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語言、習俗和文化的差異,濟州各地官署在執政的初期遇到了重重困難,很多地方百姓,特別是那些富戶、貴族對官府的新政策和方針既不理解也不執行,致使濟州民生陷入混亂。好在後來各地教堂先後建立起來,在神仆努力下教會內信徒日多,借助信仰的力量和信徒們的號召力,濟州各族百姓的思想日趨與官府達成一致,社會秩序日趨良好。


    正所謂政權有邊疆,宗教無國界,欒奕有理由相信,聖母教作為一種具有極強傳播力的文化載體,在他的影響下濟州人的思想很快便會寄托到教堂之中,成為與終於有著相同信仰、習俗和語言的神聖華夏帝國人。


    濟州諸事塵埃落定,欒奕也該班師迴京了。迴鄉這次出征收獲不可謂豐盛,先是將匈奴逼為帝國的屬國,後來滅了鮮卑,最後又開拓了濟州。塞外草原一舉平定,這也就意味著從今以後,帝國再也並不比擔心草原民族的入侵問題,帝國的北疆安全了。


    此外,帝國的領土也得到了大大的拓展,幾乎比戰前擴大了一倍。


    “什麽封狼居胥、勒石燕然。我欒奕的功績遠超先人。”想到這兒,欒奕難掩驕傲的神色。想到這兒,他不由詫異,為什麽華夏五千年曆程中,曆代皇帝盡管做出了巨大努力,付出巨大代價,卻達不到他所能達成的效果。


    迴京的路上他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結合曆史和他所學過的知識,他終於找到了答案。


    曆史上,隻有實力強盛的民族才能徹底吞並弱小的民族,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這裏所謂的強盛指的可不是領土的大小,試想春秋時期,五霸之一的齊國領土麵積並不大,卻能號令諸侯,這是為什麽?答案就寫在史書上,文明和軍力。當時的齊國擁有稷下學宮,諸子百家各地賢達在此雲集,共同塑造齊國文化中心的形象。齊國借此將自己的思想傳播四方,又依靠強大的軍力做後盾,這才讓各路諸侯對他馬首是瞻。


    所以,文明和軍力是強盛的重要元素,而不是領土的大小。


    這一說法也可以從後世曆史中得到證明。昔日歐洲列強發現新大陸時,哪個國家的領土比美洲大了?但是他們卻占據了整個美洲,這正是因為歐洲人的文明和軍事實力與美洲土著相比有著壓到式的優勢。


    再比如八國聯軍侵華,除了美國以外,他們又有哪個國家的國土可以與大清王朝相比?沒有,但是他們卻用八千個人就攻占了紫禁城。這是為什麽?


    原因有很多,但欒奕絕對不會承認華夏文明不如西方列強,所以這一因素可以在這裏撇除。除了文明問題,首先,由於經年閉關鎖國,大清的軍力,特別是軍事科技遠遠不如歐洲列強;其次,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後,歐洲列強的社會生產力得到了長足發展,而大清卻仍舊停留在原始階段;第三,大清帝國長久對百姓施行苛政,致使國不思民,民不知有國。以至於鴉片戰爭時期,當英國艦隊炮轟虎門時,駐足於海邊的大清百姓看到英國艦隊擊沉大清的戰船時竟然跟看猴戲似的拍手稱讚。這樣的國家焉能不敗。所以除了軍力、生產力,百姓對國家的支持度、熱愛度也是品評國家是否強盛的關鍵因素。


    結合認知,欒奕將強盛的元素歸納為:強大的生產力和科技,先進的思想和文化,龐大的人口基數和訓練有素的軍隊,富足的稅收和倉稟,百姓對國家的支持和對君主的愛戴以及他們本身的個人素養。


    相對而言,哪個國家以上幾點綜合強於對手,那個國家吞並另一國家的可能性就更大。


    想到這兒,欒奕赫然發現,雖然自己一直沒有總結過這些問題,但在治國的過程中不經意間將這些元素擺在了首要位置。


    他創出聖母教,依靠聖母教在贏得百姓們的支持的同時,向他們普及教育。同時,他還將聖母教輸入到鄰國,利用宗教的強大煽動力量,讓鄰國的外族人潛移默化被華夏文明同化。


    同時,他還鼓勵工商。在商人將帝國的產物販賣到外邦的同時,也讓外邦人見識到了帝國商人的富足,進而聯想到帝國是多麽的富有。而在一般人眼裏,富有和強大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等的。


