此事不必再議。別說他們尚未聯合,即便是已經聯合了,主動出兵也是萬萬不可。我楚地四周本就是虎狼環伺,隻是我朝如今景況根本抽派不出得力大將領兵出征。宗、梁、曾三位軍侯鎮關,李長厚將軍駐於東海之濱,郎中令陸揚將軍於京城掌禁軍。若是當真依你所說,此時出兵又該派哪位大將前往?”
“父皇,兒臣可以請纓出征!”
眾臣聽了這話又是暗暗搖頭:這個二殿下真是不知深淺,這話說的不是明明白白的想要問陛下要兵權麽?皇上又不傻,怎麽可能會給他!
果然,楚帝聽了以後立即迴道:“領軍出征可不是小事,你先別說大話。要知我楚國勁旅絕不可輕率,隻有真正擁有將帥之才者方可當此重任。不過,你也別怪朕不給你機會。剛才宗正卿和大鴻臚卿討論的這件事已經爭論多日也沒個結果。朕看,就你去吧。如你將此事辦妥,父皇日後便再考慮你今日請兵之事。如何?”
孟驚羽一聽顯然是十分驚喜,趕忙迴道:“兒臣願出使梁國!”
保嫡一派眾臣聽聞不由喜上眉梢,頗有幾分揚眉吐氣之感。
保長一派眾臣聽聞不由麵麵相覷,卻是再也不敢作聲反駁。
楚帝居高臨下一覽殿中眾臣神情,眼中精光一閃而過。
當世時值亂世,四國鼎立,分庭抗禮。各國雖大都勵精圖治,然而國力卻所去不多。
楚國自然也是如此。
幾代國君雖是有心向上,可惜國土狹小,國力總是難言強盛;理政雖勤,卻仍難取得什麽實質性的突破。
未幾,早朝便散。
楚帝剛剛離開,四周大臣便有不少向孟驚羽圍了過來,口中廉價的諂媚之語接連不斷的擠了出來。
“殿下少年英雄,此去必可抱得美人歸啊!”
“殿下鴻鵠之誌,臣等趕之莫及,慚愧,慚愧!”
“殿下不愧是天家貴胄,眼光所及實在高遠,我等佩服!”
“殿下……”
“殿下……”
下朝後的孟驚羽顯得更是一副張狂得意不知收斂的樣子。
感受到來自另一人如影隨形的陰鷙目光後,孟驚羽二話不說便直直的瞪了迴去,又附贈了一個的帶著挑釁意味的輕蔑表情,轉過頭仿佛理所當然的將一切讚美收入囊中。
而後又有幾名大臣邀他外出一同議事,被他不耐煩的以準備出使為由打發了,待客套完畢,日頭已近三竿。
孟驚羽剛出了外層宮門,便有仆從迎上:“殿下。”
孟驚羽一副玩世不恭的神色,抬手止住了他的話:“一切迴府再說。”
那小廝低應一聲,便替他牽來了馬。孟驚羽未管小廝,揚鞭一下,馬兒便飛蹄而去。
大楚一國律例嚴明,楚京之中非為公事者,皆不得在城中騎馬或是行走於官道。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兩條忌諱都犯了的孟驚羽顯然不是一個奉公守法的好表率。
自從他出宮開了府衙,幾乎每日下朝以後都要騎著馬,明目張膽的從官道疾馳迴家,堂而皇之的樣子好像生怕別人不知道似的。
為了這事情,上至禦史大夫下至普通禦史台屬官,不知道多少人在朝中參了他多少本藐視法紀的折子。
可惜幾乎每一本情真意切的好諫文都是石沉大海,自小深得聖寵的他幾乎連責備都沒有收到過,更別提處罰。
所以,在楚帝顯而易見的縱容下,再沒有人來管這一攤子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官司。
於是,孟驚羽也就相安無事騎著馬走這條路,走了整整兩年還多。
不過不得不說的是,這些個官道每一條修得筆直平坦,又沒人擋著,走的就是比別的快得多。
不一會兒,孟驚羽便至府門。
幹淨利落的翻身下馬,隨手將馬韁扔給迎上的一名門衛的手上,孟驚羽一抬眼便看見門房旁的鄭陽管家。
鄭陽本是孟驚羽母家的一名家臣,年輕時曆經戰場廝殺無數,戰功顯赫。後來年紀漸長,又因舊傷痼疾纏身,方迴到京城府內。孟驚羽開府建衙後,他又自請成為這二皇子府中管家。此人素來辦事妥帖,極得孟驚羽母家信任,隨侍孟驚羽已有幾年,沒少教他習武讀書,孟驚羽亦是敬他如師如父。
鄭陽一見到他,疾步上前道:“殿下,墨陽公子在書房等您許久了。”
孟驚羽一挑眉:“邊走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