    除了充盈的財富,琳琅滿目的帝國產物抵達外邦,還讓愚昧的外邦人見識到了帝國強大的生產力和生產技術,並借助工藝品向外邦展示了帝國非同凡響的文化。


    軍事領域。帝國現有職業軍人六十餘萬人,如此龐大的軍隊數量甚至超過了公元三世紀初很多番邦小國的人口總和。誠然,隨誠然,隨著帝國北疆恢複平定,帝國會進行相應裁軍,常備兵馬人數將下降到四十萬左右。但是作為一個有著四千多萬人口大國,且在鼓勵生育計劃之後,形成了以青少年為主的人口結構,帝國有著充足的青壯年人群。如有征戰,帝國隻需振臂一揮可在短時間內征集到上百萬軍隊。這樣龐大的數字,即便是強橫一時的漢武帝時期也是望塵莫及的。


    更為重要的是,在當下這個世界列國普遍處於剛剛脫離青銅時代,發展到鐵器文明的時刻,帝國已經突破了煉鐵的瓶頸,達到了鋼鐵文明初期,並掌握火器的運用,製造出了手雷、地雷、**包、土炮的等純熱武器。雖然,火器的運用處於初期階段,相對於明清時代的紅衣大炮,土炮略顯寒磣,但他的威力在當下已經在戰爭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讓帝國的軍事科技淩駕於列國之上。


    再者說了,土炮已經是大炮的雛形,帝國的工匠們已經找到了製造大炮的門徑,隻要給予足夠的支持,待炮膛技術日益純屬,真正大炮問世的時間指日可待。


    想到這裏,一種前所未有的驕傲之感在欒奕心底燃起。宗教、商貿、軍隊,隻要掌握好這三駕馬車。先用貿易打開對方的國門,再以聖母教播撒華夏文明的種子,最後加以軍事威懾……欒奕相信,這世上沒有哪個國家可以抵擋住這套組合拳。


    離開濟州以後,趕路途中欒奕便窩在車裏胡思亂想,或規劃未來,或追憶親人,亦或者綢繆眼下的政事。沿途走走停停,他簡單視察了一番蘆洲的民生。


    事實證明,張昭確實是個幹吏。在這位首任蘆洲刺史統禦下,蘆洲僅用了兩年多的時間便從無到有,從荒無人煙的無人區,到現在基本實現了百姓安居樂業,充滿伯伯生機。草原上,到處都是洪亮放歌,快樂的牧民,洲內的部分軍鎮也相繼建設起來,一大清早便可以聽到城中教堂的鍾聲。


    對此,欒奕很是滿意,心中對蘆洲的擔憂隨之消失無蹤。他大大的誇讚了張昭,並賜予張昭豐厚的賞賜。他還向張昭承諾,等到蘆洲這邊步入正軌,他會招張昭入京擔任更重要的職務。


    張昭感恩戴德不在話下。


    拜別張昭,欒奕沿草原一路南下,在路過長城的時候,他讓大軍止步,跳下馬車,遙望著眼前這座被西方人翻譯成“greatwall——偉大的牆”的防禦工事,心中百感交集。


    這座被後世譽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人造景觀”,在未來給中華兒女帶來了無盡的榮耀,甚至衍生出“不登長城就等於沒到過中國的說法”。可是在當下,作為一個在東漢末年生活了近四十多年的人,欒奕忽然對長城有了截然相反的認識。


    世界七大奇跡中,無論是埃及的金字塔、亞曆山大燈塔,還是巴比倫的空中花園或者羅馬鬥獸場,以及那些神廟……這些奇跡要麽是帝王的陵寢、要麽是寄托信仰的聖殿亦或者娛樂大眾的處所,唯有中國的萬裏長城是座防禦工事。


    這體現了什麽?


    人們都說萬裏長城萬裏長,屹立於懸崖峭壁上的它本身就是偉大的象征,是人類文明的結晶。


    對此,欒奕深表讚同。長城確實體現了中華文明超群的建築造詣,同時也體現了華夏兒女艱苦卓卓、吃苦耐勞的傳統美德。他確實值得所有華夏兒女為之驕傲。


    但是反過來講,長城的出現並不僅僅證明了華夏文明的輝煌,而更在向世人詮釋——它存在了多久,北方草原上的少數民族就迫害了華夏兒女多久。它仿佛大樹的年輪,在鑒證著華夏文明發展的悲苦曆史。


    它既是華夏文明的驕傲,也是華夏文明的悲哀。


    讓人覺得可笑的是,這座被譽為人類古代文明最偉大的防禦工事——greatwall抵擋住草原民族的入侵了嗎?


    不能說沒有!但是縱觀幾千曆史,少數民族成功突破長城的次數不下百次,到了宋朝末年直至清代更成了家常便飯。這就證明了,再長再厚的城牆也抵擋不住侵略者。


    俗話說的好,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隻要讓賊惦記上了,院牆壘的再高也是無用,牆是死的,人是活的,最好的防賊術就是要麽就是多顧些護院,亦或者在賊惦記上你的第一時間幹掉他。


    就像眼下欒奕做得這樣,用軍隊和征戰護衛帝國的領土。


    [本書首發來自17k,第一時間看正版內容!]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大教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星雲戰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星雲戰火並收藏三國大教皇最新章節